公民意识

宋石男:回一位学生的信

鲁迅说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社会永不会满意,所感受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我认为你对社会上的问题会思考很多,感受到的很多是痛苦吧,但是从你上课来看,又会故意很幽默,可以用故意这个词吗?其实我在想,表面上的欢笑越多,是不是心里的苦难也越多呢。我只是有点疑惑而已。          宋老师,还有关于做PPt的事,我们几个同学都想上去讲,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就我和**去讲,***和***想再做一份PPt给您,你看可以吗,谢谢宋老师啦。          还有,宋老师,您每次上课可以不用都买饮料,可以带一个水杯,每层楼都有一个接热开水的地方,这样您冬天就可以喝到热水了,有时还可以泡点茶哦。   我的回复: 收到你的来信非常开心,也非常感动,必须认真回复一下。 你们几位同学的进取心非常值得赞美,所以我会在下讲课给你们留出两个演讲的时段,也就是30分钟,请转告他们。 你对我喝水的建议很感谢,女生就是心细啊,我这么喝了几百瓶矿泉水、可乐啥的,也没人管过,呵呵。不过我懒,带水杯去接水麻烦,还是喝矿泉水撇脱一点。 好了,现在说主要的话题了,那就是我对一个知识分子的理解,以及对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的理解。 鲁迅说的话在我看来对了一半,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对社会永不满意,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只能持批判立场,永远站到权力的对立面去(或至少保持怀疑态度),不管是商业权力,还是政治权力。但是知识分子所感受到的并不永远是痛苦,至少在我看来,人生有非常多的乐趣,即使在暗室,人生也可以过得亮堂。因为暗的只是室而已,而亮的是你的心。 人是生而悲剧的,某种意义上我们都被判了死缓而且迟早要执行。但是,如果对自己还稍微有一点骄傲一点期许,如果对社会还保持一点正直一点责任,那么我们总要在死之前寻找一些意义。做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有意义,并非徒劳无功,这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一直走到今天的终极秘密之一。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许不能重大,也千万不能伟大——因为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人的卑微、渺小之上,但在我们死之前,总要让它有那么一些意义。 尽管人生而悲剧,但仍 生而自由。一部献给昂山素姬的广告片拍得不错,其中有句话我很喜欢,也送给你们:“ 你不可能将一个人同他的自由隔离开来,因为自由总会找到一条出路”。 关于自由的论述太多了,我只选择一个较为简化的表达。在伦理学范畴,个人自由体现在纯粹的行动里面,对应的是情感、道德与规则下的自由;在政治学范畴,个人自由体现在创造而非仅仅接受体制,体现在遵守同时也缔造法律,对应的是正义与公平下的自由。 这说得也许太拗口了,那么我们再简单一点。个体自由总是体现在公共自由之中。现在不少同学觉得,关注公共话题,参与公共事务,离自己太远了,“算了吧,那不是我们关心的,我们工作还不知道在哪里呢”,“算了吧,除了围观,打酱油,路过,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呢?”这还不算最坏的态度,更坏的是对那些有勇气反对或抗争的人,不理解、冷嘲、鄙视乃至痛恨,如 昂山素姬所言,“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装为常识、乃至于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人的自尊与内在的人性高贵的日常的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没有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我们也许始终不能像那些最有勇气的人一样去担当,但我们至少要能够尊重勇气,如果不能这样,我们就和行尸走肉,就和帮凶无异。 为什么作为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我们应当关心公共话题乃至参与公共事务?因为即使你不去关心政治,政治也会来关心你,还因为人的生命不能过分简化,过分肤浅,人也不能真正做到遗世独立,高举孤清。直立行走的公民自然会看到比屈膝者更远之处,大写的人也注定需要大视野。人不能是病梅馆记中的梅花,任人束缚切割,扭曲成为有力者欣赏的病态模样。人也不能只做一颗沙漠中孤独的胡杨,他始终生活在社会这种森林里,他所接受的阳光、空气与水,是与整座森林一起分享,因森林的整体而变化,也因森林中任何一颗树而变化。读读 约翰·堂恩那段话吧,其中一句被海明威引用而非常出名: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我们之所以要直立行走,要彼此分享分担,还因为人的生命无法复制也无法替代,不管是一个每月只有几十元生活费的穷人,还是一个身陷囹圄的义人,或者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或者一个正在崛起的中间阶层,人一旦降临世间就注定要有一段奇遇,创造一些不大不小的奇迹,生命的尊严就在于无人能够回头重活一次,哪怕是权杖一挥就流血千里的帝王,哪怕是可以买下世界上所有黄金的巨富。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应强调也应坚信,我们有这么一份权利,享受现实的而非纸上的有尊严的生活,用一种闪耀着人性光亮的尽可能完满的方式享受人生,遇到过美好的人,做过美好的事,去过美好的地方,也抵抗或至少反对过让这一切不那么美好的邪恶。 这一切不应该是在痛苦的状态下完成,处在今日中国,人很容易充满愤怒,也因而悲观失望。但仅仅愤怒是没有用的,愤怒如果缺乏理性支撑,只能通向戾气。悲观就更等而下之,在今日中国,悲观是一种缺德。失望亦然。失望只能制造更多的失望,就如暴力只能制造更多的暴力。 那我们青年人该怎么样呢?毕竟世事残忍如此,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我没有别的法宝,只能送给你们两个字:积极。 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偶像梁启超,在多次演讲中不断强调人生之乐趣,强调进取,对浪费生命深恶痛绝,对消极怠慢不屑一顾。这深深地影响了我。 怎么积极呢?胡适先生倡导的易卜生主义毕竟有其颠扑不破的道理:“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过于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胡适在抗日初期高唱“读书救国”,要青年人不要太多涉足风潮,甚至有学生给他写信,痛骂他,并称要打断他的腿,让他”成个拐狗“!联系到今日之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纷纷起而上街,不是为保被强拆的家园,而是为保那遥远的钓鱼岛,不是为弱者权利而呼告,而是为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打鸡血,胡适先生的倡导真是一剂清醒剂。 当然,不上街并不是要我们完全不参与公共事务,只是在读书阶段,我们更多的还应该是读书,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可以关注,可以围观,可以转帖,可以评论,但前提是这一切不要影响自己的读书。 只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个体权利意识与公共精神,对弱者不侮辱不伤害,对强者不帮凶也不帮闲,并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相当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始终不灭理想,始终有稳定的价值观,始终有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有积极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就是在参与建设一个新中国,并迟早会成为新中国内一个直立行走的公民,大写的人。

阅读更多

论公民意识及专制

用宪法已经明文规定的赋予公民的权利进行维权,是完全合法的,它是用对话取代战争,用选票决定权力代替枪杆子争夺权力。是用文明取代野蛮,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普通人,也包括当权者,他们不会因为权力的更替而成为阶下囚或殉葬品,文明的光芒不拒绝任何 …

阅读更多

这些墙,你推得倒么

记得刘小胸获得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章闻韶同学曾发表过一个状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潮流,我们普遍认为是人权、民主、自由、法治等普世价值。在浩浩荡荡的潮流之中向我们涌来的,是激烈的全球化进程,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的条约取得的 共识,是每一个世界公民 … 所以简略地说,寄希望于启蒙运动、以公民素质的提高而推动改革进程不仅是不符合国情,更是不符合“人”情的。 不久之前,我还是寄改革的希望于和平演变,但经过很多公共事务及社会问题的讨论后,我发现这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呢? …

阅读更多

民主意识就是天生的!

中国的专制始祖是黄帝而非秦始皇。黄帝打败炎帝统一中国,靠的是武力和家族势力,颛顼、帝喾、唐尧等几个后来的几个国家元首都是他的后代。尧舜的品格似乎高于黄帝,因为他们之后的国家领导人都是禅让推举的。 专制 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一种 民主 意识 …

阅读更多

徐贲:美国初中课本里的核心价值

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的诚实、信用、宽容、理性、关爱,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个人品质。因此,公民 “ 自由 ” 和政治 “ 民主 ” 很自然地一起成为核心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价值称之为 “ 习俗道德 ” ,而在政治生活中,则把价值称之为 “ 政治规范 ”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 “ 习俗道德 ” 往往是不成文的规范,而 “ 政治规范 ” 则是成文的原则,记载于大多数公民都熟悉的政治文献之中。在许多国家里,从小学和初中开始,这些政治文献就反复出现在教科书里,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材料。    凡是 “ 价值 ” ,必须有一个 “ 价值概念 ” 和一个 “ 原则表述 ” ,这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基本写作时,老师就会告诉他们的。例如, “ 平等 ” 是一个价值观念,对于它,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相关原则表述,可以表述为 “ 人与人不可能平等 ” (因此男尊女卑、官贵民贱),也可以表述为 “ 人人平等 ” (所有的人,不分男女、种族、职位高下,在人权、人格尊严、公民权利、法律待遇上,都一律平等)。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是先有 “ 习俗道德 ” ,再有 “ 政治规范 ” 的。传统总是在政治制度之先建立的。 “ 习俗道德 ” 是一种关于 “ 好生活 ” 和 “ 好社会 ” 的价值观,一种将人与人凝聚到一起的集体价值纽带。正如凯克斯( John Kekes )所说 ,“ 好社会有凝聚力 , 能长治久安 , 主要是因为社会成员在如何相互对待 , 什么样的生活算得上好 , 什么是利 , 什么是害等问题上有相当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就是共同价值和体现共同价值的道德习俗 ” 。    如果说 “ 不成文 ” 是习俗价值的特征,那么 “ 成文 ” 便是政治价值的特点。在现代国家里,成文的政治规范不仅书写成宪法、法律、法规,而且还保存在重要的历史文献、典籍之中。这些都是以 “ 文本 ” 的形式,一代代保留、传承下来的。学习、了解与核心价值有关的 “ 政治规则 ” 是每个国民从小开始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其途径之一便是学习一些这样的基本 “ 文本 ” 。   例如,在美国的初中教科书中,必定要学习的政治文献是《独立宣言》和《宪法》,这两部文献的价值表述都具有前面已经提到的两个特点:价值概念和价值原则表述。《独立宣言》一开头就说: “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在这里, “ 平等 ” 是一个价值观念,而关于 “ 平等 ” 的原则表述则是 “ 人人生而平等 ” 。     美国的初中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别的历史文献的全文或摘选,都在简短的导读中向学生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意义。这些文献有的是英国的,因为美国最早的殖民地人民就是英国移民。这些价值构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 “ 好生活 ” 。例如, 1215 年的英国《大宪章》 :“ 这个文献说,国王和其他公民一样,必须服从法律 ” (价值是 “ 法治 ” ); 1639 年的《康涅狄格州的基本法规》,这是美洲殖民地的第一部宪法(法治); 1689 年 “ 光荣革命 ” 的《英国权利法案》(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 1777 年由杰弗逊起草的《维吉尼亚州的宗教自由法令》(宗教自由);乔治 · 梅森的《对政府宪法的反对意见》,对美国宪法中允许蓄奴表示反对(自由、平等); 1796 年的《华盛顿的辞职演说》(政治家的荣誉心,反对政党宗派,反对终身专权); 1801 年杰弗逊的《就职演说》: “ 美国的光荣不在它的霸权,而在它的自由 ” (自由); 1823 年的《门罗宣言》(和平); 1848 年的《塞尼卡福尔斯感伤宣言与决议》,第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权利的宣言(平等、权利); 1863 年的《废奴宣言》(平等、权利); 1863 年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重申美国的共和理想; 1865 年的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和平、统一), 1876 年的《妇女解放宣言》(平等、权利),当然还有马丁 · 路德 · 金博士的《我有一个梦》等等。      说到核心价值,有人以为就是做理论文章,讲高深学理,事实并非如此。核心价值其实很平常,也很具体,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渗透在他们的待人处世和公共政治行为之中。正因为平常,核心价值才成为普通人的公共生活常识,成为所有少年学生都可以在公民教育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知识。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