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

感动“卢安克的歌”

人生因为不同理念的碰撞,常常引发内心的思考,最后才发现,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路上。 柴静的“卢安克的歌”,给我最近少有的感动与震撼。 原文 : 卢安克的歌 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路,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留守》 1 坐在沙发上,看完专访李阳和KIM的这期节目,我自己心里很失落。这个失落是什么?我没想清楚。一直在想。 评论里有各种声音,有人说:“你的采访有点象打了一桶水,努力地捞上水面,又没打上来,不够犀利。”,又有人说,“幸好你没有用道德审判的方式,没有再犀利,没有试图驳倒他,而是用了他和KIM两方力量来实现平衡。” 是, 我们在编辑时拿掉了一些采访中的交锋,也拿掉了他说的一些更激烈的话。李阳的个性,在遇到针对性问题时,容易在措词上强硬起来,把自己推向极端。用KIM 的话说“他喜欢夸张”,在一个人的真实看法和过度夸张之间,需要有一个我们自己的判断。否则我们就不是在报道这件事,而是在消费这件事了。 不容忍暴力是社会应该划的底线,但家庭,性情是私人的事,KIM作为妻子的感受和看法,胜于他人的千言万语。 2 那么,我这个失落到底是什么?我问了几位朋友,大家不明其意,都安慰我。我又看了一遍视频,发现让我自己难受的,是我自己采访时状态。 比如说,我问李阳:家庭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位置? 他说,只不过是千万家庭中的一个家庭而已,没有什么位置不位置可言。 他紧接着反问我“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大量的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有选择的。” 我说:“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起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他后面还有一句“只是外人” “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 “最亲密也是最丑恶的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要对一个陌生人,我们要友善,要同情和爱,那我们对我们身边人也一样。” “身边是一个人,旁边是成千上万的人。” 这话在纸上看着可能问题不大。 但看电视的时候,我觉得不舒服。我细想来去,是因为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态上有一种攻防的状态。 这些话多少带了某种被他激起的情绪,还有一部分是在表白自己,才说出来的。有读者看得很清楚,这期节目“内心不平”。 一个记者采访,即使短暂的两三个小时,也是一种行为,进入他人的生活,不得不与之发生因应,一起经历的时间,包括节目播出后的振荡,这都是千百种行为中的一种,隐隐拨动现实的因果,如果有主观的情绪,力会反激回来,那桶水往上拉的时候就会失稳,水花四溅。 他说:“时间和宁静可以让一个节目深邃.内心不平,节目便突兀,不够纯静.”   3 晚上写书,写到采访卢安克时,我们选择孩子来采访,老范跟我商量“那个眼睛很温柔的小孩子比较诚实” “嗯,对,还有那个,比较活泼,小脸儿滴溜溜圆那个” 小圆脸可爱,他写了篇作文,被卢安克贴在墙上,名字叫《骑猪》,活泼可喜,他给我们叽哩呱拉念,声音清脆得象银豆子掉在玛瑙碗里,我控制不住地一脸笑容,母性溢流。 卢安克身边的孩子里还有一个最皮的。 我跟任何别的学生说话,他都会跳进来问“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 等打算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已经跳走了,或者把别人压在身子底下开始动手了,我们有点无可奈何,如果不采访他,他就会来抢镜头,干扰别人说话,我只好采访他,他坐在凳子上急得不得了,前摇后晃。 采访完他我暗松口气“去吧去吧,玩去吧”。 他立刻操起饭盒,跑到院正中,一群女生堆里,把铝饭盒往一个女生脚下咣铛一扔“给我打饭”,转身就跑了,那是他姐姐。女生们拿白眼翻他。 再见他是在草地上,几个孩子滚在卢安克身上折腾,我说了句“老师会累的” 几个孩子嘻嘻哈哈“他才不会” 这个小皮孩掰着卢安克的胳膊看他“你会死吗?” “会” “你死就死,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舒服就行” 小黑脸上的表情狡黠又凶蛮,我张口结舌不该怎么应答,卢安克搂着他,对他微笑“是啊,想那么多,多累啊” 4 我对这些孩子中的一些人有偏好,他们会刺激我,我的好感或者反感不可避免地会流淌出来,就算我的记者身份要求我,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自己。我不明白,难道卢安克没有吗?——他把小黑脸和小圆脸一边一个都搂在怀里的时候,是一样的感情吗? 我迷惑得很。 我先拐了个弯问他“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带着一种想象,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象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的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我有点懵“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什么样的学生,他也会有他的一个标准,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可能会失望。”我想了想说。 哦。 他说好感与反感是最有危害的心态“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最后放弃了,方法都没有用,他总是想着这个,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怎么样子的,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没有什么想象,很自然地就会有反应,适合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很容易接受。” 我说“那很多人觉得,你只是一个生活中陪着他们的人,你并没有在教育他们啊?” 他说了一句话,我当时没有注意,日后却不知不觉盘踞在我心里“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5 我问卢安克为什么学生之间攻击的行为很频繁? “那是他们的教育方式,跟父母学的。学生也互相这样教育。” “你认为他们是在模仿成人的世界?” “是的,他们没有看到更好的方式。” 卢安克从不跟孩子去讲道理。“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他有句话两年来对我影响至深,“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在课堂上,有时有男孩大叫大闹,甚至骂他嘲笑他,卢安克无法上课,就停下来,他说自己也有发脾气的冲动,但立刻抑制住“我受不了凶”,这个抑制比发火会更快地让班里安静下来,男孩说,“我管不住自己,你让我出去站一会儿,”他就开门让他出去站着。 我转述孩子的话“他们说你太温柔了,如果对他们凶一点会更好” 他说“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别人骂他,或者对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须反应,本来不想打人,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理不自由。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因为受不了,就必须做不想做的事。” 所以他说,“我象接受淋雨一样,接受他们带来的后果。” 他要雨自己下来,象大地一样微微颤抖地承受,不拦无阻,化入地下。 那个黑脸的小皮孩,只有呆在卢安克怀里的时候,才能那么一呆十几分钟,象只小熊一样不动。即使是别人挑衅他,他也能呆住不还手。   6 写到深夜,我收到卢安克的信,他说他已经转到了长沙的公益组织工作,为在湘西支教的志愿者作纪录,其他6个月的假期还在板烈。 我回信他,不由得说起我感到的困境:“我在采访李阳时,很多次想起你,你说的感受最重要,而不是模式。他已经不再感受他人了。我想起你,所以我不再追求在采 访中要击败他,我不想说服他,或者战胜他,我想进入他的心灵,但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我好象唤不醒什么东西。你曾经说过,象淋雨一样接受每一个孩子,把好感 与反感取消。我也想这样做,可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让他去表达他的疯狂?公众会反感他,也帮助不到他。我尽可能地呈现他,但呈现就够了吗?我总是想起你 的话,真正的人是要象药一样进入别人的内心的黑暗,在自己在那里发挥作用,可我觉得,我该如何把自己交给他?交给他又有什么用呢?” 今天我收到他的回信:“我觉得,在两天那么短的时间内,你也无法把自己交给别人,而且把自己交给别人这个做法可能只适合小孩,因为小孩还没有成立他自己独立的思想,需要能参与我们的,我们需要允许他从我们的身上拿到适合他的东西,而我们又不知道什么才适合他未来的使命。” 他写道:“李阳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又独立想法的大人。你没必要把自己交给他。如果你对你的采访要表现什么没有目的,李阳也没有什么要对抗的,而能很自然地表露他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在“对抗”上浪费他的口才。我想这就已经够了。” “没 有目的”,这是二00九年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提醒过我的事,但直到现在,我看到还是恍然大悟之感。自己脑子里的桩子,一次次自拔无力。如果说有什么目 的,还是我认为这世界上有一种“对”的价值观。还有一种希望人“能够如此生活”的传播前提。这种“试图说服”的态度就成为大碍。他说过,想改变世界,这个 任务太累了,也做不到。做好自己的事,改变自会发生。 7 信中卢安克附了一首歌,说是板烈的孩子们最喜欢的,我打开附件,听见他的声音: “你们将要成为的人啊、要承担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定下一个目标路。” 我心里一动。 .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经历” 这个简单的旋律,我反复循环听。每次采访,都是对自己弱点的反复发现,他对我说过“你想影响别人,是影响不了的,别人觉得你想影响他,就不接受了”。只有在节目中放弃一定要改善世界的企图,我们才有可能真的进入世界之中,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和背后的必然性。 . 我问过他“如果不去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做什么?” .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说“改变自会发生”。 这首有点古怪的歌,听到后来,一遍一遍,就象细雨绵绵不尽,“我真不想说服你,不想打掉你自己的心啊,更不想把你的心带走,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心都交给你。让我的生活属于你,还有我们一起做的事情,只属于你。”   (卢安克的歌《留守》 http://up.mukool.com/column/songdetail.jsp?ID=674383&id=3611451 ) 赞助商: 说明: 1.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Copyright © 2008-2011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2.

阅读更多

社会缺乏什么样的“平常人”?

自德国人卢安克 十三年前到中国投身志愿教育以来,关于他的各种猜测从未停止。最新消息是,这个十多年未领一分钱工资的洋雷锋,因为既“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为了和那些与自己命运相连的“留守儿童”呆 …

阅读更多

网贴称“洋雷锋”卢安克或因无志愿者资格离开中国 …

在广西支教10年,据说因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受到当地有关部门警告。“洋雷锋”卢安克关闭博客,网民叹息。 最近,有网友发帖称,今年32岁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博客被广西有关部门要求关闭,而这位被网友称为“洋雷锋”的老外,也可能因为“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离开中国。不过卢安克在其博客的关闭声明中说,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决定”。 2010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播出了对卢安克的专访,使得更多人认识了这位老外——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的那次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广西的乡村成了他实现理想的热土。1992年夏,卢安克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 1999年他从德国回到广西,到河池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后来,他来到广西河池的的特困县东兰,在东兰县切学乡偏僻的板烈村小学,当了10年的乡村教师。而在这10年的教师生涯中,从未收受过学校一分钱工资,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费均由其远在德国汉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过200元。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仅仅为钱工作,是可惜的。”他来中国工作之前曾对父亲说过这番话。 卢安克从2001年开始开设博客和个人网站,网站上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张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力求对别人有所帮助。 对于卢安克关闭博客一事,网民们都表示非常可惜。网民“冰瀑”质疑说,如果从条文上讲,卢安克确实没有当志愿者和乡村小学教师的“资格”,但他毕竟为中国乡村教育做了许多好事。也有网民认为,卢安克在媒体上经常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可能是他受到“警告”的原因,毕竟作为外国公民,有时候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说的话,的确会让有的人很不安。 昨天,记者登录卢安克的博客,看到了他对于关闭博客的声明: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因为这些,也因为媒体给我带来的压力,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我这个完全自愿的决定。 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当时他说:“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阅读更多

柴静:卢安克的回复

近期卢安克关闭博客,引起很多人的关心,也有一些关于他被驱逐的传言,我们写信询问情况,征得他同意后,把他答复的要点贴在这里,以免挂念与猜测。 1 他在板烈的生活和工作正常,没有离开中国,也没有被要求离开学校。 2 他希望媒体和公众“千万不要给广西公安厅和教育部门压力”,他“需要的身份”也正在解决当中。 3 他希望不要再有人去板烈看他,也希望媒体不要再联系他,他说这是对他目前的生活“最大的影响”,他说,“大家可以帮助我的是不要来板烈打扰我的工作” 对大家的问候与关切,他致以谢意。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 请点击进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