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

金融时报 | 中国或将放弃不结盟外交

上个月,当东盟(ASEAN)十国未能通过协商就南中国海问题(东盟有多个成员国都宣称对这一有争议的水域拥有主权)形成共同立场时,许多观察人士都对该组织的软弱感到悲哀。 但在北京,人们却在悄悄庆祝这一结果,认为它代表着中国新外交政策战略取得的一个胜利。中国的新战略是,利用关键盟国推进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今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柬埔寨,阻止了菲律宾和越南的一个企图,即把两国近期与中国在南海上的对峙写入东盟峰会的联合公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外交政策专家陈向阳表示:“我们在这件事上与柬埔寨协调得非常好……防止了一起原本会损害中国利益的事件。” 分析人士表示,柬埔寨这一挺华之举预示着,随着中国政府努力构建其长期以来一直回避的外交政策联盟,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此类事件。 随着与苏联签署的同盟条约在1960年代初名存实亡,中国政府便不愿再参与此类同盟。在结束了十多年的自我孤立、开始实行开放政策之际,中国于1982年做出决定,应当奉行一种不结盟的政策。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和美国加紧恢复在亚洲的存在之后,不结盟战略在中国国内受到了质疑。 “中国后院的局势已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们有一种局势正在失控的感觉,”陈向阳表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我们需要更多的朋友。否则的话,我们就有被孤立的危险。”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已开始淡化其不结盟立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发展与少数国家的特殊关系,比如与朝鲜签订了友好条约,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与柬埔寨保持了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中国也在与伊朗和苏丹等国发展友好关系,但中国外交政策专家表示,发展此类关系主要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绝不可能成为中国联盟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尝试拓宽和加深在亚洲的对外关系,欲使之成为中国联盟体系的构成要素。 柬埔寨在此次东盟会议上扮演的角色引起了责难,有些人士指责中国过于强力地干涉东盟政治。但最近,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官员已努力为前述事件画上句号,他们表示与中国发展长期关系更为重要。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教授提塔南•蓬苏迪拉克(Thitinan Pongsudhirak)表示,中国知道自己具备影响东盟国家的实力,而美国对该地区的介入加深也在东盟内部引起摩擦。 “(美国与亚洲国家关系的)再平衡意味着,某些东盟国家可依靠美国的新姿态,来防范和抵制中国的影响……简言之,目前东盟的内部失和不只是由中国强势崛起造成的,美国再度积极参与亚洲事务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在经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官表示,叙利亚危机推动中俄两国走得比以往近得多。 “过去,我们只是碰巧就某些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采取相同立场,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利益刚好有重合之处,而且还有其他国家跟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正如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样,”一位外交官表示,“如今,中俄已在局势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种准联盟关系。”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林达:认识一个形而中的美国

林达:认识一个形而中的美国 进入专题 : 美国    ● 林达        渐渐,写作变成一个间接的生存方式:我思故我在,而写作成了理清思路的必经之途,那经常是个颇为平静的过程。但最初无意从写美国闯入写作,内心常有强烈撞击:是两个大国当时的显著差异,在普通新移民内心发生冲撞。   如此个人心情,折射了中国一段历史。   离开中国,是在1991年。之前,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动荡,直至“文革”,把中国推到崩溃边缘。1976年“文革”结束,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过一个迎合世界的方向急转。可是政府权力的合理退让和个人自由扩展的急切要求,并不同步,形成冲突焦点。最终在我们出国之前两年,再次方向转变。这一转折,瞬间扭转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也中断了自1979年中美建交始、两国度过的10年相对稳定期。我们就是在中国的一个低潮期、也是中美关系的冰河期,来到美国。      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初到美国的落脚点十分偶然。这里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至今我仍然庆幸自己落在这样一个地方,也选择了一个阅人无数的流动生涯。回想起来,那是无心而得的收获:疏离了精英情结,一开始就能直接切入美国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和他们有了从生活压力出发的共同语言,使得美国迅速从一堆抽象概念中走出来。再者,这里是南方。对北方主导的精英文化,很容易通过媒体等各种途径了解,而唯有身处南方,才可能身临其境、对美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有切实感受。了解南方文化,也是了解对主流叙述的争执和补充,南方视野使我们对美国的感受层次丰富起来。   我们和父辈经历的中国动荡,不论在哪个阶段,尤其是低潮期,首先被忽略和牺牲的,常常是民众的个人利益、个人尊严甚至生命。那不是抽象的“人民”,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甚至,是我们自己。基于这样的经验,自然会对个人权利的议题格外敏感。突然进入一个新国家,中美之间观念的差别、美国文化中的公民权维护意识,竟是通过和底层美国人的最初交往看到,由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出来,它传达的意义,令一个新移民感到内心震撼。   上世纪末的新移民主体,几乎都有同样感受:我们在中国的平常经历,从美国文化的角度去看,往往不可思议,反之亦然。这种显著差异给了我们很大刺激,也诱发出探索它背后根源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寻求对西方文化价值的重新启蒙。然而,有一个规律:在个人自由尚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地区,对自由的呼唤往往是感性、文学性的。这条线索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最初引入西方文化的开端。   可是,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作为生活常识、可具体操作、以法律细节保障的“民主”和“自由”,却非常陌生。在新大陆发现,美国民主的背景固然是强烈本能的自由诉求,却不偏重“不自由,毋宁死”的文学化重复讴歌,而是冷静成熟的法庭辩论和一步步司法界定。   所以,想给自己的朋友们介绍美国权利法案(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现实操作,是一个很自然的冲动,写得通俗,也是一个非学院生活的结果。      一个新移民笔下的美国      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始于1994年冬天。佐治亚州北部的冬天很冷,百年老屋没有装暖气,手指僵硬地敲打键盘,用的是叫做“下里巴人”的中文软件。这本书想介绍的自由概念是冷静的,可以陈述和理性讨论,个人自由是细节具体的行为,不同的“自由”之间会发生冲突,必须经常权衡,究竟保护哪一个自由更为重要。个人和个人、个人和政府之间,涉及自由,如何解决,都是非常技术性的事情,司法是独立的技术活儿,不干权势什么事。英美法系是案例法,严肃严谨。而一个个案子又如同活生生的律政剧。以案例故事为核心的普法教育,本是美国公民教育的常态,可这是写给中国的朋友,背后如影相随,是自己将近四十年在中国的生活和见闻。下笔时,希望自己是立场中性的甚至是笔调轻松的,让自己尽量站在二者之间,与两个国家都拉开不远不近的距离,而两国文化比较带来的感触,着实维持了内心的张力。   在这里必须提到,中美交流在中国,写作固然重要,出版一环同样重要。假如没有北京三联出版社的董秀玉先生,这本书绝不可能在1996年面世。而整个过程中,很多朋友鼎力相助,大多当时并不相识。写这一段,也想说明,“林达系列”,是一个时代契机。作者的写作冲动,间接反映了读者对了解美国的渴求,作者也曾是那个饥渴的人,只是有机会先走到河边、舀了一瓢水往回走。而当时的出版状况,令这瓢水并不那么容易抵达目的地。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正因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化介绍,不是形而上,就是形而下,很少从宪政、法律制度层面切入的“形而中”,它讲的又是触及每个普通人生活的鲜活故事,谁都能够读懂。   现在回头去看,书中的“议”,确有自己的独特切入角度。重点不是落在对美国制度长处、对保障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的单纯赞扬,而是如实记录了一个个新移民对眼前景象的难以置信:他们原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是不同国家的国民,他们在不同时期移民至此,聚合在一起,被一个古典的人类自由理想所吸引,为坚持这点理想,他们两百年来,共同支付了沉重代价,居然一直没有放弃。   所以,最初这本书,写的并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代价。让读者看到,自由不仅是具体的,也必须仰仗他人和社会支付代价才得以维护。代价有时是金钱,有时是生命,有时候,是可能的国家利益。所以,当权利与代价形成两难困境,处理和抉择,充满纠结。认识代价之后,仍然选择以尊重公民权利、个人自由为最高目标,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坚持是非常痛苦的;有时候,同样案例,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可能无力再支付同样代价,权衡安全需求,个人自由可能被迫暂时退让。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必须是有能力支付代价才能够得到的。”   强调自由的代价、强调唯有理解这个挣扎,谈论坚持个人自由才有意义。这一思路在动笔之前并没有预设,写作本身是一个学习和梳理自己的过程,随文字流淌,表达时才理清自己。   第一本书已经提到了正在讨论中的《反恐法》,在当时,绝不可能想到,几年之后,9·11事件发生。自由和代价的矛盾,立即变得尖锐而现实,逼到每个人眼前,直至今天,恐怖战争时代对“权衡安全和保障个人自由”提出的新问题,在美国还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当时强调“自由代价”的写作,无意中令读者对此后的不同形势,都预留了持续思考的空间。   关于权利法案的介绍,只是一个冲动,并没有考虑持续写作。为第一本书稿寻求出版去了北京,临别,朋友说了一句:美国快大选了,能不能介绍一下美国的大选呢?他提醒了当时读者希望更多了解美国的需求,似乎可以、也应该继续写下去。   不仅是大选,而是把上一本书的话题深入下去。个人自由、公民权利的保障,不仅是独立司法,背后还有一个完整民主制度的设计,这个设计其实是从希腊罗马一路下来的西方文化,到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制度层面的思考,已经很成熟。但是,论实践,英国是在旧制度中的逐渐演化,还有宗教派别之争的历史负担,线条并不清晰。到了美国,制度实践可以完全抛开旧大陆负担,有一个条理明确的蓝图。   第二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还是通过讲述相关故事,解释三权分立的理念变为有逻辑的制度设计之后,当具体发生政治危机,构建复杂的机制如何自行启动,一步步度过危机。制度设计背后的理念,具有超越国度的普遍意义:人是靠不住的,掌握权力的官员是靠不住的,政府是靠不住的,一个权力或力量,必须由其他的力量来制约和平衡。   在一个制度变革的国家,人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旧体制的破解之上,而会忽略当制度变革来临,并非“一人一票”即能解决全部问题,民主、自由,还将艰难地、细致入微地在旧有文化历史遗留的土壤上生根和成长。所以,这本书介绍的还是着重于政治危机的处理细节。令读者理解,民主制度的运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渗入全民血液的制度文化来支撑,这种文化应尽早通过公民教育来完成。   这些介绍,引入可能的借鉴,也希望更多消解不必要的文化误解。中美几十年隔绝造成长期文化陌生,是一个现实存在。可以想象,当两个大国两种文化突然解冻、正面遭遇,彼此间是多么困扰,说是危机四伏,一点不过分。   文化陌生可能引发的危险,可以举个极端例子:美国什么样的人都有。出来个非要公开烧《古兰经》的,偌大一个美国,就没人能够阻挡他,也没人能够阻挡媒体转播。警察总统,都无权阻拦。美国人都知道,这是制度保障的表达自由。而在一些权力高度集中的伊斯兰国家,民众必定认为这是美国政府的纵容。否则,怎么可能?一个国家的权力,难道还管不了一个小民?如此误解带来的外交危机和潜在国家危险,难以估量,却没有解药。   在第二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中,也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三权分立本是维护本国政治健康的设计。但是,在与不同制度的文化遭遇,也可能出现很大误解。例如,美国总统的对外决策,代表民意的立法分支,可以完全不同意,国会可能很高调地立即通过一个表态性的否定意见。而且,这种政府间的自相矛盾是公开的。在政府权力高度统一的国家,很难理解同为政府的两大分支,竟然表态相反,会认定这是出尔反尔、毫无诚意。经过多年交流,中美间此类误解已经明显减少。但在十几年前,类似误会产生的冲突,经常可以看到。   写第三本书《我也有一个梦想》已经顺理成章:既然已经系列介绍美国,还有可以谈的内容,就写下去。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种复杂,种族是个突出问题。一开始的想法,是写当下的种族问题,既然生活在这里,每天看到和接触的故事很多,觉得不难写,相关历史打算一笔带过。可是,在冬天坐下来,阅读历史资料,发现这段历史的发展更有意思。北美洲从英国殖民时期就开始贩卖黑奴,给新生的美国留下了奴隶制和种族纠葛的历史难题,但是,对奴隶制的反省、批判和制止,在殖民时期就同时萌生和展开。无意中发现,这段历史成为第二本书的一个重要补充:美国人习惯于不相信政府,相信制度的设计和监督机制,它固然始于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怀疑。可是,归根结底,一切制度,最终又要依靠人来设计和运作,这是一个悖论。正是人性另一面,人的精神追求、反省能力,在推动历史进步。于是,决定重新找资料,把书的主题改作了追溯美国废奴过程和解决种族问题的历史进程。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人性是软弱的,有着自私的天性和经常表现出来的卑下情操;而人因其天性良善的一面,是可以被救赎的,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基督教精神,在美国文化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忙于生计,大半年在奔忙于各州的流动小贩生涯中度过。三本书的写作,持续了三年半,多是在小贩停摊的冬天,只有第三本,因为变了主题、重找资料,写作一直拖到跑摊已经开张的第二年,拖到秋天,是在来回跑长途的每周间歇中完成。第三本写完,连续劳作加上写作的紧张,已经累瘫。介绍美国,该说的都说了,终于可以画上句号。去三联签约,很轻松地对编辑吴彬说,写完了,不写了,“回到原来的生活”。这是真心话。可就在写完第三本的时候,陆编的《万象》创刊,来约有关克林顿丑闻的评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总统在法庭誓言之下作伪证的问题,而当时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对个人丑闻的惩罚”,收到稿约,觉得很容易解释,就写了《在誓言之下》,这是写书之外的第一篇文章。写单篇故事不那么辛苦,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认识一个形而中的美国      在介绍美国的过程中,冥冥之中似有神助:第一本书正好赶上辛普森谋杀案的世纪审判,日裔法官一磊落,庭审全程录像转播,提供了诠释权利法案的一个扎实案例;尼克松的水门案的跌宕起伏,给第二本书提供了有关三权分立具体运作的最佳教材;开始写第三本书,又适逢新电影《阿姆斯特丹号》上映,提醒了对这个160多年前大案的关注,因此去找出相关历史资料,细细道出美国上上下下废奴正义力量的努力。几年后,尹宣在中国翻译出版美国制宪会议的麦迪逊笔记《辩论》,提醒了对制宪过程的介绍,这才有了后来的《如彗星划过星空》。尹宣是一流的译者和学者,在他回国之前,我们有过十分默契的交流。他突然去世,令人难以接受。   《如彗星划过星空》也希望提醒读者,民主的推行、实行过程,都并不简单。它是“一人一票”,又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既然民主是“多数人的决定”,就需要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而在美国文明的源头,它的国父们是一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史命定的古典政治家。(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美国   

阅读更多

【喷嚏图卦20120821】整个英国的智商都被乌龟拉低了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证原文的完整性,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凡未经许可在原文基础上故意增删少量内容后,冒名改编者,谢绝转载。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真相与谣言:方斌是谁 @长沙警事 :【严正辟谣】近日,网上盛传被重庆警方击毙的并非犯罪嫌疑人周克华,而是长沙公安民警“方斌”。经查,长沙市公安局并无“方斌”此人。请广大网友擦亮眼睛,切勿信谣传谣、以讹传讹,轻易掉进谣言制造者的陷阱。对故意造谣引发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http://t.cn/zW8f1DG @记者刘向南 :【证件作废】方斌遗失警官证,号码为:湘字第1804428。登于「湖南日报,2011年10月14日。 http://t.cn/zW8Z0oQ 请把这条消息一并解释。 @长沙警事 :警察包括司法警察等,不能等同于公安民警,全国公安民警的警号均为6位数,长沙的公安民警警号均为01开头的六位数。 @Sherwood_Park : 这个方斌绝对是真的,他是是我朋友的初中同学,他父亲原来是湖南安源的一个乡长。他前几年当了警察,但人已经失踪,现在他全家都被软禁了 @前陆军下士 : 确有其事!他是我佳木斯人民警察学校山东分校的同学,当过区队长,很多人都认识,,他还说9月31日结婚,让大家都去,可惜了…… @何方鲲鹏 : #真相与谣言# 网友说死的不是周克华,是长沙便衣,重庆警方称质疑很可笑。网友人肉称死去的是长沙警察方斌,长沙警方称没有叫方斌的警察。网友找出了2011年10月14日15版的湖南日报,其中有“方斌遗失警官证,号码为:湘字第1804428”。现在唯一的可能是,方斌是湖南的警察,但不是长沙的。   @独立调查员 :【军警证件编号不完全规则】解放军军官证/武警警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X字1234567号”(X为军委总部或军区或省简称,与军车牌照第一个字类似,部分还跟军/警/兵种简称);人民警察证:“123456”(省内统编,前两位为市编码);司法警察证:“1234567”(全国统编,前两位为省编码)。 遗失编号为“湘字第1804428号”警官证的方斌是湖南省武警总队(或下属某支队,永州支队可能性高)警官,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还不信,建议自行了断,别再吵我。 近日,有微博用户发出一组据称是周克华被击毙后的尸检图,图片随即被大量转载,有网友对重庆警方公布周克华尸检照片的做法表示认同,更有众多网友根据此前公布的周克华照片,对其身份进行分析解读。记者联系了重庆市公安局,对方回应称:“重庆市公安局并没有对外公布周克华的尸检照片”。至于照片中人物是否确定为周克华,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人民网 :【网传被误杀民警现身 警方发布周克华被毙正面照】悍匪周克华被击毙后,不少人质疑周克华没有死。有传言称死者是长沙警方派往重庆的便衣民警。昨日下午,这位网上流传被“误杀”的民警现身。。 http://t.cn/zW8jciu  【法制日报:周克华未被击毙的怀疑之痛】为何有人偏偏相信周克华未被击毙?一方面是相关细节暧昧不清,另一方面是警方释疑不够有力。过度质疑,折射出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感。信任就如同1岁小孩的感觉,当你将他扔向天空的时候,他会笑,因为他知道你会接住他。权力如何赢得信任? 【齐鲁晚报:击毙周克华打死都不信?】当重庆警方拿出DNA检测证据,长沙警方也否认便衣警察被误击传言,质疑者如果没有有力证据,就应该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当然,政府部门也要习惯公众的质疑,不要以敌对的态度随意给质疑者施加压力。 鹏哥 :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长沙公安的集体照,其中被传误杀便衣民警就是我本人,我之前未到过重庆办案,也从未去过重庆,希望广大的网友朋友们勿信谣言,还有请广大的网友朋友们别在打的手机了,谢谢! (段志鹏,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雨花亭派出所民警) 段志鹏说:我在网上被枪杀了 @刘君鞅1972 : 周克华案跟踪,大家可以看看从事军警生涯23年的 @广州胡朝晖律师 的有一些博文。比如这篇 http://t.cn/zWQ1DK2 可能会告诉你,击毙“周克华”的2警察根本不是正面相遇,而是背后和侧面阻击击毙疑似“周克华”的。 @郑无邪 :看侧面像对于我这种做雕塑的人来说和正面像一样的,我看到侧面基本上就知道正面是长怎样的了。这个人和周克华确实有点像,但鼻梁没有周的宽,口轮匝肌也没有周的那么厚。从年龄看这个人明显只有三十岁左右,和周比细皮嫩肉年轻太多。 【“陈子河”谣传】有网友称,几天前,在网上流传一篇文章,该文质疑被击毙者不是周克华。凑巧的是,该文章的作者署名是“陈子河”。为此,该网友推测文章在网上多次转载后,成了“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陈子河”。  @王冉 :连警察击毙一个歹徒的真实性都会受到这么多质疑,该反思的不是民众,而是政府。抗议日本人占领钓鱼岛就砸中国人的商铺和车,该反思的有政府,更有民众。 【2】哈尔滨8天发生7起路面坍塌事故致2死2伤 “亲,珍惜你在哈尔滨的每一个朋友吧,因为他们可能走着走着就……消失了……”8天时间,哈尔滨发生7起坍塌事故,2死2伤,2车坠坑。豆腐渣工程、维修不及时、路基被挖空、管理者不作为等,演绎了接连不断的“步步惊心”。 http://t.cn/zW8JnCE 8月14日16时30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辽阳街90号门前人行道及路面发生坍塌事故,目击者称有多人坠落坑内。 【3】张召忠:优秀电视评论员应无条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对于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员而言,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就是要求在政治上必须无条件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道德品质就是要求在做人上要严格要求自己,防止出现负面效应,要能够在观众中保持一定的威望。 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有冲突不可避免,但现在条件下,因此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张召忠将军被特批延长服役】张召忠今年60岁到了退休年龄,组织上特批他延长服役期。张将军说,作为学者,一辈子研究海洋、军事和战争却无缘参战,只好用所学奉献社会。“有些人PS我的图像和字幕,擅自制作有关我的评论视频在网上流传,不仅严重侵犯了我的名誉,也损害了节目的权威。”(北京日报) 【4】孟学农兼任中直机关党校校长 孟学农曾两次因领导责任去职。他2003年1月担任北京市市长,4月因SARS疫情辞去市长职务。2008年1月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8个月后即因襄汾溃坝事故引咎辞职。中央党校中直分校隶属中直机关工委,负责培训中直机关38个部委的局处级党员领导干部。 【5】国家气象局:支持风能太阳能归国有 近日,日前,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黑龙江立法称风能太阳能国有”一事作出回应,他表示,支持黑龙江将风能太阳能收回国有的做法。“因为这个立法,和国家的法律没有冲突,我个人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会全国铺开,他认为,各省根据需要可相互借鉴。(大河网) 【6】我不是行贿,我只是入乡随俗 @全球新闻眼2012 :前大摩负责中国房产业务主管皮特森被判入狱9个月。在宣判前他称,自己的行为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根本不能称之为“行贿”。“客户每周有3、4晚带我们去通宵唱歌,然后醉得不省人事,在家醒来时发现身边躺着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女人。” http://t.cn/zW8UGY6 【7】天才干部:12岁工作15岁入党 魏汝翔,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79年12月加入党,在职大学学历,现任市委政法委干部处处长,拟任辽中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代检察长、检察长人选。来源:辽沈晚报 【8】沈阳又出奇招,交警起早贪黑开发罚单,千万车主皆中招 @麦兜是头猪 :现在沈阳不打假了,到处贴罚单了,自家楼下停了10几年都没事,现在开始不行了,大路小路贴罚单,晚上贴,凌晨贴,白天贴,交警贴,派出所贴,分局贴…警察贴,协勤贴… 【9】执法委托 @雾满拦江 :湖南邵阳又火了。湖南邵阳,曾爆出抢百姓家的孩子,送入福利院并卖到美国的事儿。现在邵阳又招千余人,沿街罚款,罚款的80%归自己。邵阳城管局称:这是一种执法委托关系,城管局将执法权委托给监督员,让他们代替城管进行执法……拜托邵阳各位大哥,执法权这玩艺儿又不是你的个人权力,能随便委托吗? 【10】这份村委会通知,是维稳精神的压缩版 ( @何兵 ) 【11】键盘战士 据香港媒体报道,8月20日凌晨艺人薛凯琪上载带同爱猫Ponyo外出去日本餐厅吃饭的照片到微博,称替Ponyo点了一碟三文鱼,岂料微博留言一出,立刻引来“键盘战士”们排山倒海的攻击。 “我讨厌你,不是因为你长得丑,不是因为你唱歌难听,也不是因为你演戏难看,是因为你吃日本菜。”“笨女人,去死”  “吃死你和你的Ponyo”“这猫样子好难看” 【薛凯琪的回应】“我只是抱着不想说谎,不想欺骗任何人,只是分享生活点滴,可能现在是敏感时候,如果因为我上载的说话伤害到人,令人不开心我也会唔开心,我也要说不好意思。”“网上是言语自由,我接受的,我不觉得他们特别衰,或者自己特别无辜以及委屈,我只是吃一餐饭,没有想太多的。” 【12】这辆日本车火了! 【13】韩一网吧禁日本人入内 喊三声独岛是韩国的可进 据韩媒报道,韩国一个网吧门口出现“日本人禁止入内”的标识。该标识最下面一行写着:“(日本人)如果要进入的话,需大喊三声”独岛”是韩国的方可进入。”. 【14】苹果成为史上最有价值上市公司 8月20日,苹果的总市值上升到6230亿美元,创下美国上市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打破了微软公司1999年创造的6205亿美元市值纪录,使其市值冠军增添了历史性的头衔。 市场普遍预期苹果股价近期有可能轻松突破700美元。 预计下月苹果将推出的新iPhone手机。此外,有传言说,苹果公司还将推出的更小巧的iPad以及功能丰富的电视。这些传闻在过去几周推高了苹果的股价。 苹果公司在2004年时,公司价值评估不到100亿美元。而2007年,仅仅三年,被估价为1,000亿美元。自2007年开始,苹果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快速发展公司。单是iPhone手机业务的经营已经超过微软。从销售状况来看,苹果公司在年底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科技公司,也将成为世界上最盈利的公司之一。 【15】市场原理 据朝鲜日报,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劳动党行政部部长张成泽对中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但此行未获中国任何援助,空手而归。韩国政府高层人士19日就朝鲜请求中国提供10亿美元贷款一事表示,中国给朝鲜提供10亿美元还是1美元都没听说过,这次中方向张成泽最强调的是”市场原理”。 【16】整个英国的智商都被乌龟拉低了 @菲慕 : Made in China牛啊~英国一对母女在园子里发现一只乌龟,很小心的逗了半天抓住了,喂菜也不吃喂西红柿也不吃,两人急的叫来了动物急救中心的人,大夫来一看乐了,小乌龟是个瓷器,上面写的中国制造,牛~  很好奇这小东西是肿么”爬”到她们家院子里的? http://t.cn/zW8xf6V    网友叹:整个英国的智商都被乌龟拉低了 【17】白宫摆国宴,主角是孩子 奥总和未来的总统握手 【18】关于钓鱼岛领土问题:无记述 @辛子IN日本 :今晨日本关西电视台时事节目,对中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进行对比:韩国:从孩提时代就受到“独岛(竹岛)是韩国领土”教育,并谱写有“独岛是我国领土”歌曲,人人会唱。日本:竹岛是未解决问题,尖阁诸岛(冲绳县)是日本固有领土。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关于钓鱼岛领土问题:无记述。 【19】断层 @济善园之三慎斋 :【断层】1972年李政道回国,周恩来希望他能为中国科学界“断层”问题做些工作,如介绍海外学者到中国讲学。李政道说,中国有人才,只是你们没有使用他们,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束星北,一位曾被世界物理学大师波尔盛赞,培养出李政道、吴健雄等一流科学人才的天才物理学家,此时正在青岛打扫厕所。1979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需要计算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最佳时限。有人推荐束星北。上面为此拨款100万元,束星北分文没要,一支笔,一摞纸,准确无误完成任务,时年73岁。 【20】图腾 【≪环球时报≫社评:无须拿缅甸、越南这样的落后国家做中国的图腾】中国的新闻开放已经走了很远,今后要走得更远,我们决无回头路可走。但中国需要听从时代的召唤,顺应国家现实的前进,而不应六神无主,让缅甸、越南这样的落后国家成为我们的图腾。 【21】瘦瘦身子就出来了 高晓松 :天朝法律时而高、小、松,时而矮、大、紧。看似神出鬼没,实则鬼使神差。你若是神,他便是敬神的小鬼;你若是人,他便是害人的恶鬼;你若有一捆钞票,他便是推磨的懒鬼;你若有三分姿色,他便是护花的色鬼•••子在庭上曰:他反正是鬼,就看你是谁。 【22】茅于轼:中国离世界大国还远得很 首先中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一个共和国,而是一个独裁国。百姓的人权得不到认真的承认,更谈不上保护。其次,中国近代对世界文明没有什么贡献。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亿人中没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中国都怀着警惕情绪。周边的几个国家近来纷纷加强军备,其实都是针对中国的。印度,日本,越南,菲律宾,还有台湾,事实上都以中国为假想敌。别的国家很少有人愿意移民来中国,做一个中国的公民。以上这些事实说明中国还不够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中国作为大国在联合国要发挥作用,这要求中国改变国家利益的立场,弱化爱国的观念,而把世界各国不论大小的公平和安全放在首位;要把百姓的人权和安全放在首位。说到底国家的安全就是百姓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安全而牺牲百姓的安全,是本末倒置。 【23】喷嚏图卦官方微信号:gh_9bc3d11f8658 二维码见图。 【24】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 ——苏岑 http://t.cn/zW8uQ3r  ( @喷嚏意图 ) 昨天下午,伦敦奥运会女子58公斤级举重冠军李雪英回到老家河南。李雪英谈起在伦敦的感受,“没太想自己,就想着家人能好点,于是我就逛了逛,在伦敦给姐姐家的小外甥买了两罐那边的奶粉。”   哥,秋天来了,该换鞋了!七夕也来了,顺便也给姐姐送一双吧~~ 七夕特惠包邮: http://www.8yi8.net/team.php?id=78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 @喷嚏意图 (新浪)、  喷嚏意图 (腾讯) 【喷嚏图卦微信号】gh_9bc3d11f8658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58267249.taobao.com/ 广告联系:dapenti#dapenti.com (# 换成 @) 喷嚏电影频道(beta): http://www.dapenti.com/v/index.html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65604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信孚要闻(8.20)——想说降价不容易

作者: 信力建   1、统计局房地产数据无异于给了力图加强限购的当局一个响亮的耳光。环比7月北上广房价上涨了0.1%到0.3%不等,而位居二线的石家庄和福州则上涨了0.7%。从数量上看,70个大中城市上涨与下跌呈现出50:9的一边倒局势,其余11持平,而六月这一数据是25:21,五月更是6:43,房价再次上行趋势似乎已经确立。 2、《学习时报》刊文称灰色权力正吞噬人民福利,灰色权力和灰色资本形成一个灰色权力地带,灰色权力是本,灰色资本和灰色暴利是末;通过灰色权力,实现灰色资本的运作,通过灰色资本的运作,带来巨额的灰色利益。 3、广东省近日出台限制“裸官”新规,凡配偶和子女已移居海外的公职人员,禁止委任为党政“一把手”。这是继2009年深圳率先为“裸官”设限之后,广东再进一步扩大范围推行这项举措,以此加大制度反腐的动作。 4、中国再现大规模Android手机病毒,逾50万手机受感染。新型Android病毒能够在用户的Android手机上进行手机支付、读取用户银行卡、信用卡以及账单支付历史信息。目前中国有多家主流应用商店都遭到该病毒的侵袭。 5、曾一度被认为是周克华藏身地的歌乐山从18日开始进入封山防火期,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18日零时执行戒严令后,严禁本地居民以外的人擅自进山;除公交车,禁止其他车辆进山。当地居民凭身份证和户口本进出,当地车辆则须办理特别通行证方可出入。 6、英国《卫报》 8月17日的一篇报道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青睐于出国旅游,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消费额可能超过德国人和美国人,很快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人数将从去年的7000万人次达到2020年1亿人次。但是,在15年前,只有500万中国人出国旅游。 7、“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表示,将在周一致信全港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学校,邀请教师签署良心约章,拒绝教授洗脑式的国民教育内容。教协代表张锐辉向《明报》表示,他们计划在9月1日就此与学生及家长团体举行集会,如政府拒绝回应他们的诉求,将不排除考虑发动罢课的方式进行抗议。 8、河南卫视在京启动“寻找当代孟母”大型公益活动,女航天员刘洋的母亲牛喜云作为“当代孟母”候选人到场。河南卫视将用两个月的时间,选出当代十大孟母并予以表彰。 9、近日,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涉及人民健康的若干部门可考虑合并,建立“大健康部”。相关人士称,构想中的“大健康部”至少将统领卫生部、人社部、计生委、环保部、体育总局5大部委。他还透露,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或于十八大后开始。 10、苏丹民航部门官员称,一架“政府代表团”乘坐的飞机19日发生爆炸,机上31人全部遇难。这架飞机原计划飞往南科尔多凡州,参加庆祝穆斯林开斋节的一次仪式。机上包括多名政府部长。据调查,恶劣天气是导致飞机失事的主要原因。 11、南京江北弘阳广场宣称将在七夕夜放飞万只萤火虫,不少网友纷纷质疑萤火虫的来源以及放飞后对生态的影响。一些环保组织也在微博上表示,这种放飞不可取。日前,弘阳广场宣布停止这一放飞活动,改用荧光灯的方式制造“荧光之夜”。 12、美国抽水马桶冲水系统制造商“Flushmate”最近召回数百万个马桶压力冲水装置,原因是他们家生产的装置有可能使得马桶变成定时炸弹。美国的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已经收到了304个马桶爆炸的投诉。在加拿大则约有9000个马桶被召回。 13、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土著与穆斯林移民7月下旬爆发种族冲突并酿成大规模流血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80人死亡、40多万人流离失所,400多个村庄化为灰烬。现在,印度南部地区纷纷传言称,当地穆斯林将对原籍为阿萨姆邦的人进行报复,因此导致数千名阿萨姆邦人火速从南部地区逃离,印度政府为制止谣言不得不颁发禁止短信群发的禁令。 14、卫生部17日发布研究报告称,从1993到2008的15年间,我国患病人次数增加20%,达52.5亿。2005年疾病经济负担23968亿元,占GDP13.1%。我国18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业余锻炼。仅11.9%居民经常锻炼,他们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 15、在告别篮球后,中国体育明星姚明摇身成了投资基金掌门人,并准备深度介入金融私募股权投资(PE)领域。公开资料显示,姚明参与的两家基金,总规模未来将达到66亿元。从合众思壮、巨鲸音乐网、健身房、球队,到创建自己的红酒品牌,再到接连介入两大PE,姚明的投资逐渐从零散,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16、近日,有网媒发布了《2011年中国央企工资报告》,显示广东央企的员工年平均工资最高,为219917元,其次是天津,员工年平均工资为175287元,最低的是云南,员工年平均工资为46424元。即使区域内部员工的平均工资也有差别。 17、据《华盛顿邮报》18日报道,一名15岁阿富汗少年未经身份甄别,混入营地,打死3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美军频遭袭,军队高层正研究对策防止塔利班渗透阿富汗军警。 18、日本右翼份子不理会北京反对,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引发内地十多个城市及香港爆发反日示威,19日,2000人在深圳华强北路游行去火车站,部分人情绪激动,沿路推翻多部日本牌子的汽车,包括警车。在北京、山东、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河南、湖南、贵州等省都有反日游行。 19、墨西哥警方撤换负责首都国际机场保安的全部348名警员。在上月25号,首都机场有3名警员被同僚射杀,案件可能涉及包庇毒贩,利用机场运毒。警方暂时拘捕一名警员,并悬红接近26万美元,缉捕另外两人。接管机场保安的新一批警员,全部通过双重甄选及背景审查。 20、荣剑《“喉舌”胡锡进》:环球时报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取代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其关键词不再是阶级、政党、伟光正,而是国家利益、民族复兴、中国崛起。运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的好处是,能直接迅速地动员民意和民粹,以爱国的正当性掩盖制度的弊端。 21、日前中青报发文呼吁: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血性值得赞赏,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破坏公民私有财产,就显得愚蠢了。这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更影响中国的形象。日本那些右翼分子一定偷着乐。 严惩打砸,“爱国”不是流氓的庇护所。理性表达抗议,首先要抵制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愚蠢行为。 22、茅于轼: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要看国家的体制,是不是一个宪政国家,是不是共和国,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其次要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现代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后还要看对世界各国的百姓有没有吸引力,是否愿意接近还是想离得远远的。拿这几个方面来衡量,中国离开世界大国还远得很。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喉舌”胡锡进

党的报刊和为党的报刊服务的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这话自列宁发明以来,贯穿于整个共产主义新闻史,至今依旧是支配党的新闻生产(报道、写作、评论)的公理。按列宁同志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针的一切公开发行的俄国报纸,目前已成为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群众进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见《列宁全集》第18卷第206页)。在这个要求之下,党的“杂志主要是宣传,报纸主要是鼓动,”党的报刊的目的是,“必须向最广大的工人阶级群众宣传政治问题和党的组织问题,必须在鼓动中提出这些问题。”“要把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范围加以扩大,内容加以充实”这个口号列入无产阶级机关报的纲领(见《列宁全集》第4卷第288页)。正是在列宁新闻思想的指导下,前苏联时期的真理报,中共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文革时期的两报一刊,均都积极扮演着党的喉舌的角色,成为党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器的主要部分。    以“喉舌“来定位环球时报及其总编胡锡进,想必不会引来歧义。作为党报旗下的一家报纸,环球时报自创办以来不仅忠实地充当党的喉舌,全面配合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思想维稳、舆情引导、民意整肃、鼓吹和谐、批判异见等方面,始终不惧民间汹涌物议,以居高临下之势,旗帜鲜明地站在舆论大潮的前头;而且,这家报纸还不甘心仅仅充当喉舌角色,公然以社评形式,呼吁中国所有媒体都要成为国家利益的“看门狗”。从“喉舌”到“看门狗”,党的报刊的形象经环球时报的推广显得更为具体生动,以前只是一个传声筒,一种灌输的方式,现在则是一副呲牙咧嘴、狂吠不已的嘴脸,自我作践到这种程度,列宁同志在九泉之下,不知会作何种感想?    胡锡进现在是一个公众人物了,他个人的微博粉丝已高达两百万,一条微博发出来有时能吸引多达上万条的评论,这种高调言说的风格在党报总编群中可谓绝无仅有。文革两报一刊时期的舆论英雄,比如“梁效”、“罗思鼎”等,在当时大名鼎鼎,可其真实的写作者是谁,人们至今几无所知。按照党报的惯例,总编是幕后的指挥者,他只要严格按党的要求和纪律办报即可,不必自己冲到第一线去冲锋陷阵。胡锡进显然是打破了这个惯例,这些年来他一直是身先士卒,高调发声,纵论国是,以自己的微博和报纸双管齐下,毫不掩饰党性立场和倾向,用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国家”话语,持续刺激公众耳目,既为自己赢得巨大的关注度,也为报纸开辟出号称两百万份的发行量。这在党报长期低迷的发行市场中,无疑是一个异数。    胡锡进在自觉地扮演党的喉舌和看门狗的角色时,对自己还有一个定位:“体制内的另类新闻人”。另类在何处?他没有过多解释,我的观察是,他没有以党报一贯的腔调说话,不是党的文件的直接传声筒,似乎也不愿意扮演一个语言刻板思想僵化的布道者。对于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意识形态与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胡锡进和他的环球时报还是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首先,胡锡进并不完全是以传统的党报方式来办报,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该报力图摆脱党的喉舌的刻板形象,不仅仅是说“党话”,在许多时候也会说些“人话”。例如,在王立军事件发生之后,各种传言四起,真相以所谓谣言方式传播,对此情况,党报普遍发声要求专政机关以法律手段予以制止。但胡锡进和环球时报却表达出另一种声音,认为有关部门尽快公布真相是制止谣言传播的最好手段。在胡锡进的微博里,也时能看到他说出和民间主流意见大致相同的看法,针对最近的“唐慧事件”,他对劳动教养制度也提出了批评。我注意到,当胡锡进说“人话”时,网民们在惊诧之余,一般都会给予积极的评价。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党报的方向问题,在党性和人民性之间,并不存在着天然的统一。胡锡进作为一家党报的负责人,主观上是想在党性和人民性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这大概就是他刻意扮演“另类”角色的出发点。    其次,环球时报并不像其他党报那样,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主导,以党的路线政策宣传为主,而是重新开辟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无疑是对党的宣传策略的一个重大调整。党报传统的宣传和鼓动方式,实际上已经失效,在党内和党外都无法起到收拾人心的作用。环球时报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取代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其关键词不再是阶级、政党、伟光正,而是国家利益、民族复兴、中国崛起。运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的好处是,能够直接迅速地动员民意和民粹,以爱国的正当性掩盖制度的弊端,或者以中国崛起的一套说辞为现实存在的问题提供开脱的理由。不仅如此,爱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是需要制造敌人的,美国自然成了中国最大的敌人,其鼓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均被环球时报视为和平演变中国的工具。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环球时报成了军界鹰派、民族主义和民间民粹高调反美的主要阵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仅成为环球时报的意识形态,也成为它的市场基础。    第三,环球时报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家商业报纸而不像是一家党报,它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巧妙地将其政治立场掩盖起来,或者说,它把以前让人们难以容忍的意识形态主题转化为政治消费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各种话题衍生为“眼球经济”,有时甚至是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方式,博取人们关注,从而赢得订户。胡锡进的粉丝高达两百万,我估计拍他砖头的有一百九十万,他没被口水淹死,活的还很自在。现在这个时代,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关注,有了关注就有效益。一些极端的网络意见领袖,也多采取这样的发展策略,故意把话讲绝,有意制造话语冲突或事端,以此分裂舆论,操纵舆论。对于环球时报来说,它的话语平台更大,影响也更大,号称两百万订户,加上胡锡进的两百万粉丝,至少有四百万的受众面,这是一支很大的话语力量,声势造出去了,既可以贯彻政治正确,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所以,从营销上说,胡锡进是非常成功的,他和他的报纸必须时时扑捉社会热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社会争执之中,敢说党报不敢说不能说或不方便说的话,不求人们理解谅解和支持,只求人们关注订户和市场。真可谓“不怕遗臭万年,就怕一时无名。”    胡锡进的“另类”角色及其表现,在党的新闻队伍中的确罕见,在大多数党报都无法同时取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收益时,胡锡进主持的环球时报无异于创造了一个体制内的奇迹。对于那些始终不认可这家报纸的人们来说,不是可以像以往那样对待党报的方式将其轻易拒之门外。执政党一直在说,要掌握真理,掌握群众,其实它现在根本没法做到这两点;环球时报的存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党的宣传主管部门提供些许安慰。不管胡锡进如何“另类”,也不管这家报纸时不时地会发表些有“人民性”的言论,从根本上说,这家报纸还是党的喉舌,或者按它自己的说法,就是党的忠实看门狗。因此,在一些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胡锡进和他的报纸从来都不会表现出和党不合拍的“另类”立场。    比如,对于茅于轼在美国获弗里德曼自由奖一事,胡锡进会很大方地祝贺他,但他同时想说的是,“这个奖既是美国人给他的,更是中国给他的。因为中国强大了,美国对中国自由派才有了特殊关注和兴趣,茅这样学术成就一般但政治上活跃的人,才有越来越多从西方获奖的机会。他们是中国强大另辟蹊径的受益者。我相信茅很清楚这个因果关系。”这个话体现了胡锡进对中国所谓自由派的一贯立场,但是,对于中国日趋严重的腐败问题,胡锡进和他的报纸却没有表现出对茅于轼那样的严苛态度,相反,宽容得很,他们并不认为腐败会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将导致党不将党、国不将国的局面,在他们看来,中国在现有的条件下,腐败无法避免,民众必须适当忍受。他们不能忍受的是所谓中国自由派的存在。最近,胡锡进在其微博上发出重话,称中国自由派有“可能捅破中国的承受力,成为中国严重病变的癌细胞,你们已是美国试图撬动扳倒中国的主要杠杆。”当他意识到这话说得有点过时,他的进一步解释是:“我说的是‘有可能’成为中国严重病变的癌细胞。有可能性不代表一定是。这点请分清。我是想说,自由派对中国的社会多元化作出了贡献,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但自由派同时增加了中国未来的风险,他们应当意识到这一点,摸索建立自然的制动机制。西方想利用他们是明摆着的,自由派自己需警惕。”    很显然,上述言论才是环球时报的主旋律,是它作为喉舌和看门狗的应有本色,是它偶有“另类”表现不可突破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胡锡进和他的报纸时有批评政府的某些言辞,或对体制内弊端的揭露,不是显得矫情,就是显得虚伪,和他们对自由派的真实批评相比,这些批评更多的是显示出对政府的理解和辩护。对于那些大是大非问题,胡锡进和他的报纸所表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立场,以及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纠结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人格分裂,其实并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自觉履行作为党的喉舌的职责,是他们应有的本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从来如此,人们何必苛责他们?    之所以要提到“苛责”这两个字,是因为在胡锡进的巨大粉丝群中,好像没有几个是他真正的拥护者或同情者,在他每一条微博之下,挂着的差不多都是批评甚至漫骂的字眼。这份压力虽然来自于看不见的网络世界,但体现的绝对是真实的力量,是不能回避的力量。胡锡进是怎么看待这个平常人可能难以忍受的压力?我的一些朋友在私下里也曾经议论过此事,都试图分析出胡锡进何以能够顶着一片骂声继续我行我素的原因,是出于对党的真正信仰?还是冒险进行政治投机?抑或是为了某种利益?要知道,历史是有前鉴的,多少文人墨客,向权力投怀送抱,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样的例子还少吗?难道胡锡进就不会想到这些?难道他真的以为网上对他的一片骂声只是一个虚拟的存在?    从目前来看,胡锡进对他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好像不以为然,他曾经抱怨过,他受到了不仅有来自于西方舆论和中国自由派的压力,也受到了来自于官方的压力,他自信是从事着一项体制内从未有过的事业:他和他的报纸“在趟出并努力支撑起中国舆论的一片新空间,我们是拓荒者,但有时会被当成野蛮人。我们在走一条其他人没走的路,鞋破了,露脚趾了,脸上还有点脏。”难道就是这份自信,让他漠然无视民意,漠然无视任何道德责难,漠然无视将来一定会有的历史追问?    我对胡锡进的问题就在这里: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喉舌,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无可厚非。你可以以此作为你的信仰,作为你自己赖以工作的政治伦理,作为你持续一生的道德基础;但你是否考虑过,为何你信赖的新闻原则会遭致这么多新闻人的反对?为何你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得不到社会大多人的认可?你是否还考虑过,在党性和人民性不一致时,你是站在哪一边?当你能够自由地说话时,你是否认同新闻自由?当你指责自由派是中国病变的癌细胞时,你是否会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对于这些问题,你或许会按照你的惯例,一概置之不理,你可以对此既无道德负担,也不怕历史追问,但应该要有一点理论反思的精神。我作为一个研究马克思思想史长达三十年的学者,可以告诉你的是,你一贯坚持的所谓“党的喉舌论”,在马克思的思想谱系中没有任何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比列宁主义更具有正统和经典的意义。打开马恩全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该文是马克思于1842年为彻底揭露普鲁士政府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而写的第一篇评论,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为新闻出版自由作了有力的辩护,认为新闻出版自由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限制新闻出版自由就是对“主观思想方式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的破坏,用他同年写的另一篇文章中的话说,“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页)”。在马克思看来,书报检查制度实际存在着五个方面的“痼疾”,即垄断批评,剥夺舆论的监督权,依靠警察手段,没有客观标准,无能和堕落,其实质“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同上书,第17页)”。针对反动的普鲁士国家的书报检查制度的内在痼疾,马克思明确指出:“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同上书,第31页)”。在后来关于莱茵省第六届议会的辩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书报检查制度无疑给德意志精神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惨重损失。(同上书,第45页)”。为反对思想文化专制,马克思把新闻出版自由视为人民的基本权利,“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认识又是聪明的首要条件。(同上书,第74、75页)”。    在提倡新闻出版自由的前提下,马克思也提出了他的“喉舌论”,即报刊是人民的喉舌:“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75页)。这段话是马克思为“新莱茵报”审判案写的,时间是1849年,也就是说,按马克思思想史的权威标准来看,他在这时已经完成了从所谓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向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但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在莱茵报时期(1842年)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对于一个共产主义者来说,马克思是从事着从根本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作,他的思想能否自由正常地表达出来,直接依赖于自由的新闻出版制度,没有这种制度的保证,马克思主义就根本无从产生。    所以,马克思对一切违背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制度予以毫不妥协的斗争,他不仅把新闻出版自由视为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把它视为国家的“第三种权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1页)。马克思用“第三种权力”来定位自由的新闻出版制度的作用,是对他早年提出的自由报刊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第三要素”思想的一个升华,在他看来,新闻出版制度既不能被国家权力所垄断,也不得受控于特定的党派、阶级和利益集团,它应当是社会的公器,是公民自由独立发表意见的公共平台。马克思后来之所以去英国撰写他的《资本论》,就是因为英国具有当时最自由的新闻出版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资本论》的顺利出版,用恩格斯的话说,正是英国的出版自由与英国的政治活动、海上霸权和规模宏大的工业,共同推动英国远远领先于欧洲大陆上各个民族。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同样高度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性。他在1844年对出版自由就 有过清晰的界定,称出版自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由的意见”。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恩格斯在1865年写的《普鲁士军事 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一文中,明确指出:没有出版自由就不可能有工人运动;争取出版自由就是争取工人政党本身呼吸所需要的空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6-87页)。1880年代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已拥有上百万党员。恩格斯认为,党报不仅要宣传党的纲领,而且要成 为全体党员发表意见的论坛。1882年,恩格斯在给《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伯恩施坦的信中,批评党的领袖将党的报刊变成自己的工具。1885年,德国《社 会民主党人报》发表反对意见,遭到议会党团批评,恩格斯表示支持党报,议会党团不得不作出让步。恩格斯后来说: “《社会民主党人报》决不是党团的简单传声筒。”1890年,恩格斯又指出:“党已经很大,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1891年,德国社会民 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发表马克思16年前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后,遭到党的许多领导人的反对,恩格斯专门对此发表意见,认为:德国社会民主党“需要社会 主义科学,而这种科学没有发展自由是不能存在的,必须实行不可侵犯的自由。”他同时还认为,如果党的领导人压制批评,干扰监督,那么,不仅党的报刊无法履 行其他使命,而且党报工作者也痛苦不堪。他说:“做隶属于一个党的报纸的编辑,对任何一个有首创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一桩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报刊思想,可以用他的一个著名论断来概括:“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 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324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列宁主义,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原理,“党的喉舌论”应是其中的一个大项。从根本上说, 这个理论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重建思想文化专制的历史倒退行为。当然,这个转变不能完全以现在的尺度来 加以衡量,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理论的提出也有它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也是积极地主张新闻出版自由。1896年, 他在狱中写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将出版自由列入党纲第三章第四节。他在比较英美等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制度和俄国的差别时,充分肯定了英美人民 享有到的自由和民主,他把沙俄时期的报刊制度描述为:“被亚洲式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欧洲的资产阶级所玷污,”因而出现了“伊索式的笔调,写作上的屈从,奴隶 的语言,思想上的农奴制——这个该诅咒的时代!”他认为,争取出版自由的途径首先是摆脱“农奴制的书报检查制度的束缚”,然后再摆脱资本的控制。(列宁: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但是,列宁为争取“火星报”的生存权而鼓吹新闻自由的言论,只是一种话语策略,是政党斗争的策略。从当时俄国的社会构成来看,沙皇专制下存在着不同党 派的生死搏斗,布尔什维克是通过创办党的全俄机关报来重新整合党内外的各种资源,党的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为形成思想高度统一、 组织严密的政党而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即以党纲、党章和党的策略作为报刊言论的准则,完全充当党的喉舌。这大概是政治专制条件下所有报刊的一个宿命,而列宁 则以他的理论和权威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报刊的控制,使党的报纸完全沦为党的宣传机器和斗争工具。更为严重的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布尔什维克又把党对言论 的控制伸向全社会,实行彻底的思想文化专制。   对于列宁来说,他并非没有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彻底取消新闻出版自由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在1920年内战结束后,列宁曾有过打算,实行经济和政 治的全面退却,这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市场,恢复商品货币调节,同时着手逐步恢复新闻自由,开放言论。具体做法有:(1)允许一部分 非党报刊存在。(2)主张党内分歧应在党报上公开讨论。(3)提出达到一定人数的公民团体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出版物质条件。(4)鼓励报刊发挥舆论监督作 用。但是,这些政策随着列宁去世后很快就被终止,斯大林一方面通过国家暴力全面肃清党内异己,对全社会实行红色恐怖;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机器,强行进行 意识形态灌输,将“党文化”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建立起无所不在的专制统治。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真理报”除了谎言、废话、套话、假话,惟独没有真理。   列宁和斯大林所创立的前苏联的党的新闻制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新闻出版自由传统,是一个根本性的颠覆,在夺取政权前,他 们是愿意大讲特讲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一旦夺取政权,党的喉舌论就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主要准则。这种对言论自由的颠覆性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也同 样出现,甚至表现得比苏俄更为彻底。孙旭培写的《建国前党对新闻自由的说法和做法》一文对此有详细描述,我愿意引述一二。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文中,批判国民党“言论不自由”,“党禁不开放”,要求国民党政府“开放党禁,扶植舆论”。 1943年他要求“诚意实行真正民主宪政,废除‘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独裁政治”,“开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1945年在七大政治报告中,他说:“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要求“取消一切镇压人民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等项自由的反动法令,使人民获得充分的自由权利。”按孙旭培的统计,在1944年和1945年这两年内,党的两个主要报 纸《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在鼓吹新闻出版自由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是当时中国要求开放言论最积极的力量。(参阅孙文,《炎黄春秋》2012年第8 期)。   《历史的先声》由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把《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在这个时期关于自由民主的社评以及其他文章等编辑在一起,从中可以 看到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新闻自由曾经所作出的努力,其思想解放的程度和对言论自由的渴望程度,要远远超过现在的中国知识界。例如,《新华日报》1945年3 月31日发表社论指出:“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 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 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 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1946年9月1日,《新华日报》在一篇评 论中还对所谓“喉舌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象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说 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半点也不敢自由。”该报像马克思那样,认为“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 废除现行检查办法。”(《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当然,共产党认识到,要实行新闻自由,必须实行民主政治,用《解放日报》1941年10月 28日社论的话说:“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无从引进;良好建 议,不能实行。因而所谓民主,无论搬出何种花样,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上述言论,应该说,表达了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和新闻自由制度的真诚愿望,在不能完全用暴力夺取政权时,民主和 言论自由显然是在野党争取最大政治利益与权力的合法途径。但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很快就把它以前反复倡言的新闻自由弃之一边,公开主张实行“舆 论一律”制度,用毛的话说:“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夺取了国家权力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必须镇 压一切反革命阶级、集团和个人对于革命的反抗,制止他们的复辟活动,禁止一切反革命分子利用言论自由去达到他们的反革命目的。”“在这里,不是用的民主的 方法,而是用的专政即独裁的方法,即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这里不但舆论一律,而且法律也一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第1版,第157-159页)。正是在“舆论一律”制度之下,不仅党报成为党的喉舌,而且原来由民主党派主办的报纸也成为党的的喉舌;不仅那些 所谓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言论自由,在人民内部又何尝有过党所许诺给人民的各项自由?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毫无疑问,“党的喉舌论”和“舆论一律”制度,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原则,违背马克思主义创世人对党报的一贯要求,违背共产党人 在反对专制时期追求新闻出版自由的光辉历史,也违背了共产党人曾经作出的要求实现人民各项权利的庄严承诺。面对这些历史、理论和现实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 期待党的新闻工作者胡锡进,能以他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