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颜昌海:权贵吹鼓手都没有好下场

2012年伊始,在大陆知名度很高的几位名人身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仅引起网络围观,同时也带给人们愤怒、欢乐和思考。他们是孔庆东、司马南和韩寒。 自称孔子后裔的北大教授孔庆东,1月19日在一档视频节目中,就一位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内吃东西,香港乘客用粤语批评,后引发香港乘客与儿童的母亲争执一事,连骂五次“香港人是狗”,引发强烈反弹,香港市民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不满。包括香港特首的候选人唐英年亦对此表达不满。1月22日除夕下午,香港人到中联办门前抗议,要求孔庆东向港人道歉、北大开除孔庆东等。 2012年1月20日,反美斗士司马南发微博说:“美国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剥削世界各国……类似一个巨大的肿瘤,世界各地人民都质疑美国……”然后,他登上了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准备和生活在那里的亲人欢度过年,不料在美国华盛顿国际机场被滚梯与悬墙间未设任何防护的夹角突然卡住头颈,当场昏迷被送急救。他在随后发布的微博中表示:“在国内反美是自己的工作,对于自己妻子儿女目前在美国生活,并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此次到美国是自己工作外的生活,希望网民区分开工作和生活…”。此消息引发网络围观,网民几乎一面倒地幸灾乐祸和叫好,成为2012年除夕前的笑谈,网民称“给人民带来欢乐”。 作家和赛车手韩寒在2011年底发表了著名的谈民主等三篇文章后,近日被网络人士麦田发文质疑其背后有操作团队及文章有人代写,在韩寒做出回应后,引发网络专业打假人士的打假活动,韩寒早年成名的文章及小说是其父韩仁均代写的证据和疑点越来越多的被网友们挖掘出来,韩寒方面无力和慌乱的回应以及种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和记录,使得如今争论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韩寒文章是否代写的问题,韩寒及其父亲的人品诚信等越来越受到公众质疑,韩寒的成功“传奇”走向终结,完美形象不复存在。 这三位名人,有着不同职业、年龄、知名度和粉丝人群,尤其是韩寒,在年龄、影响力、形象等方面和孔庆东司马南相差更大;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在这几场看似闹剧的事件背后,却有着殊途同归的共同点。 先说孔庆东。孔庆东发出辱骂港人的言论后,在港人抗议的压力下,1月21日,孔庆东拒不承认说过“香港人是狗”,而是表达“部份港人是狗”;1月23日,孔庆东又发表大篇幅博文,他风向再转,发博文大赞港人。孔庆东发表极端言论,可能是权贵授意,也可能是他主动献媚权贵,但是如果事情结果给权贵带来麻烦,给权贵“维稳”带来不利影响时,孔庆东很有可能被抛出成为“整肃对像”。对此,人们姑且不论,但孔庆东指“港人是狗”等言论,引起港人的强烈愤怒,有撰文谴责的,有到中联办抗议的,都要求孔庆东道歉。孔教授骂人早已成第二职业,而今还在骂港人。例如孔庆东改口说“部份港人是狗”。 从最浅的层面看,孔庆东骂“港人”有辱教授的斯文,是素质修养差,做了有失身份的事。换句话说,孔庆东缺教养,控制不住情绪,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深入一层看这事,问题转换为:孔教授为何像个粗野顽劣的乡村孩子,不像教授?孔庆东骂人(不止骂港人)时没想要顾忌教授身份,只图口舌之利、之乐。也就是说,孔庆东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只想的是“打仗”,从没把自己当秀才,完全把自己摆放到了以笔做投枪的“兵”,连“将军”都不想当,只想“杀人”。从第三层面看,孔庆东骂人的“战士杀人”心态跟“人生处处是战场”的认知相联系。当今大陆流行“人生如战场”的思维,这是“商场如战场”、“情场如战场”、“官场如战场”等“硝烟人生观”的归纳概括。孔教授被这些观念俘虏了。 继续深入,以笔为投枪的始祖是鲁迅,也爱喻人为“狗”,诸如“落水狗”、“乏走狗”之类,却不会像孔庆东这样把全香港的人都说成狗(他说“香港人是狗”时,当时并未说“部份港人是狗”,有视频为证),还知道搞统一战线。这说明谩骂话语江河日下,到孔庆东这里连文痞的“文人”外衣也懒得穿了。继而分析,孔庆东骂港人是匪气毕露,犹如毛泽东盛赞的“痞子运动”中得流氓地痞转而成为红军,从忠于党的战士转世再成人身做了教授,其DNA里就没有将军因子,遗传的就是当年兵痞开口骂人是狗的传统。流氓地痞转世成了教授,成了新世纪的没有“文化大革命旗帜”的红卫兵,以孔子后裔自居,公然反其祖先文质彬彬的君子儒传统,这可谓上苍借孔庆东的言行告诉人们:红朝传人的DNA遗传的是德俄反华非礼的马列邪气,诛杀中国心而毁人到底。 人有何价值?草中万花,牡丹为贵。地上万物,以人为贵。《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礼记.礼运》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也就是说,茫茫太空,神为天主;四方地上,人身最贵,人是万物之灵。当今世界存在的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最悠久。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看,犹太人、阿拉伯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的文化,都不过是中国神道、神传文化的在不同时空的形式转换,原来在中华黄土地上没有充分展开的思想,比如商朝所信奉之“上帝”、战国墨子所传扬“兼爱”,转换到犹太部族、基督教徒中,以新的形式发扬光大、成型成熟。所以今人对世界各族、各地要一视同仁。人跟人形貌不同、思维不同、观感不同,分歧难免,不同就骂为异类,实乃歧视。人之所以为人,依照中国道家文化的视角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古人才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中国文化论人,由道而德、仁、义、礼、智(理、法),人不可反道德、反仁义、反礼智及理法。礼与智,是人之为人最后的底线。儒家礼教说“人非礼,为衣冠禽兽”。西方哲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人是政治的动物”。孔庆东不这样看。但孔庆东看人,就是马列意识形态爬在他身上看人:我不喜欢你,你就是狗。 细究马列主义,公有制、私有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诸如此类的观点,都可以今天视为决定因素但明天随时改变,但“斗争”意识永远不变。这种“斗争”意识的核心是:你不趴在我面前,你就是我的敌人,我就要伺机会“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这样透析后可知,马列主义者之所以拒绝宪政,骨子里是从不把人当人,不配有人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大陆的权贵眼里,中国人根本就不是人,根本就是狗。 再说司马南。司马南美国“夹脖”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说:在美国的多个机场的电梯上都观察了,要想在那样的地方把头伸进去实在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技术活儿,从这一点来说,司马南可以说是“背”到家了。中国名博李悔之闻讯后发文评论,司马南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聪明人:极具师爷秉赋的他,虽生不逢时,却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先是从一位气功师摇身一变为“反伪气功英雄”。极能“与时俱进”的他,后来又“更上一层楼”——成为一位著名的“反普世价值英雄”、“反美英雄”。 李悔之说,司马南成为“反普世价值英雄”后,咱仍然继续关注他——十分期望他能弄出一套比“普世价值”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来。然而观察许久,发现司马先生捣鼓出来的东西,无非也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罢了。于是,对他的高论也就再也不感兴趣。而自他在路透社记者面前痛批“南方系”报刊时说出下列一段话之后,咱再也没胆量看他写的东西了:“对几个以文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面貌出现的,事实上要么是良心大大地坏了,要么是大脑出了问题。对社会有害的极端分子,我们的舆论过于宽容,好像好人反倒怕坏人一样……”以“好人”自居的司马南,竟以“太君”的口吻,说出“我们的舆论过于宽容”的话来,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司马南连发多篇微博,证实自己“头颈被卡”确有其事,并对一些人的“误解”进行屡屡解释和“辟谣”。看到司马南这些微博,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涌上心头:此时的司马南不但正在忍受皮肉之苦,更蒙受精神之痛:从新浪和腾讯,上万条网友评论中是绝对一边倒的幸灾乐祸声,李悔之深替司马南难受,并为他鸣不平:司马南纵然作过万般恶,也毕竟是咱们的同胞,大伙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哪去了?李悔之调侃,骂“反普世价值英雄”司马南的,当然都是没有同情心的“坏人”,甚至可能是“西方颠覆势力”雇用的“水军”。如果有必要,司马南日后可与有关部门配合好好调查一下。不过,从此事中也可看出:我党传统用来计算好人、坏人的公式:95%+5%=100%,用在司马南身上却似乎应当颠倒过来。而令我稍感意外的是:这时的司马南,并不象咱想象中的那样:“革命意志坚如钢”,而是象病中的卡斯特罗大叔那样,特别在乎“人民有何反应”起来:除了借他人之品证明他“老婆孩子移民美国是没有根据的”之外,他还认为“李大眼的话并无恶意”……云云,这多多少少能冲谈一下来自95%的压力。 但无论如何,“伤心总是难免的”了。更让司马南伤心的是:不但95%的“坏人”都幸灾乐祸,连他的老战友孔庆东先生也破口大骂:“这就是司马南投降美国,甘愿做美国走狗的可耻下场。一切与邪恶帝国美国亲近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敌人”和同志都不理解,这就难怪司马南一再声明他去美国是“开会”,再三表明他的儿女没有“移居美国”后,他极为痛苦地写道:“这几天与伤痛抗争,还要为无端罪名作辩。令人不解的莫过于某些谣言竟出自认证加V的名博,一向严肃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竟诬我为‘汉奸卖国贼’。他们的逻辑非常霸道独特:批评美国政策就是‘反美’,反美者来美国就是‘虚伪’,虚伪就是‘汉奸卖国贼’,汉奸卖国贼的妻女必为‘美国移民’”。 李悔之说,司马南极不喜欢“反美英雄”这一光荣称号,并不让咱意外:聪明的司马南从来是不会做自断后路的蠢事的。然而,司马先生忽然讲起“逻辑”来,在老李眼中,可是一宗比他“头颈被卡”之事更令人惊奇的事。 ——“批评美国政策就是‘反美’,反美者来美国就是‘虚伪’,虚伪就是‘汉奸卖国贼’,汉奸卖国贼的妻女必为‘美国移民’”,这一逻辑确是“霸道逻辑”。不过当今中国,一些人的“逻辑”却更“霸道”得多;例如:批评×领袖,就是反党;反党,就必然反人民,就必然反社会主义,就必然卖国。例如:批评政府,就是反党;而反党,就必然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就必然卖国。例如:宣传普世价值,就必然反党、反社会主义,就必然与西方颠覆势力勾结,就必然卖国。再例如:民主,就必然是搞西方那一套;搞西方那一套,就必然亡党;而亡党,就必然亡国。……。而上述这些,都是司马南他们的一贯逻辑! 第三就要说到韩寒。按照常规,岁末年初应该来个总结和展望,正好这个岁末很热闹,外国人关心的是朝鲜独裁者金正日去世,东亚局势扑朔迷离,中国人关心的是小偶像韩寒突发奇论,让粉丝们大跌眼镜。韩寒过去谈论的大多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发表逆潮流而又无害的言论维持粉丝数量;这在正常社会里是大多数明星们的常规策略。可是,他突然开始谈大话题了,而且连发三篇。引起了网民们的热烈争吵。不过照例,他谈的都是老调子,而且是御用文人宣传了很多年的老调子,且没有了耸动听闻的风格。 引起人们的热烈议论的原因,首先是他的角色转换,让他的很多粉丝们痛不欲生。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一般的文学青年们都喜欢从风花雪月开始闯入文坛。这虽然安全可是不太容易。在大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环境下,风花雪月成了独木桥。于是哗众取宠,说一些逆潮流的话就成了捷径。但是分寸不好掌握,说深了进监狱;说浅了没效果。还是只有少数人能过这个独木桥。韩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一个在现代人眼里没文化的中学生,能够在文坛里引起轰动而又不让自己进监狱,其才华不在于思想也不在于文采,而在于眼光。善于找到鸡蛋上的缝。既能盯到缝里的臭鸡蛋,又让更官方无从下手。这种机警和眼光不是常人所能望其项背,属当代炉火纯青的少数了。而且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急流勇退。无奈红朝不比古代,官方有挖地三尺搞阶级斗争的传统。在韩寒之前,已经有很多被成功做了工作以后转变角色的先例,怎么会让一个小青年功成身退保持良好形象?!你不是有豪宅汽车存款吗;你不是有娇妻爱女吗。只要你不够无情,就是有缝的鸡蛋。所以韩寒有他的难言之隐。其次,值得关注的就是这次的热烈讨论。主题仍然是革命还是改良。官方希望用一批被改造的文人引导舆论,达到官方希望的状况。可是韩寒是个聪明人,不愿被别人引导,而喜欢引导别人。结论虽然是御用文人的老生常谈,题目却是中国当前最敏感的话题,而且争取到一个不被封网删帖的机会,正好再一次风靡网络顺便给自己的书做广告,何乐而不为。 网民们果然不出所料,借着大肆攻击韩寒的机会,大大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几乎是舆论一律的倾向于民主革命,几乎是一次民主和革命的民意测验。这可是让官方大出意料之外,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来他们还以为能够上网的中产阶级们会像韩寒说得那样,心有不满但也害怕革命,害怕失去已有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次的民意测验证明了,就是中产阶级的大多数,也已经忍无可忍,到了考虑生存问题的时候了。如今体制内也有这么一批人,看到了这个现实。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欺骗和镇压的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上。他们或者出于父辈年轻时的理想,不忍心看着贪官污吏们欺压剥削老百姓。或者仅仅是出于不想被革命后血腥报复的自保心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们也在不计风险地大声疾呼:除了民主这条路,中国没有别的出路了。可是他们在体制内不占多数,和平改良的希望几乎没有。领导层被牢牢的掌握在专政派的手里,他们只是在争论做什么让步能够保住一党专政,根本不考虑多党民主制;根本不打算向民主的方向改革。就算大喊大叫的改革了,也不过是像清朝末年一样,改出一个皇亲国戚们的议会,给老百姓人权自由和选举权,在他们看来就是洪水猛兽。 在这个形势下还有什么可能性呢?无论是不流血的政变还是流血的暴动;无论是颜色革命还是天下大乱,反正大多数老百姓失去的不多,得到的可是子孙后代的幸福。革命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选择,而是当权者们逼出来的。…… 总之,2012年伊始,在大陆知名度很高的几位名人——孔庆东、司马南和韩寒,都遭到质疑走背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三人都在为权贵背书。孔庆东和司马南为权贵呐喊发声是他们的专职工作和使命,利用政治投机获得名利是这两人的不懈追求。韩寒在年底发出三篇关于民主、革命、自由的文章,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而为之,都起到了为权贵站台、背书的效果。 2012年,是一个万众瞩目和敏感的年份,一方面由于流传多年的终极预言的日期即将到来,国际化的民主浪潮席卷全球;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内,统治权贵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无法解决的死结,社会危机到达全面爆发的临界点。而舆论宣传是维持权贵统治和稳定的一条生命线,有影响力的知名公众人物更是官方掌控的重点。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这样的人跳出来表演。司马南孔庆东是党的人,为党摇旗呐喊,没什么奇怪;而韩寒的表态,初看似乎有些意外,但是细究之下,实在也在情理之中,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对于韩寒,看着他在网上貌似委屈和无奈无力地辩解,不仅为他感到有些悲哀,韩寒声称他自己把名誉看得十分重要,因此辩解自己没有造假,力图挽回正在逝去地美好形象。其实,韩寒造假与否不是重点,与其努力辩解,不如跳出事外,静心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找到了原因,现在补救还来得及:保持自己的良知善念,和大多数苦难中的中国民众站在一起,那才是真正地保住了“名誉”。 对于孔庆东,孔庆东曾经有才有识,直到现在还有评论认为他大智若愚,是个聪明人,他的表现只是为了炒作获得关注。此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世事难料,政治投机看似聪明,只是他选择错了对象,选择一个即将被世界和历史淘汰的意识形态来做靠山,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自由出丑,而且自身难保。对于司马南,其实司马南的“夹脖”事件并非是对他本人的警告,对于鬼迷心窍的司马南来说,他已经不需要什么警告了。他没有在事件中一命呜呼的原因仅仅在于,让那些尚存一丝良知的人们看到司马南的遭遇,能够警醒,可以悬崖勒马,停止作恶。——“夹脖”寓示着“断头”。 最后把杜月笙的一段话送给还在台上表演的人们:不是政府人士,永远不要去做政府的吹鼓手,因为吹鼓手在政府眼里永远只值一个夜壶铜钿,尿急了拿出来用一下,用完了将夜壶放到最角落地方;你吹得越起劲,不仅公众看不起你,政府更看不起你,所以吹鼓手都没有好下场。

阅读更多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2/1/30

春节过去了,上周因节日缘故,原文推荐没有定期出现。现在我们将上周以来的所有推荐结成一帖,供大家参考。翻译之前请确认译者网站上是否已有相同译文,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另外,我们在用G+(https://plus.google.com/u/1/113701623246327997042/posts/)上的+1功能请大家为【荐译】内容投票,得票多的会被优先翻译,还可以在那儿查到某篇是否已经被认领,欢迎大家多多参与。多谢!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美联社: 绝望和镇压在西藏孕育着更多的暴力冲突 ——”由于在面对个人和平抗议时没有做出建设性的回应,中共在为大规模的暴力抗议制造条件。” 美联社: 西藏地区加强戒备,受伤的藏人躲藏起来 ——藏人称警方在甘孜地区开枪之后,有三十多名受伤藏人躲入寺庙。而警方已将那里包围起来。当局称开枪原因是藏人冲击公安局。 法新社: 专家称西藏骚乱地区一向有着强烈的独立倾向 ——最近骚乱频发的甘孜和阿坝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独立意识非常强的康区,面积接近英国,约有 150 万藏人。 路透社: 两名被柬埔寨遣返的维吾尔族人被中国判处无期徒刑 ——这两人是 2009 年新疆躁乱后逃到柬埔寨要求避难的。 《纽约客》中国来信: 艾未未的软禁与缺席 ——记者欧逸文对艾未未的最新采访。”警察每星期都来,要不然就是我去派出所,接受教育。” 《纽约时报》: 艾未未,一位异议分子的演变 ——纪录片《艾未未:道歉你妹》的导演撰写的文章。她说如果没有互联网,艾未未的故事会完全不同。 《洛杉矶时报》: 2012 年桑丹斯电影节:关于艾未未的纪录片观影成为政治事件 ——在电影节上放映的《艾未未 :Never Sorry 》将政治和抗议引入一个新的场合:电影院。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 不要再折磨高智晟了 ——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的评论文章,回顾了维权律师高智晟被政府酷刑迫害的经历,呼吁中国当局按法律行事。 《外交学者》: 2012 年,中国龙会开口咬人吗 ?——对于政府眼里的异议人士,中国当局在 2012 年发出了严厉警告:严厉镇压,关入大牢。 《经济学人》: 危险的一年 ——中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交媒体使得抗议事件越来越常见,而如今对中国的当权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 未来可能性: 另起炉灶——抗议、民主和中国的宗族组织 。作者详细分析了乌坎村民抗议的组织形式,认为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宗族化组织管理。这对其他村镇的群众抗议有借鉴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博客: 乌坎的抗议并非想许多人想的那样具有颠覆性 ——《中国特色的抗议》一书的作者谈对乌坎抗议的看法。他说中国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式的抗议是受到儒家对权威的观念所影响的结果。 《纽约书评》: 长平专访:民主属于中国吗? ——记者与长平的问答录,谈及文革、六四、艾未未、韩寒、乌坎、香港。。。 《每日电讯报》: 2012 年达沃斯:中国呼吁对其改善自身形象的努力多些耐心 ——如果不改变”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知识产权窃取者”的形象,中国的海外投资在国内和国外都会引起政治问题。 《纽约时报》: 韩寒的 180 度大转弯? ——作者对韩寒最近三篇博文引起的争议进行了评论。他认为韩寒说的非常到位,中国最深刻的问题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改革比革命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BBC 晚间新闻: 主持人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对话视频 。刘称中国不能算共产党国家,谈中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态度,以及对艾未未税案的看法。感觉上水平比前任傅莹差一截。 《华盛顿季刊》: 中国新左派的影响和空想 ( 27 页 PDF )—— 2008 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新左派宣判了市场化政策的失败,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强化国有公司。但他们提出的措施不一定能解决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甚至可能加剧社会不稳定。 《大西洋》月刊: “和平演变” 20 年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历史性的时刻 —— 20 年前,邓小平开始南巡,以改革开放反击政治保守派。如今中国再次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只是现在的反对派是既得利益集团。 外交关系委员会: 中共政治局明白些什么 ?——他们明白自己对中国百姓的头脑没有绝对的掌握。他们明白革命未发生时看似不可能,而一旦发生则会令人感到不可避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把那些在网上贴篇散文或诗作的人投入监狱的原因。 《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即将变得死气沉沉 —— 2012 年是中国政局交接的一年。为了力求稳定,当局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大量失业、增加通胀或引发不稳定的激烈改革措施。 《外交学者》: 北京的外交政策令中国受到伤害 ——中共把自己统治权的安危置于国家的安危利益之上。对于专制政权来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但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外交学者》: “走狗”当道 ——最近,大陆客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引发的纠纷,以及随后孔庆东教授对港人的怒骂引起了不小的喧嚣。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中港台地区人民在彼此关系上的矛盾却不能不引起注意。 《华尔街日报》: 蛟龙之年 —— 2012 年里值得注意的中国海军的 12 个动向。 《商业周刊》: 中国 6.5 万吨的机密 ——对中国第一艘航母前生今世的详细报道。 《纽约时报》: 中国加紧控制微博,反对派人士则将推特视为自由的天堂 ——虽然 2011 年微博很火,但是其言论审查让很多异议人士转而利用自由的推特。 《华尔街日报》: 推特要想被中国解封,都需要做些什么? ——最近推特宣布在不同国家将进行有选择的内容审查。此举在中国的推友中引起不少反对意见。艾未未称”推若审查,我即停推”。 《自然》杂志: 中国的文化历史阻碍了科研的进步 ——清华大学教授宫鹏发表的专栏文章,认为中国学术论文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不高,学术道德问题相当普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 《时代》周刊: 空气污染的政治化:严重的污染如何缓慢地改变着中国 《卫报》: 优酷帮助中国电影人绕开审查 ——网络视频服务在中国的兴起,使得有些电影人选择不在电影院放映,直接把影片放到优酷或土豆之类的网站上,以避开内容审查。 《纽约时报》: 美国休斯奖显示出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进步和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的努力取得成效 。——该奖授予在美国完成学习后回祖国开展科研的人员。今年有 7 位中国学者获奖。 【国际外交】 路透社特别报道: 湄公河上华人被杀事件与血色外交 ——记者对缅、泰、老交界处的湄公河金三角地区做了深入报道,分析了当地毒品、赌博、地方势力在中国船员被杀事件中的可能角色。 《国际安全》: 中国的世纪 ?——为什么美国的优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47 页图文 PDF )。据统计,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是世界新闻媒体谈论最多的话题,超过” 911 “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但是作者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是美国在可见的未来不会被中国超过 《每日电讯报》: 挪威想阻止中国加入北极委员会 ——因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刘晓波,中国对挪威采取了外交和经济报复措施。如今挪威有了报一箭之仇的机会。 《外交政策》: 双赢世界的终结 ——《零和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讲述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一件坏事。他认为中美关系一向是既有合作也有对立。而如今对立的趋势占据了主要地位。 《纽约客》: 中国和国情咨文 ——在过去的几年里,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总是离不开中国。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口气变得更强硬。但是在表面言辞的背后,中美其实面临着类型相似的根本问题。 半岛新闻: 元?还是不元?这是个问题 ——由于中国资金和生意的涌入,津巴布韦目前正在考虑将人民币定为其国币。 《商业内幕》: 美国在这八个工业领域里已经输给了中国 ——包括钢铁、汽车行业和高技术出口等行业。 【经济金融】 卡内基基金会: 中国爆炸性的债务增长不可能再持续多久了 ——北大外籍教授认为中国最大的投资过剩并非房地产行业,而是基建投资,并由此造成了巨额的债务负担。 《纽约时报》: 苹果的 iPad 以及中国工人的生命成本 ——对苹果在中国的生产厂工人劳动条件的长篇报道。”现在人们对新 iPhone 的兴趣远高于对中国的劳动条件的关心” 《纽约时报》: 中国,求求你,买我们的东西吧! ——对于美国商人来说,中国既带来繁荣也带来失望。富裕起来的中国并未象预期的那样大量购买美国货。作者分析了这背后的原因。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 在中国,一所教授藏族文化的学校成为罕见的奇迹 ——在青海,一位担心西藏文化失传的活佛创建了西藏文化中心,以藏文传授知识。给他的学校捐款的,有不少是汉人。 法新社: 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但代价有多大 ?——中国的发展也许在经济上可以持续,但是在文化和生态上,则未必如此。新建的城市并不舒适。 《纽约时报》: 中国的灰色收入加剧了贫富差距 ——学者王小鲁认为中国富人隐瞒了自己的收入,而贫富差距实际上远超过政府所承认的程度,已构成了敏感的政治问题。 《经济学人》: 中国的劳动力:十亿工作者 ——对中国人口结构数据的分析:虽然去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出现下降,但劳动力的绝对数字还在增加。 《大西洋》月刊: 思乡:为什么中国的民工要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总共完成 32 亿次行程 。 中国立场博客: 春节期间到未来岳父母家过年的经历 ——博主跟随中国女友到她的山东老家过年,被亲戚朋友们反复问及结婚事宜,体验了一回典型的中式”关怀”。 《国际先驱论坛报》: 达沃斯成为中国”侯鸟”的歇脚点 ?——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国富商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在谋求离开中国,达沃斯只是他们的歇脚点。”你只有跟政府合作才会变富。如果你停止与政府合作,你就挣不到钱,还可能会失去一切 《纽约客》中国来信: 中国人会抗议 iPhone 吗 ?——富士康的工人在美国引起很大关注,但是他们的境遇在中国已不是新闻。财富已将中国公众划分成了众多等级,使那些为买 iphone 而彻夜排队的人们,不愿去想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 中国辩论博客: 哈佛公开课”中国的传统和演变”上线 。一共 37 课,每课 50 分钟。其中最后 7 讲是新中国到现在的历史。具体课程地址是: http://cdn.dce.harvard.edu/openlearning/hist1825/ 路透社: 中国大片《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票房不佳 ——制片成本达九千万美元的《金》片,在美国首映周末的票房只有 4.8 万美元,平均每家影院只有 1600 美元出头的收入。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韩寒 | 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其实要多多感谢一些人,让我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表的随笔手稿。刚才花些时间看了看这些手稿,太欢乐了。十五年过去了,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看着的确唬人,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我想真正有文学素养的朋友,都会经历过这个幼稚的阶段。所以不理解文学创作人们就别胡乱猜想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也情有可原,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手稿的年代以及真伪均可以司法鉴定(我不知道年代该怎么鉴定)。当然阴谋论依然可以说这是我故意找些老本子趁这几天誊写的,低能论者也依然可以因为自己当年做不到这样写作而提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习作有的写在笔记本上,字体有点小有点歪,因为我坐课桌的习惯就有点歪,虽然字不错,但比起我现在的字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我真的很欢乐。 十五年了,如果没有这次对我的构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找这些手稿。这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是我青春期的化石(由于感慨,我越写越像郭敬明)。当时我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但是我想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看到我的未来会是一个还不算差的作家。这些手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晚自习的时候写的,由于我在课堂上一直埋头写作,老师通常以为我是一个努力勤奋记笔记的好学生,我想有一些不知道我在文学创作的老师肯定暗地里为我悲哀,觉得我实在太笨了,都努力成这样了还考不好。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让我诧异的是,在这些整齐干净的手稿中,我居然发现了一篇《眼中孔庆东》(具体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不清了,大致是十六岁),后来我想起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到第二本书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虽然现在看起来文章水准不高,颇为口水,但是以16岁孩子的水平来看,实属不错,而且这也是现代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文体,16岁的我已经在熟练使用。还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小屁孩,我在14年前就对孔庆东的判断就已经颇为准确。过几天大家还可以读到我的现代诗哦。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随笔手稿照片以及我十四年前的作品节选——《眼中孔庆东》。 眼中孔庆东 韩寒 (十六岁) ⋯⋯ 在孔庆东的书里(现在坐在电脑前的韩寒注释:当年他出版了一本很萌萌的书《47楼207》),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点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稍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坏。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的作家也会写出坏的作品,反之一样,这是认真的态度,就像我在痛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现在坐在电脑前韩寒注释:对不住琼瑶阿姨,其实我连她的《窗外》也没有看过,纯粹是为了显示我的公正客观才这么写),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恨不得认其为奶爸。我敢打赌如果《还珠格格》是金庸写的,孔庆东也会对此赞不绝口,大放厥词什么金大侠一改文风年老图变老而思进尝试突破文中融入高雅幽默又不失年少调皮可谓童心尤在风流不止犹如给了我一记黯然销魂掌震的我直呼金大侠⋯⋯这种意蕴深远的好小说琼瑶就是写不出来。 搞学术就冷静一点,不搞学术还是希望孔庆东能留我们多一些欢乐。 (切换回电脑前的现在的韩寒)我十六岁看人还是挺准的,而且孔庆东现在也的确选择了一条把欢乐洒向人间的道路。今天的追忆就到这里,请质疑方根据《眼中孔庆东》一文继续质疑是我父亲写的。改天继续发布各种我少年时候的奇文异稿,同时大家不要忘记阅读昨天下午我父亲写的辟谣文章哦,看看一位看似平凡却了不起的父亲,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191258123。 附上一些散文和记录的手稿,大部分是原件,有一些是复印件,原件还得找找。第二张是《眼中孔庆东》其实我当时评价了不少名人,基本都很幼稚,也就说孔庆东的靠谱一些。

阅读更多

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其实要多多感谢一些人,让我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表的随笔手稿。刚才花些时间看了看这些手稿,太欢乐了。十四年过去了,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看着的确唬人,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我想真正有文学素养的朋友,都会经历过这个幼稚的阶段。所以不理解文学创作人们就别胡乱猜想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也情有可原,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手稿的年代以及真伪均可以司法鉴定(我不知道年代该怎么鉴定)。当然阴谋论依然可以说这是我故意找些老本子趁这几天誊写的,低能论者也依然可以因为自己当年做不到这样写作而提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习作有的写在笔记本上,字体有点小有点歪,因为我坐课桌的习惯就有点歪,虽然字不错,但比起我现在的字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我真的很欢乐。         十四年了,如果没有这次对我的构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找这些手稿。这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是我青春期的化石(由于感慨,我越写越像郭敬明)。当时我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但是我想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看到我的未来会是一个还不算差的作家。这些手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晚自习的时候写的,由于我在课堂上一直埋头写作,老师通常以为我是一个努力勤奋记笔记的好学生,我想有一些不知道我在文学创作的老师肯定暗地里为我悲哀,觉得我实在太笨了,都努力成这样了还考不好。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让我诧异的是,在这些整齐干净的手稿中,我居然发现了一篇《眼中孔庆东》(具体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不清了,大致是十六岁),后来我想起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到第二本书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虽然现在看起来文章水准不高,颇为口水,但是以16岁孩子的水平来看,实属不错,而且这也是现代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文体,16岁的我已经在熟练使用。还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小屁孩,我在14年前就对孔庆东的判断就已经颇为准确。过几天大家还可以读到我的现代诗哦。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随笔手稿照片以及我十四年前的作品节选——《眼中孔庆东》。       眼中孔庆东      韩寒 (十六岁)       ⋯⋯         在孔庆东的书里(现在坐在电脑前的韩寒注释:当年他出版了一本很萌萌的书《47楼207》),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点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稍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坏。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的作家也会写出坏的作品,反之一样,这是认真的态度,就像我在痛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现在坐在电脑前韩寒注释:对不住琼瑶阿姨,其实我连她的《窗外》也没有看过,纯粹是为了显示我的公正客观才这么写),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恨不得认其为奶爸。我敢打赌如果《还珠格格》是金庸写的,孔庆东也会对此赞不绝口,大放厥词什么金大侠一改文风年老图变老而思进尝试突破文中融入高雅幽默又不失年少调皮可谓童心尤在风流不止犹如给了我一记黯然销魂掌震的我直呼金大侠⋯⋯这种意蕴深远的好小说琼瑶就是写不出来。       搞学术就冷静一点,不搞学术还是希望孔庆东能留我们多一些欢乐。      ( 切换回电脑前的现在的韩寒)我十六岁看人还是挺准的,而且孔庆东现在也的确选择了一条把欢乐洒向人间的道路。今天的追忆就到这里,请质疑方根据《眼中孔庆东》一文继续质疑是我父亲写的。改天继续发布各种我少年时候的奇文异稿,同时大家不要忘记阅读昨天下午我父亲写的辟谣文章哦,看看一位看似平凡却了不起的父亲,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191258123。           附上一些散文和记录的手稿,大部分是原件,有一些是复印件,原件还得找找。第二张是《眼中孔庆东》其实我当时评价了不少名人,基本都很幼稚,也就说孔庆东的靠谱一些。 

阅读更多

子尤:我看韩寒

@马日拉 :@方舟子 前两天用早逝少年作家子尤一年级的作文与韩寒一篇二年级的周记进行比较,以说明韩寒没有写作天赋,以暗示韩寒有人代笔。我想,如果子尤能够活到今天,一定也会站在韩寒站在事实站在真相这一边的。 我看韩寒 子尤 2005-12-3 在我买的《三重门》扉页上,有韩寒飞扬的签名和他给的地址。我很珍惜它,它也记载了一段故事。曾有一次,我的同学——一位同样喜欢韩寒的朋友看见了我的书,说:“我的《三重门》比你那个要新一些,要不咱俩换换?”我险些被他给蛊惑了。 基于对韩寒的感情,我一直对自己说,我迟早要写一篇与韩寒有关的文章。 从哪儿说起呢?从我和他那次神奇的会面开始吧。那是2000年夏天,我还是个稚嫩的、爱好文学的四年级小学生,他是刚刚出名,刚出学校,背负一身质疑的少年韩寒,与现在在“韩迷”中拥有至高地位的韩寒很不一样。那天,我得知韩寒在翠微大厦签名售书,嚷着让妈妈带我去,到那儿一看,我们去的最早,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一个穿着普通、背着包的漂亮男生。 之后的情景我在这儿就不多写了,反正一个十七岁的大男生和一个比他小八岁的男孩说话的情景是很可爱的。来的人并不很多,我们谈得不错,他好像挺喜欢我,不时和我说话,比如问我体育怎么样,而我则一直趴在他跟前与他逗趣儿。有一个小插曲是我一直记得的。我凑到他跟前,问:“韩寒大哥,你看完一本书后觉得空虚吗?”他马上像被吓了一跳似的往后一缩,回头看了一下坐在后面的责任编辑,说:“你要是看了《锵锵三人行——笑话篇》就不觉得空虚了。” 很遗憾,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这本书,不过我每天中午都看《锵锵三人行》,算是部分遵照他的“旨意”吧。 一开始他看我小,对我可以读书并且是读他韩寒的书可能有点不太相信,于是指着书中《杯中窥人》的窥字问我:“你知道念什么字吗?”“窥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呦”的一声停住了。其实我原本也不太知道这个字,只是因为老听人说,就把这个音记住了。韩寒之“狡猾”和子尤之“敏捷”由此可见。 那天去的人是各式各样的,有家长带着孩子慕“小孩出书出名”之名而去,一家长问:“韩寒,你不学习怎么办啊?——”韩寒马上反应:“谁说我不学习了?”就是!如果韩寒不学习,何来那样的气势,在《杯中窥人》的开篇就写“我想到的是人性”。有与韩寒同龄的有志于写作的高中生很诚恳地将自己的文章交给韩寒,韩寒也很诚恳地收下;还有一些小记者,很熟练地采访韩寒,韩寒爱搭不理,他们看见小小的我,就转而跑过来问我。有人问韩寒《三重门》的封面是什么意思,那个封面是一个婴儿,我笑说:“那是他出生时的照片。”人们的态度各式各样,韩寒的态度和回答也各式各样。临走时,韩寒给两个人留下了他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一个是那个诚恳的高中生,一个是我。这可以看出韩寒的选择。 回家后我把这段经历记了下来,作为暑假的一篇作文。这篇作文我现在还保留着,文中我称韩寒为韩少侠,不知他听着顺不顺耳。 小学时的我,将韩寒当成一个大哥哥,而且是个经历很传奇的大哥哥。除了我,我的很多同学也喜欢《三重门》,对书中诸多词句反复品读,觉得它贴近学校生活,写得有意思。那时觉得韩寒好像很大,但如今当我长得快赶上那时的他了,才更对《三重门》中所写的小学时还不甚熟悉的中学生活感到亲切,也更感到他的有才和不易。怪不得那么多中学生喜欢呢。 我想像韩寒上课时写《三重门》的情景,他边写老师边看着老师,边写同学边看着同学,好像是在上一节速写课,而韩寒由被指导者升级为指导者,指导着自己的人物,执掌着属于自己的江山。看着讲台上的人吐沫横飞,看着讲台下的人匆忙委琐,韩寒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眼睛里满是嘲讽与不屑,并将其转化到笔下。 曹文轩在为《三重门》写的序言里说,如果没有知情人告诉,可能会以为这部小说出自成年人之手。我们可没有这种错觉。成年人才写不出这样的小说呢。因为成年人怎么会有如此敏锐的眼睛看世界,有如此敏锐的头脑想事情?会用如此直接不加掩饰的语句表达感情?我认为可以写出《三重门》只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勇气。那么韩寒的见识和勇气体现在哪儿呢?那就是,他撕下一切他看不顺眼的虚伪外衣,将它们“打”得落花流水。 他略带“笑容”地描写一切,揭露一切,比如:“体育生一半是假——瘦如铅丝的是扔铅球的,矮如板凳的是跳高的,肥如南瓜的是长跑的;还有脸比豆腐白的说练了三年室外体育……雨翔没听过“自理会”,当是一个专门插队的团伙,扭头一看才知道是负责检查的,站在队伍最后头那人显然是准备仓促,袖章戴反了,嘴角边闪闪发光,乃是吃完饭来不及擦嘴所致。”好像只要有人站在他面前,都要先检查一下自己,不然会被韩寒“锋利”的眼睛“挑剔”。直到今天,他都没有改变。前些时,新浪网友问他,你厌恶什么品质的文字?他回答:“可能‘乡土文学’吧。很多作家在童年有过农村生活经验,但进入城市后又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都市生活逻辑,就想办法妖魔化‘乡土’,常常把整个民族的、历史的悲剧强加在一个农民或一个农民家族身上。但很少有乡土作家真正去关注中国农民面临的更为实际的土地政策、信仰危机等问题,他们和美女作家没有实质不同,都很功利。” 韩寒依旧是韩寒,只不过是阅历更丰富了,可说得更多了而已。自从领着众人进了他的《三重门》以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韩寒式”道路,他让无法接受他的“老顽固”的体温降到了“零下一度”。虽然韩寒为自己“不慎”出了《零下一度》而倍感痛心,其实里面还是有好文章的。最“值得研究的好文章”就是它的后记,它不是韩寒写的,这不是说韩寒的文章不是值得研究的好文章,而是“研究”的方式不同。再说韩寒的文章一目了然,让人看着拍手叫绝,或捧腹或轻笑,是得马上把旁边的人拉过来共同欣赏的,而不是让人板正的、严肃的、拿放大镜看的。它无须放大已经足够大气了。 《零下一度》的后记的作者是位“过来人”(作者自己形容自己)写的,题名《韩寒三思》,作者说:“从感情上讲,我是同情韩寒的遭遇的;从理智上讲,我是不赞成韩寒的做法的。”他将韩寒形容为“无辜的韩寒”,“自我感觉较好却还不成熟的少年”,反正最终的意思就是让韩寒还是安心在学校读书吧!其实,韩寒不需要让人同情或不同情、被人说成无辜或有辜,对于“不够成熟”的形容他肯定也是嗤之以鼻。如果放在别人身上,《某某三思》或许可以成立,可以算是在用着一个程式的思想规规矩矩地劝导人,但用在韩寒身上就不合适,因为作者低估了韩寒也错看了他要走的路。不需要这样的“三思”劝告,他照样可以“思”得很好。他的“思”便是他对于一切质疑的反驳,便是他的行动。虽然韩寒曾说过《三重门》用词无人能敌一类的话,但我现在想来,《三重门》虽然写得有趣,很会玩文字,但它的意义不在这儿,在于喊了真话,不虚伪。他这个人其实就是活得真实的。而韩寒为了喊真话,为了不虚伪,又受到了多少质疑呢?不仅是那篇《韩寒三思》,韩寒是将自己投进无人敢碰也不可碰、无人敢摸也不可摸的急流中,且又拼命要杀出一条血路。他以一己之力与那些虚伪的冷眼,不屑,怀疑战斗着,虽然“敌方”来势汹汹,但他丝毫没有示弱,他舌战群儒,恐怕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就是这个意思,说得容易,可真当千夫指来,不缩手缩脚,还要横眉冷对,还真不容易。韩寒成功了,而且他将一场闹剧演出了酷劲!他依然轻易地用幽默嘲讽的笔揭穿虚伪人的面皮,他可写的资料越来越多。比如那篇畅快淋漓的《呕!专家》,讲述自己在刚出名做电视节目时与专家狭路相逢的故事与心得。节目现场经常出现的许多与韩寒对峙的西服革履的专家,看似正襟危坐,实则在韩寒眼里全是一班小丑。他们的漏洞尽在韩寒眼前,让他写了篇精彩的文章,总结了诸多专家的特点。他开篇便说:“总体感觉就是这是素质极其低下的群体,简单地说就是最最混饭吃的人群……” 他这样“放肆”!韩寒就是这样,从在学校开始就叛逆,手中的笔天生就长着张攻击的脸,在学校时是在周记里批评,后来就改成小说。原来是班里同学看,后来成了全国“同学”看。他曾写:“同学们常看我的周记,说:‘韩寒,骂得好!骂出了我们的心声!’我觉得这句话很可笑,既然如此,你们怎么不敢指出?这世上正义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报道里有那么多的见死不救?这些都源于人性里的懦弱怕事。”韩寒问得好!解释得好!揭露得好! 像韩寒这样的人太少了,正是因为少,韩寒才可以成为一个“典型”,要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或许会“天下太平”,也许会“长安大乱”,还有就是他也变得不“典型”了。 韩寒就是这样一路“喊喊”!他轻轻揭破一切伪善的人“混饭吃的人”的外衣,让他们发现自己好像穿的漂亮之极,实际上也只是“皇帝的新衣”,是在赤身裸体地将丑态显露给众人。只是“白布在水里浸染的时间长了”,大家的视力也因此变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乐于接受。他对于教育制度中的弊病体会最深,将那些庸碌奔忙向教育大道进发的人说成“穿着棉袄洗澡”。其实无论是“皇帝的新衣”还是“穿着棉袄洗澡”,除了一个穿得过少一个穿得太多以外,都是虚伪装潢下的丑陋,是不成文的规矩,是一个腐朽的牢笼,有人看见了,有人身在其中,被绑架着,有勇气的韩寒喊出来了,闯出来了,还将其曝光了。 可他也不是带着上刑场架势的,他是幽幽默默自自然然地应付一切,当被问到:“你的名字一出场就是藐视权威的符号。”他会回答:“不是,我觉得我的名字一出场就是被权威藐视的符号。”当问者试图把《三重门》拔高时,他只是简单回答是因为当时思想传统,觉得不到二十万字不是一本书所以拼命凑字数。问者又想对《三重门》内容做一番“深刻讨论”,他说:“我几乎忘了我写的内容是什么,只记得一些文字。”他说:“我的文化常识没有缺陷,我的考试常识有缺陷。” 他的回答从来都是那么节俭和智慧,所以我觉得韩寒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实在,真实,他也最恨“故作清高”,他曾三番五次在不同场合讽刺一些“搞艺术的”,说:“很多人觉得一个写东西的人要漂来漂去,四处漂泊,其实那是装。”“我也不会把文字当成一种职业。我觉得搞文学的都特别婆婆妈妈,构思小说的时候一个人在酒吧里扮忧郁……哈!” 韩寒虽然因为他的真实、实在受到了很多“混饭吃的人”的质疑,其实他也确实不用因为那些人而影响情绪,因为真正看韩寒书,喜欢韩寒,支持韩寒的,是他的同龄人,是学生。韩寒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但他为同龄人提供了一种可能,他离开了学校,并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过得很好,几年来,浮云事变,按照韩寒笔下的罗天诚的话说,就是:“白驹过隙,乌飞兔走。”几年前对韩寒的狂轰乱炸如今已销声匿迹,在电视上与韩寒对峙的“专家”也烟消云散,那些声音安在?有几个人还会顾及让韩寒“三思四思”的话?惟有韩寒依旧好看,潇洒,惟有韩迷依旧坚定,期待。他“活”出来了,站稳了自己的脚跟。几年来,我一直在心里说,韩寒,不用管别人什么,你就好好生活,就是对那些质疑最大的反驳和回答。估计很多“寒”迷都曾在心里暗暗说过话,这种表白方式是只属于韩寒的。 韩寒所欣赏的李敖年轻时给胡适写过一封很有名的长信,信的开头是这样:适之先生,老年人总爱把青年人当成毛头小孩子,所以我们心眼儿的话都不跟他们说,你在这方面非常开朗,所以“李敖先生”愿意请你听听他的故事。 这一段显示出,并不是我们看不起大人而不跟他们说心里话,是大人先看不起我们的,大人与孩子之间的鸿沟是大人自己挖的!而我们看到了韩寒作为我们的代言人,替我们抒发了他的,也是我们平日无处抒发的心声。 就在这纷乱的几年中,我由小学生,成了初中生,如果没有生病,我现在该是一个上了高一的学生了,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听朋友说:“韩寒又出新书了。”然后我会马上跑到书店买回,这是一个传统,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 在小学写的那篇暑假作文后,我就没再写过有关韩寒的文章,初中时的一次周记是例外,当时看完他的《像少年啦飞驰》,觉得除了笑话堆积没别的好,到后来的《毒》,更干脆是个笑话集,韩寒越来越“毒”,并且是在向读者释放“毒”,说话倒是越来越溜,有时还蹦出脏话。我痛心疾首,乃在周记里抒发情怀,结尾还用了刚学的课文,喊道:“呜呼韩寒!人琴俱亡。”老师在下面的评语中写道:“现在韩寒二,韩寒三不也相继出来了吗……”她劝我还是安心读书为本,他们迟早不行。但我想,没有韩寒第二,韩寒就是惟一。我依然鼓励自己,相信韩寒会写出更好的作品。 我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人,讲究气儿,讲究神儿;小说,讲究劲儿,讲究味儿。这几点,韩寒都具备了,直到几天前看他接受采访,身上还是正气凛然,保持着随时批判的姿态。这点是很可贵的。 韩寒的身上,怀有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而读者们尤其是少年读者们也在他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精神和理想。他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偶像,更何况他又长得那么好看。就像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詹姆斯迪恩,只活了24岁,才拍过三部电影,其中一部还是个配角,但他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心爱,到现在半个世纪,人们还记得他,经常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演技,还因为他身上的那股气息,那种符号。他脸庞的不羁,是那一代不羁青年的象征,或者是向往。 说到詹姆斯迪恩,安迪沃霍尔曾这样评价他:“……每个方面,他的斗争都如镜子般关照出无因的反叛的那一代。他的痛苦在银幕内外均极度真实,他欢愉的瞬间则少有而珍贵。他成为我们的英雄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完美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被损坏然而美丽的灵魂。” 我在写纪念马龙白兰度的一篇文章写道:“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金色的时代,一个黑白的时代,在那里有无数痴情的男女角色,在台下坐着无数痴情的男女观众。马龙同样代表了一个时代,能让人去回忆5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种故事,那是一个躁动的,不安的时代……马龙的表演肆无忌惮,是真正电影表演的发源。他成了青年男女尖叫的对象,人们从没见过演员可以这样赤裸裸地去展现自己灵魂的挣扎。正如那个时代所有迷惘的人一样。” 此语也可以适用于韩寒,这也是我很珍惜尊敬他的原因。 当这一代人被繁重的作业所压迫,上学看老师脸色回家看家长脸色,“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时,还有韩寒的身影和写作陪伴,就像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说的那样:《没有韩寒,阅读是多么寂寞》。我们会想到,韩寒依然在“战斗”着、生活着。 可韩寒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能知呢?他是用了怎样的勇气才“活”出来的呢?后来看了韩寒父亲写的《我的儿子韩寒》,才更清楚地了解了韩寒轻松文字背后的真实学校生活。我看到高中时的韩寒被其母骂“滚出去”而遵照旨意“滚”出去以后,在海边过了一夜,后来还将这段故事写进文章中,讲述自己如何冻得不行。我看着不禁怅然许久。我又看到其实已经很宽容很退让的校方给他单独安排一个房间,韩寒于是与原来关系很好的一寝室的同学依依惜别,并相约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踩三脚以示告别。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电影的镜头!我看了不禁低回不已。可按照韩父的说法:“也许是他的课脱得实在厉害,一下子跟不上了;也许是他真的对成绩,对一纸文凭看透看穿了;也许是他真的想让自己说过的话算数,反正是,他真的太不给学校、不给“教育”面子了。”韩寒不得不休学,他对他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别人看不起我,我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看到这儿,我突然忍不住要掩泣!多好的人呀!值得欣慰的是韩寒终于做出成绩了! 唉,大人们,你们看懂了吗?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理解我们轻易就可以理解的东西呢? 韩寒恨装深沉,恨虚伪,由此也经常讽刺那些装深沉的人,比如在《三重门》他塑造了一个罗天诚,没准原型就是现实中一个或几个他不喜欢的人。在他的眼里,似乎没有什么是很复杂的很难搞懂的,学校课文除外,当然他也痛恨课文。当他的文笔引导着我们,让我们以为会有什么特神圣特神秘的事物出现时,他总是让读者“跌一跟头”,然后笑出来。比如一个女诗人给主人公寄来一封信,可信封里空无一物,主人公认为这是女诗人在玩浪漫,于是也回寄一封上海的空气,结果女诗人来信抱歉说忘装信纸了;到了《长安乱》,这种让读者“希望落空”“大失所望”的笔法达到极致,韩寒似乎在告诉我们,其实蜿蜒过程到达的结果是很简单的。如师父那句神秘的“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的区别原来只是两个逗号的区别;主人公几次去一个地方都昏过去,屡次想搞清原因都无果,他让师父告诉他,师父说告诉了会让人失望,或许韩寒也在挣扎不把很简单的真相告诉读者,最终韩寒和师父选择了告诉,是因为百年堆积的僧人粪便的气味熏倒了主人公。原来是这样简单!也许这就是韩寒不信服学校老师长篇大论的讲课尤其是语文老师讲课的原因吧! 当然,韩寒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刚才提到的他会经常发表议论,而且是用他独特的讽刺戏谑的口吻,但他只是简单的看到一些事物然后发表评论,每每读来,我总有点担心,就像他站在高空的一个钢丝上,摇摇摆摆,还老摆出特酷的姿势,让下面作为观众的我一会儿出冷汗一会儿出热汗。比如他对于自由诗似乎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每本书里,他都要“戏弄”一下自由诗和自由诗人。像《三重门》里那个恨不得把诗句里的每个字的每个笔画都拆开算做一行的爱惜自己的诗如爱命的诗人,《零下一度》里的小曼,《像少年啦飞驰》更是比比皆是,时不时讽刺一句。归根结底,韩寒的意思就像他文中的一句话:“这首诗,我读了五遍,竟然读明白了,所以说这不是一首现代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自从自由诗诞生,就会有一些人抱怨其中的一些诗看不懂。但我觉得,诗是写给人看的,所以让人看不懂的自由诗应该不是真正的自由诗,韩寒塑造的那些“诗人”也不能算真正掌握自由诗的人,他们或许存在,但应该也只是少数。建议韩寒大哥有机会看一下我的诗,希望你能看懂,并喜欢。 韩寒不是一个作家,他只是偶尔写些字,他是一个赛车手。他是一个行动者,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一个说自己想说的话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人。他是一个成功者。而其实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神秘,也许神秘、真实,平凡、伟大之间的区别,就像师父对“时空”和“时,空”的解释一样,只是类似标点之间的区别吧! 去年我在中日友好医院做化疗,同学——那个曾经想跟我换《三重门》的人打电话告诉我:“韩寒的新书出版了!叫《长安乱》,你想不想看。”我拒绝了。可能是怕破坏心目中的偶像。 去年年末,一个爱好文学的朋友来我家,聊到韩寒时,她说:“《长安乱》特有意思,我把故事情节跟你说一下吧!”我赶紧捂住耳朵说:“不听!不听!” 今年年初,一个喜欢文学的朋友将一些最新的书寄给我,我展开包裹一看,里面有《长安乱》。 这件事情说明,有朋友就是好(或者坏)呀!韩寒大哥,这回你看见了吧!热爱你的人多多呀!我无处藏身呀!俗话说事不过三,这第三次诱惑我没经受住,既然都送到眼前了,那我就看吧! 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妈妈问:“韩寒写得怎么样?”我轻轻回答:“有进步。”我觉得它像一个真正的小说了。过去韩寒写的几本小说更多的是他思想的一种表述,但这回他编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好寓言,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探索心切,可他却有些地方按下不表,有些地方欲言又止。 韩寒没有变。他依旧走在自己坚持的路上,算下来,如果他还是学生的话,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如果他考得上大学的话)。想起他曾说:“我在学校外面过了三年的生活,而你们的变化可能仅仅是从高一变成了高三,偶像从张信哲变成了F4而已,所以根本不在一个欣赏的层次上。”当被问到如果有人学他退学出书他怎么看,他说如果要学他,就应该更努力地学习。“我在不断的学习,往往学习和上学不一样,有些人在学校里面不学习,是在浪费时间,我是在不断的学习……我相信学我退学很容易,这世上有1千个人都能学习成功,不就是退学吗,不就是一张纸吗,我也可以去做。但是学习我其他的方面不容易。”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知道,“韩寒又出新书了”这句话以后依然会准时地在他出新书时闪现,传递给我,我会和众多“韩迷”一样冲向书店,直到他老,直到我们老。 没事,还有半个多世纪可以用来迷他呢。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074/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子尤:我看韩寒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1/28, 10: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方舟子:“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被“绑架”上文人之路的韩寒 韩寒方舟子网上掐架妙趣横生 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汉堡 地铁 韩寒 (@hexieshe) 韩剧版《城市猎人》确定,李民浩出演寒羽良 (@hexieshe) 美韩八月联合军演 北韩放话「弗成容忍」 (@yun) 爱国主义的女大学生和坏学生韩寒 (@fanjian) 4_北韩 人民军 少女时代 (@yun)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