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一场演讲引发的故事:分裂的大学_

[陈有西按]有点意外,到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场为学生的公益演讲,受到了同学们空前的欢迎,可容400人坐的教室里,来了900多人,500多位是站着和坐在前排地上的。为了对得起同学们,一直习惯讲座“坐讲”的我,这次也站着演讲了三个小时。但是为了操办这场讲座,背后竟然有这许多的故事。看来我即将赶上贺卫方兄了,不是指学术水平和演讲人气,而是指“敏感”指数。这倒是个意外收获。   近年来,我的讲座从来还没有“敏感”过。我一直是为党政机关和学术论坛、电视台嘉宾作讲座多些,大学基本上限于我兼职教授的几所才去讲。比较内部的是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班和各市、县委的五套班子的一些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一般没有在网上公布。   自从办了李庄案,我似乎有了些许争议,在上海律协的一场讲座,谈到了李庄案审判中的一些法庭真相,突然初尝了“敏感”的滋味。给上海律协的几位主办者,添了一些麻烦,内心一直不安。今日中国已经不是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是容不下一张真实的讲台.随后贵州司法厅和律协邀请我去为全省3300位律师同行作讲座,事后从厅领导的总结点评中得知,请我主讲,他们原也有担心,想不到我的演讲非常讲政治,讲主旋律,讲得中肯,坦诚,传播了对律师工作的一种正确的理念。有利于把握律师执业的正确方向。去贵阳机场的车上,接到推荐我主讲的贵阳律师朋友的电话说,厅律管处来电话了,非常感谢他推荐了我。我才知道,愿来请不请我讲,他们一开始也有若许的顾虑。这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象信口说皇帝没穿衣的小孩了。   西北政法大学的演讲,起于偶然,原只是为了对一个学生团体的创新精神的一种鼓励。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名人,到一个大学为学生们作个讲座,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有时间能够安排,自己累一点,给想听的年轻人说些思考的成果,也是一种济世和社会责任.而且我多次为浙江省的律师上岗培训讲律师法和律师业前景,为浙江省政府组织的大学生就业活动也讲过青年法学人才培养和律师业前景,现成的内容,讲一场也方便。因此这次到西安为律协讲课,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崔映西从我的博客上知道后,微博邀请我为他们学生也加讲一场。我很随意地答应了。他很激动,随即在网上公布,我随即告知他先落实和会场,并必须事先向校方汇报获得同意。作为一个四年级的本科生,他不大可能知道大学外请学者作讲座的一些内部审批规定,不知道请个校外学者讲座也是要受意识形态部门首肯的。事后的情况,不出我的所料,崔同学真正感受到了。但是,这位同学很能干,他能够直接通过老师找到了校长贾宇,贾据说还审查了我的事先公布的讲座提纲,认为很好,得到他的支持,才得以办成。但是当我从咸阳机场提前五分钟匆匆赶到会场,见到人山人海,却被引入贵宾室休息.因为投影不亮,话筒不响,感到有了点不太寻常。原来连校长同意的事,有关部门仍然在暗抗。结果还是接送我去大学讲课的西安律协的若干资深律师,原也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直接进行了交涉,迟了十分钟终于得以开讲。相关的内容和效果,谌洪果博士已经写在文章中了。   其实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吓自己吓出病来的。我们体制内现在已经有了很重的看客心态和不合作心态。一事当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左一点比右一点好,一个有点风险的事,能够不做就坚决不做,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只要自己安全没有责任,学生们有什么要求他们是可以无视的.他们根本不会去认真审查你想讲什么,只要道听途说“这人敏感”,他就先把他假定为“敏感”,这样自己的部门就会很安全,然后不会有被问责的任何风险。至于学生的愿望,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是不用去考虑的。因为这些学生,目前不可能问责到他们。这种心态,其实怪不得西北政法大学的一些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全国好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贺卫方这样有深刻思想和广受欢迎的大学者,居然会进不了一些大学的报告厅,就是这种自己吓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心态酿造的。   大学如果没有思想,这个社会就会到处是犬儒。长此以往,这个民族就会没有脊梁,堕落就是必然的。西北政法大学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感谢贾宇校长和谌洪果博士,感谢象对明星般待我的热情好学的同学们,感谢你们献的芬芳的百合和康乃馨,这些将长留在我的记忆中.好多同学在我网上留言和给我发信,说这场讲座坚定了他学习法律做个有责任感的法律人的信心.西安律协刑委会的一位律师朋友的女儿是法大二年级的,听了讲座后同她爸说,这辈子她决定学习做律师了.还有什么样的报答,比这更好呢?   明天7日上午和下午,我将在京接受搜狐网和央视网的视频采访,谈谈北大老法学家龚祥瑞的自传和他的法学思想.11月8日晚,我借到天津办案的间隙,应南开大学法学院学生会的邀请,将为同学们作 的专题演讲.时间是晚上6点开讲,地点在南开大学主楼333教室.到时将同同学们进行约三个小时的演讲和互动交流.欢迎南开的同学们来参加旁听.    一场演讲引发的故事   分裂的大学——陈有西律师西北政法讲座散记   谌洪果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于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教授, 获法学博士学位。   (2011-11-05 22:24:00)   我是带着负罪感写这篇文字的。   2011年11月4日,陈有西律师能到西北政法讲座,完全是偶然的机缘。他受陕西律师协会邀请来西安和律师交流,在微博上发了条信息,碰巧被西北政法的崔映西同学看到,于是问,那能不能顺便到西北政法大学做场讲座啊?没想到陈律师爽快答应了,说刚好能抽出时间,只要你们那边安排好。   映西同学和我很熟,当晚他就和我联系,看哪种途径更方便办成讲座。我说,近两年来我邀请了一些著名学者来讲座,尤其是萧瀚讲座风波,以及之后张千帆教授过来的讲座,都受到不少压力,如果这次我出面或许会敏感难办,所以就让他先努力争取,实在不行我再出面直接和校领导沟通。但我答应一定会去当现场嘉宾,毕竟我也求知若渴呢。   基于我对学校许多部门人员对学术讲座避之唯恐不及的了解,我是替映西和学通社的孩子们捏着一把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和他保持联系,并得知了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考虑到学生们还得面临求学毕业压力以及学生社团会面临的维继压力,我在此也保持克制宽容的态度,不点名哪些具体的人在阻挠这场讲座。我对你们保持最大的理解和尊重,但也希望你们今后不要给学生穿小鞋,真的别这样,求求你们了。不过我有必要在此引述一些令人寒心的话:   “这种讲座学术意义和价值不大,我院不参与这个活动。”   “这是个敏感人物,别让他来。”   “你想砸我的饭碗是不是?”   “没什么问题,就是不准办,教室不准用,海报全撕掉,人不准来。”   “学生想听讲座我不管,西北政法丢不丢人无所谓,随便丢,没关系”;   “没有通知,我不能开教室的多媒体。”   好在好事多磨,不管学生承受了多大委屈压力,讲座最终顺利进行,学生挤满教室,受益匪浅,气氛非常和谐,没见有什么政治问题。这不多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有人这么怕一场学术的讲座呢?在此我必须表达对陈有西大律师的极大敬意。他是6点半飞机才到西安,然后律协的人接车直接到政法,舟车劳顿,饥肠辘辘,就开始这场分文没有的公益讲座,一直讲到晚上十点半。对于西北政法大学来说,这样的既无本又有面子、学校学生双双受益的“好事”,哪里找啊。怎么还有人阻挠?真是有点想不通。而且,讲座现场,来了近二十位陕西的律师,他们很多都是西北政法毕业的,回到母校,给学生如此大的见证和影响,也感受到学生的热情和希望,但却为一些小小的阻碍讲座的问题不得不等待或和学校里的“老同学们”联系解决,这让学校情何以堪?   但我在这里必须衷心地、大大地感谢和赞美西北政法大学的领导——校长贾宇教授。在讲座受到阻碍,学生灰心绝望,泪眼汪汪的时候,校长得知了情况,亲自出面干预,旗帜鲜明地说讲座要继续进行。哎,这学生心里的“冰火两重天”啊,恁地一个百感交集。学生们简直要山呼万岁,但我说大家不要偶像崇拜。当然贾校长也真诚地道出苦衷:学校这几年正处于脆弱的特殊情况,所以也希望学生教师们多多体谅。尽管校长公务繁忙,没有参加讲座,但讲座完后,他还亲自发短信祝贺讲座的圆满成功。   学生和一线的老师们当然要多多体谅校长呢,所以今后若有学术讲座,我们这些守法的公民仍然会按照正常程序申请的,不敢轻易麻烦校长。但我因此更要期待下面的老师和部门工作人员们,不能再用你们狭隘的眼光和私心辜负了校长的心意。   对于贾宇校长,我想说的是,我从博士毕业回到政法,在很多事关学术和大学尊严的事情上和校长有过不少争论,但我内心真的是很尊重您的,这次讲座的玉成其事,让我感到以前对校长的期待是值得的,许多误解也得以冰释。贾宇校长是有基本的法治理念并懂得大学教育应以学术为本的,尽管他有时也说些糊涂话(比如他说,要“强化政法机关对法律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职能”,这话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他的初衷是要让法律教育得到更多的体制支持),但在很多场合,贾宇校长都说,要有“法治信仰”和“平民情怀”(这平民情怀体现在学校事务,岂不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贾校长还说,“行政化是学术的天敌”,“回归大学本位,就是要把大学办成学校,而不是机关和衙门。”“如果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建立不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和尊重,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就成了问题,我们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的重要性从何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还主张,只有保证大学自由,才能“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元气”。   这些话,都是掷地有声的,谁听了不都是充满振奋的呢?   但是我要说,正是在对贾宇校长的办学理念有着真诚认同的同时,透过西北政法一次次讲座的受阻,透过学校在管理和师生待遇方面的各种问题,我分明发现了这是一个分裂的大学。这种分裂让人心酸心痛。本来,学校中有教学、科研、党政、后勤等不同的部门,是非常正常和必要的,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问题在于,许多部门中的人员忘掉了这份核心目标,一方面执着于或者害怕失去现有的安定和利益,另一方面却在私利高度一致的同时,无形中做着互相拆台的事情。贾校长不止一次说过,他作为校长很多时候无能为力,西北政法流传的一个段子就是校长哀叹自己解决不了学生食堂的饭菜质量问题。   大学的分裂意味着大学不再以学术的尊严和独立为核心,教师们失落,学生们失望,行政人员失意,学校领导失分。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领导和普通成员的沟通、行政人员和教师群体的理解等,都存在重重的障碍。在这其中,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机构设置、物质利益等方面的分裂,而是一种大学精神的分裂,教师人格的分裂。陈有西在讲座中说,体制内多有清醒的精英,所以我们要对法治的进步报以信心和耐心,但我却不得不说,就具体的大学环境而言,如果我们忘却了大学的理念,而唯行政化是从,那你很快就会被沦为一个精神分裂的人,并且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活在这种分裂当中,你会自动选择一种平庸的生活,而不在乎自己对大学自由、对学术精神、对生命尊严,会有什么样的伤害。体制腐蚀人心的力量真的需要我们时时自省呢。   面对这种分裂,我想说:   无论一个人多么成熟,社会经验多么丰富,对政治立场多么敏感,也请保持一份理想和良知吧。如果自己无法保全,也对别人的良知和理想报以充分的理解吧;   无论一个人多么谨小慎微,多么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也请不要过分紧张,视学生同事如同防贼,轻松地活着,本分地做事吧,如果你无能为力,也不要充当阻拦,尤其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无论一个人多么煎熬委屈,多么明白生活之不易,人性之复杂,也请一定知道,这是大学,学生和教师参与各种教学学术活动,不过出于坦诚率真的热情,没那么多阴谋考量,如果别人做事考虑不周,可以多批评,多宽容,但不要把我们想象得复杂,不要轻易把别人的行动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无论如何,我相信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活在这种分裂当中,正因如此,我才说,我是带着负罪感写下这些文字的。我的负罪感在于,我不愿因为之前我组织学术讲座所带来的压力,而让学生和教师自发进行的学术讲座活动无法正常展开,我不愿意因为我个人的行为而带来学校相关部门诸公们的高度警惕。一时的挫折倒好承受,但我真的害怕你们无形中出于工作本能的反应,都不愿意有所担当,都主观认为学术就是政治,从而用你们的手,慢慢扼杀了珍贵的学术事业和那些为学术事业而努力的人,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所以,我很荣幸受邀参与这场讲座,更荣幸地被学生们推荐为陈律师讲座的点评人,在点评的时候,我首先深深鞠躬感谢了崔映西和那些辛苦组织这次讲座的学生们,你们的执着务实、遵守规则、敢于担当,才是西北政法的骄傲和发扬光大的根本。我看好你们的未来,祝你们平安,你们会很有出息的。   我也再次真诚希望我在这里批评过的那些同事们理解我的善意,如果言辞多有冒犯,我向你们赔罪,也愿意有机会请你们喝酒。我真心希望西北政法通过我们分工协作的努力,越办越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滋润。   对于这片土地,这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我祝福你们。

阅读更多

北京独立参选人无一成为正式候选人

北京区县人大换届选举将在 11 月 8 日进行投票,各选举单位的正式候选人已出炉。据悉,北京非官方推荐的独立参选人无一成为正式候选人。 在今年的基层人大选举中,北京出现了公民踊跃独立参选人大代表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公开宣布独立参选的公民约有 60 人。独立参选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市民、农民、维权者、大学教授、学生、作家、律师、媒体人、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工程师、公司职员、模特、自由职业者、外来人口,近一半是女性,他们代表了广泛的社会利益诉求。 但独立参选的道路上阻碍多多,从获取候选人推荐表、征集签名、争取参选宣传的权利、争取推荐表得到官方认可、争取成为初步候选人,等等,在每一关上都有独立参选人遭到官方的排除,一些独立参选人在压力下中途宣布退选。而在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候选人这一关上,独立参选人则全军覆没,无一成为正式候选人。 独立参选人遭到官方的压制,但广大选民给予他们热情的支持,有人说, “ 为什么要选独立候选人?很简单,他们敢于宣传自己,冲这点就比躲在幕后不敢见人的现任老爷们强。 ” “ 今天拿到了选民证。我决定对官方候选人全部投反对票,他们既未与我见面,我也不知他们能为选民做什么事。据说自荐候选人已全军覆没,身为东城区选民,我决定在 ‘ 另选 ’ 一栏填写 ‘ 徐春柳 ’ 。北京选民网友们,如果你在朝阳区,建议另选柳红;如果在昌平区,建议另选仝宗锦。 ” 目前,独立参选人只能寻求以 “ 另选他人 ” 的方式进行参选,但是,有观察者指出, “ 北京到目前为止鲜有另选他人成功的例子 ” 有独立选举观察者发现,人大正式候选人的名单几乎全是些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或国企书记,有人将此称为 “ 今年选举一大特色,居委会主任,社区站长打头阵。 人民代表大会快成居委会主任代表大会了。 ” 据独立人士的观察,被列为正式候选人的大多是党务工作者、政府官员、国企管理者以及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有人质疑,人大代表本应是监督官员的,但这么多官员做人大代表,何以监督?有人发问, “ 人代会 = 党代会? ” 维权网

阅读更多

季卫东 | 【转帖】清华法学院挤进世界50强 担起改革重任?

排名可以怀疑甚至否定,但问题是真问题 —— 中国的法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标准? 清华法学院异军突起,在于其没有历史包袱,国际化方向带来外力推动作用。 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院。如果法学院不能发挥引领作用,反倒被同化,建设法治国家只能成为口号。 南方周末记者 冉金   南方周末实习生 徐丽 黄帅   发自北京 在国内排名在第 5 名上下徘徊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入选最新公布的英国知名排名机构 QS 全球法学院 100 强,并取得第 45 名的位次,是中国大陆唯一上榜法学院。北大法学院、人大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传统的 “ 五院四系 ” ,却无一入选。 一所复建时间只有 16 年,只有 1400 多名学生,既没有 “ 国家重点学科 ” ,也没有 “ 教育部重点基地 ” 标签的小型法学院,何以会进入国外评价机构的 “ 法眼 ” ? 多数受访国内学者对清华法学院在 QS 排名中高居 45 位感到惊讶,但认同将法学院建设标准的国际性因素引入进来,可促使法学界思考一个根本问题 —— 什么样的法学院才是真正好的法学院? 法学院 “ 海归派 ” QS 评价世界范围内大学的标准并不复杂,主要基于 3 个指数: 1. 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 60% ; 2. 基于雇佣者的评价,占 30% ; 3. 教师的论文引用率,占 10% 。 “ 我们着重强调的国际声望会带来意外的结果。 ”QS 伦敦总部负责专业排名事务的 Ben Sowter 说。权重最大的同行评价,来自对全球 15000 多名学者的问卷调查。他们要填写他心目中最好的国内十所法学院和国际三十所法学院(不包括其所在学校)。从 2010 年该机构披露的数据来看,受访学者中来自中国的比例不超过 2% 。 在美国费城天普大学教授张默看来,清华能够排名靠前的关键因素是, “ 清华大学法学院是一个外向型的法学院,国际化程度较高。 ” 清华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在给全院教师发的一封邮件称, “ 国际排名的标准对我们是有利的。 …… 例如不讲历史长短,不认学科基地、重点学科,只讲实力。 ” 1995 年,王振民调入清华,这一年,为了建设 “ 世界一流综合大学 ” ,清华大学决定复建 1952 年已完全终止的法学院。 “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要和北大、人大的模式不同,走国际化的道路。 ” 王振民说。复建之初,即有清华毕业的中央领导表态: “ 清华要办法学,就要办出特色,不然,北大、人大扩招就是了,清华何必再办? ” 与老牌法学院众多名师 “ 嫡出 ” 不同,从各地招来的清华法学院教师, 80% 以上拥有在海外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取得世界名校硕士博士学位人数在国内法学院中最高。 2001 年,参考美国法学教育的模式,清华法学院将教育部规定的 14 门本科核心必修课程砍掉只剩 8 门,将一些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压缩,开设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去自由选择。 “ 我们当时也是有意想突破一下看看,为什么全国六百多所法学院都一个模子,统一的教科书,所有学生也跟兵马俑一样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觉得很没有意思。 ” 第二任院长王晨光说。 对于国际化的办学方向,清华法学院内部其实也不无争议。 2002 年清华法学院准备延请加拿大籍学者何美欢来教授普通法时,学院内部曾有反对声音。 “ 一个不懂中国法的老师,在中国法学院里面教英美普通法的东西,有多大必要性? ” 中国是成文法国家。 今年 9 月,清华召开 “ 理想的法学教育 ” 研讨会,纪念去年因病去世的何美欢。从美国聘请的清华大学梅汝璈讲席教授冯象认为,在国内法学院开设以案例为主的普通法教育,对于淡化教条化的教学方式,改善我国法律体系的现状,有着非常大的裨益。 何美欢的普通法课程曾让许多学生 “ 崩溃 ” :课程长达四个学期、全英文授课、大量的阅读、写作、讨论和主题发言、老师穷追不舍的 “ 拷问 ” 。连老师也受到刺激。清华法学院副教授赵晓力称,何美欢以一人之力,在清华法学院内部又办了一个法学院。 “ 应该说清华的尝试,影响到法学教育界对一些原来或者现有的东西进行反思。 ” 第二任院长王晨光说。比如,清华法学院率先引进国外法学院的模拟法庭、诊所教育和案例教学等实践型教学模式,这些当时新鲜的举措,现在已为众多国内法学院所采纳。 据介绍,香港资深大律师郑若骅将接替何美欢,教授目前仍是国内法学院唯一的英美普通法课程。 受 “ 毒害 ” 较少 改革的动力更容易在新的法学院中产生。对于老牌法学院来说, “ 很多观念和模式已经形成历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并不那么容易。 ” 王晨光说。清华的一位教授则称,新型法学院历史包袱轻, “ 受 ‘ 毒害 ’ 少 ” 。 清华法学院复建之时,正值法学热刚刚兴起,传统法学院竞相扩张规模, “ 是个学校都办法律系 ” 。当中国法学教育陷入 “ 低起点和大众化 ” 的集体迷失,坚持 “ 小而精 ” 办学模式的清华法学院反而独树一帜。 “ 由于招生少,我们有条件进行精细化教育培养。 ” 王振民说。清华法学院要求无论是教授、博导还是普通讲师,都必须承担包括本科在内的一线教学任务。 “ 清华都是小班上课,上课的却全是大家。 ” 去年考入清华法学院法律硕士的税海舟板着指头历数, “ 上合同法的是崔建远,民诉是张卫平,刑诉是张建伟 ……” 由于学科基地、重点学科等已被老牌法学院 “ 瓜分殆尽 ” , “ 即使申请也批不下来 ” 。这反而使其能专注于教学本身。 在孙笑侠看来,衡量一所优秀的法学院,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流的师资,而这个 “ 一流 ” ,除了专业水平之外,最起码要守得住教师的职业底线。 和其他政法院校不同,清华法学院的教授们很少出去兼职和参会。 “ 我们这里没人出去做兼职律师,学院给的待遇也足够生活。像我一个月一万元,还有些补贴。大家都专注于学术,你要是忙着在外面赚钱,会觉得跟这个氛围格格不入。 ” 清华法学院教授何海波说。 2010 年,教育部主持编写一套马克思主义法学教材,报名参加编撰的教授可以获得 “ 首席科学家称号 ” ,但清华法学院没有一个教授报名,也没有人在意。 另一方面,全部由外来教授组成的清华法学院,形成其他大学法学院难有的学术独立气场。 2010 年 10 月 24 日下午,院长王振民的一名博士生参加了包括王振民在内 5 位学术委员会成员教授的预答辩,没能通过。这是王振民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迄今已经 5 年。 答辩现场,副教授赵晓力率先开炮, “ 你这只能算是编辑做的工作,不能算博士论文。 ” 王保树、王晨光、何海波也都 “ 不留情面 ” 。 “ 我们这里只讲一个统一的学术标准,不管你是谁的学生。 ” 何海波说。 在清华法学院,评奖、评课题等学术方面的判断权由学术委员会决定,进人和职称评定,则必须由教授委员会全体投票决定,院长和行政班子说了不算。 “ 院长副院长和党委都非常尊重教授的判断,这是中国大部分大学没有的。 ” 林来梵说。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加盟清华的林来梵也是通过了教授委员会的 “ 面见 ” 程序后,才得以进入。在他看来,这一机制最重要的价值,是实现了 “ 教授的学术判断权 ” 。 2009 年,林来梵辞别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北上进入清华,就是觉得这里 “ 泡沫少,安静 ” 。何美欢当年未选择北大任教,则是因为老牌法学院历史包袱较重, “ 要开一门新课不容易 ” 。 既接轨,又脱轨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朱苏力看来,清华法学院更重要的贡献,是 “ 创造了一个在当代中国问题多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下,如何新建或重建法学院的模式 ” ;而这个模式正被更多大学有效复制。 “ 正是中国法学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积淀不厚,进步不够快,才给清华法学院留下了可以迅速跨越的发展空间。 ” 朱苏力说。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这些名校的非著名法学院,同样以探索中国法学新路为目标。 2006 年,浙江大学与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建立一所 “ 国际一流水平 ” 的法学院,推进中国法治、中国法学教育 “ 跟国际接轨 ” 。其自主办学、教授治校等理念等风靡一时(相关报道见本报 2008 年 7 月 17 日《光华法学院: “ 教授治院 ” 的理想实验》)。 但 2009 年,一封以光华法学院老师名义的公开信在网上发布,直指光华改革多处 “ 失当 ” ,要求解散或者改组教授委员会,还权于校院两级党政领导,还权于广大群众 …… 最终,院长孙笑侠黯然去职,林来梵 “ 出走 ” 。 孙笑侠在给南方周末的邮件中说,除了在自主办学和人事问题上的冲突之外,台胞的介入也是改革 “ 失利 ” 的重要因素。 “ 他们盲目激进,想在一两年之内解决我们数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操之过急了。 ” 即便未发生人事风波这类致命变故,清华法学院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因 “ 不符现实 ” 被迫中止。 清华法学院实施的课程改革,在 2008 年法学院换届后便未能延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2009 年,司法考试向在校本科生开放,在应试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清华法学院被迫按司法考试的内容恢复了所有课程。 “ 你不教,它要考,你能怎么办? ” 清华法学院首任院长王保树说。 司法考试向本科生开放的初衷是希望推动法学教育与实践结合。但现实却是,刚刚接受了两年公共课通识教育的法学本科生,还没有完成法学体系的专业教育,从大三开始就掉进了应试教育的箩筐。 饱受法学界诟病的法律硕士更是如此。当初设置这一学位本意,是参照美国 JD (法律博士)模式,培养应用型的法律职业人才。但现实中,法律硕士的教学内容却不过是 “ 法学本科的缩水版 ” ,无论理论素养还是职业技能训练都无从谈起,更沦为众多大学大肆扩招的 “ 赚钱项目 ” 。 2010 年,季卫东领衔的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开始推行自创的 “ 三三制 ” 学位改革,即选拔法学本科的优秀学生,实施三年本科、三年法律硕士的专业化培养机制。 “ 我们不是要废除法律硕士,而是要正本清源,为其正名,还法律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 ” 季卫东说。 在孙笑侠看来,法律硕士 “ 泛滥成灾 ” ,正与中国缺乏相对统一的法学院资质门槛的评估标准有关。对法学教育的开办,省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可以批准。 2007 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接受本报采访时曾透露,教育部法学指导委员会正委托吉林大学起草优秀法学院评判的量化标准。但至今,这一标准并未对外公布。 “ 中国的法学教育摸索了三十年,一直没有找到根,现在更迷失了。 ” 王保树说。 “ 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院。所以,体制转型应该从法学教育改革开始。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说, “ 如果新型法学院不能发挥引领作用,反倒被同化了,那么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构想就会永远只是构想而已。 ” (出处: 2011-11-04 15:05 南方周末网 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11-11/04/content_32643679.htm )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高王凌 | 最可把玩的一段历史

2011年11月05日 09:54:23       按照我的香山慈幼院老同学刘哥们的说法,朝鲜的事儿跟我们有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世袭”,一个“先军政治”。也许就是因此,本届班子上台伊始,即宣布要学习朝鲜、古巴。这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哥们批评我说,在朝鲜问题上,斯大林对中国,不是没有斩获的,中国若不是被拖下水,——斯大林把它视为“敌国”(毛泽东也曾称之为“猫鼠关系”,各路愤青看仔细了),——经济早就发展起来,苏联怕就维持不了那么长时间,早解体了。         由此想到,斯大林最高兴的,可能正是(齐赫文斯基一再否认的)“两个中国”、“划江而治”,以长江为界,一在江北,一在江南……         我期望他把这些写下来。大家一起讨论。         如此在刘哥们看来,朝鲜战争就是极端重要的了,他还把它一直与文化革命前的“三线建设”联系起来……         问题,就是越争论越有趣,特别是朝鲜战争这样的事儿,大家都可以一块来“玩”。         这是最可把玩的一段历史。也是可以有最多不同意见的一段历史。         最近几篇都是即写即发,以前写文章多是长时间反复修改,现在则不免丢三落四,或欠斟酌。对读者的批评,也学着尽可能不批评,跟课堂上跟自己弟子不大一样,诸位,多多见谅啦。         是为抗美援朝之十二。   上一篇: 究竟谁能忽悠谁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9)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时寒冰 | 推荐《中國房地產之厄》

推荐《中國房地產之厄》     当王炼利女士写信告诉我,《中国房地产之厄》已于10月底在香港正式出版、发行后,我激动得难以自抑,甚至比自己的书出版时还激动。     因为,《中国房地产之厄》太难出版了。王炼利女士自己联系的出版社和我推荐的几家出版社,都在看了她的书稿后摇头叹息——这样的书不可能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中出版。这本书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内幕。既得利益集团通过房地产欺骗和掠夺民众、损公肥私、牟取暴利的种种做法,一一被呈现出来。而所有的这些内幕,都是通过官方公开的信息和公开的数据得出的。王炼利女士精通统计,精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其细致入微而又严谨认真的态度,最终成就了这部数据全面、图表齐全、论据充分、材料翔实的力作。     如果要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房地产根源,这部书一定要读(这本书目前只能在香港购买)。        我强烈推荐此书,亦是向作者王炼利女士和许许多多为住房民生呼吁的良知学者致敬!无论现实多么黑暗,无论掠夺者和腐败者多么嚣张,良知者点燃自己的热血,保护仅存的光明,捍卫正义!     正义不死,苍天当歌!            暖之         2011年11月2日     原书內容簡介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上,房地產業成為最賺錢的巨大的產業。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當下的中國人那樣,要為房地產「狂」,要為買一間房愁,「蝸居」、「房奴」也成了年輕人和無數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一個專用的名詞。     這本書是來自草根階層的一位知名女學者的專題之書。作為一名「非體制內」的民間獨立研究者,十多年來,她埋頭於浩瀚資料裏,奔走於城鄉之間,1998年5月31日,她的第一篇「涉房」文章引起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注意及批示。此後,她在網絡上發表許多專題文章,以大量數據及事實解碼在宏觀經濟領域稱霸的房地產資金量是如何成為中國的國家災難的,她的文章不僅引起有關方面的注目,更為經濟界、社會學界的學者所推崇。     閱讀這本特別之書,您就會明白,你為甚麼「被『房地產』」呢?!官商又如何勾結,攫取你手中可憐的錢?你的種種疑問將在這本書中一一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王鍊利,女,1952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課堂學歷」為初中二年級(67屆)。1977年參加全國高考,高分通過錄取分數線卻未能被錄取。1985年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大專畢業文憑。長期在體制外從事房地產研究。1968年11月進工廠工作。2002年12月退休。工齡34年。      前 言    王鍊利   这是一本不会让你失望的书!   不让读者失望,这是作者对读者应有的尊重。   对每一个掀开本书书页的人——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无论性别——先道声感谢。再作一个小小的保证:我能向你们——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无论性别——提供你们各自想知道的一些东西。   你冲着《中国房地产之厄》的书名打开了这本书。中国写房地产的书铺天盖地,而你还想看“房地产”的书,这是作者的幸运。   作者的回报——不让你失望。   此书中有大量的信息,其中必有你感兴趣的。本书除了写房地产,更多的是涉及到房地产以外的广阔领域——《中国房地产之厄》谈论的内容就是“中国的方方面面是怎样‘被’房地产的”,而中国“‘被’房地产”的恶果,正由全民在承受——全国城镇野蛮大拆迁、居民就业难、社会消费难以启动。。。。。。种种社会动荡因素,都可以从“中国‘被’房地产”中找到答案!   本书第十六章《 国家灾难——在宏观经济称霸的房地产资金量》三千字不到,却是全书的“纲”,该章的两图一表涵括了本书中心内容——“被”房地产的中国!   我不想“掠美”,告诉我中国“‘被’房地产”信息的,是国家统计部门。本书中的四十九张表(其中四十七张数据表)、二十八张数据图张张有来历,绝大部分来自国家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我做的,不过是将这些统计数据梳理了一下,让大家看得容易、看得方便些。   当然,要想将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准确无误地转达,光会写阿拉伯数字是不够的。引用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乃至引用联合国、世界银行的数据,必须懂得统计规则。本书作者懂统计规则。   我是希望将统计数据梳理得能让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要知道,根据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的抽样调查数据,中国大陆2009年时的小学和文盲人口还占到全国六岁以上人口的37%。   要想将统计数据梳理得能让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懂,光具备文字能力也不够,还需要懂点数学,懂点数理统计。本书作者从小就厌烦阿拉伯数字,然而四十年前的“批判四条汉子”运动将喜欢文学文艺的我网进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典型”之列,接下来就是“批判”和人格侮辱。当时还未成年的本书作者不想自杀,就选择自学,包括自学本不喜欢的数学。几十年后,“用数字说话”成了本人的语言表达特色和思维表达特色。   《中国房地产之厄》是房地产类书籍中的“另类”,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房地产。   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我这十几年来思考的、研究的。我思考研究这些问题的初始目的很简单:很多专家学者违背了常识在信口开河,还不仅是在房地产方面。这一是良心问题,二是研究能力问题,三是体制内学术环境出了大问题。我自认为自己良心在、研究能力在,本人又不属于“体制内”,于是我来思考研究。   1998年5月31日,我的第一篇“涉房”文章《对住房问题的几点思考》摆上了共和国总理的桌案。2002年11月,《希望与危机并存的上海房地产业》一文得到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这样的评价“ I have read your paper on Shanghai real estate market with interest and enjoyed reading it very mach. You have indeed provided much data and insight into the important market. I hope you can publish it in influential papers in china. ”   2011年,《中国房地产之厄》终于出版。   从2002年12月8日满五十岁起,我的身份是“退休女工”。但学术研究能力从来与身份没有关系,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也与学历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大陆。   《中国房地产之厄》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是不是最后一本,我不知道。我不会“为出书而出书”。   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成书,深深感谢香港“天地图书”的知遇。祝愿香港“天地图书”长存于天地。   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成书,深深感谢买这本书、读这本书的读者。作者是靠读者来成全的。祝愿你们希望总比失望多!祝愿你们不断实现新的希望!              2011.3.8 中国房地产之厄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从“地产计划市场”到“房产计划市场”     导言:这个市场“被计划”了…..29  第一章:土地出让:掌心中的运作31     第一节 “出让给己”的操作…31   第二节  在“出让给己”的土地上收益34   第三节 “自控”的变幻戏法….41   第四节 “计划”失算后的错、罪、乐…45 第五节 土地出让金的“官价”和“市价”..50    第六节 《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三条之殇…59  第二章:“空置房”之霾   66  第一节    房屋空置——土地被官员所控的必然结果66 第二节 “尝甜头的”笑了,“被陪拆的”泣了…67 第三节 空置房“不用于解困”之谜…..71    第四节   对“民心房改”政绩“冷处理”的秘密73 第四节 “陪拆户”是消化空置房的主力…76  第二部分:住房改革——各抱心思寻找“增长点”..81  第三章  南辕与北辙—— “朱房改”精神与实际的房改82    第一节   无奈才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82    第二节  “朱房改”精神:低工资制度下的住房商品化…83    第三节    寻找“增长点”,打开了潘多拉魔盒……93 第四章  “政”、“房”一体,“金魂”附体…..107  第一节   二十年“不差钱”的房地产业…107  第二节     房地产业“不差钱”的奥秘…113              ——一块“公费浇灌的自留地”    第三节    巨额负债——行业的“要挟资本”..121 第五章  动迁——-场反市场化的运动….126    第一节   无消费者的选择就无消费者的需求..126    第二节   无视“民产”就无平等交易….134    第三节   法律的荒诞:一样的土地使用权证,不一样的权利…138   第四节   大动迁的双重动力….142    第五节    50%的住房销售在为“政府制造的供应”买单146 第三部分:住房商品化——体制内利益的再分配151  第六章  12.5%为什么“等于”56.4%……152  第七章  “福利分房”的似是而非…..167  第八章  补充公积金——“体制内”的享受…171  第九章  惊诧——“人均住房面积”竟可以这样算?!…178   第一节  他们只作“加法”…178   第二节  我怎样做“减法”…183  第十章  揭穿“支柱产业”的谎言..190  第十一章  奇观——政府为房地产业“减税负”…196    第一节 汗颜的“税收贡献”..197    第二节 三万多亿的税收“减负”…201 第四部分:是尝罂粟果的时候了207  第十二章 苦恼的消费和消费的苦恼..208  第十三章   低工资高房价才出“房奴”…218 第一节 这才是真实的“2009年中国劳动者收入总数”218   第二节     在GDP中找“穷”的原因…225 第三节     该怎样与香港、美国比收入?..229 第四节     高房价的“不能承受之重”…237  第十四章  灵魂被拆弃了的“道具城”…242      ——别了!老西门——西湖滨——前门大街  第十五章 “饭碗”是怎样被“砼制GDP”压扁的?253 第一节 砼制品堆出 “缺质量的GDP”…253 第二节 广造地铁——无望收回投资的“房地产配套项目”261 第三节 中国的政府投资为何不能有效带动就业?..267 第四节 自由的市场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保障…276 第五节   中国的“饭碗”必靠制造业擎起…280  第十六章  国家灾难——在宏观领域称霸的房地产资金量287  第十七章  “救救干部”!…293 第一节 0.417亿条搜索信息——“土地腐败”..293 第二节 法庭之上国徽底下发生的抢劫…298 第五部分:彼弃此祭与彼祭此弃…303 第十八章 彼处的痈疽是此地的宝贝?304 第一节 美国的“大动迁教训” ——“药物比疾病更糟糕”和他们如何改良“药方”..304 第二节  日、韩、英、德、法的土地政策教训                        ——土地不能当普通商品看待..309  第三节 香港土地制度的要害…314  第十九章 “商用”、“宅用”不容“捣浆糊”——彼土地市场与此土地市场的分野..319  第二十章  “土地储备”—— 彼市场与此市场的不同操作326    第一节 土地储备:目的不同,结果不同…326    第二节  “土地储备三原则”利了谁?….328   第三节  土地储备——醉翁之意不在酒…331  第二十一章 向三十年代的上海取什么经?336 第一节  昔“平民村”与今 “经济适用房”之比较336 第二节  “瞄准利润造房”与“跟政府导向造房”之比较345   第三节  七十多年前棚户居民的“抗迁”启示  ..350  第二十二章 “次贷”不是此地的垫背…354      第一节 闹“次贷”期间的中国梦幻…354      第二节 都是难弃“杠杆”…356 第二十三章 彼岸70多年前的经验教训该怎样记取  362 第六部分:冲破“计划市场”的藩篱371  第二十四章  房地产问题的核心在于权利不平等372   第一节   有几份经济实力,得几份政治权利372   第二节    特权始终笼罩中国…374  第二十五章  房地产业的“2011曙光”  380 第一节  越“调控”房价越上扬的奥秘…380  第二节  让房地产业停止疯狂的是“征房必须补偿”  383  第三节  擎起“公民利益”的大旗    …386  第二十六章  “市场方法”解决房地产业累积的“计划病”393   尾声:迎接一个平平常常的房地产真市场!400             后记                                 403       附录一、承包商对我说“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                  —— 我对“土地征用费每亩50万元”的疑问…408    附录二、这份“实际情况”在误导决策部门                  ——1998年8月给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信…413   附录三、建设部是搞工程的,应该讲点实事求是          ——1998年8月给建设部前部长俞正声信…416   附录四、1998年10月给建设部前部长俞正声信..418   附录五、我是为了上海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请您理解我                    ——2003年3月给上海市长韩正信—–420      附录六、对住房问题的几点思考(节选,1998年)423    图表目录:      表一、上海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及开发情况(1996~2009)..46      表二、2003年~2006年1至9月上海实收土地出让金情况…. 51      表三、上海城镇房地产业已被利用土地的土地受让方式汇总(2004)…51      表四、上海城镇房地产业已被利用土地的土地受让方式汇总(2005)..52      表五、历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出让单价和出让总价(2000~2009)..56      表六、全国房地产业土地转让收入与上海房地产业土地转让收入对比表..64      表七、上海及全国九十年代商品房空置面积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比较..66      表八、上海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情况(1996年~1999年)..72      表九、香港历年私人住宅单位楼面面积一览…99      表十、香港居民车、房综合持有情况一览….99      表十一、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历年资金来源表(1997~2009)…110      表十二、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历年资金来源表(1996~2009)…111      表十三、上海房地产业“强企”与政府关系…….114      表十四、香港房屋协会财务报表与上海房地产企业财务报表对比…117    表十五、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投资额对比(2000~2009)…118    表十六、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总收入与投资额对比(2000~2009)…119      表十七、香港住宅销售额 (1995~2009)….125      表十八、2000年上海城市家庭户住房资料(按住房建筑面积分)…153      表十九、2000年上海城市家庭户住房资料(按住房间数分)…153      表二十、1982年上海市区住房调查汇总表(按住户职业统计)..157      表二十一、2000年全国购房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职业分)..159      表二十二、全国购房户购房费用(按职业分)(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160      表二十三、购建房费用抽样调查(上海,2000)…161      表二十四、根据购建房费用抽样比例所作的总体推断(上海,2000)..162      表二十五、至2000年上海市区居民家庭户购房支出一览表…163      表二十六、上海居民住房总面积的“搞笑计算式”…..181   表二十七、上海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官方计算式(2003~2005)…182      表二十八、上海商品住宅竣工面积与已拆迁住宅面积对照表(1995~2005)..183      表二十九、上海商品住宅空置面积(1995~2005)…184      表三十、上海住房水平指标计算表(1994~1999)…187      表三十一、房地产业缴税占比(2001~2008)…..202      表三十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支出”项目组成表…209      表三十三、“住房商品化”十年间上海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占比变化..210      表三十四、全国房地产业住宅销售额年增长与居民消费支出年增长比较..215      表三十五、 2009年中国城镇从业人员就业方向….220      表三十六、2000年~2010年住宅销售额与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比较..225      表三十七、 上海居民与美国居民人均支出详项对比……230      表三十八、香港居民家庭月开支数(1999.10~2000.9)…232      表三十九、上海、香港、美国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234      表四十、全国城镇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新建商品住宅单位面积均价比较        (1998~2009)…237  表四十一、上海城市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新建商品住宅单位面积均价比较(1998~2009)…238      表四十二、全国和直辖市家庭户按住房来源分的户数(城市)…240      表四十三、1998年7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具体要求…271      表四十四、房地产业本年资金与同年度宏观层面资金量比率(2000~2010)…288      表四十五、80年代末欧美亚城市土地价格….319      表四十六、上海金山亭林镇2005年同一地块两次出让的不同土地出让价…324      表四十七、2005年全国按户主的职业分的家庭户住户状况(城市)….376      表四十八、2005年全国按户主职业、住房面积分的家庭户占比(城市)..376      表四十九、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年增长率(1999~2010)..382                图一、1997~2010年全国房地产业购置土地和完成土地开发情况(按面积计)..50      图二、房地产业利润一览(1994~2000)                          94      图三、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建成套住房销售套数(按住宅性质分,2005~2009)..36      图四、 上海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1996~2010)…171(原是1996~2010,现改为1997~2010)      图五、上海职工缴纳补充公积金者与仅缴纳常规公积金者人均缴集额比较(1997~2006)….175      图六、全国房地产业税收组成图(2001~2008)…198      图七、上海居民人均总支出构成(1998~2009)….210      图八、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2000~2009)..211      图九、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支出构成(2000~2009)…213      图十、全国住宅销售额与居民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对比(2000~2010)..224      图十一、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情况(1998~2010 )…254      图十二、全国城镇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998~2010)…..255      图十三、占城镇第三产业投资前五位的行业(2004~2010)…256(原是2004~2009,现改为2004~2010)      图十四、全国房地产业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平分秋色图”(1998~2010)258      图十五、全国城镇新增固定资产(2003~2009)..259      图十六、全国城镇第三产业新增固定资产组成(2003~2009)…260      图十七、上海每年新增固定资产及房地产业所占比重(1995~2009)…260      图十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业固定资产投资(2004~2010)…265      图十九、2008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资金来源组成..266      图二十、历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房地产业和非房地产业分)…272      图二十一、历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三个产业分)….274      图二十二、中国城镇制造业“职工”与“从业人员”比较(2004~2008)284      图二十三、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2006~2009)285      图二十四、房地产业资金在宏观领域的份量(2000~2010)..287      图二十五、房地产业资金增幅与宏观层面资金量增幅比较(2000~2010)288      图二十六、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住宅套数(2005~2009)..349      图349二十七、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竣工住宅套数(2000~2009)350   图二十八、历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与销售额(1999~2010)  382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