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部

爱思想 | 郑永年:中国内部环境的变迁及其对外交的影响

郑永年:中国内部环境的变迁及其对外交的影响 进入专题 : 内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    ● 郑永年 ( 进入专栏 )       名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似乎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外交在面临包括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因素在内的外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内部环境的变 化对外交的影响甚至甚于外部环境。如何来理解中国外交的内部环境变化呢?人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四个“化”上来理解。     首先就是外交过程中(包括外交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利益多元化”。在西方民主政体,多元利益的表达是外交过程的内在部分,各种利益通过各种制度化了的途径,对国家的外交 过程产生压力。既然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利益社会,外交过程的多元利益表达也成为必然。各种利益的表达,尽管并不像西方式民主那样具有制度化,但利益对外交的影响,较之 西方有过之而不及。     有很多因素促使着中国外交过程中的利益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和全球化密切相关的。中国选择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通过调整自身和世界经济体系接轨。中国和世界 的关系是一种利益的关联,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当然说中国是利益相关者并不是抽象的,是中国内部的一些利益和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化,甚 至是自由贸易的主要推动者。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庞大利益。从前,总是发达国家大力推动自由贸易,而发展中国家则努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从总体上说还是 发展中国家,但对自由贸易的推动不遗余力。没有这个过程中的庞大利益,很难理解这种行为。     就GDP总量来说,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这一事实对中国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人均GDP还是很低,但对国际社会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视中国为大国,并且给予 非常的关切,从军事、战略和文化等等方面,来衡量中国对它们的可能影响。当其他国家的众多利益和中国相关的时候,中国内部也会有同样多的利益产生,并且参与到外交过程中来。近年 来,中国从军事、战略、媒体、文化等等各种外交主体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外在客观条件的要求,也表明内部多元利益的反映。实际上,中国所说的“公共外交”也是一种利益的反映。            “义和团主义”假装民族主义            第二是“各种声音的非理性化”,尤其是情绪化。多元利益必然导致声音的多元化,这是个普遍现象,所有国家都是如此。但中国外交领域的声音的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则是令人担忧的 。在众多的声音中,有两种格外引人注目。第一种就是外在世界称之为“民族主义”的声音。在主权国家时代,民族主义不可避免。或者说,民族主义是主权国家的世俗化了的宗教。在中国 ,人们并不担心真正的民族主义的崛起,人们所担心的则是各种假装成民族主义的声音。很多看似民族主义的东西,就它们的本质来说,并不是民族主义,充其量只是“义和团主义”。民族 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国家利益,民族主义为的是增进国家利益,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手段。这里,重要的是手段与目标的统一。但在“义和团主义”那里,两者并不统一。愤怒、强硬、打打杀杀 等也是现代“义和团主义”的关键词。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是,各种自以为是民族主义的声音,到最后刚好和国家利益背道而驰,严重损害着国家利益。自诩为“民族主义者”的群体,当他 们认为政府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强硬的政策或者举措的时候,他们就很高兴;但当他们认为政府采取的是软弱政策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认为政府是在向西方“投降”的时候,他们就很不高 兴。只要主权国家还继续存在,民族主义不会消失。对中国来说,问题在于如何确立各种理性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成为国家认同、国民团结的要素,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 化。     另外一种声音则好相反,主要发生在亲西方的社会力量中间。他们或者和西方的利益密切相关,或者从理念上认同西方价值观,因此,他们总是希望政府和西方站在一边。他们的情绪和 上述“民族主义者”相反。当他们认为政府是亲西方的时候,他们就高兴;但当他们认为政府是和西方背道而驰的时候,就非常不高兴。和“义和团主义”一样,这种经常自诩为“自由主义 ”的声音,也是有损于国家利益的。实际上,和“义和团主义”一样,“自由主义”也同样是没有“国家利益”概念的。     第三是“外交思维和行为的美国化”。外交思维的美国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权,向美国学习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很多人的共识。尽管中国有很多人不喜 欢美国,但他们向往的则是中国变成美国。实际上,“向强权学习”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心态和共识,因为长时间受强权欺负,人们便想通过学习强权,来应付强权。这种心态不 难理解。不过,从清末和“五四”以来的几代人,他们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同时也懂得中国自己的传统,包括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如此。他们中间,对很多人来说,学习西方只具有工具性 意义,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现在则不同。中国传统精神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体”、“用”概念已经不再存在,很多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了。对 他们来说,学强权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变成强权,并且也象强权那样来作为。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心态更加变本加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留学潮”。人们在美国和西方接受教育,也简单地接受了美国和西方的一切,包括它们的理论和概念。在国际关系 和外交上,今天中国所出现的大量的理论,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也有少量从欧洲进口。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些外来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一些人甚至把它们当成真理,来评判一切。当然,也 有人意识到美国理论和概念的不足,想回归传统,但大多数人也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概念,对中国的传统再作一遍解释罢了。没有人可以宣称,今天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概念。            没有与美国区别开来            这种思维状态的实际行为及其结果如何呢?中国自己可能感觉不到,但对中国周边的小国或者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和美国并没有两样,同样在追求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很多年里,针对 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一直在提倡“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的理念。同时,中国也努力批评“国强必霸”的概念,主观上力图把自己和美国区分开来,塑造着中国是另一类大国的 形象。不过,这样的努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实际效果。因为在中国的实际行为中,人们往往看到了中国外交中的“美国精神”。在现实面,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自身,很多人一直相信, 总有一天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强权。“取代美国”成为很多中国人的梦想;当然,对美国来说,这种结局必然是恶梦。     这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中美关系。中国要“取代”美国霸权,而美国要避免“被取代”,这似乎正在逐渐成为了中美两国互动的主轴。其次,对小国的影响也异常深刻。小国家并没 有多大的选择,他们只能在大国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中国和美国同样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大国,那么很多小国,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小国,自然就选择美国。     第四是“外交决策的分散化”。中国尽管理论上仍然是中央集权制度,而且是一党政治,但这绝对不是说,中国的外交决策是集中的。正如中国的外交过程中出现多元利益,其外交决策 的角色也是多元的。人们随便就可以指出很多和外交相关的官僚组织和结构,包括外交部、中联部、国防部、商务部、国家安全部、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等等。     外交决策角色多元化在其他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中国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于缺失有效的协调和整合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在官僚层面,中国行政等级的至关重要性, 妨碍了官僚层面的协调整合,也就是缺少横向整合机制。在中国,上述所说的所有这些机构都处于同一行政级别,也就是部级。既然是同一等级,那么就是互不从属,谁也不用听从谁。各自 为政是所有这些官僚机构的通病。     但在像美国那样的国家,一旦一个机构被指定为某一外交领域的主导机构,那么其他机构都必须为该一结构服务,受该一机构指挥,即使它们和该机构属同一行政级别,甚至高于该机构 。也就是说,一个“部”级单位会要求听从一个“局”级单位。但在中国,这种情况则可能是天方夜谭。            没有横向更缺纵向整合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最高层面,中国不存在一个类似于美国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这种“顶层设计”就是要在前面的横向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纵向整合。在横向整合机制上,如 果说各个官僚机构代表不同的制度利益,那么横向整合出来的利益很可能是各种利益体的整合。但是在外交事务上,各种官僚利益的整合,并不见得能够代表国家整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 这就要求在此基础上的纵向整合。“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中国表面上看也有类似的“顶层设计”,即存在着国家“外事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层面,外事领导小组不可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相提并论。后者是一个庞大的实体,而前者充其量是 一个“电话中心”,或者会议召集机构。在上世纪末,也有一段时间提出了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议,并且也进行了争论。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理念没有能够转变成制度。     在横向整合缺失,而纵向整合不存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两种情形。第一就是各自的官僚机构自行决策,再提升为国家的决策。中国的很多外交政策很难说是国家的决策,而是各官僚 机构追求自我利益的结果。不同官僚结构出台不同的外交政策,它们往往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第二,高层的外交意志(如果有的话)很难成为政策,更不用说能够有效实施下去了。在毛 泽东和邓小平“强人政治”时代,这种情况还不突出,因为尽管也缺失制度机制,但他们总可以通过人事任命制度,来任命能够执行自己的政策意志的官员。但在后强人政治时代,没有一个 领导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任命可以执行自己政策意志的官员了。     在一定程度上说,所有这些“化”的出现和存在很难避免,也不是异常。但如果这些“化”的负面后果不能加以克服和消化,那么受损的必然是国家整体利益。实际上,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行为上,“国家利益”的概念正在被虚无化,甚至感觉不到其存在。也就是说,很难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的外交和国家安全行为。这种现象当然必须得到改变。在来自外部国际环境的挑战越来越甚的情况下,克服内部环境变化对外交的负面影响变得更加迫切。外部环境往往超出中国的控制,但内部环境则是可以通过改革来加以控制的。如何改革内部外交政策环境,当是人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内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环球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471.html    

阅读更多

译者 |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美国不怕说出来:中国就是那个网络坏蛋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在抱怨有些国家有组织的侵入美国的计算机网络以窃取珍贵资料,但一直到最近他们都没有指名道姓。在过去几个月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正式成为网络坏蛋之一,且很有可能是最坏的一个。 原文: U.S. Not Afraid To Say It: China's The Cyber Bad Guy 发表:2012年2月18日 作者:TOM GJELTEN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工作人员在使用北京新闻中心的电脑。安全专家说,来自中国的入侵美国电脑的事件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在抱怨有些国家有组织的侵入美国的计算机网络以窃取珍贵资料,但一直到最近他们都没有指名道姓。 在过去几个月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正式成为网络坏蛋之一,且很有可能是最坏的一个。 前国家情报总监迈克·麦康奈尔说:”我们知道,且有确凿证据……表明有人在蓄意、专注的从事网络间谍活动,以便搜集对自己有利的珍贵研发信息、创新理念、源代码或商业计划。” 他指的是中国人,尽管其他国家——比方说俄罗斯——也在为取得竞争优势从事网络间谍活动。中国显得格外具有侵略性。 曼迪昂特网络安全公司首席安全官理查德·贝杰特利奇说:”中国不在意别人怎么想。” 他说:”就文化而言,他们很想被人看作负责任的人,但一旦涉及到他们真正的工作,如果你在某周五试着把他们赶出你的网络,周一他们又回来了。” 美国政府变得更加愿意指责中国人,这种情况可以追溯至去年10月公布的一份官方报告,该报告指认中国人”是世界上从事经济间谍活动最积极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麦康奈尔说,这份报告让他可以公开说出长久以来他针对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的私下发言。 上个月,麦康奈尔和最近退休的国防部副部长威廉·林恩、以及前国土安全部长迈克尔·切尔托夫在《华尔街日报》上合写了一篇专栏文章,题为《 中国的网络盗窃行为是国家政策———必须予以反对 》。 他们急于公开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的一个原因是反驳那些声称几乎没有切实证据可以明确的将中国人与大型黑客活动联系起来的人。 网络间谍调查活动的一个问题在于,几乎不可能追踪一次计算机入侵的来源。曼迪昂特网络安全公司的贝杰特利奇说,优秀的网络侦探鲜少留意IP地址。他说,他只需通过工作方式就能鉴别出中国黑客。 他说:”他们有些怪癖,甚至可能是他们打字的方式、选择指令的方式(以及)编程的方式。你能加以利用的特征可能有20种甚至更多,其中没有哪个牵涉到IP地址。” 贝杰特利奇说,指认中国是世界头号网络间谍经过了多年的积累,目前,实际上大家对谁应该负责已经没有疑问。 “在美国政府,人们准确知道那些黑客是谁,”他说,”我在政府大楼见过一些照片,个人照片。” 作为国家头号间谍,麦康奈尔看到了在网络间谍行为方面的最佳情报。他不会说政府知道些什么,但是无疑,中国是美国的头号问题。 麦康奈尔说,”这些攻击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从而而来,我们知之甚多。” 麦康奈尔说,让大家清楚了解这一问题是他和他的同事执意要尽可能多的公布这些信息的原因之一。他说,他们希望让人们知道,网络盗窃行为真实存在,正日益严重,尤其要让中国负起责任,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官员常常听到这种抱怨。他们惯常的回应是,他们自己也是网络盗窃的受害者,不会容忍这种行为。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外交学者》 走进中国的保安公司

核心提示: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从战事活跃区域撤离中国公民的活动,就像2011年春季发生的事情那样;如果中国私人方面有紧急安全需要,而北京又不愿意处理的话,中国私人方面就会通知中国民营承包商来帮忙,那时民营与官方的界线就模糊了。 原文: Enter China’s Security Firms 发表:2012年2月21日 作者:Andrew Erickson、Gabe Collins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编者按:随着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军队,中国民营保安公司看到机会。但是有很多难题在等待他们。) 一个安保真空正在海外中国工人周遭形成。前不久,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被绑架(还有一名工人在劫持过程中中弹身亡),另外有25名工人在埃及被绑架,这两起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强烈的反应。其结果,北京打算提升领事服务,加强对在海外工作和旅行的中国公民的保护。在公司方面,非官方的分析人士敦促各公司在员工出国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然而,中国现在至少有84.7万中国籍工人在海外,有1.6万家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其中有些公司位于战事活跃地带,比如苏丹、伊拉克和阿富汗,要保障重要工程和工人的安全,光靠扩充领事力量恐怕是不够的。 正是考虑到这种日益扩大的危险,新生的中国私民营保安公司才看到了商业机遇。山东华威保安集团似乎成为中国众多保安公司的领军者,该公司迄今主要的业务集中在强劲的国内保镖和防护服务市场。华威提供国内服务,但2010年10月在北京开设了一家”海外服务中心”。该公司在中心开业声明中直白地谈到美军撤离伊拉克,可能造成安保真空,这是该公司决定瞄准伊拉克市场的关键原因。 中国投资人迅速增加他们在伊拉克的存在。例如,中石油正在帮助开发石油项目,这些项目将令其在苏丹的旗舰项目黯然失色;而中国建筑公司将会在重建和改善伊拉克民生和能源相关基础设施方面扮演主要角色;这些基础设施被年年战乱摧毁,无人理会。 山东华威公司等新兴中国保安公司还很可能瞄准阿富汗市场。美国政府最新的地质勘察结果显示,阿富汗可能蕴藏大量矿产,锂、铜、钴、铁矿石和其他矿产的储备可能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中国的矿业和建筑公司很可能追随国企中国冶金的步伐,大举进军阿富汗,中国冶金正在开发艾纳克巨大的铜矿。 艾纳克铜矿受益于邻近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营地,但是随着华盛顿力求在2014年前撤出驻阿美军,中国矿产公司将自力更生保安全。越来越多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中国公司和工人将被迫适应一个没有大量美军部队为其保驾护航的环境;高安全风险随之而来,叛乱袭击,盗贼以及其他物理威胁,这些风险将驱使他们寻找新的武装保安提供商 —— 这正是山东华威及其同侪寻求的商业机会。 填补空白 2004年,一位宁波商人开办了一家保镖公司,试水在中国建立一个着眼海外的民营保安公司,他从中国特种部队和武警招兵买马。与之相反,中国华威公司大规模集中进入伊拉克安保市场。在网站上,公司称它招聘退休特警、军人和武警。华威特别提到,其雇员曾经在伊拉克服役,曾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武警。 据我们所知,除了华威公司外,还没有一家中国保安公司公开声称打算为中国海外企业提供保护。但是,如果山东华威公司在伊拉克开展业务成功的话,很可能会有更多中国公司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现在国内民营保安市场越来越拥挤。 但是,全球民营保安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中国公司为什么愿意考虑雇用像山东华威这样的中国公司,而不雇用”风险控制”、G4S或者其他知名的国际性保安公司呢? 一个答案是,中国拥有一种久经考验和实实在在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中国的消息人士说,中国私人保安的人均价位在3000到6000元人民币(约合476到952美元)之间。所以,一支12人的中国保安分遣队每天的成本在190到381美元之间。这与阿富汗本地私人保安的价钱相当,但比许多西方保安公司开出的价码要低得多。即使将来对中国有经验的特种队员的需求增加,他们的工资上涨,中国公司可能还是会拥有成本优势。 身手也是因素。就能力而言,山东华威目前算不上”有中国特色的黑水公司”,但这个公司的员工几乎无疑都是身手不凡的特工。为多数中国保安公司海外分公司工作的保安很可能是从曾经在雪豹反恐力量等精英警察队伍和军队中服役的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基本保护技能水平很可能远远超过伊拉克和阿富汗当地的保安能力,接近西方保安公司的水平。在中国海外民营安保公司任职的人员不会有在西方公司诸如Academi(前黑水/Xe)职员那样的战斗经验,但是他们执行的任务类型也不一样,比方说,他们不会像黑水公司在伊拉克那样,执行进攻性任务。 可靠性是山东华威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公司眼中的另一个卖点。驻在国当地力量在保护中国海外工程工人方面的记录不是特别好。据我们统计,自2004年以来,至少有43名中国公民在海外暴力攻击中丧生,包括象苏丹这样的国家,当地军队应该保护外国工人。至于未来的危险工作地点,阿富汗当地保安的名声尤其差劲。2009年10月,塔利班武装分子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阿富汗警察,在喀布尔的联合国招待所打死11人,包括5名联合国工作人员。由于当地保安不可靠,容易受到当地复杂的部落政治影响,雇佣母国值得信赖的保安服务可能更有吸引力。此外,由于语言文化相通,公司的经理很可能感到安心,因为这将大大减轻沟通的难度,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战略意义 在未来海外涉及中国公民的危机中,中国武装承包商似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他们为武装保护中国公司和工人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在动乱地区,无需部署军人到海外保护中国工人和经济资产,那样外交风险更高。 在最近的苏丹人质危机中,《华尔街日报》报道,一队中国民营武装安保人员加入了苏丹军队的解救行动。这篇文章和报道此次事件的中国媒体没有指明这些安保人员自何而来,但是很可能他们同样来自前安全部队人员,与山东华威公司雇佣的人员类型相同,甚至可能就是来自华威公司。中国消息来源称,苏丹军方告诉新闻媒体,中国武装承包商参与行动,但是似乎北京希望将此事淡出公众视野。 中国民营武装保安公司的兴起具有很多战略意义。首先,如果工程所在地局势不稳,需要私人武装保安的话,那么保安公司就有相当大的概率与当地敌对势力之间发生交火。另外,考虑到这些人的警察和军人背景,承包商很可能用军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和行事,多半还会配备类似的武器。那么有一种可能性就很现实了,比如在苏丹这样的地方,当貌似军人的私人承包商与对方交火时,对方很可能搞不清他的身份,误以为是中国政府军队的真正军人。如果当地人有亲戚在中国人训练地附近被一名貌似军人的保安开枪打死,那么当地人就很可能指责北京,从而令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额外遭到暴力威胁。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中国民营保安公司遭遇”费卢杰事件”,许多员工在战场被打死,就像黑水公司2004年在伊拉克遭遇的情况那样,中国政府会作何反应。在远离祖国、充满敌意的地方,很多事情都可能出岔子,即便是一支身手不凡、准备充分的队伍。如果苏丹、伊拉克或阿富汗的叛乱分子伏击中国的私人保安得逞的话,北京会准备采取惩罚性措施吗?如果中国承包商在伊拉克或阿富汗等地遭到攻击,而美国特种部队在这里作战的话,北京愿意请求美军帮助营救吗? 从中国雇佣民营保安的公司必须管理其与当地军队和以前雇来保护中国工人和资产的保安公司之间的摩擦。这些公司最终可能会为安保双重买单——一次付给不满的地方指挥官,另一次付给真正提供安保服务的中国民营保安公司。由于中国政府,和中国公司一样,被认为越来越有钱,这种情况可能会恶化。北京始终依赖支付赎金以解救人质,而后者,不受《反海外腐败法》的限制,广泛被认为参与贿赂,这正是许多不稳定地区的真实写照。 此外,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从战事活跃区域撤离中国公民的活动,就像2011年春季发生的事情那样;如果中国私人方面有紧急安全需要,而北京又不愿意处理的话,中国私人方面就会通知中国民营承包商来帮忙,那时民营与官方的界线就模糊了。 另一个问题是海外民营中国安保人员适用的法律规则。中国是《 蒙特勒公约》的签字国,该公约制定了民营军队 和保安公司的规则和最佳实践。但是,这份公约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一个可能的方案是,中国人大在2011年通过了旨在防止中国公司海外贿赂行为的法律,人大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法律规范,约束在中国境外运营的民营安保公司的行为。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民营保安承包商在海外参与活动还会构成重大的法律和外交挑战,即便中国政府制定了法律来约束这些公司的行为。例如,我们强烈认为,如果一个承包商在苏丹或伊拉克犯罪的话,中国的反应很可能是悄无声息地迅速把人送回国内走法律程序,而不是让其承受当地司法系统不公正待遇的风险。这几乎肯定会证实外界的看法,即当事国政府软弱可欺,牺牲当地人对公正的渴望,允许中国人享有治外法权。 最后,冒险进入危险地区的小商人和企业家可能仍然雇不起民营保安服务公司。这样一来,对中国居心叵测或者企图置本国政府于困境的当地组织可能把目光锁定那些在由前武警部队武警保卫的公司大院之外的那些中国民间商人。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将不可能努力解决双重问题,一个是中国民营保安公司在该地区运作带来的外交问题,另一个是以前存在的老问题,单个民间商人无法跟踪,也无法有效保护,但是他们的命运会引发全国关注,而中国政府不得不对此进行回应。 Andrew Erickson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系副教授。Gabe Collin是洞察中国的合伙人,前商品投资分析家,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军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德《世界报》 高克将成为默克尔身边的强势总统

核心提示:他和默克尔一样亲历了民主德国的逐步崩溃。但约阿希姆·高克不必像默克尔那样在欧洲议会维护德国的利益。他能够将目光投向这场危机对心理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原文: Gauck wird ein starker Präsident neben Merkel sein 发表:2012年2月19日 作者:托尔斯滕·克劳埃尔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译文有删节,未经二次校对 原文提要:约阿希姆·高克作为联邦总统会成为安格拉·默克尔身边有分量的人物。默克尔有可能并不真希望出现这种局面。 【原文配图:高克在旁,默克尔可能会相当不舒服。图片来源:DAPD】 五支政党在寻找克里斯蒂安·武尔夫的继任者时匆忙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选,仿佛它们在这位联邦总统宣布辞职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形势有多严峻似的。联盟党和自民党甚至因在提名共同候选人上存在分歧而使它们的执政联盟走到了危机的边缘。尽管两周以来——但其实是自年初以来——克里斯蒂安·武尔夫下台已经是必须要考虑的情况了。 安格拉·默克尔反对提名约阿希姆·高克担任联邦总统是不是个狡猾的花招,只是为了让自民党终于能在一个热议话题上在全国获得喝彩呢?还是说菲利普·勒斯勒尔终于表现出了在政治中有时必须具备的强硬? 默克尔和高克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活跃在教会对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反抗活动中。但两人都是在两德统一过程中和统一后的最初几年里在政坛上崛起的。在高克主管的东德国家安全部档案馆开始运营20年之后,德国现在终于有了一位在自由这个话题上不用作星期日演说的总统了。 他预计的总统任期内的周年纪念日——柏林墙倒塌25周年,二战暴发75周年,一战暴发100周年,也许还有2017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将为这个从前在罗斯托克布道的年轻牧师提供发表重要演说的契机。 2010年6月首次竞选总统失败后,高克一直在为成为公民总统打持久选战。他访问城市和村庄,从帕泽瓦尔克到弗赖堡,从帕绍到莱尔。他会是一位强势总统。除安格拉·默克尔外,他说话也将有分量。默克尔有可能并不真希望出现这种局面。 但高克受欢迎一直都不是秘密。顶级政治家们肯定清楚,各方都接受的人选的标准——不左不右、党派色彩不太强、但也不是不问政治,既不太老又不太年轻——在48小时内不会具象化到高克以外的其他人身上。 安格拉·默克尔、菲利普·勒斯勒尔和霍斯特·泽霍费尔及时想到了高克,尽管这似乎只是在勒斯勒尔大力施压之后。因此自民党的新时代看来开始了。 菲利普·勒斯勒尔的作法与汉斯-迪特里希·根舍1988年就美国更新布署在德国的短程导弹一事采取的行动如出一辙。当时根舍威胁要解散执政联盟,因为他认为,更新导弹会破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他赢了,自民党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德国这个欧元危机中最重要的领导力量因为约阿希姆·高克几乎在周日失去了它的政府。幸亏参与讨论联邦总统继任者问题的各方无人固执己见。现在德国有了一位能在欧元危机中在重要阵线上帮助安格拉·默克尔的联邦总统了。同默克尔一样,高克也经历过类似欧元危机的情况。 他和默克尔一样亲历了民主德国的逐步崩溃。但约阿希姆·高克不必像默克尔那样在欧洲议会维护德国的利益。他能够将目光投向这场危机对心理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他做这些事比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更合情合理,后者正尝试对希腊人表示理解,但作为财政部长又不得不紧紧地按住锅盖。 高克更自由。他可以说话。因此约阿希姆·高克应该在3月18日当选后不久就去希腊。他知道社会动荡的感觉是怎样的。他可以在雅典卫城脚下为不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欧洲找到合适的言论。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环球人物素描 ”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周宇 | 可控的民主——越南国会选举观察(2011年初稿件)

2012年02月22日 17:54:48   提要:国会、社会组织、基层民主、民间组织以及媒体等,构成越南党外公共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越共对党外公共政治生活的容忍度,在纾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增强和稳固了执政党的地位,重要的是,活跃的党外政治,对越共来说,依然是可控的。     记者 周宇 特约撰稿人 易文     3月28日,作为越南第十三届国会代表候选人的越共中央新任总书记阮富仲,被选民100%票推选为国会选举候选人。     获选当天,阮富仲出现在河内市二征夫人郡阮攸坊一个与选民的见面会上,选民代表听取组织者由祖国阵线委员会关于国会代表的选举标准,以及阮富仲的简历。会上,阮“郑重感谢”阮攸坊选民对他和家庭所给予的支持,并做出诸中当选之后的承诺。     同一天被全票推选为候选人的还有政府总理阮晋勇、书记处常务书记张晋创、公安部长黎鸿英等人。     上述越共核心层将在一个多月后的国会精选中成为新一届的越南国会代表应毫无悬念,但对于其他候选人来说(绝大多数是越共党员),按惯例将超过40%的淘汰率绝对是个不小的考验。     越南第十三届国会选举即将于2011年5月22日举行。同一天举行的还有2011-2016年任期全国各级人民会议代表选举。与越共十一大不同的是,这将是越南党外民主的大考。主角是国会、祖国阵线、各群众组织以及数千万选民。     越南国会选举与越共十一大仅间隔4个月,部署国会选举事项,成为新晋越共中央近期重要任务。根据往届大选情况,不论越共如何部署,国会选举以及之后新一届国会的运作,都将无法绝对掌控。     越南国会大选实行国会代表分区直选,相应的地方人民会议代表选举也是差额竞选,被认为是越南党外民主的标尺。     目前越南国会代表中党员占91.1%,但在否定了越南官方提出的高铁案、铝矿案之后,越南国会在国际上名声大振,被公认无需完全听命于执政党。     除了国会,同样必须接受越共领导的越南祖国阵线(类似于中国的政协)、媒体以及其他群众组织也被认为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越共的“麻烦制造者”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越共对党之外的“麻烦制造者”们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容忍。此次十一大政治报告,也多处提到了对群众团体等党外力量监督功能的鼓励和培育。越共在坚持底线毫不动摇之时,对可控的民主的尺度拿捏变化,亦在不断探索之中。      【认真而热闹的国会选举】     尽管国会选举尚未开始,身在河内的裴民就开始琢磨投票问题。裴不想在河内投票,因为他家在胡志明,他不了解这里的候选人,更愿意投票给家乡熟悉的候选人。     对裴民来说,国会(以及各级人民会议)代表选举是其人生中最重大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在候选人越来越多,选举越来越正规之后。     越南的上一次国会选举是在2007年5月20日。当时裴民在家乡胡志明市,特意穿戴整齐前去投票。此前,他已在家里研究了一个多月候选人。同一天,胡志明市选民阮氏秋河一家四口也全部穿着新衣服前去投票。     阮氏秋河记不清投票的整个过程,但她记得当时像过节一样开心。尤其是投票过程颇为严谨,她内心里十分感谢越南共产党。     越南国会代表的产生程序是:先由越共中央、各地方、行业、组织、民族、宗教界等分别推出候选人,再加上部分独立参选者,形成最初的候选人名单。经过祖国阵线组织下的三轮协商的大规模淘汰,形成最终的候选人名单。以上一届国会大选为例,最后产生了876名候选人,再分配到全国182 个选区参加竞选,每个选区的选民可从4 -5 名候选人中选出2- 3人担任国会代表。     18岁以上越南公民有投票权,21 岁以上者均可参选(正在服刑、被拘留或刑事起诉、被行政管制者除外)。候选人须会见选民并提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并经所在单位和选区半数以上选民支持才可参选。     选举前,由组织者将大量候选人的宣传资料被分发到每个家庭,并在每个坊公开张贴。候选人的彩色照片、履历,竞选口号和承诺以及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目前越南仍不许候选人主动宣传,故一些候选人选举前努力地会见更多的选民,争取支持。另一些人则设法在报纸上刊登隐晦地宣传自己的文章。裴民发现,报纸上突然写了个有关某个企业家的故事,只字不提选举。一个多月后发现,这位企业家自荐参加了国会选举。     不允许候选人主动宣传令裴民颇为不满,觉得没有西方国家的选举热闹。裴民记得小时候南越政府的国会选举,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候选人还会直接给选民们发钱买选票。     匿名越南党报编辑介绍,目前越南媒体已开始5月份国会选举的宣传,允许个人宣传的变革已提上日程,本次选举前或是下一届国会选举前,有望开禁。     参与过投票的越南选民称,居民们或居民代表参加晚间的候选人介绍会议,或是与候选人见面时,小区自管组织有时会在介绍各位候选人时诱导或暗示选民,但这样的暗示效果有限。一些选民会听从,裴民则会认真研究宣传材料,自主做出选择。     选举日当天,选民会排队到投票站投票,投票站墙上贴着巨大的候选人名单和简介,每个选民都会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引导到一排没有门的临时小隔间里,每个隔间内只有桌子和一支笔。投票后,工作人员会发给一个盖章的证件。越南规定合格选民都有投票义务,这是参与投票的证据。     选举结束后,裴民会保留一部分候选人的宣传材料,因为上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有义务接待全国任何一位公民的来访。通常,当选议员会在国会或地方人民会议中表现得言辞激烈,以向选民表现自己时刻不忘兑现承诺。      【谁能当选国会代表?】     越南国会自从1946年首次选举出第一届国会后,1960年第二届只在越南北方进行选举。此后历届分别是第三届(1964)、第四届(1971)、第五届(1975)、第六届(1976年4月,自此越南实现南北统一)、第七届(1981)之后,每5年换届一次。即将举行的是第十三届国会选举。     国会选举前,由祖国阵线举行的三轮推举候选人到最终候选人协商过程,被认为是中央和地方、各组织间竞争、利益分配,以及保持各地区间平衡的过程。     早稻田大学越南研究专家白石昌也教授分析,无论是组织推荐,还是不受政府机关或组织推荐的独立候选人,均需事先接受祖国阵线的审查,这样以来,当选国会议员的一般仅限于共产党员或者是拥护越共领导的候选人。     候选人的推举是由政治组织(如党政军团)和社会群众组织产生(如行业组织及各种协会)。如已担任两届国会代表的杨忠国是越南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任越南历史学会会长,杨忠国作为历史学会的代表,得以顺利连任。     共产党员依然是国会代表中的主体。越南十二届国会代表中党员约占91.1%。这一比例甚至高于前一届国会的89.4%。根据台湾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所长,越南问题研究者顾长永的观察,党外人士的背景资料中大多也写着“已申请入党,但尚未给予审查通过。”     十三届国会大选前,越共似乎加强了参选国会代表的党员的管理。2月底,越共中央组织委员会的新规定称,不论是否担任公职,党员参选或自荐参选国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会议代表,均需提前获得基层党组获得同意,若政治方面出问题并尚未得出结果的党员将不能列入候选人名单。     为确保对国会选举的有效控制,越南官方会采取由祖国阵线在选举前通过各种技术性手段,以提高党政组织提出的候选人的“命中率”。如将竞争力强的党员尽量平均分配在不同选区,以避免“自相残杀”;如果非党员的独立候选人顺利通过前几轮淘汰者数目太多,则会加强资格审核;如尽量将官方意瞩的候选人印在选票靠前位置。     台湾研究者林家如分析,越南还有一种“确保”谁会当选的独特方式:在选票上,排在前面的候选人都被列出详尽的高等教育学历,排在后面的人则学历不完整。“而越南共产党有特为官员设置的在职教育制度,使 得任何官员都可以在任职期间获得高等教育资历。”     裴民对此深有体会。他发现,排在选票靠前位置的,通常是之前官方重点暗示的。很多懒惰或是对选票“不负责任”的选民就会选他们。只有像他这样认真的选民,才会尽可能排除干扰,选自己喜欢的人。     从十二届国会官方统计数据中可看出,官方的候选人尤其是来自中央的候选人更有竞争力。在候选人阶段,中央推荐、地方推荐和自荐候选人比例分别占18.8%、77.7%、3.4%,而选举结果的比例则为31%、68.8%、0.2%。尤其是中央推荐所占份额大幅上升。     官方虽能有效确保“自己人”在大盘上的绝对优势,但43.6%的淘汰率,无论是普通越共党员还是中央推荐候选人,都会大批落选。它意味着越共掌握大盘,但把具体的选择权让渡给了选民。而且,即便党员占据绝对优势,面对如此高的淘汰率,都必须讨好选民,选民手中的选票显然不是废纸。      【不听话的代表】     杨忠国对国会代表中党员比例高达91.1%有所质疑:350万党员仅占越南8500万人口中的4%。“社会舆论反映大,有一句话说,‘国会代表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吗?’”     在杨忠国的经验里,国会表决时,如果议案代表各方共同利益,通过机率就高。如果是官方认为特别重要的事项有冲突争议时,则有可能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大约4年前,河内市要扩建行政空间,但很多国会代表反对。由于中央极力主张,国会于是延长了会期,以充分说服代表。最终国会代表中很多党员投了赞成票,议案得以通过。     2008年10月,越南政府推出了一套地方官员直选的试行方案,但遭到国会否决,这曾被认为是对越南民主化的一次打击。杨忠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样的否决从前几乎没有发生过:“一些代表担心,如果主席经过直选产生,那么就没办法维护共产党的控制。”     不过,近年来越南国会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因为一再否定政府重大项目而名声大振,显然越共无法随意影响国会中所有的党员。     2010年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发起,越南常务副总理阮生雄主导,由建设部、交通部、投资部等多个实权部门牵头,计划斥资560亿美元从日本引进新干线技术,连接南北两大都市胡志明市和河内。但这个被称为越南“梦工程”的南北高铁项目在国会长期辩论后,提案最终未能通过。根据现场图像,满脸失望的阮晋勇成为现场“唯一没有鼓掌的人”。     此前的2009年,越南另一重大项目,与中、美等国合作的西原地区铝矿被大规模缩小后变成了试点,政府还必须保证能够盈利和解决污染问题。     越南国会原先被普遍认为只是对越共和越南政府业已决定的事项进行最后承认的机构而已,但是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之后,开始有了明显变化。白石昌也认为,“越南至少在原则上明确提出了越共与国家之间进行职能分离的方针,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显示了明确立法、行政以及司法之间职能分担的方向。”     2002年, 越南国会开始实行质询制,并全国现场直播。国会代表有权对国家主席、国会主席、总理、部长和政府成员就其各自的职责范围向他们提出质询, 被质询者必须做出如实回答, 直至得到满意答复为止。     裴民时常收看电视上的国会质询,“看的很过瘾”:一些官员被问的面红耳赤。除了国会,胡志明市的人民会议,同样有质询环节,一些言辞激烈的议员对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猛烈攻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议员公开指责政府方面的某一表态是撒谎、推卸责任。     越南国会每年有春、秋两次会议。会期前后长达约80天,足以细致讨论或是质询诸多问题。以高铁案被否决前的国会讨论为例,杨忠国介绍,持续了大约一周,包括大会讨论和分组讨论,都有激烈争论。     目前,越南国会约有1/3是专职国会代表,杨忠国则是其余2/3兼职国会代表之一。杨忠国声称其有1/3的时间可以用在国会的工作上。不论兼职还是专职,每位国会代表的详细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他们将时常接受民众的委托、投诉和来访。     作为河内人,杨忠国在大选时被分配为同奈市代表,但根据法律国会代表要代表全国人民而非仅仅是选区民众。因此,十年来找到杨忠国寻求帮忙的人来自全国各地。     接到民众投诉某个政府部门,杨忠国会拿着投诉的材料,监督该部门按照法律办事。如果对方不予理睬,杨忠国有权继续上告。“理论上权限很大,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效果有限。这是个矛盾。”     杨国忠称:“党根本上有决定权,还是有控制。理论上只需要指挥92%的党员投票就行了。但大趋势是说服为主才对。”但他也承认,越南国会确实是个民主的机关,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民。      【被鼓励的“在野党”?】     在1月13日的越共十一大会场上,越共中央委员、越南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黄担发言称,党应进一步加强对祖国阵线的领导,同时,黄又一口气对越共提出了7个“必须”,其中包括“尊重祖国阵线在组织和活动中的民主协商原则,尊重民主权利,支持各自愿、积极和创造性的活动,倾听各组织和团体的反馈意见。黄担要求越共扮演好“是领导者,也是祖国阵线成员”的角色。     祖国阵线类似于中国的政协组织,是各群众组织的联合体。祖国阵线官方网站上列出了44个成员组织,排名第一的就是越南共产党。此外还包括人民军、胡志明共产主义青年团、越南劳动总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农民协会、盲人协会、针灸协会、记者协会等等。     祖国阵线此前一直被认为是越共的外围组织。由于越南国会选举及其候选人筛选主要由祖国阵线全程负责,其又被认为是帮助越共控制国会选举的工具。     但正如黄担发言显现的矛盾之处——主动强调被越共领导,同时又对越共提出各种要求——祖国阵线以及越南各种政治、群众组织大都处在一种被党领导,却又允许和逐步争取发言空间的阶段。     5年前的越共十大前夕大讨论中,祖国阵线也提出过对自身定位的疑问。内务部南方常务机关局副局长叶文山(Dien Van Son)在给十大政治报告提意见时说,“党不应把祖国阵线和人民团体看作是党的‘伸长的手臂’,是党的‘所有物”。要求党不应包办祖国阵线和人民团体的思维,应还原祖国阵线和人民团体的民间社会组织的身份。     叶文山同时提出,祖国阵线和各人民团体本身也必须改革,应当当家作主,不应心存依附,将自己“行政化”、“国家化”。应当逐渐自筹活动经费,“吃黄粮”不可能履行好监督和社会批评的职责。     实际上,祖国阵线除了国会选举期间的作用,还有以下权力:提议罢免有过错的人民会议议员;在人民会议会议上发表意见(但不能参加表决);每年两次听取人民会议的活动报告;就相关问题出席人民委员会会议;听取人民委员会就地方所有情况进行的报告;向人民委员会提交议案并得到答复。     如今,祖国阵线似乎承担了更多“反辨”的职能。最近的两次越共全国大会,都强调了祖国阵线的作用。“反辨”是越南一个重要的被鼓励的概念。大意为“针对政府决策反映公众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祖国阵线网站设有专门“监督-反辩社会”板块,刊登大量来自媒体、读者、学者、领导人的鼓吹反辨、公开辩论的文章。“监督、反辩社会”被称为祖国阵线存在的理由和重要任务,提出“祖国阵线反辩的声音需得到法律承认”、“想监督和反辩社会,祖国阵线必须强势”等观点。     《大团结报》的文章《监督和反辩社会,祖国阵线存在的理由》指责在监督时,党内“禁区”和“特权党员”多。文章称,“一个唯一掌权的的执政党必须有一个够资格、有能力和勇气进行监督和反辩社会的阵线,否则党会孤立,当政治系统国家化、党化时很容易陷入妈妈唱歌,儿子叫好(自卖自夸)的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越南研究专家潘金娥认为,祖国阵线作为“社会反辨”机制发挥作用,目的是监督越共执政过程中是否有不合法的程序,同时代表民间团体的声音,让执政党听到,这种机制对越共的党建、执政、稳固地位都是有益的。可以反驳,但不可以反党反社会主义。“就像是在野党,但又不是党派”。     潘金娥介绍,目前祖国阵线正承担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论证建立一种“社会辩论”机制。     除了祖国阵线,越南工会组织也承担起组织、协调罢工,与资本家谈判,维护工人利益的责任。工会代表由工人选举产生,其成员通常从政府部门得到的是帮助而不是限制。     工会、祖国阵线等组织的领导人都是位列越共十一大主席团的成员。这些官方组织之外,越南NGO组织也获得了较大空间。     目前,越南仅国外NGO就有600多个。2008年,英国伯明翰大学Andrew Wells-Dang对越南20位NGO成员的访谈显示,他们都认为国家的限制减少了,独立性加强了。     “现在要注册一个新的组织比过去容易多了。政府主管方也更理解。” 一位成员称,“当我创建这个机构并开始活动时,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与政府搞好关系和筹资。但事实上,这些都根本不是问题。”      【越南式“公民社会”之路】     除了几大社会组织,民间的基层民主和发言权也得到了一定的鼓励。     越共似乎并不惧怕基层的民主。越共电子报2008年底刊载文章称,美国驻越南大使馆将向越南两个非政府组织提供38700美元的资助,用于推动基层民主,以及扩大女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     越南本身也为基层民主做了不少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实现镇乡民主的规定》、《关于实现机关民主的规定》、《关于基础民主的决议》、《越南公社民主活动规则》、《关于继续推进基层民主条例的实施意见》、《在乡坊市镇实施民主法》等与基层民主有关的法令。     据河内附近村民介绍,村里每次选村长,18岁以上无犯罪记录者都可投票。从5名候选人中选择两人担任村长、副村长。鼓励主动自荐参选,在自荐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才会由各小组推选出本组的候选人。至于其他多种5年一次的选举,村民们只知道是选当官的,分不清到底选的是什么职务。不过,投票,淘汰,竞选倒是从不含糊。     民主选举出的村长也并无太多决断权,重大事项都得村民开会讨论。由于村民们对最大的财产——土地,都有土地证并可流通,如果有开发商来找村长谈条件,要买村民的土地,村长就会摆摆手“别找我,找我没用,你自己找村民一个个谈。”     这导致越南拆迁速度缓慢。河内至2010年初已批准的896个项目中,只有82个项目完成了征地拆迁。企业长期拿不到地,农民对补偿不满意,经常会大批上访。     对基层民主的宽容甚至鼓励,1997年的太平省农民暴乱被认为是直接推动力量。1997年,越南太平省发生因基层干部贪污腐败引起的大规模农民上访游行事件,80%的农民上街游行,这被认为是越共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骚乱。此后又发生两次西原少数民族骚乱事件,一再造成社会动荡。越共不得不考虑民众集体行动带来的挑战。     2007年,河内发生的“统一公园”运动则被认为是“越南历史上首次具备实质意义的公共倡导活动”——民间除了可以一定程度上自己决定本社区、本村的事务,从此可以开始在公共事务上集体表达观点。     “统一公园”运动是一个建筑师在网上发文反对一个商业开发项目,随后引发广泛响应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最后,官方媒体大幅报道介入,兼顾了官方、开发商利益以及民众诉求。最终这一开发计划被政府暂停。     Andrew Wells-Dang的分析认为,“运动并没有被政府禁止,一些官员对此保持了容忍(甚至鼓励)”。“越南的政治结构已经为集体行动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有可能在未来保持一党制国家的前提下,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草根民主,而公民社会行动者将继续在越南政治空间的拓展过程中产生影响。”     民间行动空间的扩大和容忍度的提高,使得太平省暴乱那样的激烈对抗形式不再必要。     近年来,征地问题困扰越南,对补偿不满的农民和城市周边居民越来越多地跑到大城市表达诉求。2007-2008年间,仅在河内就发生了数十起市政府、国会办公楼、司法部门前的抗议和阻断道路事件。聚集人数最多达数百人,抗议一般持续2到3天,抗议者夜晚就睡在现场。     根据Andrew Wells-Dang的观察,这样的抗议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容忍:制服警察和便衣都会在现场,但通常和抗议者保持距离,有时会没收抗议者打出的标语横幅。多数情况下双方都是和平相处,最终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示威者平安回家。     而类似“统一公园”运动那样的各种人群参与、借助互联网聚集的意见集中表达,此后在高铁案、铝矿开发案等事件中反复出现,并多次影响了国会或是政府的决策。     民间组织和运动力量的兴起,伴随的是越南近年来“公民社会”概念的逐渐被接受。     多位与越南理论界交流的中国学者提到,近年来越南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公民社会研究很多。越共中央委员、越南社科院院长杜怀南就主持了一个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项目。     潘金娥介绍,越南的“公民社会”概念,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团体,越南明确要求公民社会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     潘金娥引用杜怀南透露的消息称:建立公民社会是越南今后的努力方向。由于舆论和理论界观点还不完全一致,越共十届十次会议未提及公民社会的问题,而且十一大上也不会明确提出建立公民社会,“但在实际中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杨春玉也曾透露,2009年10月初召开的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专门讨论政治改革的一次研讨会上,大家已形成了建立公民社会的一致意见。      【媒体:关键一环】     相对自由的媒体,显然是上述所有意见得以表达和传播的前提。根据敏感程度,上述各种公开信,以及最近几次越共全国大会之前思想论战的文章,分别得以在报纸、杂志上或在互联网上传播。     匿名越南党报记者介绍,在得到官方鼓励之后,越南记者开始敢于在媒体上反辨。最近三四年,报纸上反辨的文章明显增多。普通的反辨,比如反对修建越来越多的水电站,反对建设高尔夫球场等,时常能很快得到解决。政府一般都会听取,或是最终交给国会来讨论处理。     曾经被严格限制的对政府路线的反辨,近年来也允许了。不过,对于党的路线,目前还没有记者敢于反辨。     “政府和党允许反辨不是鼓励对应力量,而只是为了参考意见,来完善自己政策。所以大多数反辨主要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领域。很少有针对宏观主张的反辨。比如宪法、法律的讨论就几乎没有。”     这样的任务交给了互联网。越南互联网被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管理较为宽松,各种意见领袖在网上发布大量不同意见。其中原因之一被认为是管理的技术力量不够。除了普通网民、知识分子,许多越共元老、退休高官也参与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公开信”景观。其中一些在互联网流传之后,又以专访等形式在传统媒体上出现。     越共十大前阮中的系列文章,以及阮文安建议取消越南国名中“社会主义字样”的言论,都经历了先网上、后报刊的过程。铝土矿开发事件中,越南人民军元老武元甲大将也曾多次向媒体投递公开信予以反对。     “由于记者不敢对党的主张反辨,许多高官,比如部长,退休后开始反辨党的主张,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很多文章。”     1987年,阮文灵提出了媒体是“人民论坛”的提法,被认为是越南媒体开放的转折点。此前,媒体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阮文灵的这一改革措施也被认为是受到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新闻立法成为媒体自由的前提。革新开放至今,越南已经先后经历了1989年《新闻法》、1992年实施细则,1999年重修的《新闻法》,2002年重新颁布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过程。最新修订的《新闻法》仍在讨论之中,草案也已经对外公布。     越南《新闻法》规定,“国家创造条件,以便公民通过媒体顺利实现新闻自由权、言论自由权,使媒体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国家支持新闻机构、记者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任何组织、个体不得妨碍……新闻报道播放、印发之前不受任何检阅。”     新闻记者的业务活动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恐吓威胁其生命安全,不得触犯新闻记者的名誉和人格,不得损坏和没收新闻记者使用的器材和报道资料,不得影响新闻记者合法的业务活动。”     公民则享有“对党的政策、主张、道路以及国家的法律发表建设性意见”,以及“通过新闻媒介对各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与各组织成员进行建议、批评、诉讼”等权利。     根据《新闻法》,新闻媒体的任务也包括“宣传、普及、维护共产党的路线、主张、政策、国家的法律以及国内外的成就;”     如今越南的政府会经常听取媒体批评的一个前提是,《新闻法》规定,“新闻媒体最高负责人有权要求各级组织和部门负责人回答公民在报纸上提出的问题;各级组织和部门领导有责任在报纸上做出答复;各级组织和公民有权要求新闻媒体就已经报道的事件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新闻媒体有责任做出答复。”     前述党报记者称,在这一规定被严格执行之前,地方政府并不惧怕媒体的批评。该记者回忆,河内市政府在市中心还剑湖旁盖办公大楼被指责破坏了整体环境。媒体严厉批评但毫无效果。而在报纸批评政府,政府必须在报纸上公开答复的规定执行后,媒体已多次成功阻止了可能会破坏还剑湖环境的建设行为。     研究越南媒体的广西大学副教授易文分析,从1989到2002年再到最新的《新闻法》草案的四部法规变化轨迹,可以感觉到在不断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苏东剧变之后还经历了一个收缩调整的过程。     但今日媒体在越南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已无可替代,祖国阵线对越共、政府的反辨、监督也需要在媒体上进行。甚至是越共十一大之前政治报告草案的讨论、党内“保守派”、“改革派”的多次论战,也是主要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进行。媒体成为全社会得以活跃的关键环节之一。      【“党要求我们民主”】     党外民主的开放,对越南最高领导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除党内外舆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党专政等基本理论提出质疑之外,政府总理都曾险些被起诉。     2009年6月11日,河内律师瞿辉和武(Cu Huy Ha Vu)向河内一家法院起诉总理阮晋勇,要求取消西原铝矿开采计划。历经周折之后,起诉最终未被受理,瞿辉和武反而一度被逮捕。     不过,根据潘金娥引用2009年8月底一次座谈中阮曰通的发言,越共对于民主的放开似乎充满自信:“越共强调民主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即民主要建立在纪律、纪纲之上……因而越共不担心民主的扩大会影响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越南的政治模式是:党领导+国家管理+人民做主,人民的权利通过国会实现,国会是由党领导的,党的指导思想通过政府中的各级党组织进行贯彻。”     阮曰通称,扩大民主、公开的尝试越共已进行两届,没有出现问题,成功了,所以我们要继续下去。阮曰通提出,民主也出现了问题,比如“某些领导为了自己得票率高,对一些问题就不敢去解决,不敢于批评弊端,担心别人不给自己投票”。不过“民主是要扩大,但是要扩大到什么程度……正在探索。”     此外,民主的开放似乎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越共执政的合法性:与越南国内联系紧密的海外流亡政党和反对势力一直要求越共结束一党执政,实行多党制。但越共却以逐步开放主动回击了海外民主运动:越南已经有不同的力量和声音,无需多党制。     多位河内政治观察人士认为,越共受民众接受程度较高。其面对的最大挑战分别是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端、腐败问题。一党还是多党执政,目前并非紧要问题。     不过,越南的党外民主无论如何活跃热烈,但越共紧守着的底线不许触碰。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庄礼伟认为,越共有三个底线:绝不允许多党制、独立宗教领袖和异见分子的存在。     越共十一大之前,民间对“公民社会”写入政治报告等曾经充满期待,但最终未能实现。加上十大总书记产生前的民意投票和形式上投票未能再现,被认为是越共有收缩的迹象。     2月26日,越南著名异议人士阮丹桂医生(Nguyen Dan Que)因呼吁效仿中东革命,企图推翻越共政府而被逮捕。三天后因为配合调查和健康原因交保,但仍将接受调查。阮此前已经三次因为试图实行多党制而遭到逮捕。     安全部门在他电脑中查获了6万多份“煽动、呼吁推翻政府“的文件。他的宣传材料中称 “让我们一起上街抗争,废除共产党中央政治局(Politburo)”,呼吁年轻人“趁非洲和中东地区民主运动之势,集结进行示威抗议。”     近年来,越南官方逮捕和判决了一批律师、记者、宗教人士、博客作者,以及参与越南民主党、改革党等不被承认的党派活动的人士。2009年被认为是一个高峰。     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越南式的开放和矛盾:虽然一些人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捕,但在法庭上有为自己激烈辩护的权利。类似案件官方媒体上会予以公开报道,甚至列明有多少外国记者在场旁听。     以2009年底对前越共军官陈英金一审为例,共有30名国内外记者在场。陈英金被控担任“所谓的‘越南民主党’”副秘书长,还加入了“名义上争取民主和人权,但实质上是颠覆国家政权的、名为‘8406集团’的组织”,以及经常在网上写文章呼吁推翻越共领导。     陈英金被以“颠覆人民政权”罪一审判决5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并判管制3年。     一名曾经旁听过4名政治犯庭审的欧洲记者回忆,4人中有两人坚决不认罪,控辩双方均引用胡志明的话攻击对方。记者们被安排在法院的某个房间内通过闭路电视观看庭审。当嫌疑人认罪时,闭路电视信号清晰,嫌疑人激烈辩论时,声音信号顿受干扰。     不论是祖国阵线,还是媒体,活跃的政治讨论,依然是在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范围之内。越南《大团结报》一篇鼓吹监督、反辨的文章将祖国阵线反辨的流程概括为“民主-争论-反辩-集中”。前述党报记者则称,对党的政策反辨少的原因之一是,政策颁布之前会有广泛的讨论,但在颁布之后,基本上不再反辨。据其回忆,报纸上也曾经讨论允许私人资本办报问题,但在中央明确表态绝不允许之后,讨论戛然而止。     易文介绍,越南对媒体的管理原则是:党领导,国家管理,法律范围内活动。越南媒体实际上自我审查也很严格,自己很清楚底线在哪里。总理阮晋勇多次在讲话中表示,坚决不允许私人办媒体。     直到目前,越南所有民主的迹象,都还在越共牢牢掌控之中。“媒体为什么现在会发出民主的声音?”前述党报记者称,“因为党要求我们民主,所以我们就民主。”     党内外民主的缓步放开,与一党专政的坚守之间的矛盾,引发外界不同的评价。     林家如对越南作“威权政体维系的成本效益分析”时,根据边界成本和边界效益的分析,将越南列为“政权稳定 民主转型 民主政体”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藉由经济改革获得的经济成长减缓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需求。维持威权政体所需付出成本小于收益,威权体制稳定。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邓应文副教授则将越共趋于保守的迹象看做是“逐渐找到了执政的感觉”:目前被越南认为是发展经济最好的时机;2月11日越南央行宣布越南盾一次性贬值8.5%显示了越南经济的脆弱性;离十一大确定的2020年建设现代化工业国的目标仅有9年时间。越南或许会牺牲一些民主的形式,换取步伐的统一。     此次越共十一大各项报告中,放还是收,民主还是集中的矛盾再次显露。     《2011年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草案中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当经济改革已经获得了丰硕成果时……需要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并驾齐驱,以推进全面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和改革党领导方式,在党内和全社会上推广民主,旨在充分发挥各国家机构主动作用和人民创新能力,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为建设和保护国家的事业做出贡献。”     但在十一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则包括“解决好革新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对过去五年经验的总结除了坚持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等基本内容外,还包括“扩大和发扬民主必须与加强纪律和纪纲相结合”、“要加强宣传工作以增强社会共识,发挥整个政治系统和全社会的力量”等内容。     显然,一切都还得“慢慢来”。       上一篇: 缅北战火波及中方十亿投资 交战方… 下一篇: 克钦并不存在“亲美反中”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