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

发现新闻 | 廖亦武:中国高官积累肮脏财富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四(11月29日),在墨西哥西部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国际书展新闻发布会上,廖亦武表示:”中国的大量财富仅属于有权有势的政治阶级,这是事实。” 0:00:00 | 0:00:00 这位笔名叫做老威的作家还说到:”这些都是肮脏的财富,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之一。” 他指出,在中国经历许多变化,与西方积极建立贸易关系的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却”并未普及”到所有人。 廖亦武举例谈到他的家乡四川一座新公寓大楼的房价,说道:”一个普通公民要工作100年,才只能买下这栋大楼一间公寓里面的浴室。” 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于11月24日开幕,该书展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之一。 廖亦武本次在保安人员保护下出席了书展记者会。他表示,中国政府曾经要求书展主办方撤回对他的邀请。 在创作了关于1989年六四民运被血腥镇压的诗歌”大屠杀”后,廖亦武入狱4年。在2010年,他成功规避旅行禁令,越过中国边界前往越南,之后转至德国,在柏林生活至今。 “莫言是官方作家” 在瓜达拉哈拉,廖亦武还对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提出了批评,他指责莫言是一个亲共产党政权的”国家诗人”。 他说自己在近日与德国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犯了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大的错误”。穆勒出生于罗马尼亚,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今年10月,廖亦武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 廖亦武说:”事实上,莫言是一个资深政客。把奖项颁发给他简直是一个灾难。” 莫言一直反驳活动人士指责他是共产党傀儡的观点。北京官方一致对莫言好评如潮。 今年10月中旬,廖亦武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该奖是德国文化界第二重要的奖项。 《中国底层访谈录》(英译:The Corpse Walker)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记录了中国底层阶级的生活,包括盗墓者以及妄想自己是皇帝的农民等等。他的作品在中国被禁。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和刘晓波获奖诺贝尔和平奖时不同,中国官方高调宣布了这一消息。 廖亦武在瓜达拉哈拉的新闻会上还表示:”记者们把关注的兴趣放在新闻,新发生的事件上面。在现实中,我更感兴趣的是过去,过去的人和事物。”他补充说,他最喜欢的课题就是”被社会遗弃的人群。” 资料来源:法新社 编译:文木 责编:叶宣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让全世界认识李必丰签名呼吁活动 廖亦武、艾未未、哈金和赫塔•米勒联合发起

十八大结束后第四天,从中国大陆传出四川异议诗人李必丰被重判十二年的消息。流亡德国的作家,李必丰先生的朋友廖亦武对于中共政府的蛮横感到气愤,将联合艾未未、哈金和二零零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勒联合发起,让全世界认识李必丰的签名呼吁活动。 从十八大前人们就期待中共十八大后能够启动一个新的政治改革。但是,十八大结束后的第四天,十一月十九号从中国大陆传来,四川异议诗人李必丰被重判十二年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流亡德国的李必丰先生的朋友,作家廖亦武先生的震惊和愤怒。 廖亦武先生是今年德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图书奖法兰克福书展和平奖的获得者。他曾经因为抗议八九年六四大屠杀被捕入狱,和李必丰住在同一个牢房。去年以来他一直在欧洲为李必丰的自由奔走呼吁。二十七号,星期二中午一点记者采访了廖亦武先生,他首先对记者说,“这个判决完全是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从今年五月份以来的一个持续的呼吁,李必丰先生在西方已经有了一些影响。为此,我们认为,习近平上台后会有改革缓和的表示。结果却是出现这样一个危险的信号,他们把李必丰做了这么一个严判。听到后我当时没有什么办法,艾未未他也非常着急,本来他和李必丰并不熟。后来他就说,老廖为救李必丰你应该上推特,用推特扩大李必丰的影响。然后我就上了推特,讲了一下李必丰的故事。艾未未也利用他的影响,我的每个推他都在转。最后我就和他商量,我们是否写一个新的呼吁。艾未未表示很支持,也答应签名。后来美国的哈金,德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也很支持。” 关于这个呼吁以及准备推动它的情况,廖亦武先生介绍说,“现在我们这个新的呼吁叫,‘制造敌人是危险的’。有四个发起人,艾未未、我、哈金和赫塔•米勒。可能首先会通过法国的《世界报》,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发出去。现在也在找人把它翻译成英文,再通过美国的《纽约时报》等英文报刊把它发出去。发出去后希望让全世界认识李必丰!” 以上是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导

阅读更多

陈行之:廖亦武的文学表达

陈行之:廖亦武的文学表达 进入专题 : 廖亦武 文学    ● 陈行之 ( 进入专栏 )           1      世界很大,足以容纳两件事乃至于无限多彼此不相同的事同时发生,譬如,几乎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另一位叫廖亦武的中国作家在德国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包括德国总统高克在内的多位德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参加了10月14日在法兰克福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德国《世界报》网络版就此发表文章,指出:“他的名字在中国不愿被提及。”      其实我也不愿意提及。很多朋友建议我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谈谈看法,我的回答全部是:“没看法。”就在这时,又传来廖亦武在德国获奖的消息,又有几位朋友建议我谈谈看法,这次我实在不好意思再以“没看法”搪塞了,那就谈谈看法吧!      然而我马上就发现——就像《世界报》指出的那样,一个被我的祖国“不愿意提及”的作家是不那么好谈的,所谓“看法”也仅只是自我感觉在被允许的范畴之内,这样,很多本该谈的“看法”在我这里首先被自己过滤掉了,我不知道剩下来的“看法”还有多大的价值?权且说来吧!有聊胜于无啊!      2      廖亦武在颁奖会上有一个题目为《这个帝国必须分裂》的发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在这里引述发言,一句话也不能引述,我只能谈谈看法。      依据理性,对历史现象和当下现象的解释应当是能够自洽的,至少要说清王二为什么不是张三,张三为什么不是李四,只有这种情况下的解释才是符合逻辑让人信服的。从这个角度说,廖亦武对“这个帝国必须分裂”的缘由的解释不能说是没有漏洞的。      然而作家对事物的反映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纯粹依赖理性,甚至可以说,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更加是感性的方式观察世界和思索世界的。我不敢确认廖亦武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异议分子,我对这个没有多大的兴趣。我只是从廖亦武的发言中看到,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作家,虽然他把思想的触角延伸到了文学之外,甚至进入到了危险的政治领域,但是他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却仍旧是文学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尽管从理性角度来说还不能认为多么严谨,却恰恰是我非常赞赏的。      我认为,凡是试图对中国社会做出解读的作家都应当采取这种不排除政治判断的作家立场和作家姿态,严肃地回答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我甚至认为这应当成为中国文学必须担当起来的责任。任何逃避回答中国问题的中国作家都不能称之为作家,他们不配被称之为作家。体制内的作家自然不在其例,原因很简单,他们所占据的文学位置决定了他们身份的国家色彩,而带有国家色彩的作家是不能被称之为作家的,因此他们回答还是不回答中国问题,也就没那么要紧了,所以本文不对这部分人群做探讨。      前面已经说过,我仅仅把廖亦武的话题视为廖亦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是赞同的这种方式的。你不能要求作家立场与政治分离,古今中外都没有这样的事情。具体到廖亦武的话题,我们可以认为专制状态下的国家统一无意义,反之,民主状态下的国家分裂也未必就是灾难,我想廖亦武也是这个意思,虽然他的表述更激烈一些。      值得注意是,国家分裂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主观选项。一个国家的最终结局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只能依赖于历史发展的内在驱力,而这种内在驱力(既得利益集团对民众的掠夺压榨与民众的反抗)很有可能导致一种严重的社会后果,“国家分裂”不过是作为社会后果附加部分出现的另一种后果之一而已,换一句话说,如果历史的最终结局是这样的,那么,国家也只能分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造成国家分裂(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的是盘踞在国家之上的政治势力,而不是作家乃至于更多柔弱无力的人的寄望。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这种因果关系,不管廖亦武怎样激愤地说“帝国必须分裂”,他是没有能力分裂帝国的,分裂帝国的只能是那些对国家和民众敲骨吸髓进行掠夺的人。      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看到,一种可怕的社会后果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它的脚步声……从概括的角度说,廖亦武的文学表达也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是合理的。      廖亦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3      莫言满意地说:“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时代。”      廖亦武绝决地说:“这个帝国必须分裂。”      我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我也无法想象和预见历史将会如何对这两个人做出比较和评价。      那就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待着历史的裁决吧!      2012-10-18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廖亦武 文学   

阅读更多

【敏感词库】泸州事件及廖亦武演讲相关及其他 2012-10-19

泸州事件相关:
泸州交警
泸州+民愤
泸州+骚乱
暴乱(复测)

廖亦武演讲相关:

廖亦武(复测)
帝国+分裂(详情请见:廖亦武:这个帝国必须分裂)

其他:
保卫斯巴达(“斯巴达”是网络上常见的“十八大别称”)

备注:

所有中文词语在测试时都为简体。繁体搜索结果偶尔会有不同。
敏感词库测试截图均在本项目G+信息页内存档,欢迎访问。

阅读更多

牛博国际 | 廖亦武与莫言:“诚实”胜出

原文发表于 荷兰在线 http://www.rnw.nl/chinese/article/824956 、 相较中国官方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热烈反应,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日前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被《环球时报》称为是“西方社会成心与中国过不去的另一面”。对此,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女士告诉荷兰在线,在西方多元社会,是容忍骂独裁者的声音的,关键在于一个作家的诚实度。 廖女士认为,一个作家的诚实度和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莫言是官方的支薪作家,享受部长级待遇,这不是他的‘错’,但这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诚实度。”廖天琪说,“莫言在文学技巧和语言上有很高的造诣,但诚实度的重要性甚于技巧。” 刘晓波是“官方给莫言的糖果” 因此,廖女士也质疑莫言有关希望刘晓波获释的诚意。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媒体表示,希望目前正被监禁的中国民主人士刘晓波能尽早获得自由。但廖天琪女士分析说,这可能是“官方给他的糖果,这样他就可以卸掉这个负担了”。 “之前我们通过非正式渠道获悉,当局希望以一定的条件送刘晓波出国,但被刘晓波拒绝了。”廖女士说,因此莫言的话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莫言说,‘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言论自由,包括刘晓波’。那就不一样了。” 廖亦武的中国 相比之下,廖天琪认为,廖亦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文字“多层次地将真实的中国呈现在我们面前,替中国不能发出声音的群体发声,描述了中国底层民众反抗传统、反抗强权的现实,并用优美的文字、技术来处理,非常有价值”。 廖亦武曾因预言中国军队围剿六四示威者的长诗《大屠杀》而被监禁,他也创作了《中国底层访谈录》,其中描绘了中国工农阶级的生活。该书一经出版既遭中国当局封禁。2011年,廖亦武从中越边境出逃,并开始流亡德国。 挑战话语权的人文奖 廖亦武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官方对中国现实的话语权。历史是怎么样的,民众的幸福感如何,在贫富分化、多元不一的社会,都有着不同的体验与解读。试图用“客观”来埋葬个体体验、用“爱国”来统一异样情感,都有重蹈历史不幸的隐患。 德国书业和平奖是战后德国书业协会设立的。国家纳粹社会主义引发了那场由排除异己逐渐升级的灾难之后,在这个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国家,德国出版业希望能寻找、并庆祝各个领域中对精神有启发、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不求和谐,可贵的那些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指点不足的声音。也因此,该奖被称为德国的人文最高奖。德国和国际上的许多大哲学家、思想家都曾获过该荣耀。 “帝国”与多元之国 廖亦武在获奖致辞时,借用麦可‧哈德(Michael Hardt)及安东尼奥‧纳格利(Antonio Negri)的“帝国”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当局的“帝国的价值系统已经崩溃,维持它的仅剩下利益的勾结”,并指出这样的政治体系必须“分裂”。廖天琪女士指出,“中国必须进入一个合理、讲求公义和公理的政治时代,当然这也不是一步就成的”。 当被问及该奖是否会对德中关系造成影响时,廖天琪女士表示,中国应该会知道,德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容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而且德国书业和平奖是由有社会地位和判断力的评委公正地选举出来的。“廖亦武的书讲述了中国底层人群的真实状况,这其实更有助于两国之间的沟通”。 © RNW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荷兰在线。 更多荷兰及世界资讯欢迎访问: http://www.rnw.nl/chinese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34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