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

通胀声里说丰年

    通胀声里说丰年   童大焕—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又是一度秋风起,通胀声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       高通胀和深港两地的物价落差把小雯这样的深圳主妇逼得越来越“精明”,哪怕小到鸡蛋、食盐,到香港购物已经成为小雯这样许多深圳人的首选。为了应对通胀,海南琼海市民在市政隔离带上种起了蔬菜,连“世界上最厉害的中国城管”也无可奈何。 都说国人重储蓄轻消费,其实是个把国人当傻瓜的偏见。1980年代,曾经有一年,也就是通胀那年,国人花的比赚的还多,存钱也只平均存两到三年,,刚好买“一大件”。       当下的通胀预期,有可能使我们“重回1980年代”。11月16日,央行宣布年内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回笼资金3000亿元。但是另一面,全国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元,住户存款锐减了7003亿元!储蓄的短期化和活期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加上如今的信用消费制度,“花的比赚的多”只会比1980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货币就像放出笼子的老虎,“归山”以后想要再圈住是圈不住的。连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承认,他说,“而资金并不是可以框的住的”。       因为没有人会坐视资金放在银行里“房子进去,茅台出来” 〔成都汤玉莲,33年前存款400元(一套房子),如今换来835元(一瓶茅台酒)〕,也不会任由股市“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而是要千方百计防止自己的货币贬值,办法就是将货币资产化:钱少一点的囤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钱多一点的囤房产、囤珠宝玉石、古董、红木、黄金、艺术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       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你得先让人有安全的资产,人们才会有恒心去干实业。用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话说就是要有安全的财富仓库, “天下没有完整无缺、永不可破的财富累积的仓库。然而,如果一个经济完全没有累积财富的仓库,不可能发展起来。”       人人都在努力寻找安全的财富仓库,于是我们看到一年来房产、珠宝玉石、古董、艺术品的价格都一路飙升。黄金、古董、艺术品不必说,高档玉石如中高档翡翠,半年涨幅最低估也在30%,甚至一倍以上。       房地产虽然一直受到政府调控,但从2009年1月起,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数据,迄今为止的22个月里,只有3个月的房价环比(即当月与上月房价比,单位:%)是下降的,分别是2009年1月-0.2,2009年2月-0.2, 2010年6月-0.1。另外有2010年7月和8月持平,环比上涨均为0,其余月份全是涨声一片。笔者今年年初写文章判断七八月份是年内最好买房时机,谁料到七、八两个月真是环比为零,也是22个月里独有的两个零环比月份,可谓天助。但谁又会料到去年调控后乃至今年两会高调打压后,房价仍会一路高歌猛进呢?有人说,在不断加压的强大调控压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渐趋差钱等三大因素影响下,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段内,70个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将总体呈现下跌格局。我不相信这个判断,因为不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尤其是投资者,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几乎高度一致,因此未来几个月房价上涨的压力还是大于下跌压力,更不必说远期大趋势。       日前坊间流传着一则颇具爆炸性的报道:曾经高达8000万元的红木家具如今不到60万元。但新京报记者实地调查却发现,市场上红木家具的价格毫无松动,销量也一直稳中有升,价格则是年内上涨近二成。对于暴跌的极端说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么是外来资金想进入,先造势把价格压低;要么是自我炒作的噱头。红马红木董事长马新建表示,“对于真正购买和收藏的消费者,红木家具贬值的情况从没有在他们身上上演过。”(《新京报》2010年11月11日)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国市场化、城市化速度太快,许多头脑中还没有剪掉计划经济辫子的人,对市场认识不足,导致贫穷和焦虑。“能够并且愿意探讨在急剧演变的社会中寻找自己定位的人日渐稀少,这个需要卓越的洞察力,那种随机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最后都无法解释自己的结局,只会把自己的失意归结于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一些人看到疯狂,一些人看到机会。一些人总在犹犹豫豫迟迟疑疑中问:有没有泡沫?       还是让张五常来回答好了。他说,不管如何高估,对于有产出的财富仓库如土地房屋、企业或公司机构、知识资产而言,财富的上升是被资产的收入上升约束着。然而,从没有产出收入的收藏仓库看,财富的上升没有这种收入约束。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第一次帮我想通为什么同为房产,商业地产几乎从来不受调控政策约束,却不会涨到天上去。这是因为商业地产始终有“租金”这个天花板约束着。而住宅地产不同,因为总有人不考虑租金要购房自住。就像今天很多人回农村盖没有产权、不能抵押贷款和自由交易的房屋,即使长年空着也要盖,不是因为经济上的“租金”等收入产出需求,而是一种文化心理需求,一种“根”的需求,一种孝敬父母老人的需求,或者一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等的文化需求。       那么,古董、艺术品、珠宝玉石呢?张五常说了,最困难的估计,是人口13亿多的中国,今天好收藏的可能只是很小的一撮人。收藏是有传染性的玩意。有钱的人多了,知识与文化的欣赏增加了,收藏的人马会增加多少我不知道。附庸风雅是有钱人的玩意,历史来来去去那样说。       我的朋友五岳散人在腾讯微博上留言:这些年投资的经验说明,无论是房子还是黄金甚或股票,都不如古董保值并赚钱,只要有眼力。       其实有眼力的话,珠宝玉石、艺术品、房产,都不错。自2000年中国的通缩终结至2010年这十年间,中国的房地产与收藏品(后者包括还健在的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上升都非常快。房产因为有银行杠杆,一再的政策调控,仍不失它独特的投资魅力。       而世上最难的就是眼力。不管是珠宝玉石、房产、艺术品、红木,处处都是学问。玉石、艺术品主要鉴别优劣,古物主要是鉴别真假。而买房,则要掌握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掌握时机、地段和各种金融杠杆的方法运用和融资技巧。这就验证了知识才是最大财富的朴素道理。巴菲特说,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在这个纸币时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钱都是不缺的,缺的是人的知识、智慧和勇气。的确是钱在找有智有勇、有胆有识的人,而不是人在找钱!       今天的中国虽然流动性过剩,通胀剧烈。但我相信不会重蹈1980年代的日本覆辙,除了城市化工业化的极大缓冲,政府手里至少还有五张王牌:全面提高社保的覆盖面和公平性;打破行政垄断;农房产权化资本化;农地产权化资本化;开放民间金融。每一张牌都影响重大,全面开放的话,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新的一年很快就要到来,在此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勇有谋有识有胆。 (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阅读更多

物价上涨将是长期趋势

     物价上涨将是长期趋势   童大焕— 2010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四   一段时间以来,物价上涨不仅成了民众身边的烦恼,也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并且,还催生了“团购族”、“海囤族”等一些网络热词。《新京报》京报网的调查数据表明,多数被调查者表示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并且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对于“您认为最近物价上涨幅度怎样?”【单选】 89.9% 的人认为涨幅较大, 9.2% 认为涨幅一般。对于“目前的物价上涨,您认为是否影响到您的生活质量?”【单选】 43.3% 的人认为涨得厉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52.5% 的人认为生活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认为“对生活基本没什么影响”的仅有 4.3%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7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了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但价格干预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有效却非常有限。房地产调控多少年,屡调屡涨即是证明。日前温总理在澳门晨练时也谈到“房价压不下来,如果真的买不到房,可以考虑先租。”尤其是在内外部经济各方因素的制约下,也许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物价上涨都是大趋势。有关部门应该向社会、向民众讲清楚,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治本之策。 货币就像放出笼子的老虎,“归山”以后想要再圈住是圈不住的。这一点,连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承认,“资金并不是可以框的住的”。 面对通胀和通胀预期,钱少一点的囤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钱多一点的囤房产、囤珠宝玉石、古董、红木、艺术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 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你得先让人有安全的资产,人们才会有恒心去干实业。用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话说就是要有财富仓库,让人把赚到的钱存在安全的财富仓库里。“天下没有完整无缺、永不可破的财富累积的仓库。然而,如果一个经济完全没有累积财富的仓库,不可能发展起来。”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也认为,在超额货币和输入性通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只有两个选择,或让投资品价格上涨分流超额货币,或让消费品价格上涨产生恶性通胀。因此,我们既要用“水多了加面”的办法吸收流动性。办法是开放民间金融、农地和宅基地等等。另外就是提高全民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公平性,让民众有基本的抵卸经济风险的“国家支持力”。 另一方面,现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商品一体代的时代,但货币没有一体化。如果我们的物价长期处于世界洼地,便会导致便宜的产品往外流,补贴全世界,相当于全中国人民给全世界打工,成为世界工厂,但高能耗、高污染、低工资却留给我们自己。恶性循环。那样的话,中国将永远失去竞争力和国际经济话语权。 因此,为中国和中国民众的长远利益计,我们应该告别过去那种靠低工资低保障低物价发展的道路,与国际接轨,走向高工资、高保障、高物价的发展道路上来。

阅读更多

(2010.11.16)代序:一个古文化可以复兴吗?

梁柏力要出版一本题为《被误解的中国》的书,请我写序。我问他:要长的还是短的?长的两三千字,短的几百字。他说要长的。老朋友,他要怎样就怎样。我想到不久前在成都讲的一个要点:文化搞不起,一个发展得很好的经济早晚会塌下来。今天经济发展得大有看头的中国,学术上的发展令人尴尬。学术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何况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地球一体化,文化的发展不仅重视学术,也要把西方的学问引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大难题。 不久前美国的一些老人家朋友,震撼于中国的经济奇迹,认为中国的文化复兴已成定局,是更大的奇迹。他们指出人类历史曾经有五个重要的古文化,皆曾雄极一时的:巴比伦、希腊、埃及、罗马帝国、中国。他们指出除了中国,其他的倒下去后没有一个复兴。中国显然是唯一的例外。我认为中国的文化正在复兴没有疑问,但离「定局」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最头痛是学术上的发展太不成话。学术搞不出大成,中国的经济奇迹不可能持久。 中国的文化曾经倒了下去吗?我认为是。唐、宋的骄人文化可以不论,元代是倒退,明代是复兴,清代的十七世纪中国的艺术发展了不起。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那是二百多年前。跟着炎黄子孙多灾多难,伟大的古文化变得梦里依稀了。今天回顾,我不认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长达十年的「文化 – 大 ge- 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灾难。将来的历史学者回顾,客观的,可能认为「文 -ge 」是中国文化复兴的起点!从讲道德伦理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民不聊生到今天的以科技挂帅的地球一体化,中国竟然一下子成为主角,近于不可思议,但谈何容易哉?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见到的地球一体化是由中国带动的。然而,如果中国没有出现过那代价高得令人流泪的「文 -ge 」,我们要怎样看才对呢?「二战」时我在广西的一个小村落住了一年,是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村与村之间口音不同,不交往,不论婚嫁。时移世易,三十年前深圳的人口只十多万,今天一千四百万,没有谁管你来自哪里。没有文 -ge 这样的现象多半不会出现,于是无从「现代化」。我没有说那高代价是值得的。我不知道。 曾经倒了下去的中国古文化正在复兴有几个原因。其一是这文化倒了下去的时日不是那么久。其二是我说过几次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纯而厚。其三是中国的文字是好的,今天可在计算机打字,打得快,有大助。其四是中国人的先天智慧了不起,肯拼搏,刻苦耐劳。我不怀疑炎黄子孙有其劣根性,无知的行为鲁迅等大师们批评得多了。但我认为这些行为上的不幸,只要能吃得住得好一点,多受一点教育,会改进。 这些年不少朋友向我指出中国农民的行为的多种不是,我知道, 回 应永远是多给他们自力更生的机会,态度的改进大家不用操心。中国的贫困农民的感受我怎会不知道?我曾经是他们的其中一个。今天,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比「二战」期间我在广西农村见到的好很多,而这些日子到内地讲话,天南地北,遇到的农村子弟不少的智商与学习态度皆大有看头。 人类历史的经验说,艺术与学术永远是由经济发展带动的。不是穷而后工,是富而后工。中国的经验这样;我教过西方艺术史,他们的经验也这样。另一方面,倒了下去的文化难以复兴,皆因艺术与学术的发展跟不上经济上的繁华。 让我来一次沙场秋点兵吧。开放改革以还,艺术上中国的发展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艺术家的收入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急速上升;今天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中国孩子数以十万计。继续下去,我的水晶球说,凡是要讲手指灵活的乐器,有朝一日炎黄子孙必雄视天下。继续向前看,在地球一体化的发展下,东归东、西归西的意识已是日暮黄昏,中、西结合的发展无可避免。这方面,中国占了先机。说过了,读书识字的中国青年没有一个不知道有莎士比亚这个人,但西方的学子却找不到几个听过苏东坡。结论是明显的:只要学术的发展跟得上,三十年后中国雄视地球是理所当然的事。 今天看,我认为中国继续发展的主要困难,是学术的进度太不成话,跟不上。雷鼎鸣今年七月十九日在《信报》发表的《中国应严厉打击学术腐败》,是大文,八月三日我以《腐败不是学术失败的原因》作回应,力陈中国学术发展的不足处,网上的读者没有一个不同意。几位朋友说,在鼎鸣老弟发表该文的同时,英国的《经济学人》也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在学术上的腐败。 改善教育制度及提升学术气氛是千山万水的艰巨工程,我不想在这序中多说不愉快的问题。我要指出我们有乐观的一面。那是如果北京真的要客观地推广学术,中国的资源非常足够。这是指炎黄子孙的能耐了。有厚而纯的古文化为基础是大着数,更重要是中国人的先天智慧是大本钱。中国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我不怀疑从搞学术的天赋衡量,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天赋在中国:赋高五斗也。换言之,如果中国的学术发展能有经济发展的势头,人类历史将会打开新的一页。 这就带到梁柏力的《被误解的中国》。我认识作者多年,知道他有学问,客观,观察力强,但我从来没想到他读过那么多的书。他心系神州。《被误解的中国》是我见过的引用外间之见最详尽的书。这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中国:外间的学者们怎样看。主要从明、清时代说起,外间的中国专家们的看法不是那么一致,提供的经济数据也往往有别。然而,综合起来读者不难得到这样的看法:从不太古的历史衡量,外间的学者怎样看中国是有其一般性的。客观吗?他们是客,当然「客」观。正确吗?作者的书题是《被误解的中国》。 是个有趣的角度,所以是本有趣的书。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柏力的书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知道外间的学者历来怎样看神州,多多少少可教炎黄子孙应该怎样发奋图强。另一方面,这本书是从一个此前没有人提供过的角度——或提供过但没有那么全面——来衡量在风雷急剧演变的今天,炎黄子孙究竟是站在哪个位置。 几个月前一位芝大的旧同事 Robert Fogel 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前途的文章,乐观得西方哗然!这位十七年前与诺斯一起拿诺奖的经济史学家,推断三十年后地球上四成的财富在中国!我没有细读该文,但一位朋友说该文的思维是基于我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两年前科斯举办的中国研讨会议, Fogel 老兄与蒙代尔评论拙作)。 我自己的水晶球怎样说呢?两年前我推断,只要北京不大步行差踏错,以实质收入算,二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实力会等于十个日本。不久前报道说,中国的总国民收入开始超越了日本,在地球排行第二。那是以美元算。日本的物价奇高;利益团体的压力所在,日元奇强。以实质的总国民收入衡量,中国早就超越日本是没有疑问的,超越很多。到今天我的水晶球还没有失灵。 我没有问梁柏力他的水晶球怎样说。这些日子每个看中国的人都有自己的水晶球,此球之价非暴跌不可。贝克尔等大师的中国水晶球三十年前就跌到一文不值,频频更换此球的君子无数。三十年来我只用一个中国水晶球,从来不失灵的水晶球是不需要更换的。不知拍卖值多少? 是为序。 张五常 (五常按:梁柏力的书刚在内地出版;香港十二月出版。)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货币老虎关不住

   货币老虎关不住   童大焕— 2010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六   都说国人重储蓄轻消费,其实是个把国人当傻瓜的偏见。 1980 年代,曾经有一年,也就是通胀那年,国人花的比赚的还多,存钱也只平均存两到三年,,刚好买在“一大件”。 当下的迹象表明,我们有可能马上会呈现“昨日重现”的情景, 1980 年代仿佛就在眼前。 11 月 16 日 ,央行宣布年内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0.5% ,回笼资金 3000 亿元。但是另一面,全国 10 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 5877 元,住户存款锐减了 7003 亿元!储蓄的短期化和活期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加上如今的信用消费制度,“花的比赚的多”只会比 1980 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货币就像放出笼子的老虎,“归山”以后想要再圈住是圈不住的。这一点,连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也承认,他 12 日在上海表示,近日周小川行长针对热钱发表的“池子”比喻,指的是一系列货币政策组合,“而资金并不是可以框的住的”。 那么多的资金会去哪里呢?人们肯定不会坐视它放在银行里“房子进去,茅台出来” 〔成都汤玉莲, 33 年前存款 400 元(一套房子),如今换来 835 元(一瓶茅台酒)〕,也不会任由股市“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而是要千方百计防止自己的货币贬值,办法就是将货币资产化:钱少一点的囤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钱多一点的囤房产、囤珠宝玉石、古董、红木、艺术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 有人说,美国尽管发了这么多钞票,其实人家通胀压力并不大,因为大部分的美元被全世界其他国家收藏了,中国就收藏了 2 万亿美元。这话很对。但它怨不得美国人,而是我们自主选择“外向型经济”而非“内需型经济”的结果。现在可以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外向型经济而非内需型经济的实质,就是我们我们生产我们干活我们污染环境我们牺牲健康和生命,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我们只不过赚回了一堆转眼就贬值的花花绿绿的纸币! 又有人说,全世界的货币都在针对中国,现在美元放水,人民币如果不升值还紧盯美元的话,明年通货膨胀会非常恐怖,结果就是实业完全停滞,大家都玩资产,经济可能会崩溃。这话对一半。如果人民币选择不升值的话,必定要印更多的钞票,对内贬值会更厉害。 但大家都玩资产,经济是否一定会崩溃,这个要一分为二看。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你得先让人有安全的资产,人们才会有恒心去干实业。用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话说就是要有财富仓库,让人把赚到的钱存在安全的财富仓库里。“天下没有完整无缺、永不可破的财富累积的仓库。然而,如果一个经济完全没有累积财富的仓库,不可能发展起来。”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也认为,在超额货币和输入性通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只有两个选择,或让投资品价格上涨分流超额货币,或让消费品价格上涨产生恶性通胀。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选择无疑是开放更多的投资品市场。比如开放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开放中小银行市场,等等。 张五常还说,不管如何高估,对于有产出的财富仓库如土地、房屋而言,财富的上升是被资产的收入上升约束着。然而,从没有产出收入的收藏仓库看,财富的上升没有这种收入约束。 换句话说,古董、玉器、艺术品等没有产出的奢侈品,其上涨的“上限约束”很弱。而土地房产等有产出的财富仓库,会涨到干什么程度,是受到租金等因素自然约束的。对于这类有上限约束的财富仓库,管得越少往往越好,管得越多价格往往越走高。比如对房地产,限购的结果是增加了需求,把“购房指标”变成了不宜错过的机会成本;同时还有所谓政府直接限价,结果只会进一步增加权力寻租机会进而进一步推高房价。凤凰卫视 11 月 11 日 财经节目最新报道:为了对抗通货膨胀,重庆中产阶层纷纷买房保值;浙江二、三线城市规定凭票买房,导致一张购房券已经炒到五十万元人民币! (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阅读更多

[博客讨论室第9期]解读“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

解读“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作者:本博客管理员)   (本博客管理员按:本来这篇文章预定明天发布,但明天太忙,没时间发,提前到今天发。)     一、缘起:一场顿悟   在详尽地解释张五常教授提出的这个“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之前,先说一下我自己明白这一理论的思路历程,因为很有点神奇性,颇像佛家里所说的“顿悟”。   《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之一)》在 10 月 26 日(星期二)于博客里发布后,很多读者提问。文章发布的当天晚上,张五常教授打电话来,问读者提了什么问题,我马上转述了那么多提问之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是繁体字写的评论,估计是香港的读者。他的提问表述不是那么清楚,我把它简洁明了地概括成一句话:资产与仓库到底有什么不同?   教授解释了几句之后,因为我要去上课,于是电话挂断了。然后在上课的期间,教授不断地打电话来,但因为正在上课,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掐断,但由此我能体会到教授很迫切地想跟我说些什么的心情。   终于下课了,教授的电话又一次打进来,电话一接通,教授说话速度之快堪比开机关枪。他先是说,他认为我转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刚才的电话挂断之后,他又对已经写成的该文的余下两部分内容作了重大的修改,以便解释得更清楚明白一些。然后他开始向我解释,是以一块土地为例子。听着教授在电话那边解释,突然之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壳的形象来(这个壳就是那个抽象的“仓库”被我的思维具体化了的形象)。也是在这突然之间,我意识到自己明白了这个理论。当然,事后回顾,当时我其实对这个理论的一些细节还没有完全想通,但最关键的要点已经通了——是突然通了的!   这真的很像佛家所说的顿悟,我自己也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到底是怎样想通的,只是此前教授跟我说过的与这理论有关的一些零言碎语忽然之间都自动地组合起来,像是拼图一样,拼出了一张完整的、有意义的图画。这跟以前我同样是在与教授通电话的过程中突然明白了他所提出的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的精髓的情况却是很不一样。那时我很清楚是教授的哪一句话把我的思维盲点给打通了,所以在写《“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的常见 Q & A 》一文(此文收在本博客的“评论张五常”类别之下)的前身(是一篇日记)时,我能清楚地记录下那一场通话里的所有关键对话的内容。那是一场当头棒喝,但那不是顿悟。可这次我却无法在事后记起教授解释时具体说了些什么,只是大略地知道他在举了一块土地的例子之后就转向古文物收藏的例子(大致相当于《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之二)》中的内容。   突然明白之后我马上在电话里跟教授说了,而且迅速地把明白了的道理运用起来,一一向教授求证,都得到了他肯定我的理解的回答。我当然很兴奋,教授也很兴奋,马上表示会将当时还未发表的其余两部分也发给我看。(也就是说,当时我是没有看过最关键的第二部分。)   第二天,文章的余下两部分发给我了。文章我先看了一遍,后来为了写这篇“解读”就反复看了很多次,以确认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没有误读 ,此外这段时间里思想一直有意无意地在这个理论上盘旋,尽管并没有专门地找一个时间集中精神去想,但只要脑子一空下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想教授的这篇文章的三部分,就像是母鸡把鸡蛋捂啊捂的就捂出小鸡来一样,对这理论的一些重要的细节也在不知不觉之间逐步地想通了。   这样,到了星期六晚上,我的脑海里忽然汹涌而起要写一篇“解读”的冲动。结果是那天晚上我几乎没睡成觉,因为脑子一直在不能自控地考虑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要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要填进去什么内容,顺序如何安排才能既显得逻辑井然、又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根本停顿不下来休息。次日的星期天一骨碌爬起来,就上了博客发布“公告”,然后就打开这个文档,开始写这篇“解读”了。     二、解读   (一)资产型仓库 VS 收藏品型仓库   在只看了教授的文章的第一部分的人,会很难理解资产与仓库有什么不同,这是因为贮藏财富的仓库有两类:资产型仓库与收藏品型仓库。对于资产型仓库来说,资产和仓库看起来是两个完全重合的概念——资产的价值来自其未来的收入,而这些收入的折现是财富,就贮藏在这仓库里,这也是为什么不妨称这种仓库为资产型仓库的缘故。   但这不等于二者是同一件事,打个比方,如两商品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边际成本不变的假设下它是一条直线,与价格线是重合的。在几何图上我们怎么看都只看到一条线,看不到两条线。但它们确实是两条线,因为一旦条件变成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会变成一条曲线,与永远只会是一条直线的价格线不再重合。   收藏品型仓库就是这种与明显地使人们看到资产与仓库不重合的情况。这里所说的收藏品是指买家把它们买回来之后从不进行消费使用(如观看或摆展),仅是收而藏之,因此用“收藏品”来称呼它们是最为合适的。这类收藏品所构成的财富仓库,不妨称之为收藏品型仓库。因为这些物品固然不参与生产,也不用于消费(其实消费也是一种生产,可看成是对人这种“机器”的更新折旧或升值),所以不会给持有人带来收入,也就不是资产了。   教授的文章的第二部分说“问题 是,在费雪的传统中,资产有生产力,带来租值或收入,而这些收入以利率折现是资产的价值,称财富。本身毫无生产力的资产也是资产,但我们无从以其产出的收入折现。这类资产的主要用场是累积财富,当年费雪沒有分析过。以「仓库」來描述这类资产是恰当的,虽然其他有生产力的资产也是财富累积的仓库。”   虽然教授仍然把这些没有收入的物品称为资产,但我觉得为免读者难以把资产与仓库分辨清楚,最好还是严格地遵从费雪的定义,有收入可供折现的物品才称为资产,当然这样的资产也是仓库,是资产与仓库重合了的情况;而没有收入可供折现的物品不是资产,但仍是仓库,是资产与仓库分离了的情况。正如前面打的比方那样,在某些条件下(边际成本不变),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价格比率线是重合的,但在另外一些条件下(边际成本递增),二者就明显分离了。现在的情况也类似,在某些条件下(物品参与生产带来收入),资产与仓库是重合的,但在另外一些条件下(物品不参与任何生产没有收入)资产与仓库就明显分离了。   为易于理解起见,假设一个社会里只有两种物品:土地和石头。土地参与生产(即土地是资产),石头虽然以其物理特性本身也有些用的,但反正不用它(即石头不是资产)。再假设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每年的收入一样,假设是 100 亿元,于是可以根据这些收入折现而计算出土地这资产型仓库里贮藏着的财富(若折现率是 10% ,即土地的价值或土地这仓库里贮藏着的财富是 1000 亿元。一年之后,土地的业主作为一个整体有了 100 亿元的收入;而土地的情况没有任何变化,仍是在未来的每一年里整体上可以给它们的业主带来 100 亿元的收入,在折现率不变的情况下,所有土地的总价值仍然是 1000 亿元。于是,这些业主的总财富现在是 1100 亿元了。可问题是,土地这个仓库只能贮藏价值 1000 亿元的财富,不能贮藏 1100 亿元,因为这些土地每年的收入也没增长、折现率也没下降,土地价值也就无法变动,不能平白无故地从 1000 亿元升为 1100 亿元,也就无法把那一年这些业主得到的 100 亿元收入“固化”在土地上。那怎么办?这些业主怎样把这 100 亿元存起来?   在现实中,这些业主当然要消费,但这可以看成是他们的劳动力这“机器”的更新折旧,消费其实是把财富贮存在他们的劳动力这“机器”上了。不过因为我们一开始假设了这社会只有两种物品,只有土地是资产,劳动力这资产我们在此就忽略不计了。还有这些业主可以以货币的形式贮藏这收入,但下面会解释为什么货币不是一个好的财富仓库(其实我想绝大部分人不用看下面的解释都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也可以把它存银行里。但银行无非是把这些钱又贷给另一些人进行消费或生产,消费的问题刚刚说过了,至于生产,由于现在假设了这社会只有土地这资产,别人要生产还是得来使用这些土地,既然区别只是在于谁使用这土地,不在于什么参与了生产(来来去去还是这些土地),也不在于谁得到了收入(来来去去还是这些土地的业主得到收入),而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怎么也不能超过 1000 亿元,多出来的 100 亿元还是存不进土地里去。   问题又回到原来的起点:土地的业主怎么保存他们那 100 亿元的收入?答案是:他拿这 100 亿元去买石头,于是这 100 亿元存进了石头里去,尽管这石头不会给他们带来收入,但充当了财富的贮藏仓库。   第二年的时候这些业主又得到 100 亿元的收入,他们以土地的形式持有(贮藏)的财富仍是 1000 亿元(因为租金收入与折现率都没有任何变化),这新增的 100 亿元收入要“固化”为财富,又去买石头(互相你买我的,我买你的——参见教授文章的第二部分中的“收藏的市场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要我藏的,我要你藏的,累积财富的仓库就坚固起来了。”)于是石头所贮藏的财富上升至 200 亿元,由于石头的供应量不变(这是牢固的收藏品型仓库成立的重要条件!)结果平均来说,每块石头升值了!   如此类推,在土地这类资产型仓库每年的收入不变、折现率不变的条件下,石头这类收藏品型仓库显然是极其可靠的财富仓库,每年凭着从资产型仓库那里有源源不断的新增收入转移过来而稳步升值。所以有读者急于说那些购买自身无收入(从而无租值)的收藏品的人是傻子、是集体迷失,这判断完全错了。恰恰是作为集体(而非个人,因为石头是平均来说升值了,不是具体到每一块石头都必定升值),在上述的条件下,他们永远稳赚不赔!   如果上述的条件变了,又怎么样呢?   所谓折现率就是资产回报率,一般不会剧烈地变动,会频频发生变化的是每年的收入。如果土地每年的收入是上升的,即使折现率不变,土地这资产也会升值。对此有些读者的理解十分混乱,所以最好还是在前述的数字例子的基础上再作示范:假设第一年的租金收入是 100 亿元的话,第二年的租金收入上升 1 %,即 101 亿元,若预期以后的收入维持在此水平上,在折现率仍为 10 %的条件下地价上升为 1010 亿元,即升值了(所以有些读者以为收入增长率低于折现率就不能升值的观点是错的)。这时土地作为资产型仓库,其贮藏财富的能力增加了 10 亿元,但问题是这一年新增的收入是 101 亿元,还有 91 亿元无处可放——于是土地的业主们只得又去买石头了。如果第二年的收入增长 20 %,即 120 亿元,若预期以后的收入维持在此水平上,折现率仍为 10 %的情况下,地价上升至 1200 亿(所以有些读者以为收入增长率大于折现率的话地价会趋于无穷大的观点也是错的)。这一年土地贮藏财富的能力增长足以吸纳当年的租金收入有余,不需要转移财富到石头上去。但以后各年仍不断有收入进来,收入增长率不变的话地价不再升,土地这仓库很快又会满到无法再容纳更多的收入,又得往石头那边的仓库转移。   而且,如果这社会的资产不止土地一种,则单一 资产储藏财富的积累能力是受这个特定的单一资产参与生产时所能获得的收入的增长能力所限;可财富储藏在收藏品上,由于原则上整个社会的财富都可以放进来,其积累能力就不受单一资产的收入增长能力的限制,而仅受制于整个社会的财富的增长,这差不多等于是没有限制。这就有如一个只能吸纳一条河的河水的湖泊,与一个可以吸纳所有河的河水的大海相比,其潜在的蓄水能力完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就是教授的文章第三部分中说的“单靠收入增长带来的财富累积,财富上升不能超越收入折现的上限……财富的上升是被资产的收入上升约束着。然而,从沒有产出收入的收藏仓库看,财富的上升沒有这种收入约束。……识者说,其中一件(指乾隆物品)五十年上升了四十万倍。这可见沒有产出收入的资产的财富累积近于沒有上限。或者说这上限是受到其他资产的收入的约束。”的意思。   有读者在评论中提问说“ 将没有产出的资产比作是一个蓄水池,这个蓄水池的容量要多大就有多大,而其他有产出的资产就充当容量确定的蓄水池,收入就如同水一般自由流动。从理论层面看,这些水的最好累积去处是那个容量无限大的蓄水池,或者当水从这些大小确定的蓄水池中溢出时,最好的处理也是使它们流向那个无限大的蓄水池,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损失或者损失最少? ”这个比喻打得很好很清晰,只是需要修正之处甚多。其一,是有产出的资产不是容量确定,而是收入不增长时才是容量确定,收入增长时容量是可以增加的,但这增加仍是有限的,始终受限于收入的折现。其二,均衡时所有仓库的回报率一定是一样的,无所谓什么最好去处不好去处。(下面会作详细解释。)其三,把多出的水(财富)转移到收藏品型仓库不是什么“最好的处理”,而是只能这样处理,否则那水无处可去。传统的财富累积理论就是因为没有想到这种没有收入、看似“虚无”的收藏品作仓库,就无法解释多出的水去了哪里,得不出均衡的结论。   当然,反过来如果是土地每年的收入下降了,土地这资产会贬值,减少了贮藏财富的能力,但可以转移到石头上去的收入也会随之减少,导致石头这仓库里的财富总量可能下降。同样地,既然一条河流增加水量使吸纳它的湖泊的水量增加有限,而所有河流增加水量使吸纳它们的大海的水量增加近于无穷;则一条河流减少水量使吸纳它的湖泊的水量减少有限,而所有河流减少水量使吸纳它们的大海的水量减少会是暴跌!   显然,若经济处于增长阶段,资产的每年收入会是持续地增加(实际上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于是收藏品型仓库里贮藏的财富量会显著地上升;但反过来说,若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资产的每年收入会是持续地减少,则收藏品型仓库里贮藏的财富量会显著地下滑。   正因为收藏品型仓库的财富其实还是来自资产型仓库,所以如果没有资产型仓库,收藏品型仓库是无法存在的。以前张五常教授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如果举国之人都投资于收藏品,这个国家是会饿死的,理由便在此(不过,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早在举国饿死之前收藏品仓库就会因为失去财富的来源而价格暴跌,使买家纷纷退出)。这也造成收藏品仓库对国民收入增加反应极为敏感(即国民收入增加它所贮藏的财富会显著增加,而国民收入减少它也会显著减少),援用前面使用的比喻:只吸纳一条河的湖泊,水量增减只限于一条河;吸纳所有河的大海,所有河都会带来水量的增减。因此,不妨把收藏品的价值变动视为一国财富变动(边际量,不是总量)的最佳指示器,肯定比什么 GDP 的统计都要来得远为可靠。   有读者提问,为什么资产型仓库就非要受制于其收入的折现值,为什么不可以是资产的价格一部分来自资产型仓库,另一部分自收藏品型仓库,这样就可以看成是资产的价格也不用受制于其收入的折现了。这读者设想的这种情况的物品属于混合型仓库。但要注意,纯收藏品型仓库要稳固不破,固然是必须符合教授的文章的第二部分所列出的四个条件,而一种资产如果要兼有收藏品型仓库的性质,也必须符合那四个条件。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数量不能太多”那半条(整条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因为如果供给能容易地增加的话,那就会变成郁金香那样的物品:本质上其实是资产型仓库,一时之间却被人们当收藏品型仓库那样炒,价格暴涨刺激了供给随之大量增加之后不跌个头破血流导致仓库破裂那就怪了。   如教授的文章所述,比较典型的混合型仓库是创作者仍在生的收藏品,因为创作者仍在生,供给仍会增加(文章里用“续有产出”,可能引起了一部分读者的误解,以为这“产出”是指有产出的资产的“产出”,其实是指“供给增加”)。这类收藏品的收藏品型仓库那一部分显然有较大的破裂风险(其它条件不变时),所以买家自然会要求它的资产型仓库那一部分多些,因资产型仓库有收入支持,减少了破裂的风险。这就是文章中说“这里我要补加一个定律:凡是续有产出愈多的收藏品,收藏者对该品的欣赏或享用的需求一定愈大。”的道理。这类收藏品的资产型仓库部分的收入,就是欣赏或享用的消费收入,但其折现值并不足以支持其高得惊人的天价,其价超出消费收入折现值的部分就只能归入收藏品型仓库的部分了。   有些读者坚持认为收藏品也是纯资产型仓库(即认为根本无需另作一个虚无的收藏品型仓库出来),其价甚高是因为欣赏的消费收入对购买者来说很高,这一来是完全无视了确实是有些购买者对买回来的收藏品既不看也不挂出来炫耀的事实(即解释不了这样的现象);二来也无法回答以下的问题:如果购买收藏品时的价格确实是购买者欣赏消费的收入折现,那当收藏品升值后难道这消费收入增加了?有些升值还是几万倍的升,难道消费收入在这几年之间突然几万倍地爆升了?又如果收藏品贬值了,难道又变成是消费收入减少了?可这升值贬值明明是外间的需求变动所致,并不是收藏者自己的品味爱好发生了变化,用欣赏收藏品的消费收入的变化来解释其价之变,不是太也牵强附会了吗?   又有读者认为收藏品型仓库要能经久持续下去,市场上要有为品味和欣赏的出价者这个条件必不可少;还认为收藏品仓库的财富可能也要随人群品味变化而变化,并怀疑 80 后、 90 后会对那些古字画有那样的狂热(因而他应该是在暗示收藏品的升值潜力以后是无以为继的)。这读者一来是太少看了有钱的 80 后、 90 后附庸风雅的动力(不需要真的喜欢,虚荣心也能成为一种很强的动力,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二来还是那句话:收藏品型仓库是一个大海,其水量(财富)来自所有的河流(全部有收入的资产),而不是来自一条河流(某种资产),所以混合型的收藏品本身有没有(欣赏的消费)收入不重要,至少其它纯资产型物品肯定有收入,保证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财富来源。所以这读者说必须有为品味和欣赏的出价者是不对的,教授列举的四大条件可是历经深思熟虑的结果,哪有那么容易会遗漏了一条?   而某种类型或风格的收藏品的价值会因品味变化而变,但收藏品型仓库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是由有收入的资产创造的财富决定的,(这一点已经反复重申多少次了?)品味变化只会导致财富在收藏品型仓库内的不同小仓库之间转移。教授的文章里提到,日本人喜欢收藏法国印象派画,但中国人喜欢收藏中国古文物(跟教授聊天时讨论此现象得到的解释是:日本没有多少自己的固有文化,向来是把其它文化中好的东西搬过来,所以古代搬中国,现代搬西方;中国人却有极为丰富的属于自己的固有文化,自然是首先对自己的古文物感兴趣),因此日本经济下滑而中国经济上升,导致的法国印象派画价格下跌(其实只是一度下跌,会购买法国印象派画的可不是只有日本人)而中国古文物价格上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后一个问题是,收藏品型仓库不可能光有好处。收藏品的鉴别所涉及的交易费用(信息费用)比较大,自身也没有收入来保障其储藏的财富增加,完全依赖资产型仓库里的财富转移过来(所谓“虚无”是也),这必然造成收藏品的价格的波动会比较大(即风险较大)。   但资产型仓库也有它的麻烦之处。资产是必须参与生产的。小至养鸡卖蛋的小个体户,大至运作一个大公司生产多种商品、提供多种服务的大老板,都是直接参与生产,要直接地承担生产经营的风险。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劳动力这一资产是必须自己经营的,其它资产则往往是通过借出去让别人经营(如上述的银行存款,其实还有股票与债券投资等),这跟选择收藏品要鉴别一样,你也要鉴别他人是否有能力使你出借的资产保值升值(如钱存在这家银行安全不安全?买这股票或债券会不会跌到头破血流?)虽然有关交易费用相对收藏品低得多。   这样,两相比较之下,收藏品的鉴别费用较高,但持有后价格波动的风险较高,但可能升值的幅度比一般资产高很多很多;资产参与的生产若自己来经营,要承担经营的风险与麻烦很大(收藏品买回来后存放在温度、湿度适合并做好了防盗安保的地方就不用再费心管理,比经营生意的麻烦可要少得多),若借给别人来经营,同样有鉴别费用或价格波动的风险。人们会在这两种类型的仓库上进行选择和数量调整,直到二者的回报率(扣除了各种成本与交易费用之后)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的均衡点。   教授的文章第二部分中的“原则上,市场对不同仓库或资产的取舍的均衡点,是扣除了拥有者的不同快意、管理的不同麻烦、仓库的破裂有不同的机会等,其预期的回报率应该一样。”解释了收藏品型仓库中的不同仓库之间的均衡如何取得。第三部分中的“至于上述的不同资产回报率相等的均衡,沒有收入的资产可以随时由市场重估所值,然后以重估后预期的升值看回报。有收入的资产,收入是回报,而我们解释过这样的资产可以按时升值。”则是解释收藏品型仓库与资产型仓库之间的均衡如何取得。(至于资产型仓库之间的均衡如何取得,传统的投资理论已有结论,即各种不同资产扣除成本与交易费用后回报率应该一样,与市场利率看齐。)   (二)房地产是什么仓库?   很多读者问:房地产是什么仓库?答案其实再明白不过。房地产是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事实上我想象不出有什么生产是不需要投入房地产的),能带来收入,那当然是资产,所以是资产型仓库。而且房地产显然不符合收藏品型仓库的四大条件,所以也不是混合型仓库。有些读者拿收藏品型仓库的分析来套房地产,是错误的。   这一节要澄清的,主要是有些读者表示不明白教授在《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五):国民收入漠视伊甸园》一文里的那句“二○一○年,中国内地的住宅租金的每年回报率只约楼房之价的百分之二,非住宅约百分之五,皆低于百分之六以上的银行借贷利率。这显示着中国的预期收入或通胀或二者的合并会上升。”   不明白的读者认为,房地产价格(资产价值)应该是房租收入的折现,高出的部分就是泡沫;后来又有读者认为那高出的部分是收藏品型仓库。这都不对,因为把资产价值的定义弄错了。前面为着行文的方便,我也偷了懒,没有把最准确的定义完整地写出来。资产价值不是房租收入的折现,而是对 未来预期 收入的折现!很多人直接把目前的收入当作了未来预期的收入,这在一个静止不变的世界(即上一节最初举的土地的每年收入永远一样的例子)里是对的;但在一个可以预见其经济不断增长、因而房地产作为一种所有生产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未来预期收入也应该是增长的世界里,则不能只看现在的租金收入,还应该加上预期收入的增长(有通胀的时候,要把通胀所导致的预期的名义收入增长也加进来)。   这就是《宏观分析的失误(之五):国民收入漠视伊甸园》一文中那句话的正解。至于教授这文章第三部分的那 一句“ 如果你肯定楼价会會按时上升,但这预期升幅加上可收的租金低于利息,你不会抢着购买。”说的是同一件事,只是从反面来说。   当然,预期可能出错,处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人们较易倾向于乐观而可能预期出错,把未来收入的增长估计得过高的机率上升,导致所谓的“泡沫”;而经济百业萧条的阶段人们也往往会过于悲观而同样有可能预期出错,把未来收入的减少估计得过低,使房地产价格“超跌”。但这跟购买收藏品时预期出错(买错具体的某一件收藏品,或购入的时机没抓准)是同样的性质。这世上毕竟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出手入市就让买家自己承担风险。如果说拿出了真金白银入场压注的人的预期都会错,那政府又凭什么认为自己的预期会比他们更准确?以现在中国每年的 GDP 的增长率都在 10 %左右,现行房租的回报率只是低于银行利率 4 %(住宅)至 1 %(非住宅),“泡沫”的成分几何,客观分析而不是感情用事的读者可自行计算。   事实上,经济增长哪怕只是放缓,都会立时导致房价的下降。我们可以举出最近的两个例子:一个是 07 年金融风暴期间,中国经济一度放缓,楼价应声下跌,而这次下跌可是完全没有政府采取任何打击楼市的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有些对楼价怀有不满情绪的朋友是不肯承认当时楼价是下跌了,出于照顾这些朋友的情绪,姑且称之为“回软”吧。但不管是跌多跌少,确实是跌了。以我所居住的城市为例,我身边好些认识的人就是在那段时间出手买了房子,除了其中一个是刚好有需要而买的,其余都是见楼价下跌到让人觉得“很划算”的地步而果断入市的。至于深圳有好些楼盘的一期业主在收楼时刚好遇上二期开盘,发现二期的价格比他们买一期时低了很多而心理极度不平衡,要求发展商补回差价的新闻,应该是闹得全国皆知的吧?当然,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只是放缓、并非负增长,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楼价的下跌或回软的幅度和时间也都不大;另一方面,位于各大城市的市中心的优质楼盘,可能真的没跌多少。这跟教授的文章第二部分说的“在同类的收藏品中,那些所谓「精品」的,在市价一般上升时其升幅的百分率通常比较高,而市价一般下降时其跌幅百分率比较小。不是永远如是,是或然率如是。”的解释的第一点是类同的。   第二个例子,就是这十多年时间里的日本楼市持续低迷。不过在日本房地产的问题上,我主要不是想说这一点。而是有读者曾问及:教授说日本八十年代犯的政策错误,除了日元升值,就是搞农产品贸易保护,使日本土地价格偏高,导致九十年代初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这仓库的破裂。   日本政府搞农产品贸易保护,使日本国内农产品价格带有垄断性质,相对于如果放开自由贸易的价格要高很多。这导致日本农业的收入很高,于是农用土地的租值很高,减少了农用土地转作工业、商业、住宅用途的供应,从而也就拉高了其它所有用途的地价。由此可见,农产品贸易保护直接导致的,是农业收入较高,从而导致土地这单一资产的价值(地价)被人为地托高。而后来的地价下降,并不是因为日本政府取消了农产品贸易保护,而是因为经济增长停滞导致这个社会所有的资产(不仅仅是土地这单一资产)的收入都下降了,于是地价跟着所有其它资产的价值一起往下掉。   虽然农产品贸易保护直接造成土地相对其它资产的价格是扭曲的,从而间接影响了经济体里的生产效率、影响其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停滞的原因不止农产品贸易保护一个,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应该是日元升值)。地价下降却是直接地与经济停滞相关。   所以以下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农产品贸易保护导致高地价是泡沫。根据前面的分析,泡沫应该是指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前景过于乐观,导致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增长在未来真的到来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实现,即预期错误了。如果人们是出于农产品贸易保护而预期未来的土地收入不断增长的话,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并没有取消的情况下,他们的预期并没有错,不存在所谓的泡沫。只不过是土地收入的增长并不仅只取决于有否农产品贸易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体经济有否增长。   另外,除却房地产,股票这一类的证券资产出现“发神经地大起大落”的情况远非绝无仅有。但这跟收藏品型仓库的价值常有剧烈波动的原因完全不同。资产型仓库的价值如果剧烈波动,是因为预期剧烈变动。尤其股票市场最为明显,单边上扬或下挫的市况会容易地影响人们的预期剧烈变动。而收藏品型仓库,前面已经反复申述,其价值波动的根本原因来自整个社会的财富变动,当然这也受预期影响,但预期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财富,不是单一资产的未来收入。   最后要说的是,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型仓库,比其它资产型仓库要更受普通人的青睐。因为,与一般的资产相比,房屋只要得到适当的保养,可以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保持状态,不像机器那样不管如何好地保养维持都会折旧(除了物理形态的磨损,还有技术进步导致的价值减损)至零,更不像大部分产品在时间的流逝中或者会腐烂、或者款色会过时而致价值灭失。至于土地,那更是除非地球毁灭或地壳下沉,其物理形态永不灭失。当然,形态不失不等于价值不失,一块本来用于种植农产品的土地,可能因为沙尘暴而变成沙漠,使其作为农地的资产价值荡然无存。但沙漠上也可以盖工厂,起住宅,当然成本较高,舒适度较差,还不如仿效拉斯维加斯开赌场发展旅游业。战争年代房屋可能会被炸得尸骨无存,但被炸成一片焦土的地方仍然是土地!推到尽想象最极端的情况吧,即使一块土地被污染至完全是生人勿近的程度,有需要它仍然可以做个垃圾填埋场(由机器人把垃圾运进来填埋,生人不需接近)!收取的垃圾费就是这块土地的收入。总之,只要有地球的存在,有人类的存在,土地永远有用,永远有价!也就是说,与普通的资产相比,在物理形态上它更接近黄金具有百炼不损的可靠性。(黄金是不是财富,为什么人们常常使用黄金来贮藏财富的问题,后面再作分析。)   这应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普通人(姑且我们以一个在社会里处于中产阶层的人作为普通人的代表)的收入在扣除消费、或可能有的生意上的投资之后,他首选的贮藏财富的方式就是购买房地产。这就逻辑地导出教授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说“在经济增长得好的中国,一般市民要通过投资来累积财富,最安全可能是在房地产打主意。不容许他们这样做,或在政策上有意或无意间令房地产的投资者损手,不智。我可以容易地想到极端的例子,说打压楼市可以把整个经济搞垮。”以人为的政策使人们贮藏在房地产的收藏品型仓库内的财富减少,等于是强抢了人们使用有关资产进行生产所得到的收入,这自然会损害人们勤劳生产以获取收入的积极性。既然我增加了收入也没有安全的贮藏之所,那我倒不如少生产些、少获得些收入好了。   另外,货币一类的资产,虽然也可以作为仓库来贮藏财富,但在现代社会里,其供应量都是由政府说了算,想增加就增加,想减少就减少(通常都是增加)。在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增加会使平均摊分到每一单位资产上的财富量减少,于是从持有定量资产的个人来看,他持有的财富缩水了(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财富总量没有减少)。由此也可以顺便说明,为什么教授说政府若真的想楼价降下来,增加供给是最有效的。   (三)黄金是资产吗?是财富积累的仓库吗?   本文最后一个问题涉及的是黄金。黄金本身是一种商品,有点物理方面的用途。有用途的商品通过发挥其用途参与生产就能带来收入,从而成为资产。但问题是绝大部分购买黄金的人并不是打算使用黄金在物理方面的用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黄金比较类似于收藏品型仓库。不过,黄金的供应量是可以增加的,只是不像纸币那样可以轻易地由着政府的性子来增加而已。所以黄金不算是纯粹的收藏品型仓库,而更类似于教授的文章中说的那种创作者仍在人世、因而其作品的供应量仍在增加的混合了资产型仓库和收藏品型仓库两种性质的混合型仓库。   不过,回顾以往,黄金升值与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有看头没有太大关系,反而是与一国的货币(主要是美元)是否不稳定密切相关。如果是一个小国的货币不稳,人们会抢着把手头上该国的货币转成美元,从面抬升了美元兑该国的货币汇率。但如果是美元不稳,人们只好是转向黄金,从而抬升了金价。从这类比可见,对于一个小国来说,美元只是一种外国货币,说到底仍只是货币,仍只是一张纸而已,只不过其供应量不受该国政府控制,因此不会被该国政府滥印。而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黄金本来也只是一种普通商品而已,只不过其供应量不受美国政府(实际上是任何国家的政府)控制,因此绝不会突然大量增加而已。   所以,黄金与其说是贮藏财富的仓库,不如说是避险的港湾。其实,所谓的货币不稳,是指货币相对于物品的交换比率不断下降,因此人们不想持有货币,而是想持有物品。但如前所述,物品是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腐烂、款色过时导致价值下降的(其实都可统称为折旧,在会计学上前者称为有形折旧,后者称为无形折旧),房地产虽然比一般的物品有更易于保持的物理形态,但流动性很差。另外,普通物品的供给很容易增加,那就跟货币一样容易人为地增加供给至泛滥成灾,价值仍是难以保持,而黄金则不但物理形态稳定,而且不容易增加供给,流动性还很不错,无怪乎会成为避险的首选,做了所有其它物品的代表。而如果是在战争年代,房地产无法随身带走,黄金还更多了一重便携的优势。   评论中有一位读者提到一句俗话“盛世古玩,乱世黄金”,可以说是对黄金及纯粹的收藏品型仓库之间的区别作了最好的注脚,也佐证了前一节所说的收藏品型仓库的财富变动最灵敏地反映着经济增长(资产所创造的财富)的变动。   三、结语   教授的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谈及他是怎么想到这个“仓库理论”时提到,他最初想到用这个角度看财富累积是 2006 年的时候回应朋友询问对中国政府打压楼市的评论,后来在 2010 年写作回应张军的书评时有更多的发挥。   可是,我为了写这篇“解读”,把《经济解释》卷二《供应的行变》翻出来,将第一章的《利息理论》又重温一遍的时候,却发现在“收入与财富”那一节里有这么一段:“你购买了一幅古画挂上墙上,认为将来是会升值的。概念上,你可能一起做了三件事。一、你欣赏该画时,是消费;二、买价低于一个时期的收入但高于欣赏所值那部分,是投资;三、买价高于一个时期的收入的那部分,是财富转移到古画去。”《供应的行为》是 2002 年 3 月出版的,写作时间还要更早些,可这里引用的第三点明白地显示,其实教授在那里已经有了收藏品型仓库这个概念了!事实上,当我通透了教授的这个“仓库理论”之后,回看这一句,才体会到它里面包含的,是何等博大精深的睿智!   自从张五常教授提出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及中国的以县竞争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之后,在此期间我除了写过关于“租值蚕值理论”的解读性文章(见本博客“评论张五常”的类别之下的“博客讨论室”)之外,已经很久没有写过此类文章了。是突然又在我头脑里变得汹涌而无法抑制的写作的冲动,使我意识到,张五常教授的这一个“仓库理论”是继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和中国的经济制度之后最重要的理论成就!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竟然仍在、且能在学术的祟山峻岭里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实在是不可思议!这真让人期待,下一次,他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完)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