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特级教师蒙冤 | 笔下滚春雷——孙立平,有胆有识有脊梁

原文地址: 笔下滚春雷——孙立平,有胆有识有脊梁 作者: 老傅看社会        笔下滚春雷   ——孙立平,有胆有识有 脊梁                孙立平简介   辽宁人, 1955 年出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社会学。根据网络信息,他是习近 平的博士论文导师,故仿照古代称呼,他现在被人喜称为“帝师”。   在当前有“正能量”的知识分子中,我最欣赏孙立平,他的洞察力最强,写出的一系列文章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开出了治理中国社会弊病的许多药方,可惜没有被中国执政核心人物与大众重视,他春雷般的呐喊不能为社会接纳。他现在是帝师,不知道他能否利用这个人脉,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微薄之力。   重建中国社会基础秩序 他引起我注意的第一篇文章是《当代中国利益关系调整与基础秩序重建——孙立平教授在上海大学·东方讲坛的演讲》(发表在 2007 年 6 月 17 日解放日报 , 演讲时间为 2007 年 3 月 17 日),看了很有启发,从此,就开始关注他。下面我摘录文章中一些精彩的内容: 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有时候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能支撑制度有效运作的 基础秩序 不起作用了,这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如果说我国贫富差距失控,主要就是因为解决问题的基础被破坏了。 …… 为什么会失控,差距逐年拉大?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处于一种非正常化的状态,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什么途径分到了谁的手里,尤其是国家不知道分到了谁的手里。 …… 我们社会当中很多的问题都与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关,一个是“社会的基础秩序”,一个是“不可治理状态”。现在中国社会中很多的现象已经处于不可治理状态。比如说收入分配不均,一边调控着,它却一边不断扩大 …… 比如说腐败的问题,仅仅靠一般的方式已经没办法发现,更谈不上有效地防腐了。 我们现在一方面是基础制度的松懈、瓦解、不起作用,一方面道德底线又失守。 道德底线的失守带给社会的将是灾乱性的问题 。一个社会靠什么东西支撑,我觉得就是 最基本的制度、道德的秩序 ,还有一个 信用制度 , 这些东西混合起来形成的叫基础秩序 。 制度是要解决问题的,当你的制度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叫做 制度的失败 。但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有时候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能支撑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秩序不起作用了,这是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我们不仅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同时要重建这个基础秩序。 不知道国家领导是否看过这篇文章?现在离开孙立平文章的发表已有五年之久,可是“基础秩序”仍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还在溃败,最致命伤的是无数的儿童、少年在学生时代就逐渐被 道德滑坡现象 潜移默化了。                   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到文章《孙立平: 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2005 年 9 月 20 日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殷练采访了孙立平,对改革评价进行了对话。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8 年前他们的对话。孙立平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有下面一系列的回答:   中国的改革已经有了 27 年的时间。纯粹以时间的意义说, 27 年相当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文革结束的时间。 …… 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流失、大批国企职工失业下岗,使得对国企改革的讨论和反思已经不可避免。 …… 受到抨击最多的,无疑是医疗、住房、教育这三个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关的改革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改革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张力不断凸现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 在 1980 年代,市场经济因素在再分配体制的空隙中出现,并为当时在再分配体制中处于边缘或劣势地位的人们带来了机会。这时市场与公平的关系大体是和谐的。但到 1990 年代特别是 1990 年代中期之后,此种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朝向市场经济的一些努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成为社会公平的对立物。特别是利益对于改革的扭曲变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经不是朝着一种新体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改革的共识在破裂,动力在丧失,而且社会群体结构已经产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观政策也往往进退失据。      关于近年来在思想理论界的论争,我觉得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改革以及对改革态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去掉有关改革讨论中的意识形态化因素,将改革作为一个可以理性进行反思和讨论的对象。   应当承认,近些年来,利益已经成为扭曲改革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利益扭曲机制的作用之下,每一次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最后往往都成为一场利益或财富掠夺的战争。住房制度改革几乎是最后一项利弊参半的改革。 …… 到 1990 年代,开始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 据有学者估算,每年的流失有几千亿的规模 …… 在最近几年时间 ……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就是财富掠夺。掠夺与瓜分是不同的,瓜分针对的是公共财产,而掠夺则是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掏腰包。而这种掠夺,有相当一些是通过扭曲改革的机制实现的。比如,人们所说的“新三座大山”,即住房、医疗和教育,就是如此。         …… 改革是如何走到今天这地步的?从根本上说,是利益集团扭曲改革措施的机制已经形成。 …… 其结果就是,改革的过程越来越多地被一些社会力量集团所左右,甚至一种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在开始形成。   可以看到,孙立平的措辞相当锋利。共产党一直喜欢咒骂剥削者的词汇—— “掠夺”, 现在却出现在自己领导的名义上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社会里。多么可怕啊——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开始形成。这是有胆有识的知识分子向执政者怒目呐喊,你们在把中国引向何方?可惜,这样的春雷唤不醒执政者,他们仍然我行我素。 孙立平把社会问题彻底披露在对话中:   …… 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塑造新的市场主体的角度看,国企改革都是完全必要的。 但在事实上,国企改革成了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和对原有国企职工的野蛮剥夺过程。其他如人事制度改革、公车改革、公务员工资改革等都有可能重蹈覆辙。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改革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破裂,改革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 …… 可以说, 1980 年代是一个对改革有着极大共识的年代。 …… 从 19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公共财富的瓜分已经开始演变为群体间的财富掠夺。 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制,至少断送了一部分群体的梦幻,而另外一系列改革的结果,是人们的生活更为艰难。     孙立平开了药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也许需要一个“与民休息”的时间。     …… 在改革的初期,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叫作“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这个策略在破除旧体制的阶段上是适宜的。但问题是,我们在转型阶段仍然沿袭了改革前期的改革策略。 比如,像国企改革这样涉及基本体制和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既没有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没有系统的立法。 …… 对此有人形象比喻为,河上有船,岸上有桥,而我们却一意孤行地摸石头过河。 …… 我们的许多改革几乎都是以非规范化的方式进行的 。 …… 改革策略的转换需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条件。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卡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缺位,转型期需要的推进改革的机制无法实行。无论是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讨论,民众对于改革的参与,还是大规模的公正立法,都需要这个条件。我们在面临一种选择:要么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条件,形成转型阶段所需要的改革策略,从而推进其他方面的深入改革,要么在政治体制改革缺位的情况下暂停其他改革。 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缺位的其他改革很可能将这个社会引入歧途。     看到孙立平这些对国家执政状态入木三分的揭露,令人痛心疾首:国家最高执政者,你们难道在昏昏欲睡,对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吗?在位不谋政,做什么执政者! 孙立平的言语虽然锋利,嘴下依然留情。我要接着他上面的一段话说:中国社会的政治如果不改革,那么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将永远是寡头政治——专制的政治,却又是一盘散沙的政治。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也相当有水平,他问孙立平: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么在实践的层面应当如何选择?     孙立平这样回答: 目前的几种主张: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二是调整改革的模式,使多数人受益;三是纠偏。      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需要形成几个最基本的判断:第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不改革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必须坚持的,汇入世界主流文明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第二,由于利益机制对改革的扭曲, 一些改革最终成为一场财富掠夺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对改革的共识与动力不能过分乐观 ;第三,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基础秩序已经崩解,在目前情况下,即使是一种新体制建立起来了,也无法正常运转,一些必需的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举个例子,司法独立的问题目前还是法学界不断呼吁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社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我们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人们就不能不有一种担心,如果司法真的独立了,司法腐败不知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从这样几个基本判断出发,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不要轻易进行涉及重大利益的改革,同时对此前的改革进行治理整顿,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重建改革的动力与机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其他方面的改革无法进行,从而推进整个改革的条件尚不具备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孙立平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开出了这个药方,因为他知道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前的执政者,没有现代政治家的胸怀念与水平,缺乏高度责任性,按照社会发展惯性在治理社会。 孙立平沉重地叹息:     …… 确实,中国的许多改革因为错过了合适的时机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但现在提出为了改革而治理整顿,并不是要拖延改革,更不是要否定改革,而是要退一步进两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孙立平还有许多精彩的分析,这里不再引申了。 如今,孙立平与记者殷练的这篇对话,已经过去 7 年多,可以看到,在 2005 年孙立平以他洞若观火的眼光,透彻地分析的中国的社会问题,今天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他粗糙地开的药方、提的一些建议,是他一个人在纸上谈兵。 我不得不叹息,共产党搞意识形态是强权政治——一统天下,但是解决问题,往往却是一盘散沙,每个领导都可以不负责任。孙立平啊,孙立平,你现在是帝师,你能够发挥作用吗?国家看似龙腾虎跃,经济繁荣的背后,却在不断的上演各种各样的悲剧。你提出的去意识形态化,在当今的体制下无法实现,这是多么的悲哀! 中华民族,我不得不为你哭泣!              警惕!我们的社会在 溃败! 2009 年 2 月 28 日 的南方网 ( 广州 ) 上,发表了讨论贴《孙立平:中国最大的威胁 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阅读这篇贴,深深感到孙立平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分析有胆有识,丝丝入扣: 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 …… 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结果是许多该做的事情无法去做。 …… 如果总是刻意寻找不稳定因素,当然会找得到的。更何况失控的权力还会不断制造出“群体性事件” …… 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刻意地去寻找不稳定因素,都是找得出来的。但只有我们有稳定压倒一切,有“维稳办”这样的机构。     近些年来,社会溃败的迹象已经明显开始出现。    其中最核心的是权力的失控 …… 因此社会的溃败首先表现在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我这里所说的权力失控是指,权力成为不但外部无法约束而且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 …… 地方性权力、部门性权力已经成为既无上面约束,又无下面监督,同时还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这意味着 国家权力的碎片化 ;官员不能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为保官升官不惜牺牲体制利益(不要说社会利益了)。在此背景之下,腐败已经处于失控和“不可治理状态”。     孙立平指出社会的溃败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 …… 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代表了体制性的对信息的扭曲。“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 孙立平毫不留情地指出执政者的严重失误: 社会失去进行长远思维的能力。    ……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倾向,即短期问题夸大症与长期行为麻木症并存。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草木皆兵;而对于关乎子孙后代、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视而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一种体制性行为。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竭泽而渔,在体制的弊病上能拖就拖。 看到孙立平的这些分析,真为共产党汗颜。 对于反腐败为什么不能有效进行,孙立平指出:    多年来的反腐败,基本停留在表演性和杀鸡儆猴的层面,而对于实质性的反腐败措施,尽管从上到下心知肚明,但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推进,特别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是噤若寒蝉。    孙立平指出: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得不压制言论自由。可以想想,为了压制那些言论,我们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资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想绕过民主这个坎儿。可以想想,为了不民主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编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就不得不压制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于是酿出了多少群体性事件,为了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花费了多大的精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很多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措施我们都不敢采用,为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笨拙而无效的运动型办法,为此又浪费了多少的资源和精力?……因此,我们这个体制是很累的,管理者也是很累的,从体制到管理者的心理负担都很重。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这个社会要付出更深远的代价。比如,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批普适价值?是普适价值中的什么让我们大动肝火?说穿了无非是民主自由,因为民主自由威胁既得利益。 孙立平把执政者批得体无完肤。毛泽东执政开始,统治者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连党内都不能实现民主,不要说让人民发出心声。当毛泽东肆无忌惮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把国家搞得天昏地黑的时候,谁能够站出来说话呢?谁也救不了这个国家于水深火热中。可惜现在的执政者仍然不让社会深刻解剖文化大革命,仍然保持最坏的法宝——压制言论自由、舆论一律,仍然讳疾忌医,把民主锁入铁笼,还孤芳自赏美其名曰“强势政府” (所谓“强势政府”,才能让我们国家经济如此飞跃发展),让中国失去政治改革的最好机会。 孙立平认为,造成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    …… 市场是权力在当中起作用的市场,权力是在市场当中行使的权力。而且,现在的权力因为市场化而有了更大的行使机会和场所,卖出了好价格。    对于权钱的结合,既要规范权力,也要规范市场。但更重要的是要切断两者结合的链条。 这链条谁来切啊?几十年,日复日,年复年,执政者依然高枕无忧。 对于“维护稳定”,孙立平精辟地分析道:    由于思路错误,“维护稳定”的种种措施导致使社会健康化的变革无法进行,结果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溃败。    当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腐败成为一种无可厚非的价值,当腐败成为一种人人欲诛之又人人欲得之的东西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变态的状态 。历史将会证明,“稳定”不仅不会压倒一切,很可能会毁灭一切。因为这种僵硬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会将那些使我们这个国家健康起来的努力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孙立平认为权钱结合以及由此形成的腐败,从根本上扭曲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去年是中国改革 30 周年。本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们期待着对改革的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期待将 30 年这样一个时刻作为发展新的起点。但遗憾的是,廉价的颂扬、言不及义的套话,使得这个大好的时机被放过。这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面对现实,包括面对改革的勇气和能力。    孙立平这些振聋发聩的话,不知道能否让执政者从睡梦中醒来。对于一些学者歌颂的“中国模式”,孙立平毫不客气的指出:    我一直不同意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完全归功于改革,只要没有特殊的天灾人祸,经济本来就会发展。有人经常用今天的物质生活和 30 年前对比,以说明改革的成功,其实这当中除了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外,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今天城市中的许多家庭是 3 个孩子的话,其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 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说对改革也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扭曲和变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是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市场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部分。 看了这篇贴子,我万分佩服孙立平,他是知识分子的骄傲,中国有这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中国人心没有死。 孙立平,民族的脊梁!     我与孙立平持一样的观点,不应该面临中国严酷现实,还歌颂中国模式。这个血淋淋的中国模式,牺牲了多少中国人的利益并贻害无穷,它幕后的悲剧在未来的历史中将令人发指。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孙立平分析的原因之外,我补充一个原因,在动听的市场经济乐章背后,执政者把“贪婪 ” 这个魔鬼从“潘多拉盒子”里放了出来,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通行无阻。“贪婪 ” 这个魔鬼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重磅文章,石破天惊! 2012 年 1 月 9 日 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由孙立平主笔撰写的重磅文章《须警惕“石头摸上了瘾,连河也不想过了”》,该文章发布了清华大学 2011 年度“社会进步研究报告”的主要论点。 这篇文章在我的心底掀起万丈波澜,文章的精神让我久久回味。 文章无情地把“盛世”中存在的最重大的、千疮百孔的社会问题撕裂给人们看,呐喊出了亿万群众的心声。 课题报告没有“主义与口号”,没有文字游戏,没有意识形态八股味道。 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的官方网站删去了这篇得到好评的文章。连国家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都不许在媒体上传播,可见,新闻的自由度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不让人说出真心话,这样的社会就稳定和谐了吗? 文章毫无顾忌地指出——体制改革已经陷入困境。 孙立平向人们敲响警钟,中国现在最需要警惕的,是 “ 转型陷阱 ” 。 “转型陷阱”最可怕的是这样一个结局——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 。         国家的经济发展畸形化,社会问题日积月累白炽化。我们不得不问:我们在是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呢?! 沾沾自喜、夜郎自夸的中国模式,其背后掩盖了多少积重难返的悲剧。 孙立平 说过一段画龙点睛的话: 中国的改革先天不足。回思改革的起点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问题 。 …… 改革的启动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当中有民众改善经济状况的现实要求,有知识分子改变现状的理想,但其实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的要求。后者又有两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 17 年,一种是想借此走向一种新的文明。 80 年代初期改革即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过,能够和当时形成对比的,是文革的荒唐岁月,所以掌握权力者充满自信。这种自信造成了 80 年代的开明。然而开明的表象掩盖了改革的根本缺陷,即没有一种真 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孙立平 这段话没有任何的粉饰,说得非常精彩,最高统治者看到这 段话一定怒发冲冠。没有树立新文明价值目标的执政人想到那儿就做到 那儿,美其名 曰 “ 摸着石头过河”。 “ 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被称为“理 论”,作为最高水平的“创新理论”载入史册。可从这个“理论”一亮 响,我就始终怀疑治理国家能否采用这个没有任何担挡的“理论”,它不过是一句话,奴颜婢膝的文人造势把它发展成所谓的理论。我一直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理论造成了今天社会的 溃败,历史会公正评论,不因为“权威”而退避三舍。      孙立平 有许多令人回味的经典话语: 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 重建社会已经成为一件愈益迫切的任务。 是重建社会,还是重建权力?是用一种更强有力的权力“包打天下”,还是形成一个多元的社会治理的模式? 在缺少其他机制的时候,尤其是缺少社会的充分发育的情况下,独大的权力会由于缺少有效的制约而越来越失控,并最终失去治理的效能。 以勇气和魄力重建社会,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权力的治理能力,应当是我们的明确目标。 我特别欣赏清华报告中如下一段分析: 在既得利益群体崛起的过程中,下述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官倒”、国企改制、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热、企业上市融资 …… 既得利益集团迅速支配了土地、矿产、金融资源,涉及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城市开发、公共工程、农村水利建设以及能源、电力、通信、制造等重要行业。 报告再次提起人们熟悉的名词 ——“ 官倒 ” 。难忘的 1989 年,学生反对的就是 “ 官倒 ” 。那时,腐败已露端倪,为了防微杜渐,学生向当局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可惜啊可惜,执政党不但没有重视人民大众的呐喊,而使腥风血雨,于是社会的腐败变本加厉、泛滥成灾。      报告没有为 “ 中国模式 ” 锦上添花,坦率地指出: 所谓中国模式,就是在这种体制中派生出的发展模式。在行政能力继续强化的前提下,把市场体制打碎为市场因素,通过权力重组市场因素,实现对资源的高度垄断。       报告认为,可能走出“转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实施改革顶层设计,并有相应的力量推动;二是利用现有可能的因素推动社会力量的发育,使社会力量成为打破现状的动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机推动下的被动改变,“但这要取决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自省和觉悟”。 报告开出的药方恐怕难以实现。中国几十年来的“顶层设计”成功了吗?首要的问题是党内民主了吗?实现“群言堂”了吗?党的“核心”真正来自于 8 千万的党员吗?而这 8 千万党员多少人能够反映人民的心声、代表人民的利益?多少人具有现代政治文明的水平而不是被洗脑的“人云亦云者”?党“核心”执政的得与失,在各种场合被使用“问责制”了吗? 步履艰难,一年复一年, 溃败的中国社会在加速流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在网络上搜索到标题为《学者:革命悄悄开始了 大陆剩 5 年改革》的新闻: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中国大陆贪腐、社会不公、政改缓慢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多名学者昨天在北京一场座谈上谈到,大陆还有五年时间可以改革,否则将岌岌可危。    财经“ 2013 :预测与战略”年会,昨天进行“从法制经济到法治社会”主题时,改革派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表示,现在大陆的问题不是法律健全不健全,哪条法律有无被执行,而是政府还能不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转,还能不能回到法治轨道的问题。 他说:“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经发生。”   他说,现在的大陆已是一个与法治完全格格不入的国家,且愈走愈远,其中维稳就是对法治的一大破坏、大倒退。 孙立平说,大陆需要转型,他还举台湾故总统蒋经国的例子,处理历史共业,台湾遭遇最大的事件就是二二八。唯一办法就是拦腰一刀切断,做一个切割,过去的问题,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新办法解决。现在大陆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越早回头,越早切割、越主动越好,否则将来能不能切割都是一个问题。 他说,大陆现在还有切割的条件,但已相当不乐观。现在民众还残存着一点对政府的信任和感情,有时候政府道个歉,有的人还感动的“泪水涟涟”,但是“涟涟”不了几年了,十年可能到不了,五年可能差不多了。到时,切割的机会已经错过,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武力镇压,维一天是一天,但社会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孙立平在这个会议上的全文发言,搜索不到,从上面的文字来看,这是我们看到的孙立平所有言论中最锋利的话语。 孙立平呼吁政治改革,把自己心中的思考彻底亮了响——中国如果真正需要转型(不是现在官方说的转型),共产党应该把自己的历史进行“切割”,一言以蔽之,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 怎样的“切割”,怎样的政治改革,孙立平没有详细的方案,他欲说亦休,如果竹筒倒豆子全部说出来,可能整个社会要天翻地覆,遭到灭顶之灾!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网友在 2012 年年末对孙立平文章的评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网友 吾家有爱 2012 评论说: 对每一个具体的公民而言,不必仰望庙堂,而是扎根社会,把专业技能与公民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网友 李鸣生 评论说: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够正视既得利益格局,冲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转型陷阱的逻辑,走出目前僵局与困境的勇气。执政大国,智慧、谨慎是重要的,但在今天的中国,勇气和魄力显然要比智慧更为重要。     ? ——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 hnwxq1010582351 : 清华教授孙立平:“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公 平正义 , 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机制,机制的建立在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一方面,如何限制、规范、约束公权力,另一方面 , 保障民众的权利。” . lllyyyjjjddd 2012-12-05 10:33 孙立平,中国有良心的知士。 认定一个社会好否,并不在于这个社会的财富聚集了多少,而在于这个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程度。     不论什么政治体制,是否能长期保证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评价唯一标准。     纵观历史,任何一次极具破坏的暴力的社会大动荡,都是在社会对公平正义极度扭曲后爆发的。 lllyyyjjjddd 2012-12-05 16:54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是在全民普及公平正义的思想。 旺财是我家的小狗 2012-05-16 10:51 这个地方, 已经是严重的畸形和变态,加荒唐,没有什么好说的,除了脏话。                       要不要换一套话语体系? 孙立平在 2013 年新年来临时,于 1 月 14 日在博客上发表感悟《抛弃改革这个词,换一套话语体系》 : 我们是不是应当抛弃改革这个词,换一套话语体系了。     首先,改革这个词,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而且在不同的人那里,被意识形态化的具体含义是不一样的。现在说改革,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从现实的作用来看,改革这个词已经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你说要进行改革的时候,主张改革的人还没弄清楚改什么呢,反对改革的人先警惕起来了。也就是改革的力量还没动员起来,先把反改革的力量动员起来了 。    比如,你一说改革,既得利益者想是不是要动我的利益,公务员想会不会丢饭碗,老百姓想是不是要瓜分国有资产,思想僵化者想是不是搞西方那一套。还没做事呢,先惹一身骚。        换一个什么话语体系?我主张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首先,对新的十年要有一个更高的立意。中国人愿意按三十年划线。如果这样的话,可以说,前三十年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今后三十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在是新的三十年的开端。     建设的字眼异常温和,但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在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题目下,要有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前三十年,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都应当做。今后三十年,凡是有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都应当做。因为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没有什么禁区。      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有一系列制度保障吧。这样就需要建立一系列新制度。如果将建立这种新制度的过程叫做改革,我也不反对。     …… 公平正义是凝聚变革共识,形成变革动力,超越左右分歧的重要基础。     中国不需要再在改革的话语中纠缠,不是要克服改革的阻力,而是要在一套新的话语的基础上实现一种超越,以这种超越,实现实质性的进步。       我的看法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说,还在改革话语的泥潭中继续纠缠,我们已经纠缠不起。   我举双手,支持孙立平的呐喊: 未来的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十年。因为在这之前,很多事情还可以拖,未来这十年,很多事情拖不了了,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对孙立平这篇随感的评论: 南山笑客 : …… 所谓中国特色无非是最后一块遮羞布 jxy200412 : 体制不改,任何出发点良好的改革都成为了利益集团剥削民众的工具 freeday158 :    …… 我们需要变革,请先从意识形态开始,不要再搞现代的两个凡是,好不好? 枫叶流丹ABC :      问题不在换不换什么话语体系,而是有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敢不敢拿自己开刀。舍此,纵然换一百套话语体系又有何用? lxw16237 :    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实现?     现在主流话语是坚持改革,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河对岸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过河的过程中是否被淹死我们也不知道。当付出巨大代价改革成功后,我们发现已经到达的此岸并不是改革前梦想的理想彼岸时,某些人依然在忽悠继续摸石头,幸福彼岸就在前方,难道还不允许我们质疑吗?     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走出深水区是必要的,但总应该告诉我们目的地吧?相对于永远到达不到的理想彼岸,曾经熟悉的此岸是否可以列入目的地?难道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     就目的地达成一致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讨论一下是搭桥还是绕路,难道就非得趟河而过?在深水区摸石头,一旦摸错方向随时可能丧命,这就是我们矮个的警惕一些人忽悠我们摸石头的原因。 天牙舍取 :    改到无以为改了,改为改口号,悲唉! 孙立平,历史会记住你!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牛博国际 | 中国宪政之争趋向白热化:向左还是向右?

中国官媒《红旗文稿》和《环球时报》5月21日和22日发表的两篇有关宪政的文章,几日来在学术界和互联网上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有关宪政“姓资姓社”之争日趋白热化。 知名学者张千帆在接受荷兰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宪政属资论”系官方御用文人和无良媒体在策划“造反”,挑战民间正在形成的宪政民主共识。中国当前的最大危险是缺乏体制共识,宪政改革的希望不在官方在民间。 “我们信仰的主义是宇宙的真理” 5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晓青在党媒《红旗文稿》上发表《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一文,称“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宪政的制度元素和理念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制度绝不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宪政’”、“中国没有必要为资产阶级的‘宪政事业’做贡献”等。 仅一日后的5月22日,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刊登名为《宪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国发展之路》。该文指出,这两年宪政概念突然走进舆论场,是中国主流政治发展之外的一个枝杈,它是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用新说法提出中国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老要求。宪政主张在深层上是与中国现行宪法对立,误导了部分知识分子,在互联网上引来一些追随者,但它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影响不大。 无独有偶,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同日也发表了该报总编辑孙临平《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的文章。孙临平指出,共产党人要始终同心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在党的引领下,我们靠中国精神战胜过千难万险,今天,也一定能靠中国精神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最终实现中国梦。 “官方御用文人策划‘造反’” 上述三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在学术界大批知名人士集体批判的同时,网友也纷纷吐槽,各种以“宇宙真理”为题的恶搞段子在微博、论坛等平台疯转,“宇宙的真理”一词甚至一度挺入新浪微博的时事热搜榜。 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上述几篇文章是公然对民间宪政共识的挑战,更是对习近平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宪法颁布30周年大会讲话的否定。“半年不到,就有人跳出来大张旗鼓攻击宪政,分明是有人在策动‘造反’”,张千帆对记者说。 张千帆指出,宪政简言之就是实施宪法,宪法获得了实施,宪法规定都得到了落实,宪政就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4日大会上曾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这就是宪政。而近日某些御用文人和无良媒体打着“学者”的旗号,操着“文革”的腔调,攻击“宪政属于资本主义”,是“兜圈子否定发展之路”,这些人呼吸着浓重的PM2.5,喝着遭到污染的水,吃着含有农药毒素的食品,却在昧着良心地粉饰中国式“发展”,只能说明其道德人格已彻底变异。 张千帆还表示,中国当前的最大危险是缺乏体制共识,左派和右派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意识形态严重分裂,几乎可以说是“不共戴天”,这种共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立场,而是关于基本游戏规则的底线共识,尤其是关于这个国家的基本体制的共识。中国应该借鉴西方的宪政民主构建政府,而不是拒斥宪政文明。“中国今后至少需要达成党内民主化、选举规范化、言论自由、经济市场化、司法职业化和宪法实用化六点共识,只有形成这样的体制共识,中国社会才能避免大动乱的危险。” 在左右派“不共戴天”的当前,如何达成这种共识呢?对此,张千帆把希望寄托在民间,而非官方。他指出,改革的生命、希望和动力在民间,通过自由言论或全面讨论达成共识当然最好,但是官方和左派从来不是这么做事,他们总是喜欢抱政府大腿,中国右派也有这种倾向,官方的路基本上死了,如果没有民间触动,官方宪政是不会启动的。但中国民间现在这种状况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基本共识的改革肯定是要失败的。在中国,有三支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律师、学者和媒体,三支力量能够联合起来,对一些基本问题促成强大的社会共识,中国才有希望。“现在官方用左派御用学者挑战民间宪政共识,这种做法当然很拙劣,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现象和人民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说明官民裂痕越来越大。官方宣传部门的思维越来越不靠谱,还以为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却激发了民间的热烈反弹,当然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共识对话。”张千帆最后对荷兰在线记者说。 “极左势力是执政党最致命风险” 除张千帆外,许崇德、徐昕等大批知名学者也纷纷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反驳杨晓青等人的论调。 与杨晓青同属人大的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宪政网”21日连续发表许崇德和李林两篇文章,被网友称之为是对杨晓青言论的回应。有“宪法泰斗”之称的许崇德在《宪法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中指出,(有人)以极其革命的面目出现、打着反“西化”的旗帜的极左思潮,先悄然歼灭宪政这个提法,以便架空宪法,使宪法边缘化。这种故意撇开社会主义宪法,片面地把“宪政”定义为资本主义,然后编造出“宪政”提法会招致西化的神话,误导典论,欺蒙领导,其意欲挥舞大棒重启反右派运动的作派很不合时宜。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马长山则在微博中表示,反宪政逆流除了政治逻辑,就是“文革”口号;他们自命“匡时济世”,实乃祸国殃民。如果说执政党当下面临着很多风险和考验的话,那么基于垄断利益集团的极左势力,就是最致命的风险,他们高举“革命本色“的大旗,一步步把中国推入重蹈苏联覆辙的深渊。只有力行宪政与法治,才能赢得民心。 中国人民大学张志铭教授指出,我们已经有了宪法,岂可没有宪政!对于宪政概念的理解,对于宪政之于当今中国的具体含义,可以有不同的认识,需要探讨澄清,但是宪政犹如人权、法治、民主、科学等等,皆属当今人类的共同话语和实践,今日中国绝不可、也无可能弃之如敝屣,请当局者明鉴!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范忠信同样通过微博对杨晓青等文章提出批评,他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宪法兑现的政治,就是宪法至上的政治,就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政治,就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受宪法约束的政治,就是人民权利不受任何法外限制的政治!一句话,宪政就是民主政治,就是现代文明政治!反对宪政,实质上就是恢复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徐昕对此表示,环球时报社评及胡锡进,称宪政最终是要削弱否定中国既定的发展道路,在深层上是与中国现行宪法对立的,逻辑错乱,是其一贯手法。宪政,简言之,即落实宪法,保障公民自由,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如习总反复强调的那样。 网友精彩点评:中国刮起“朝鲜风” 网友“木子老龙”:杨晓青教授的雄文刊发后,《阴曹日报》迅速予以转载。慈禧太后读完文章,抚报大哭:“哀家早就说过,宪政不适合中国道路,偏你们不听,要革命、要起义、要民主、要立宪,热热闹闹折腾了一百多年,死了几千万,如今你们明白了,哀家说话是有道理的。这杨晓青是谁?知己啊,快过来陪哀家。” 网友“北京崔卫平”:说个实话吧。一听见“宇宙的真理”,就觉得欢乐得不行,笑得弯下了腰。因为有人知道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同道了。 网友“童大焕”:宪政其实对中国各个阶层都有利,而且也已是当下中国的当务之急。它像清洁的水和清新的空气一样,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必须。威权春梦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环球”风,故国不堪回首雾霾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海蜃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指缝流。 网友“海天纯蓝”: 宪政姓资而不姓社,这些人说的理由可能自己都不认可。所谓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自信乃真不自信。君何时听到老美称其自信过啥,自信其实自己意淫而已。 网友“海伦民”:似乎又来到清末那个关口:维新还是守旧,立宪还是保皇,改良还是革命,冲突已白热化,必须做出选择。 网友“荒堂省三”:杨晓青通篇文革语言令人油然想起“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造反有理十年浩劫。刘少奇手持《宪法》衰叹,没有宪法,连国家主席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这是老一辈含胡耀邦邓小平习仲勋等的呐喊,所以才有那一轮民主法治启蒙。不过三十年光景,就被忘得如此干净吗。 网友“温文尔雅哥”: 我怀疑朝鲜崔大使是来我国传授他们主体思想的学习心得的……从他落地那天开始,我国陆续就有了“宇宙的真理”和“无德无信美国人”……简直就是刮起了一阵子朝鲜风! ​

阅读更多

白衬衫 | 龙应台:给我们一个政治家

1   台湾需要什么样的“总统”?   2006年6月27日,“国会”进行罢免“总统”的投票,我曾经为此写了《今天这一课:品格》,说,一个国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4个核心的责任:   第一,不管国家处境多么艰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国家为荣,使国民有一种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势力如何强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认同感,对国家认同,对社会认同,尤其是对彼此认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国家的长远愿景。人民认同这个愿景,心甘情愿为这个愿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圣人,但他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对外代表全体人民,对内象征社会的价值共识。小学生在写“我的志愿”时,还可能以他为人生立志的效法对象。   今天是2008年3月20日,距离台湾“大选”还有两天。2300万人在思索:台湾,需要什么样的“总统”?   2   初到欧洲时,一个完全没人在意的街头小细节被我看在眼里。   过十字路口时,人们不耐烦地等候红灯转绿,总有一半的人,两边张望一下,脚步不停,一个箭步就抢着穿过了红灯街口。但是,如果在等候过街的一群人里,有一个父亲或母亲手里牵着一个幼儿,站在路口,我发现,那一整群急躁的人就忍着,忍着,忍到绿灯真的亮起,才开始快快走动。   那牵着手的父亲或母亲,可能在滚动的人群里低头跟孩子说话,“你看,红灯不能走,要等绿灯。”   我很惊讶:这是什么样的社会默契啊。不需要开口,一群不相干的人都知道,而且接受,而且切身实践一件事;   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不要给孩子错的示范。   同样的默契,也有别的表达方式。开车经过美国的乡野,经过一片一片漫无边际的玉米田,突然出现一个小村。进村的第一个牌子,写的不是什么伟大的标语,而是这么一句话:我们村子有53个孩子。所以请慢慢地开。   这是村民和过客的默契:为了孩子的幸福,请以身作则。   2006年百万台湾人穿上红衫到凯达格兰大道去抗议时,我曾经在午夜时穿越广场。疲惫的人们彼此交谈,认识的与不认识的。穿越整个广场,最常听见的一句话,起起落落在广场的夜空里,就是: 你叫我们怎么教孩子?   2008年3月16日,身为“教育部”官员的庄国荣面对群众,用正常的父母禁止孩子说出口的秽语侮辱马英九过世的父亲。他当晚就被迫辞职,并且道歉。我可以想象,当时在现场的“绿营”父母们,错愕之余,心里想的,多半也是这么一句话: 你叫我们怎么教孩子?   有一种东西,是不管欧洲美洲,都紧紧抓着不放的;有一种东西,是不管“蓝营”“绿营”,都真正在乎的,那个东西,叫做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可以因阶级、因族群、因利益之所导、因意识形态之所在而有所分歧,但是,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未来,却是最大的公约数,它绝对超越政治,无关立场。   3   所以,台湾需要什么样的“总统”?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应该是,谁可以给我们6岁的孩子最好的环境长大,谁就是最好的“总统”。   6 岁的孩子正要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小学,开始他社会化的过程。透过zheng府的运作,正要开始塑造他的人格、培养他的眼光、训练他的智能、决定他的未来。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也同时把他交给了所有的机构──“教育部”决定了他将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文化部”将影响他的品味,“国防部”决定了他离战争或和平有多近,经济政策会影响到他18岁时有多大能力去面对竞争,环境政策会影响他的健康,媒体政策会影响他的判断力和见解,外交政策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国民的自尊或自卑……   这些机构所制订的规矩、政策、法律,都可能形塑社会的风气。为政者不廉,社会就贪;为政者不公,社会就争;为政者乱法犯禁,社会就上下交征利;为政者挟私好斗,社会就党同伐异。   “总统”是什么?他就是我们将这所有机构托付的人,我们同时将自己6岁孩子的未来也托给了他。   当我们为6岁的台湾孩子着想时,我们的思索就不再局限于4年或8年这一个小方格里了。我们会深思:这4年或8年会直接造成怎样的12年和16年?16年后,6岁的孩子才刚刚大学毕业──他会变成一个什么素质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准备去面对全世界?   以这样稍长的线来思索,我们可能就会发现眼前吵翻天的许多问题,譬如市场是中还是台,譬如开放几个港口来三通、每年赚几个观光客,都显得“短”,而比赛谁更爱台湾,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4   我认为6岁的孩子的未来,是最根本的政治标杆,因为他的未来,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 如果我是那个牵着孩子的手要过红绿灯的人,面对十字路口,我会选这样的人做“总统”: 第一他有基本的品格。   不,他不必是圣人,他只要在孩子面前不闯红灯就好。他只要做到所有的小学老师都会教孩子的基本道德就很足够; 小学老师说,你不可以偷窃。所以“总统”必须廉洁自持,一介不取。   小学老师说,你不可以对人粗鲁。所以“总统”不能口出恶言,他所挑选任用的人,也不能口出恶言。   小学老师说,“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就是为人温润,心地善良,对人谦恭,勤俭度日,礼让弱者。所以“总统”懂得“温良恭俭让”的道理就行。他和他任用的人,都必须知道,权力与谦卑就是要成正比。   选择这样的“总统”,我不必担心6岁的孩子会以凌弱为神气,以粗暴为威风,以斗争为成就。   5   第二他有无限大的包容力。   我不愿意再让6岁的孩子去目睹中正纪念堂的拆或草山行馆的毁,也不愿意再让孩子坐在历史课堂里听老师说,教科书又改了,她不知怎么教。我更不愿让孩子在拆和毁之后,又以同样的方法被迫去目睹原物的重建、牌匾的归位,或者看见教科书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又改写回来。   我希望台湾6岁的孩子在真正的、不打折扣的自由风气中成长。我希望我们选出的“总统”会说,不论是荷兰城堡、大清炮台、抗清遗址、日本神社、蒋公行馆,拆除或立碑,让社会文明而深刻地辩论吧。不论地图是站着看还是躺着看,不论历史要从这头写还是那头写,让社会文明而深刻地辩论吧。我希望我们选出的“总统”会说,不要急着把我们的党、我们的团的立场用权力和命令交下,不要把我们自以为是的结论强迫灌给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首先学会包容歧见,聆听异议,让台湾的孩子首先学会文明而深刻的思辨吧。   我希望将来的“总统”有那个胸襟说,真的没有“蓝”跟“绿”了,让我们为受伤的手涂上纾缓的药膏,让我们弥补隙缝,让我们从此谨守公平的原则,以无限的包容尊重彼此。把“爱台湾”的定义变成“爱台湾的民主自由”。   6   第三他有宽阔的全球视野。   今天台湾的孩子,打开电视几乎看不见国际新闻,翻开报纸几乎读不到国际分析,坐在教室里,公民老师问他“你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他的学校里,很少外国同学,他的生活圈里,没有人谈国际的事情。当他和父母坐下来吃晚餐,电视上,执政者,用激*情的声音、激*情的手势,吼着“爱台湾”;反对者,用激*情的声音、激*情的手势,吼着“我也爱台湾”。群众,则狂喊“台湾优先”。   我希望台湾6岁的孩子,能够在从容不迫、理性*而开阔的气氛中长大。我希望我们选出的“总统”会说,台湾太小,自我封锁是致命的,让我们打开所有的窗吧。   我希望他会说,让我们停止对中国大陆妖魔化,把自己“小白兔化”,让我们把巨人似的大陆和小小的台湾都放到一个全球的地图上去,用全球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未来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新加坡在庞大的穆斯林环围中,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技术的?卡达(卡塔尔),夹在强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强大的西方世界之中,是如何周旋平衡的?台湾,要怎样挣脱捆了60年之久的“两岸”思维,开始用全球的眼光去重新界定和大陆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处境?   我希望选出的“总统”会要求他的“教育部长”说:台湾的孩子需要培养全球公民素养。我们要努力教会未来的公民三件事:一,让他深刻地认识国际历史和复杂的全球议题;二,锻炼他的公民能力,使他懂得如何思考、辩论,懂得如何进行组织、串连,学会和国际社会协商、合作以及订定游戏规则的所有技术和手段;三,培养台湾孩子的宽阔胸襟。他所关怀的人权、公平、正义等等价值,不仅只限于台湾,而可以扩及全球。非洲的战争难民、中国大陆的艾滋孤儿、柬埔寨的贫穷失学儿童,都可以是他关怀奉献的弱者。   我希望将来的“总统”会说,以台湾的经济力量和公民社会的“软力量”,未来的台湾对于全球人类小区是可以有更大的贡献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胸襟开阔、眼光远大、有理想有能力的少年,为这样的贡献,有所准备。 有这样的“总统”,我才可以想象,台湾今天6岁的孩子,将来可能可以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全球公民。   7   第四他有悲悯心。   我不知道今天台湾6岁的孩子怎么看外籍新娘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他是否会瞧不起身旁的小伙伴,因为人家说,那小伙伴的妈是个越南人、印度尼西亚人、大陆人?他的父亲和母亲是否会以极其轻蔑的口吻或粗暴的凌虐来对待家中那肤色*较深的看护或佣人?   如果6岁的孩子看见的成*人,都是这样以强凌弱的,而且以种族、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来作分野,我不知道要怎么教孩子“人权”这个概念。   我希望将来的“总统”,是个有悲悯心的人。有悲悯心的他,能够将心比心体会弱者的痛苦,因为体会弱者的痛苦,他会把保护弱者看做施政的重点,而弱者,可能包括外劳、外籍新娘、遭歧视的同性*恋者、经济受剥削的原住民、身心障碍者……真正有悲悯心的“总统”,才可能是个人权“总统”。   整个社会是关切人权的,我们6岁的孩子,也才可能在将来长成一个把人权看做核心价值的公民。   8   台湾人总共才经历过几个“总统”?蒋$氏父子、李$登$辉、陈$水$扁,算是三代。第一代是强人“总统”,第二代是从强人艰辛过渡到民主的“总统”,要“破”许多东西,也要“立”许多东西,但“破”与“立”之间,很多的犬牙交错。第三代,就是陈|水|扁,政权彻底转换后第一个民主实验。他,完全不及格,然而他个人的不及格并不等于台湾人的不及格。事实上,陈|水|扁的8年对台湾民主特别有贡献:他使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要什么样的“总统”,切肤的教训,无比分明。以后什么人当选,大概都不会再重蹈覆辙;台湾人,是更成熟了。   经过这三代,台湾人真的有理由希望:给我们一个政治家,不是政客。   政治家和政客一样,也要懂得民主的精算和权力的技术,但是我想政治家和政客之间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政客只看见眼前在广场上摇旗呐喊的成*人,政治家的心中,却一定有一个6岁的孩子;孩子的未来,他真心在乎。                                                                                                                                                —–白衬衫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中国话”为何让全世界集体焦虑

作者: 信力建   在五节同庆的5月20日,搜狐微博副总监程刚先生来广州,于是召集一众好友,在淅沥沥的雨声中,把酒言欢。 大国崛起从何说起 席间聊起这几天的国际大事,先是14日晚,3名中国女子在俄罗斯惨遭杀害焚尸。竟然内地有媒体报道称被害3名女子系因偷拿坟墓贡品,破坏习俗才惨遭毒手。但杀害3名女子的4名犯罪嫌疑人属抢劫杀人、图财害命。后有朝鲜又一次在中国领海扣押中国渔船索要巨额赎金,否则将撕票。作为所谓的泱泱大国,国民在国外不安全,连在自己的领海都被肆意欺辱,真不知道所谓的大国崛起从何说起?老杨头说,如果这事是发生在美国,还不早闹翻了? 香港怎么了 老杨头说,现在的香港很浮躁,对大陆不耐烦,对前途很迷惘。因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靠发展大地产商,所以大富翁都是地产商,而美国、英国等,是各个行业都能出大富翁。这个发展模式,其实是梁振英在20年前建立起来的,但不是说不好,而是说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没有制衡力量的话,那就要出问题了。比如说李嘉诚,居然20年了都不加工资,在澳洲在美国,怎么可以想象的呢?澳洲都是把老板的钱分给老百姓的,澳洲出过大富翁吗?很少。 要民主还是不要民主 香港还搞不搞普选?老杨头说,搞,但有前提是必须是中央政府指定的人,然后一人一票选。我跟香港人讨论的时候就说,我们大陆早就一人一票了,只是你不选而已,而候选人永远都是指定的人,选不选都是他。所以,香港很可能也会变成这样,那情况就非常糟糕了。那就意味着还不如现在好,也就是不要一人一票好,没有的话大家还可以去争,普选了只有一个选择就没得争了。 但我反而觉得还是要普选,因为普选是保障你的政治权利,一旦普选上去的人选达不到选民所望,肯定会出问题的,所以民主还是要争取。假如内地也可以这样,那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内地是一人一票的话,毛三世肯定拿多数票,薄熙来也肯定拿多数票。 老杨头接着说,两种极端势力在香港,占领中环这个事情中央很头疼,现在已经发展到七八万人了,那不得了。有人问,最坏的结果是怎样?会不会出兵?老杨头说不会,中央不会这样对香港,香港的民主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最后中央只能妥协。除非中央说不支援香港的经济了,那香港人就会慌了,因为这些年中央输血不少给香港,支撑着香港的发展。 微博VS自媒体 谈到微博,屡被封号的笑蜀愤愤不平,在座的也就他被封号,要是全被封号了多好,人多力量大,大家都笑了。老杨头说,现在草根对微博意见很大,因为没什么人关注自己,说了什么人家不在意,天天围着大V转没意思,微博是大V的江湖。程刚说,事实上现在微博活跃度都在下降,所以搜狐做自媒体,打算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目前在微博上真正关注公共事务的,总用户量其实不到5%,但是微博的舆论影响力依旧很强。 占领中环 《亚洲周刊》的大才女张倩烨从香港赶过来,大家迫不及待地打听香港的情况,她介绍说:香港的占领中环,是用看似激烈的方式,但其实是在走温和路线的,因为大家愿意跟北京谈。但另一拨势力是真正的港独势力,陈云他们,根本不跟北京玩。在北京看来,占领中环是很激烈的对抗方式,这是个错误。以前还不觉得香港对讲普通话的人不友善,但现在除了铜锣湾、中环等商业中心欢迎讲普通话的人去购物外,其他地方都不是很友善,他们假装听不懂国语,逼着你讲英文或粤语。现在香港是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政治意识形态上,他们认为北京代表的东西是对民主自由的侵蚀。第二个经济意识形态上,大陆游客没有素质的表现,给他们很不好的印象。两种形态拉锯在一起。现在占领中环还在动员一些人,包括大学生和政党支持,并搞论坛宣传。其中陈云是比较激烈的,他不说是港独,说是本土力量,搞城邦自治运动。 而香港在近些年确实浮躁很多,老杨头举例子说在香港看到车子互相碰撞的情况,以前都是和和气气互相交换名片和保险信息,然后各走各路。而现在一碰撞到就破口大骂,很没有素质教养了。张倩烨也说,香港近年出现的大陆组团乞讨现象越来越多。笑蜀接过话头说,下次见到帮我介绍一个,我也乞讨去也!在座的笑着说,你不用化妆都像了,整一个丐帮帮主。 到处“中国化”的焦虑 与香港人的焦虑一样,台湾民众也对大陆若即若离,担心有朝一日会跟香港一样,棱角被磨平了,但这些年又确确实实受了大陆经济的带动,获益不少。在谈论台湾话题的时候,鄢烈山老师和在座几位围绕“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是否引入大陆央视、凤凰卫视的前提,是大陆也让台湾电视频道进入当地,才有后续讨论基础”的说法争论起来了。在座几位认为,龙应台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作为相互的文化交流必须是对等的。但鄢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台湾是自由的社会,既然是自由的,就应该包容各种党派各种声音,国民也有这个是非辨别能力,为什么台湾文化部要设置这个障碍呢?可见,台湾也没有这三个自信嘛!一席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中国人以前希望“全世界都讲中国话”,这些年大量的文化输出、经济撒钱搅得国内外都惴惴不安,中国看似强大了,但是没有一个买账没有一个心里服气,反而是唯恐避之不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信孚电讯(5.24)——教你读懂中国

作者: 信力建   1.童大焕《出租车是中国式管理的微缩景观》出租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式管理发展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发展史,在政府不断加强管制的过程中,管理者、经营者成为彼此互相依存的食利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则成为被盘剥的、任人宰割的案板上的肉!管理的一切出发点,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为了更好地寻租。为了方便管理和寻租,甚至不惜直接叫停创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2f7dd0102e37s.html 2.三名日本人士(两名日本大学教授和一名寺庙住持)星期四登上日本称为竹岛,韩国称独岛的有争议岛屿,并在岛上高呼口号称独岛是韩国的。这是日本人首次在独岛发出这样的呼喊,他们表示,虽然身为日本人,但一直认为独岛是属于韩国的,觉得有责任将这样的观念传达给其他日本同胞。日本驻首尔大使馆已经就此事表达遗憾。(美国之音) 3.周四,朝鲜特使崔龙海对中国高级官员刘云山表示,平壤愿意接受中国的劝告,开始旨在解决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会谈。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敦促平壤重返六方会谈,这六方包括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朝鲜和韩国。(美国之音)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因为一起具有争议的富商获赔款案件,而在巴黎法庭接受问话。法国富商塔皮埃2007年接受了巨额赔偿金,而拉加德当时担任法国财政部长。专门调查部长级官员不当行为的共和国司法庭要求她解释,当年她是如何处理塔皮埃获得四亿欧元(3.42亿英镑)的赔偿案件。(BBC) 5.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委托进行的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今年对中国的印象转差,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降至8年来的最低点。调查显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42%,比2012年下滑了8个百分点;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39%,上升了8个百分点。 6.昨日是深圳行人闯红灯违法分档处罚正式实施处罚的首日,共计1973名市民被罚,其中因不服从管理、劝阻的被罚100元的8人;带头闯红灯被处50元罚款的71人;被处20元罚款的1894人。另有1027人自愿穿“绿马甲”接受社会服务而免于罚款处罚。 7.21日,襄阳市南漳县境内发生车祸,市民戴先生拨打120电话却响起语音广告,约一分钟后,电话自动挂断。第二次打电话播了20秒广告后,急救人员才接听。院方回应称120电话插播语音广告系电信部门误挂,目前广告已被移除。 8.彭博社周四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受访经济学家普遍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预期进行了向下的调整,但是大多数受访者还是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未来一年有更大可能宣布加息,而不是调降关键利率以试图支持经济增长。 9.昨日,深圳市2013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2013年各行各业平均月薪为4104元,比2012年的3892元/月增长了5.45%。 10.网友在长春贴吧爆料称,刚才上班路上去重庆路大药房买滴眼液,看到好几个高三学生进门就要买“毓婷”,给卖药的姐姐弄的呆了老半天,后来才知道那几个学生也并不知道毓婷是什么东西,只是老师建议在高考前几天服用可以延缓例假,以免影响高考。 11.患有“梦游症”的英国南威尔士新港市50岁妇女克莱尔•巴特莱特喜欢在梦游状态下打扫卫生、擦地板、洗衣服,将家中整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由于克莱尔第二天醒来时一点也没有辛苦搞了半夜卫生的疲倦感,所以她和60岁丈夫克里斯平都对这一“梦游症”感到很满意,他们因此也不想去看医生治愈她的梦游怪病。 12.台湾中视24日播出专访马英九内容,马英九表示,国共斗争差不多80年,如果能够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发生,就是对这个民族最大的贡献。他也提出未来3项重点工作,包括扩大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及通盘检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些都是两岸关系基础工程,做好之后路才会顺。 13.我们不可想象,一个敢于侵犯中国国民微观利益的国家,会在关键时刻支持中国的国家宏观利益。——武汉大学教授沈阳本周在微博上评论朝鲜抓扣中国渔民进行勒索一事称,中国政府要防止渔民被抓,应采取报复性回应措施,而非一味纵容朝鲜,以期换取朝鲜在国际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 14.王冲发微博爆料称:今天下午,儿子去带红领巾,不过,他们班上韩国同学不用去,可以直接回家。这在美国日本是不可能的事儿。人家的价值观是普世的,教育也是普世的,不会因为你是哪国的孩子而进行区分。你有本事让韩国学生也心甘情愿的戴红领巾,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吗? 15.任志强:土地财政是中国特色,地方没有地方财政就活不下去。房价高和开发商没什么关系,而是和土地供应有关。中国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说,集体土地上是小产权房,因没有财产权力,价格较低。政府利用土地差别100万买了农民的地,1000万卖给了城市。 16.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尼采 17.薛蛮子:我们的教育总是泯灭孩子们的个性,学习的都是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想象力和灵感就逐渐被扼杀。这是多么悲哀的局面啊!泯灭个性与差异的民族只产生"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类的驯服工具。独立的思考,民主三的讨论,头脑的撞击才能产生今天信息社会的人才,你们同意吗? 18.叶匡政:过去认为政治话语空洞、贫乏,是为让事实模糊不清,分散民众注意力,使人们尽量少地关心言辞背后的真相。政治话语空泛,折射了权力傲慢,也给那些伪善者提供了腐败的精神土壤。在装腔作势、词不达意的话语体系中,伪善者往往如鱼得水。而一旦出现“宇宙真理”之类的话语,就是在与民众常识对抗了,可谓权力的疯狂,意味将有更大的社会撕裂。 19.贺卫方:【理论是灰色的】一种理论,建立在对人性与人类历史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如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禁止自由批判,就会带来其创立者无法估量的弊害。政治领袖们为突破某种硬性教条或强化自身合法性而提出新论,终无法脱胎换骨。随着弊端日趋严重,言行愈发脱节,最终将把这国连同那理论一起毁灭。 20.证严法师语录:1.【说一丈不如行一寸】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2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