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 | 国共博弈背后的大国推手
作者: 信力建 1945年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年。这一年日本战败,二战结束了。中国大地虽遭浩劫,但元气尚存,全国的人才精英尚在,民心还在,正是扬眉吐气,万众一心,重整河山之时。在国内政坛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可谓一党独大雄视天下:当时人们把蒋介石奉为民族英雄。上海最大的百货商店高楼上面挂着巨幅画像。还都南京的时候,蒋介石受到南京市民欢迎的热烈程度,更让人们惊讶。而就实力言,1945年底,国军数量有四百五十万(内有正规军两百万),共军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内有野战军六十一万)。在武器装备方面,国军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据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国军有可起飞的飞机三百四十四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两百四十多艘。也就因为这个缘故,蒋介石对自己独霸中国也信心满满——1945年9月23日,他认定“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中共祸患已除其半矣。”1946年5月,四平战役国民党得手后,蒋更不把共军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中共若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6月17日,蒋还说,“共产党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他们在东北虽然得了不少日本的武器,但并不知道运用。”“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可言犹在耳,他的军队却再此后的内战中一败涂地,并在3年后,被赶到海岛上去苟延残喘。如此之大的逆转,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对此,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观察:八年抗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自己的日军全力攻击下,虽一再失败屡屡后退。却能在西南一角苦撑待变,一直坚持八年之久,最后终于等来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咸鱼翻身,成为笑在最后的人。为什么同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却在设备人员乃至人心向背都远不及自己的共产党打击下,短短3年就被赶出大陆向隅而泣? 对此,我们专家的说辞不外是“毛泽东军事天才”、“林彪善战”还有“人民支持——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然而,这些说辞都经不起细细推敲,我们不妨一一看个究竟。 说毛泽东是军事天才显然过誉。其初出茅庐的第一仗,就是“秋收起义”,聚集了五千多军队去打长沙,结果惨败,只剩下了七百多人,走投无路去投靠井岗山的山大王袁文才、王佐,又联合朱德带来的南昌起义残部,才在井冈山站住脚跟。然而,他自知自己在军事上的先天不足,所以让朱德做了司令。而在整个井冈山时期,真正在军事上独当一面的也是朱德,有资料显示当年井冈山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是朱得的首创,至于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也大都是朱德的功劳。第四次反围剿时毛已经被罢了官,由朱德和周恩来任司令和政委,也打退了老蒋的进攻,这次的功劳是无论如何算不到老毛的头上的。而且第四次围剿时来的是老蒋的嫡系,比前三次围剿时来的杂牌军的战斗力强得多。可以推想既然老朱和老周能在没有老毛的情况下打赢第四次反围剿,那么前三次反围剿要是没有老毛的话,老朱大概也一样能打胜。到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动了真格儿的了,五十万大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挥下,步步为营。红军顶不住了,只好十送红军,开“北上抗日”——实际上是溃退。长征路上,因为蒋介石想借剿共而吃掉沿路军阀,所以“驱虎吞狼”,让红军顺利到达陕北。这期间,也曾发生过林彪直言指出毛尽走弓背路,是瞎指挥,应该让彭德怀代替老毛来做军事总指挥的事儿,这说明在林彪眼中,毛的军事才能在彭德怀之下。至于抗日战争,除了没经过毛泽东同意而由彭德怀擅自发动的“百团大战”稍具规模外,其他就是一些小小的战斗和与国民党争夺的所谓“反摩擦”战役了。 至于林彪,当然算是解放军中一员战将,但要仅靠他就取得国共内战的胜利,也是夸大其词。不妨看一下他出关后的第一次大战“四平战役”:在此战中,林彪(此时已拥有三十万人)在四平和本溪各集结十万军队死守。这给一路攻势锐利、渴望大试锋芒的国军一个良机。蒋介石电文要求“一举击破共军之主力”,指示此战应集中空军全力、采用空陆联合作战模式。此次大战,空军轰炸发挥巨大威力,重创本溪林彪十万部队。参战的七个军,五个是全副美式机械化装备,其中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则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精锐,士兵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火力。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具有杰出军事才能,他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部队;廖氏亦是出色军事人才。此时,国军在东北共二十八万。此次大战,林彪麾下的东北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先是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八日打到五月十八日。国军在本溪和四平两地发动强大攻势,空军猛烈轰炸,首先力克本溪,十万林彪守军大败溃逃。国军挥师北上,援战四平,然后兵分三路,以空中优势发起立体攻势,四平十万林彪守军又溃败。五月十九日占领四平。林彪驻守本溪、四平两地二十万军队重创溃逃。前来四平督战的白崇禧将军已被任命国防部长,他当机立断,命令杜聿明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长春,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穷追再创逃往哈尔滨方向的林彪败军,一路收复许多要地。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一军锋芒所向,如秋风扫落叶,至五月三十日,已越松花江,直逼离哈尔滨不到一百里的双城,实已兵临城下。要不是因为中共对停战谈判的操弄和美国人的大意(具体见下文),而之事蒋介石下达 “停止攻击前进及追击,其期限为十五日”命令的话,林彪历史恐怕到此为止了。所以,东北之胜,林彪胜得偶然——甚至可以说是蒋介石送给他的:如此这般,焉谈“善战”?即使在以后的关内战役中,林彪也失着多多。比如 南下时安阳、新乡打了一仗,两支主力(即43军和48军),与华野的70军一道,竟然连续攻击安阳半月之久,才歼守敌城外部队一万余人,后攻入城又歼守敌万余人,之后守新乡的敌军主力投降。林彪的两支主力部队(当时就有13万人之多),加上华野70军(非华野主力,有近2万人),这么多的部队竟然如此之能,难说精锐。而在湖南衡阳与白崇禧部队交手时,四野部队也吃了亏,损兵近万,与三野的金门之战一样,成为当年仅有的两次败仗。四野在与白崇禧部的作仗时,以三个兵团另加二野的陈赓兵团,兵力达80多万人。在歼敌的近40万人(由二野的陈赓兵团歼敌的就达17万人之多),四野部队只歼敌了22万余人。三个兵团的歼敌数目,只比二野的一个兵团多不了多少! 至于说解放战争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就更是不靠谱。历史事实是,1945年8月10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日本终于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普天同庆。这是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大规模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而且,在抗战期间,以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为先导,百余年来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已基本废除,租界已经收回,领事裁判权被废除,被日本强占半个世纪的台、澎列岛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在联合国任常任理事国,百年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强”之一。这一切,不能不令人欣喜万分,也不能不使国民政府、国民党的威望突然高涨,达到多年未有的高度。张正隆先生在其《血红雪白》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当时东北老百姓对中央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形。反之,对入关的中共军队,则背视作杂牌,并不看好。所以说,战争之初的人心向背,中共并不占上风。 再说,那些个被征去做民夫推小车的中国农民,真就是心甘情愿的?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有这么一段话:“‘纪念馆的解说员对观光客津津乐道这一类的数字: 郯城是鲁南地区一个普通县城,人口四十万,县府存粮只有一百万斤,但上级下达的缴粮任务是四百万斤,郯城最终缴粮五百万斤。几乎是勒紧了腰带去支前……在为淮海前线筹粮碾米活动中,豫西地区有两百多万妇女参加了碾米、磨面和做军鞋等活动。’可是,怎么这种叙述看起来如此熟悉?让我想想……我知道了。你看看这个文件:‘……理由:查西黑石关洛河桥被水冲毁,现架桥部队已到,急于征工修复。现本乡每日征用苦力木工三百余名,一次派担小麦五千公斤,维持费四万元,木材两万公斤,麦草两万斤,大麦两千公斤。孝义皇军每日征用木泥匠工苦力五百名。’这里说的可不是解放军。这是一个一九四四年的会议记录,显示日军在战争中,对杜甫的故乡,小小的河南巩县,如何要求农民倾巢而出,全力支持前线军队。被国家或军队的大机器洗脑、利诱或裹胁,出钱、出力、出粮、出丁,全部喂给战争这个无底的怪兽,农民的处境和任务内容是一模一样的,……报导的标题是,‘洛阳发现大批日军侵华罪证,记载了日军罪行’。那么你又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被解放军征用去攻打国军的农民呢?”本来,在枪杆子下,老百姓被拉夫,那是别无选择的,从中很难看出什么人心向背来。 事实上,国共争霸,中共之所以能够最后胜出,完全是其背后国际势力博弈的结果——其两大推手就是苏联和美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共对东北的争夺看个究竟。 就国共内战而言,其重心在东北——所谓“得东北者得天下”是也。当时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现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是一个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工业区。据1947年调查统计,东北的煤产量为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66%。东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耕地面积3,273万余公顷,粮食年产量达2,000万吨。东北的森林面积为615万公顷,木材总储量为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东北的铁路公路运输极为发达,铁路有1.4万公里,公路10.8万公里,均占全国铁路公路的一半以上。东北南临渤海、黄海,港湾众多,有大连、旅顺、安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还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河流交织,航运贯通。东北北靠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与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边区比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藉是之故,战后东北不仅为国共相争的第一目标,亦是美国与苏联两霸互相较劲的比赛场所,事实上是四组力量合纵连横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为了逼使日军早日投降,以减低美军在远东战区的伤亡,不惜牺牲中国领土主权,1945年2月4日,与苏联订立雅尔塔密约,以换取苏联向日宣战出兵。美国估计日本海军虽被击败,但日本陆军战斗力仍可观,尤其是东北七十八万关东军,是一股强大力量,苏联参战,乃属必要。雅尔塔条约除了迫使中国承认外蒙独立外,其他多为有关苏联在东北的权利:开大连为国际商港、租借旅顺为苏联海军基地、合营中长铁路等。8月6日,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日本投降在即,于是苏联赶紧于8日对日宣战,次日,苏军一百五十万人自中苏、中韩边境等,出兵东北,关东军不战而降,苏联势力又再度轻易侵入中国东北领土,对国共接收东北的争夺战,产生了巨大影响。东北对苏联的利益既是经济性的亦是国防战略的。二次大战,苏联工业遭到德军严重破坏,苏联掠夺东北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及原料,以做补偿。欧战结束,苏联势力席卷东欧,美苏两国形成尖锐对峙,在欧洲大陆各处交锋,同时两国争夺霸权亦在亚洲迅速展开。日本战败,美军占领日本,不让苏联插手,苏联已感芒刺在背。在国防上,东北如一柄利刃,深深插入苏联远东区的腹部,如何阻止美国及亲美势力在东北生根立足,是苏联战后远东政策的第一要务。因此当美军协助国民党军队海空运输到东北,苏联便处处作梗,不让国军顺利登陆,延误国军进占东北。苏联阻碍国军接收,而让共军在此紧要阶段,抢先一步,立足东北,在时间上占了先机,对其日后胜利,是大有帮助的。 中共对东北也垂涎三尺。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大反攻。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具有空前盛况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进行到第9天,毛泽东作大会结论报告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个整块的地方。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由9月至11月,短短三个月间,中共各路部队,先后到达东北,有十一万人。中共中央又从各地抽调党政军干部二万多人,一同进入东北。同时中共中央制定了几项重大措施,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彭真为东北局书记,委员有陈云、伍修权、叶季壮、林枫。彭真等即刻飞东北,21日在沈阳召开会议,宣布东北局成立。此后陆续派往东北的高级干部又有高岗、张闻天、李富春等,先后到达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竟达二十人之众,政治局委员就占有四名。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员,罗荣桓任副政治委员,周保中、吕正操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除八路军、新四军外,并包括东北旧有的“东北抗日联军”、“民主自卫军”、“自治军”。由此,在甚短期间,中共在东北便建立了掌握党政军的初期架构,开展工作。 就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在如何对待伪满上层人物和东北伪军方面犯了个重要错误。作为大国领袖,蒋介石却没有四海一家包容异己的胸襟气度。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就如何对待沦陷区大量存在的伪军召集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等人开会讨论。在会 上何、白主张收编,陈诚坚决反对。何、白认为:“我们既要伪军坚守阵地防拒共军,又要解散他们,这怎么行得通,势必激成变乱。”陈诚则认为:“如果把伪军编成正式部队,不仅妨害国军的整编,且混淆了国军的血液,千万不能办。” 由于蒋介石支持何、白的意见,陈诚不便反对,收编伪军就成了定案。可由于陈诚主持军政部,在执行中就有了问题。陈诚下令军政部不给收编伪军军师番号,军给纵队名义,师给总队名义,而且在纵队、总队之前要加上“暂编”二字。同时陈诚又命把收编的纵队、总队军官人事档案与国民党军军官人事档案分放。 经陈诚手直接收编的伪军几乎没有,即使是抗战时各地的非共产党游击队,陈诚也主张解散。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很快,国民党就失去了东北——据《陈诚传》介绍:日军投降后,苏军将关东军六十万人的装备交给了林彪,除此之外,林彪又收编了四十万伪军及保安团队,组成四十个师。而杜聿明当时只有五个军十五个师,军事力量十分悬殊。为此,杜聿明对顾祝同发牢骚:“辞公(陈诚)下令解散关东伪军是一大失误。日寇发展关东伪军四十多万,一律日式装备,由日本人训练。可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些伪军长期在日寇的压制下,敢怒不敢言。抗战胜利,他们无不思图报国。如果我们能善待他们,利用他们控制东北,只要派些行政官员来,就可以完成接收任务,不必劳师动众。结果却相反,他们被解散后走投无路,都投了共产党,共产党就地增兵几十万!我们却是经过万水千山,从遥远的云南将部队调来。杯水车薪,哪里能起作用?现在我们的处境十分被动,部队驻防定了还好,只要一移动,共军就追着打。所以,我要求至少增兵五十万,否则东北只有拱手让人。” 与此同时,苏联还对关内共军进行武器上的全面援助。据《百年潮》2005年第2期介绍:1945年9月,八路军挺进东北,积极配合苏军作战。苏军撤退前,将大批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移交的武器就有: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680座军用仓库及松花江舰队的船只。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他们打开仓库,“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这不仅装备了到达东北的部队,还向山东运送了一批武器弹药。那么,苏联究竟提供了多少武器弹药给中共军队?大陆著名的现代史专家杨奎松教授的专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中据苏联解密档案提供了这样的数据:(1) 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下列日本关东军的能武装至少100万军人的武器装备:步枪70万枝、机关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在1947年以前又提供步枪30万枝;(2) 此外,按照斯大林的布置,驻朝鲜苏军把在朝鲜的日军武器全部向中共移交。(3) 另外,从1946年开始,苏联把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苏联130亿美圆武器中的40亿美圆的重型武器,全部支持了中共,而且直到1948年苏联依然在继续提供大量苏联、捷克武器。(4) 而且苏联1947年初,苏联把10万主要是朝鲜人的,经过苏联军事训练,全副武装的军队,全部交给了林彪的部队。(5)在林彪的部队中有数千名苏联军事顾问。 除了提供武器外,苏联还派出军事人员直接帮助中共军队。据《20世纪战争中的俄罗斯/苏联阵亡军人》一书介绍: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号召解放区人民展开对国民党的斗争。它(中共)向苏联政府求助。我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予支持,其第一个步骤是将苏联军队1945年击溃关东军之后缴获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移交给他们。后来又向中国(共产党)方面转交了一部分苏联武器。在满洲里,苏联指挥人员协助创建了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基地。在这里,依靠苏联军队的战斗经验,在苏联顾问和教官们帮助下,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一支顽强的、能征善战的军队,它能够成功地完成现代化作战任务。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苏联部队从中国领土上撤离之后,继续给抗击国民党的民主军队以帮助。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对军队的要求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加强军事援助。1949年9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向中国派出军事专家。很快,军事总顾问和他的助手们来到了北京。1949年10月初,专家们开始工作,着手创建若干六年制技术学校。截至1949年12月末,共计有超过1000名苏联军事专家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里工作。 反观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却主要集中在抗战期间。从1942年底开始,美国开始装备国民党军,第一期提供的装备为国内的30个师与驻印军6个师,共计36个师,而在打通滇缅路之后,一方面因为蒋介石赶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国因得到了苏联出兵的承诺,认为不必从中国大陆进军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给了3个师的装备。其他的全给了印度。因此,国民党在抗战时只获得了39个美械师的装备援助。在抗战期间,国民党用这批装备共装备了13个全美械军-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4个半美械化军-30A、46A、52A、60A。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仅得到了一些美军剩余物资:主要是以废铁的价格购买了一批贮藏于印缅地区的美械装备,内有100余辆M3A3,将美国在华驻军的物资移交给国民党,仅在昆明一地就有上万吨航空器材,但国民党军需要的地面武器弹药不多,大约只有4000吨轻式武器及弹药。 美国不仅在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上不及苏联对中共那样大刀阔斧,而且在对国民党作战上也掣肘不少,这主要表现在前面提到的四平之战上。四平之战后,国民党军于1946年5月23日入主长春,两天后,蒋介石即雄心勃勃地打算一鼓作气收复整个东北。为了应付马歇尔,他提出了相当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马歇尔必须让中共保证:“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依照中苏协定接收东北主权之进行”;“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修复全国铁路”;实际上,蒋内心的盘算是:“东北共军主力既经击溃,应速定收复东北全境之方针,令杜聿明长官部向哈尔滨兼程挺进,必先占领该战略据点,东北军事方得告一段落,然后再策定第二期计划。”但是,蒋介石的追击计划还是受到了马歇尔的牵制。注意到政府军占领长春后并没有停下来,马歇尔深恐此举会激起中共报复,在关内挑起战争。故他在29日直接写信给蒋,不仅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军“继续不断向前推进”,而且反对国民党“独自指定停战条件”。两天后,因蒋未回复其函,马歇尔再度致函给蒋,向蒋施压,声称“政府在东北军队之继续前进,不但使本人之调处急趋困难,即鄙人之信用人格,亦已大为动摇。因之鄙人特再恳请钧座,立即下令停止政府军队之前进攻击与追击,并请准许调处执行部队前进人员立赴长春。”马歇尔的再三要求终于发生了效用。6月4日,蒋介石在从北平回到南京之后即与马歇尔举行了会谈,1946年6月6日,国民政府应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强烈要求,下达东北地区国军停止追击共军的命令,以恢复国共谈判。这一停战令从6月6日开始,26日结束。就因为这一停战,功败垂成——蒋介石在他后来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第二次停战令对东北战争的影响,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此东北国军,士气就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惟一关键。当时已进至双城附近之追击部队(距离哈尔滨不足一百里),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其苏俄亦无法对 ‘共匪’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决,‘共匪’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三十七年冬季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当年亲赴东北督战身为副总参谋长随后即就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也发表长篇文章探讨四平之战对国共军事前途之重大影响,详细讨论和批评了蒋介石不听其父之言,穷寇不追,以致养虎贻患,丢掉东北,进而丢掉整个大陆。 总而言之,国共争霸,在前台的棋子虽然是国共两党,但其背后的推手却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因为苏联下棋认真而愿意下本钱,而美国却敷衍而且走昏招,最终导致了共产党逐鹿中原,而蒋介石败退台湾的结果。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