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美国之音 | 台湾侨委会推广华语文云端教学

台湾侨委会推广华语文云端教学 容易 首次发布时间:13.07.2013 华语文教学已随着科技发展 步入云端时代 ,台湾侨委会副委员长任弘在美国洛杉矶指出,目前台湾在这方面领先 ,但有学者称美国和中国大陆也正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白衬衫 | 中国教育缺什么

    中国教育缺什么       中国教育多年来,一直饱受诟病。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两面不讨好,而且每过几年,就要经历一次痛苦的涅槃,然后必无选择的轮回。那么,中国教育到底缺什么,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一、缺哲学支撑       在课程设置上,几十年来,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课,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哲学关怀和支撑。不能设想,没有哲学课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无庸置疑,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哲学是最基本的母体和最伟大的模本。它引导人们怎样认识世界,解读人生,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扶助我们跟历史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财富沟通和谅解,接纳和吸收。教育从来都是与哲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或者说,教育以哲学为背景,以哲学作为方法论,同时,哲学又次第引导教育走向成熟与科学化,并进而使教育形成独特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具有共性与个性兼容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哲学追求的是:对永恒的理解。她要完成的是:对信仰的铸就。因此,哲学的价值只有在人的精神建设中才能实现,而人类精神文明也只有在哲学的关怀下才能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然而,反思我们的教育,看上去蔚为大观,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只要看到一个新的东西就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然后慌不择路,趋之若骛。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极大的亟需修补的空间。然而用什么来修补,国人又甚是茫然。我们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我们所有的教育补救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       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的短视之外,更重要是由于哲学背景的缺失和紊乱,导致我们教育选择的摇摆不定和莫衷一是。无数次教育浪潮,冲击着缺少哲学关怀的教育意识,并且深刻的提示我们: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哲学,应该占据着引导教育及其他相关门类的重要地位,主宰或者左右着教育在一种哪怕是相对宽泛的河道里前进。       没有哲学课对我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我们民族的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发展,都有致命的伤害。没有哲学,我们缺少对外部文化和整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理解。我们的精神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无法转化为我们内在的精神血脉。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作为枢纽将它转化过来,我们因此对世界缺乏一种基本认知,完全被一种自我封闭的小农意识形态所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失去了哲学支撑,势必隔断我们民族和整个世界的精神联系,并且极有可能矮化和侏儒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切断我们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脐带,我们必将会在极度贫乏中精神老去,我们的民族就会重新坠入灾难的深渊。       二、缺梦想牵引       记得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一辈子都在睡觉,连做梦的时候,都梦见自己在睡觉。当时,觉得可笑,现在却感到可悲。因为我们很多学生现在连做梦都不会了!       他们完全失去了自己,成了应试的奴隶,考试的工具!       其实最完美的教育就是鼓励学生做梦,然后帮助学生实现自己梦想;而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无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你自己”、然后“成长为你自己”的过程。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对我们的教育不无启发。他在几栋新楼之间,撒满青草。然后,在人们踩出的大大小小的路上,修建起大大小小的路。教育者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在空地里种上草,然后等待夏天的降临,让孩子们自己的脚,印在草地上,踩出人生的痕迹,这,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道路。       然而,我们的教育的口号却是:让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栋梁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逼迫青草、玫瑰、桃李充满这样的幻想,却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梦幻也是五颜六色的,我们为什么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梦想牵引孩子发展呢?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这有什么不好呢?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点底子的,这个精神的底子应该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周作人说:“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青年时代应该是做梦的季节。”鲁迅虽然运交华盖,却也不愿“把自己的痛苦传染给那些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别林斯基更是说:“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的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在成熟之后,美梦破灭,在破灭中升华,这样才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和谐。因此,中学教育应当提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亮色,有了更多的亮色,在遇到沉重的黑暗时,才不至于走向毁灭。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真善美的梦想追求打下底子,否则,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       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生过于懂得现实,过早的面对世俗丑恶,过早的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由于缺少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终极关怀;缺少一种精神的砥柱,我们的学生会因为缺少内在的骨骼支撑,在现实前行中猝然跌倒。       三、缺智慧浇灌       188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这个命题具有极大的美丽性和鼓惑性,几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科学教育和技术创新。       然而,衡量一种教育任务,不仅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更要用人生的尺度,看它是拓展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可是,我们现代教育追求的却是与智慧无关的知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遭到了漠视,那就是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教育的真正目不是培养有学问的人,而是造就能干的人。它使人通过认识你自己,趋向那绝对的善;为此,人类要不断爱护智慧,追求智慧。因为智慧能照料人的心魂,实现人的心灵转向。但是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以致淹没了对智慧的渴望,教师辛苦工作,只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考试之后很快就遗忘的知识,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是为了换取自身的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看重的考试成绩。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有的知识堆积和技巧训练,都与智慧无关。但由于教育政治化和工具化的压迫,由于社会的评价机制和考试机制的制约,我们所有的人都对教育的弊端,集体无意识,并且自觉的维护。这不仅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理想的智慧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级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他的使命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它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四 缺独立自由思想       好的教育必须坚守住中立,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人格独立,不宣传党的思想,不宣传宗教教义;知识分子本位,而非官本位,政府应有国家使命感,高度重视教育,让教育按自身规律健康发展。      五 缺教育情怀       我这话并非空穴来风,我最基本的一个判断是:现在最有思想、最有学问、最有才华的人都不当教师了。而在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家都曾经屹立在讲台上,给我们输送着最完整、最丰富、最鲜活、最有生长力的精神食粮。当然,我不怀疑现在中国有很多教育大师,但我怀疑这些大师有多少人具有真正的教育情怀。所谓教育情怀,应该是一种痴迷,一种疯狂的热爱,一种执著,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每个真正的教育者都要有这种姿态,这种品格,这种人文情怀。教育绝对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是一项伟大事业,抑或是一种虔诚的宗教,因此,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教育需要乌托邦,需要田园牧歌式的价值追求,教育需要抗争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和缺乏诗意的种种弊端,为此才能引领儿童回归田园,融入生活,激活其野性思维和原始生命力量。为此必得有人将自己摆放在献身乌托邦的祭坛上。       因此,你选择了在黑板前的站立,你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宗教狂热,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       在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实际上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魔鬼,每个有资格教育别人的人,一辈子都要和它作战。         本文来源《凯迪网络》                                                                                                                                           —–白衬衫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撕掉一张纸的束缚

7月6日,反乙肝歧视行动者、公益人士、行为艺术家 雷闯 在微博晒出了自己“手撕毕业证”的一组照片,他面带微笑撕毁“名校毕业证”的举动引发热议。雷闯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2013年4月),目前正打算从事公益行业。他是这样解释自己撕毁毕业证的行为的:撕掉毕业证,这就是我上研究生的目的。我希望撕出独立的精神,撕出自由的思想,撕出青年人的敢闯,撕出青年人的担当。如果所有青年仅为了车子房子,中国将没有希望。 在他博客的一篇文章里,他详细写明了自己撕毕业证的“我思我想”。 以下为雷闯部分微博言论: @雷闯:【毕业了,让我们一起撕掉毕业证】我面带微笑,撕掉了毕业证,是真的毕业证。我希望撕出独立的精神,撕出自由的思想,撕出青年人的敢闯,撕出青年人的担当。如果所有青年仅为了车子房子,中国将没有希望。脚踏实地,改变中国,这个担子更在我们青年人身上,因为一个时代的青年,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先锋。 @雷闯:因为不爽,所以撕掉。公民可以不服从。 @雷闯:目前我们大多数青年同胞,被太多东西束缚,让我们畏首畏尾。青年,应该成为时代的先锋。我不是先锋,我是疯子,雷疯子。 雷闯:关于撕掉毕业证 我思 我想 以下为部分网友评论: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支持雷闯,不是赞同撕证。第一雷闯还有浙大本科证,第二雷闯广为人知。撕证不是重点,他要为什么努力才是核心。#浙大微校友#有很多东西,无法用纸证明,比如求是精神。让我们和雷闯一起上路,用实际行动见证和推动祖国进步。 @为爱做个苦行僧:没有撕掉毕业证的勇气,只能默默的支持。 @刘艳峰-公益:闯哥今天撕掉了那个多少人苦读N年抑或混过N年只为得到的一张所谓的大学的—毕业证,看似一张破纸,却代表着对当代教育体制的一种反思,当代的“大学”又怎有脸面称之为大学,虚伪、逐利弥漫,教授为了职称为了金钱,学生为了考证为了就业;真正的大学精神独立、自由却早已不知道何去! @卢顺才:雷闯是我见过少有的真实,有良知,敢行动,玩真操动真格的奋进青年,社会的进步尤其大陆进步离不开这样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行动改善社会。 @思想聚焦:【中国人的一生都是靠各种各样的证件来证明的】准生证→出生证→独生证→身份证→学生证→团员证→党员证→学位证→毕业证→暂住证→结婚证→房产证→驾驶证→行驶证→健康证→工作证→医保证→下岗证→失业证→上岗证→资格证→荣誉证→通行证→残疾证→退休证→老人证→死亡证。 @Jp君_Fighting_A_hoLe:要做一件事,总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想清楚了出发点,不轻易妥协,不轻易放弃,坚持付出行动,便是勇士。 @jerryhfdai:这小弟有梦想,敢实践,祝福他! 猜你喜欢 不能写的心里话 盛世一景 6-19 你们够了 公关能力强大 现身说法

阅读更多

中国青年报 | 高考落榜生之死

再有半个小时,杨媛就要揭开她人生中第二次高考的悬念了。6月22日晚上9点半,这个家在四川崇州一个小村庄的复读生,和其他54万参加2013年高考的四川考生一样,等待着分数公布的那一刻。...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中国家长为“小升初”伤透脑筋

北京——下周,全中国数百万的五年级学生将为期末考试而奋斗。而在小学教育只剩一年的情况下,他们的家长将为选择一所中学而伤透脑筋。 对中国大城市的许多家长而言,要进行如下痛苦的思考:我们孩子的教育应当中式到何种程度?又西式到何种程度?有没有折衷的办法呢? 马女士的孩子在公立的芳草地小学上五年级,和我的儿子同校。她说:“我有个朋友,因为这件事晚上睡不着觉。她都快疯了”。她建议我:“别搞成那样!” 给11岁的孩子选择中学的挑战把马女士给难住了。“我真的很担心他将来的学习,”她说。今年5月,她把儿子带去美国找学校,不过未能做出决定。 只愿透露姓氏的马女士说:“他更认同美国,不过朋友都在这边,他想留下来。我感觉中国的基础教育很不错,不过,再往后,我希望他能拥有探索和创造的空间,而不是只学课本。” 而且还存在价值观问题,这让她倾向于去美国。 “我觉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非常好,”她说,“不过这些现在都不见了。他得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中国家长的忧虑情绪很严重,这部分反映了一种“虎妈”和“狼爸”思维。不过,这也涉及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上升,许多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子女会成为一个全球化未来的核心。而且,与世界各地的家长一样,他们也希望子女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一些人倾向于更中式的教育,因为他们担心中文难度过大。一旦错过了成长关键期,就再也赶不上了。 邱东也是五年级孩子的妈妈,她说:“我觉得很难享有真正的双语教育。我想,必须选一种语言。” 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她和家人回到了中国。她让两个儿子尝试过一所国际学校和一所双语学校,现在则在一所中文学校,她觉得中式的效果最好。这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在中国的未来,如果他们将来想在这里的话。 邱东说:“如果想要孩子真正地学会语言,小学是不够的。”她拿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做例子。她15岁的时候和10岁的妹妹一起离开中国去到美国。现在,“区别巨大,”她说。邱东的中国话说得很流利,中文书写也很好。妹妹则不然。 “需要进行古文教育,了解其使用方式、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她说,“你得不光理解语言,还要理解整个文化背景,得了解这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对她而言,答案是再上一所中国名校。与芳草地小学的不少学生家长一样,她希望儿子奥利弗(Oliver)能通过竞争极其激烈的考试,进入北京四中。这所学校是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 五年级的中德混血儿纳塔莉(Natalie)的母亲张樵称,这完全是面对往往相互冲突的多种重要因素时的一种平衡之举,这些因素包括文化、身份认同和财力。 张樵说:“现实是,我们的孩子正生活在两种文化中。” 她决定让孩子去公立学校八十中的国际部。中国学校越来越多地开设国际部,有一些提供国际中学毕业会考课程,学生入学需持有外国护照。 与马女士和邱东不同,对张樵而言,费用是个问题,这一点和许多人一样。纳塔莉在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待了段时间,不过费用负担过大。她说:“花了我全部的积蓄!不能这样。” 首都北京的国际学校每年光是学费就在23万元人民币(约合3.7万多美元)上下,根据小孩的年龄有所波动。 对一些全球化的中国家长而言,还有一个弊端是,他们认为国际学校形成了外国侨民的“金鱼缸”,把孩子与“真正的”中国隔离开来。一些人表示,在那里,中国孩子可能会处于社交和语言的双重劣势。 张樵认为,中国公立学校将更好地教授中文,还会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尊重长辈,她对此很高兴。她的女儿更认同德国,不过“我们得教育孩子如何汲取两个世界的精华”,张樵说,“他们是下一代,世界将会变成那样。” 许多像张樵这样的家长更喜欢中国学校的国际部。不过其中也有些令人担忧之处:这类教育可能是一种折衷,既不能满足中国课程的要求,也不能满足西方课程的要求。而且公立学校受到教育部门和共产党的严格管控,家长没什么参与。还有一些人担心,这些学校往往通过决策和财务不透明的中介机构聘用外国教师,可能请来的是太廉价或没有经验的老师。 也许,这就是一些家长为什么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失眠。他们希望拥有西式教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但又不想要国际学校奇高的学费和侨民的“金鱼缸”;他们希望拥有中式学校的文化熏陶,以及语言和数学技能,但又不想要让人精疲力竭的超长学习时间和激烈竞争。他们希望子女品行端正的同时又真正地全球化,中西合璧。似乎没有学校能满足所有要求。面对如此相互冲突的混合价值观,赌注又如此之高,难怪许多人觉得非常不好做出抉择。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国际先驱论坛报》(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驻京记者。 翻译:黄铮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