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奇闻录 | 盛世一景 6-7

6月7日,2013年第6期《炎黄春秋》刊登一则为文革时期做出抄家等行为道歉的广告,一位名为刘伯勤的老先生在《郑重道歉》中如此写道: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特向….诚恳道歉,冀恕前愆! 猜你喜欢 盛世一景 5-10 盛世一景 5-17 盛世一景 6-5 盛世一景 5-16 盛世一景 5-26

阅读更多

谷歌方面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关闭Google Reader

现在还在兢兢业业用Google Reader的死忠用户们,这几天有没有又接到谷歌的提示消息,说“该产品将在7月1日关闭,请确认你已备份好你的数据”? 谷歌3月中宣布 将关闭这个阅读产品时 ,并没给出过多的解释。 谷歌负责新闻和社交产品的高级副总裁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日前接受了 《连线》网站 的采访,揭示了谷歌对这个产品及阅读的一些想法。由腾讯科技翻译: RSS新闻阅读已成“老一代”,新闻消费进入随时随地 金格拉斯表示:“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消费新闻。拥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在一点一点零碎地消费新闻,这种习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新闻消费方式,即在早餐时阅读新闻,或是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进行休闲阅读。” 按照金格拉斯的观点,包括Google Reader在内的RSS新闻阅读器属于“老一代”的新闻消费模式,网民坐在电脑前,一个链接一个链接阅读今天的新闻。依靠Feedly等RSS阅读客户端,网民仍然可以在移动中阅读新闻,但那仍然是一种被动的新闻获取体验。在Google Now和Google+两大产品的更新中,谷歌希望网民以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取新闻。 Google Now与Google+:忽略来源与媒体,强调用户个性化 金格拉斯表示:“谷歌正在寻找一种无所不在的方式,可以在谷歌的诸多产品中体现出新闻,这些新闻符合网民的个性化兴趣,可以在合适的时刻、使用合适的手段,将最合适的新闻提供给读者。” Google Now的思路,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用户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向读者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头条。由于该产品具有高度移动性,Google Now还会考虑用户的位置、当前时间、用户是否静止还是在行驶中等信息。逐渐地,Google Now将会知道某个用户在早上上班时段喜欢阅读政治和食物方面的重要新闻。如果这种思路能够完美运行,这将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获取新闻的方式。 Google Now可能主要推送重要突发新闻,而谷歌的社交网络工具Google+,则主要定位于休闲阅读内容的提供。自从2011年以来,谷歌一直在推广Google+作为一种社交新闻阅读工具(Google Reader被冷落)。 在上个月的谷歌I/O大会上,Google+展示了一些新功能,其中将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向用户推荐新闻文章和图片。比如某个好友在Google+上投递了一则新闻,如果用户进行点击阅读,Google+将会记录下来,并产生一个新闻推荐列表。这样,读者可以获得某一领域的深度新闻和信息。 连线网站指出,不论谷歌对于新闻阅读习惯保持何种观点,Google Now和Google+都在完成一个工作:把用户挽留在谷歌的世界里。这意味着谷歌刻意要淡化新闻的来源。 在谷歌新的新闻提供模式下,该公司将把焦点放在新闻中涉及的地点、人物和主题,谷歌将不会再关注创作新闻的媒体。比如一则头条新闻将不再出现在Google Reader的CNN订阅源中,而是被Google+或Google Now推送到读者面前。 PS: 不过对于仍然喜欢以RSS方式获取新闻的读者来说,你们还有一些工具可供选择,比如Digg的RSS阅读器已经推出,Feedly的服务将会继续。 你会选择哪种阅读方式去获取你的资讯呢?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社長陳平遇襲事件 記者會問答實錄

2013年6月5日下午2時半,香港立法會大樓,陽光衞視及陽光國際傳媒董事長陳平,在何俊仁、謝偉俊、葉建源、李卓人、何秀蘭、張超雄、范國威、馮檢基、毛孟靜、梁繼昌、單仲楷等陪同下,召開了記者會,講述日前遇襲的經過,並就事件引起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擔憂作出呼籲。 事情源於6月3日傍晚,陳平從辦公的大樓離開,準備登上座駕時,遭遇兩名蒙面歹徒伏擊,身上多處受接連棍棒所傷。陳平身為前《陽光時務週刊》社長,從事、投資傳播媒體工作,個人也發表文章表達政見,今次遇襲,難免讓人聯想起有勢力希望通過暴力手段,壓止陳平與其下媒體的報道和發言。 以下是發言記錄 何俊仁議員(民主黨): 這次泛民主派十多位議員,陪同陳平先生召開這個記者會,目的在於表示對陳平先生遇襲這個事件的高度關注。我相信各位傳媒朋友也知道,陳先生是陽光衞視及陽光國際傳媒的董事長,亦是《陽光時務週刊》的社長。目前,《陽光時務週刊》剛決定休刊3個月,此後會改版成月刊。但據我所知,暫時不見得休刊決定跟這次襲擊事件有關。我們所關心的是,陳平先生作為一個傳媒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暴徒襲擊,尤其如陳平先生所說,有相當的理由懷疑受襲是與自己從事傳媒工作有關。現在請陳平先生說說整個事件的經過,以及為何覺得香港市民需要關注今次事件,以至今次事件與香港的新聞自由有何關係。 陳平: 首先,謝謝大家都能來參加這個記者會。我來這個記者會,來說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香港人……對,我來香港定居也快20年了……共同維護作為華人社會當中,香港這一塊難得還有新聞自由和法治的社會條件的土地,希望全體香港人都來維護這個環境。 為甚麼我被襲擊這件事情,會跟我今天所談的新聞自由和法治連在一起呢?我想,可能所有認識我的人、或者聽說過我的人、或者在網上面搜索過所有關於我的資料,都知道我大概沒有任何仇人。我來香港快20年,可以說,沒有跟任何人吵過一次架,在商業上沒有任何糾紛,在利益上也沒有任何衝突;我的生活也非常簡單,連任何那種娛樂場所在香港什麼地方,我都不知道。那麼,所以說這一次被襲擊,從邏輯推斷上來說,要不就是認錯人、搞錯人了,要不就是和我所辦的《陽光時務週刊》有關係。 因為,我們這本《陽光時務週刊》裏面所報道的內容,涉及香港的一些話題、一些人和一些事。當然,在陽光衞視上面,還有包括我自己發表的一些文章當中,都有批評中國大陸的專制制度、貪污腐敗,以至於呼籲中國大陸的體制改革。但是我想,這些東西可能還不至於成為這一種流氓行徑的原因,所以我只能推測,可能跟《陽光時務週刊》有關;但《陽光時務週刊》究竟什麼東西得罪了什麼人,什麼消息傷害了哪些人,我現在無法作任何判斷。 我只想說,如果我們香港人不能夠清晰認識到,要把維護我們的新聞自由和法治作為這一塊土地上面最後的底線,那麼未來的趨勢將會是非常可悲的。同時我想說,在任何一個社會,利益衝突、政治觀點不同、黨派紛爭都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是不應該以這一種流氓的暴力行徑作為解決手段,也是現代社會不應該突破的底線。 我青少年時期,是在中國大陸文革中長大和經過來的。可以說,在文革的時候,我是參與其中年紀最少的。那種武鬥、那種暴力,不僅是來自民間,也來自於當時官方的鼓動、慫恿和指使。但是我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在這一種暴力社會當中,沒有受益者,只有受害者。中國有一句古話,「打人者被人打,殺人者被人殺」。所以我想,這一點也是我要通過這個記者會向社會發出的呼籲,所有香港人,包括短期的、長期的、永久定居香港的,都不要突破這個底線,一旦突破這個底線、依靠暴力來解決問題、來發洩,尤其是一些……我也經常聽一些傳聞,說有一些老闆、有產者利用自己的金錢來指使一些黑社會、不良社會份子,通過暴力來試圖達到自己目的,這都本身是於社會、於人、於己不利的一個選擇。非常坦率的說,他們沒有經過什麼叫做無產者的革命,實際上面,鼓吹、運用暴力,最大的受害者最後都是有產者。所以有產者,一些老闆們應該首先是自律,同時應該更加利用自己的力量、金錢來維護一個和平的、不突破社會倫理底線的秩序。 同時我還想對於這一次行兇的這些人發出一個呼籲,希望他們知道,他們不只是襲擊我,實際上他們是襲擊他們自己,在破壞社會一個基本的秩序,最終自己受到傷害……當然也可能他們因為這次行兇,會拿到錢,但是長久他們一定會因為這一種社會失序而成為受害者。所以我呼籲,我希望這一次的行兇者能自首;但我也希望,在自首的前提下,警方給予從輕處理。讓社會知道不能突破底線,同時這底線包含了華人社會僅有的兩個地方……我指香港,加上澳門,兩個半地方吧……還有的新聞自由。當然這個新聞自由已經正遭受到兩個方面的破壞,一個方面來自於專制強權的破壞;專制強權們連過去的取得勝利的統戰手法都忘了,直接用強權來干涉新聞自由。另一方面,我看到了很多是來自於受資本所指示的黑社會的破壞。但是,我今天的這個呼籲,僅僅是我一個人說,我希望人人變成這種呼籲的聲音,人人變成舉報任何這一種破壞社會基本底線的社會公義。這是我想說的。 記者提問: 你可以說一下你遇襲時候的經過嗎?還有你剛才提到過黑社會,跟這次事件有關嗎? 陳平: 前天吧,大概傍晚6點。我從辦公的大樓正門口走到我車子,我車子當時停在路邊上,正常就十幾秒可以走到了;當我走到將近車子一米距離的時候,突然感覺到很重的打擊,我現在都沒法描繪出來到底首先是打在右臉、下巴還是身上或腿上,我不知道,然後是連續的一些棍棒。當我抬頭看……因為打得眼鏡也掉了,看不清楚、很模糊,我當時也昏了,當我用手上的皮包向他們砸過去時,他們就跑了。 後來通過警察錄口供的時候,也調查過包括我辦公那座大樓的錄像、攝像所顯示,據警察說那個襲擊者是很專業的,他們的行兇路線、採取了什麼位置,以及逃跑路線,都避開那個攝像鏡頭。這是一種很專業的行為。 當時我還想,就隨便說,會不會是因為《陽光時務週刊》要改版,可能原來有些做這個新聞週刊的員工不太適合,只好給辭退了,會不會這其中造成糾紛?但這個不會,為什麼呢?就因為像這麼專業的襲擊的手法,那是要花重金去購買的,就不是一般員工能夠做得到的。 記者提問: 那你就是覺得與黑社會有關嗎? 陳平: 那麼,這個專業的手法、專業的兇手,不是黑社會還會是什麼呢?我們說的「暴力組織」,只有三種。第一個,政權本身是暴力組織,尤其是專制政權;第二個,黑社會是暴力組織;第三,就是當社會走到對抗的時候,反抗現制度的可能會走上暴力,否則沒有其他專業的暴力組織。 記者提問: 那你覺得這次是跟黑社會有關,還是跟現政權、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權有關呢? 陳平: 這我不知道。 記者提問: 那你覺得你得罪了黑社會,還是得罪了中共? 陳平: 我覺得我沒有得罪黑社會,我想有可能是那些黑社會裏面的人受某些人指使吧。 記者提問: 那你得罪了共產黨政權嗎? 陳平: 可能我得罪了共產黨政權裏面的一些人,但是我還是覺得……如果從我來講,我覺得共產黨還不至於做得這麼下賤吧?因為坦率的說,我父母都是共產黨打江山的那一代的人,對於那一代人,我了解他們,現在的我不敢說了解;我自己本身,在1989年之前,也是在中國大陸政府裏面工作,我現在也跟政府裏面的很多人,譬如過去的同事、朋友還有同學聯絡。我坦率的說,為什麼我剛說,我認為中共還不至於下賤到這個程度吧?對此我不敢相信!但當然,我現在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 記者提問: 那你有沒有可能陷入任何權力鬥爭的旋渦之中呢? 陳平: 權力鬥爭?……我不知道我會陷入什麼權力鬥爭…… 記者提問: 陳先生你現在的傷勢怎樣? 陳平: 我現在傷勢,就在下巴、右臉頰、右胸口,左手手臂上幾處,還有背上跟腿上都有幾處。 記者提問: 那你覺得這次事發跟早前《陽光時務週刊》跟劉夢熊所做的專訪有關嗎? 陳平: 我不知道……我只能說我不知道。 記者提問: 你會擔心這種事情再發生嗎?或者因為這件事情而改變陽光時務的方向? 陳平: 應該這樣說,《陽光時務週刊》的停刊、決定改變方向,是在這個襲擊事件之前。我停刊、改變方向,將會改變到什麼方向呢?因為《陽光時務週刊》是報道新聞時政的週刊,當時來辦這個週刊的時候,是我們請到了一位在中國大陸南方報系的、很有名、有能力的一位傳媒人程益中,是他提出來做這個新聞時政週刊,也是試一試,看看行不行。因為在現在一個互聯網時代,媒體到底做成什麼形式、做什麼內容,才能夠第一生存下去、第二能發展、第三有影響力,都是探索過程。那麼通過探索了這麼一段時間後,發現在互聯網時期做新聞時政週刊,實在是一個憊於奔命,而且實在很難做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結果就決定不再做下去,而變成做一個比較深刻的、包括一些時政、調查、研究的月刊。另外,我也在內部定了個調,未來做的月刊的焦點放在探索"世界向何處去,中國怎麼辦?"。因為無論是世界和中國,現在都處在……我坦率地說,那些領導人、權貴們都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是他們都處在一個迷茫的、沒有方向的,但同時又自私被動的一種政策選擇當中。 記者提問: 陳先生,在劉夢熊的訪問刊登以後,你們有沒有收過任何的恐嚇,或律師信之類? 陳平: 我們沒有收到任何恐嚇。我也只收到一封律師信。 記者提問: 那律師信是來自哪一方發出的呢? 陽光時務市場部: 那個信是《東方日報》發過來的。 記者提問: 你覺得跟這個有關嗎? 陳平: 我不能這麼說;我說任何東西是要有證據的。 記者提問: 那個訴訟已經進行中? 陳平: 沒有。 記者提問: 那封律師信的內容是什麼? 陽光時務市場部: 大概的內容就是,他們(《東方日報》)認為劉夢熊的專訪裏,我們所報道的與事實不符,我們就立即的循法務給他們回覆。 記者提問: 那《東方日報》有沒有要求你們撤回報道或者道歉之類? 陽光時務市場部: 在網站上撤相關報道。但沒有要求道歉。 記者提問: 但是你們有沒有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陽光時務市場部: 我們沒有按照要求來做。 記者提問: 陳先生,您覺得這起事件與「愛護香港力量」等組織干擾正常討論秩序的行為有沒有關聯? 陳平: 從媒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陽光時務週刊》)還做了一期關於他們的報道,邀請他們把話講出來。當時我就說,什麼人都有權說話,這是一個自由社會應該有的狀態。愛港力與我們沒有衝突,也沒有向我們提出過任何意見。 記者提問: 因為我們看到,近一年來,類似組織會採取暴力或半暴力的手段干擾一些正常的討論。你是否對此有些擔心? 陳平: 我不贊同那些砸場子、鬧場子的行動。那些行為顯得很幼稚。一個社會走到砸場子、鬧場子、衝擊發布會和討論會的地步,這個社會就快要出大問題了。我昨天與一個朋友聊天時說道,國民黨在大陸政權崩潰之前,也會用軍警憲特來對付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人士。而這個時候,就是埋葬自己的時候。 這裏我想多說幾句,我在香港定居是1997年,如果讓我評價香港是一天比一天更好還是一天比一天更差,我應該說,在將近20年裏,香港在走向一種「膨脹的衰落」。因為我觀察這20年來,香港人的實際購買力都在下降,而且是在大幅度的下降。這20年間,好處只有極少數一部分人得到。而且,支持香港正常生存的空間已經被窒息了。所以不是一天比一天更好,而是一天比一天更差,而這是需要所有香港人認真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只有通過民主的方式才能解決。民主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訴求,它還是經濟上不同階層討價還價的方式。沒有這個討價還價的機制,任何強勢群體都會無止境地去擴大自己的優勢,形成對社會更大的壟斷和霸權。那麼,這就是最後毀掉這個社會的東西。 毛孟靜議員(公民黨): 你覺得這起事件,對方的最終目的是想怎樣呢? 陳平: 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想,這個事件不會讓我有什麼改變。坦率地說,一個從中國大陸文革年代走出來的人,對這種事件,不會有任何恐懼感。 何秀蘭議員(公黨): 說到這裏,我想向大家展示一下這張「新聞自由約章」,是在特首競選期間的一個辯論會上,3位特首候選人,包括其後當選現任特首的梁振英承諾了:本人定當捍衛新聞自由。而過去,起碼已經有2件傳媒人受襲的事件,一個是梁天偉,一個是鄭經翰,這2件案到現在都沒破案;現在,陳平先生是已知的第3位,可能還有一些我們都不知道的。加上記者近年採訪,屢次遭遇警察帶頭阻擋、與記者有肢體衝突的狀況。我請特區政府和梁振英落實新聞自由的承諾,責成執法部門盡力全速破案,保障傳媒人的人身安全,不要讓這種「白色恐怖」在香港蔓延。 陳平: 那可不是「白色」,而是「黑色恐怖」啦。白色恐怖專門意指專制國家直接地、公開地用權力機器、暴力機器來作鎮壓,倒是正大光明的、有組織的。黑色恐怖是陰暗的,是做小偷的,這種小偷行為連強盜的勇氣都沒有。所以現在的是黑色恐怖,正如剛剛為什麼我一再說,要呼籲所有的香港市民,維護一個安全、自由、法治的環境,所有香港市民都來推動。光靠警方是不夠的。 記者提問: 陳先生,你覺得他們是要傷害你的生命,還是要給你一個警告?因為前面提到的兩位新聞界前輩(指梁天偉和鄭經翰)收到的傷害似乎比你這次的更極端。 陳平: 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會改變。因為他們(兇徒們)不知道像我這樣從文革、從「四五運動」走出來的人有何種性格。 記者提問: 受襲與停刊改版有沒有關係? 陳平: 如果有關,那一定與離開的員工不滿有關。但他們不可能有錢僱傭得起這麼專業的打手,所以這個可能已經排除了。 記者提問: 那麼你們停刊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呢? 陳平: 沒有。儘管編輯部的人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被大陸有關機構請去喝茶。但我從來沒被請去喝茶,或許他們覺得喝茶對我沒有什麼用處。 記者提問: 傳聞你與習近平關係很好。你的辦公室裏還有你與他的照片。你是否捲入中國最高權力鬥爭的漩渦呢? 陳平: 沒有。我與習僅僅是認識,見過面。我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籲和對專制的批判在幾十年裏都是對事不對人。不改變制度,任何一個好人進入體制,都可能成為一種雙重人格、性格扭曲的人。 記者提問: 兇徒長什麼樣子?講廣東話還是普通話?是他們自己跑的,還是你的反抗趕跑他們的? 陳平: 他們的長什麼樣子、多高、多壯,我都沒有看清楚。他們在行凶的過程中也沒有講話。我的反抗是下意識的,我小時候還練過武術。我用公文包砸了他們,我不確定是不是砸到了,我的司機說砸到了。 記者提問: 全部的傷都是棍子襲擊造成的嗎?除了皮外傷,還有沒其他一些不適? 陳平: 全部都是棍子打傷的。當時有流血、也有暈倒。現在除了外傷,還有一些耳鳴。 記者提問: 您剛才講被遣散的員工也有可能捲入此次事件?您是怎樣對遣散員工進行賠償的? 陳平: 我覺得這個不太可能。公司會按照勞工法規定遣散員工。 記者提問: 這是您第一次受到襲擊嗎? 陳平: 文革期間有很多次受襲。文革後,這是第一次。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凡婳:不再有好女孩——女性主义艺术创作方式的几种特质形容

“给女性身体一种思维,使美丽人性化,女性艺术家抛弃了社会给予她们美丽附加值,通过“毁坏”社会规范所建立的传统女性“美丽”来重新塑造视觉的美感,努力挖掘女性身体的代表性,并使身体意象从男性的权威诠释解读中隔绝开来。希望从女性自己人中发现自己,而非通过男人。每个追求作品完整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的过程。” 在廖雯所着的《不再有好女孩》(美国女性艺术家访谈录)中,前后一共介绍了二十一位女性艺术家,展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世界顶尖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观念哲学。   一、象征的社会情境话语   当廖雯问及女性艺术家是否也关心社会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内心感觉,李帕德说,两者早已混杂在一起了,是个人的经验,牵涉到性、社会和政治,也是妇女的经验。女性的这种经验究竟被社会以何种身份面目予以认可的呢?女性可以真正掌控自身的命运吗?之前对于女性的神话身份和历史塑造,是以何种立场指引女性艺术的萌生和发展? 当下女性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表达和内心感觉的抒发,不再是早先的偏颇,而是一种积极的融合。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而是一个关涉到人的经验、社会、政治、人性的综合群体。学术界似乎一直以来关注女性气质之于社会的矛盾,似乎女性从女性的视角观察社会具有严重的不合情理性,而为什么没有谁意识到男性对于社会的理解,这始于男性视角的即成真理性。观念的逆转在悄然发生,男性和女性意识依然保持着神秘迷离的行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一种说法,与艺术家本人过于接近不利于批评的客观性。即对于艺术家本来的思想明白得过于透彻往往造成对作品的艺术性反映愚钝。对于作品之外的东西了解得过多,容易掩盖其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露西·李帕德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是非常主观的。尽可能了解艺术家的一切,想知道她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想知道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透过艺术家的经验来分析她作品的语言方式。 事实意义上,女性的话语权被男性社会以有情的方式无情地消解掉了。没有对于女性艺术家本人观念的接触,意识永远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我们的思维缝隙中塞满了社会传统赠与的历史评判规则,所谓的认同是建立在无形的重压之下,这种重压自我们祖辈已然形成,我们早已习惯了漠视和纵容。女性稚嫩的反抗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显得无聊不堪,女性的精神被社会演化成制造利益的附属品。把女性以性的方式呈现,突出女性对自身的认同感。然而这不是全部。正如朱蒂·芝加哥把女性的性征乃至精神灿烂化了,从本质上对男性生殖及其象征的男性社会提出了挑战,展示了女性生殖像男性生殖一样强有力和象征意味。   二、撕碎美丽   美丽是女人天生的资本。这几乎是被几个世纪认同且宣扬的观点。贝丝·毕毫不夸张地讲述性别带给女性概念化的标签:一种荣耀的物品。漂亮女人是男人战利的物品,有奖品的含义,指示女人价值的是身体和年轻。 卡洛琳·施尼曼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人,廖雯在这里谨慎地将她称之为“美人”,对于“美人”这个字眼使人想到现实中对于“美女”的消费化称谓。这种称谓实际上是社会对于女性意识的避重就轻,“美女”是养眼的消费群体,缺少认知和思辨能力。而这种形象却是被社会规范所认定的美丽标准。给女性身体一种思维,使美丽人性化,女性艺术家抛弃了社会给予她们美丽附加值,通过“毁坏”社会规范所建立的传统女性“美丽”来重新塑造视觉的美感,努力挖掘女性身体的代表性,并使身体意象从男性的权威诠释解读中隔绝开来。希望从女性自己人中发现自己,而非通过男人。每个追求作品完整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的过程。 施尼曼说,没有人限制我的思维,但我的东西不被承认为有价值。颠覆传统在许多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表现,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的游击队女孩表现出企图引起注意的强烈愿望,并达到了目的,代表着那个时代典型现象——中庸爱开玩笑,躲避或嘲弄辩术话语。 亚裔女性艺术家小野洋子认同这样的说法:“生活和思维的自然状态就是复杂的,艺术可以提供给人们的就是缺乏这种复杂性。在艺术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一种思维完全放松的状态,然后,你又会回到复杂的生活中。”她的作品主题反映的是时间的变化和持续性。她提到,人们习惯了受女人的启发,但是又不承认是受女人的启发。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问题。这也难怪罗拉·考丁翰姆用录影做历史的注脚,表达历史材料中所不能呈现的真实。 很欣赏批评家爱琳·芮文的话,新的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结果,就是彻底地介入而同时又不失去自我。当廖雯问及许多女性艺术家否定传统的男性对女性的消费性审美观,有意在视觉上造成审美障碍,毁掉传统的“美丽”,你认为真正的“美丽”是什么?她解释道,美丽源于内心,女性艺术家否定的不是人类公认的审美概念,而是那些狭隘的、人为的、规范的审美标准。 女性艺术家认为,在真实的艺术中,有无政治见解,决定的是态度。容貌真的不是全部。   三、幽默——无助的苦涩欢颜   玛莎·谭可儿为女性主义定义:女性主义主要是关注改变产生不公平事件的系统问题。喜剧演员是这个时代中最具颠覆性的艺术家。幽默可以接触到事物的方式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比拟的。 这在南西·大卫森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气球的生命力与假想的身体质感的幽默化叠合。那些看起来使人窒息和畅快呼吸的气球,象征人类生命饱满而脆弱的内心感觉,围着的绚丽花边是再明显不过的浪漫隐喻。她强调“幽默”,希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幽默。虚假的自我膨胀与绚烂风情花边的情节对立,超越了固有的概念从而改变人们对于自身观念及其他的态度。属于女人心中的幽默,可能在于,“性别如同一件盔甲穿在身上。”还有琳达·宾格勒斯,她所做的录影作品具有嬉皮式反讽意义。一只阴阳同体的狗,能歌善舞且会说话,她把它隐喻为艺术家,而作品中的巴布发齐尔以为它只是一个怪物,他决定把它的阳具切除,整个作品表达的是社会对于艺术家的误解。尤其是对于女性艺术家的误解。 许多女性艺术家并非愚蠢的妇女,但她们都过着平淡的生活。要唤醒的是:女人比以前更加重视自己。茜茜·史密斯手中可以诞生人工神话。她以身体作为创作中心,运用宗教、文学、艺术史的典故,重新塑造我们看待自身起源和存在的方式。她说,我选择人体作为主题不是有意的,而是因为这是我们所共有的形式,大家都有亲身体验的东西。 会有这样的一天,珍视女性自身的内在体验不再仅仅以幽默借以形容。     本文选入一五一十周刊第109期,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3c4e0855caa2d780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李娜: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审视

“女性主义文化和批评阵容强大,内容丰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且具有异常独特的风采和生动活泼、寓情于理的鲜活风格。” 一、西方女性主义美学的缘起   随着20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运动和妇女自觉意识的提高,女性主义者对传统妇女创作展开了一连串重新开拓、发现和再评价。女性主义者鉴于女性艺术的次属地位,掀起一股重新发现和评价女性创作传统、彰显女性艺术表达的热潮。乔治亚·欧·姬芙(G·Okeeffe)、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等女艺术家创造出作为女性主义艺术平台的一套话语。这一话语宣称艺术、认识论及批评操持着男性话语,因而美学上的颠覆势在必行。而导致这一美学思潮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妇女的创作或表达,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往往仅仅局限于手工艺、装饰性或应用性艺术等次要的范围,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 (二)妇女的艺术创作,从未受到正式的鼓励或承认。他们在接受艺术训练或教育的途径上,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其后更难以进入男性主导的艺术专业领域。这个现象,是与妇女在社会中长期没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相联系的; (三)在艺术观念方面,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充满雄赳赳的阳刚意味。艺术家笔下的女性,不论在绘画或在艺术作品中,都是为要满足男性的欲望而设。有人只出自5世纪以来,男人以稳妥地建立了一个以心灵、精神、理智为主的世界,这世界轻视肉体、感官、欲望和情感——即一切经常与女性关联在一起的东西; (四)在艺术批评方面,传统的父权艺术,总爱从高度主观的观念出发,从而建立起所谓的客观的“真理”;这些“真理”对大部分女性作品,并不给与很高的评价。凡此种种,都造成了不利于妇女创作的处境。   二、对传统西方美学的批判   美国女性主义美学家海茵(H·Hein)指出,专门处理感性知识的美学,在西方哲学中,经常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跟哲学的基本逻辑、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价值论等截然不同。女性主义美学也正好以他提出的“另类”的观点,挑战上述西方男性中心的哲学殿堂,提出对哲学的重构与反思。女性主义美学对传统美学观念作出了批判。美国当代著名的文论家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在他的《论解构》中,曾用不小的篇幅专门讨论女性主义对所谓西方罗格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解构问题。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西方罗格斯中心主义的传统与男权主宰的文化,与所谓的“阳性中心主义”都是一回事,因此,从“阳性中心主义”一词进而又派生出“阳性罗格斯中心主义”这个使一般人更不知所云的概念。这种“阳性罗格斯中心主义”,意指对于男性权威的关注、意义的统一性以及确凿性的本源三者都捆绑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一个男性统治的世界,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解释、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最终还是男性说了算;女性主义兴起之后,它对于“阳性罗格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解构则表现为:一是“考察当下的批评在批评程序、人事架设以及批评的目的等方面是不是与维护男性的权威一气”,二是“另辟蹊径”女性主义从本质上说也是对整个西方人文传统的一种再审视、在思考。 女性主义文化和批评阵容强大,内容丰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且具有异常独特的风采和生动活泼、寓情于理的鲜活风格。 女性主义对康德哲学做出了批判。康德哲学之所以成为女性主义者责难的目标,部分是由于他的哲学本身的性质,部分也因为他对女性及妇女角色公开言论。现以康德的“品位”为例进行说明。康德对女性的观点,和他的“品位”理论向照应。女人和品位,被认为是服从于男性化的道德和理性。这是因为女人和品位皆须被管制、约束,才能对文化产生良好的效果。康德美学指出,审美判断或品位判断,全赖于理解根想象之间有着和谐对应的关系,想象将直觉所接收的材料组合,以供理解把杂多统一起来。用康德自己的话说:“惟有理解才是法则的赋予者”。 女性主义学者把品位判断中想象和理解的关系比喻为婚姻中妻子对丈夫的关系;想象与女性一样,同样要被刚性文化所支配。康德在他后期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真正的审美判断是“非功利的”。审美主体应该排除一切实际利害关系的价值考虑、欲望与情感,专心致志的欣赏对象的形式。但康德笔下的女性,却显然缺乏这种全神贯注、远离利害关系考虑的能力。此外,康德又认为,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高尚的人,才能运用道德律则来整顿被动的、杂乱的直觉和情欲,一如妻子之所需要被教导和管束一样。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把女性排除在人类审美以及道德能力以外,可以溯源到康德对“形式”和“物质”的区分。在康德的哲学里,道德与审美只与先验结构的形式有关,而与杂乱无章的物质没有一点关系。这种区分实质上重建了古希腊哲学中理性、形式与男性的接连和物质与女性的关系。女性主义之并不接受这种区分。   三、女性主义艺术家关注的“性别政治”   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别政治发表意见。这是女性主义批评关于性别政治分析的一个前提。曾受业于凯勒斯(Milton Kessler)h和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后女性主义者帕格利亚,在其《性面具》中,有过这样精彩的描述,女人身体各部位所显示出来的曲线,正与地球和天体的造型接近,自然的能量能够在女人身上顺利的流通往返;女人比男人更有悟性和直觉,对现实更为敏锐,灵魂和精神比男人更完美,更处于“自足状态”,能够自己协调并平衡自己;反过来说,男人的胜利构造有缺陷,因此要在自然面前吃更多的苦头;男人不能平衡自己,身体上受自然力的阻碍要向外发泄;男人因此要向外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建设者抑或是破坏者,否则会被女人吞噬掉;男人面对自然有恐惧心理,因而需要更多的理性以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女人有比男人更多的性别优势和人性特质。 西方近年来的女性艺术作品,已越来越多的从女性角度进行创作。女性主义美学家认为,在男权主流文化的处境中,女性艺术乃是“另一种逻辑,另一种提问方式,另一类的强势与弱势”现在是已反过去被冷淡对待的情势,使女性艺术受到应有的重视的时候。此外,女性艺术的特长应加以宣扬,正如苏丝·嘉比力在其著作《艺术魅力的重现》中说,现在应去寻找一种真正的后父权艺术,一种不在于社会或世界脱离的艺术,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的表达形式。女性艺术作品,一直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关怀,被视为女性的专长,也预示着人类的道德和责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主义美学及哲学所一起的争论将会持续,甚至会持续在性别与知识、本质或文化决定论等老问题之间重复往来。毕竟,新的理论和语言还在探寻中。女性主义美学需要要以后的发展中逐步的完善自己。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