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改革者韩寒

改革者韩寒 作者:老宁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7-2 本站发布时间:2011-7-2 9:02:20 阅读量:2795次 (一) 皇帝算是穿着他的新衣服出来了。人群顿时哗然,继而一片沉默,然后各式各样的人开口了。 甲激动地说:快来看啊!我们伟大的皇帝穿着一件多么漂亮、多么庄严的衣服!这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衣服!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乙诚恳地说:想想看!以前的皇帝穿的是怎么破旧不堪、俗气难耐的衣服,跟他们比,咱们的皇帝穿的那才叫真正的衣服,又贴身又有气质。 丙严肃地说:每个国家当然都穿不一样的衣服,我们的皇帝穿的,是符合我们国家气候、风俗、文化的衣服。穿自己的衣服,让别人说去吧! 丁深沉地说: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混沌理论以及狂飙突进运动等一系列推断,皇帝穿的衣服其实并不适合人民的审美观、人生观以及白云观,所以,建议皇帝还是换件别的衣服吧。 这时一个小孩突然大声说:哈哈哈哈,皇帝他压根就没穿衣服! 很多人认为,这个小孩就是韩寒。 (二) 我也曾经这么认为,韩寒就是童话里那个小孩。 看过一篇文章,还有人为此反思,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大人们都到哪去了? 至于对韩寒不屑一顾的人,也会说,韩寒就是个小孩,只不过说一些常识的话,没有什么深度与厚度。 ——当韩寒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将一干所谓文学评论家、作家、导演、歌手、摇滚中年等社会名流轻而易举斩于马下,当韩寒以“公民韩寒”、“市长韩寒”、“坏小子韩寒”登上标榜严肃的政经类刊物,当韩寒在厦门大学侃侃而谈,当易中天客客气气地和他对话,当数不清的网友遇到社会事件第一反应是上韩寒的博客“看看韩寒怎么说”,当韩寒登上《时代》周刊100人榜单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韩寒不是小孩。 ——你们谁见过韩寒跟二百五似的、只会小孩子腔调地傻愣愣地说:“这事儿不对!”“这事儿没错!”“这我超喜欢!”“这我好讨厌!”请注意,他的文章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只不过人们往往更被他的文笔所吸引而已。再有,事实是,直愣愣地说“皇帝没穿衣服呀!”,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叫卫兵带到昌平搬沙子了。韩寒可不会那样说,他会这么说,“是吗?可能吧,皇帝穿着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衣服,可惜我没有这个眼力也没有这个眼福,乍一看怎么好像跟没穿一样呢?当然,这事儿肯定不是皇帝的原因,是我的错,我真诚检讨。” ——你们谁见过一个小孩有那么多粉丝?有那么多人对他服气?韩寒是80后,那么梁文道呢?张鸣呢?王小山呢?包括那位和韩寒打过笔战后来幡然醒悟的陆天明? 所以,如果你还以为韩寒只是童话里那个除了天真没有啥的小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不但侮辱了那么多人的智商,而且也会使人怀疑你的智商。 (三) 那么,韩寒又是什么一个人呢? 作为个人的韩寒,他当然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主见,很聪明、学东西快(比如赛车),有本事、特别是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畏惧,特别是——能养活自己的年轻人。(李泽厚、李敖,包括鲁迅,以及海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也都是靠写作能养活自己,因此,也都非常有个性。所以马克思说得对,经济基础是决定因素。) 但是,作为社会人或者说作为公民的韩寒,在这个社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是我们更关心的。既然他不是小孩,又是什么呢? 我想了想,给了一顶帽子:改革者。 没错,就是改革者韩寒。 可能有人会笑,就韩寒这样一个解构宏大叙事消解正经的坏小子,你居然给了这么一顶严肃的帽子? 第一次进入韩寒的博客,我把里面的文章几乎看了一遍,第一感觉是:嘿嘿,这样的文章居然没有被删,这样的博客居然没有被和谐。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韩寒长时间没有更新博客,甚至在百度知道里会有人问:韩寒是不是给抓起来了? 韩寒当然没有给抓起来,我想,问这个问题的人,也许和认为韩寒只不过是小孩子而低估了他一样,也低估了体制的包容度。 韩寒就像是一个聪明的——战士?斗士?搅局者?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好像狂荡不羁又懂得保护自己,粗中有细、既无所谓又谨慎地试探着体制的承受力和忍耐度。有人说,王朔当时在《美人赠我蒙汗药》里和老侠的对话也是这样,言语分寸拿捏得滴水不漏。这种聪明劲和文字功夫韩寒和王朔一样不相上下,只不过韩寒涉足的领域好像王朔并不感兴趣罢了。 这个领域就是政治领域。 这没有什么不能谈的。温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已经说了: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实很早邓小平就说得很多了。 韩寒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者。 也许我们应该相信,其实体制里确实有很多人——上层、中层、下层都有——他们都真诚而且迫切地希望改革、要求改革,体制内未必如此不堪、未必都是思想僵化。实际上,每年“两会”记者争相采访的“政治明星”,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改革者示人。 也许我们还应该相信,其实有一些问题,不见得就是体制在阻梗。原因也许其实在于其他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这也就是自我审查。其实韩寒自己也说过,他写东西也会自觉地进行“自我审查”,还有,不要忘了,最先审查他《独唱团》的,其实是出版社而不是宣传部。 不要以为这是矫情。李敖讲过一件事,大致是:以前他的书被审查,但是他和管审查的一个叫张烈的却成了朋友。结果有一天张烈给他打电话,说李敖你那些书我都签发放行了,因为我辞职了,临走前把你的书全都放行了。李敖好像有点恍然大悟,原来以前卡他的,未必全都是老蒋小蒋的指示,其实有时候小鬼也有生杀的权限。 所以,当我们在为韩寒疑惑甚至有人为韩寒“担心”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问一下自己:也许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是否自己被自己束住了手脚?以及,一些事情,或许上面已经扩展了包容度,但是由于官僚体制的原因,这样的变化还没有及时传送到下面,因此,问题是出在下面的惯性做法,而不是上面直接意思。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意思,作为改革者的韩寒,正是用自己的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地试探体制的张力和包容度。改革者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同志们,这一块是安全的,我已经试过了,你们也可以这么做的,那些抱怨的话、咒骂的话就先别说了。 改革者韩寒。向这位了不起的年轻人致敬。这篇文章早应该写了,否则万一韩寒真的成了10年后20年后的鲁迅,孩子问我,你也是和韩寒一个时代的人,当他那么火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这样我就可以说,我比你们早10年20年就服他了,这篇文章就是证明。

阅读更多

北斗 |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一份挂一漏万的书单

 上周时间有位同学给我留言,说:“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推荐我看《围城》,我已看过好几遍,但是就是读不出一些什么。”我的回复是“那就去他妈的!看不出好就扔掉它,有什么好困惑的呢?”选什么书来读就像选什么人来结婚,没有人愿意被包办,只有自由恋爱、自主选择,婚后发生悲剧的可能性才会降低。   本期主题:一份挂一漏万的书单 (上)     荐书人 / 谷卿 (暨南大学)   前不久有朋友在一篇日志下@我,是“担当者行动”网站志愿者要求朋友们荐书的告示, 原文链接 。 其实,我原先从不主张开书单,因为我认为一个人认为好的书,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垃圾中的垃圾;而且人与书是有缘分的,根本不需要他人多事来介绍,就像我大学时读的书,全部是自主选择,而恰恰它们也都是我至今仍然极喜欢、印象极深刻并认为当年阅读它们绝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的书。上周时间有位同学给我留言,说:“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推荐我看《围城》,我已看过好几遍,但是就是读不出一些什么。”我的回复是“那就去他妈的!看不出好就扔掉它,有什么好困惑的呢?”选什么书来读就像选什么人来结婚,没有人愿意被包办,只有自由恋爱、自主选择,婚后发生悲剧的可能性才会降低。 但是长期以来,我一直在为北斗网荐书,我把这一行为理解成“为己”而非“为人”,通过每期拟定一个专题,我可以把自己已经读过的相同主题相似内容的书做一个梳理、比较、回顾。我感兴趣的门类很多很杂,故而这样一种整理方式是很不错的,同时也能和书友们交流看法和心得(虽然因为校园网的原因一直上不去北斗网,但很多人通过北斗网进入我的人人网和微博页面进行交流),何乐而不为? 关于书目的提供,我一直认为荐书时应该附注出版社,更精确的应该注上版次印次,我在每月的购书清单上都会注明。但以往为北斗所荐书目,因考虑到整体形式和简洁性,编辑主张只录书名,此次借为“担当者”荐书,也来开列一次“全须全尾”的书目吧。以上所分各类除军事、演讲与朗诵外,拟各举六本我读过的、确实认为值得推荐的的书,但阅读对象当然绝不仅限定在中学生这个范围,因为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整体水平如何,而且,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那些他目前不一定能够全然看懂的书,所谓“取法乎上”,这就像愚蠢的人绝不会因为多读几本他的阅读能力足以应付的书籍而变得聪明一样。 【历史类】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万古江河》 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历史研究》 阿诺德·汤因比(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L.S.斯塔夫里阿诺斯(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人物传记类】 《龚鹏程四十自述》 龚鹏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陆键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Mao:The Unknown Story》 张戎(美),香港开放出版社2006年版 《我们仨》 杨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寻找大师》 许谋清,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政治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极权主义的起源》 汉娜·阿伦特(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尔(法),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英),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美),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采稿:徐毅磊 责编:徐毅磊)  

阅读更多

王小峰 | 提问

作为记者,我采访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提问。我以前说过,我不是个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好奇心和交流欲望,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而这两点恰恰是做记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早知道做记者该具备这两条我早去干别的去了。每次采访,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采访的内容出来,我自己很清楚,满意度也就是及格。 虽然我不是个好记者,但我相信我还算个好一点的老师,带实习生,如果他们想将来当记者,我会一点一点把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注意在采访过程中该注意什么,避免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时经常犯的错误。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媒体的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本身做记者不是赚钱的行业(拿红包的除外),所以很多有追求的人在考大学之前就回避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而且,做记者很多时候需要良心,在一个良心连狗都不想吃的年代,谁愿意做记者呢?即使做了记者,无良又会污染这个行业。从媒体终端看到的结果就是,记者问答式采访变得越来越片汤化、模式化,那些还在学校念书等着走向新闻岗位的学生可能真的就把白纸黑字上的那些糟糕的访谈当成了范文,等他们当了记者,会变得更糟糕。 做记者,提问时一定要记住一点,要问叫问题的问题。举一个例子: 穆里尼奥带着国际米兰到鸟巢比赛,输给拉齐奥,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穆里尼奥抱怨鸟巢的草皮太差,影响了国米的发挥。有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在同等的鸟巢场地条件,为什么拉齐奥取得了胜利?”穆里尼奥回答:“我终于知道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你们的足球记者提的问题太业余,你们似乎不大懂得足球。你们中国人赢得了很多项目,只有足球不行,你们的问题离高水平记者的问题太远了。” 穆里尼奥确是没有说错,他非常不客气是因为记者问了一个不叫问题的问题。如果你认为记者问的问题很正常,那你一定经常问这种不叫问题的问题。 “叫问题的问题”,不是说你说出一个疑问句就叫问题,而是: 一、问题提出来公众会关心的(但你不能去迁就公众,公众多傻逼啊。除非你觉得你做的职业是个下三滥的行当); 二、切中被采访者自身形成的信息团的实质(比如李娜是体制外的运动员,也是在一个中国人不擅长的体育项目上拿到了冠军,综合诸多因素,结合她的经历,你自己会形成一个李娜的信息团,然后逐步把这个信息谜团用提问的方式解开); 三、不要让回答者用一本书的信息量回答你的问题(我记得以前有个人问我“什么是摇滚乐呢?”我说:正好我编了一本书《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一千多页,您从头翻到尾就知道了。); 四、能让被采访者在回答之前经过短暂思考,问题具有尖锐性、挑战性。但不是为了难倒对方或是让对方尴尬,而是让对方通过思考给出的答案更加精彩; 五、先去想像一下别的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大陆货的问题,然后你回避掉; 六:不要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说被采访者不了解或不擅长回答或者她的回答不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你问李娜“怎么看中国足球队挣钱多水平差”,就是个弱智问题。现在很多媒体喜欢挑拨事端,用来吸引读者关注,实际上就是一个动用公共资源的长舌妇; 七、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我常见到有人提问能说三分钟,最后回答的人都忘了前面问的是什么了; 八、不要问被采访者回答国家总理或者国家主席该回答的那些天大的问题,他要是能回答你就没机会采访他了; 九、不要问大而无当的问题。如果您采访一个老艺术家,千万别问“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人生”这类让人无从下嘴的问题; 十、问题中不要带“最”,因为回答者给你的答案多是假的,让你这个问题变得毫无意义。 十一、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被采访者然后让他回答“是”或“否”,比如:“你这次拿了世界冠军时不是很激动?”“你这次当了女主角是不是很开心?”这是我公安人员办案询问时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十二、不要问人家对某些事情怎么看,这种提问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没有价值或者回答者在说违心话; 十三、采访时尽量用小的话题引出大的内容; 十四、不要问你本该掌握的常识但没掌握还要问被采访者,他会觉得你很无知,会认为你功课做得不够。比如你不要问崔健“什么叫吉他失真”,不要问易中天“诸葛亮本事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成为五虎上将”,他们会把你从窗户扔出去的。你别笑,确有此事。 之所以我们记者采访爱问上述可能出现的无聊问题,跟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也跟大学里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关。老师都喜欢教理论,不喜欢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我们的教育喜欢教你一些虚无的东西,往往大而无当,形成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而采访是从细致具体问题入手,对被采访者是层层剥茧的过程。不管怎么剥,你都要一直认清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谈论话题的核心是什么。 至于什么叫是问题的问题,这里没有一个看到就会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你不愿意接受的标准答案——不断学习。你的经验、阅历、判断、反应、逻辑、知识、理解……都会影响到你采访的质量。换句话说,干什么都需要这个。 我在知乎上玩,常看到有人问一些低级问题,或者说爱问不叫问题的问题。我发现,似乎中国人确实不太会发问。我观察的结果是:人在10岁之前和40岁之后会问问题,中间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脑袋里都是浆糊。

阅读更多

信力健 | 信孚要闻(6.9)——党的光辉照亮各大门户网 “特色”之路

1、41家网络媒体在中共一大会址联合宣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度CEO李彦宏代表网络媒体发表上海宣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到会的CEO有:新浪网曹国伟、搜狐网张朝阳、人人网陈一舟、优酷网古永锵、360周鸿祎等、凤凰网刘爽等。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答问,称公民参选人大代表必须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或者各选区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提出。我国没有所谓“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3、8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微博上疾呼:“今是高考,唯告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以抗议5月30日发生在上海的医生被打事件。 4、谷歌俄罗斯分公司第一副总裁比尔卡兰8日在自己的博客里透露,谷歌公司决定停止www.google.kz的搜索服务,放弃在哈萨克斯坦直接经营搜索引擎。 5、哈药总厂近日被曝光其厂区周边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污水排放口色度超极限值15倍,废渣处理也不达标。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近年来已对其污染问题进行了多次曝光,但均收效甚微。而哈药总厂广告投入是环保的27倍。 6、中国第一份以“摩天大楼”数量来衡量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报告“2011中国摩天城市排行榜”日前问世。报告称,当今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200座,这一数量相当于今天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三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5年后将达到美国的4倍。 7、7日,广东高考语文刚开考作文题即现现身微博,引起了热议。8日晚,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披露:经查实,这是一起不法人员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的行为,27人将被取消成绩。 8、东莞市欲涨水价,物价局发布了征集听证会参加人的公告,然而截至6月7日(即最后一天),未收到任何市民的报名。有市民表示,不愿参加“走过场听证会”。 9、《太阳报》报道,在车祸中失去17岁女儿的一对英国父母告诉法官,如果20岁的肇事者利德尔满足3个条件,他们将原谅他。这3个条件是: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用手、头脑或心灵去做一些伟大的事情;做足球教练、童子军领队或者志愿者帮助儿童;讲述车祸真相。利德尔已承认因粗心导致17岁女孩瑞贝卡被撞身亡。 10、河南省信阳市纪委特别制定了《公务接待费限额管理规定》,并于6月1日起执行。《规定》要求,在本市范围内公务接待活动中,只能抽河南烟喝本地酒,而娱乐休闲场所消费票据不得入账报销。 11、当地时间7日,搜救法航2009年失事的447号航班的工作人员停止了遇难者遗体及飞机残骸的搜寻工作。消息说,127具遇难者遗体被打捞出水,剩下101名遇难者“永远长眠海底”。 12、2008年“婴幼儿奶粉三聚氰氨”事件30万患儿后续治疗费用赔偿基金情况近日遭到媒体质疑,中国乳协通报11.1亿赔偿金赔付情况,称已有27万名患儿家长领取赔偿金。但死亡赔偿等关键问题未有清晰账目。 13、进入5月中旬以来,中国内地每天报告手足口病发病病例都在1万例以上,其中重症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也在快速上升。专家预测,6、7月份手足口病发病还将持续高发,疫情防治任务艰巨。 14、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和浙江等地多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已经组成维权律师团,目前正在向投资者征集授权委托,五粮液正面临着一场可能成为A股有史以来涉案范围最广、金额最高的证券市场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15、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办理集装箱业务给“黄牛党”加价标准是:每个20吨的集装箱加300元,40吨加600元。据悉,每月仅发送20吨的集装箱就3000-4000个,可以想象“黄牛党”获利之巨。这些“黄牛党”都来源正宗铁路系统。 16、世界银行7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写道,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最大发展中经济体已达产能极限,当局应加速收紧利率、削减政府支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应升值本币。 17、肖锋《谁在中国过好日子?》:温家宝曾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19世纪是耻辱时期,20世纪是恢复时期,21世纪将成为展现我国风采的时期。”国民的风采比国家的风采重要得多。没有国民的安康,岂有国家的安定?以人为本,以国民为本,而不是以国家面子为本。一个个体深感失败的国家难称大国。 18、信孚导师张鸣《官员万能还是权力通吃?》:在这个世界上,有权在手,已经是最了不起的事了。做了高官或者高管,威风凛凛,所有人都哈着,出门警车开道,小民避让,飞上天也头等舱,优先起飞。还要把所有的荣誉,包括院士都拿走。演员牛了,就要导,还要唱,一定要两栖,三栖而后止。没想到我们的官员也是这样,做了官员还不知足,还非要做学者,而且是大学者。既懂管理,也懂经济,还明白工程学,还作诗,都是万能的全才。 19、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现如今的中国高校,早就变成了“山寨版的衙门”,还是官商勾结的那种。在他们那里,自然是帽子(官位)、票子(金钱)、车子(人脉)、杯子(奖项)、片子(知名度),五子登科!你说你是我的学生?对不起,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显然,这是一种完全没有人性的教育,因为其中只有“材”和“器”,没有“人”!结果怎么样呢?没成“大器”,倒成“凶器”了! 20、光明社社论《请教育部放南科大一马!》:放南科大一马,并不意味着对南科大一类的高校放任不管,而是要根据其特点,允许其试验,允许其走与以往不同的新路,宽容其失误,宽恕其犯规,使其不待加鞭自奋蹄,为中国高等教育增添新花色。总之,道理明摆着,如果一马都不放,何来万马奔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凤凰周刊:台湾读者热衷的大陆书籍

追寻台湾读者的阅读趣味 《凤凰周刊》2011年15期  苏惠昭 2010年,有一本书狠狠冲击台湾社会大众,它分上下两册印行,上册《医行天下:寻医求道》,下册《医行天下:拉筋拍打治百病》,作者萧宏慈。因为上下册分售,应用篇的下册销量约为上册两倍。《医行天下》上下册分别占据博客来排行榜年度百大之第二和第十名;下册是诚品年度畅销书第三名、金石堂年度畅销榜医疗保健类第一名并被选为“十大影响力之书”。《医行天下》上下册在台销量粗估有四五十万册,两岸交流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大陆作者在台湾如此翻云覆雨,以致他所推广的拉筋拍打风行草偃成全民运动。 大陆作品渗入台湾 事情总有个源起。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日,中国大陆作家作品悄悄渗入台湾,进入广大人民阅读生活的?答案,一般不是指向二月河便是余秋雨。 1992年尔雅出版社出版由白先勇引荐的余秋雨历史人文散文集《文化苦旅》,结果反应热烈,既是当年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书”,也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至今十多年过去,《文化苦旅》历久弥新,更是中学老师必开书单。“中国文字可以写成这样美,我从未曾见过。”一位企业家解释他着迷《文化苦旅》的原因。 余秋雨也几乎一人垄断了历史人文散文这个文类,此后台湾凡引进同类型作品都被拿来与余秋雨比较。套句尔雅负责人隐地先生的话,余秋雨红,但红过了头,红到出现“反余”声浪。 《文化苦旅》出版那一年,台湾还有一本轰动的畅销书,张戎的自传体小说《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那段中国大陆犹如神秘大地的年代,“文革故事”对台湾读者恒常有吸引力。 然后从1994年起,巴比伦出版社陆续推出二月河授权版《二月河作品集》。无趣的历史课本,不会说故事的历史学家,以及基因里与中国历史的某种连结,台湾一股由《三国演义》扎下基底的中国历史热一直在寻找出口;也就是说,一个历史小说,或以小说方式论说历史的市场老早就准备好了;1985年由食货出版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已经预告,到二月河作品一问世,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帝王系列,仅仅透过口碑传播,读者几乎是一本一本地等待,一整套一整套地购买,乃至组成“二月河读书会”相互切磋,“你读过二月河了没?”成为考验是否理解政治斗争的通关密语。 余秋雨和二月河确实是两大高峰群,一个指向历史人文散文,一个指向历史小说,这两块正是台湾读者兴趣浓厚而台湾作家无从也无力处理的,唯有向古老的中国大地索求。1996年出版,明陵挖掘纪实录的《风雪定陵》也便成了当时受到热烈讨论的大书。余秋雨、二月河与1990年出场的《河殇》也不同,《河殇》某种程度被当作教科书读,但阅读余秋雨和二月河,始于纯粹的阅读乐趣。 台湾拉出的大陆当代文学线 台湾读者也并没有独独钟情于历史,要认识变化中的中国大陆,当然不能不读当代小说;无论语言或故事,其中的差异性充满了正反两面的魅惑,所以时间再往前推几年。1986年,台湾出版界便有一个大工程,郭枫主持的新地出版社以“拥抱中国土地,开拓民族文学”之名,推出“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之后再由其中分出“女作家卷”。台湾读者初次大规模接触当代大陆一线作家如阿城、张贤亮、莫言、冯骥才、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汪曾祺、张辛欣、王安忆、铁凝、舒婷、刘索拉、北岛、王蒙、刘再复、张承志,丛刊指标当然是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而莫言和王安忆后来则成了洪范、麦田等出版社长期经营的作家;莫言以《红高粱家族》,王安忆以《长恨歌》,奠定在台湾的大家地位,加上余华和苏童,王余莫苏四人应该是台湾读者最熟悉也持续阅读的大陆中生代重量级作家。作品虽然没有晋入畅销榜,却拥有固定的读者,并备受文学评论家青睐。 新地出版社特别拉出一条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线。远流出版小说馆1988年开张,编号第一的书是张大春《四喜忧国》,第二号就是古华《芙蓉镇》。编辑显然有意将大陆文学置放在“当代华文作家”脉络,不希望独立成线,这也是后来出版社如麦田文学、时报新人间或联合文学普遍的做法。远流小说馆后来出版了苏童《妻妾成群》,余华《十八岁出门去旅行》、曹冠龙《阁楼上下》等作品。《妻妾成群》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触及“纯文学”以外更广大的读者;《阁楼上下》则是1993年《中国时报》开卷版选出的十大好书(开卷版好书通常是“叫好不叫座”的指标)。至于余华,还要等到1994年麦田出版《活着》,才正式被读者接纳。联合文学在2003年推出新版《芙蓉镇》,2007年麦田还为《活着》做了个特别纪念版。 1990年代后台湾纯文学书受到非文学书挤压,吹起轻薄短小风,而与更具阅读乐趣与知识含量的历史书相较,厚实沉重的大陆当代文学明显不易经营,出版社在理想与市场之间不断测试读者口味,寻找平衡点;文学作家名单陆续加入了王朔、严歌苓、高行健、虹影、贾平凹、李锐、蒋韵、韩少功、苏晓康、张炜、池莉、陈染等,一个乱枪打鸟年代。高行健于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联经1990年即出版他的《灵山》,卖了3年总共卖出180本,前仆后继,如滴雨入海,无关文学评价,这是大多数大陆当代文学作家在台湾的命运。其中当然也有获青睐的,譬如虹影《饥饿的女儿》,譬如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隐地说过,如果他要在尔雅出版的近七百种书中选出十大,《上海的金枝玉叶》必然名列其中。 透过中国当代小说,台湾读者勾勒了一幅由《红高粱家族》、《妻妾成群》、《活着》、《饥饿的女儿》、《废都》等想象与真实相互交串组合的中国大陆图像,问题是现实的中国已经快步走到一个小说不及的所在,台湾所认识的大陆当代文学家已不足以跟进,他们说的故事也成了某种历史,所以除了历史,台湾人民也亟求了解“正在进行”的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黑暗与光明,这反映在出版社的选书上,在文学这一块,“争议”、“话题”与“大众”明显成为新世纪新标准,阎连科《丁庄梦》是“再次封杀之作”;韩寒“反大人文学”的《三重门》在大陆创下爆炸性的销量;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填补了撕去的历史扉页”,她说故事的口气又何其动人;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宣称是“台湾首发,大陆禁书”。如果有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的书更好,如刘震云《手机》、毕飞宇《青衣》,如麦家《风声》,纯爱小说《山楂树之恋》则直接以“张艺谋电影”营销。郭妮青春小说《麻雀要革命》则被与《流星花园》相提并列。韩寒获选为2010《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人物”后,半年之内有三家出版社出版他的《青春》、《他的国》等四本书。《杜拉拉升职记》和《蜗居》这两本“电视小说”,带领台湾读者直击现在进行式的北京、上海生活。慑于“百家讲坛”威力,几个收视率高的节目(书)一一渡海来台,有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只是在“补习”经典这一部分,“实用性与阅读乐趣”至上的台湾读者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如果说台海两岸读者在阅读小说这件事上有惊人的一致性,除了余秋雨、二月河,那么就是《狼图腾》、《藏獒》,以及盗墓小说。《狼图腾》不只是小说,还被台湾企业家当作研究民族性格与企业经营的教本。盗墓小说,或天下霸唱《鬼吹灯》,或南派三叔《盗墓笔记》,这一派混和中国古文化、各家邪术的神秘惊悚小说,对台湾通俗小说读者来说既是全新品种,又是台湾作者所写不出来的题材,新鲜刺激没有纯文学的门坎,一时之间蔚然成风,如流行疫病蔓延。桐华《大漠谣》三部曲,这一款把背景设立在西汉,两男夹一女的爱情小说,也拥有不少书迷。 也有明知此路难行的尝试。科幻一直是台湾小说很弱的一环,2011年,台湾出版了评论家王德威谓之“想象奇诡,气势磅礴”,“堪称百年中文科幻小说首选”的刘慈欣《三体》系列,这对台湾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有待观察。藏族伟大英雄史诗、阿来重新演绎的《格萨尔王》,也降临台湾找寻知音。 承续二月河,历史小说或小说历史这一块,不管是以小说笔法写史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奇情冒险的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大争之世》,或是被誉为“二月河接班人”酒徒的《隋乱》、《开国功贼》,再或“比小说还好看”的李开元《秦崩》、《秦谜》,把中国历史精炼成话本小说的袁腾飞《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系列,从来生生不息。用当代语言写历史,最好是有点好笑的,台湾读者很着迷这种表演。 台湾读者最大的憾恨,恐怕也是完全欠缺会说故事的历史学者或历史小说家。 在这样的景况下,迟来的残雪和史铁生,更显寂寥。暴雨一般猛烈的冯唐小说,到得台湾忽然安静无声。杨红樱、郑渊洁、郭敬明、尹建莉、王树增、笛安、小桥老树、周国平,这几位名列“2010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台湾人多不知他们何许人也。事实上台湾出版过笛安《芙蓉如面柳如眉》,还有王树增《长征》三大册。毕飞宇和刘震云是异数,他们遇到了愿意经营系列作品的九歌出版社。 超越意识形态的新书写 “我们差不多每天都生活在蜂拥而至的结果里,很少去追寻产生这结果的原因,于是三十多年来杂草丛生般涌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被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乐观情绪所掩饰,我此刻的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从今天看上去辉煌的结果,去寻找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原因。”中国大陆的快速变化,变化到小说家如余华都不能不受惊扰,必须诚实无愧地写出小说无法承载的,他的观察和思索。 一如余华,顺着中国大陆的发展,台湾读者也开始追寻历史与小说以外的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现在与未来,于是有人出版“披露了改革开放下九亿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困境”的《中国农民调查》;有人出版凌志军《成长》、《联想风云》、《改变》、《中关村》,吴晓波《中国·崛起》、《大败局》。潘石屹《我用一生去寻找》、冯仑《非常道》的出现,某种程度代表中国地产大亨对台湾取得发言权。郎咸平《注意!重点不在GDP》、《中国即将面对的14场经济战争》、《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反映了台湾对中国经济未来更深一层理解的渴求。《未成熟的国家》、《极权的诱惑》,“中国最年轻的公共知识分子”许知远被台湾认可作为“认识中国”的引路人。2008年,宋鸿兵《货币战争》一路无阻打入畅销书榜,接下来的续篇,以及勾红洋《低碳阴谋》、李德林《高盛阴谋》、孙兆东《世界的人民币》?台湾人万万想不到,新一代中国大陆经济学家、分析师、银行家正在一点一点地松动数十年来台湾以英美财经书为首的阅读版块。 但一切都敌不过一个教人如何自助养生的萧宏慈,毕竟健康比赚钱大。 《寻医求道》创造了中国大陆书在台湾的销售高峰,可以在中医诊所看到它,也可以在从来不买书的人家里看见它。台湾媒体则称萧宏慈“萧大侠”,望之如大旱盼云霓。撰写《黄帝内经养生智能》系列养生书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活到天年》系列养生书的中国养生大家武国忠中医师、《求医不如求己》的“中国第一医家”郑幅中(中里巴人),如今亦无一不是台湾民众信奉的养生老师。 超越意识形态,没有省籍隔阂,在中医学这一块,中国大陆与台湾,一个和平的故事正在书写中。 © 梦里狩猎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5/30. | Permalink | 收听敌台 Post tags: 凤凰周刊,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