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美国之音 | 人民币为什么难以撼动美元?

华盛顿 — 虽然美国曾经是金融危机的中心,甚至一度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但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仍然难以撼动。美国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出版新书说, 事实上,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地位却得到了加强。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位经济学家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储蓄货币几乎是一定的,但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却很难成为投资者的避险货币。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随后,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3年 10月,美国政府甚至一度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但是,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 美元的价格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基本持平。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埃斯瓦尔•普拉萨德( Eswar Prasad)说,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功能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加强。 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原因。 他说:“最终,全球依赖的是美元的安全。国际投资者很有信心,认为美元的价值不会完全受到破坏。有意思的是,美元相对其他货币的价格有所下跌,但是,现实的情况是, 国际投资者不认为美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会违约。这种信心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知道在国际金融困境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转向美元,特别是美国债券。” 他说,投资者对美元的信任来自美国完善的金融体系,甚至政治体系。 他说:“美国有一个具有深度和高度流动性的金融市场,而且有很广泛的金融工具,其中很多是以美元形式建立的。国际投资者可以购买这些。同时,美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支撑了对这些金融工具的信心。这样一个民主体系是非常的开放的,外国投资者知道,美国政府不太愿意使用通货膨胀等手段来降低债务的价值,因为这样不仅会损害国际投资者,也会损坏美国国内的投资者。” 2013年10月,美国债务总量突破17万亿美元。 2007到2013年期间, 美国累计的新债务为 5.5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政府持有3.3万亿美元。 除了美元外,日元和瑞士法郎也通常被认为是避险工具。但是,普拉萨德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因为不希望本国货币升值,日本和瑞士却在加速购买美元资产。从供求关系来说,当市场对避险货币需求增加的时候,而美国成为提供避险货币的主要国家。 普拉萨德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中国部主任, 他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美元陷阱》。 他说,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世界仍然深陷美元的控制之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努力,人民币的地位在加强。目前,中国已经与21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同时,包括智利等六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另外,根据中国的计算,大约10-12%的国际贸易已经在用人民币结算。 普拉萨德说:“人民币的吸引力确实在加强,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因为人们相信人民币最终会成为世界主要储蓄货币,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希望与中国交朋友。最好与中国交朋友,无论是货币互换协议也好,用贸易结算也好,这样成本会下降。” 普拉萨德认为,人民币很难撼动美元的作为国际避险货币的地位,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治体系。 他说:“中国人民币变成储蓄货币基本是肯定的,前提是中国发展金融市场,允许人民币进一步自由兑换,并开放资本账户,但是,考虑到目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脆弱的法律框架,很难看到外国投资者前往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而是为了避险。” 普拉萨德说,他相信,美元维持的这种平衡短时间内不会消失,除非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最大美元储备的国家抛售美元,但是,中国不会这么做, 因为中国除了投资美国国债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资料,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超过1.3万亿美元。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Global Voices | 照片集:拉丁美洲人

“Tiraque Cochabamba等待着跨省份大众运输工具时,她不停地笑着” 照片为Mijhail Calle为了“玻利维亚人”计划所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受到摄影师布兰登.史丹顿(Brandon Stanton)的部落格“纽约人”(HONY, ” Humans of New York ”)的启发, 各国 专业与业余的摄影师纷纷设立部落格与脸书粉丝专页,搜集当地人民生活的各种样貌与影像,拉丁美洲当然也包含在其中。 史丹顿的想法刺激了一名拉丁美洲的摄影师,他希望透过多元的人物写真,展示他们所居住的国家与城市。 以下为一些关于该地区的简短介绍: 布宜诺斯艾利斯人 “随时欢迎你来拜访我!虽然我无法请你喝上一杯马黛茶(当地饮品),也没有任何能加热水的地方” 照片由Jimena Mizrahi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自由摄影师Jimena Mizrahi自2012年五月开始了她的“ 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计划,她的脸书专页已吸引超过一万一千位粉丝。 她的计划引起了当地市政府的注意,而有了第一个“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展览 。《阿根廷独立报》 报导 :“展览‘Micro historias del Microcentro’以市区商业中心里,当地人的生活与工作为特色展出。” Jimena向《阿根廷独立报》表示:“做‘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初衷,并不单只是她热爱与他人互动,每个与他人间的沟通都是一门课,每个人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 “你对于爱的想法是什么?你如何表达爱?” “爱是一切,它构筑了我们身边的一切。我得说我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呼吸。” 照片由John Cardona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更多哥伦比亚人的照片,请参考John Cardona 与Jonathan Arévalo在2013年8月创立的 波哥大人专页 John与Jonathan受到他们收到的回覆以及碰到的新朋友、新故事的激发,他们透过专页,与世界一同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行动能够“打破距离的藩篱,认同他人。” “一个愿望? –愿波哥大一切平安 –人人平等 –共享宁静与和平” 照片由John Cardona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玻利维亚人 “在科恰班巴省的锡佩锡佩镇,他说:‘带它出国吧’语毕后便弹起他的恰朗哥琴” 照片由Mijhail Calle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 玻利维亚人 ”计划始于2013年11月3日,是该地区近期响应“纽约人”的脸书专页之一。Estelí Puente 与 Mijhail Calle企图呈现他们从纽约及其他地区(如“ 阿姆斯特丹人 ”)等计划中所感受到的移情作用-“人类是由每个单一个体及他们的故事所组成。” 即使身为计划中主要的摄影者,Mijhail仍力邀其他摄影师分享他们拍摄于玻利维亚的照片。Estelí解释道:“这种行动使我们创造出一个分享的空间,针对影像中的主角与照片中建立的自我认同进行讨论。因此,目前看来,我们应该会有更多系列的人物写真,我们希望这些照片也能反映出我们自己。” “现在阿毛塔(注:阿毛塔指印加帝国中的哲学家和博学的智者)女人已经不多,要成为其中一之不简单,但我是。现今,我是这个联盟的一份子。” 照片由Mijhail Calle拍摄(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宏都拉斯人 “愿政客们忽略政党的颜色,把焦点放在改善与团结团家。这是宏都拉斯唯一能够向前迈进的方法。” 照片由Claudia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Claudia Elvir 与 Daniela Mejía邀请你们透过 宏都拉斯人的脸书专页 认识当地人。 Claudia开始追踪史丹顿的部落格后,对他印象深刻,他不只“捕捉了精彩的画面,这些画面同时捕捉了人性,更使每张藏着故事的照片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由他的朋友Daniela负责访谈,他们俩除了希望改变这个世界对于宏都拉斯暴力与负面的印象外,也能改变当地人对于宏都拉斯这个国家的想法。 透过拍摄与访谈,Claudia 与Daniela想表现出宏都拉斯是个“充满努力不懈、怀抱着梦想、野心,与喜悦之人”的国家,而“他们的悲伤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那些悲伤并无不同。” “我请他露出和蔼可亲的微笑,他说:‘我很想,但是在工作岗位上,你得保持严肃。’藉此,他展现了如何用外表骗过他人的技能。” 照片由Claudia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瓜地马拉人 “她的步伐虽慢但扎实!没错,我们有漫漫长路要走,但我们会做到的。” 照片由Elmer Alvarez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使用) Elmer Alvarez在2013年9月设立脸书专页“ 瓜地马拉人 ”前,就已开始拍摄瓜地马拉人的照片。撰写照片描述的Wendy Del Aguila告诉Elmer关于“纽约人”的计划后,他便有了设立与“纽约人”类似的脸书专页的想法。 Elmer与Wendy 企图 捕捉“卓越的人们在自然的时刻,露出的笑容、热情、好奇、勤奋、仁慈,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独特性!” 那位老师说:“用你的微笑改变这个世界。” 照片由Elmer Alvarez拍摄(照片已经本人授权同意) 更多关于人们的计划 “Don Pedro在这个小镇上经营一间小墨西哥餐馆,每天早晨开幕。经营的这两年来,已有一群熟客。他会提供路过的小型巴士司机免费玉米饼。” 照片由“墨西哥人”提供,已经授权使用。 上图影像来自2013年3月创立的“ 墨西哥人 ”脸书专页。同样来自墨西哥,墨西哥市民正力争创立“墨西哥市的影像普查-街头肖像摄影”。 创立于2013年7月的“ 哥斯大黎加人 ”计划已吸引超过1700人次按赞;“ 里约热内卢人 ”计划则是巴西境内最活跃的脸书专页,迄今已超过9000按赞人数。 有些脸书专页,例如“ 尼加拉瓜人 ”、“ 巴拿马人 ”,以及“ 在智利的圣地牙哥人 ”,希望脸书使用者能够投稿至该计划。至于其他的计划,如“ 基多人 ”、“ 利马人 ”、“ 秘鲁人 ”,以及“ 亚松森人 ”则都刚成立不到一个月。 我们有错过任何一个在拉丁美洲的“…人”计划吗?如果有,请透过评论告诉我们!   译者:Carrie Wei 校对:Fen 作者 Silvia Viñas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plus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大亞灣應變計劃無補於事

核能絕對不是如業界所宣傳的「潔淨、便宜、安全」;實情反而是核能「污染、昂貴、危險」,而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絆腳石。還有什麼理由為了實現某些利益集團的核能大計,強迫千萬人以性命財產為作賭注? 距離香港市中心東北面約50公里的廣東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統稱大亞灣核電站),一共有6座反應堆,以及眾多合共可儲存數千噸高放射性乏燃料(核廢料)的存庫。萬一這些反應堆或乏燃料池其中1個(或同時多個)發生意外並嚴重泄漏輻射,香港將要面對怎樣的災難? 天災非主因 核事故不罕見 日本3.11災難留給世人的教訓之一,是人類仍然沒有能力預測和抵禦突如其來的巨大天災,把核電廠建在地震區(如台山)是極愚蠢的行為。就記憶所及,過去50年全球已發生了至少3次有些人稱之為「千年一遇」的地震和海嘯了(2004印度洋、1964年阿拉斯加、1960年智利)。然而, 即使沒有天災發生,核事故或意外也絕不罕見。過去60年,全球已經發生了超過25次引致人命傷亡的核堆芯熔解意外,(註1) 嚴重核事故發生概率約為每1,400堆年(reactor year)一宗(假設全球有1,000座核電站運作,平均每1.4年便會發生一宗),(註2) 而且絕大部份事故都與天災無關。 核能科技 內藏危機 事實上,3.11地震和海嘯並沒有直接對福島核電站造成致命的破壞,各建築物的結構大致保持了完整,而反應堆也能及時關上,停止了核連鎖反應(nuclear chain reaction)。然而, 核燃料棒自身的放射活動(radioactivity),卻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制止的,即使是用過的乏核燃料棒(spent fuel rods),還是會長期不斷產生熱能和輻射,這也是全球不斷累積的核廢料至今仍沒有辦法徹底處理的根本原因。核電廠就像無法完全關上的水煲,即使「關了機」,也無法停止發熱線(乏燃料棒)產生大量的熱能和輻射,稍一不慎,燃料和它周邊的容器都有機會著火、熔解或引起爆炸,水煲會自我毀滅,釀成核災。 福島一廠四座反應堆的致命一擊,其實都是由於放射活動無法停止而引致的。 海嘯固然令到福島核電廠的冷卻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但觀乎以往的例子 (例如美國三里島),不難設想有千萬種無法預料的原因(電線短路,喉管破裂,水閥失靈、電腦故障、人為疏忽、戰爭或恐佈襲擊等)可以導致這種情況。(註3) 這是核電科技其中一個危險的地方 。(註4) 輻射無視疆界 影響廣泛深遠 現時大亞灣應變計劃設定香港境內離核電站20公里範圍為「緊急應變計劃區1」 (平洲是香港境內唯一包括於此區內的陸地),區內人士或有需要撤離、屏蔽或服用甲狀腺封閉劑,作為防護措施。 (註5) 這項措施或可在行政方面滿足「國際原子能機構、國家及其他先進國家」等以推廣核能為已任的官方組織所訂下的所謂「最佳慣例」 ,(註6) 但 卻不能保障七百香港市民及其後代的安危 。要知道一旦發生嚴重意外,泄漏出來的核輻射不會理會任何人為設下的疆界,更不會按圓形擴散20公里然後停止。放射污染物會隨著風向、降雨和地形等因素隨處擴散,污染環境,危害生命,影響極為深遠。茲舉數例說明: 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只有1個反應堆發生爆炸,釋放到大氣的放射物質或只佔反應堆190公噸核燃料的1-2%,但卻足以令整個北半球受到污染,當中約2/3的輻射塵落到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境。 雖然短時間內因輻射而死亡的人數可能不多(即官方常說的「沒有即時危險」(No immediate danger)), (註7) 但隨著癌症等疾病的潛伏期(latency period)過去,後果已經逐一浮現。紐約科學院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9年出版的研究報告指出,直至2004年為止,切爾諾貝爾核災在全球各地造成死亡人數竟高達 824,000人,整個生態系統也受到破壞,由基因變異造成的惡果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註8) 包括美國三間大學等構機進行的調查研究確認,1979年三里島核事故發生4年後,附近區域人口患上對輻射敏感的癌症(radiosensitive cancers)增加64% 到700%不等,其中輻射敏感度比成年人高10-38倍的兒童受影響較大。 官方報告指最受污染的區域可能在距離核電廠至少25公里的範圍外。 輻射物質也散到數千公里遠的地方,影響至今仍然持續。(註9) 日本福島事故發生後,美國政府要求80公里內的國民撤離,距離福島約250公里的東京食水受到污染,市內漂浮著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到現在仍可發現放射性活度達到核廢料程度的泥土 ,情況不得不令人擔心。(註10) 日本近半人口住在受輻射污染地區,預料後遺症將陸續浮現。(註11) 以上例子足以說明,輻射不知疆界,影響廣泛深遠。沒有理由相信把20公里設為緊急疏散範圍的「國際最佳慣例」足以保障香港市民的安危。 市場不能承受的高風險 綜上所述,若以「風險 = 意外發生概率x意外後果」這個概念來衡量,核電的潛在風險確實不容忽視,業界的行為清楚印證了這種高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以判斷風險為職業的人—-保險公司,都不願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核電站給第三者保險。因此,核電集團都必須[透過政治手段]通過特別的立法使國家(即納稅人、潛在的受害者)承擔巨大的責任。但無論保險與否,危險仍然存在。」(註12) 這種情況在40年前如是,如今也如是。(註13) 連核電業界自己也不願為其進行的活動負責,保險業界也不敢為他們提供保險,只能將核電的風險代價轉嫁轉給平民百姓,這不正說明宣稱「核電安全不安心」的「可靠度專家」很不可靠嗎? 最壞情況不是天方夜譚 香港一年之中有不少時間吹東至東北偏北風,即處於大亞灣核電站的下風位,而且下雨的日子也不少,一旦出現泄漏大量放射物質的嚴重事故,帶有大量核輻射的煙羽(plume)直達並降臨香港整個城市的最壞情況(worst-case scenario)是有可能發生的,到時香港將會毀於一旦,變成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可不是危言聳聽—-3.11核災期間只要風吹向日本內陸,東京便要面對這種情況。日本政府內部也確曾考慮過三千萬人撒離東京的計劃。(註14) 香港天文台實在有責任根據過往本港的風向及降雨情況,模擬出本港可能受核災影響的最壞情況,並將結果公開。保安局亦有責任向市民交代,一旦出現最壞情況,有沒有疏散七百萬人的「變應計劃」,讓市民判斷計劃是否有效、是否可以接受,並如實向廣東省及中央政府反映港人的意見,不應有任何隱瞞。 憑什麼要千萬人為核能冒險? 一個社會願意為共同利益承擔多少風險、付出多大代價,理應由社會成員在掌握充份資訊的情況下,經過深入的公開討論之後共同決定,沒有理由讓一小撮專家、官員和利益集團說了算。然而,當年大亞灣核電站的興建計劃卻在百萬港人聯署反對的情況下強行通過了,而反應堆的數目亦在很多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由2座增至6座。說到底,這些風險都是強加於人民的,所謂的「應變計劃」也是強加於百姓的。為何要七百萬人為數個反應堆「應變」? 為何不是6個反應堆為周邊千萬居民的安全關閉?核電集團的利益與社會的整體利益並不一致。現在已累積了大量證據,說明核能絕對不是如業界所宣傳的「潔淨、便宜、安全」;實情反而是核能「污染、昂貴、危險」,而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絆腳石。 (註15) 還有什麼理由為了實現某些利益集團的核能大計,強迫千萬人以性命財產為作賭注? 要從歷史中學習,只能誠實面對歷史,並記取當中的教訓。七百萬人無法疏散,應變計劃無補於事;關閉大亞灣和領澳核電站才是唯一出路。 (註1) Kristin Shrader-Frechette. What Will Work: Fight Climate Change with Renewable Energy, Not Nuclear Power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民主治港”还要等多久?

收听或下载声音文件 已故中共总书记赵紫阳1984年5月在回复香港大学学生会一封有关香港“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的信函中承诺,“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们所说的‘民主治港’理所当然的”。赵紫阳亲笔签署的这封一度被认为多年前就已失踪的信函去年重见天日。这不免让人与“民主治港”还要等多久这个问题联系到一起。 香港《明报》星期四报道了赵紫阳回复香港大学学生会信函“出土”的来龙去脉和可能对香港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及2017年香港特首选举方法的影响。香港资深时事评论人士何亮亮表示,赵紫阳信函的再现虽然在香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但当时作为总理就香港民主前途问题信函回复香港大学学生会应该是赵紫阳的“应有之意”;当年给总理写信的那些大学生现在已是香港社会的“骨干和精英人士”,他们当中或许有人会因此受到鼓舞,继续推动“民主治港”目标的实现。 何先生进而表示,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要不要“民主治港”,而是“民主治港”的标准是什么: “这一点上香港的民主派或反对派与北京基本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北京肯定说民主治港不会说专制治港,但香港的反对派认为北京所说的民主治港不是真正的民主治港。目前,双方的目的还不能说到了完全不可调和的程度, 因为反对派内部意见也不一致。所谓民主治港,拿2017年香港特首选举为例来说,特首选举要不要有门槛,要不要有筛选机制。反对派中最激进一派人的观点是不应该有任何筛选机制,只要公民提名就行。比方说,有人被百分之一的选民提名,这个人就可以成为特首候选人。这一点北京完全不能接受。北京认为必须要由提名委员会挑选和确定几名候选人”。 香港民主派在香港2017年香港特首选举方法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看法。何亮亮表示,他们迄今提出的办法是“三管齐下”,即公民提名、政党提名和提名委员会提名;对此,北京同意的办法只有提名委员会挑选和确定提名。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博士表示,香港虽然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是不争的事实,但英国在自由贸易主义政策下管理香港,香港香港享有极大的自由。在香港回归后如何管理这个问题上,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曾许诺“港人治港,50年不变”,香港一定会实现民主,实现普选。夏教授说,当初赵紫阳的许诺和邓小平派给港人的“定心丸”迄今还只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如果我们今天看到香港有人感到受到中国政府的欺骗,那是因为当时追求香港回归并秉持民主理念的人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合二为一,邓小平显然利用了香港人爱国主义的情绪。从1997年回归到现在,香港的民主没有建立,香港已有的自由却在丧失。由此,我认为,今天问题恐怕不在于探讨香港在殖民地时期的民主有多少,而在于中国治下的香港不仅没有建立民主制,而且香港人的自由却在被缩减。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夏教授以上之所以发表如此看法是因为《明报》星期四的报道引述1982年香港大学学生会会长,现任中国全国政协港区委员张家敏的话说,中国政府已经兑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诺,目前香港立法会与行政长官选举的民主元素也比英国殖民时代多;由于香港社会目前缺乏理性讨论和互让互谅的民主气氛,即使2017年普选特首,香港仍然不算是真正的民主。 何亮亮认为,如果香港民主派内部能够达成共识,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如果内部有一致的意见,香港泛民主派与北京调和的空间还是存在的,因为双方还没有到不欢而散和不可妥协的地步。有关2016年立法会选举和2017年特首选举方法的问题,关键要看今年香港社会是否会形成一种相对共识。如果共识达成,选举可能采取新的民主办法;如果没有共识,香港选举只好原地踏步。总之,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当年给赵紫阳写信时担任香港大学学生会外务副会长、现在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的叶建源对《明报》表示,争取香港民主是他那一代人的愿望,经过30年已人到中年的他仍然没有看到赵紫阳的承诺成为现实,看到的是“香港民主仍然在十字路口徘徊”。夏教授表示,虽然迄今习近平的走向让他感到“扑朔迷离”,但从民主和自由的角度看,习近平的所有做法给他的感觉是“凶多吉少”: “因为习近平现在是在集权。有人认为,习近平大权在握之后可能采取新权威主义,推动中国的自由化,从而为中国的民主化奠定基础。这些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研究韩国的朴正熙、台湾的蒋介石和蒋经国,以及智利皮诺切特的做法得到启示。然而,我并不认同,因为习近平一是现在反对普世价值,二是与西方为敌,抵制西方基本的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观念,三是根本不承认真正的民主,自设民主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并没有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化的政治意志;香港民众也不会从北京争得他们普选立法会和特首的权利”。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法广 | 经济与贸易: 中俄分享拉美卫星发射市场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巨头开始进入传统由欧美控制的卫星市场。同时中俄之间也在激烈竞争。在拉美,与中国的合作对象有: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尼加拉瓜。与俄罗斯的合作对象则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和古巴。 玻利维亚卫星12月21日被中国火箭成功送入轨道后,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表示,这颗卫星将把玻利维亚从落后的通信状态中解放出来。玻利维亚将普及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也将覆盖全国。玻利维亚卫星也是中国制造的,合同总金额超过三亿元人民币,由中国贷款。 目前玻利维亚是拉美第六个拥有卫星的国家。其他5国是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 预计未来拉美的卫星市场很有潜力。据里约热内卢的拉美卫星国际会议透露的消息,从现在到2017年,拉美国家将拥有98颗通讯卫星。而发展通信卫星对拉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诸如海地,厄瓜多尔,苏里南,洪都拉斯或者巴拉圭这样的拉美国家,民众能够上网的比例只有10%,而现今的经济发展却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法新社引述专家说,在资讯情报全球化的今天,卫星设备越发显出对于国家主权和自治的重要性,正确的决策需要大量的,最新的,和正确的资讯,而通常卫星可以提供这些资讯,比如在环境,气象,气候变迁等等方面,卫星的咨讯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巴西是拉美最先使用卫星的国家。巴西在1985年向加拿大购买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巴西卫星-A1。现在巴西至少使用30颗各种用途的卫星。这些卫星全部或部分覆盖巴西领土。巴西星-1(Star One) 公司拥有7颗卫星,是该地区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但是“巴西星-1”公司的母公司Embratel电信公司被卖给了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连巴西的军用频道都由斯利姆的美洲电信公司(America Movil)管理。这使得巴西军方和政府感到不安。此外,邻国阿根廷在卫星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不但拥有政府自己的通讯卫星,而且军方不久前还发射了科学探测器。 于是,巴西政府决定建造第一颗国有战略通讯卫星,也叫“静地国防与战略通信卫星”(SGDC)。巴西政府在欧洲,以色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及日本竞争者当中,选择了法国和意大利合资的航天企业泰雷斯•阿莱尼亚公司,建造这颗军民两用的卫星(X波段和Ka波段),并且定于2016年用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上天。巴西为该项目投入3.14亿美元。这项投资包括建造卫星和发射的费用。 此外,巴西利亚还刚刚宣布要招标经营4颗静地通讯卫星的电话网络电视服务,主要是为2014世界杯足球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服务。 巴西做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与中国合作开发观察地球的卫星。2013年12月9日,在太原发射失败的巴西资源一号03卫星,就是用于监控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资源和土地及农业活动的系列卫星。 目前拉美国家还没有卫星发射基地。2003年巴西在这方面的尝试遭遇惨重的失败。该国东北部的阿尔坎特拉发射基地发生事故,21名科学家不幸遇难。现在拉美国家大多是采用中国与俄罗斯的发射基将卫星送上轨道。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13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