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法广 | 国际新闻自由奖: 中国藏族制片人获2012国际新闻自由奖

记者保护委员会表示,2012年度的国际新闻自由奖将颁发给巴西、中国、吉尔吉斯坦和非洲国家利比里亚的四名媒体人,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追求真相、维护新闻自由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持。该委员会负责人乔尔 西蒙强调说,四名获奖人均因其工作而遭受暴力威胁、殴打甚至监禁,为追求真相付出巨大代价,深刻鼓舞了我们所有的人。 获得今年国际新闻奖的中国藏族电影制作人顿珠旺青,因制作一个反应中国体制下藏人生活状况的纪录短片《远离恐惧》在2009年被判6年监狱徒刑。此前相关报道说,《远离恐惧》片长大约25分钟,其中对一百多名藏人就北京举办奥运会和达赖喇嘛返回西藏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该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始在中国境外播放,顿珠旺青本人随后失踪。直到2009年7月,其家人才辗转得知他被关押在青海西宁监狱,并遭受殴打和折磨。2009年12月顿珠旺青被秘密审判,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六年徒刑。 顿珠旺青因拍摄纪录片被抓的消息曾在中外藏人中引发强烈反响,藏族女作家唯色多次在其博客中呼吁中国政府释放顿珠旺青。流亡西藏组织也曾多次组织施压和声援活动。顿珠旺青在2010年向法院提出申诉,被驳回。 获得2012年度国际新闻自由奖的其他三名人士还有因揭露腐败、维护少数族裔权益而被判终身监禁的吉尔吉斯坦非政府组织领导人阿斯卡罗、22年坚持揭露贪腐和违反人权事件、尤其因调查巴西在巴拉圭作战中绑架及招募儿童充当士兵丑闻而遭受迫害的巴西人毛瑞 克尼格。非洲国家利比里亚女记者阿桑格是四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她长期关注该国妇女及女童的状况,2012年因对妇女的性侵害报道而遭受威胁,不得不和女儿一起藏匿躲避追捕。 国际新闻自由奖由保护记者委员会于1991年创立, 2012年度的国际新闻自由奖颁奖仪式定于周二在纽约进行。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新版中国护照引发外交风波

因为内嵌了一张显示争议领土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中国的新版护照在亚洲引起了外交上的轩然大波。 印度、越南、台湾和菲律宾都反对护照中的新版地图,该地图把不少岛链和边境区域划进了中国的领土范围。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从新版地图当中看出了扩张主义苗头,许多中国人则认为这象征着收复失地。不过,一些分析人士和外交官表示,这张地图不必要地激化了本来就很激烈的领土争端。 北京重建“大中华”的构想被广泛视作中国的核心利益之一。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要求中国政府对零散的争议领土采取更为强力的控制,在这种情绪的煽动之下,中国在亚太地区各处卷入了多起领土申索纠纷,争议领土包括喜马拉雅山区的一大片荒凉土地,也包括南海里的一些半没在水中的礁石。 越南政府前顾问阮光阿(Nguyen Quang A)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表示,“我认为,这是中国采取的无数恶意行为当中极为有害的一步。” 该报是报道改版中国护照的第一家媒体。 一位常驻北京的高级外交官对《金融时报》表示,新版地图意味着“局势严重升级,原因是中国正在发放数以百万计的新版护照,成人护照的有效期又长达十年。如果中国日后要改变立场,那就得收回所有这些护照。” 中国外交部女发言人华春莹在一项声明中表示,中国护照中的改版地图“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并指出“中国愿积极与相关国家沟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Defense Studies Center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员约翰·布拉克斯兰(John Blaxland)说,修改地图这步棋下得“非常聪明”。 他对“美国之音”(VOA News)说,“基本上,这等于是逼迫所有的南海争议领土申索国在护照上盖章,由此承认中国的主权。”他把这一举措称为中国排布的“长期棋局”的一部分。 他说,“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转变,他们会处心积虑地慢慢行动,慢慢达到自己的目标。说真的,谁也没有做好应对此举的认真准备。”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时殷弘对《金融时报》表示,新地图可能“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主权,不过,它也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领土争议引发的麻烦已经够多了。” 印度:《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报道称,“中国新发布的电子护照将印度查谟和喀什米尔地区(Jammu and Kashmir region)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和阿克赛钦地区(Aksai Chin)显示为中国版图,新德里和北京又开始了争占上风的激烈争斗。” “我们不会接受这种做法,”印度外长萨尔曼·库尔希德(Salman Khurshid)表示。“因此,我们在此保证,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会立即进行抗议。我们可以采取友好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不友好的方式。” 与此同时,印度也印制了自己的地图,并将其盖在申请印度签证的中国公民的护照上。 印度前副国家安全顾问及前联合情报委员会(Joint Intelligence Committee)主席S·D·普拉丹(S.D. Pradhan)说,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施行“地图上的侵略”。 普拉丹在《印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责中国一直“大肆侵犯”印度的边界领土,“肆意从事各种厚颜无耻的活动,包括破坏地堡、在印度的岩石上书写‘中国’字样以及挪动印度界标等等。”他还指出,此前发生了“数起对峙事件,凸显了局势的危险程度”。 越南: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称,越南边境官员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认可中国的新地图,拒绝为中国访客的护照盖签证章。 相反,越南正在为中国公民发放夹在护照中的“另纸签证”。 “地图明示了中国对南海的海上主权,”新华社报道称,“但是越南拒绝接受。” “中国人到越南时,我们不得不接受,还要在他们的护照上盖章,”前越南政府顾问阮光阿说。“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发出抗议,不只是越南人。” 中国和越南都宣称对南海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而中国新版护照的地图将这些群岛都显示为中国领土。 今年夏天,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宣布,该公司正在为靠近越南海岸的近海区域的开发权寻求外国投标。越南方面为此大为光火,因为在此之前,越南的国有公司越南油气集团(PetroVietnam)已将其中部分区域的开发权授予了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以及俄国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菲律宾:菲律宾外长阿尔韦特·德尔罗萨里奥(Albert del Rosario)向中国驻马尼拉大使馆发送了一份口头照会,照会称“对于中国将九段线加入电子护照的行为,菲律宾表示强烈抗议,因为该地图包括了一片明显属于菲律宾领土和领海的区域”。 据菲律宾新闻网站Rappler报道,该口头照会是“一条没有签名的讯息,正式程度比照会低,但比备忘录高”。 一直以来,菲律宾都是态度最为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反对中国对该区域的主权申索,尤其是北京所谓的“九段线”地图,该地图基本上把整个南海地区划成了中国领土。由于它的形状,该地图有时也被称为“牛舌”。 今年,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些紧张对峙,特别是在黄岩岛地区。 台湾:中国护照里的地图包括了台湾的热门景点日月潭和清水断崖。台湾总统马英九对此无法认同,他在一则声明里说,大陆方面不应该“片面破坏两岸得来不易的稳定现状”。 台湾大陆事务委员会表示,“大陆官方在新护照内纳入台湾领土和风景图片,完全昧于事实、挑起争议。大陆方面应当搁置争议,正视现实。” 护照地图尺寸及比例尺较小,没有显示面积微小却处于激烈争夺之中的钓鱼岛。这些岛屿被日本称作尖阁诸岛,并由日本实际控制。台湾也声称拥有这些岛屿的主权。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范雷:80后的政治态度——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

  青年与政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话题。一方面,它涉及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伴随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以及与社会关系的确立,个人政治态度开始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另一方面,它涉及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这股力量一旦参与到现实的社会运动之中,便具有了标定自身代际属性同时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在一个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它又被作为有关该发展阶段的一个隐喻,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均在这一隐喻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使青年与政治话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意义得到充分展现。由此,人们对青年与政治的话题给予较大关注,分析青年政治态度成为青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80后一代的政治态度有何特点,而改革初期青年一代的政治态度又有何变化,目前政治态度的代际差异有何表现等,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以年龄特征为核心进行的社会研究通常包含两个角度,一是生命历程研究,即以某个年龄阶段人群为对象,描述和分析该年龄阶段人群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一是代的研究,即以某一代人为对象,描述和分析他们与其他代人不同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前者是实证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特定的生命年龄对人的经历起着决定的力量,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被认为是由人类的生命年轮造成的;而后者是浪漫—历史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将一代人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区别于其他代人1。   有关政治态度的生命历程研究认为,青年期的认知变化促成了更强的政治意识和批判能力,而中年期则处于青年的开放与老年的保守之间。但批评者认为,在因缺乏大规模的有关整个生命过程中政治行为的纵向研究,而忽略了社会因素和历史环境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得知老年的保守是由于生命发展所致,还是其在步出青年期后的社会因素变化所致。为此,代政治学研究主张以文献研究,来反映群体政治态度和行为形成的社会和历史的条件,以分析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他们假设并通过研究证明:“青年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行为为解释接下来发生的政治事件提供了基础,态度和行为并非随着年龄而明显地变化”2。   在本文所涉及的政治态度代际差异研究中,不仅缺乏各代有关政治态度的纵向数据,同时也缺乏代政治学研究所要求的完备的文献资料。我们仅可以在相关截面数据中,区分各代目前的政治态度特征,或从以往文献中获得对各代在青年期时的政治态度研究资料,但对于已步出青年期的各代,我们仍无法获得其政治态度变化的纵向数据及目前的政治态度研究文献。尽管如此,本文以有限资料,尝试对目前中国内地政治态度代际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政治态度研究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代。当时青年一代对自身历史使命感的认识与代沟理论的引入共振,使文化反哺成为当时青年研究的基调,而关注社会现实并加以批判反思成为青年政治态度的主要特点。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同属一代,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说,此时的青年研究本身就是青年一代群体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政治态度的表达,当时青年研究的文献成为此后人们解读这一代青年的文本。   历史使命感与对历史及实现的批判是这一时期青年政治态度的基调。改革开放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而在这一时代的初期,对以往历史阶段的评价和反思成为当时社会上下的基本共识。而此时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与承诺》一书的翻译出版,使当时的青年一代以历史的非亲历者身份而获得了作为历史批判者的合法性。米德从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的历史跨度,所总结出的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概念,成为年轻的批判者们的武器。该书译者在译序中指出:“如果说在前喻文化(即传统社会)中,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尚未成年的个人,那么,借用社会学的术语,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以往,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反叛’上,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3   在分析当时青年一代政治态度走向时,有研究者认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政治生涯始终处于压抑和开放、依附和自主的双重冲突之中,80年代里后者逐渐占据上风,五四道路在青年生活中再次延伸拓宽”,而走向叛逆、走向现代和走向成熟是青年政治生活的三大走向。“从逻辑联系上看,‘走向叛逆’是青年关注并进入政治文化生活的开始;‘走向现代’是青年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主体实现过程;‘走向成熟’则是青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搏击风云、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4。   《第四代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60后”群体自我独立意识的最终形成。作者以代沟理论为基础,首次将“60后”一代视为独立的社会群体,论述了作为五四运动以来的第四代人的历史责任和特征。在政治态度方面,作者分析了改革初期重估历史所引发的第四代人普遍的怀疑情绪,也直接论述了西方政治思想对第四代人的影响。“在他们的精神结构中,西方文化起着重大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表现在他们对传统和现实的评价上,也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选择上。西方文化一贯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以及竞争等观念,在他们的精神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5   这种自认继承五四运动的历史使命感和基于代沟理论的批判意识,在当时的一项全国范围政治态度大型问卷调查中得到体现:94.6%的60后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于大部分年龄群体;但在问及是否同意“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政府给的”时,54.2%表示不同意,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62.38%对改革10年来国家的政治形势满意,其满意度为各年龄群体最低;51.27%表示会参加游行活动,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6。   此后有关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政治态度研究寥寥无几。从零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80后一代对于60后青年政治态度的解读:“这一时期青年的政治价值观既不同于‘文革’期间的狂热与盲目,也摒弃了70年代末批判、反思后的悲观和失望,而是从悲观失望的政治情绪转向以独立思考和追求为基调的政治新思维……他们的政治责任感逐步增强,不愿意只做改革的旁观者……然而青年的这种政治激情在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下,转化为对西方政治体制和西式民主的顶礼膜拜,进而渴望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完全代替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的政治价值观逐渐偏离了社会主导政治价值观,也超出了体制所能容纳的极限”7。在代际对话中,60后青年一代所乐道的后喻方式最终转变为前喻方式。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青年政治态度研究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政治态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一方面,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国际国内政治动荡后,人们对于政治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人们开始注意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同时,政府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从1994年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列入了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这就使此后的有关青年政治态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首先,研究者虽仍以青年为主,但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范围内。这一方面使青年政治态度研究在公众对政治关注度下降的背景下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也使此类研究被置于一个独特的学科框架内,而服从于该学科的固有逻辑。   其次,研究对象以80-90后大学生群体为主。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从研究成本及便利性考虑,大学生群体便成为青年政治态度的研究对象。   第三,研究风格的学术化。即在相关研究中,以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治态度概念加以操作化定义,实施测量并分析,成为基本的方法。   第四,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从现有文献看,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成为较集中的领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如何分析青年学生政治态度特点并加以教育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而针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特点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成为主要的对策建议。   第五,研究结论相对趋同。大多数研究均表明,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具有较高认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给予较高信任、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制度给予较高肯定、对政府重大政策给予较高支持、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给予较高关注。但同时,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就群体内部分化而言,有的研究将大学生依政治态度倾向进行分类,认为政治热衷型占2%,政治关心型占55%,政治旁观型占35%,政治冷漠型占8%8。就群体自身冲突而言,有的研究指出了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矛盾性,如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但又存在政治功利化倾向;政治参与行为积极、健康,但又部分存在政治冷漠现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但又存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民主意识增强,但民主素质较差;思想解放,富有开拓精神,但部分学生民族精神淡漠9。总之,在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研究中,积极肯定其对现实政治要素的高度认同,同时指出其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成为普遍的结论模式。这种将现实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矛盾冲突内化为青年群体自身的内在矛盾冲突的研究思路,与20世纪80年代将青年政治态度方面的内在矛盾冲突外化为现实的代际冲突的研究思路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分析框架   所谓政治态度是个人对政治的稳定的、有组织的心理状态。它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反映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基本关系,即个人与政治的关系,包括:社会成员对于国家、社会制度的认同,对政府的评价,以及对其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政治学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一反早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制度为研究重点、以历史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传统,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从而产生了一批新的政治学研究课题。“政治态度”便是其中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政治态度研究主要关注人格与政治态度的关系,其选题围绕政治人格展开,如:“权威性人格”、“开放与封闭心态”、“政治疏离感”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选举研究及民意测验为中心,建立政治态度量表,主要研究“政治功效意识”、“公民责任感”、“民主与反民主量表”。到20世纪60年代,政治态度研究出现较大发展,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政治文化”研究最终奠定了政治态度研究的基础。正是因为“政治文化”概念的出现,使政治态度研究脱离了人格心理学层面对个体政治行为特殊性及个体间政治行为差异性的关注,从而转向社会心理学层面对群体政治行为特殊性及群体间政治行为差异性的关注。   尽管在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就提出“政治文化”概念,但系统、全面、实证地论述政治文化的著作应属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一书。在该书中,阿尔蒙德认为:“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因此,‘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己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10。而当我们不以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目的,而仅考察某一民族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时,“政治文化基本等于政治态度”11。   为以量化研究方式描述和分析政治态度,阿尔蒙德从政治取向模式和政治目标分类两个方面对政治态度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就政治取向模式而言,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就政治目标分类而言,包括政治体系(即特定角色和结构及角色承担者等)、输入目标(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政策诉求)、输出目标(即政策贯彻和实施的结果)和自我政治角色(即个体作为政治制度中的一员而对自身的理解)。在此后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阿尔蒙德再次整合了政治文化的含义,将对政治体系的取向称为体系文化;将自我政治角色的取向称为过程文化;将输入、输出目标的取向合称为政策文化。   本文以2008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CSS2008)12,依照上述政治态度分析框架,对相关变量进行整合。为了解人们对未来政治稳定性预期,我们还加入了社会冲突预期指标。每个政治态度指标包含若干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方法,每个指标得分为其所包含项目得分加总并除以项目数。    三、数据分析   (一)80后群体的基本特点 80后群体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80后群体是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施后出生的第一代人,围绕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产生的“养尊处优”、“有求必应”等教育问题及其对独生子女未来人格发展的影响,人们从一开始就对80后群体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其次,他们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伴随物质资料生产的日益丰富和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崇尚物质需要的满足而轻视社会关怀、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轻视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奉献。这些社会环境变化使人们担心80后群体形成功利性价值观念。第三,该群体中最先亮相于社会的一批文学青年所表现出的叛逆精神,也令人震惊。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展示了颠覆传统、权威、主流的个性,而被社会贴上了“垮掉的一代”的标签。   事实上,此前有关80后的种种评价都是人们在80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时所做的推测。直至2000年以后,80后群体才相继完成学业而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向人们展现其不同以往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分析其政治态度之前,有必要描述其现实的社会特征。   为更好地描述现阶段80后群体的社会特点,我们将2006年和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中的相关变量加以合并分析13。结果显示:   1.与其他各代相比,80后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即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7.9%。这与1990年代末期以后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有关。   2.与其他各代相比,就业人群中,80后群体在非公机构中的就业比例较高。这与改革开放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发展格局,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有关,其表现为:一是农业就业比例大幅下降,数据显示,其从事农村家庭经营的比例为27.7%,远远低于其他各代;二是非公有制机构就业比例大幅上升,数据显示,其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占32.5%,在三资企业中就业的占5.4%,自己作为个体工商户或受雇于个体工商户的占17.8%,合计约有55.7%。

阅读更多

纵览中国 | 杨建利: 真相必叫我们得自由

(2012年11月18日于印度达兰萨拉 ) 此为公民力量创办者杨建利先生在2012年11月16日至18日于印度达兰萨拉举行的国际援藏组织大会(43个国家的约200人到会)闭幕式上发表的动人演讲(原稿为英文)的文字记录。,相关视频请看You-Tube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在过去三年内,近80位藏人为了自己民族的自由而引火自焚。仅在本月里,全世界就见证了另外16起悲壮的自焚事件。我们都强烈感觉到,他们不会停止。就在我讲话的这一刻,可能就有更多的自焚事件发生。 众多虔诚温和的藏人殉难,使我悲痛不能自已。作为一个汉人,站在这里的我既羞且窘又受挫。中国政府有系统地给西藏人民施加无法言说的苦难使我羞愧;中国民众整体上的漠不关心使我窘迫;我自己的骄傲则使我受挫:悲痛的沉重、愤怒的力量以及在如此强大的邪恶面前无法忍受的无助感击垮了我的骄傲。但是,我亲爱的西藏弟兄姐妹们,我从你们身上吸取力量,受到启发;你们的忍耐启发了我,尽管你们的语言、文化、信仰、土地、精神,甚至生命,都正经受严酷打击。我也从在座各位善人身上吸取力量,受到启发,各位参与本次国际大会的人士;你们的不懈努力让西藏问题不至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也让支援西藏的全球网络迅速壮大。我还从达赖喇嘛尊者的话语中吸取力量,受到启发,他说:“悲剧应被当作力量的源泉。不论面临何种困难,不论感觉多么痛苦,若我们失去了希望,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是的,我们要从这些殉难者的浴火袈裟中看到希望。我们必不能失去希望。但仅有希望并不能击败这邪恶。我们还必须有比邪恶更强大的武器。尊者告诉我们:“在我们争取自由的斗争中,真相就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我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是时候联合起来发起一场真相之战了。 不论邪恶多么强大,在真相面前都不堪一击。邪恶潜藏之处,我们就要用真相之光将其照亮。良心沉睡之处,我们就要用真相之声将其唤醒。 从燃烧在西藏的火焰中,我们应该看到真相。这些勇敢的殉难者以最痛苦的方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此抗议中国统治。这种统治已经导致一百万藏人惨遭戮害,数千座寺庙和僧院被摧毁,西藏的语言和文化受到冲淡和破坏,西藏高原上的自然环境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害,达赖喇嘛尊者流亡超过五十载。 每当紧张升级时,中国政府不仅不表示关切并试图找到根本原因,反而以更多的武力和压迫作为回应。对藏人尤其是僧尼的镇压升级,同时也加速了文化大屠杀,持续出现的民族压迫已让藏人终于无法忍受西藏的现状。 让我们倾听这些火焰。是的,火焰中有声音:“西藏自由!”和“让达赖喇嘛回家!”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时,我们的良心不让我们有其他选择,而是要做这些声音的传播者和放大者,唤醒更多人的道德意识,告诉更多人有关这些悲剧的真相,让更多人体会这些藏人的绝望和在烈火中重生的愿望。 弟兄姐妹们,是时候发起一场真相之战了。 我们必须敦促西方政府讲真相。草根运动虽然非常重要,但仅仅如此却不够。如果世界领导人保持沉默,中国政府通常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懂得的唯一语言只有权力。他们不明白,在民主社会里,权力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我们要善用我们的民主机制,敦促我们的政府在西藏问题上代表我们的意志。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政府将政策建立在“中共统治将永久持续下去”这一错误假设之上。 中国刚经历了新一轮权力更替。专制政权的本性决定,每次政权交替都会削弱其政权,减少其凝聚力。我们已经看到中共被裂痕削弱。我们要利用这些裂痕,在每个回合中把真相的大旗挥舞在他们面前。 西藏问题既是政治议题,也是道德议题。全人类都受到了挑战。每个世界领导人都必须接受考验,正如所有的考验一样,结果只有通过或是不及格。令我们大为气馁的是,许多世界领导人要么拒绝接受考验,要么就是没有及格。我们的弟兄姐妹们在烈火中哭泣时,他们移开了自己的视线。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政府继续不及格,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我们必须强调,今天,沉默已不再是选项。我们要谨记马丁·路德·金的话:“最终,我们记得的不会是我们敌人的话语,而是我们朋友的沉默。” 我们必须时刻对我们政府的沉默提出挑战,并敦促他们用真相对抗中国政府的谎言。当一位世界领袖开口讲述真相时,我们也应该对其加以表扬。我们称赞并支持美国大使骆家辉最近的行为,以及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纳瓦·皮莱最近的强硬表态,我们欢迎这些行为,它们都是前进的一大步。 弟兄姐妹们,是时候发起一场真相之战了。 我们必须让中国民众有能力结束他们在西藏问题上的沉默。我们要尽特别的努力与他们接触,并带去真相,还要诉诸他们的良知,让他们意识到,藏人遭受的苦难就是中国人遭受的苦难,给藏人带去痛苦的那个政府就是把他们最好的公民关进监狱、从农民手中抢夺土地、控制他们自由讲话和思考的权利的同一个政府。我们要让中国政府感受到殉难之火的热度正从四面八方将其包围。我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以全部心灵、全部身体和全部精神承诺,我将投身于这场真相之战。 有我们团结一致的努力,世界终将知道真相。世界终将明白真相。世界终将说出真相。最后,真相必叫我们得自由。谢谢。 —————————— *2012年11月17日,大会第二天。早上十点半左右,与会者正分成小组等待与尊者照相时,我与尊者握手。他询问我有关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情况,我简单回答了他的问题。紧接着,我在沉痛中低声对他说:“昨天,三个。” “我知道,我知道。”尊者说。他当然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很无助,我很无助。”尊者继续说道。 交谈时,我们看着彼此的眼睛。他用手指用力戳我的手说:“就算只是这样就很痛了……燃烧,燃烧。”那一刻,我看到他眼中涌动的泪光。眼泪在我脸上流淌下来。 几分钟之后,尊者过来与我们小组合影时,他又握住了我的手。没有语言,我们只是看着对方的眼睛。我再次看到他眼中闪动的泪花,我的眼泪也再次流淌下来。 (达赖喇嘛驻北美代表处贡噶扎西提供)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