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

朱镕基为何要赠送《中国农民调查》

《中国农民调查》和朱的新书我没看过,本没资格多谈,但我来自安徽北部农村,费改税我是经历过的,当时家中有7亩半地,所以我想我应该说一下当时的情况。     网友介绍的《中国农民调查》内容反映的农村现实,我认为是真实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农民的负担几近极限。恶人村官对农民的压榨也是很多农村的现实状况。这种状况在费改税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费改税之前,农民要上交很重的提留款,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还有其他名目的收费,其中很大比重的钱都留在了村级。当时农村的矛盾已经很尖锐,农民忍无可忍开始反抗,大量农民上告,告村官贪污要求查账有些胆大的拒交提留款。有关人员也极尽各种打压措施,如教师的亲人中有拒交的,扣发工资威胁下岗,乡干部和派出所开着警车进村开展工作等。对抗导致当时很多村庄村级瘫痪,没了村干部。   费改税政策出台之后,状况明显改变,农民要交的税比以前的提留款少了一半多,负担大幅减轻。我很敬佩朱的一点是,当时把对农民乱收费的现象治理的很绝,村、乡级干部无敢不从(至少在我们那地方如此,没调查我不敢判断其他地方情况)。当时中央严惩暴力对农民乱收费,少数农民的提留款至今未交(大部分农民都交了,没交的是所谓“刁民”,还有些是村干部的亲属)。很多饭店折本关门,因为乡、村的大量欠账没钱还(乡、村领导无赖,饭店好像有点冤。可恨的是几年后这些饭店又都红火起来了)。   应该说,费改税,对乱收费的整治,农民对朱总理是很感激的,乡、村的一些干部倒很痛恨,他们热衷于预测朱总理只能干一届,农民却希望能连任。   朱总理一身正派,为国事殚精竭虑,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引起争议,如大量职工下岗,国有资产的流失等,但这也许是改革很难避免的代价。对《中国农民调查》揭示当时农村的一些状况,在理性上,我支持作者,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朱总理说这部作品指费改税致使农民陷入贫穷。大人物更要有大胸怀,批评是正常的,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故意歪曲。 读者“小桥”留言   * 朱鎔基指示都提要给学生们送书,特别提到要送《中国农民调查》,他指此书引致很多对他的攻击,指税改政策让农民陷于贫穷。「这本书受到很多国外异见分子的追捧,」送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有批判意识,用事实去对比书中内容。   朱鎔基又批驳他当年制定的税收政策被指令地方财政困难的说法,指去年全国财政收入8.3万亿,其中地方收入4万亿,中央返还3万多亿,「中央自己才1万多亿,怎麽能说中央把税都收上去了,收得过多呢?无知透顶啊。当然我们自己也有错误。税收返还的工作做得很不好,要靠地方跑部钱进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拿到。」———————————–   没想到朱的心胸也如此狭隘,听不得一个普通作家的意见!   * 朱鎔基指示都提要给学生们送书,特别提到要送《中国农民调查》,他指此书引致很多对他的攻击,指税改政策让农民陷于贫穷。   「这本书受到很多国外异见分子的追捧,」送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有批判意识,用事实去对比书中内容。“攻击”“异见分子”,典型毛式语言。如果朱还是总理,是否《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又要被打成反革命?为何朱的经济政策就不能批评?朱自己是因为批评党和政府被毛打成右派,现在又用毛式语言对待一个作家!并发动他的清华学生批判此书—-送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有批判意识。 《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良心永远不得安宁 (读者“小桥”荐文)   网友:梦笔生   我是一口气读完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载《当代》第六期)的,我说过,这在我近十年的阅读历史里是没有过的。通宵达旦读这本书,我付出的代价是头疼一周。但更让我疼的是,我们这些新闻人渐次消磨的勇气,沉湎琐碎的浮躁,惟命是从的强欢。《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这些自诩维护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记者们无地自容,而且将被良心和正义拷完不停,并永远不得安宁。   在8月份我们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听陈桂棣说过他有这么一部作品要发表。会上,他说了大概的内容,因为是关于农村的题材,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期待。没想到出来的竟是这样一部震憾之作。那天,妻子从半夜醒来看到我还在捧读这本书时,很是惊讶,写农民的书,有这么好看?   是啊。木子美写自己性体验的日记,竟然引起了全国人的骚动,博客中国等网站一度因访问量突增而瘫痪。那些粗糙的、毫无责任的、甚至卑劣的文字引起这么多人的亢奋和激动,而我们这些由农民喂养着的城里人,谁为农民们如此激动过?又有谁真正把农民挂在过心上?   看完《中国农民调查》,除了为农民心痛,就是无地自容的汗颜和无法回避的自责。作为记者,我们曾经接待过很多农民的来访。我们接下过他们的材料,我们表示过同情,可能还掏过腰包为他们垫上回程的路费。但我们并没有像陈桂棣夫妇一样产生过这样一种强烈责任感——-“不惜代价为农民兄弟报不平”。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无奈的叹息和苍白的愤概中淡忘了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尽管他们无助而善良的脸庞时常还能在我们的眼前浮起,但我们总在犹豫和懦弱中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陈桂棣夫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事实的尊重应当让我们这些记者汗颜。   《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发现,在多少次的新闻事件面前,我们有过多少次有意和无意地缺席。书中有许多在新闻界是人所共知的东西,但没有一家媒体敢于正视它,而是将它作为谈资和传闻,在圈子里来回地重复着,却没有一人为自己的麻木和淡漠而感到脸红,包括我自己。   作为记者,我们会有许多不安。但因为《中国农民调查》,一件令我不安的事今天已变成一种负罪。   前年的冬季,一位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因为举报村长的恶行,受到打击迫害。她不服,偷偷摸摸从淮北平原的一个乡村一瘸一拐地来到省城。她一走到我的面前,就立刻跪地痛哭。见惯了这种投诉的场面,我并没有给予她特别的安慰,只是让她将材料给我看看。没想到,她从破烂的皮包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并颤抖地打开,有几根像皮筋一样的东西粘在纸上,我问她这是什么东西,她哭着说,这就是村长派人从她脚根上抽出来的脚筋。她的话音刚落,我浑身从头麻到脚,不仅因为它太不可思议,也因为我见不得这残忍的场面。我立刻让她收起来,在一番安慰后作了保证,一定帮她讨个公道。此后,我也确实努力过,但最终不了了之。   现在,她当时留下的她说是秘密请人写的投诉材料早在我几次办公桌的清理中不经意地丢了,我再也不能与她取得任何联系。除了她再来找我,可她还会来找我吗?我清楚地记得,她走的时候是与来的时候一样流着泪的,可我却让她的眼泪白流了。而更重要的是,那个恶霸村长如果知道她到过报社,还会不会再抽她的筋?我真的很担心,但我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我相信,在媒体工作,每个记者编辑都曾碰到过许多这样的农民。如果我们不能亲自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至少我们也应该用手中的笔为他们呐喊几声。可我们没有,但陈桂棣夫妇做到了。他们没有压力?他们不知道艰难?   因此,因为这本书,我们永远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的沉默和失语开脱。   陈桂棣夫妇做了我们新闻人该做而没有去做的事。如果作为普通读者看了这本书后可以说“很感动”的话,作为新闻记者,我只有惭愧和自责。   惟一值得宽慰的是:陈桂棣夫妇毕竟帮我们找到了灵魂的出口。如果我们仍不能从这个出口勇敢突围,中国的新闻人剩下的就只有两个字:堕落。(来源:人民网) 《中国农民调查简介》 (读者“小桥”荐文)   《中国农民调查》是陈桂棣、春桃伉俪的一部透视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历时三载,跑遍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提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事实叙述客观,读来荡气回肠。本书于2006年在柏林获得世界报告文学尤利西斯奖一等奖,其德文版在德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内容梗概   本书从安徽部分农村的调查开始,重点叙述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反映出农民在税费改革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引言  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我们要说,我们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何西来撰于六砚斋,2003年12月15日)       第一章  殉道者  安徽阜阳地区利辛县路营村农民丁作明依法反映不合理提留问题,受乡干部迫害,最后惨死于派出所中,引起路营村全体上访。新华社内参报道震动中央之后,利辛县委书记仍隐瞒重点。在中央联合调查组接管后,杀人凶手终获惩罚,相关人员得到处理。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民不合理收费的减负措施。丁作明已平反,而丁作明家中却越来越困窘衰败。       第二章  恶人治村       第三章  抗税案始末       第四章  漫漫上访路       第五章  古老而沉重的话题       第六章  天平是怎样倾斜的       第七章  达标,形象工程和其它       第八章  弄虚作假之种种       第九章  寻找出路       第十章  天降大任       第十一章  破题       第十二章  敢问路在何方       跋:并非尾声  大幕正在拉开 延伸阅读: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Libya and Oil .

阅读更多

朱镕基回母校清华现场沸腾 微博直播受网民热捧 | RFI

据香港《明报》的报道,22号上午11点左右,83岁的朱镕基来到其曾任职院长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由同为清华同学的夫人劳安和女儿朱燕来陪同,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长袁贵仁等随行。从网友拍摄的图片中,人们看到朱镕基的头发全白了,身着黑色外套,笑容非常和蔼。 与此同时,有清华同学在新浪微博上“直播”了朱镕基到访的全过程,他入场时全场起立鼓掌,校方先安排学生上台发言,朱镕基随后便与之对答,气氛十分轻松。学生的微博直播在网络空间迅速引起广泛关注,“终于再次看到了他老人家,太感人了”!有网友如此感慨。报道又说,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这位前总理多次高调批评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出现假论文,和基础教育不足等问题。朱镕基还透露,自己现在每晚7点到7点半必看中央电视台,看他们都在胡说些什么,并批评所谓的“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都是些“空话”,令随行的刘延东和袁贵仁十分尴尬。 另据《新快报》的报道,清华经管学院的官方微博还透露:朱院长说,别的地方我不去,清华经管学院我一定要来。他在讲话中,还多次提到要“说真话,讲实话”。有现场网友“张逢THU”回忆说,朱镕基最后对学生们说,“今天的话莫要外传哦”!顿时引起一片笑声和掌声。朱鎔基在离开时,有学生高呼“学长好”!朱则呼道,“清华万岁,清华经管万岁”!再次引发学生们一片欢呼。综上所述,有网友点评说,我们的铁血总理身体差了,满面忧容!他说自己看cctw、给学生送禁书,都说明他的心在为中国的现实忧虑、焦急和愤慨啊!祝老总理健康长寿,晚年幸福!(网友zggcdy) 有观察人士注意到,在清华百年华诞前夕, 先后共有胡锦涛、吴邦国和习近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到访,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像朱镕基昨天这样,引发如此之轰动。此外,针对人民网4月21日的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工作》,有网友跟帖说,明明是参加校庆,还非要冠之以考察之名。因为参加校庆是私人行为,考察则是工作 。(网友导盲犬111dao) 另据海外中文网站引述香港媒体的报道,中共领导人胡锦涛20日回母校视察,清华大学封校迎接。当天,清华各校门除西北门外全部封闭,校内戒备森严,特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方圆千米分里、中、外三层设置警戒线,外层是校保安,中层是警察,内层是特警。且校园内的制高点均部署有架长枪的狙击手,学生被要求不得开窗。不仅如此, 为迎接胡锦涛,清华大学还停止了所有的教学活动。有学生称两日前即收到通知,原定于20日的毕业中期答辩和实验等科研活动一律暂停。对此,有网友留言说,回母校还用一级戒严吗?亲民又何必害怕呢? (网友黄海潮)

阅读更多

扼杀涂鸦与“北大荒”

杀涂鸦,就是扼杀香港的未来       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发表社评,题目是《没有涂鸦也就没有香港未来》,文章针对一名香港少女以涂鸦方式声援艾未未一事指出:”一名「涂鸦少女」为艾未未发声,用一个艾未未头像加上英文「 WHO’S AFRAID OF AI WEI WEI」的「模版」,连续几天在港九各公众出入地点的墙上喷出这张涂鸦作品。香港警方把这桩既可以当作刑毁也可以当作政治意见表达的小事,交予专查杀人、绑架等大案的西九龙总区重案组调查,要追缉这「涂鸦少女」归案。……「涂鸦」( Graffiti)在西方已成为一种艺术。它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纽约,……它的兴起,是被压抑的族群(如黑人)和基层群众的心意宣泄,有很强的反叛色彩、发泄的倾向和随意的风格,甚至有反传统、反社会的精神。……介绍以上的涂鸦艺术简史,不外想说明,艺术的表达自由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也可以带给社会的活跃的创意,纵使轻微触犯法律,开明国家的司法或则不予检控,或则法庭轻判了事。因为扼杀自由是不被社会接受的。” 社评写道:”这次「谁在害怕艾未未」的涂鸦,从图片看来,基本上绘画得整齐雅观。若警方受中国大陆政治高压意向影响,而对这项涂鸦艺术以重案组的方式处理,那么不但扼杀了市民的政治表达自由,也扼杀了涂鸦艺术的创意。 1999年特首施政报告说,要把香港建设成「亚洲的纽约、伦敦」。什么是纽约?旅美敦煌画派重彩画家陈幼白说:「没有涂鸦,就不是纽约了。」这句话今天可以引申为,扼杀涂鸦,就是扼杀香港的未来。” 社评接着写道:”艾未未事件,任谁都看得出来,中共外交部官员及官媒所堆砌给他的经济犯罪、性、婚外情、抄袭等等罪名,基本上沿袭中共建政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的一套,要在政治上打倒一个人,就要栽诬一些与这人的政治行为不相干的道德罪名。即使提出栽诬的官员或香港中共喉舌的打手,自己也不会相信艾未未的被捕真是出于他的什么经济犯罪之类。……中共庞大的政权力量,害怕一个艾未未;特区政府出动重案组调查一个「涂鸦少女」。中共害怕自由的声音,港府秉承中央意旨,也要扼杀自由声音。香港永远地连摸一下纽约的边也摸不上,中国大陆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涂鸦,香港与中国也没有未来。” 满清王朝北大荒       另外,本周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明报》发表报道,题目是《 中央班子「满清王朝北大荒」》。报道写道:”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被举誉为中国最高学府。在今天中共政坛上,曾领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之先的北大,目前仅有李克强1人跻身政治局常委,而清华在政治局常委校友则有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3人,故有「满清王朝北大荒」(北大荒原是指黑龙江省北部的荒原)之说。” 报道接着写道:”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相对而言,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则更为实际。1998年北大的百年校庆大会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时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均有出席。而清华的百年校庆,本月24日亦将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据悉中央政治局九常委都将出席。目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北大校友还有李源潮、薄熙来;清华校友还有刘延东。” 司机怒火引罢工 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近日又出现柜车司机大罢工,逾千警察清场。《明报》的报道写道:”上海货柜车司机和车主近日在宝山、外高桥等多个港口罢工,抗议油价及各种附加费上升,工资却未相应提升,要求取消各种不合理费用,否则将罢工5天。 互联网消息指出,罢工从昨晨10时开始,数百名司机聚集在宝山区水产路的中集集团附近,警方试图驱散时,双方发生推撞,多人受伤,引发司机怒火,到港区门口堵塞道路,阻止车辆进入。宝山区派出逾千警员到场,将多名罢工者按在地上制服并带走,有网民称大约60多人被带走。” 李华 摘编 责编:乐然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朱镕基访清华评时政引起轰动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清华百年校庆前夕访问清华,评论时政。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周五(4月22日)访问北京清华大学,针砭时政,多次提到要讲真话,还提出要给学生送“禁书”,在中国引起热议。 本周末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并是清华校友的朱镕基昨天在夫人和女儿的陪同下返回母校。这是朱镕基近期第二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随同朱镕基到清华的还有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长袁贵仁。 朱镕基在清华访问的情况被网友网络“直播”。据网友微博介绍,朱镕基向清华经管学院赠送了他的新书《朱镕基讲话实录》,并称“让你们和现实情况对比一下,看看我是不是说的实话,真话”。 据香港《明报》报道,朱镕基还在访问中提到要给学生们送书,特别提出要送《中国农民调查》。这部由安徽作家陈桂棣、吴春桃所著的书对中国农村政策及农民困境提出尖锐批评,出版后引起轰动但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中国内地的“禁书”。作者还被安徽当地政府领导人告上法庭。 据报朱镕基在清华表示“这本书受到很多国外异见分子追捧”,送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有批判意识,用事实去对比书中的内容。 访问清华期间,朱镕基多次谈到要讲真话,讲实话。并据网友微博透露,朱镕基揶揄中央台说“每天七点到七点半必看中央电视台,看他们胡说些什么”。 《明报》报道说,朱镕基还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大学扩招,假论文现象以及政府补贴汽车工业等问题提出尖锐批评。 朱镕基1947年19岁时考上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198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7年。 点击 页首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