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

倪萍回应花钱买奖质疑 称保留对李承鹏起诉权

近日,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共和国脊梁”评奖活动,因倪萍等名人获奖并由此引发的名人论战而迅速引爆网络,被网民戴上“中华羊蝎子奖”“颈椎病人得奖”“山寨奖”等各种“讽刺帽”。网民对这类评奖活动“花钱买奖”产生强烈质疑:“倪萍到底是否花钱买奖?”“ 脊梁 评奖活动是否合法?”“评奖的背后到底有没有敛财?” 7月19日,“共和国脊梁”获奖者倪萍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独家专访,首度通过媒体回应获奖前后。同时,记者带着网民质疑对“共和国脊梁”等民间评奖的种种乱象展开调查。 倪萍“获奖” “共和国脊梁奖”浮出水面 近日,李承鹏就主持人倪萍获得“纪念建党90周年・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讽刺她“确实是共和国脊梁,只是得了颈椎病”。7月15日,又有网民爆料称,一些带“脊梁”名号的评奖,参加者只要缴纳9800元“会务费”便可获奖。不少网民直指倪萍“花钱买奖”。 “laoyutou”等网民留言说:“先不说倪萍配不配评为 共和国脊梁 ,我倒想问问,活动的组织者有权搞这样的评奖吗?是谁给他们这样的权力?” “一些评奖活动者竟打着 建党90周年 的幌子骗钱。还有些人沽名钓誉、爱慕虚荣,于是就乐意掏钱买 荣誉 ,一钱不值。” 网民“妙龄美X”这样留言。 一位来自江苏作协的作家在网上发帖揭露,本次“共和国脊梁”评奖活动的主办者叫刘学文。“早在2001年,他就以我的一篇作品《从娇娇女到全球500佳》获 共和国的脊梁报告文学奖 为由,邀我进京领奖,但随后的一份通知让我缴纳3600元会费。我这才明白这不是颁奖,而是卖奖!” 黑幕重重的“共和国脊梁”评奖 (一)倪萍:“ 花钱买奖 太不要脸”“保留对李承鹏的起诉权” 针对网民“花钱买奖”的质疑,7月19日夜,倪萍接受“中国网事”记者专访时说,7月初,她收到一个自称是“纪念建党90周年组委会”发出的“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颁奖典礼”邀请函。主办方随后来电说,她与田华、李双江、张继刚、刘兰芳等老艺术家一道获此殊荣,颁奖时间是7月10日,地点在国家会议中心。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个活动与建党90周年有关,评奖很严肃。再加上觉得能和这些老前辈同台获奖,是一种荣幸,就答应了。”倪萍说,她自始至终没向任何单位或个人缴纳一分钱的所谓“获奖费”。“在我的生涯中,从没干过托人甚至拿钱夺奖的勾当,我觉得这太不要脸。” “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组委会”秘书长、主办方之一的《影响力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文向记者证实,对本次活动的获奖者,组委会并未收取任何费用。 记者在主办方的邀请函上看到,这项活动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影响力人物》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邀请函并没有关于“收取获奖者费用”的内容,反倒有“如能出席,组委会将颁发奖金5000元略表心意”的字样。对此,倪萍助手说:“这钱我们根本没要。” 针对网民关于“配不配 脊梁 称号”的问题,倪萍回答:“我觉得自己不配,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所以在颁奖典礼上我说 和同时获奖的田华老师等艺术家相比,我真的不配拿这个奖,如果能退的话,这个奖我退了吧 ” 针对李承鹏就此事在网上连续发帖对倪萍“恶言相向”,倪萍在采访中几度落泪:“开始我本想当哑巴忍了,但后来发现自己被卷入舆论漩涡,假的也被炒成真的了,不得不回应。”她还说:“这件事对我伤害很大,我保留对李承鹏起诉的权力。” (二)主办方原形毕露:“挂名忽悠”“评奖违规”“身份存疑”“高额收费” 不少网民认为,李承鹏与倪萍的论战归根到底暴露的是当前评奖活动的乱象。网民“美瞳洋子”说:“也许包括倪萍在内的获奖者不用交钱,但那些参会人员就说不准了,评奖的主办方哪儿会做赔本买卖?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共和国脊梁”评奖主办方之一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秘书长李和平承认:“ 中爱联 早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过 共和国脊梁 的评奖活动。但今年的评奖,我会没有参与评审、没有参加颁奖典礼、更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记者问:“那为何贵单位还在活动主办方之列?”李和平含糊回答:“只是挂名,因为另一主办方《影响力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文经我会某常务理事牵线,邀请我会担任名义主办方。”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和《影响力人物》杂志社也是本次评奖活动的主办方。据记者了解,“中经报协”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全国性社团。而按照有关规定,在社团举办评奖活动前,应征得上级主管单位批准。 针对网民“评奖违规”的质疑,“中经报协”秘书长王兆平予以否认。他对这次评奖活动是否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不置可否,但并不认为违规。“因为目前没有规章明确约束媒体举办评奖活动,本次活动的具体工作恰恰由我会的会员单位《影响力人物》杂志社操作,并非由我会(社团)主办,我们既没参与评审,也没收取任何费用,只是挂名。” 然而,记者获得的《“中经报协”批复函(2011年4月21日)》明确显示,“中经报协”同意作为本次评奖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而且批复函盖有公章。 更令人蹊跷的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本次评奖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影响力人物》杂志“身份”存疑。记者在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的“新闻机构在线查询服务系统”上搜索发现,该杂志并未登记注册。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系统中无法查询的媒体属非法媒体 “《影响力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文向记者解释说,该杂志是广东省《亚太经济时报》社下属的周刊,“不卖钱、不发行、只赠送”。 然而,该杂志对外网站“yxl.dooland.com”宣称“《影响力人物》是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一本大型全彩高档人物月刊”,而且杂志封底明确有“定价36元”的价格标识。 记者随后致电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核实时获悉,不仅该会没有下辖该刊物,而且姜昆就在不久前接到过“共和国脊梁”组委会的电话邀选,但被姜拒绝。 面对大量事实,“《影响力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文不得不向记者透露本次评奖的经过:“这次评奖共有书画展、 共和国脊梁 征文、 共和国脊梁 评奖和西柏坡采风四项内容,其中担任 共和国脊梁 评奖的评委共有7人,都不是权威专家。评奖标准都是这7人自定的。评奖初期先选定20位名人进入大名单,根据谁能参加颁奖典礼确定最终的 10大共和国脊梁 。” 针对网民质疑的“乱收费”问题,刘学文承认,这次评奖虽未对获奖者收费,但所邀请的全国各地100多名参会者,每人需缴纳3800元“参会费”供食宿费用。 面对记者“这次评奖能赚多少钱”的问题,刘学文以“活动未结束、财务尚未结算”为由拒绝回答,但他话锋一转道:“这次活动,不少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的名家还免费向我们赠送了大量字画,我们更大的目的是下一步对艺术家捐赠的书画进行慈善拍卖。” 民间评奖唯“利”是图 监管缺失乱象重重 当听说这次评奖内幕后,倪萍心有余悸:“我曾获过无数奖项,从没怀疑过奖项的真假,更无从核实。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我肯定不会参加。但这次事件给了我一个巨大的警醒,今后这类活动我得留个心眼儿,弄清组织者是谁、颁发者是谁、调查过程怎样后再确定是否参加。如果有组织者利用文化界人士出名甚至敛财,利用人们的善良玷污公益和慈善的招牌,我绝不容许。” 对于《影响力人物》杂志“身份”存疑,王兆平秘书长坦陈:“ 中经报协 对下辖会员单位的资质审核有漏洞,需要吸取教训。以后不再搞这类评奖活动。” 事实上,当前的各类评奖活动可以用“乱象重重,真假难辨”来形容。 乱象之一:浮夸风蔓延。在当前的各类评奖中,以“中华”“中国”“世纪”命名的比比皆是、泛滥成灾。网民评价,“共和国脊梁”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太敢捅词儿”。 乱象之二:拉大旗作虎皮,难辨虚实。在大部分评奖活动中,主办方或多或少都会包括“中国XX(行业)协会”等“大牌”单位,参与者难辨真伪。北京海淀警方今年破获的一起以“长寿之星”评选为名、半年内诈骗老年人超百万元的案件中,犯罪团伙正是打着“中国老年基金会”名义获取信 乱象之三:名人效应,请君入瓮。在很多评奖活动中,从颁奖礼的主持人、代言人再到参与者,经常可见某某明星、某某名人的名字。“如果没这么多名人,谁会去领这个奖?”网民“Biggun”这样评论。 乱象之四:收钱发奖。网民“优活2011”爆料,某协会评选的“诚信企业”奖,要求每家缴纳4万-20万元,网民直呼“伤不起”。“海石激浪”说,不知是谁给这些草台班子的资格和权威,“背后是肮脏的经济利益”。还有网民质疑:“难道举办个评奖活动就不需要备个案?拼凑几个人就能这么容易办成这一本万利的事儿?” “近年来日益泛滥的 花钱买奖 事件暴露出民间评奖活动监管的缺失。”社会学家周孝正等专家指出,评奖活动泛滥的后果,就是公众对各种奖项的衡量标准发生偏差,“这个奖值多少钱”既导致公众失去荣誉感和认同感,更会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对此,王兆平秘书长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以利于社会团体的良性发展。 据记者了解,针对网民热议的“共和国脊梁”评奖一事,主管社会团体的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对涉事单位负责人进行谈话。 (本文来源:新华网作者: 周宁、卢国强、李德欣 )

阅读更多

新浪微博:网友启动人肉搜索 挖掘“脊梁奖”真相(组图)

@海无口 脊梁奖真相:(5) 综上分析,倪萍绝不是什么可以对这个“脊梁”奖一退了之的,而是要承担起这一骗局中合谋诈骗的法律责任。(合影,见图四) (http://t.cn/aOQrWN )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今天 14:20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7) | 收藏 | 评论(3) 脊梁奖真相:(5) 综上分析,倪萍绝不是什么可以对这个“脊梁”奖一退了之的,而是要承担起这一骗局中合谋诈骗的法律责任。(见图四)...

阅读更多

宋石男 | 李敖:穿寿衣的追风少年

(宋石男 刊于今日《时代周报》,标题为“不肯聪明的李敖”,见报有删节)   几日前,李敖在厦大演讲,借鲁迅起兴,以“追求爱情”的聪明角度切入,但这聪明只是小聪明,相比之下,不久前陈丹青论鲁迅显然更具穿透力。扯完鲁迅的八卦,李敖开始满嘴跑敏感词,但演讲既没有因敏感词而敏感,也没有因敏感词而精彩。整体看来,李敖的演讲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混乱。混乱得就像,一个穿着寿衣的追风少年。 演讲中李敖说,“共产党最伟大的一点就是养活中国 13 亿人口不往外跑”,这是重复他此前在暨南大学演讲时“共产党让中国人都有裤子穿”的论调;他还说,“当今是中国太平时代的起点”,“聪明人应该手持《宪法》去争取游行的权利”,“骂共产党很容易,捧共产党更需要勇气”。作为“太平时代”的庶民,我听了这些话,只能苦笑。 李敖的演讲视频在不少网站被屏蔽,与其它被屏蔽的视频不同,多数观众似乎对之并无好感。一推友说:“听了李敖的演讲,我更恨蒋介石了,蒋介石当年为什么不枪毙他?”;一网易网友则说:“李敖就快要进化成郭沫若了”。 上述批评可以理解,但并不到位。李敖决非五毛,当然也不是反讽大师。他只是个眷恋舞台的过气老戏骨,会自己加戏或抢戏,但不至于将寡妇清演成东方朔。反攻大陆的他,其实是在以一种左右不逢源的方式金鸡独立,这姿势相当难看。 不少曾喜欢李敖的人对他失望。他们喜欢李敖,主要是喜欢他的攻击性,尤其是攻击权威的锐利。但这么些年李敖在大陆演讲,几乎没有任何对此间权威的批评,人们当然会失望——他们把李敖看成是一个伟哥推销员,谁知道他来这儿卖的却是党章…… 大陆官方也不太可能由衷地喜欢李敖,因为看上去小骂大帮忙的李敖,其实连帮忙都藏着不屑,以致常将帮忙变成添乱。尽管如此,官方仍相当待见他。在这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好骂蒋介石、国民党以及美国的李敖,即使不能成为老朋友,至少也可以是合作伙伴。李敖去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受到官方少有的盛情接待。上海市长韩正宴请、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亲自款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陪同登上特级贵宾观景台、浙江博物馆拿出多件珍藏国宝供他细赏。这待遇,李安享受不了,李玟更不可能,就连李双江都悬。投桃报李,李敖也说了一大堆好话,有媒体报道说“世博行中的李敖只是一个慈爱老人”。不过,李敖在走之前表示,他拒绝了杭州和上海的定居邀请,还是要回台湾住,因为在那里“我想骂谁就骂谁、想写啥就写啥”。可见老头子李敖不傻,他只是不肯聪明而已。 聪明、现实、自恋自大,加上兼具传奇与悲剧色彩的人生际遇,晚年李敖的惟一价值观也许就是不再坚守什么价值观——吾道懒得一以贯之,价值观岂为我辈设耶!然而,不再坚守价值观的人注定孤独,某种程度上,这孤独甚至比价值观不受旁人认同更孤独,几乎等于死,或者等于等死。 李敖经常谈所谓“孤独的愉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掩饰他对孤独的恐惧。晚年的他对钱极度看重,他说只有钱能信赖。他长年独住在一个小屋里,很多时候连家人都不见。是钱,还有孤独,给他安全感。但孤独也同样给他恐惧。因为害怕孤独,他不时将自己藏到人山人海中去。他渴望用万人瞩目来打败孤独,让自己感觉还活着,还是小杂种,还在巅峰。然而,在台湾的李敖,继续骂政府已日益边缘,转型骂美帝也少人喝彩,最后只好“漂洋过海来捧你”。李敖说,捧共产党比骂共产党更需要勇气,我觉得他用词不准确,这需要的不是勇气,是扎实的脸皮。 平心而论,李敖捧大陆还算适可而止,没有特别过分,可能是因为他对大陆的情感没有孔庆东对朝鲜的情感那么深厚。大陆之行的李敖依然洋洋得意,可光芒没了;话锋仍健,但魅力没了。曾经特立独行的他,来到这个“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的国度,只好自己弯曲了。然而,离开特立独行,失去坚定的价值观,李敖无论怎么出位,只能让人觉得他虚弱。 李敖晚年弯曲的悲剧根源在于,尽管他和他的敌人( 蒋介石及一党专政时期的国民党 )截然不同,但通过反对与仇恨,他精神上永远与敌人捆在一起,乃至与其同生共死。作为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之一殷海光的学生,李敖早年批判国民党政府的思想武器,从未逾越其师的范畴。然而,正如江宜桦指出的,在台湾,自由主义的声势日益衰落,因为早期自由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已逐一落实。自由主义曾猛击戒严体制,而蒋经国在 1987 年解除戒严;自由主义曾力争反对党的成立,而民进党在 1986 年突破法令禁忌成立,在 2000 年大选中首次击败国民党;自由主义所痛恨的警备总部、违警罚法、出版法等,也在上世纪 90 年代陆续裁撤或废止,言论出版自由与集会结社自由得以实现;自由主义曾疾呼国会全面改选,而立法院在 1992 年彻底改选,国民大会则于 2005 年成为历史陈迹。曾经深恶痛绝的对象,不论人还是事,一个一个消亡,拧巴的自由主义战士李敖,失去敌人也失去了方向。有位知识分子曾说:我没有敌人。李敖则是:我不能没有敌人。敌人死了,斗兽场荒芜,他只好去往马戏团,不当斗士而当小丑,依旧能站在舞台上。 李敖喜欢引用陆游的诗句“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生”形容自己,但其实这诗的另两句“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才是李敖的写照:他已经老了,无所谓了,跳舞不需要合节拍,梅花也可以乱插在帽子上。而他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等死岁月中的自娱自乐而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不肯聪明的李敖

  宋石男   李敖先生又来大陆了,这回,李大师走学术路线,在几所大学发表讲演。就可以在网络上一睹风采的厦大演讲而言,李敖的演讲只能用“混乱”两个字形容。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喻,这混乱就像一个穿着寿衣的追风少年。   不少曾喜欢李敖的人对他失望。他们喜欢李敖,主要是喜欢他的锐利,尤其是批评权威的锐利。但这么些年李敖在大陆演讲,几乎没有任何对此间权威的批评,本以为李敖是一个伟哥推销员,谁知道他来这儿卖的却是《演员的基本修养》……   李敖去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受到官方少有的盛情接待。地方高官亲自款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陪同登上特级贵宾观景台、浙江博物馆拿出多件珍藏国宝供他细赏。这待遇,李安享受不了,李玟更不可能,就连李双江都悬。投桃报李,李敖也说了一大堆好话,有媒体报道说“世博行中的李敖只是一个慈爱老人”。不过,李敖在走之前表示,他拒绝了杭州和上海的定居邀请。可见老头子李敖不傻,他只是不肯聪明而已。   李敖选择不肯聪明,实际上与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更与他所谓“孤独的愉悦”密切相连。晚年李敖的惟一价值观也许就是不再坚守什么价值观—吾道懒得一以贯之,价值观岂为我辈设耶!然而,不再坚守价值观的人注定孤独,某种程度上,这孤独甚至比价值观不受旁人认同更孤独,几乎等于死,或者等于等死。   李敖经常谈所谓“孤独的愉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掩饰他对孤独的恐惧。晚年的他对钱极度看重,他说只有钱能给他安全感。他长年独住在一个小屋里,很多时候连家人都不见。是钱,还有孤独,给他安全感。但孤独也同样给他恐惧。因为害怕孤独,他不时得将自己藏到人山人海中去。他渴望用万人瞩目来打败孤独。   然而,在台湾的李敖,继续骂政府已日益边缘,转型骂美帝也少人喝彩,最后只好“漂洋过海来捧你”。李敖说,捧共产党比骂共产党更需要勇气。我觉得他用词不准确,这需要的不是勇气,是扎实的脸皮。   平心而论,李敖的这次在大陆讲演的言论光芒没了;话锋仍健,但魅力没了。曾经特立独行的他,来到这个“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的国度,只好自己弯曲了。然而,离开特立独行,失去坚定的价值观,李敖无论怎么表现,只能让人觉得他虚弱。   不肯聪明造成了李敖晚年弯曲的悲剧。另一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尽管他和他的敌人(蒋介石及一党专政时期的国民党)截然不同,但通过反对与仇恨,他精神上永远与敌人捆在一起,乃至与其同生共死。作为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之一殷海光的学生,李敖早年批判国民党政府的思想武器,从未逾越其师的范畴。然而,正如江宜桦指出的,在台湾,自由主义的声势日益衰落,因为早期自由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已逐一落实。曾经深恶痛绝的对象,不论人还是事,一个一个消亡,拧巴的自由主义战士李敖,失去敌人也失去了方向。有位知识分子曾说:我没有敌人。李敖则是:我不能没有敌人。敌人死了,斗兽场荒芜,他只好去往马戏团,不当斗士而当小丑,依旧能站在舞台上。 来源: 时代周报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77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