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导正

美国之音 | 从温家宝受孤立观中国宪政之路

中文主页 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6月 05日 星期天 05:46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从温家宝受孤立观中国宪政之路 记者: 莉雅 | 香港  2011年 6月 05日 图片来源: AP 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10月访问希腊(资料照片) 分享 推推王 聯合 網絡書簽 脸谱 雅虎 谷歌 推特 相关文章 世界媒体看中国:超敏感的天安门 焦点对话: “六四”是否促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王丹谈中国民主兼批台湾 相关链接 专题报道:六四事件22周年 在中国国内外追求民主的力量通过纪念六四等活动推动中国走向民主之际,一位中共老干部表示,倡导政改的温家宝总理在党内受到孤立。不过,长期在中国从事民主人权活动的民主党人秦永敏则大胆的预言,中国在10年之内就会走向宪政民主之路。 *杜导正:温家宝受到孤立* 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在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透露,自去年以来多次发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呼吁的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在中南海一场有关“政改”的辩论中因为遭遇左派的压制而被孤立,“出现了如庐山会议中彭德怀被孤立一样的情景”。 这位中共老干部认为,《人民日报》日前刊登的要求中共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温家宝的。不过他说,国家主席胡锦涛并未改变对温家宝的态度。他说,“在这一点上,胡至少是宽容的”。 杜导正认为,目前党内激烈的左右之争其实是一件好事。他说,“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学说,时下看起来是乱,其实是治,是进步。” *杜导正谈中国民主宪政路* 这位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老部下表示,中国的执政党与人民存在一种颠倒的主仆关系,而这种关系有几千年的传统,改变需要很长时间,办法就是民主宪政。而中国未来的民主宪政道路,“自上而下基本不可能实现”。在他看来,由于改革必受利益集团的束缚,政改不能排除流血和动乱的可能,但是他认为这是要极力避免的。因此最佳的改革路线应以自下而上为主体、推动上层与下层结合,走改良主义道路。他说,这条道路“代价小,多数人都可以接受,右派和左派都可以接受,但需时间。” *秦永敏:社会主体决定宪政前景* 维权网 武汉民主人权活动人士秦永敏在家中 长期在中国国内从事民主人权活动的异议人士秦永敏也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道路。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宪政力量的发展所依靠的并不是为数不多的民运和维权人士,而是广大民众以及中共党内和社会精英组成的社会主体。他认为,这些精英站出来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力,从而导致社会的中坚站出来。 秦永敏认为,这正是目前出现艾未未现象的原因。 他说:“艾未未并不代表他一个个人,而是代表中国社会精英的崛起。所以当局在最近打压艾未未,实际上是害怕中国的社会精英遇事都站起来。而社会精英一站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发生多米诺效应。因为在社会精英里头,一百个社会精英只要站出来几个,按这个比例的话,从全国来说,他们的影响力就是非常可观的。” *秦永敏:走向宪政的条件日趋成熟* 这位中国民主党的创办人说,尽管当局对异议人士以及多元化政治力量进行严厉的打压,但是中国社会走向宪政民主的条件日趋成熟。 他说:“不管最高当局怎么用维稳来压倒维权,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一个私有制的条件下,在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条件下,在各种(政治)和利益集团都在崛起的情况下,中国的宪政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秦永敏说,他不知道实行宪政的具体时间,但是他大胆的预测会在十年之内实现。 这位因为追求民主而多次入狱的异议人士说,这不是因为他乐观,而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形势已经危急到了一触即发的局面。他还表示,当局用高压的手段暂时维持了以一元化来遏制多元化的局面,但是无法扼杀它。只要出现一个突破口,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都会充分表现出来。 *蔡咏梅:最终会走向宪政* 美国之音莉雅 开放杂志执行编辑蔡咏梅 一直关注中国民主发展的香港开放杂志编辑蔡咏梅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很难预测中国何时会实现宪政民主。 她说:“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没法预料的,就是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因素。有些因素是突发事件,是偶然因素。有时候这个事件一发生真是会改变历史的进程。 而这些东西很难预料。” 不过她也认为,中国最终会走向宪政民主,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目前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失去执政的合法性,与此同时,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壮大,而且接受西方法治观念的司法界人士以及主张新闻自由的新闻界人士在中国走向宪政民主的转型过程中正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收听   电邮此文   打印此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0)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收听: 从温家宝受孤立观中国宪政之路 MP3 电邮此文   打印此页   发表评论   新闻快讯 更多»   网友谈六四 : 从六四事件到茉莉花革命,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运动不断遭到镇压和扼杀。中国是否有希望走上民主之路?…… 网上问卷 六四天安门事件已经过去整整22年了,然而当年的大屠杀真相仍然被中国政府掩盖着。您认为中国现政府应该如何对待六四事件?  为六四事件平反  继续保持沉默  不知道 投票 检视结果 » 最受关注文章 中国加强内蒙消息封锁 势态趋稳 为了忘却的纪念 – 六四22周年 呼和浩特市继续戒严,互联网被部分切断 中国决心平息内蒙抗议 前苏联国家相继立法清除共产污垢 中国内蒙爆发30年最大规模抗议活动 六四已死,威权当立? 中国镇压和平抗议蒙古人 逮捕数十人 最新博文 美国之音中文博客主页 » 何清涟: 台湾人的生存焦虑 » 戴晴: 真如神-白区损失百分之百 » 万延海: 又到了每年的六四 » 龚小夏: 历史的细节-读《天安门对峙》 »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 chinese@voanews.com。   节目表与点播 » 节目预告 » 现场广播 » 现场电视 » 下载广播电视节目 » 档案资料 温故知新,检索历史,欢迎您光临VOA文库查看美国之音自2004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中文稿… » 专题报道导航 欢迎使用专题库存,透过我们导航信息,让您回顾千变万化的世界,也为您留住历史的热点… » 听众热线电话 在中国大陆请直接拨400-120-0551,在台湾请拨00801-148-940。 我们期待您的来电。 VOA中文手机网 简体版地址: cn.voa.mobi 繁体版地址: tw.voa.mobi 上网办法 » 登陆美国之音网站还可以通过下列路径,请您试试看:qiaokeli8.info 美国之音美语教学强档 网站 goEnglish.me »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贺卫方:《财经》读者日答网友问

编者按:此文为贺卫方教授参加新浪《微访谈》节目的谈话记录,讨论主题是“市场与法治的关系”。          各位网友好!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方式独特的读者日。我虽然不大懂经济和财政,但是《财经》杂志却是自己很喜欢的刊物,也算是刊物的一个老作者了。财经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特色就是关注法治。很高兴,能够与王建勋教授一起。假如敏感问题,建议大家多问他。呵呵。          @尹朝辉:向@贺卫方 提问:在当下社会文化下,单独的以经济、法治可以支撑(诠释)吗?          答:当然不能仅靠经济法治支撑社会。这也是为什么要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利益和观念至上的多元化社会结构,需要良好的社会阶层或行业互动,需要道德水顺的普遍提升,需要政治家的责任感,很重要的是,需要保障信仰自由。无论是道德提升,还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宗教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郑华建律师:向@贺卫方 提问:贺卫方教授,你是我最尊敬的法学大家之一,请问,你对中国律师制度的前景怎么看?          答:唉,怎么说呢?我总体还是乐观的。我们前一两代人所憧憬的通过激烈革命改变社会的梦想已经破灭,我们知道,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急不得的。甚至,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社会不大可能完全消灭弊端。至于前景,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爱这个国,像普陀山的那只鹦鹉所说:常居此山,不忍见耳。          @韩科2011:向@贺卫方 提问:您好,贺老师,您有无想到李庄案会发生检察院撤诉一事?这个案子检察院虽撤诉,但尚未最终结案,在法律上最终会怎样处理这个案子呢?          答:虽然撤诉也是一个选项,但是,老实说,我没有预料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重庆方面再搞出一些声响来,那么他们真的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所以,我预计事情已经完结。          @王科力:向@法律人王建勋 @贺卫方 提问:两位老师好,李庄案第二季中,律师群体,法学届、媒体界的相互扶持,跟重庆方面的妥协相比,哪一点给您印象更深?您对律协和司法管理部门的沉默有什么看法?谢谢!          答:还是前者即法律人与公众联合起来,一起怒吼,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律协中不少成员私下都非常关注,但是碍于体制,他们无法发声。至于司法部,不说也罢。          @惠和:向@贺卫方 提问: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成为台上各方的道具,也可能在关键时点上显现其本性。请问贺教授,您认为该如何让他们成为积极的力量?如果有一天他们再次陷于狂热,我们将何以自处?          答:法律人不大愿意回答假设问题。如果国人一定要选择走那样的道路,那又有什么办法?          @骑士与诗人: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民众并不主动意识自己权利,即如我南方老家是开放的前沿了,但农村民众比不自知自觉,诸如选举权利,例如村委、县和镇人大代表等,于民众而言都是“当官的事”或“XX有人”……。您看在现行制度下,如何推动、帮助形成制度性的民众权利辅导机制?          答:关键是推动民主的次序有些错误。应该先从全国层面,例如全国人大真搞民主,给国民作出示范。假如候选人都是内定,甚至人大也不起多少作用,那么就难以怪罪国民政治冷漠。          @RPWI:向@贺卫方 提问:贺教授您好!我想问的问题是,在一个充斥着小便宜、小利益、小团体心理的类似“搬雷峰塔石头的百姓”的中国特色的“群氓”市场中,法治如何才能应对这种“群体犯罪”的不断发生呢?          答:我理解,这种情形的根源是产权制度出了问题,另外,保障私有产权的法律粗疏,解释混乱,执行不力,也都是让人们养成公共财产甚至私有财产都可以捞一把的心理之根源。          @此用户已禁止登录:对 @贺卫方 @法律人王建勋 提问:法治的核心是什么?          答:法治的核心是限制权力,尤其是政府的权力。通过权力分立、地方自治以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实现这一目标。          @理性地主婆: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司法改革最主要的力量应该来自于哪一个群体?是所谓的法律共同体还是更具体点的某些群体?或者是法律群体之外的力量呢?谢谢!          答:我总觉得没有最主要的,你说的这些都重要。          @后座议员:向@贺卫方 提问:请问贺老师,在现有体制下,要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有多大的可能性?          答:政治体制不改,很难。          @多看几本书:向@贺卫方 提问:市场的开放使中国人有机会出国,法治的现状使有能力的人选择出国,说白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感觉得到朝不保夕,所以选择逃离,不知道贺老师觉得,要多久中国的法制建设才能让百姓感到安全。          答:还是要看到好的一面。我认识的一些法学界的朋友近年来陆续回国,参与到国内的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中。          @杨应昊:向@贺卫方 提问:市场离不开法制,但是又必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您认为中国市场的信用体系欠缺问题能否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针对市场信用的法律体系应怎样建立?我们缺少什么?          答:兹事体大。可以参考英国近代化早期如何通过普通法和衡平法来确保信用制度。当然,就近考察香港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是一个捷径。          @咸云野鹤:向@法律人王建勋 @贺卫方 提问:二位老师好,在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许多时候法治与市场的关系很复杂,如何既不破坏市场原有的自主性,,又能维护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谢谢。          答:这两者这是唇齿相依的东西呢。          @我的cpu我做主:向@贺卫方 @法律人王建勋提问:我觉得市场与法治的关系,可以用某横幅来形容“律师与金钱是什么关系”。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如何证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有效的,公正的呢?是按照功利主义 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吗?          答:好一个横幅哥!不过,问题不那么简单。法治在晚近的发展已经在理论上有不同于功利主义的共识。那就是,如果从功利角度有利,但是违反更高的自然法,也不具有正当性的。          @大刚无敌: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您好。从英美的历史看其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有序快速发展都是以法治为基础的。请问贺老师,利益、权利或许有一天会屈服于法治。但面对中国人讲究模糊美、讲人情关系的文化基因、观念意识,法治之路是不是显得更加艰难?该如何去走?谢谢。          答:模糊的语言、人情关系的确是问题。但是,白话文的发育已经减少了固有语言的模糊特色,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群的陌生化。          @正负极2011: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我觉得司法改革的进程这些年过于缓慢,是不是因为法律人学者抗争不够?或者是力量分散?我觉得司法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是不是得尽可能的团结起来呼吁司法改革?不改革,祖国没有明天!          答:正在团结中。格外重要的是,体制内外和法圈内外之间的互动和联合。          @ju理想国: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我很尊敬您,我认为经济会决定一国政治文化乃至法治的进程,就如同文艺复兴会率先在意大利兴起一样,请教您如何看待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法治进程的关系?          答:社会发展的过程,有时候是经济起主导作用,有时却是法律或观念起主导作用。          @苍蝇屠宰场:向@贺卫方 提问:你好 贺老师 孔庆东在节目里说你是汉奸。你怎么看?          答:坏的批评甚至谩骂总是提高了对方的声誉。          @大汉长安少年: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我看您经常说民主和政体改革,请问原动力是什么?          答:民主意识的觉醒,制度建设提供的愈来愈大的空间,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还有开放,外部世界的景观。          @寒清子C-ute:向@贺卫方 @法律人王建勋问: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待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与法治的关系?记得有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中国民主化的前提是基督化,福音化?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这种观点?          答:我不打赞成那种基督教宪政主义。对于法律人而言,世俗的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培育。把凯撒的给凯撒,把上帝的给上帝。          @尘晖:对 @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您什么时候能再回重庆啊,不管是到西政,或者是其他学校、单位?          答:哎呀,我怎么能够回得去呢?很想念……          @灰机起灰啦:对 @贺卫方 @法律人王建勋 @罗昌平提问:当下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是法律对市场的监管不够么?但另一方面有时又觉得公权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          答: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脉动乐园:向@贺卫方 提问:政府职能部门在依法监管市场行为时,法律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因此寻租空间也大,立法和执法部门应如何更好地约束自由裁量权?          答: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涉及到行政事项,行政本身制定的规则常与上位法律冲突,而且法院裁判时只能依据这类无法之法。          @气定爷:向@贺卫方 提问:贺卫方老师,您好!在司法不独立的国家,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勾结检察院、法院,粗暴干涉法律程序的情况。法律似乎不仅无法保护弱者,还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工具。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答:让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完全独立于地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青帝一梦:向@贺卫方 提问:贺老师您好,一个社会通过教育,使民众树立法治信仰和观念,之后逐步进入公民社会,这样发展通常比较平稳。而由民众自发的领悟,而政府不去宣传法治观念,最后认知参差不齐,结果一般是专制倒台,但却混乱。但今天有关部门好像更热衷于精忠报党的教育而不关心法治教育,怎么办?          答:你把问题的症结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打压,转过来又拿社会一盘散沙来恐吓改革的倡导者,或者自己吓唬自己。          回复@starhub:老实说,1949年之后的舆论环境很难接纳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如果说今天司法建设的路向,我认为不必拘泥于英美或欧陆,重要的是要独立,司法人员高素质,中立,裁判说理,程序公开透明,在决策审慎与判决稳定间的合理平衡。 //@starhub:贺老师,微访谈里您没回答我的问题。您是比较法方面……          回复@老食和尚:六十年来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反宗教的。但国家学说里又难以找到足以慰藉心灵、抑制丑恶、鼓舞善良的内容。其实,你说的这个问题在吾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古老难题了。 //@老食和尚:贺先生的解答真好.俺想请教先生你一问题,(现在叫兽太多,就请原谅我称呼你为先生.)我一直认为宗教和信仰是推……     不是纸上谈兵,是人类经验。与你说的相反,腐败往往来自不独立。独立才有清楚的责任划分,才能激励法官追求正义。独立配合以严格的问责制度,加上权力制衡和国民监督,至少减少许多腐败。//@和蔼老虎猫:这些学者就懂得纸上谈兵。看热闹不怕乱子大。目前中国司法如果独立,只能增添一个新的腐败平台。          通过渐次的独立赢得渐次增长的司法公信力,政治也可以在动态中变革。制度是由各种细节构造的,局部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整体。//@和蔼老虎猫:所以说一党执政体制,你根本搞不了司法独立!就是搞了也是增添混乱。司法独立是皮毛,一党执政是根本,你说了皮毛,不说根本,我当然认为司法独立是隔靴擦痒了。          我担心的是,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去呼吁和推动所谓潜移默化就成了不移不化,下一代依旧无望。水到渠成,你要供水啊。//@和蔼老虎猫:回复@贺卫方:渐次那就是慢慢来,或者是潜移默化,我看早着呢。20年内不要轻谈。那时候我们退出了。下一代搞去了,对于我们没有意义了。水到渠成时不用你呼吁就来了。   进入 贺卫方 的专栏 本文责编: 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思想库 > 学者文库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037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贺卫方:《财经》读者日答网友问 贺卫方:律师与正义 贺卫方: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贺卫方: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吗? 贺卫方:在《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发布会上的发言 贺卫方:口说脏话种芫荽 贺卫方:司法如何获得国民的信赖 贺卫方:民意决定死刑? 贺卫方:民主宪政创造和平与繁荣 贺卫方:像章 贺卫方:杰出民主人士奖答谢辞 贺卫方:警察与法治 贺卫方:知识人扎堆儿说想象 贺卫方:在北大法学院2000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演讲 贺卫方:时间将证明伦奎斯特的伟大 贺卫方:柯克的故事 贺卫方:史家的傲慢与谦逊 贺卫方:言论与科研自由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贺卫方:寻求大学之道 贺卫方:律师被难日 国民遭殃时 相同主题阅读 阮炜:向东亚大家庭迈进 郑永年:中国要稳定须建“橄榄形”社会 宋学勤:中共党史学的科学性不容置疑 赵晓:中国经济改革向左还是向右? 端宏斌:为何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 田雪原:“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 刘瑜:超越那一天 杨念群:“道统”的坍塌 王中江:“耳顺”和“耳聪” 南帆 :论“纯文学” 雷颐:表态的“艺术”与“胆魄” 许纪霖:究竟谁有安全感 杨恒均:从华盛顿到孙中山:“国父”不好当啊 维舟:任何表述都有赖于他人的沉默 秋风:没有道德觉醒,何来制度变革——为温家宝总理的“道德血液论”辩护 金雁:苏联解体20年祭 杜导正:纪念杜星垣 张千帆:地域歧视推高中国房价 冯飞: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存在四大问题 冯飞:发展方式转型是“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主线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政治改革从未提上日程

政治改革从未提上日程 核心提示:Joseph Fewsmith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前景的分析: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原文: 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china-leadership-monitor/article/67986 作者:Joseph Fewsmith 来源:胡佛研究院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发表时间:2011年2月22日 译者:BOS 2010 年8月,总理温家宝前往深圳经济特区,在即将庆祝其建立30周年之际,发表了讲话,在诸多议题中,也呼吁政治改革。温家宝讲话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是否与总 书记胡锦涛(两周后胡也在深圳做了一个冷淡得多的官方讲话)有明显分歧,成为了媒体猜测的话题。无论总书记与他的总理之间有或没有区别,或者区别有多大, 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认为温家宝不会与胡锦涛交锋,而意义深远大的,将会动摇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政治改革,也从未提上日程。相反,这恰恰证明了中共将会继 续执行之前提出的,有限的党内“民主”路线。 与 过去类似党的会议一样,在10月15日十七大五中全会正式召开之前几星期到几个月,准备工作就已在进行中。7月1日,人民日报为庆祝中共成立89周年的社 论中,明确指出五中全会的主题,社论中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同时,在这篇建党日的文章中,也强调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却没有提到政改,只是按照惯例呼吁党员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这些词汇是中共“服务人民”的传统,而并非意味着要推 动新的政治改革 1 。同样,新华社发表的五中全会公告中,明确说明会议将讨论第12个五年计划(2011-2015),而非政治改革 2 。 去年8月以来,中国以及外国媒体争相讨论政治改革是否将成为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温家宝在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发表的讲话引发了这些猜测(最终证明这些不过只是猜测而已)。温在讲话中说 3 : 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 现。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 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要保障司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们在生活中有安全 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 温 家宝在之后几天到几个星期中反复提到政改,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在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温说:“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要方面。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各方面的改革必须协调推进。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深化政治体制 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在CNN节目Fareed Zakaria对温家宝的专访中,政改的主题再次出现。温在总结其执政理念为“ 让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让人感到安全可靠,让社会充满公正,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 他接着说到,“尽管遇到阻力,我仍会坚定不移推动我的信念。”在我能力范围内,推动政治改革,风雨无阻,至死方休。” 5 反响 这 些对政改支持的表述很快引起了中国国内更为偏向自由主义的媒体的强烈反应。《南方周末》指出从2007年十七大以来,在政治改革方面几乎毫无作为,而今天 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比八十年代更为严重。“一些新“左”派用各种理由阻碍我们改革的努力。在一些地区他们甚至“敦促我们停止“或“迫使我们停止”一些改革试 验计划。” 6 9 月6日,南方日报连续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呼吁政治改革。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写到:”要真正做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有现代民主政治来保 障。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方面真正负起主要责任。” 同样,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利文呼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带动其他各项改革”。而经验丰富的改革者高尚全提出,深圳应在实现公平正义上走在前 列。(全文见于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9/06/content_6876922.htm ,译者注) 支持也来自于中央党校。9月13日,学习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把政治改革纳入“普世价值”,文中说, 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影响。民主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13亿多人民发展民主的壮丽进军,一定能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新的不朽篇章。 7 温 家宝的讲话引起如此强烈反响的原因很明显。资深评论员胡舒立,前《财经》杂志主编,现《财经观察》主编,尖锐地指出,政治改革的缺位已经阻碍了经济改革, 例如税务系统和生产要素定价机制。未能在政治系统中进行改革也意味着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停滞不前。也许更重要的是,胡舒立指出,社会舆论的新观念认 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非常成功,充分利用中国的“政治优势”,“中国模式”已经浮现。胡舒立认为,这种感觉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改革。 8 确实,近几个月来关于假设的中国模式存在着种种讨论。一些中国学者正推动这股潮流,最著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潘维,他最近编辑出版了一本630页的专著,名为《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 9 。 在这本书中,潘将中国模式比喻为传说中的鲲鹏,中国神话中一种巨大的由鱼变成的鸟。环球时报的文章中说,“这只鸟由中国政治为首,以独特的社会系统为身, 以独特的经济系统为翼。在最初的30年中,勇敢的鼓动翅膀,击水三千里,在之后的30年中,将腾空而起,骑乘在苏联和美国的巨风之上。” 10 自 由派学者,例如胡舒立,担心“中国模式”的提法隐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满足,将会动摇深化改革的信念。与胡舒立一样,李君如,这位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提出继 续强调中国模式不符合事实,而且是危险的。这种提法的危险在于“盲目乐观”,并可能导致改革偏离方向。在旧体制还未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未完善时,就已经开 始提“中国模式”,将会让人觉得没有继续改革的必要。 11 这种“中国模式”,不管其民族主义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很明显其吸引力来源于西方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困难,和中国政府安全度过危机的能力。中国已经是”崛起的力量“而美国是“正在衰落的力量”,这种感觉在中国的媒体中已经清晰可见。 胡锦涛 当 总书记胡锦涛9月6日前往深圳,并发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讲话时,关于政治改革以及温家宝到底想说什么的争论达到了高潮。与温家宝戏剧化的风 格相反,胡锦涛倾向于发表温和的官僚主义的声明。在最平淡的言辞中,他赞扬了深圳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 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12 总 书记甚至没有提到“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词。在其更平淡的套话中呼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胡呼吁法制建设,包 括扩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胡在2007年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规划。 争论 温家宝激烈的表述与胡锦涛冷淡得多的背书之间的明显差异立刻引起了争论。资深的中国观察家Willy Lam将温与胡的讲话之间的反差描述为“明显的”(原文为“Stark”,译者注),并指出这之间的差别反映了两位领导人之间意识形态的裂痕。 13 一向谨慎的南华早报称,两次讲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之间的“深刻分歧”。 14 相反,汪玉凯,这位国家行政学院的评论员说,温和胡的讲话鼓励深圳特区不仅要继续推进经济改革,也要进行政治改革。他希望如果深圳能够扛起“行政特区”甚至“政治特区”的大旗,其先锋意义将超越前30年。 15 杜导正,充满争议的杂志《炎黄春秋》的主编,说他相信温家宝的讲话并不仅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温家宝有着胡锦涛的强大支持”。 16 温家宝的宣言 过 去在不同的场合,温家宝都表现得比其他高级领导人更为开放,更偏向自由主义。比如在2006年12月,温对文学艺术家的讲话就显得轻松而开放,这在中国媒 体中是罕见的。温也没有使用(中共)传统的意识形态语言,比如“知识分子”要“团结”人民大众,或者是文艺工作的“社会效益”。他从中国的当代文学写作回 溯到长久的儒家传统,随意引用过去的伟大文学家。“要把我们国家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者说要建立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要靠经济发 展、生活改善,而且要靠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国民素质和道德力量。” 17 同样,在另一篇2007年2月的长文中,温写到 18 : 科 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 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 种多样文化的并存、交汇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不应该互相歧视、敌视、排斥,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共同形成和谐多彩的人类文化。 这 些表述引起了保守派的批评,也并未将中国的政治讲话推往更自由的方向。但似乎也未引起与胡锦涛的冲突。也许我们也可以对温最近在深圳的讲话做同样的理解: 提出重要的问题,尽量发表关于政治改革的讲话,但并非意味着要努力影响具体的政治会议,也并非要与胡锦涛或其他高级领导人交锋。 五中全会 媒体高调预测十七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将会启动政改。法新社猜测政改将会是全会的“热门话题”,南华早报引用几份中国媒体的报道指出,全会将启动政改。 19 这些猜测由中国内部的猜测引发。在10月13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猜测五中全会将拉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三个30年的帷幕,同时预测新时期在继续改革经济制度以外,将关注于社会和政治改革 20 。然而,两天后新华社网站删除了俞的文章。 21 无论温家宝与胡锦涛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五中全会将要讨论政治改革。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第12个五年计划,在权威杂志《瞭望》的前瞻文章中,深度讨论了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但对政改只字未提。 22 政 治改革不是五中全会讨论的议题,但也并不是说会议上完全没有提到。长久以来,已达成共识:经济改革和中国正面临的社会紧张需要继续调整政治体制。但这并不 是说政改即将进行。会议的气氛被10月8日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影响,这位中国作家因《08宪章》被捕入狱,给了保守派一个机会强调政改的危险。 10 月8日五中全会发布公报,对政改几乎未提到任何具体内容,倒是强调了”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这些陈述让观察家们大失所望,但其实与中共在全会召开前几个月所表述的完全一致。 中共目前对于政治改革的立场,最准确的估计也许来自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最近的一篇讲话和一份中央组织部关于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通知中说,“推动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强调干部选拔机制”,“我们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23 尽 管这份通知极其简略地提到了政治改革,但它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表明最近几年中共的打算。李源潮去年12月的讲话提到了党的理论刊物《求实》3月份的文章, 李描述了干部制度面临的问题:封闭的选拔机制,拉票(党内),腐败,等等。李继续呼吁干部选拔的竞争机制,然而这种机制,不应与党管干部的原则相违背。 近 几年中共一直在试验这种“党内民主”。直到目前,并不成功,但似乎中共已经决定要坚持走这条路,大概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压力,而另一方面脱离“党管干部” 的原则目前仍不可接受。这与外部的观察家以及清醒的退休干部所期望的政改大相径庭,他们所期望的深远的政治改革,从未提上日程。 郑青原 在 五中全会之后,人民日报不寻常的发布了一系列署名“郑青原”的文章。这个笔名明显来自中国成语“正本清源”,意味着改正根本,澄清源头。之后新华社网站上 告知读者,这一系列文章出自中央政治局的指导,可推测这是中共高层的政治宣传。在全部五篇(到目前为止)中的第三篇格外惊人,它坚持说:“围绕社会主义民 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接着它断言“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看法”,“不符合客观事实。” 25 文章的定调与温家宝的深圳讲话对比鲜明,许多人猜测这些文章是在批评总理。不管是否属实,人们广泛相信高层内部存在裂痕实际上也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紧张。 总结 不 管温家宝的意图何在,他的深圳讲话让中国国内国外很多人对政治改革回到日程上来心存希望。讽刺的是,对比被经济问题困扰的西方,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正对 “中国模式”心满意足,温家宝讲话的反映出落寞的政治改革前景。在目前的情绪中,人们并不认为需要模仿西方,尤其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无论如何,除了继续经 济改革将需要政治改革配合这个广泛接受的共识,很明显政治改革从未提上五中全会的日程,温家宝讲话后六个星期中媒体的热烈讨论与最终事实相距甚远。不管温 家宝或者“郑青原”的文章意图在哪,很明显中国的领导层将会谨慎的沿着党内民主的道路,无论如何不会放松党的控制,在可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注释: 1. 社论 《争当时代先锋,永葆生机活力》,人民日报,2010年7月1日,第1页 2. 新华社,2010年7月22日 3. 温家宝,《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新华社,2010年8月22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505398.html 4. 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772621.html 5.

阅读更多

中宣部又整《炎黄春秋》 社长杜导正拒辞职

以敢言和针砭时弊闻名的杂志《炎黄春秋》,近期因发表政论文章,再遭当局整肃。中宣部日前透过文化部向该杂志施压,要求更换社长杜导正。而杜导正周一接受本台专访时称,他本来打算退,但中宣部给压力,他反而不退。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乔龙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