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核电厂安全存隐忧 六成港人促粤停建核电厂(图)
日本核泄漏事故再次掀起世界对核辐射危机的关注,香港有政党最近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市民反对政府扩大使用核电的比例,并认为比邻香港的广东应该立即暂停在省内兴建核电厂,而有环保组织也发现,距离香港仅50公里的大亚湾核电站外,去年6月起发现辐射性物质“氚”正累积增加,虽然未超过安全标准,但引起民众关注会否影响健康。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20, 2011
日本核泄漏事故再次掀起世界对核辐射危机的关注,香港有政党最近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市民反对政府扩大使用核电的比例,并认为比邻香港的广东应该立即暂停在省内兴建核电厂,而有环保组织也发现,距离香港仅50公里的大亚湾核电站外,去年6月起发现辐射性物质“氚”正累积增加,虽然未超过安全标准,但引起民众关注会否影响健康。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20, 2011
印度抗议建核电站的示威升级 记者: 阿钦 | 新德里 2011年 4月 19日 图片来源: AP 印度警察对反对修建核电站的村民动武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星期二下令对贾拉普尔市一名示威者被枪杀的事件进行调查。警方说,他们除了使用真枪实弹外“别无选择”,在那之前,反对在当地建造核设施的抗议活动演变成暴力。 *当地居民强烈反对建造核电站* 在贾拉普尔建造核设施的协议是在法国总统萨科齐去年12月来访时与一个法国公司签订的。印度官员说,贾拉普尔和其他20个核设施的发电量将在2050年前满足印度快速增长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一。 当地居民对此强烈反对,他们抱怨这项计划将使他们背井离乡,并且破坏当地的传统生计,比如捕鱼业等。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灾难加大了反对声浪,抗议者说贾拉普尔反应堆位于地震敏感区,也许也一样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 印度环境部长来米什已经要求对印度核设施进行一次安全检察,但是说政府不会“重新考虑”贾拉普尔的核项目。他说,他提出了一些问题,政府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论,而对这些顾虑进行考虑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位环境部长说,没有其他方式来得到核能。 *环保组织认为抗议活动或引发冲突* 印度主要的核能公司说,印度所有20个核电站已经被检查过了,都能经受自然灾害。 反对建设一系列核反应堆的人们誓言,他们将在下星期一在贾拉普尔市举行大规模集会,将反对行动推向高潮。 在印度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一位核电站活动人士雷娜预计,下星期的抗议活动将会引发冲突,她认为警方的恶劣行径造成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她说:“你看看从去年12月以来都发生了什么:人们在深夜被逮捕,我的意思是,这就是贾拉普尔警方的所作所为。” 雷娜说,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和印度政府没有对贾拉普尔核电站工程的反对意见给予重视,这加深了人们的怨气。她说:“他们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甚至还没有听听群众的意见。政府最起码能做的是公开和透明,听取群众的顾虑。可是他们却让事态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主要政治力量、强硬派的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湿婆军支持抗议活动。印度执政党国大党的高级官员指责湿婆军煽动集会以获取政治利益。 电邮此文 打印此页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18, 2011
欧盟国家对发展核电前景疑虑重重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一座核电站。La centrale nucléaire de Fessenheim en Alsace. licence Creative Commons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即将25周年,欧盟至今对发展民用核电存在相当的分歧。尤其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欧盟民众对核电前景更为担心,这可能预示着欧盟发展民用核电的速度将减缓。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此间核电领域强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过时的苏联的技术,因为苏联的技术以不安全著称。但在以安全文化扬名世界的日本也发生核电事故后,西方舆论相信核事故可以在任何地方降临。 据指出,对是否继续发展核电目前在欧盟分裂成三大块:奥地利与丹麦持续反对核电;法国和大部分欧洲东部国家继续支持发展核电;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抛弃核发电。 60℅以上的德国人希望尽快抛弃核能发电站,在英国,支持建设核电站的民众从原来的47℅减少到35℅。而核电大国法国,十分之八的法国人希望从现在起30年之内,核发电比重能够大幅度减少。
阅读更多发布者tzpt2010 | 4 月 18, 201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再一次把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推到了世界公众面前,核能的利用看起来又要遭到一次重大挫折。 其实从安全记录和对环境健康的影响上来看,核电比目前普遍使用的火电有很多的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煤炭为主的火电每度电排放温室气体相当于约1千克二氧化碳;考虑原料开采、运输等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电每度平均只相当于60多克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从能源开发和运行过程造成的死亡人数来看,按照世界原子能协会的数据,从1969年到2000年间,每太瓦年的严重事故死亡人数,煤电在经合组织国家(OECD)是157人,在非OECD国家是597人;而核电在非OECD国家是每太瓦年48人,在OECD国家则是零死亡。 在最令公众担心的辐射方面,煤炭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总量高出核电上百倍,实际上具有更大的健康危害。除此之外,核电更没有火电所涉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等环境问题。 核电的危险往往是被夸大了的,对核污染的恐惧只怕比核电实际造成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不过,造成的恐惧本身也算是一种社会成本,在决策的时候仍然需要考虑。 生命周期评价法 核电的发展受挫,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事业仍然需要继续,因此有人预计国际社会对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形式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强。 新能源开发的意义重大。传统的化石能源支撑人类工业化数百年,功劳不小,问题也不少,对环境和健康已经造成了不小影响,人类需要寻找更加清洁的能量来源。 一般认为,新能源有污染少的特点。听起来似乎结论很明显:可再生新能源的能量直接间接来自太阳,在使用形式方面一般以电为主,能源转化过程清洁,常规污染物普遍少,使用的时候也没有化石能源的各种排放问题。不过,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新能源的利用是需要使用各种各样设备的,日常维护也需要消耗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设备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就不一定那么干净了。有的会排放出不少常规污染物,有的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的在转换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所消耗的能源都需要分摊到新能?源当中去,才能得出某项技术是否清洁的结论。 前面比较火电与核电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使用了叫做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于新能源领域来讲,就是考察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所消耗的能量是多少,能量来源是哪些,影响是什么,污染物是什么等,从而对某个具体的新能源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一个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贡献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传统能源产品污染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总结过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和应用能耗,结论是:制造电池全过程所消耗的电能大约需要这个电池运行3.7年的时间才可以收回。这个电池估计有3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那么整体上算下来,在能量上就是赚的。 不同技术路线的能量回本期是不同的,如果某种技术落后的太阳能电池技术需要工作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能回本,同时使用寿命却达不到这么长时间,那么从能量角度来看就是亏的。这样的技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也许仍然有使用价值,但是对于解决能源问题,显然没有多大意义。 设备制造所消耗的能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制造使用过程造成的环境危害如何评价就比较复杂了。最近几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因为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控制监管不到位等原因,生产的一些太阳能电池产品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这也给太阳能产品的生命周期收益带来了很大影响。 环境健康危害的评价方法比较复杂,因为要把众多影响因素归结到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主观性很强,结论也不一致。2009年美国科学院公布了一份名为《能源隐性成本: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后果》的报告,分析了以美国为背景的各类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和健康代价,把各种环境健康危害换算成美元进行比较。这个报告认为,整体来说,使用先进技术、在有严格污染控制的情况下,以电力为最终产品的各种新能源,在环境、健康、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相对火电都是有益的。 运输领域的健康环境代价就比较复杂了。这个报告研究了一些轻型汽车的技术和燃料路线,发现车辆每行驶一英里的环境健康代价在1.2到1.8美分之间。这里面最差的是使用玉米为原料的湿法乙醇路线,这个路线得到的85%乙醇含量的汽油,每行驶一英里代价达到1.8美分,而传统汽油仅有1.3美分。全电车在这个报告里面的表现也不好,环境健康代价接近每英里1.7美分,高于汽油车不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的电力供应仍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样电动车的清洁程度就受到电力本身清洁性的影响,同时电池和电动机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过程以及回收过程都存在污染问题。 当新能源遭遇中国国情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生命周期研究。2010年有一篇关于中国的全电车环境影响的文章,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目前中国电力中煤炭比例很高,污染治理也没有跟上,行驶同样里程全电车的生命周期二氧化硫排放是汽油车的3到10倍,氮氧化物排放也要翻一番,同时却不一定能够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看起来环境好处非常有限。 当然,全电车在使用终端没有污染,对于缓解城市污染仍然有正面意义,如果把全电车作为一个发展方向,那么就需要在发电的清洁方面和污染治理方面下不少工夫,以免被扣上转移污染的帽子。 清华大学进行过基于中国国情的各种车用燃料替代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这项研究认为,在中国2005年的技术水平下,传统汽车比大多数替代燃料路线都有更好的能源效率以及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应用的粮食乙醇为例,在考虑了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之后,行驶同样的里程,粮食乙醇路线的温室气体排放竟然高出汽油路线30%以上,生产粮食乙醇所消耗的外来能量,也超过了粮食乙醇产品中所含有的能量。 这样的乙醇,在能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减排两个方面都没有新能源应该有的好处。很显然,在美国合适推广的内容,在中国不一定合适推广。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大约有两方面:一是在种植阶段,中国有非常普遍的滥用化肥和农药现象;二是中国相关加工工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仍有差距,能耗高。这并不等于生物质的液体燃料前途就不光明,只不过在利用生物质作为资源生产各类液体燃料的时候,需要全面考察其清洁性,扶持真正节能减碳的路线。 所以说,一些听起来不错的新能源概念,并不一定比传统能源更加环保,甚至有的新能源生产过程消耗的外来能量高于其所产出的能量。所以,在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切实作好翔实分析,搞清楚利弊,尽可能降低其环境影响,使新能源真正起到清洁能源的作用。 —– 平面媒体用稿,这是最终版本。 参考文献: http://www.nirs.org/climate/background/sovacool_nuclear_ghg.pdf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inf06.html http://www.ornl.gov/info/ornlreview/rev26-34/text/colmain.html http://www.nrel.gov/docs/fy04osti/35489.pdf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2794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100520c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申威:中国未来车用燃料生命周期能源、GHG排放和成本研究,2007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柴沁虎:生物质车用替代能源产业发展研究,2008 相关日志 2009/12/23 — 哥本哈根和旧能源 (0)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18, 2011
【多维新闻】美国保守型智库企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亚洲问题专家卜大年4月16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题为“中国强势外交兴起:骑虎难下”(Riding a tiger: China’s resurging foreign policy aggression)的文章称,中国军事实力的壮大、领导权力的软化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都是中共一手造成的,都是中共体制问题。而胡锦涛和温家宝二人就是中共体制内的弱势领导人。 卜大年(Daniel Blumenthal)称,三年以来,中共外交逾趋强硬,开始放弃奉行十几年的亚洲睦邻友好外交,将中国南海至于同台湾和西藏同等的“国家核心利益”地位,本质上将南海规定为自己领土。为此,中共还同越南渔船在争议海域发生摩擦;在东北亚,中国还同韩国和日本发生外交龃龉。在“天安舰”事件上,中共一直避免批评朝鲜对韩国的挑衅行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共不但强势要求释放被扣押船员,而且还一度中断了对日稀土出口。另外,(相比2011年胡锦涛访美)奥巴马总统2009年访华只得到中共的吝啬待遇,在气候变化至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奥巴马没有取得实质收获便返回了华盛顿。 他认为,解释中共这种国际舞台上的“无礼行为”只有借助三种相互重叠的因素,即解放军军事能力的提升,中共领导体制的软弱以及中国内部恐惧外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其中,仇外民族主义就是中共造成的。不过,一些中国人持有的“美国相对下滑”观点不涵盖在内,因为这种想法只是暂时的。 对于仇外情绪,卜大年称,许多中国观察家认为,民族主义情绪主要是来自网民和中国知识精英。但是,多数人所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外交正面临骑虎难下的境地。自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共致力于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着力强调中华文明的至高无上和美日等强权国家给中国带来的“国耻”。现在,大多70后、80后乃至90后都在谈论美日是如何联合将台湾、西藏和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而这些人一般都受过教育,且有可能是西方化的年轻人,他们也是美国将中国自由化的政策考量范畴。另外,年龄偏小的中国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天安门事件”,且将美国视为遏制中国的力量,认为民主台湾的政治是混乱中的典型,并对藏人不感激北京经济政策效益而存有不满。 卜大年称,现在看来,胡锦涛和温家宝被证明都是弱势领导人,无法在经济改革中进行果断决策,也不能让所有中央政治局委员遵循前领导人邓小平主张的“韬光养晦”政策。但是,这并不只是领导人软弱的问题。中共领导体制本身也很弱。现在的一党执政是受共识驱动,也就是说,没有哪位政治局成员在权力或正统性方面能够超越政治局其他委员。 他认为,中共决策在两种驱动力之间摇摆,一是风险规避,主要表现在朝鲜问题和经济改革议题方面;二是中 日福岛核电站28名抢险人员遭严重辐射 韩美或于白翎岛进行联合军演 中国多地整治庸官懒政“隐性失职”严重 东京5.9级新地震诱发迁都论 国网民和知识精英在南海和钓鱼岛争端中表现出的激愤民族主义情绪。而且,由于中共领导层的弱势,一些更愿意采取鹰派外交政策的解放军军官开始发出强硬声音。而且,中国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足以摆布其周围近邻,尤其在南海水域,中国海军实力的攀升对其他弱小国家构成威胁。而中国武力炫耀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年初访华时就得以展现。当时,中国进行了隐形战斗机歼-20的首飞。 卜大年称,中国现在确实比以往更加容忍公众舆论,但是,却带来了逾趋高涨且激愤的民族主义情绪局面,甚至开始影响中国外交政策。 免责声明: 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