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

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重读林觉民《与妻书》

作者: 冉云飞  |  评论(20)  | 标签: 林觉民 , 语文教材 冉按:关于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百年来人们只知感动,但感动了过后得到什么呢?感动后是给自己懦弱找点安慰而已。找点安慰也就罢了,百年来很少有人在感动后,思考这篇文章里的矛盾、艰难,很少人去体味当事人的悲苦,很少人认真地去纪念他们,更不会去思考这文章为何被国共两党频繁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在原因,故小可以笔试解之。今天是我敬佩的胡适先生诞生12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代作对他的纪念,并请大家有时间看看我写他的旧文《我终身都都感激他》。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a62a865ad5278d3b#showcomment。2011年12月17日11:15分于成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出了很多种书,有很多会议和纪念。很多种书只不过是赶趟的赚钱货,没有看到什么真知灼见,并没有使人获得知识的增益和对苦难中国的更深理解。很多会议,只不过是花纳税人的钱,为一些“研究者”找个游山玩水的机会。诸种纪念中,有两种纪念引人注目,一是大陆自我贴标签的“伟光正”纪念,不用说这样的纪念是对辛亥革命的歪曲;二是台湾接续民主自由理念的纪念,这才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旨意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重读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应该有特别的意义。 得老实承认,我重新解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不是为了赶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之趟,任何圣化神化辛亥革命的做法都应引起我们必要的警惕。引起我重新解读林觉民《与妻书》兴趣的诱因,与其说是源于人们带着嘉年华心态的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毋宁说是我对《与妻书》一百年来断续选入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的这个事实感兴趣所致。从1906年废除科举制以来,中国现代教育走过了百年之路,但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一样,不管走过多少荆棘之路,从来都缺乏深细的探究,使得我们的血泪苦难和走过的弯路价值不大,这也就是我们“多难”却永远无法“兴邦”,更无法利民的原因之一。 一 由于对中国官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材所选内容的不满,我在让自己的女儿到学校学习的同时,星期日于家中召集另外几位朋友的小孩,一起给他们选教一些古文,名之为“课众子文”。我所先古文注重情趣、情感、生活、真善美,而比较少选那些宏大叙事的东西。如张君嗣的《与所亲书》、陶渊明之“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隐逸·陶潜传》)、颜真卿的《寒食帖》、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苏轼《与米元章札》、《与毛泽民》、、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林觉民《与妻书》等。教读方法,是我先讲字、词、句,理顺大意,然后讲与作者相关的背景,多从日常生活着手,并联系当下之人事,再告知“众子”,为何要选这样的文章。课短者要求背,课长者要求熟读,同时让他们提任何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此一来,“众子”还比较有兴趣,并不觉得学古文有多难。 当我选讲林觉民《与妻书》的时候,讲了课文和相应的背景,并讲了童安格、齐豫等所写的与此有关的歌曲,再提及今年拍摄的《百年情书》。然后我首先提问,这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孩子们大抵说的都是:林觉民很爱国、爱妻子。我就问他们这两种爱有无矛盾?孩子们如梦初醒,立马说的确有:爱一个人爱到去赴死,而这个死是不是他妻子要的呢?为国家死就是爱她的表现么?是不是国家好了,她的爱就得到了寄托?国家好了,她永远失去了丈夫,那她心情能真的好起来么?我说,你们这些问题都很好,读书就是要如此认真思考,才符合读书求真的目的,而不是接受他人给你的答案,更不用说所谓惟一正确的答案。 我接着给他们说,《与妻书》情感是真挚的,也算得上感人肺腑,但我们却不可在感动中不去思考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好的国家,由于有民主自由的制度做保障,在很多时刻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大或者说很少有冲突。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紧张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外敌入侵的非常时刻,迫不得已,不得不舍弃些家庭利益,为共同保卫国家做贡献,因为保卫国家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不受侵害。但在正常的时代,在多数时刻,我们却应该把家庭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意谓着先个人和家庭,再及社会和国家。这样的秩序很重要,不可颠倒,一个人自称或者号召他人“大公无私”,这都是谎言,没有大公无私的人。一个人要自爱、爱家人,才有可能真正爱别人,而不是爱别人后才最终爱自己,否则不符合人性中的天然自利秩序。 正是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情感的冲击力太大,林觉民在《与妻书》和《禀父书》里都强烈地表现了一种家国之间的内在逻辑紧张,其自相矛盾处在在多有,但百年来却几乎没有认真就此解读过。他为了说服自己的妻子和父亲理解他赴死的用心,有意用国家利益覆盖家庭利益,可谓把家国不能两顾和“忠孝不能两全”的理念冲突展现到了极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以国家为重、以天下为念,为救国而敢牺牲自己,自然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们却不能不注意这种家国紧张之下,林觉民内心的痛苦纠结。 再者,我们也应当注意,林觉民固是先觉者、是先烈,但他依然是新旧转型时代的人物,他之爱妻子和孝父亲,固出至诚,但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他这封信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我们不能强求林觉民像现在的人一样有男女平等的视角,但我们要注意到,他除了让妻子在他死后清贫自守外,他特别说“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以吾所志”是为国家牺牲,但“以吾所志”是否就是其妻陈意映的所志呢?显然这样的悖论(包括家国紧张)——这种悖论就像《圣经》中亚伯拉罕献出以撒一样令信仰不决者抓狂和无解——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是很难自解的。因此林觉民死后两年,陈意映郁郁而终,在某种程度上看,不能不说是林“以吾所志”而强陈接受的必然悲剧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林觉民让陈意映像他一样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们固然要学习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同时多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但问题在于天下人的永福在哪里?一个人可能永远幸福么?不可能。那么为一人谋永久的幸福亦不可能,更何况为天下人谋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验是很不相同的,要替别人谋永福(别人需不需要、接不接受你谋的永福尚在其次)难度不小,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便我们对“福”字的理解停留在福利层面,虽然比较着实,但依然不可能谋到永福。一个人若是只有“为他人谋永福”这种情感和思想,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样的想法若是被政治机会主义者拿来欺骗民众,并将其制度化,就是通往如假包换的奴役之路。林觉民当然不能为他这种思想被政治投机人士利用后的专制后果负责,但说他这想法除了情感上高尚外,其思想品质并不高明,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二 就我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备的语文教材资料来看,林觉民《与妻书》(台湾教材大多叫《与妻诀别书》)一百年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而据姚素珍的《香港中学文学教学研究》一书所列香港语文教材来看,似乎香港不曾选入此篇。台湾大多选在初中,大陆则多选在高中。大陆似除文革时的语文教材中没有选入外,其他时段断续都有入选。而台湾在1987年解严之前,其语文教材中很多时候都选有此篇。蔡美惠在其所著《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里将1985年部编、1998年部编的语文教材和民营教材作了篇目方面的对比,我发觉除了1985年部编选入了林觉民《与妻诀别书》外,连1998年部编(台湾教育部编)教材也未选入此篇,更不用说那些民营出版公司所编的教材了。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信息呢? 按我的揣度,台湾在1987年进入民主社会后,后来实现了民进党和国民党的两党轮替,国民党的统治合法性不需要过度阐释辛亥革命,用选民的选票即获得了轮替执政的治理合法性,因此不再像从前那样从党国意识形态角度重视林觉民的《与妻书》,于是从中学语文教材里暂时告别了。再者台湾追求独立的呼声在近二十几年从来没有断绝过,去掉林觉民《与妻书》是否也是台湾本土政治正确的需要呢?当然这样处理,也完全可能是教材编写者自己的选择,因为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应该是中立的,而不能夹入政党私货,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教材编写进入私营编写竞争时代,就是其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逻辑。 林觉民为了安慰父亲和妻子而着意体现的国家至上观念(当然也可能是他内心本身就认可国家至上观念),以及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想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这两面,使得他这篇文章百年来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台湾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何在,虽然没有看到鲜明的说辞,但我想主张为国家牺牲、圣化辛亥革命、维持国民党彼时的统治合法性,应算是入选目的。大陆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则是,“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个人幸福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我正在撰写《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一书,其中一章就是写百年来中国语文教材选文重复率研究。通过对语文教材选文重复率的研究,观察政府需要和主张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何在,整个社会被灌输的价值观重心何在,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妻书》的断续重复共同入选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其实不在倡扬民主自由理念。说点更准确点,大陆入选的核心理由至今不在争取民主自由,而台湾在1987年以前入选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也不在争取民主自由。那么大陆和台湾断续选入《与妻书》的理由何在?那就是国家至上教育观在起着重要作用。 林觉民的《禀父书》着重谈到排满救国、《与妻书》着重谈到牺牲一己救国,自然是由他所处时代民生艰困、列强环嗣的局面所致。国家至上的观念,或许在民族生存危亡的时刻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对国家在危亡时也有一定的凝聚力,但其副作用以及对人的毒害是相当明显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选入此文作为教材,都离不了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在作祟。国家主义教育观,对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伤害,是不言自明的。这样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把国家利益凌驾在个人利益和自由之上。国共两党灌输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他们的统治合法性,以国家这样的大词来限制和剥夺个人利益与自由。如果说台湾解严前的国民党统治,实行的是轻度国家主义教育观的话,那么共产党实行的就是重度国家主义教育观,因此前者是威权政府,后者是极权政府。百年来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固多,但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之深入骨髓,洗脑愚弄,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深的原因。爱国主义泛滥,六十年来在大陆已经变成一个不能质疑的巫术了,这便是国家至上主义教育观一个明显的恶果。 三 据史料记载,黄花岗之役战死八十六人,有名有姓者七十二人,故名之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个“七十二烈士”的通用称呼,置那十四位无名者于不顾,就非常讽刺地展示了中国人纪念先烈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态度。即所谓的纪念,言不由衷、敷衍塞责不说,还充溢着空洞的被党派操纵的意识形态词汇,除了国家、民族等被置换的概念外,根本不见对死者个体及其后代椎心泣血的体恤和慈悲,仿佛那受害者及其后代,可以通过这些空洞的意识形态强加,能获得真正的安慰。这种只见宏大叙事,不见个人叙述;只有国家民族标签,不见亲情奠忌;只有赶节式的嘉年华会,而没有真正对其亲人有心灵关爱和物质助力的所谓纪念,只不过是满足一些政治机会主义者的道德正义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生在一个时刻强调“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的意识形态语境里,而这样的语境是没有统治合法性的统治者加意维护的。换言之,即便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之前,我们也不缺乏国家、民族一类大词的替代品。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语言的艺术》一书中说:“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这一基础之上……我们之所以会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看和听(主要是体验),是因为我们所处群体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受到某些阐释选择的影响。”也就是说,官式的所谓纪念,在我们这个没有尊重个体生命传统的社会,都着眼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叙事,其实是对个体生命的蔑视。如此一来,其实奋斗者的死难跟自己所奋斗的事业和得到的后果,充满了不可言喻的吊诡,自由云乎哉?林觉民一句“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拿来形容当下中国的现实,非常吊诡却天衣无缝,六十年来大陆官式先烈的命运无不如此。 意味深长的是,今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可林觉民的后人都拒绝采访。他们的说辞是“不靠先人的英名过日子”,“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生活”,“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不辱没先烈之英名。媒体对此的解读是,林觉民后代做人低调谦谨,但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近百年来国共两党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夹杂着各种暗渡陈仓的两党政权合法性的算计,以及国家民族至上的宏大叙事的抽象纪念,哪是把自己的先人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后代所乐意参与的呢?作为先烈的亲人,他们暗自饮泣、独自受痛的时候,那些抽象的宏大叙事之所谓纪念,哪能化身他们分毫的苦痛?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在承受失去亲人的悲苦,有些悲苦甚至几代人都无法愈合。 前不久我与二十位台湾清华大学学社会学的研究生座谈,讲到此一问题,我说台湾争取民主时林义雄的三个女儿的惨死和郑南榕的自焚,你们台湾有多少人还记得?有多少人真心纪念他们?可是,对于林、郑二家的亲人来说,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这些伤痛也许在很多代后都还会成为这两个家族伤痛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创伤哪是那些充满着空洞大词的所谓纪念所能平复的?就连一些民间的纪念歌曲,都太过浪漫而讲大道理,显得纪念缺乏真诚和人道的质素,齐豫的《觉》的歌词算比较好,但除了“我留守着数不忘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其它还是不太能从陈意映的角度去体会她生活的悲伤与苍凉。何时我们的纪念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真正着眼于对个体的关怀,并以此形成尊重个体生命、个人自由、生命无价的传统,那么对过往先烈的纪念才会真正变得有价值。 2011年11月于成都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0 个评论 冉云飞的最新更新: 推特微博一月“三有”语录71条(35) / 2011-12-13 22:27 / 评论数( 5 ) 生活一部分叫伤害 / 2011-12-03 12:22 / 评论数( 7 ) 素食者、同居者、革命党、教育家 / 2011-11-29 13:43 / 评论数( 11 ) 推特微博冉氏荐书之二(46至90本:附前45本) / 2011-11-27 22:55 / 评论数( 0 ) 三个月以来所购217种书籍目录 / 2011-11-19 12:17 / 评论数( 9 )

阅读更多

BBC | 实地报道:台湾的宗教信仰和政治

虽说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但是在台湾,妈祖却是不分行业都会祭祀的民俗神明,信徒众多。 在面积不大的台湾,却可以处处见到庙宇、祠观、教堂,据说政府登记在案的庙宇就有3万多,这还不包括民间自己兴建的小型土地公庙。 从信徒的动作看来,其实似乎是相当实用主义的,去月老祠求姻缘的人,并不避讳到妈祖庙求平安。 千寺万庙 虽然有些基督徒可能对崇拜偶像的祭拜有所排斥,但是所占的比例不高。 台湾虽然也有数座清真寺,但是因为本地的穆斯林人口极少,因此基本上信徒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外劳。 到了选举的时候,这些香火鼎盛的主流宗教和民俗信仰的寺庙祠观可就成了政治人物的必争之地。 为了拉拢信徒,政治人物上香的上香、朝拜的朝拜,似乎就是怕有所疏忽,得罪了信徒,选票就会飞走。 以北港妈祖在12月初南巡为例,台湾各地妈祖庙、进香团、大约数百的团体齐聚台南,声势浩大。 明哲保身 大部分的宗教团体也知道政治人物来访有其所图,所以尽可能保持中立,来者不拒,迎接规格统统一样,以免卷入政治风波,到时湿手搭面、甩都甩不掉。 有的宗教组织则是摆明来者皆据的态度,婉拒政治人物在选举期间到访,更表明绝对不在政治上表态,甚至也禁止信徒以组织名义参与政治活动。 但是政治人物还是会想方设法拉拢名气大或是影响力大的宗教团体,或者是利用宗教、民族信仰来拉票。 不过,这种做法也可能有副作用,例如竞选连任的台湾总统马英九的阵营推出了印着类似符咒图案的“平安吉祥福”T恤衫,但是却让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选民感到有些不舒服。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推出的三只小猪扑满捐款活动则是让穆斯林有点不自在。 但是也许是因为在政治人物的盘算当中,拉拢多数才是比较重要的,并没有消息说平安福T恤衫要撤、小猪扑满要改。 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虽然都是世界的主流宗教,但是信徒人口在台湾所占比例却是比不上佛教、道教以及民俗信仰。 上香拉选票 也有宗教团体不掩饰其政治倾向,例如台湾的基督教长老教会基于历史的因素就是常年支持民进党。 而有些宗教团体的理事等重要干部则是国民党的成员,或者政治倾向明显靠近蓝营。 台湾在1990年代逐渐民主化之后,到现在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够成为左右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 但是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当中,少一票也是输、多一票就是赢,所以一到选举,政治人物纷纷上香拜佛,除了祈求保佑胜选之外,自然也是希望神明会要信徒投他一票了。

阅读更多

法广 | 台北一周: 大选肉搏战国民党指控蔡英文政商关系复杂

这个案子主要是,民进党执政时期,国家发展基金以「极机密」的公文,项目专签给当时的行政院副院长蔡英文和院长苏贞昌,项目核可由政府的「国发基金」投资新台币六亿元,协助成立宇昌生技公司,发展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短短六天内就核准,几个月后,蔡英文卸下副院长职务,担任她家族投资的台懋生技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透过台懋公司,持有宇昌生技20%的股权,同时也担任宇昌的董事长,最后,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时,把她手中持有的台懋和宇昌的股份,都卖给了润泰集团。国民党立委质疑,第一,蔡英文在担任副院长期间帮自己安排后路,第二,蔡英文的家族没有出钱,以「买空卖空」方式,让国发基金出钱成立公司,再转手让家族大赚一笔。 这么说,这和陈水扁牵涉的案件一样,是个弊案吗?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它是个弊案,但其中有很多启人疑窦的地方,比如说,台湾政府「国发基金」的大小投资案很多,都是循一般的正常申请管道,从来没有使用「极机密」的公文项目专签。所谓「项目专签」就是只有少数几个高层公务员自行决定,没有经过政府正常的官僚体系。台湾舆论开玩笑说,除非政府投资的这家公司是要研究发展生物武器,否则「极机密」项目专签,太启人疑窦。 其次,蔡英文在副院长任内自己核准投资宇昌,卸任之后,自己去担任宇昌的董事长,又由自己家族的创投公司持有宇昌公司的股份,不管怎么说,都有点牵扯不清。关于这一点,民进党方面的说法是,当时行政院确认国发基金拨款两千万美金,入股宇昌公司,占有40%的股份,但在争取爱滋新药授权的时候,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Genentech要求公司的资本额必须大于三千万美金,但当时台湾民间投资意愿不高,后来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长李远哲出面奔走,才邀请到刚卸任的蔡英文担任宇昌的董事长,并由蔡家补足资金的缺口。民进党认为,蔡家当时是担任「救火队」的任务,挽救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的这家公司。 既然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为什么当时的民进党政府非要透过国发基金和蔡英文的家族企业全力帮助,来成立这家宇昌公司呢? 本案的关键人物,就是当时签这份极机密公文的国发基金召集人,也是民进党执政时期的经建会主委何美玥,她说,当时台湾的产业政策是要推动「两兆双星」,其中的双星之一,就是指生物科技产业,而当时台湾一些重量级的学者都认为,台湾发展生技产业,需要有国际投资案来带动,他们甚至组成了一个团队,叫做「TaiMed Group」,后来成功引进了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Genentech合作,还要求将来成功研发出艾滋病的新药时,必须把技术移转到台湾来生产。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政府的国发基金全力支持成立这家公司。至于使用「极机密」的公文项目专签,何美玥也解释说,当时因为争取和Genentech合作的不是只有台湾,因为国际竞争对手很多,授权团队争取合作的条件不宜提前曝光,加上时间紧迫,才会以极机密的项目的方式办理。不过民进党发言人也承认,蔡英文在担任主席后,把手中持有的股份卖出,确实获利新台币一千多万元。 未来这个案子还会有什么发展吗? 这个案子还有两个值得观察的面向,一是台湾的立法院已经要求经建会针对那份「极机密」的文件加以解密,解密后并把相关文件数据速到立法院。经建会已经同意在一个星期内解密,解密之后,全案的真相应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另外一个面向就是,蔡英文家族投资宇昌公司有没有图利之嫌,因为蔡英文当时虽然已经辞职,但她知道政府政策上支持成立宇昌生技公司,因此她在零七年五月辞职,她的家族在八月成立洁生投资公司,洁生投资公司在九月转投资成立台懋生技,隔了两天,再由台懋生技转投资宇昌生技公司,最后出售持股,赚了一千多万元,蔡英文家族层层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面向之一。  

阅读更多

法广 | 美国动向: 美国媒体:马英九选情吃紧北京不知如何回应

星期五,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台湾大选选战双方突然发生势均力敌的状况给北京敲响了警钟。报道说,“中国的主要决策者们已经被与邻国因领土争端以及面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地区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因突然发生的意外新原因感到惊慌:下月台湾总统大选的结果并不确定。”报道说,2008年上台的国民党总统马英九是北京政府比较喜欢的候选人,在他主导下台湾与大陆建立了较热络的关系并实现了经济上的直接联系,但是台湾最近的民调显示“为连任他正处于一场艰难的选战中。”报道说,数月来,这场选战被预计马英九会轻易获得连任。但现在,因为第三位候选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参选而使选战变得不可预测。 台湾最近的民调显示,由于宋楚瑜分走了原本支持马英九的票源,使得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与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之间变得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有的民调甚至认为蔡英文的支持率已经超过马英九。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报道把马英九选情吃紧归咎于他对大陆方面过于迁就。报道说,马英九建议签署两岸和平条约触发了不希望改变“现状”的选民的恐惧,并导致其在民调中落后。而华盛顿邮报也认为,马英九因选民认为其朝着中共政府迈出的步伐“太接近太快”而使其选情受到伤害。 在里奇伯格在北京写的这篇报道说:“尽管对这一选情的转变显然很关切,但北京当局看上去不确定如何加以回应。”报道说,中国领导人和其他中国人很明显表现出他们不喜欢民进党总统候选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 华盛顿邮报说:“但是中国领导人也很怕任何露骨的干预可能在台湾选民中引起反弹。”报道说,“这意味着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不可能再重复挑衅性的导弹试验或中国总理朱镕基2000年的警告。当时朱卤莽地警告台湾人不要‘冲动地去投票’”。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11月23日报道,台湾大选被广泛视为是对马英九缓和与中国关系作出努力的全民公决。美国政府很支持马英九的政策。被认为主张台湾独立的前台湾总统陈水扁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曾将美国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华尔街日报说“分析人士说美国官员可能会通过一些小事情帮助马英九,比如加快正在进行的为台湾访美免签证作出的努力,同时又要试图避免看上去像在干涉岛内事务。”台湾政府一直努力促使美国为台湾提供台湾人访问美国免签证的优惠。 华盛顿邮报说,此刻中国对蔡英文民调选情提升的主要回应看上去是在做一种代表马英九的地区性投票动员,鼓励住在大陆的1百万台湾人返回台湾为马英九投票。一家准政府级别的台湾人联谊会为住在大陆的台湾人回台湾参加大选投票提供打折往返机票。 报道还说,一些官员和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学界人士已经悄悄地警告当局,如果蔡英文当选灾难紧接着就会发生。 有几位分析人士指出,民进党蔡英文如果获胜将标志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个人的挫折,他的关键遗产是改善了两岸关系。但是观察家也说,由于中国2012年将举行领导人大换班的中共18大,最高层将把权力转移给新一代领导人,因此北京当局可能不愿意采取包括军事对抗在内的任何可能有损这一权力改变的步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研究教授金灿荣接受邮报采访时说,“由于他们的换届降临,因此高层领导不愿见到任何两岸关系中的发生困难。”他说,“虽然他们想做些事情去影响选票,但他们不敢做任何事情,因为他们害怕出现反弹。”金灿荣说,两岸关系紧张的唯一获利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出现新的可能的对抗时军费预算就可以扩大。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郭颖轩:别为考试成绩消瘦

郭颖轩:别为考试成绩消瘦 (2011-12-11) 早报导读 [特写天下] 老兵凋谢与历史浮沉 [2012台湾大选] 三万民进党支持者带小猪集会 [中国政情] 当局:上海火灾赔偿进展慢因勘察需时 [主编小语] 你们忙 我睡一会儿 ● 郭颖轩 新声代   小六会考成绩放榜,众人目光聚焦在新科非华族状元身上。不过,其中一名优秀生的母亲说过的一番话,让我在编辑新闻时皱起眉头。   她说,女儿的体重在备考期间一度掉至28公斤,这让她很担心,“大概是前阵子她压力太大了”。   皱眉头是因为才不过十一二岁的小女生,竟然为了课业压力消瘦,让人心疼。   显然地,压力并不源自学习,而是来自会影响到申请入读中学分配的考试成绩。这也难怪有位校长说她的学生无缘进入优秀生榜,是因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已凭直接收生计划升上中学,学生们是以比较轻松的心情来面对考试。   在小六会考放榜前夕,教育部长王瑞杰和教育部兼国防部政务部长黄循财在社交网站发出温柔叮咛,他们提醒学生和他们离开校园已久的父母亲们:“成绩好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努力念书”是考试压力使然,“用心学习”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追求,是两回事,但现今社会已把二者合一,所谓对“学习”的热情和坚持,早已被物质追求给稀释掉了。   小六会考后接下来面对的有O水准、A水准、大学考试,之后再考个硕士学位或直接念到博士学位,大大小小考试的压力,似乎得持续并承受至少二十年之久。不得不承认,努力考到好成绩是踏入名校的入门票,而持有名校文凭则更靠近跨入大企业的门槛,承受考试压力,要达到的目标不就是为了那所谓的美好前(钱)途吗?这种无法预见,却让人有无限憧憬的未来,就是有这种神奇推动力让人坚持至少二十年。   但是,当人们踏入职场后,又是为了什么而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