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

许知远 | 记忆的拆除

一 “我是从美学角度来看这些雕像的”,曾荣鉴说,“ 艺术家花了很多心思在上面,把它们就这样丢弃,实在太浪费了。” 我们坐在桃园县政府的农林局长的办公室里,而此前,他是大溪镇镇长,连任十三与十四任。慈湖旁的蒋介石头雕塑公园,正是他一手推动的。 他消瘦、温和,穿着灰裤子、白色有领的短袖T恤,脚下是黑皮鞋,是一副自然的装扮。他出生于一九五三年,蒋介石去世时,他二十二岁,正在金门服役。 被过滤广告 “我好像也流了眼泪”,他回忆说,“那天晚上雷电交加”。他也觉得困惑,蒋总统去世了,到底谁来领导台湾?自从他出生起,蒋介石就是总统,他不仅领导着台湾,还是世界的大救星,是反抗共产主义的斗士。他出现在课堂上、街头上、歌曲中、报纸中、收音机里,只要听到“蒋公”两字,人们就得立正站好。他们不一定相信他说的一切,“反攻大陆”或许只是一桩笑谈。但他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它构成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蒋介石,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但对于蒋经国,则无比清晰,充满敬意:“他还是我们最好的总统。”一九七五年底,他从金门退役。接下来,他从商,在地产业与服务业里呆过一段时间。一九八六年,他进入政治,竞选县议会议员。这十一年,正是台湾经济腾飞之时,蒋经国雄心勃勃的十大建设、出口加工区,改变了台湾的面貌。台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孤立,经济表现却大放异彩。而他这一代人,也找到了自己的机会与位置。在某种程度上,他正是普通台湾人的某种缩影,虽然生活在威权体制下,只要你不直接挑战它,也相安无事。 他参与政治的一九八六年,也是台湾政治的转折年份。一群反对派在圆山大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民进党组建。令人吃惊的是,蒋经国默许了它。接下来的台湾历史,充满了失控式的刺激。持续将近四十年的戒严令废除了,党禁、报禁解除了,人们拼命地演讲、写作、抗议、上街、结社,被压抑多年的情绪喷涌而出。他也对当时的民进党台北市议员陈水扁有印象,他“年轻、敢冲”。一个新时代到来了。这个新时代的重要缔造者蒋经国也去世了。“我肯定是落泪了”,曾荣鉴说。 二 曾荣鉴最初的念头要追溯到一九九六年,他刚成为大溪镇镇长时。在台湾社会,去蒋化的浪潮已开始了。一条条“中正路”被更名,总统府前的“介寿路”(向蒋介石祝寿)变成了“凯达格兰人”——台湾消逝的原著民的名字。解严不仅是政策上、法规上的,也是空间上的。雕像变成了这浪潮的象征,人们曾蜂拥地建造它,如今它们被涂上黑漆、推倒,以至锯下脑袋。 曾荣鉴想去收集废弃的雕像,它们不仅有历史意义,或许还能带动大溪镇的旅游业。 大溪镇的历史足以追溯到清朝初年。当台北的盆地逐渐为汉人占领时,泰雅族、平浦族等原住民就逆大汉溪而上寻找新住所,大溪河坎一带就是新聚集区之一。汉人的势力仍不断扩张,乾隆年间,漳州人开始到此开垦。十九世纪初,此地命运因林本源家族而改变,他们原住在新庄,为了躲避漳州人与泉州人没完没了的械斗,而迁居至此。借着家族力量,他们开渠引水,发展农业,并借河运做起米、盐生意,市集应运而生。到了这个世纪末,它抵达了繁荣顶峰。一八九零年,清政府设立了北路樟脑专卖局,本地成为了樟脑、茶叶、木材的集散地。货船可以从淡水、大稻埕、艋舺、新庄直抵大溪。 这个世纪的最后十年,也是本地最辉煌的时刻,甲午战争、被割让给日本的命运,都没影响它。一九二三年桃园大坝的修建改变了一切,它截引大汉溪灌溉桃园土地,河水下降,大船无法通行。一个铁路时代也开始了,水运不可避免地没落了。 浙江人蒋介石与他的国民政府,再次改变了大溪镇的命运。这里曾是帝国的边缘,却突然成了流亡政权的权力中心。同治初年,一位叫李腾芳的当地人中举,这是了不得的大事,乡间为了彰显科举功名、对中原文明的崇敬,特意改了地名,把原名“大姑坎”改作“大科坎”。而现在,一个流亡领导人在这里不断思考如何复兴中国文化,重新掌管中国大陆。他甚至把大溪镇旁边的乡命名为“复兴乡”。 当曾荣鉴动了这个念头时,政治再不似从前。蒋介石时代,政府随心所欲地制定政策与决议,不需要考虑公众的感受。而作为民主时代的镇长,曾荣鉴必须要说服大溪镇的居民接受他的想法。最初,居民们不欣赏他的想法,他们对于蒋介石没太好的印象,况且这也与时代潮流相悖。他对居民解释说,它会带来经济效益,他还说服台湾国防部能让出这个四公顷空地,作为公园地址。 到了二零零零年,大溪镇开始正式收集蒋介石的雕像,最初它们东倒西歪地堆在仓库里,落满灰尘。二零零五年,雕塑公园正式开放。 被过滤广告 而“去蒋化”的浪潮愈演愈烈。那位“年轻、敢冲”的市议员成了总统。谁也没想到,成立不过十四年的民进党,竟打败了由孙中山缔造、蒋介石重塑的国民党。而权力的转变也以如此和平的方式展开,这在中国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权力总试图重塑记忆。熟悉蒋介石兴起的人知道,他如何通过篡改记忆,来获得权力。他修改照片与档案,让自己成为孙中山最信赖的接班人。而在台湾的岁月里,国民党政权压抑台湾的本土记忆,强行把大陆压在了这个岛屿上。 现在,新主人希望消除蒋家的痕迹。二零零二年,新当政的民进党宣布,机关和学校礼堂不再悬挂蒋介石与蒋经国的遗照,只保留孙中山和现任元首照片。二零零七年,蒋家初到台湾时落脚的“草山行馆”,一把火烧到只剩石墙;“中正纪念堂”的牌匾缓缓降下而“台湾民主纪念馆”缓缓上升,高雄的近十米高的蒋介石铜像,一夜间被肢解……(待续)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

秦晖: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 ——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之九 进入专题 : 辛亥百年 辛亥革命 民国 传统    ● 秦晖 ( 进入专栏 )        过去为鼓吹革命就要痛骂立宪,现在有人为肯定立宪又痛骂革命,同样都是片面的思维。          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具有一切乱世所具备的灾难图景,说民国未能结束这一切,是可以的;说民国导致了这一切,或者说是辛亥革命导致了这一切,就不对了。          “成功”,“尚未成功”,还是“失败”?——关于革命成败与革命理想是否实现的辨析          辛亥革命的结局如何?过去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就革命的直接结局而言,一般人都认为这次革命取得了成功。所谓成功,就是指革命没有被镇压,相反,清廷镇压革命的努力失败了。于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我们说黄花岗起义失败了,而辛亥武昌起义成功了,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所谓成功,就是一件事做成了,这是个事实。至于价值判断是另一回事。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     但是如果要讲革命者的理想是否也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另一层意义了。当时的革命者对这场革命的意义的理解,其实也各不相同。有人搞“革命”纯出于个人野心,通过革命他掌权了,就是成功了;他没能掌权,就是失败了。撇开这种个人利益的判断不谈,仅就“理想”而论,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排满兴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当然也是成功的。但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当然不只是排满,他还要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直到他1925年去世,这些理想也远未实现,所以他的遗嘱才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但“尚未成功”并非已经失败。我们没有看到孙中山宣布辛亥革命已经失败。道理很简单:古今中外的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志存高远,理想宏大,要实现非常不易。如果没有实现理想就是失败,那古今中外的革命大概就没有不失败的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吗?俄国1917年革命达到“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了吗?但与被镇压了的1871年巴黎公社相比,这两次革命都被公认是成功的。所以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当然,尽管理想没能实现,但一场搞成了的革命如果值得肯定,那还是要有点好(至少是肯定者认为的好)结果的。比如法国大革命虽然没有实现“自由、平等、博爱”,但即便反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它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毕竟比“封建”更进步。而托洛茨基后来虽然抨击苏联蜕变成了“官僚国家”,违背了列宁的理想,但他要肯定“十月革命”,还是要承认这“官僚国家”仍然取得了工业化等不少“进步”,否则如果他像邓尼金(1872-1947,俄国将领,白军领袖之一——编者注)或索尔仁尼琴那样认为苏俄还不如沙俄,那他就没法肯定十月革命了。     的确,如果搞成了的革命一点好处都没带来,又该怎么说呢?革命明明搞成了你不能愣说是失败,那你就只能从价值判断来否定它,即搞成了的“革命”本身就是一件坏事,并不仅是它的“理想没有实现”的问题了。过去我们习惯于把“革命”作为褒义词,那么这样的坏事我们就不称为“革命”,而贬称为“反革命”或者“暴乱”。比方说当年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和墨索里尼的“向罗马进军”,当时都自称为而且被称为“革命”(当然这未必是出于褒义),但这两件事后来都带来了公认的大灾难,所以我们不说它“失败了”,而说它是一件(不幸)做成了的坏事,视革命为褒义的人就不称之为“革命”,而称为暴动等等。尽管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夺权后也对现实做了妥协,没有完全实行当初宣布的“国家社会主义”(所谓《二十五条纲领》)那一套,并且也因此引起了斯特拉塞兄弟和罗姆等“纳粹理想主义者”和“国家社会主义激进派”的不满并导致他们被希特勒整肃,但是人们也没有因为这些“理想”没实现就说纳粹“革命失败了”,而是说纳粹本身就是罪恶。     因此,一场革命如果没有带来任何好结果,逻辑上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好事根本没做成(不是做成了但效果不理想),另一种是做成了,但那是坏事。          辛亥革命“失败了”的说法讲不通          按上述逻辑评价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到以辛亥为开端的民国时期。因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并没有造成历史空白,推翻清朝与建立民国是同一回事。     但如果说中国人无论两岸三地对辛亥革命基本都是肯定的(尽管肯定的理据不尽相同),对民国的评价可就天差地别了。过去国民党在大陆和今天在台湾对民国当然是基本肯定的,所以他们尽管认同孙中山“尚未成功”之说,但既不认为辛亥革命是坏事,也不认为它失败了,“国民革命”只是要继续推进而已。今天台湾的民进党是国民党的政敌,但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上,许多民进党人(作为整体,民进党官方似乎没有兴趣评价辛亥革命)与国民党的观点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而改革开放前,大陆对民国可以说几乎是全盘否定的。那时我们这里甚至连“民国时期”这个词都极少见,人们只用“解放前”、“旧社会”(常常还附有定语:“黑暗的解放前”、“万恶的旧社会”)来指称那个时代。有个时期大陆搞运动经常提到“伪保长”、“伪市长”、“伪官吏”、“伪警察”、“伪政权”等等,这里的“伪”并不仅指汪精卫、“满洲国”这类“日伪”,而是包括民国时期的历届中央政府和大部分(中共根据地除外)地方政府。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那时都被称为“伪政府”,人们提到“清政府”很自然,提到“民国政府”就觉得怪怪的,只有讲“北洋政府”、“蒋政府”才顺耳。而后者连“旧政权”、“前政府”都不配,一定要说是“伪政权”,可见评价之坏。那时关于这段历史,只有“党史”、“中国革命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论述,而根本没有“民国史”之说。就连改革前最权威的一套反映那个“时期”的“通史”著作,即四卷本的集体大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编者注:初稿出版于1960-1962年),也回避了“民国史”,暗示“民国”只不过是“革命”对象、反面教员而已。     政府是如此,社会也没什么进步,通常我们都说民国与晚清一样,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对过去被称为“封建”的传统社会却给予了很多新评价:“封建”固然名不副实,词不达意,“传统”也辉煌灿烂,无人可比。而“帝制”据说也并非专制。曾有网友作长篇网文,对我批判“秦制”专制大为不满,抨击曰:秦晖只说秦皇汉武不受制约。“但当年董卓、曹操想做什么,也一样无人能制约,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谁都制约不了宰相’的结论呢?再说你光看到秦始皇和汉武帝,怎么不看看汉献帝和唐昭宗?”(玉出昆冈:《脑拖反儒辫,口诵媚洋经——评秦晖的〈从“周秦之变”到“新启蒙”〉》,见“天涯社区·关天茶舍”网站)这位网友真是太有才了,看这反例举的!董卓曹操“无人制约”的后果是什么?董卓横死而曹操怎么成了“魏武帝”的?汉献唐昭倒确实是“虚君”,但他们下场如何?权臣张则臣将不臣,君权虚则君将不君,君臣易位而但凭权柄,太阿倒持则“纲常”何用?有才网友所举之例,不恰能说明“秦制”的奥妙吗?而那些从“封建”到立宪的国家,“封建”时既无秦皇汉武,亦难寻汉献唐昭,立宪后则秦皇汉武等于汉献唐昭矣——我们前述的维多利亚女王,不就是名声之赫不下秦皇汉武,权柄之虚正如汉献唐昭吗?“秦制”下焉能有这样的事?     而在帝制的历朝中,清朝又是今天得到评价最高的一朝。按我们现在许多著述的描绘,从努尔哈赤、皇太极直到顺、康、雍、乾、嘉,甚至连同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这对摄政夫妇,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雄才大略,圣明君主之多开历朝未有之盛,明朝固然是瞠乎其后,其他各代也罕有其匹。清朝的毛病似乎只在道光以后,而且只是外国侵略所造成。推翻这样一个王朝,“半封建半殖民地”又毫无变化,只是“清政府”变成了“伪政权”,那么这样的举动究竟有什么值得肯定的?     于是过去与现在都流行“辛亥革命失败了”之说。过去主要是说“资产阶级软弱”,没有搞土地改革,因此“封建”依然。现在不少朋友强调宪政民主,又以宪政的失败等于辛亥革命失败。最近袁伟时先生就认为,毕竟有点宪政形式的段祺瑞政府,1926年被冯玉祥武力逼辞,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个说法与过去国共两党都把当时冯玉祥所属的阵营当作“革命”一方、而段祺瑞则是“反革命”的传统观点完全相反,是令人深思的新见解。可是这种说法正如我上面所说,还是把革命成败与革命理想是否实现混为一谈了,在这点上袁先生的逻辑与传统说法其实差不多。     至于没搞土改就不是“反封建”,事实上除了孙中山有平均地权一说(其含义与今天所说的土改也不是一回事),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武昌起义、保路运动的发动者和“独立”各省及南方临时革命政府都根本就没有这种主张,就是孙中山自己,辛亥回国后好久一段时间也没提此事。亦即辛亥革命不是想搞土改但“失败”了,而是根本就没想搞(后来国共两党都想搞,那是另一回事)。照此种荒谬逻辑,辛亥革命就不是失败了,而是一开始就不应该搞。     总之,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同样“失败了”的说法讲不通。如果民国一无可取,甚至事事不如清朝,辛亥革命就不是“没做成的好事”,而应该是“做成了的坏事”,它也就根本不该肯定。当年满清遗老们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今天如萧功秦等先生也有类似的评价。萧先生对革命党尤其是孙中山的评价与袁伟时先生类似,可以说是非常负面,但逻辑上比袁先生彻底,他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灾难时代的开端”。这就不是说革命“失败了”,而是说革命根本就是坏事。这种说法根本就讲不通。          民国历史的第一面相: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辛亥以后的整个民国时期,确实给人以兵荒马乱、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印象。事实上,从清帝逊位到“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的喜悦几乎倏尔而逝,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战争、革命、抗战、内战。整个民国时期,严格地说没有真正的和平岁月,所谓的“黄金十年”,也不过是战乱相对较少而已。而这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毁灭性的连续12年大规模战争。     乱世之国,对外竞争的实力也弱,于是这段时间外患也非常严重,其顶点就是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我后面要提到这实际上是民国时期国人苦难的极点。但是,即便是确实有灭亡中国意图的日本侵华,与晚清西方列强只是争取他们的“在华权益”(其中确实有欺负我们的不义之“权益”)、并不打算灭亡清朝、在版图上中国失去的也不过是若干藩属和边疆土地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下所言,日本也并未得逞,这和历史上中国(中原汉族王朝)多次完全亡于“夷狄”是不一样的。而且抗日成功,正是民国历史中最大的正面成果。     当然有人说,日本之敢于侵华,还是证明了民国不可取。过去说是由于“旧社会”的制度不行给外敌以可乘之机,现在也有人说是由于革命不好,导致外敌乘乱入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值一驳。因为日本侵华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有复杂的全球性原因。德、意、日的侵略对象,既有英法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大量今天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凭什么说中国只因“旧社会”制度落后才招致入侵?     同样,当时被轴心国侵略的,既有从未发生过革命的传统老大帝国阿比西尼亚,也有革命已经成功多时的苏联,反倒是恰在二战前夕发生革命而且并未成功、并发生了严重内部战乱的西班牙,在整个二战中反而置身事外,没有遭到外敌入侵。因此是否发生了革命乃至革命“成功”与否,也与日本侵华并无多少相关性。     内忧外患导致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下降,民国时期因而也是天灾频仍、因灾死亡惨重的时代。但是内忧外患既然并非革命后才有,这种抗灾能力下降的厄运,也不能说是革命所致,至于天灾本身的自然因素,当然就与革命更加无关了。     恰恰相反,我后面就要谈到民国时期的乱世固然严重影响抗灾,但是如果不是与“治世”、而是与历史上类似的乱世相比,民国时期在这方面却有明显进步,这却是今人没有注意的。     当然,无论是内忧导致外患,还是人祸加重天灾,“内忧”与“人祸”的确是民国时期的面相之一。于是有人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的确,如果说辛亥革命并没有成为中国宪政民主和共和制度成功的“开端”,应该是对的,但是说辛亥革命是“灾难时代的开端”则显然是过分了。就算时间限定在20世纪,这个世纪一开始的“庚子国难”与“辛丑国耻”难道还不算“灾难时代的开端”,难道这也要怪辛亥革命?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只讲“20世纪”呢?距离20世纪不远的太平天国战争流血成河,与战争相关的间接死亡也是饿殍盈野,不下于20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何以那就不是“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再往深里说,正如我在第三篇文章中所言,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大乱,没几次比清亡后的灾难小。辛亥革命所追求的宪政民主本来就是要终结这种“治乱循环”的周期性灾变。但“革命尚未成功”,王朝周期律就仍然起作用。“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清失其鹿,同样群雄并起,最后是国共逐之,我国传统时代改朝换代都这样,未必是搞了共和之过才这样,更不是由辛亥革命“开端”的。用传统的说法:清祚已历270年,“气数已尽”,没有辛亥它就能传承永久吗?     事实上,太平天国战争就意味着清朝已经进入末期。尽管这场战争并未直接终结清王朝。但我国历史上的王朝终结一向有两种模式:要么在大规模民变中直接崩溃,如秦、西汉和隋,要么民变被镇压后,镇压者成为军阀寡头,王朝演变成群雄逐鹿状态。黄巾之乱后的东汉、黄巢之乱后的晚唐就是如此。晚清就属于这第二种模式,太平天国之乱后,满清王朝的中央集权机制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离心化”进程。从1870年代的湘、淮成“系”,发展到庚子时的“东南互保”,再走一步不就是军阀割据、各省“独立”?     其实,正如今天不少从负面批评辛亥事变的人自己指出的:像保路运动那样的事,不仅不是革命党独力发动,甚至也不是革命党加立宪派再加传统会党就能搞得成的。盛宣怀首先得罪的是四川的地方官绅,包括后来成为革命对象的四川督、抚。这些传统势力的“捣乱”,使得那些认为清廷铁路国有化做得对、保路运动没那么强、因此也不该肯定的人振振有词。但从另一面来讲,没什么宪政导向的保路运动就瓦解了清王朝,完全没有宪政导向的传统动乱不也一样会导致这种结果吗?清朝本来已是末世趋乱,民国不过是未能止乱、以“真共和”替代这种王朝循环而已,对此感到遗憾是应该的,但为此苛责革命、似乎没有革命天下就乱不起来,那就大可不必。     以宪政取代专制是政治现代化的逻辑必须,但宪政之路不好走。我前面说过,世界史上“封建”传统的民族(如欧洲、日本)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宪政的成功率较高,而像中国这种中央集权帝国,君主立宪少有成功。晚清立宪派的努力是非常可贵的,过去思不及此,应该反思。但是立宪不成,革命发生了,其中因素很多,后人也没有必要强分对错。实际上,那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也没有过去说得那么对立。过去为鼓吹革命就要痛骂立宪,现在有人为肯定立宪又痛骂革命,同样都是片面的思维。欧、日各国走君主立宪之路,也未必一帆风顺。最顺利的英国也折腾了几十年,日本就更不用说,明治维新下面的“大正民主”昙花一现,很快演变成军部专政,不要说给日本,给世界都惹下大祸,后来还是在美军占领下回到宪政之路的。中国辛亥革命后宪政没能扎根,重演了历朝的乱世,所谓“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说是水深火热也不为过,这是一个面相。     总而言之,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具有一切乱世所具备的灾难图景,说民国未能结束这一切,是可以的;说民国导致了这一切,或者说是辛亥革命导致了这一切,就不对了。 进入 秦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辛亥百年 辛亥革命 民国 传统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专题文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6759.html    

阅读更多

颜昌海:马英九:民主台湾,正引领大陆

2011年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美国的亚太政策发表演讲时,将台湾形容为“一个重要的安全与经济伙伴”,这是美国高层官员首次如此公开明确的将台湾定位为安全伙伴,特别是在“放弃台湾”的呼声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此举再度表明美国的官方立场。这是奥巴马政府宣示重返亚洲以来,首次公开提到台湾在安全问题上的定位。希拉里的用词与过去的讲话相比也有所不同。她在10月份外交政策期刊上发表美国的亚洲政策这篇重要专文时强调,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将外交、经济、战略等实质性的投资锁定在亚太地区”,但对台湾只字未提,这次不仅增加台湾,还提升至“安全伙伴”的角色。希拉里表示,美中关系是最复杂和后果深远的,美国无意围堵中国(大陆),美国希望与中国大陆加强对话,包括在美中战略暨安全对话中,就网络安全议题进行坦诚且公开的讨论。美国将积极发展和中国大陆的正面及合作关系,但也鼓励中国大陆进行政治改革,希望中国大陆尊重国际法并创造一个更开放的政治制度,终止对外国公司的不公平歧视。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让人们看到,20世纪美国与欧洲盟友成功建立跨大西洋体系,现在需要建立一个跨太平洋体系,美国主倡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正是这一努力的结果。APEC会后,奥巴马出访了澳洲,希拉里则前往菲律宾和泰国访问,两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东亚峰会上会合,这显示美国重视亚太地区。TPP目前有包括美国、新加坡、澳洲、新西兰等9个经济体,日本亦将加入TPP谈判。日本加入后,TPP成员的GDP将占APEC成员的62%,占全球的35.5%。目前中国大陆官方对TPP的态度甚为低调。 尽管多年来美国一直坚持“台湾关系法”及“美对台六项保证”,但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不少“抛弃台湾”的呼声,尤其是2011年美宣布对台军售前后,各种“弃台保台”的激辩就不绝于耳。过去这种争论大多围绕地区及国家安全,而最近转向经济角度,向奥巴马建言要抛弃台湾保美国经济。《纽约时报》11月10日发表《拯救我们的经济,抛弃台湾》的文章建议奥巴马同中共领导人展开协商,以美国停止对台军售与援助、提前终止“协防台湾”至2015年的公报,换取“一笔勾销”目前所持美国公债,如此才能挽救美国经济,甚至确保奥巴马的连任之路。文章引用美国前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2010年话说:“对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国债。”认为奥巴马应该弄清楚“今天美国的就业及财富远比军事能力更为重要。”文章称,目前两岸现状也很危险:如果台湾民族主义者政客决定宣布独立,或如果北京鹰派人物对等待同台湾整合兴趣不大,开始采取武力收复台湾,美国将很快被拉入数百万亿美元的战争。作者坎恩猜想,如果中美就台湾问题达成协议,北京会顺势被迫结束对伊朗、朝鲜和叙利亚等国的政治和经济支持,这种协议无异于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但作者也认识到:“对这种协议,美国国会肯定不同意,批评人士也会认为很不实际或很荒谬。” 不过,有很多学者却坚持认为美国应该加强与台湾的联盟。如乔治敦大学教授唐耐心和国际暨战略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莱仪认为,“对台军售反而促进了两岸互动和问题的解决。”过去两年美对台军售价值已达180亿美元,两岸关系明显正处于最佳状态。他们认为,美国绝对不能姑息中共,不能以牺牲台湾提升同大陆的关系。抛弃台湾,反而会伤及美国在台商业机遇,不利于台湾在亚洲担当民主模式这一重大角色。11月12日,美国众议员罗艾斯在一场演讲中也表示,“弃台论”太天真,误解了美台关系在亚太区域所扮演的角色,也忽视美国在亚太区域促进台湾民主所做的示范性角色。 对于几乎平常化的对台军售及北京威胁的循环不断,目前各方都认识到,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元素已经进入了“变动期”,未来如何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1月14日,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报道说,如果台湾的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在明年1月的选举中击败国民党现任总统马英九,台湾的国防政策可能重新调整,两岸交流速度也可能随之减缓。防务新闻周刊援引前民进党政府国家安全官员的话说,如果蔡英文当选,她可能会考虑在国防政策上作出一些调整,包括同意台湾自行生产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风3型(Hsiung Feng 2E Block 3)地对地导弹。报道说,台湾自2010年开始生产射程600公里的雄风2E Block 2导弹,但是雄3导弹的生产计划,在2008年时即在美国的压力下而推迟。关键在于蔡英文是否会下令雄3导弹进入量产,因为这个决定极为重要,不能不考量美国的看法。 华盛顿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萧良其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美国基于台海情势的考量对雄风导弹的研制作出限制,这是无论国民党或民进党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他说,“这型导弹在马英九政府刚上任时有过审议,由于它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更先进的阶段必须被舍弃。美国的顾虑还包括国民党的台海政策,如果台湾发展射程更远的导弹会被视为具有挑衅的性质。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两党的政策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它们都受到这些同样的限制。”萧良其说,台湾的国防工业其实有不错的发展,现在也有能力制造300吨以下的小型潜舰。他认为,如果民进党执政,比较有可能的作法是以这种能力为基础,加速台湾自主性国防工业的发展。至于在政治上,蔡英文上台对两岸关系有何影响,萧良其认为这仍然有待观察,因为涉及2012年中国大陆的领导人接班,在对台政策上不能只单纯看台湾的政治环境的改变;“从政治方面来看,这影响到中国对台湾的军事策略,这就要看中国大陆内部的反应。2012年中国有很大的人事改变,习近平会当主席,他的对台政策不是太明确,所以我们要观察这一点。有很多的因素,很难把它放在对台的环境里面。” 防务新闻的报道还援引民进党消息人士的话说,马政府现在推动的全募兵制,无法运用于实际作战情况,因为不断有新兵加入将影响军事单位的战备水准,民进党政府上台,将会修改募兵制的内容,把军官排除在募兵范围以外。民进党在10年政纲中对其国防军事政策只作了大略描述,在“国家安全战略”篇提到要“展现自卫决心、强军保台”,台湾必须持续整备能够因应中国大陆敌意威胁的安全防卫机制,持续进行国防转型。 台湾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就台湾和大陆和平协议与全民公投问题继续唇枪舌战期间,台联党主席黄昆辉还声称要起诉马英九涉嫌叛国。在马英九提出与大陆的和平协议与公投议题之后,民进党对马英九发动猛攻。立法委员蔡煌榔说,“我们强烈质疑,马英九的公投说只是一个选举需要,他又在耍两手策略。”民进党立法委员陈亭妃说,“民国)98年5月20号,马英九怎么说?马英九说中国要先撤飞弹,再来谈和平协议。请问中国大陆撤飞弹了吗?!” 马英九在解释和平协议的时候说:“是要为我们两岸之间打造一堵防火墙。我们要求我们的反对党民进党不要把这种为台湾人民未来谋求和平的努力把它抹红,把它说成卖台统一,或者说成投降。他自己做就不是,我做就是,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而蔡英文表示,她过去谈和平协议,和马英九前提不同,马英九的前提是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大陆,让民众忧虑不安。对此,马英九竞选团队发言人马玮国说:“马总统的两岸政策架构是这样的:在92共识之下,中华民国宪法之下,对人民有利这样一个情况。蔡英文主席在两岸政策上一向都是非常反复的。”民进党立委陈亭妃等人质疑说,马英九为和平协议设定的三个条件是在骗人、马英九重申这三个条件时说:“未来的10年,如果国家没有需要,或者民意不支持,或者国会没有办法有效监督,我们都不会推动。把这种让台湾2300万人民决定台湾未来的作法说成是投降协议,我觉得这对人民是种侮辱。” 马英九提出和平协议要先经过公投后,民进党立委推动公投法修正草案,被国民党立委封杀。蔡英文说,这显示国民党与马英九立场不一致。 她还说,“马总统对公投的态度其实不是真心诚意地要去推动”。 绿营台联党的主席黄昆辉批评马英九与中国大陆“眉来眼去”,声称要告他触犯刑法的外患罪,涉嫌叛国。对此,为马英九助选的团队“台湾加油赞”的发言人马玮国告诉美国之音:“我们建议台联党主席黄昆辉先生,如果你要告马英九叛国的话,也请你把蔡英文主席也一并告下去,因为毕竟她也曾经提过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她也曾经说要延续前朝的政策。如果要告马总统,请台联不要大小眼,不要有双重标准,就两个人一起告。” 对于和平协议与公投问题,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杨毅表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政治协商是个不断创造条件,将来水到渠成的事,不应允许任何政治势力借机炒作。杨毅还表示,大陆推动两岸协商的思路仍然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在马英九提出与大陆的和平协议与公投议题之后,他在民调中对蔡英文的领先幅度明显缩小。台湾在野的民进党指称,大陆试图影响台湾总统大选,让马英九连任成功。民进党日前发布新闻稿指出,中国大陆介入台湾总统大选,并且暗中或摆明的帮助执政的国民党,希望让马英九连任成功,中国大陆采取的手段包括了,假采购,真辅选,命令各省市大型采购团赴台进行统战采购,第二是中国国台办借由和台商互动的关系,动员台商干部参与造势大会。第三,协助台商回台投票,第四,斩断马英九对手的捐款来源,第五,直接或间接支援特定的立法委员等五套剧本。民进党发言人梁文杰更进一步指出,一些在大陆支持蔡英文的台商,已经接到了中国大陆地方官员的关切电话:“不管是在税务上,或是土地租约上,对方都暗示,可能会因为支持蔡英文而有所变化,我们目前还在搜集资料,我和大家报告,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而且是最近我们陆续收到回报。” 蔡英文面对媒体询问时表示,中国大陆介入台湾选举不是今天才发生,从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到2000年朱熔基的对台讲话,大家都应该还记得。蔡英文说,任何了解台湾政局和情势的人,都清楚中国大陆试图在台湾很多不同的地方发挥影响力。 国民党发言人赖素如表示,民进党指责别人之前,请先拿出证据,否则就是栽赃抹黑、负面选举。熟悉台湾政治发展的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陈一新表示,民进党的指控,都不太能成立,例如中国大陆来台采购,事实上,蓝绿执政的县市都获得好处,至于台商心中倒底支持谁,也不是他人可以左右的。陈一新教授还指出,就算中共政府支持马英九,也是中共政府自己的决定,民进党不能因此怪罪国民党。他说:“共产党的事情能怪到国民党头上吗?共产党当然有自主权,他想支持谁就支持谁,他当然反对台独,这是毫无疑问的,难道他还支持台独不成?哪天他支持台独,那就奇怪了。”陈一新教授认为,中共政府的立场很简单,就是支持赞成九二共识的人,不支持反对九二共识的人。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回应国民党马英就提出愿意和中国大陆签署和平协议时称,和平是基于坚持主权完整、尊重民主机制与中国大陆不能用武。这3个原则是民进党在这个议题上永远的坚持。马英九提出,时机成熟时两岸可以签署和平协议。蔡英文回应说,和平是基于坚持主权完整、尊重民主机制与中国大陆不能用武。 民进党发言人陈其迈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重申民进党和蔡英文的立场:“民主进步党和蔡英文主席都认为,应该在民主、主权、和平的3大原则下,和中国进行谈判。假如中国大陆不承认台湾,不承认台湾在国际的政治地位,未来要进行政治协商将会相当困难。” 至于民进党如果执政,会不会也提出签订和平协议的要求,陈其迈回应,民进党长期以来认为台湾和中国大陆应该建立起“和平稳定架构”,来避免两岸发生军事冲突,双方对维护台湾海峡以及区域安全都负有重大责任。陈其迈强调,维持两岸的和平稳定不只对”两国”有利,对亚太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陈其迈重申:”对民主进步党而言,我们不会贸然去挑衅,或者做一些引起双方或区域紧张的举动。当然中国也必须在区域安全和区域问题上采取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否则单方面要求台湾放弃自我防卫,而中国却不必负起任何责任,这样对台湾非常不公平。” 陈其迈称,民进党以前提过“和平稳定架构”,主要是避免双方军事冲突。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透过稳定、和平对话的架构进行对话,并不等同于国民党的“和平协议”。“国民党的和平协议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签订所谓的政治性协商,或者是对台湾的相关的交流往来,它涉及到政治框架和政治前提的部分。这对于台湾未来的选择做了某种程度的限缩。国内的和平协定牵涉到双方的签订的立场是什么。到底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还是政府军对叛军?所以马总统操纵和平协议一体,提出所谓的几个原则、几大保证,都没有办法解决台湾人民的疑虑,所以他的和平协议和我们的和平稳定架构有很大的差距,民进党很清楚地认为,应该是在互相不否认,相互承认对方主权的前提下来进行,而且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国际监督。” 马英九自从提出两岸和平协议之后,遭到各方围剿。亲民党发言人吴昆玉认为,大家都期望两岸间有个长期的和平架构,但是这个议题不应该如此草率提出,更不应该成为选举的工具;“马英九提出两岸和平协议真正让人诟病的,不是协议的本身,而是他提出来的方式,不但太过草率,而且前后不一,一个礼拜之间翻来覆去,一下要公投,一下不要公投。两岸之间这么重要的问题,怎么可以用这么草率的方式去做决定,或是以这种方式提出来,我们对这点非常不满意。”政治大学政治系俞振华博士认为,马英九提两岸和平协议原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本来就是重要议题,但他也认为这是短暂的选战策略,同时指出民进党巧妙的化解了这个议题;“国民党另一方面也想要以此来巩固他们在这个议题上的主导权,以此去掌握这场选战最主要的议题,国民党的做法无可厚非,只不过民进党很巧妙的运用公投的议题把两岸协议的议题转换为公投的议题。”公投的议题显然是民进党的强项,而非国民党的。国民党在此显得进退失据。 马英九日前曾说,可能是因为他出生在香港而不是台湾,使得社会上对他的信任度不够,这是他的原罪,当他提出两岸和平协议时,才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马英九和他的副总统参选人吴敦义更进一步的在平面媒体上刊登广告,质疑“原来,只要不是由民进党提出的和平协议,就不是和平协议。”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徐永明认为,台湾人民其实不介意马英久的出生地,“我觉得台湾民众并不是很在乎马总统生在那里,否则2008年他就不会大胜民进党200多万票,我觉得台湾民众比较在意的是,马总统在决定和平协议的时候,他是不是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是不是有急迫性,内容是什么,马总统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使这些因素引起社会反弹,他和蔡英文的民调才会拉近,马总统将它解读成他是外省人的原罪,这样的解读在台湾是不被接受的。” 马英九还与文化评论家杨照对谈,分享对两岸社会的观察与比较。对于大陆的发展,马英九说,他总觉得大陆在跟台湾、香港与其它华人社会有更多接触后,会朝向更自由、民主的方向;台湾如能扮演引领大陆的角色,将不负“自由民主灯塔”之名。杨照说,台湾社会的多元性,让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自主与自由,是两岸最大的差距,也对中国大陆产生吸引力;未来只要两岸愈自然地接触,愈能发挥台湾推动自由、民主及公平的影响力。马英九对此表示认同,并说他常强调台湾的文化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是开放、进取、善良、勤奋及包容,外在是“海洋文化、多元文化、志工文化及爱心文化”。 马英九表示,“民主是种制度,自由是种状态”,希望不受干预的状态就是自由,他常把自由放在民主的前面就是这个道理;大陆在政治上相对而言不是那么民主,但在台湾是百无禁忌,这是他们感受台湾最大不同。马英九认为,台湾与大陆往来,应可展现更大自信,不必担心会吃什么亏,因为自由、民主“已变成我们活生生、每天都存在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影响台湾,也一定会影响大陆。 不过,台湾2012年大选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到美国造势和筹款,尾追而来的是以马英九总统竞选连任办公室总裁金溥聪、国民党副主席黄慧敏率领的一个团队。到达旧金山后,泛蓝泛绿在相距仅十分钟车程的两间宾馆、同一时间举行造势大会。国民党的造势大会以餐会形式进行,席开一百多桌,参与者们一边大嚼牛扒一边高喊“马英九再干四年”。而民进党的造势大会,不但没有牛扒可吃,参加者还都饿着肚子带着支票捐款给蔡英文,助她“冻蒜(当选)”。哪一个更符合人民心目中的自由民主,人们也自有评价。

阅读更多

BBC | 台湾来鸿:马英九清理战场

台湾现任总统马英九寻求连任 2012总统大选自11月21日开始,一连五天进行登记,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都已向中选会登记,至此,蓝绿橘三组候选人,都正式投入2012总统大选。 然而,根据台湾各种民调机构所做的民调数字显示,马英九与蔡英文的支持度,已愈趋接近,甚至有些民调显示,马英九的民调出现死亡交叉,蔡英文呈现黄金交叉,宋楚瑜的支持度,大约维持在8%~10%左右;马英九与蔡英文选情紧绷,宋楚瑜的选票流向将成为左右此次总统选局的关键少数。 不过,新党主席郁慕明却公开指称,宋楚瑜的副手林瑞雄放弃美国籍的程序尚未完备,可能影响宋楚瑜选总统的资格,宋阵营虽然立刻对外说明,林瑞雄已于九月底在美国在台协会(AIT)官员面前宣誓放弃美国籍,但仍然有人质疑,依美国移民法规定,美国国务院在收到申请书后将进行弃籍审核,在没有取得美国国务院最后确认的放弃国籍的文件前,林瑞雄的双重国籍仍有疑义,使得宋楚瑜与林瑞雄这一组候选人的参选之路,又再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官员下台 马英九与蔡英文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动作,想办法吸引原本想投给宋楚瑜的选民,还未可知,但是最近这一阵子,马英九却动作频频,已被外界解读为是为了挽救选情而清理战场。 例如,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因为国庆晚会花费2.2亿制作只演出二场的舞台剧「梦想家」,遭到艺文界纷纷炮轰,甚至发起联署表达不满,在联署不到一天,盛治仁请辞下台。 不过,最近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最近却公开替盛治仁叫屈说,建国百年的活动,包括「梦想家」的演出地点、预算,都是马英九、吴敦义等政府高层拍板定案的,并非盛治仁一人可以决定,但受到批评后,马、吴竟然把盛治仁当作代罪羔羊。陈文茜的说法为此事再掀波澜,总统府虽然否认这个说法,但许多政治评论员倾向相信陈文茜,因此更质疑马、吴的政治人格,「遇到争议就选择切割」。 政策转弯 再者,先前民进党提议老农津贴增加1000元,从现行的6000元调涨到7000千元,马英九亲自宣布,连同其它八项社福津贴,一并依据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加幅度调整,精算后,老农津贴调涨316元,未料此举引起中南部农业县强烈反弹,最近马英九改弦易辙,决定调高1000元。 对于老农津贴政策转弯,虽然国民党辅选人士认为有止血作用,但是等于是把当初府院党强力辩护的「避免造成国家财政过大负担、避免喊价式加码」的说词,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外界质疑,此举突显马英九政策决定缺乏中心思想,最后仍旧选择屈从于选情压力。 向对手提告 不仅如此,针对《壹周刊》报导马英九在今年九月十日密会地下赌盘组头寻求政治献金,马英九在大动作澄清后,原本没有打算告媒体,却因为民进党以此不断攻击,最后终于兵分三路,马英九告民进党,国民党副主席黄敏惠告《壹周刊》,被指为密会的主角陈盈助也向《壹周刊》提出告诉。 一般认为,马英九提出告诉的目的,只是在巩固原来支持者的向心力,也希望达到吓阻的作用,虽然马英九强调以「个人名义」提出告诉,但法界人士却认为,马英九为现任总统,总统职务与其个人根本无法切割,仍然创下总统兴讼的案例;再加上马英九表面上虽未亲自向媒体提告,但其「联合诉讼」的策略,依然并没有放过媒体。 内阁官员下台、政策逆转、向竞选对手提告,都是罕见的大动作,却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接二连三地使出,充份显示出马英九企图在法定竞选活动开跑前,清理战场,摆脱不利选情的因素,但是马英九的选情就此止血了吗?从后续引发的争议来看,恐怕未必。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已故异议人士王若望传记在港出版

联络我们 | 繁體 | 简体 2011年 11月 23日 埃及示威者不接受军方让步 德班气变大会前夕中国发布减排白皮书 缅甸领导人承诺与反对派合作 一旦实施预算自动裁减将全面影响美国 已故异议人士王若望传记在港出版 选择语言 Afan Oromo Albanian Amharic Armenian Azerbaijani Azeri Bangla Bosnian Burmese Cantonese Chinese Creole Croatian Dari English Worldwide French Georgian Greek Hausa Indonesian Khmer Khmer (English) Kinyarwanda Kirundi Korean Kurdi Kurdish Lao Learning English Macedonian Mandarin Ndebele Pashto Pashto – Deewa Persian Portuguese Russian Serbian Shona Somali Spanish Swahili Thai Tibetan Tibetan (English) Tigrigna Turkish Ukrainian Urdu Uzbek Vietnamese Zimbabwe – English 中文主页 节目介绍 视频点播 英语教学 粤语 藏语 关于我们 现场广播 点击收听 中文主页 新闻快讯 美国 中国 台湾 政治 经济与金融 人权 法律 更多主题 亚太 中东 欧洲 美洲 非洲 社会问题 教育 宗教 科学技术 劳工 军事与战争 灾害和事故 环境 健康 体育 生活方式 文化艺术娱乐 港澳 专题栏目 国会报道 对比新闻 媒体看中国 信息往来 政府声明 专题报道 图片汇集 互动空间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 读者评论区 网上服务 订阅新闻 掌上快讯 播客 聚合新闻 中文主页 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11月 23日 星期三 11:18 A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11月 23日 已故异议人士王若望传记在港出版 记者: 袁野 | 香港 图片来源: 喻志官 1989年4月,王若望(中)在上海参加游行,争取新闻自由,支援学生运动 已故中国异议人士王若望的传记日前在香港出版。该书作者表示,王若望虽然故去多年,但其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知易行难的民主进程仍具现实意义。 在曾被邓小平批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老祖宗”的中国著名异议人士王若望去世十周年之际,关于他生平的一本新着《独一无二的反叛者:王若望传》11月22日在香港出版。 该书作者、旅居爱尔兰的华裔作家喻志官对美国之音表示,尽管王若望辞世已经10年,但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推动今天的中国民主进程仍有意义,希望人们可以借助此书更多了解王若望的生平。 他说:“对于年轻一辈,不太了解王若望的人,他读了这个书以后,可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仅是了解王若望这个人,也可以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推动中国民主的老一辈人是怎么行动和怎么思想的。” 王若望在1933年参加中共,1949年后曾经担任中共11级高干。在毛泽东时代,他曾被打为“右派”和“现行反革命”;在邓小平时代,他被当局指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并在六四事件后以“颠覆无产阶级政权”罪名被捕入狱;在江泽民时代,王若望和夫人羊子流亡美国。 喻志官说,作为一名“独一无二的反叛者”,王若望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自身所处体制反思的彻底性。 他说:“在不能公开批评毛泽东的时候,他就已经站出来,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包括文革和其他的浩劫,毛泽东是一个罪魁祸首。” 喻志官说,在1976年之后,当中共内部刚刚开始反思文革的时候,王若望已经提出中国“要补资本主义一课”的观点,这是当时中共党内最为大胆和最具前瞻性的思考。 图片来源: 孟浪 《王若望传》封面 1987年初,王若望和方励之、刘宾雁一道被开除党籍。两年后,王若望为抗议当局取缔 ,带头走上上海街头,呼吁新闻自由,声援学生运动。 的作者喻志官对美国之音表示,王若望当时很清楚以自己的敏感身份,声援学生运动会带来何种后果,但仍然挺身而出。 他说:“这个也是,很少有象他这样做的,而且他已经被公开点名了。之后呢,他又因为这个第二次坐牢。” 1993年初,已经在美国的王若望曾考虑竞选海外民运组织合并机构的主席,但因不满于内部争斗和选举弊端而决定退出竞选。 现居纽约的王若望遗孀羊子女士对美国之音说,王若望生前展现的理想主义和实践精神仍然是今天海外民主运动所需要的。 她说:“我要找到象王若望那样拼了自己老命的人,可是我没发现。我的一些好朋友他们都是一些干将,他们写文章都是写的很辛辣的。但他们都是坐而论者,而不是起而行者。” 2001年11月30日,王若望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中国政府曾以不写反对文章和不接触敏感人士为条件,同意他回国治病终老。王若望拒绝接受这个条件,同年12月19日在纽约病逝。 相关文章 《华盛顿邮报》:给民主标价 美国主要报纸《华盛顿邮报》11月8日发表社论,题目是“在中国,人们给民主标价。” 中美专家争议中国是否需要一部“好人法” 国际关注中国异议人士是帮倒忙?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收听: 已故异议人士王若望传记在港出版 MP3 最新视频 To view this site, you need to have Flash Player 9.0.115 or later installed. Click here to get the latest Flash player. 新闻快讯 更多»   星期一以来最受关注文章 中国独立参选人登上网络平台 “淫秽图”掀裸照上网潮 嘲弄当局整艾未未 世界媒体看中国:动车事故之谜 《环球时报》 一日发三箭连批艾未未 “左派旗手”司马南遇中国大学生犀利提问 金边开审红色高棉领导人 中国退房潮背后的诚信危机 美媒:民进党执政台国防政策或改变 中文博客 加载…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 chinese@voanews.com。   节目表与点播 » 节目预告 » 现场广播 » 现场电视 » 下载广播电视节目 »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听众热线电话 在中国大陆请直接拨400-120-0551,在台湾请拨00801-148-940。 我们期待您的来电。 VOA中文手机网 简体版地址: Jianti 繁体版地址: Fanti 上网办法 » 登陆美国之音网站还可以通过下列路径,请您试试看:328786.info 美国之音美语教学强档 网站 goEnglish.me » 美国之音新闻 中文主页 节目介绍 视频点播 英语教学 粤语 藏语 关于我们 存档 网站服务 订阅新闻 掌上快讯 播客 聚合新闻 关于美国之音网站 VOA简介 中文部简介 常问问题 免责声明 广播理事会 自由亚洲 友谊联网 关于美国之音 RSSリーダーで読む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