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

萝卜网 | 特供菜在毛时代就有 一党传承源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公安部为了保证党中央领导人在饮食上的安全与健康,决定配合玉泉山规划改造,在附近建立一个小型农场,即“香山农场”。这开启了新中国为高级干部服务的农产品特供制度。 原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工作人员、总特灶伙食组组长张宝昌,此前回忆了食品特供制度的开端。 先搞“土”的,以后再搞“洋”的 早在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中南海多了两位苏联客人。他们的正式身份是警卫和卫生专家,主要搞医疗保健与食品营养研究。香山农场初建时,专家对产品、规模、保鲜、消毒、化验、防疫各方面都提出不少建议。如:场地要大,物种要多,粮食、蔬菜、水果要有专业生产区,办公区要独立等。 洋专家的设想蓝图,是地地道道的苏联规范化模式,非常现代,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过对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而言,实在是太超前了。 香山农场筹办小组很快接到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传达的毛主席意见:人家想搞一流的模范农场,说明他们有学问、有知识,心是好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办成好事。苏联工业发达,地方大、人口少、好办事,我们比不了。现在弄吃的,也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搞“土”的,以后有条件,再搞“洋”的。 在北京市和香山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以荒地、土墩为主体,近600亩的农场就这样迅速上马了。一张存留至今的“香山农场区划图”,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各类作物区面积和房舍、道路、深井及粪场的方位。如:种青贮玉米260亩;青割玉米15亩;打籽玉米10亩;白薯110亩等。 农场食品专供副总理以上领导 时间不长,香山农场基本建成,归中央警卫局管理。产品由局属供应科收购,并专供副总理以上和部分老中央委员的需要。这种包括领导、生产、购销为一体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十分安全和顺畅的。但是,如何做到既要国家花钱少,又要东西质量好,成了农场一项非常突出的硬任务。 在供给制年代,首长没有工资,大多在中南海西楼总特灶就餐。少数愿在自己家里吃的,由公务员打回去,菜肴变化不大。总体上是农场提供什么,就做什么。除了保证“五大书记”的需要外,其他首长只能按照“先来后到”、多则多给、少则少供等办法来解决。 进入薪金制年代,各家有了自己的厨房和公派厨师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夫人们为了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农场领导想方设法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损失,并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到多产多销。 在较长时期里,首长宴请外宾或重要人士所用的农场小牛肉、笋鸡、乳制品、肉鸽、鲜蛋等样样都是浓醇飘香的真材实料。各家日常用量较大的豆角、黄瓜等蔬菜,也是虫害少、长势好,其干净新鲜程度,绝非一般渠道的蔬菜可比。 不久,香山农场东西好、价钱便宜的赞扬声逐渐传开,有的首长开始前往视察参观。很快,朱德的秘书通知警卫局:总司令说,农场的同志工作时间长,文娱活动少,建议由局服务科,每月1-2次去农场放映专场电影,影片租费由首长开支。 中央机关干部每年须在香山农场劳动20天 赶上农忙时候,香山农场单凭40余名在编人员,很难完成任务。警卫局就从其他科室抽调干部前去支援。这种做法非常管用,没有影响机关正常工作,也解决了生产中劳动力的紧急需要,还能拉近同单位不同部门,特别是机关干部与农场工人之间的距离。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大家的感情更好了。 一次,颐年堂会议上谈到干部问题时,刘少奇、陈云指出:目前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许多干部,特别是年纪轻的,几乎都是“三门出身”(即家门、学校门、机关门),走的是一条由父母、政府安排的人生道路,不用自己操心就变成了公职人员,而且是终身的。舒服倒是舒服,可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摔跟斗。警卫局组织干部轮流到农场进行劳动锻炼倒是个好办法,要坚持下去,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毛主席表示同意并说:“在延安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成绩很大。全国胜利后,当官的多了,官气也来了,这就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克服官气,才能平息群众怨气!现在应当从中央机关做起,凡是‘三门干部‘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下去,在劳动生产第一线补上这一课。” 时隔不久,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在中南海居仁堂专门开了厅务会,研究布置干部参加劳动生产的问题。为了便于考核、检查,特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劳动生产办公室名义,印制了《劳动记工本》,人手一册。内有姓名、日期、劳动项目、劳动时间、记时人签名等详细栏目。当时原则规定,每人每年必须要有20天时间,到农场参加劳动生产。 “党中央一块小小的自留地” 当临时需要的劳动力问题解决后,香山农场的规模便日渐扩大了。至1956年后,国内安全形势已大为好转,北京市在商品收购、供应、藏储、管理等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有一批精干的专业队伍“供应归口”,香山农场的转向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除稻田和人员外,农场全部归北京市统一管理,自主经营。为了不影响生产和供应,警卫局事先还专门从部队挑选20余名战士,转业到农场熟悉情况,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交接。尔后,中南海首长各家和总特灶的基本副食需要,就由北京巨山农场提供。 之后,在原有香山农场的基础上,以部队同志为主,组建了一个常年生产班子,大家习惯叫它“玉泉山农场”。新农场除了种稻子外,还在沙土高墩上栽种“甜心白薯”,其中一部分窖藏起来,这白薯是周恩来总理最爱吃的杂粮之一。 玉泉山管理处的同志,利用绿化改造机会,开垦了不少山坡荒地,栽种果树,算是农场副业。到了收摘季节,果品分为一、二、三级。以苹果为例:一级最好,专供首长,市场价每斤两角五分;二级次之,供机关幼儿园,每斤一角五分;三级最差,供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首长孩子),每斤一角左右。因为是自己种的,尽管普通,但味道不错,大家总是争相购买。 农场能提供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警卫局领导根据玉泉山独特的住地环境,开始着重研究毛主席等少数首长在饮食方面的特殊需要。玉泉山农场的同志专为毛主席试种了几样平时他爱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如:苦瓜、青椒、木耳菜、南油菜、无籽小西瓜等等。 对于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方法,有人解释为“专供中的特供”。有的则戏称为:“我们种的是党中央一块小小的自留地”。 权力特供由来已久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是与权力挂钩的,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相当完备,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都对等级之分有严格的规定,食品的消费也有严格限制。《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那意思分明是,珍馐美味不是你想吃就吃的。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原则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就要吃得比你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登峰造极,是因为它是极权的产物。 关于特供食品争论已久,以前的领导层特供,跟普通食品差别不大,然而现在的“特供”俨然成为了权力阶层的划分。政府机关热衷于搞特供,其一是基于现实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为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利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还违法使用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或者添加剂。此种模式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虽然具备数量和产量上的优势,但在质量上却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危害到公众健康。正因为如此,处于对健康的考虑和对市场中农产品质量的普遍不信任,各地的政府机关才热衷于搞“特供”。 另外一方面主要源于政府权力不受制约的问题。尽管从法制和社会伦理角度而言,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公众,所有开销似乎都应该用在服务公众上,也应该征得公众的同意。但在现实中,权力缺少制约,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搞一些特供,花高价采购优质农产品给自己享用。由此可见,权力有特供,借权力之手,借公共资源之力,却只给部分群体享用,这本身就是对社会法纪和公平正义的伤害。 顺道推荐萝卜网友阅读 神秘国企掌管中央特供,某些部门不放心中国食品 来源:http://news.ifeng.com/shendu/zgxwzk/detail_2013_07/10/27359617_0.shtml

阅读更多

中国新闻周刊 | 神秘国企掌管中央特供 某些部门不放心中国食品

问题百出的中国食品现状下,安全绿色的“特供”却摆上了某些人的餐桌。特供食品的诞生恰恰反映出有些部门对现有食品“不放心”。特供不仅仅在北京,而是蔓延全国各地:巨山农场为官员供应蔬果;二商集团承担天津市政府特供食品…… 图说:某特供蔬菜种植基地 文 / 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 张馨竹...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環保運動緣何風起雲湧?

文 /唐惜言 近年來,中國的環境公民運動風起雲湧,反對污染項目建設的街頭抗議頻頻發生。其原因在於城市中產、公民意識和環保 NGO的不斷發展壯大。 據媒體報道,雲南昆明 5月 3日有逾千民眾走上街頭,反對中石油在當地設立PX廠;在四川成都,也有人發起「散步」反對中石化彭州化工項目;此前上海數千市民聚集在松江區政府門前,抗議國軒電池廠落戶本地。時間再推前,2012年浙江寧波、2011年遼寧大連、四川什邡、2007年福建廈門等地均發生了因當地居民反對將工業污染項目建在家門口而進行的街頭抗議事件。 環保公民運動風起雲湧 最近十幾年來,中國社會每年都會發生上萬起群體性事件,在高峰期2005年一度達到了創紀錄的8萬起。但與這些隨機發生、訴求目的單一、彼此之間缺乏聯繫的群體性事件顯著不同的是,上述因工業污染項目所引發的城市居民環境運動,更像是一種漸成體系、更深入和複雜的社會運動的一部分。而近年各地愈來愈多發的環境運動案例表明,中國環境運動的規模、頻次、影響力都在不斷增長,並且隨着環境污染後果逐步顯現、中產階級主體性的覺醒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社會運動一般來說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自下而上的體制外集體行動,二是訴求推進或抗拒社會變遷。在公共空間歷來逼仄的中國社會,環境社會運動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持續壯大,與以下五個要素有關:集體共識或集體身分認同的構建;中堅力量和支持性力量的成熟;社會組織和網絡的完善;社會動員和行動方式的形成;以及議題本身。正是這五方面的要素促成了環境社會運動作為一種以社會變遷為導向的集體行動的發生。而環境社會運動與一般性的街頭運動、群體性事件的區分也在於此。 一個個體能夠有效介入公共事務,必須首先明確自身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以及每個參與個體相互之間的關係。環境事件的參與者先期也許只是因共同利益受損而走到一起,但通過參與公民社會的行動而與國家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政治聯繫,即共同公民身分的形成;與此同時,公民個體相互之間的聯結紐帶逐漸從共同利益成長到共同身分,即更大範圍內(整個國家)的公民會意識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而彼此奧援,從而形成更大的行動能力。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集體身分認同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有助於特定的階層尋找社會變遷和自身發展方向,將公民個體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從而擴展公共空間,動員更多人群加入社會變遷進程。 城市中產成運動主力 雖然參與環境運動的有各種不同的階層,但顯然,因其對環境問題的敏感、理性的發達、行動能力的強大,城市中產階級正在成為環境運動的中堅力量。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成熟和發達的國家,中產階級一般都會成為人群的主體。西方國家中產階級佔總人口比一直在70%以上。像美國則在80%左右。即使經過 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金融危機等所帶來的長達十餘年的兩極分化時期,美國的這個比例也保持在了74%左右。而作為一個在統計數據上有數億人的群體,中國的中產階級也已達到一個可以發揮相當政治和社會影響的規模,影響其所關注的議題。 相對其他階層而言,城市中產階級比較能夠理解環境問題對自身和社會整體的影響,因此在信息收集和判斷方面容易發現問題和採取行動。因其經濟地位和技術方便,中產階級也更容易形成行動能力。如環境NGO的形成一般都是由城市居民發起,通過積極介入本地和其他地方的環境議題,從而形成持久參與和動員的能力。同時中產階級有中產階級介入公共事務的方式。不同於農村群體性事件、青年民族主義運動經常出現暴力失控的情況,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環境運動一般都會採取和平理性的表達方式,即使是走上街頭表達抗議,也只是用「散步」的形式。 NGO在運動中展示力量 社會運動和一般性群體性事件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是,它是由許多個體參加、但具有組織化和社會動員特徵的集體行動。在當代中國歷次環境運動中,主要由城市居民參與的環境NGO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專業性的存在,平時對於環境問題的宣傳、調查,成為提升群眾環境認知能力的前提,並且積累了巨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特別是近年來環境NGO的從業人數、學歷、可掌控資源都在迅速增長,許多 NGO在政府環保部門功能缺位的情況下已成為民間環保的核心力量。同時,在 2007年以前,怒江保護、可可西里保護等環境運動還被認為僅僅是一些環保先鋒和少數環境NGO所感興趣的事情,但隨着環境污染呈加速度擴散化、嚴重化,愈來愈多的普通人開始對環境NGO所提出的議題給予響應,形成了環境運動的外圍支持力量。隨着 NGO自身和其相互之間組織網絡的逐步完善,其有望成為新的環境治理主體,提升環境運動的品質。實際上,所謂社會運動的常規化,就是社會運動主體的常規化運作,即非政府組織網絡的完善和體制化。 在環境社會運動組織化程度提升的同時,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動員的成本大為降低,動員速度大大加快。當代環境運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用了新媒體。手機短信、QQ、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以其在中產階層中的巨大傳播能力,使得數萬人規模的動員相對容易。廈門、成都等地的環境事件,如果離開短信、互聯網,其動員效果將大打折扣。從技術的特點來看,網絡 1.0的時代更容易形成「圍觀」效應,而網絡 2.0時代的互動特點則更容易形成「行動」效應。特別是本地網絡的發展,更加能夠凝聚情感和形成集體身分,從而在行動上有更多的情感促動。其原理也很簡單: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在街頭受辱,你可能會默默走開,但如果這個人是你認識的,甚至是你的朋友,那你還會無動於衷嗎 ?而社會運動的歷史也證明,單純的利益和理性計算其實並不容易引發社會運動,社會運動更是一種激情的產物。而即使通訊工具所產生的用戶情感聯繫是形成激情凝聚的重要手段。 環保問題最受公眾關注 當然,並非所有議題在社會運動的選擇中都是平等的。眾所周知,工業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社會風險,包括污水、廢氣、輻射污染以及隨之而來的城鄉衝突、種族磨擦等等,會影響中產階級的利益。同時空氣、水等居住環境是無法特供的,每個人在污染前都是平等的,無從逃避。問題之嚴重使得理性的中產階級也不得不採取行動,否則其自身和後代就將難以生存;而問題之普遍又使得其他階層紛紛加入,從而環境議題成為最能夠激發「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社會運動議題之一。 康奈爾大學教授西德尼·塔羅在《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中寫道:「鬥爭要求不管起因如何,都是由政治機遇和限制轉化為行動的。人們一般用可行的已知鬥爭手法,發展集體行動框架和集體認同,並圍繞社會網絡和組織建立動員結構,由此造成社會運動。」以上所提及的環境運動五要素——集體共識的構建、中堅力量的成熟、社會組織和網絡的完善、社會動員和行動方式的形成、環境議題本身——嚴格說來都只是公民社會自我建構的要素。其在當代中國能夠形成有影響的社會運 動,正如塔羅教授所言,也是由更嚴格的政治限制以及更多政治機遇所促成的。可以想見,只要這個社會常規性解決問題的渠道仍不暢通,中產階級的社會運動就不會退場,直到解決問題或改變體制。 在某種意義上,環境社會運動代表了社會變遷的應有方向。在以往西方國家的環境運動中,非政府組織治理、公眾參與、政策公開透明、司法平等等訴求已逐步被體制吸納而成為正式體制的一部分,並在環境治理中發揮着積極作用。珠玉在前,作為應對環境污染和社會運動雙重挑戰的中國政府機構,不但應有長期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修復的思路,更要有與社會運動長期共存和互相促進的政治發展戰略。在這個意義上,近期昆明、成都等地方所採取的動用警力「維穩」的簡單方式,乃是試圖消滅問題和否認問題,而非解決問題之道。 (作者是中國大陸學者)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59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