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谁是中国社会的“烂人”?

谁是中国社会的“烂人”? 作者原标题:简析《环球时报》记者的“烂人”说 作者:闵良臣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15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5 21:06:12 阅读量:256次    2012年2月5日,《环球时报》记者王文在微博上说:   “为体制说些话,主要是被一些人逼的。要推动渐进改革,也要防止一些‘烂人’以民主自由之名毁了体制。如果权力在那些人手里,国家更糟。其实,多数人都希望国家好,只是一些人批判得太不着调,反而让像我这样的人反感抗拒。”   有人对王文这种论调推测为“或许也是《环球时报(中文版)》评论的立场”。此处不论。   王文记者这段微薄的意思正确与否不说,观点是鲜明的(尽管他鲜明的观点也还有没说明白的地方):一,他现在愿意”为体制说些话”;二,他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被一些人逼的”;三,王文认为这“一些人”是“‘烂人’”;四,他不愿“毁了体制”,包括“以民主自由之名”;五,在他看来,“如果权力”到了“以民主自由之名”的“那些人手里,国家更糟”;六,“国家更糟”的论据就是他发现“一些人批判得太不着调”。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了。   很显然,王文其实也认为现在的体制不好,不然,“为体制说些话”也不会如此勉强。这种人,真要按体制的要求,是不适合在《环球时报》这样的体制里混饭吃的。   从其为体制说些话是被“逼的”来看,他一边赞成“推动渐进改革”,一边又认为现在“一些‘烂人’”“太不着调”。从表面来看,王文说的很有道理。问题是这个体制不好到什么地步,王文没说。这就不好说了。比如一个人,如果坏到不可救药,坏到甚至想活埋对他不利而又有些社会影响的人,你说要被活埋者对此人的“批判”还怎么可能“着调”?既然如此,又怎么能根据这种“不着调”,就推导出权力如果到了这种人手里,国家就会更糟呢?更应该说明的是,如果认定这种批判不着调的人是“烂人”,那么,对现在的体制又如何认定呢?不妨还是看看人类先进文明国家的哲人是怎么说的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在其出版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六章一开头就这么说道:“天主教是历史上最古老而又最大极权主义运动。别的极权主义运动即使在大骂天主教的时候也还是以它为借鉴的。”   所以说,当一个体制到极端不堪的时候,反对它的人对它的批判再“不着调”甚至对它做什么也都不过是跟这个体制学来的。如果还需要“注释”的话,可以再举列宁喜欢的一句箴言:“一个政治领袖不仅要对他的领导方式负责,而且也要对他所领导的人们所作的事情负责”。由此似乎也就可以说,一个体制,不仅要对自己的方式负责,而且还要对这个体制下的人民所做的一切事情负责。   难道不是吗?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03

智效民       罗家伦的校长生涯       上篇清华大学       一、年轻的校长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五四运动中,他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据说这份宣言是当时唯一的印刷品,而“五四运动”这个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正值上海实业家穆藕初斥资5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有能力、有学识、有领导才干”的北大学生赴欧美留学,罗家伦、周炳琳、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等求五人被选中。这件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清朝末年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人们说这是北大的“五大臣出洋”。       出国后,罗家伦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他又去欧洲,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留学期间,他就撰写《科学与玄学》一书,翻译了剑桥大学史学教授柏雷的《思想自由史》,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有研究者认为:“从他留学期间的言论和活动,可以看到他是位有思想和能力的爱国青年才俊。”(《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27-28页,苏云峰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刊印)       冯友兰与罗家伦是北大校友,他是用河南官费出国留学的。他回忆到当年的情况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在中国留学生中,大部分还是好好学习的,但是对学位的态度很有不同。有些人不要学位,随便选课。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个硕士学位就够了。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罗家伦和陈寅恪大概属于那种只要学问不要学位者,而冯友兰则是“想要得个博士”的人(《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5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注意这一情况,对于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成就,很有帮助。       1926年罗家伦年回国后,担任了东南大学史学教授。第二年,商务出版社出版《思想自由史》,他在译者序言中说:“能为纯粹的知识的主张而殉道,是人类最光荣、最高尚不过的事;能自己为思想言论自由作自觉的牺牲,以唤起他人对于此事的觉醒,是对于社会最有实利的贡献。”(转引自《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28页)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就在这一年,即1927年,本来是准备为纯粹知识而殉道的罗家伦,却被卷入国民革命的风暴中。当时他不仅加入国民党,还担任了蒋介石的秘书。1928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上,日本政府为了阻挡北伐,出兵侵占济南,与我军发生巷战,酿成济南惨案。在这次事件中,担任外交事务的国民政府战地政务委员委员蔡公时被日军挖眼割耳,残酷杀害。当时罗家伦也是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他与熊式辉到日军司令部谈判,面对气焰嚣张的日军司令,罗家伦临危不惧,表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尽管这次谈判没有成功,但是罗家伦的表现却影响很大,令人称道。       随后,罗家伦随军进入北京。战地动员委员会是一个接收单位,罗家伦是文化教育方面的负责人,因此在1928年8月29日,他被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4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在中外教育史上,三十出头就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似不多见。       二、上任前的是是非非       清华大学的校长为什么要由外交部长任命呢?这与它的历史有关。       清华大学原来是由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其目的是培训可以直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款项来自美国,整个交涉由外交部门经手,因此在1908年拟定的“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中规定:“赴美留学生将由美国退还赔款支付费用。……外务部负责创办培训学校并任命留学生监督。”(《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第11页,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这里所谓外务部,就是后来的外交部;所谓留学生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该培训学校一开始叫游美肄业馆,后改为清华学堂、清华学校。一直归外交部门管辖。       为了改变这种依赖外国培养高级人才的状况,该校从1916年起提出要逐步改为大学,经过十年努力,到1925年才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这样一来,清华就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留美预备部不再招生,直到1929年在校学生全部毕业为止;大学部招收高中毕业生,接受四年专业教育,毕业后不再享受出国留学待遇;国学院招收大学毕业或同等学力的学生,研究以经史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国学教师以及终身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在这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全校师生从人员结构、教学内容到未来出路,都面临着一系列变化和考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清华的归属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国民政府想让清华大学隶属于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但是外交部却以历史关系为由不愿放手。这一点,从该校《南下代表报告书》中可以看出。该报告书说:“自大学院所召集之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全国教育学术机关应归大学院管辖后,大学院即根据此项原则,提议清华大学应直辖于大学院。经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议决通过。故清华大学应归大学院管辖,在法律上已不成问题。惟外交部始终声称与清华历史上有特殊关系,不允完全放手。而大学院蔡院长,又素持礼让态度,不愿力争。一则恐伤外交部与大学院之感情,再则恐酿成僵局影响学生之学业。结果遂由大学院暂时会同外交部管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册上,第50-51页)       这份报告书是1928年9月中旬写的。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刚刚经历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夏季,许多人由于时局混乱、政权更迭,对清华大学的命运非常担心。据《吴宓日记》记载,早在6月初,清华园就因为“交通已断,邮信不至”而人心惶惶。有消息说:“海甸一带之共产党将有所动作,先毁燕京、清华二校”,“校内之共党将于今夜放火,焚烧校舍”。紧接着,“本校国民党学生已于大礼堂前悬红底之青天白日旗。又于校中到处,满贴颜色纸条之标语。如铲除土豪劣绅,以党为国,党化教育之类。”(《吴宓日记》第四册,第70-72页,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到6月中旬,校园里又有当局要解散清华的传闻。陈寅恪劝吴宓:“清华解散后,仍图居北京,则于学业进步较多。”吴宓说:“清华如解散,而京中又为北大派所垄断,不能见容,则或者于辅仁大学等处谋一教职。薪金虽微,不计。到时再进行,今暂不须虑及也。”与此同时,吴宓还在日记中把“胡适、罗家伦之流”,视为“排除异己,以邪说曲学召世惑众者”(同上,第77页),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和偏见。       7月15日,陈寅恪借赵元任住宅设订婚筵,吴宓与罗家伦都参加了。那天吴不仅写了贺诗,还喝了很多酒。18日,他听说外交部已经为清华大学物色了三位校长人选,这三个人是凌冰、张歆海、罗家伦,“而以罗为最有希望云”(同上,第91页)。       7月19日,吴宓再次去赵元任家吃饭,在坐的还有钱端升、张奚若夫妇、金岳霖及其美国女友莉莲。吴说这次饭局是AA制,他怀疑这个饭局由赵夫人杨步伟发起,“似纠众拥戴赵元任为校长,而由罗家伦暗中主持一切。”但是吃饭时大家并没有提及此事,而是由“钱、张二君述南京大学院、外交部对于清华之态度而已。”(同上,第92页)钱、张二人都是学者,当时又在大学院供职,他们的话自然非常重要。另外,杨步伟在回忆录中也间接提到此事。她说:“……北伐以后,大学院又下了几次的命令要元任做校长,元任屡辞不就并荐贤自代未准,但不久就派了罗志希来长校,好些事就一变当日的清华校风了。”(《杂记赵家》第25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杨步伟争强好胜,赵元任却不爱管事。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和对清华命运的关心。       这一年暑假,吴宓南下探亲,回来后罗家伦已经上任。罗出身北大,与清华没有渊源,再加上他是国民党党员,因此能否获得清华师生支持,他自己并无把握。8月中旬,罗家伦派自己的学生郭廷以到清华了解情况。随后郭廷以在一封长信中说,除了在京毕业生声称“罗某长校,誓死反对”外,学生会和大多数在校学生都对罗表示欢迎。另外,郭廷以还特意指出,“我师一再致意于吴宓,不知吴早已宣言不与我师合作”了(同上,第30页)。       对于吴宓的表现,罗家伦似乎并不介意。9月4日,吴宓与杨振声会面,杨代表罗家伦再次向他致意,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合作。杨振声与罗家伦是北大同学,共同参加了五四运动,其小说《玉君》是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罗家伦上任时,特意把他和冯友兰从北大请来,分别担任教务长和秘书长。杨还说:“罗君不以个人意见为好恶,且平昔待朋友亦甚好”。直到这时,吴宓还是心存芥蒂,难释疑虑(《吴宓日记》第四册,第123页)。二人见面之前,清华学生召开大会,驱逐了部分教工。吴宓怀疑罗家伦在暗中指使,因此他在9月7日的日记中说:“闻罗氏将以杨振声为本校教务长。罗之与学生勾结,为之扫除障碍,似属事实。如是办法,岂可云正当?清华前途,益将陷于悲境矣。”(同上,第125页)       三、学术独立与“四化”政策       罗家伦是9月18日宣誓就职的。由于罗家伦的上任代表了国民政府的权力已经到达北方教育界,因此各方面对此都非常重视。清华董事会、北平政治分会、平津卫戍总司令、北平特别市党部、市政府、外交部、美国公使馆、燕京大学都派代表参加了这一就职典礼,新闻界也争相报道此事。       宣誓仪式由国府委员周震麟监誓。宣誓之后,罗家伦发表长篇就职演说。吴宓在日记说:“……赴大会堂罗校长宣誓就职典礼。一切如党国新仪,演说甚多。罗氏以(一)廉洁化。(二)学术化。(三)平民化。(四)纪律化。四者为标帜。又谓兼容并包,惟贤是用云云。”(同上,第130页)       罗家伦演说的标题是《学术独立与新清华》。他说,在外交部任命他的“训令”中,并没有“国立”二字。这说明要他担任的是清华大学校长,而不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为什么有人要回避“国立”二字呢?他听说这“是当时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张,说是恐怕美国朋友看了不高兴!”罗家伦接到任命后,蔡元培让他拟定组织规程,他便与当时在大学院任职的张奚若、钱端升二人一同拟定了清华大学组织规程。他说他凭借“有一点革命的劲儿”,便在清华大学前面加了“国立”二字(《文化教育与青年》第116页,台北华国出版社1952年出版)。他们拟定的文件经蔡元培核准,提交国务会议通过,才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       在罗家伦看来,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不再依附于外国势力并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因此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要为中国在国际间求独立自由平等。要国家在国际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把美国庚款兴办的清华学校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正有这个深意。我今天在就职宣誓的誓词中,特别提出’学术独立’四个字,也正是认清这个深意。”(同上,第107页)       这种见解代表了当时许多人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不能让清华改变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那就是中国的耻辱。因此他们有一种急切地把清华改为大学的愿望。罗家伦入主清华之前,蔡元培已经把清华纳入国立大学体制。罗家伦在演说中宣布:“我今天在这庄严的礼堂里,正式代表政府宣布国立清华大学在这明丽的清华园中成立。从今天起,清华已往留美预备学校的生命,转变而为国家完整大学的生命。”(同上)许多人把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视为学术独立的标志。       这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学术,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政治的追求真理的活动。因此教育独立和学术独立的含义,就不仅仅是摆脱对外国人的依赖,还包括不受政治等因素的干扰。罗家伦只强调前者,不强调后者,体现了他作为党务工作者的局限性。对于这个问题,胡适、任鸿隽等老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看得比较清楚。比如任鸿隽曾在《独立评论》上撰文抨击国民党党化教育,许多学者坚持政党势力不能进入学校,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此外,把大学变为国立,完全由国家的力量来办,也未必是好事。这是因为:第一,国家的力量应该是有限的,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国家包下来,很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第二,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智慧,私立学校是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智慧的最好形式,所谓“学在民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从人类历史上看,凡是对学术文化教育管制得比较松,就是一个开明的时代,相反则是专制黑暗的时代。罗家伦的演说虽然也谈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却没有强调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真谛,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国民党党务工作者的局限性。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不知从哪里学了许多不好的东西。比如喜欢用标语口号式的名词术语,喜欢用军训的方式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这些东西从在短期内十分见效,但是其副作用却危害极大,也很难消除。       先说标语口号的危害。就在罗家伦上任之前,胡适在《新月》杂志发表一篇题为《名教》的文章。胡适说,中国自古有一种名词崇拜,他把这种名词崇拜称之为“名教”。他发现,“现在我们中国已成了口号标语的世界”,而这种标语口号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因此他提出要“打倒名教”。罗家伦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四化”,并且给吴宓那么深刻的印象,显然有名教之嫌,这恐怕也与他加入国民党有关。       在罗家伦的“四化”中,纪律化最引人注目。为了实现纪律化的目标,他一上任就把学生分为四队,开始实行军训。他强调,实行军训既是全国教育会议的决议和贯彻教育方针和需要,“同时又是清华学生的要求和家伦个人的主张”。军训中,他要求学生一律穿制服,按时作息,早晚点名,早操无故缺席就要记小过一次。为了以身作则,罗家伦和杨振声也身穿军服,脚穿马靴,与学生一齐出操。按规定,记三次小过合一次大过,记三次大过就要开除学籍。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当时还是学生,他一向自由散漫,经常不上早操,被记小过八次,眼看就要被开除了,正好冬天来临,在大家的抵制下,早操被取消,他才得以幸免。另外,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已经考入清华,因为受不了早操制约,又转到师大。       短期军训既有新鲜感,又可强化纪律性,这些在当时都有明显反映。但学校毕竟不是兵营,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崇尚自由,后者强调服从。罗家伦出身北大,又在欧美留学多年,对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但是作为国民党要员,再加上挟北伐战争之余威,就让年轻的罗家伦头脑有些发热。好在他不是一意孤行的人,当军训遭到大家抵制时,他便知难而退了。尽管如此,“此事有损他的威信,学生对他的期待和好奇心也开始下降”(《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34页),却已经是无法避免了。冯友兰也说:“在罗家伦所提的四化之中,学术化的成功最为显著,军事化的失败最为彻底”。(《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320页)       四、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除了军训之外,罗家伦还是治校有方的。他知道,要完成学术独立的使命,就要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努力维护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       罗家伦在就职典礼上说过:“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201页)上任以后,他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八大清华存在八大问题:一、机关太多,冗员充斥;二、职员薪金过高,权力太大;三、浪费惊人;四、图书太少,设备不足;五、在教师待遇上,重资历不重学识;六、学生重考试不重学问,教师重教书不重研究;七、学生人数太少,教育成本过高;八、学科配置不合理,有名无实学系太多。基于这些认识,他开始对清华大学进行整顿。其中成效最明显的就是淘汰机关冗员,提高教师待遇。       罗家伦认为,过去清华的工资并不高,只是不拖欠而已。国民革命成功以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教授待遇都已超过清华,再加上首都南移,恐怕很难聘到优秀的教授。至于机构臃肿的问题,冯友兰曾有这样的介绍:罗家伦在“教职员的待遇上,也有办法。发出了一个通知,教员发新聘书,职员发新委任状,突出聘书和委任状的分别。在新聘书中,教员增加工资,在新委任状中,减低职员的工资,特别减少大职员的工资。小职员的工资则未减少。这就提高了教员的地位。”这个办法,教员固然拥护,职员不反对,也有表示情愿自动减薪,只求能加委的。这些都是校长职权范围内所能办的事情。“(《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313页)       这件事影响很大,并改变了吴宓等人的看法。吴在日记中说:“……访王文显,悉罗校长力图改良校务,并增善教授待遇,所认为庸劣及为学生攻击之教授,固在所必去;而优良之教授则反加增其薪金。西洋文学系尤为满意。宓之月薪,已内定增为$340元。宓向不持与人比较或虚空立论之态度,自家能增四十元,亦佳事也。”(《吴宓日记》第四册,第134页)当时吴宓正暗恋着毛彦文。为了经常在一起,他向冯友兰推荐毛担任女生管理员。后来被冯对吴说:“彦事已与罗校长谈过,罗似不以彦为然。”(同上,第140页)       经过整顿,清华职员由上一年的90多人减为70余人。过去的常设机构招考处、职业指导部被撤消,舍务室、技术部被合并到其他科室,注册部、图书馆等部门也精简了人员。仅仅是裁减科室,就节约开支两万余元。与此同时,新聘教授却增加了很多。当时受聘来清华的著名教授除了杨振声、冯友兰外,还有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张星烺、翁文灏、葛利普、吴之椿、浦薛凤、克尔文、陈锦涛、邓以蛰、孙鎕、吴正之、萨本栋、谢惠、陈桢、孙瑞林等“国内外学问能力颇为著称之教授”(《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11页)。据统计,罗家伦在任时“解聘不力教员三十余人,延揽优良教授多达四十余人,并发送待遇与其他福利,使之安心教学和研究。”(《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51页)       这样一来,教师的地位大大提高。提高教师地位,不是要与职员一争高下,而是为了维护学术的独立和尊严,避免把清华大学办成衙门。冯友兰说:“当时有一种议论,说清华有三种人物,:神仙、老虎、狗。教授是神仙,学生是老虎,职员是狗。这话虽然有污蔑之意,也说明一部分的情况。”(《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314页)       作为国民党要员,罗家伦肩负推行“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党化教育”的宗旨与清华自由主义的传统格格不入。所幸罗家伦毕竟是蔡元培得意门生,又在欧美接受多年自由主义的熏陶,因此他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这种矛盾。       罗家伦上任后,先后制定《国立清华大学条例》和《国立清华大学规程》,由主管部门颁布。这是确立清华管理体制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都对教授会和评议会的职能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事宜需要酌情处理。比如在后一个文件中规定,各院院长由“校长就教授中聘任之”(《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143页)。但是,由于院长是评议会当然成员,而学校的许多重要措施都要由评议会审议才能执行,因此教授们与罗家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他们坚持院长应该由教授会选举产生。最后罗家伦作了妥协,决定院长人选先由教授会提出两人,再由校长从中选定一人。这不仅化解了校长与教授之间的矛盾,也维护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冯友兰说,这种体制“一直存在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为止。”(《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318页)这些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写的,鉴于当时的形势,有些话不好明说,但他的意思还是非常明显的。       五、保护清华基金的辞职风波       罗家伦上任两个月之后,向清华董事会提交一份《整理校务之经过及计划》,其中除了汇报到校经过、考察所得、整顿情况外,还提出一个“将来计划”。其中比较敏感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运用清华基金,增添教学设备;二是改革清华基金的管理使用模式。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说学校现有设备,都是留美预备学校时代留下来的,与一所大学极不相称。于是他提出要搞六大项目:1、建筑男女学生宿舍,2、建筑自然历史馆,3、建筑化学实验室,4、扩充图书馆,5、建筑办公处,6、扩充图书仪器。这六大项目需要资金85万元,因此他提出应该动用清华基金,否则无法进行。       这样就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罗家伦指出:“大家都知道清华有八百余万的基金,算一算表面价值,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合一合实价,就不免使人气短。大家或者也知道清华基金已有亏折,但是为什么亏折,尚实存若干,所存放的银行是否可靠,均很难明确的解答。”他认为“清华的基金向来是一个哑谜,很少有人能够明白其实情。”因此他提出要彻底清查基金,严肃追究责任。       关于清华基金的管理和黑幕,罗家伦是偶然发现的。1928年初夏他还担任战地政务委员的时候,在北京看到汤姆生会计师事务所做的关于清华基金账目报告。这份报告说,清华基金管理非常混乱,有人动用基金随便买股票、买公债,还有的前一天把基金存入银行,第二天银行就倒闭了。另外,管事者还利用换汇等手段,堂而皇之地贪污公款。因此罗家伦说:清华“基金的保管,……以前在北洋军阀政府时代,有一个清华基金保管委员会,是由三个人组织的,一个是外交总长,一个是次长,一个是美国公使。自然外交部占了多数了。横直赔款是退还给中国的,随便你怎么办,一个外国公债也不会因此来得罪中国外交部。于是外交部里的人,就把这几百万基金,随意胡来,把他来做公债生意、来投机、来挥霍。总之谁管基金谁发财。”(《文化教育与青年》第116页)可见罗家伦的指责是有根据的。       当时清华董事会刚刚改组,对于罗家伦所提问题,董事会大多认可,但是却不同意他动用85万元清华基金的方案。无奈之下,他只好以辞职相抗争。罗家伦说:“我的辞职不是对于黑暗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基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轨化。”(同上)于是,在提出辞呈的前两天,他草拟一份上万字的长篇谈话,以“所争在议决案及制度问题”和公布“本校一切经济之实况”(《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68页)为主题,寄给上海各家报社。在这份谈话中,他不仅把汤姆生会计事务所的报告和清华基金的黑幕披露出来,还公布了前任校长滥用公款的问题。这个谈话在叶楚伧主持的《民国日报》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按:台湾学者苏云峰在《抗战前的清华大学》中说,罗家伦曾“在上海举行记者会,公布辞职理由”似有误。参见该书第42-43页)。       随后,罗家伦一不做二不休,先后拜访了美国公使马慕瑞、国府委员戴季陶、陈果夫以及孙科等人,并提出“改隶废董”的议案。所谓“改隶”,就是改变清华大学原来两部共管的状况,由教育部单独管理;所谓“废董”,则是废除清华董事会,并将清华基金转交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保管。经过一番努力,教育部重新颁布《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取代了上一年颁布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从而使罗家伦的目的得以实现。       在“改隶废董”过程中,罗家伦采取了许多非正常举措。他说:“我承认我所取的办法,有点非常,或者可以说带点霸气。但是向黑暗势力斗争,不能不如此。要求一件事的彻底解决,不能不如此。老于人情世故的人,开始就决不这样做。但是我不知道什么顾忌。人家对我的仇恨我不管,我为的是清华的前途,学术的前途!”(《文化教育与青年》,第119页)另外,冯友兰也举过一个具体的事例。他说,当年清华想招收女生,但“这个问题如果要跟有关部门商量,那就可能无休无止地讨论下去”。于是,罗家伦就在招生简单上加了男女兼收四个字,问题就解决了(《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313页)。从这个事例中也可以看出罗家伦的办事风格。       六、从图书馆看罗家伦的贡献       “改隶废董”以后,清华基金于当年8月正式移交中基会。罗家伦争取的六大项目得到资金保证。从1930年到1932年,生物馆、学生宿舍、图书馆、气象台先后落成。其中最漂亮而且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数图书馆了。       凡是去过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都对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和高雅肃穆环境赞叹不已。杨绛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中谈到,1932年她去清华大学借读时,中学时代的好友蒋恩钿就对她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一连串的感叹号,表达了这位清华女生的激动和自豪。进了图书馆,杨绛看到那无须油漆的软木地板,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摸它有多软,是不是可以掐得动。到了书库,她都不敢落脚,生怕把玻璃地板踩碎。(《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第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资中筠在《清华园里曾读书》中也说:“一进入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在那灯火通明的大阅览室,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的心灵净化的感觉。”她还说:“第一次爬上窄窄的楼梯进得书库望着那一排排谈绿色磨玻璃的书架,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外加优越感”(同上,第130-131页),这就是她非要考清华大学不可的原因。       清华图书馆不仅装修考究,馆藏丰富,使用方便,而且还有非常幽雅的外部环境。曹禺说,当年他在那里写《雷雨》,无论是“想到头痛欲裂”还是“写得太舒畅”,都要走出图书馆,才会在春风、杨柳、蓝天、白云、浅溪、绿草和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鸭中,感到韶华青春和自由气息。(同上,第46页)       毫无疑问,大家都承认清华图书馆在“中国大学中绝对是一流”(季羡林语)的;但是,他们在赞美清华图书馆的时候,都只字不提罗家伦的贡献。       罗家伦对图书馆有他自己的看法。早在就职时他就批评说:“清华现在的弱点是房子太华丽,设备太稀少。设备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仪器;一方面是图书。我以后的政策是极力减少行政的费用,每年在大学总预算里规定一个比例数,我想至少百分之二十为购置图书仪器之用。”他还说:“图书馆不厌舒适,不厌便利,不厌书籍丰富,才可以维系读者。我希望图书馆和实验室成为教员学生的家庭。我希望学生不在运动场就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我只希望学生除晚上睡觉外不在宿舍!”(《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第202-203页)       1930年初,罗家伦公开招标扩建图书馆。后来他在开工典礼上表示:“我对大学建筑计划的基本观念是:图书馆实验室一定要造向坚固,造得讲究,使人进去工作时觉得舒服。体育馆一定也要设备完好,……体育场一定要宽大,要多分几处。至于宿舍,则一定要朴素,乃至于不甚舒适。必须如此,学生才不愿意老躲在宿舍里’高卧隆中’,而乐意上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和操场,发扬青年们蓬蓬勃勃,努力上进的精神。这才是我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气象。”(《文化教育与青年》第114页)       除了讲究、舒适以外,罗家伦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二是要有一个“伟大的阅览室”。关于第一点,他说我们要接受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教训,该图书馆建成后,没几年就面临书库爆满的困扰,以至不得不另谋出路。为此,他不同意当初要在原图书馆背后加盖一个建筑物,使之形成工字形结构的方案,而是主张把书库建在北面,“使他有很大的地面可以不断的推进。”几十年后,清华图书馆在原来基础上再次扩建,应该感谢罗家伦的远见。至于第二点,罗家伦富于激情地说:“大阅览室是最可以使人兴奋,最能刺激人好学兴趣的场所。所以这次在西面所建的大阅览室中,预计可设一千个座位,而且每一个或两个座位上都安置台灯。诸位想想,将来有人一踏进这个阅览室,看见一千个青年学子各个都在座位上,面对着绿色的台灯,静静地埋头用功研究——这是何等可以使人感动的气象!”(同上,第113页)此外,罗家伦还在扩建后的图书馆一层增添许多研究室,供教授使用,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中国养育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文化名人,在这方面罗家伦功不可没。       七、贡献卓著,黯然离去       谈到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专门研究清华校史的台湾学者苏云峰总结了八个方面:1、提前二年实现了前任校长曹去祥建立“完备之分科大学”的计划;2、废除董事会,使清华改归教育部,不再受外交部牵制;3、健全了基金管理,稳定了经济基础;4、增加建筑,添置设备,大大改善了读书环境;5、重建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待遇,使之安心教学和研究;6、整理原有学系,强化理学院增加研究院所,延揽世界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提高了清华的学术水准;7、扩大招生名额,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培养更多人才;8招收女生,使女子教育机会平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罗家伦的成就,上承旧清华传统,同昱开启了日后的新发展。人皆以为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实为梅氏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他也指出:罗家伦“年轻气盛,好展才能,思想激进,好批评现状不讲情面,在当时社会文化条件下,必然会得罪他人。此外,罗家伦的国民党背景对于”主张学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清华人而言,是难以容忍的。“这些都构成了他过早离开清华的因素。(《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51-52页)       罗家伦是1930年辞职的。辞职的外部原因是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控制了华北;内部原因是在学生会大会上,反对罗家伦的学生要求他辞职。据说这个议案一开始没有通过,但是罗家伦不能装聋作哑,便找冯友兰等人商量。包括冯友兰在内的一部分认为,这是对校长的侮辱和挑战,因此应该提出辞职,以示反击。罗家伦采纳这个意见,便飘然而去。苏云峰说,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文化、学术环境中,再加上各种利害冲突,只要有类似背景的人都会有同样的下场,只是罗家伦的表现更有格调罢了(同上,第53页)。       需要注意的是,从上任到辞职,罗家伦在清华大学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他却是清华历史上影响深远、贡献很大的人物。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新闻人物:“彪子”王立军

 2012年 2月 10日 新闻人物:“彪子”王立军 记者: 海涛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资料图片) 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资料图片) 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是龙年互联网海外中文媒体的最大新闻人物。他在中国的叱咤风云大起大落和最后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兜了一圈而神迷消失引发了无数读者和网民之暇想。这位在辽宁“崛起”的公安局长曾是政治局委员薄熙来的左膀右臂和警界唱红打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打黑最有战绩的重庆,如流星般坠入沉沉夜空。 *能人王立军* 王立军1959年12月26日出生。父亲是铁路工人、蒙古族,母亲是纺织工人、汉族,双亲为其选择了“蒙古族”为填表时所用民族,其蒙古族名字叫乌恩(真实).巴特尔(英雄),内蒙兴安盟阿尔山人。 王立军从小身板结实灵活,有体育天赋,曾当过内蒙少年拳击队员,为其日后擒拿格斗生涯奠定了根基。他中学毕业后曾到阿尔山林业局天池林场当知青,后来参军入伍(00419部队)当文书,复员后回到林场当职工,后来转到辽宁铁法市(县级)商业局工作。 *民警王立军* 1984年,25岁的王立军成为该市一名民警,开始做内勤,后来成为治安队长。这一职业转变,成为王立军后来在警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转折点和起跑线。 从商业干部转换跑道成为公安干警,王立军干得虎虎生威,如鱼得水。1987年秋,他成为派出所(晓南、大明)所长、刑警队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干到了1992年。那年2月,33岁的他成为铁法市公安局副局长。按照中国组织系统排列,这时的王立军应该算个正科级干部。 但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干了半年,就到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习了两年。这是王立军几十年“戎马生涯”中唯一一次脱产学习,没有报道提到后来教授学者头衔多如牛毛的王立军通过这次学习得到了何种学位。 学而优则仕。这次学习回来后(1994,7),王立军官升一级,从(县级)铁法市调入(地级)铁岭市担任公安局副局长。 王立军在铁岭一干就是9年,这是他警察生涯中最长一段时期。他在铁岭待到2003年春,最后是公安局长、党委书记,官至副厅级。 王立军当时44岁,就是在这段时间,“打黑”颇有战绩,让他在中国法律界声誉鹊起。公安部也就是在这段时期给他量身订做了电视剧“铁血警魂”。 有关王立军的两本书(东北虎传奇–陈晓东着;和铁血警魂–周力军着)都是讲述王立军在铁岭打黑的故事。 2003年5月,王立军调到锦州市(也是3百万人)当公安局长。锦州市虽然和铁岭市都是地级市,但是,由于锦州位于京沈线上,地位更加重要。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5年。 2008年跟王立军随薄熙来到了重庆。这一年,他49岁。王立军在锦州期间,得到了教授和研究员的职称,也得到了在职学习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8年3月,王立军到了(省部级)直辖市重庆(3千万人)公安局,开始当副局长,一年后升为党委书记、局长。从2009年7月到2011年5月,他还兼任武警重庆总队第一政委和党委书记。在重庆这个地方,应是市委书记薄熙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干部。 2011年5月,他“全票当选”为副市长,兼管公安武警,成为副省部级干部。直到2012年2月2日,他被“削权”成为主管科教文的副市长。 *武将王立军* 王立军在中国警界和犯罪分子黑道人物打交道20多年,获奖、树敌无数,是公安界为数不多的几个“还活着”的人物。 据说,他全身上下大小伤有20多处。他在铁岭时打掉了4个黑社会组织。其中,他亲自上阵同黑社会头目、前辽宁省拳击冠军杨富格斗并将其生擒。1994年初,他在办公室被炸身负重伤。一次中枪昏迷长达二十余日。 但是,最让王立军名声大振的是他在重庆唱红打黑中的“战绩”。他在薄熙来支持下,搬倒了他的前任公安、司法局长文强并将其处死,整垮了原公安副局长彭长健、原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原市交管局局长陈洪刚、市煤监局副局长王西平等一批政府官员。 据中国媒体报道,王立军在重庆积极打黑,“立案侦办涉黑恶团伙375个,抓了5789人,破获刑事案件4944起,切断非法放水资金链条达700亿元;破获历年命案1109起,抓获杀人犯1209人,上网逃犯1.7万人。” 不过,据因得罪薄熙来坐牢多年的资深记者姜维平说,这好几百个“黑社会组织”,都是王立军“奉薄熙来旨意包装和拼凑”的。 *文人王立军* 王立军没有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但是,却有相当多的学术头衔。中国媒体说他的“研究专长为国际刑事鉴识、现场心理学、刑事侦查学、法医学、法学等”。同时,他也是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还是美国李昌钰法庭科学(法医)研究所特聘专家、教授。 *英模王立军* 他的各种荣誉称号更是一箩筐:“中国十大杰出民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人民卫士”、“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2010年被评为“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首 。“并有着作5部,主持科研课题18项,主持研发15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并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论坛发表学术演讲。 ” 即便这次王立军“出事”后,中国人民网强国论坛等许多网站上,还有不少人继续支持王立军,坚持当粉丝。 *“彪子”王立军*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聘请王立军为教授时曾说,“王立军教授不仅是一个“铁血警魂”的警界铁腕,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不过,在“铁血警魂”的编剧周力军看来,王立军也曾是个“彪子”(东北话,二愣子,鲁莽之人)。 周力军在其“王立军一语成谶”的文章中写道:他到铁岭采访王立军,后者开车带他“扫黄”。在一家小发廊前,“两男两女在里面闲聊,王立军冲进去,二话不说,使出一个擒拿招式将一个染着黄发的小青年掀翻在地,命令其他干警进入后屋搜查。” 周力军说,看来这是一家比较规范的发廊,并不存在“卖淫嫖娼”,那两男两女也是店里的工作人员。“大概是当着我的面吧,王立军不愿意就这样收场走人,而是下令把人带走,其理由是染黄毛的不是什么好人。“据说,当天晚上一共抓了数十人,其中确有卖淫嫖娼者,但是我没有见到。” 因采访而和王立军结为好友的周力军回忆,他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不少王立军“彪”的耳闻。他回忆说,王立军是个“性情中”人,从不到大饭店请客,总是找个不起眼的小馆子,要不躲在某个小地方,开怀畅饮。王立军酒量惊人,但不进桑拿舞厅场所,一般拉上朋友到外地澡堂子洗澡。 周力军回忆:“就是在抚顺的澡堂子里,我们二人赤条条坐在热气蒸腾的水池中,他说了那句一语成谶的话:‘我心里很清楚,我就是当官的嘴里一块口香糖,嚼的没味的时候吧唧吐地上,指不定粘在谁的鞋底下。周力军说,王立军说完这话流下了眼泪。 *酷吏王立军* 随着身份和地位的转变,王立军从一个普通民警,成为副部级高级警监,如果他继续服服贴贴跟着薄熙来唱红打黑,很有可能跟着成功“入常”的薄熙来到中央,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但是,王立军选择了“不再被嚼”。 REUTERS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左)和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右)(资料照)。 几年前旅居加拿大的姜维平,多次撰文抨击薄熙来和王立军,他认为,他们二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干了很多坏事。姜维平说,王立军在铁岭刚入行时,曾拜铁岭司法局长王文洲为“干爹”,到爬上高位,再把干爹送入监狱。王立军酷爱枪和车,曾开车横冲直撞,伤害农妇和三轮车夫而被送上法庭。 《中国青年报》(199年6月8日)报道,标题是: 被公安局长的车撞着挨打又挨拘。报道说,98年10月14日,辽宁开原的三轮车夫张贵成蹬着三轮车运送一个孕妇和小孩,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猛然听到一阵警报声,他急踩刹车,尚未停稳,就被左边开过来的一辆白色奔驰警车横着撞了出去。 报道说,这辆车是警车,装着警灯和警报器,但没有车牌号。撞人后,奔驰车里下来一个中年人,说张贵成抢道,要他赶快把孕妇和孩子扶上汽车送医院。张贵成说要等交通队出完现场。 “话音刚落,中年人猛地抬手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张贵成一个趔趄,大声问:‘你怎么撞了人还打人呢?’‘我就打你!’中年人照着张贵成嘴上又是两拳,张贵成顿感嘴部又疼又麻,一颗门牙被打掉了。忍无可忍,他握紧拳头准备自卫,这时忽听有人大声喊,老头儿,千万别还手,他是王立军!”当时,王立军是铁岭公安局副局长。 这件事的结果是:法庭判王立军无罪,而且把铁岭司法局长王海洲以诬告陷害罪送进监狱。 姜维平说,“从帮助李鹏的老友报仇雪恨,从绑架文强之子做人质,逼其检举揭发贺(国强)汪(洋),到唱红‘逼宫’,把装甲车开到大道上;从伪造乌小青自杀现场,到策划龚勇以身殉职;从陷害律师李庄到逼迫方洪方迪父子失踪;从借防范‘校园暴力’,急速扩充地方武装势力,从抓捕黎强,把出租车维权人士打成‘黑老大’,到公开抢夺李俊财产,从抓捕重庆宣传部副部长,逼迫媒体公开道歉,到诬陷和恐吓记者…..等等,王立军“已经成了文革以来,少有的酷吏。” 中国媒体报道,王立军到重庆后,很快整倒了汪洋提拔起来的前公安局长、司法局长文强,并在一年内执行了死刑;成立了270个专案组,抓了6百多“黑社会”头目,“从重从快”处理了彭志明、黎强、李俊、李修武、马当、王天伦、周祖云、陈明亮等一千多人,罚款、追缴、没收了他们的上千亿资产。姜维平说,“不过,事后人们发现,这些人不过是重庆的民营企业家,因得罪了薄熙来,而被扣上了黑社会的大帽子。” 姜维平说,由于王立军的“滥用酷刑”,互联网上流传许多重庆警方刑讯逼供的血泪控诉。大陆知名律师陈有西,就曾在上海律师协会演讲,详细披露李庄案的前前后后,在中国司法界和互联网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接着,北京律师朱明勇又公布了“重庆打黑第一案”主要被告之一樊奇杭被残酷刑讯逼供的多媒体视频数据等,也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因李庄案受到牵连和迫害的律师马晓军,2月7日提起行政起诉状,状告重庆公安违法限制自由。马晓军夫妇当时是北京律师李庄助手,本来因在法庭审理李庄案时出庭作证,但法庭却宣布是马晓军以书面材料“拒绝出庭作证”。 马晓军在起诉状中说,不是他不愿意出庭作证,而是警方强迫他不得出庭。警方将其一家监视居住,限制其人身自由,强迫其出具同意不出庭证明,强迫其逛街、吃饭、看电影,让被告工作人员摄像留证,试图表明马晓军当时是自由的,是马自己不愿意出庭为李庄作证。 姜维平说,薄熙来、王立军整了那么多人,但是,其中一个商人李俊,逃出了中国。李俊妻子和家人被“抓进去30多口”,资产被没收3亿。 *贺卫方:王立军事件是制度问题* 中国知名法律学者贺卫方去年曾发公开信对王立军说,“文强在炙手可热的时候根本不会意识到这种独立性的价值,但一旦沦为阶下囚,他也许幡然醒悟,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独立的司法,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尽管在现行体制上,公安机关具有超越律法的强势,但是,你作为一个兼职法学博士生导师,我相信一定会理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警察权要受制于司法权;公安需要尊重司法权,要接受检察机关独立的监督和审查,要维护法院和法官的独立性。其实,尊重独立司法对于手握大权的人一样重要。” 王立军的好友周力军的“王立军一语成谶”博文被新浪网管和谐了。他再度发文,继续谈王立军。他说,在现有体制下,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这包括那些制造不安全的人。尤其当你只是你个草根时,你要莫在别人的嘴里嚼着,要么粘在人家的鞋底下。 周力军说,他之所以发出有关王立军的第二篇博文,是因为他的第一篇文章“王立军一语成谶”,在网上短暂重现后再次又被网管和谐了。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执政党需要自我革命

执政党需要自我革命 作者:读者留言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1-31 本站发布时间:2012-1-31 14:05:01 阅读量:1346次 1月31日上午读者留言 萧瀚: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   大地 2012-1-30 17:32:07 我对韩寒从来就没有崇拜过,因而也不存在“转变”问题。早在四年前我在自己的随笔集中就说过:我们不能推倒一座老神,再供奉一个小神。几句愤青式的短语,竟然招来那么多人的吹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它只能说明,我们的眼睛被蒙蔽得太久,看见一只发光的昆虫就以为是天上的太阳。 —– 这位网友说的很有道理,什么东西才有不被质疑的权力,只有神。我们把毛“大救星”这尊神请下来,费了多大的劲,现在韩寒这尊小神可又不让质疑了,对于一个无神论的国家来说,岂不怪哉? Aant 2012-1-30 21:49:14 老夫愚钝,至今对这场疑韩案不明就理。我不明白这么多人是对韩的文章有不同意见呢,还是对其人有意见。我想如果对文章内容有意见尽可批评或批判,怎么成了对其人有意见而攻击呢?恐怕如果对其人有意见用不着这样攻其不着边际的一点而不及其余吧。 我信奉“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因此在私权保护传统深厚的国家,没有人会多管这种闲事———任何人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都有义务假定署名者就是作者本人。即使鉴于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有人感兴趣,也得有节制。二则哪怕是公共官员,在其不涉及公共利益的私权部分,舆论也无权侵入,更何况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这样的话。 Zhangkn 2012-1-30 22:14:45 胡搅蛮缠,不仅没有减少人们对韩寒的质疑,反而用“私权与言论自由”、“文革”的大帽子不许人们对韩寒进行质疑。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这里是个真假的问题,如果一个假的愚弄了整个社会,这就不是什么“私权与言论自由”了。本来就是个公众人物,怎么因为“不掌握公权力”就成为“疑似”公众人物呢?那些明星们都“不掌握公权力”,难道就都不是公众人物了?韩寒的作品有那么多的疑点,人们质疑是很正常的,这不是“严重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一方面说人们“毫无直接证据”,另一方面又说人们“无权要求作家自证清白”,这就难办了。 方、韩的官司如果真的打起来,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明朗的结果。方舟子只是对韩寒作品一些不合常理之处进行合理的理性分析,提出质疑,真相除了韩寒父子,其他人恐怕永远不得而知。本人觉得首先需要弄清的是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这是韩寒出道的第一步,是他成名的基础。这一步坐实了,我们尽可承认他是天才,是神童,如果这一步出了问题,基础有问题,那以后的大厦就是虚的。现在看来,这一步相对其他的疑点,是比较容易搞清楚的,如果司法能够介入的话。作文大赛复赛的时候,韩寒没有去,后来组委会专门给他开小灶,这本身就违反了程序正义。而且,监考时有说是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的、有说是三人在场的、还有说是一人在场的,这次单独开小灶的“考试,最后居然得了一等奖……这些居多的疑点,要人不怀疑都难! 阳明山庄2号 2012-1-30 22:50:29 韩家父子利用完了自由派媒体,把自由派像抹桌布一样甩掉,自由怕还巴巴地捧着韩家父子。可怜! 高田种小麦 2012-1-30 23:11:52 我看了萧瀚教授的“疑似公众人物私权轮”, 我觉得他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其倾向性,失去了公正的立场。 韩寒算不算公众人物?萧说是“疑似公众人物”,其实就是“非公众人物”,也就是不能承担“公众质疑的义务”,因此发动公众质疑就影响了个人的公众评价,从而造成对个人私权的侵害,从而涉嫌构成“诽谤”。 萧教授这么说似乎看上去好像很“逻辑”,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其实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1。如果韩寒不算是公众人物,那么方舟子对韩寒的文本分析式的质疑,即不可能构成任何侵权,因为“文本分析”是推测,没有虚构事实,而“虚构事实”是“诽谤”罪的根本要件。所以,认定韩寒不是“公众人物”–萧教授用“疑似公众人物”这种含糊说法来达到免除韩寒公众人物义务的目的,这其实也免除了方舟子文本分析的质疑所可能造成的“诽谤”责任。 2。方的质疑对韩寒造成伤害了吗?的确可能造成“伤害”了!这种“伤害”就是因为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从而影响了韩寒作为作家的社会评价,进而影响到了其商业利益。但是, 第一,这种“伤害”如果实际产生了,那也就承认了韩寒的公众人物地位,其实也就是其作家身份的公众人物角色。韩寒若不是公众人物,则这种伤害产生不了;如果他是公众人物,则他有接受大众质疑的义务。这同样也免除了方舟子的法律责任。 比如,我在微博上说:我家邻居小二,从来见不到他有女孩来找他,我猜测他会不会是个 gay 啊!–我这样说虽然很无聊,很可能会被邻居小儿找人打一顿,但是他想告我诽谤却很难成立,因为我只是猜测,我没有捏造事实,而且他因为不是公众人物,他也不会因为大众知道可能是同志,而失去在女性杂志上广告的收益,总之,他证明不了因为我的无聊而使他产生可证明的损失,即便他前女朋友作证也不行,因为那证明不了他们不是利益相关的。如果我说:他就是个gay. 那他要告我可能就真麻烦了,因为我捏造了事实。 第二,作为具有公众人物义务的韩寒(我认为作为把自己写的书卖给了成千上万的作者,至少在作家真伪方面有接受公众质疑的义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也正是在这种身份中得到巨大利益,所以,让其承担对应利益的特定被质疑义务(作家的作品真伪问题),是合理的。同时,也是对大众利益的对等保护。所以,方舟子对作家身份的韩寒的作品真伪的质疑,不侵害韩寒的私权利。如果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女儿是不是韩寒亲生的,那才侵害了韩寒的私权利。 萧教授这次的表现, 令人失望,立场代替了学术,情绪掩过了是非。 李钟琴: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 阳明山庄2号 2012-1-30 19:13:04 1、“韩寒”已是负资产! 2、按照民事证明标准,韩寒可以被证明是一个替身,加上合理推论,他极可能就是韩仁均的替身! 3、自由派继续支持一个假图腾,后果非常恶劣,不久即现! 4、我看自由派,很多人其实属“扑通界”,悲哀! 5、那么多人犯错,给“中国人的思维不合逻辑思维”的观点作了注脚。 6、支持李钟琴先生。 阳明山庄2号 2012-1-30 19:18:01 “韩寒”对自由的伤害已经很大,继续支持,继续伤害! 诚言 2012-1-30 19:38:30 面对韩寒对簿公堂的威胁,久经战阵的方舟子故作委屈地回答:“你重金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我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 ************************************************************ 楼主:你不认为方舟子这样说是一口流氓腔吗?连这种言词你还公然叫好,实在匪夷所思!在认同耍无赖的基础上,你又说什么“人家看在两千万的份上真来了,你韩寒又怕了,反而要告人家。即使人家找到的证据不足信,顶多人家拿不到你的两千万,但也不是你告人家的理由啊!”照你看来,韩寒连寻求法律自卫的权力也不能有,岂不比方舟子更极端?更霸道?收起你“转变”“觉醒”的那套障眼法吧,在配合极左们、正统们、“主流”们围击一个无权势的年轻人上,你本来早就选择死心与方舟子、司马南站在一边,何须“转变”?你在结尾处又顺带攻击李辉,更让人不耻! 冯梦云 2012-1-30 23:30:46 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的小孩与院士争文字的真伪,没伪也伪了!韩老爹为儿子代笔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代笔也没什么,只要代笔者不追版税也就没事了。方舟子对那悬赏有兴趣。 别说方舟子可胜诉,我也可胜。挑一个小孩的笔误太容易了。 Hxm 2012-1-30 23:58:52 在由韩三篇引发的倒韩这件事上,还是萧翰说的好:“此次疑韩行动若成功,远比它失败来得可怕,因为它会给邪恶的逼人自证清白赋予生命力,开启恶例,而它践踏私权的恶劣性质将被漠视,倡导保障私权者也都会成为笑柄,同时会影响墙头草们转而支持这种行为。因此必须反对自证清白这种邪恶的做法,反对自证清白就是反对肆无忌惮践踏私权的暴民。” 胡温近 10 年未在家过年   Michael_xgw 2012-1-30 17:44:08 1,作比不作强;2,作秀也是一种力量。 孔庆东和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 逝水年华 2012-1-30 17:44:08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社会没有了良心,知识分子还在吗?专家,教授何其多,你们在干什么? 专家称中国龙形象被复杂解读   Michael_xgw 2012-1-30 17:46:30 “它差不多是世界上已知最有本领,却最无害的动物”,有意思:) 言论自由也是有边界的 明然 2012-1-30 18:04:39 曹思源先生的大作:党内分权制衡的来历和经验是一篇极好的文章,如此深刻的反省。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有多么重要,对于那种片面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而无视历史上曾经的“集中力量办坏事”的丑恶行径又能做何解释呢!!! 从1958年到1969年这13年的史实是如此刻骨铭心啊。痛定思痛,——“这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告诉我们,在高度集权的条件下,中共“八大”以来,党代表大会未能按规定行使决策权,未能按规定制约执行权,未能有效发挥监督权,是与反右派、大饥荒和“文革”这三大人祸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都是令人终身难忘的教训啊! 没想到,今天下午18时发现此文被参数错误了。(这是我在2012年碰到的第一篇被参数错误的雄文。) Shibuya 2012-1-31 12:01:43 这也是一种言论边界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Cctvcctv 2012-1-30 18:11:11 龙泽天这种货色其实很可怕,表面上好像很关心人民的疾苦,实际上却是鼓吹专制主义那套做法,与重庆有得一比。专制极权主义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人民的疾苦,就像希特勒当年那样,上台不久就改善了德国人的生活状况,可是付出的代价是自由。而没有了自由,那么所谓的面包终究有一天也会失去的。 龙泽天那么称许毛泽东时代,可就是不想想当初为什么举国上下都齐心协力要告别毛泽东时代、走向改革开放?难道上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人都发疯了? 熊大雄 2012-1-30 22:05:23 龙先生的所谓革命,其实在所披露的访谈中已显现大致意涵,那就是“向后转,齐步走!” Aant 2012-1-31 9:27:08 我的期望是:如果谁能把“社会主义”说清楚,我就支持谁。 天竹 2012-1-31 9:43:12 本人在该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执政党就不需要革命了吗》,对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必要性作了阐述,对主张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提出了质疑。龙泽天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当前最重要的是执政党需要自我革命,提高自觉革命的意识,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政党运动,发动党内外的群众把我们的党整顿好。 墨汀 2012-1-31 9:46:49 这两天认真的阅读了龙泽天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又读了此前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吴敏先生同感,真有“剑指命穴”的爽快感!且不论其“只有”是否立论精确,文中所指则直言不讳思路清晰,比起诸多隔靴搔痒的繁文缛节痛快多了。我声援龙泽天,也愿继续读龙先生系列文章,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对龙泽天一类党内思考者抱以深切的期望! 可恶的特权车   逝水年华 2012-1-30 18:25:25 去年腊月我省的某B省长来我小县城视察,一大早大批的警察都到大街上为他站岗去了。在老百姓的眼里B省长的脑袋连个西瓜的价钱都不如,还需要那么多人护卫吗?全国人都知道官不是选出来的,都不知道官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当官的威风无论电视,还是生活中都见过。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只知道政治人物是何许人也。 冤不可极、怨不可积   逝水年华 2012-1-30 18:53:29 叩问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权力面前苍白无力。权力没有遇到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监督 ,它一定是横行的。 木然:以宽容达共识   迷途汉 2012-1-30 19:03: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 —-你这样理解宪法,但掌握宪法解释权的领导同志估计跟你的水平不同。 只有他们的理解跟你的理解一致了,宪法才真的是宪法。 暂时来说,中国宪法还仅仅是一个花瓶—-如果你否认,我也没有话说。 Jjm59 2012-1-30 20:12:51 是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而不是被体制所害的人。让理性的对话代替极端的对抗。 一言酒鼎 2012-1-30 20:20:20 “以宽容达共识”在民主体制下是成立的,在官僚权贵体制下则难以成立。因为,官僚权贵们总是利用特权之便侵占、侵吞、甚至是抢劫其它社会群体的权益,这种状况下讲宽容和共识,结果只能是其它社会群体在特权压迫下的忍气吞声,以及对特权作恶行为的姑息纵容。 辰子申 2012-1-30 21:18:35 盼望着政治多元化到来。 有话要说 2012-1-31 13:17:28 而思想的多元化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思想多元化就有可能成为权力的玩偶,留则有用,弃则无用。 ———————— 思想多元化就有可能成为权力的玩偶,有用则留,无用则弃,有碍就禁,有违就杀。不幸,这么做(成为权力的玩偶)却有“制度的保证”。 有话要说 2012-1-31 13:28:58 蔡英文说:“我们承认败选,也愿意接受台湾人民在这次选举里面所做的决定。。。。但是,这并不代表,在野就没有力量。” ———————— 他居然没有说:我要上井冈山去,建立红色政权,解放你们? 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打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逻辑,证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被抛弃。都是体制惹的“祸”。 《阳光》杂志介绍   迷途汉 2012-1-30 19:07:21 单看杂志的目录的标题,似乎这个“阳光”(杂志)跟那个“阳光”(阳光卫视)不是尿一个壶的吧? 如果看错,请陈平先生原谅。 Maomaoyu 2012-1-30 21:16:43 祝贺这缕《阳光》滑入我们精神的天空! 文化强国战略:跳出文化自负与自卑窠臼 迷途汉 2012-1-30 19:11:21 所谓夜郎自大,不是夜郎王就比中原皇帝弱智愚蠢,而是信息流通不足而已。 但现代的夜郎,在信息充分拥有的情况下,还继续的自大,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一是弱智,逻辑混乱; 二是利益攸关,死不认账; 三是给人蒙蔽,但也是下人投其所好,就一直发梦了。 冯梦云 2012-1-30 23:45:53 中国文化相对文革前己经引世瞩目。被淡化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苏共的纯洁性是怎么一步步丧失的 迷途汉 2012-1-30 19:14:48 看这个帖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斯大林死得太早,不然,要是他万万岁,就没有苏联体制(苏联分裂和苏共下台并非必然,但体制的崩溃却是必然)的崩塌了。 德阿卑之尘 2012-1-30 19:40:39 怎么丧失的?说得好像有过似的 胡适先生晚年喜欢的两个格言 逝水年华 2012-1-30 19:17:17 专制是不允许有不同声音存在,执权者为了屁股下的位子稳固,根本不需要什么容忍的德行。争鸣还需有争鸣的空间,对牛弹琴与默而生之无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上 ) 12-34-56 2012-1-30 21:34:25 前言不达后语,逻辑一片混乱。 天竹 2012-1-31 8:32:41 很尖锐,很深刻!但愿中央领导听听逆耳之言。 Jzzh 2012-1-31 11:26:32 我不赞成龙的结论,但对龙指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是同意的,如对腐败、对城镇公民最起码的土地权与居住权的剥夺、对税收政策等等。 所以我不能点文不在理而只能点启发借鉴。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下 ) 迷途汉 2012-1-30 19:20:13 答:错,在资本主义里,股市恰恰是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 —我倒糊涂了,这个“社会主义”是什么特色的啊? 为什么我小时候就没有见到有中国大陆的股票市场? 现在有一种趋向,先是对很多福利国家加上“社会主义”的头衔,然后论证出“社会主义”的正确,再然后据此证明我们走着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 我60岁了,很难理解如此逻辑。 还不如金胖子干脆另起炉灶的叫“先军主义”或“主题思想”呢。 韩寒和方舟子大战自由情 诚言 2012-1-30 19:52:42 “对高官放个屁是要不得的,搞不好会出人命,方舟子不会上韩寒这个当。” “方舟子到处打假,却不知最大的造假群体在官场,如果韩寒和方舟子携起手来共同向权力造假开战,幸甚!” 这两句话直捅方舟子一伙的心窝!方舟子的打“假”,不过是取悦于权力而已!支持木然先生的大是大非观! 判死吴英,笑死贪官和赖昌星 Youke 2012-1-30 20:14:55 河南商丘的以吴振海为法人代表的“未来农业”集团非法集资7个多亿元,许以高利回报,结果坑害了省内外成千上万的的普通百姓,这个大案曾震惊海内外,是典型的集资诈骗案。却无一人被杀头。 法院判决书认定:“经核查,未来农业公司先后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共非法集资784609376元,用于生产经营的仅有8000余万元。截至案发,尚欠6645名群众的集资款计333780531元。” 而从法人代表吴振海到其他从犯却无一人被杀头。请看相关链: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2733/12101529.html 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不同的人,有一百种解释,一个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在生死面前,不能够如此随意和不公道。 Jjm59 2012-1-30 20:26:41 刀下留人!经济犯罪,死刑一定要审慎。 断线风筝 2012-1-30 21:20:36 如果我们有人民陪审团制度,吴英死不了,但我们没有,她,便死定了。 和光同尘 2012-1-31 12:14:31 刀下留人!!!!! 期待几大律再次出手!!!!!!!! 让这个社会一步步走向法治!!!!!!!!!!!! 让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名正言顺 Heiwala 2012-1-30 21:08:10 看了文章,我们的政协委员的素质真让人担忧哇!最起码您得把话整利索了吧?这篇文章适合给小学生当改错练习题素材。 右派的恩怨与狭隘 云岫峰 2012-1-30 21:55:06 我也是右派二代,我支持刘仰。 复兴传统中的帝王味道 黄怡剑 2012-1-30 22:08:21 在我国很多文化活动中封建帝王文化的复辟并非中央政府的权力推广,而是我们一帮“善良勤劳”的国民自觉发扬祖宗国粹,积极维护“优秀文化传统”的“义举”。我国孔子学院正逐渐渗透到西方,暗揣中国的封建帝王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我国一批饱读国学的有识之士蠢蠢欲动,披着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的外衣,大肆向我们的孩子兜售历史垃圾和精神毒品,残害自己的同胞及孩子。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孕育什么样的国民。 李伯勇:韩寒 “ 变轨 ” :个人和社会的迷茫 诚言 2012-1-30 23:32:13 这才是一篇谈韩方之争的好文章! 阿C 2012-1-30 23:33:39 有从头至尾经历过文革,且开始或已经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向李先生致敬!因本人当年也在程世清治下的江西文革过,所以对李先生之所言更是感同身受。哦!跟帖是不能见光的,那,还跟个P. 高新军: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能否重新夺回执政地位? 天竹 2012-1-31 7:34:34 是一面镜子,何其相似乃尔! 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 Wang_lb 2012-1-31 7:51:32 很大的可能是韩仁均写的。医生把韩念园,如果是韩寒是园寒,没什么侮辱意思,但是猿人君却有侮辱的意思。 疥疮是皮肤病,表现是疥虫在皮肤薄弱处寄生。典型表现为即指縫、手腕、腋窩、乳房、腹部、生殖器出現搔癢的小紅疹。任何一个皮肤科医生不会把‘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看成疥疮。什么叫特定部位?什么叫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病人的主要表现和疥疮的表现差十万八千里!哪个医生会把他当成疥疮来看?建议写作前咨询一下医生或查一下资料。楼主明显是个外行。文学写作不会写实,但是文学是来源于生活。不会一个疥疮患者把自己的疥疮写成其他症状! 读了《二十四史》,但从未说他读完了《二十四史》–是啊,我读过一两页大英百科全书,是不是也可以说我读了《大英百科全书》?韩寒的意思明显是通读了《24史》,难道他说的《管锥编》《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也是只读了一两页,也在那里大谈特谈这些书?,没有通读一遍,谈读过的书不是肤浅吗? 再有,网上做过实验,一张普通纸在杯中放置100多分钟没有下沉。不知道楼主怎么看这个?还有新概念大赛,韩寒考试迟到,考题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情况下怎么拿的第一名能说道说道一下吗? 春申君 2012-1-31 13:20:43 支持打假,韩天才必将露出原形。不学必将无术。 汉人中心论 Wang_lb 2012-1-31 7:54:48 判断文明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文明本身是否可以进行规模化复制。—-这是哪家的标准?再说即使按你的标准算,游牧文明也是落后文明。汉文化传播到了东亚和南亚。倒是游牧文明传播出去总是被当地文明同化。消灭西罗马帝国的匈奴贵族阿提拉被同化了。占领伊朗的蒙古后裔被伊斯兰化。 不能不读的哈耶克 Wang_lb 2012-1-31 7:56:53 只看见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因为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自由、有平等所以他们是一家?楼主注意到了他们的根本不同没有?只要有相同之处的就是同一种东西吗? 乔良:资本输出要以强大军力为后盾 天竹 2012-1-31 7:59:02 走当年苏联的路子吗?它的军力很是强大,但还是解体了,怎么解释? 迷途汉 2012-1-31 11:23:35 资本输出要以强大军力为后盾 —我不知道1960年后在全球 进行了“资本输出”(同时有技术)的日本,如何“以强大军力为后盾”。 要是没有跟人类的大多数具备相同的价值观念,人权观念还停止在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者那水准上,就算去外星人处借来先进武器,我们就叫“达到理想”了? 一年前致吴敬琏先生的信 北方船夫 2012-1-31 8:40:30 人无完人,理解并支持作者,还原历史真实公德无量!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破除六大思想禁锢 天竹 2012-1-31 8:54:40 作者口口声声强调的“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吗?这样的社会形态是如何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吗?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属于后者,那岂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缪一轮荐文: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Abcde 2012-1-31 10:16:54 周山此文直指现执政者执政理念和文化底韵的匮乏与贫困,也撕开了所谓儒家宪政主义面纱后面所隐藏的那种无知和苍白。这一届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庸碌无能早已为世人所知。下一届可能也强不到哪里去。因为现有的这种非民选的且竹幕后于小圈子里遴选接班人的政治体制就如同皇权制度一样,也只能造就出政治庸才来的。 明然 2012-1-31 10:29:56 首先,感谢缪老推荐的此文。本人迫不及待的拜读了此文,受益良多,可谓难得之佳作。读后,深感周山先生的论述真是像缪老所说的一样:“全新阐释,令人耳目一新、倍受鼓舞。”“此文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毫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1,从人类文化与“水”的结缘开始,根据中国古代文物(包括文化遗址)的考证,证实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阐述是有说服力的。进而论证了中国古代“龙”和“凤”的文化标识。这点本人还是首次看到,深表敬意并赞成。 2,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起源“周易”进行的说明是非常客观的。“周易”号称是群经之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水”。对“易经”中“乾”“坤”两卦的解读也是有独到之处,其用于阐述的四个支撑点,可谓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无论对“个人”还是“团体”和“国家”都极富指导意义。 3,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虽然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可是像周山先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在阐发中出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展开”的提法,是具有独到见地的。一个“出新”,一个“展开”,非常具体的涵盖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解读,即具有可操作性又极富远见,比近日那些高官的文化空谈和犬儒们制造的文化垃圾要强百倍。 最后,感谢周山先生的智慧大作,希望能够在选网上看到更多的如此令人“解愚开智”的佳作。收藏此文。 钟吾:也谈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   阳明山庄2号 2012-1-31 10:40:03 1、萧翰的那篇文章通篇冒着荒谬之气,这盖因其只问立场不问是非之故,可惜,韩家父子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还抱着韩家父子的大腿不放,哎,堂堂的法大教授,被两个高中生玩弄鼓掌之中。 2、扑通界还有多少啊类似的人物啊! 高人:我的困惑 明然 2012-1-31 10:46:43 爱读高人兄的文章。读高人兄的文章就是有意思,笑谈之间把该说的事都说明白了,事情也基本办妥了。如果有“天上下锥子落进针眼里——巧事”之说,我想大概那是因为司马南的这个“眼”比别人的都“大”而矣。呵呵! 丁咚:大国的落寞与浮躁 迷途汉 2012-1-31 12:03:32 先有“强大的中国人”,探讨“强大的”中国的建设才有意义。 逝水年华 2012-1-31 12:21:08 自己有一整套价值观,首先成为自己的国民的信仰。连自己的国民都不信的东西拿出去也是显眼。对岸是什么不清楚,摸着石头过去见识后果吗?整出一些貌似有价值的观点企图楔入人民的意识之中,代替人民自己思考评判。老百姓不信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只信自己的利益比较。比较的结果正道获利比邪路获利更艰难。崇尚的东西在卑鄙者面前形惭影只,权力者露出本来面目时他们所推崇的耀人的价值灰飞烟灭,只有专横,凶残,没有良知。 彭宇案:一场没有赢者的游戏 和光同尘 2012-1-31 12:24:47 “4年之后的今天,南京市政法委书记突然揭开了“彭宇案”的面纱。当我们真正抵达“彭宇案”的真相时,还相信这是真相吗?” 问得好啊!人们还会相信他们所说的真相吗?? 真希望每天每发生公共事件时,有这样一个大家好能够相信的声音能够传递出事件的真相。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但是,是否还是那句话:**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 若水:在世界大选年看民主的不同形式 墨汀 2012-1-31 12:51:07 民主话题经久不息,不同时段不同角度不同理念不同利益……自然有不同的解读,看的有些累了。 想起2008年初我在一篇谈论民主的网文后的留言,拿出来晒晒,至今依然这般理解,实在是愚钝: 回首2007年,民主在网页及各类媒体上都俨然成了主题词,执政高层在期许民主、知识界思想界在辩争民主、普通民众亦在品评民主。从“五四”以来近百余年中国人似乎一刻也没忘记过民主,然而民主却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总是开国人的玩笑,面对可期却不可得的民主,国人更多的是无奈。 感谢老祖先创造的汉字是如此直白坦诚,望字生義即可知其梗概,民主即民作主、民为主、民是主……,总之民主离不开民—-民心、民意、民权、民生……。然而近百年来不同的利益阶层把民主纳入了主义,本来简单的思维就人为的复杂化了,非得给民主加贴标签,使得直观的理解被抽象的描述所困惑,民主越来越玄乎、越来越让民看不懂了。 民主,让民作主,是否把一切围绕实现让民作主作为施政目标,是对每个时期主导社会走向的执政阶层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唯一检验标准,这主义、那思想,你是我非、争长论短,在让民作主还是为民作主这个真主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还是少谈些主义,多务点实际,把复杂的事变筒单,在推进中觅㨗径,只要不只是为了把民主当作光环,只要是真心实意的顺应民主潮流,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功实践,就没有不可借鉴的理由、就没有筒单肯定或否定、筒单接纳或拒绝的理由,取其长补己短何乐而不为?,还是汉文字的直观比搜肠刮肚的钻牛角尖更“民主”些。 以上是读了“西方民主模式VS中国民主模式”后从小学生的角度解读当下涉及民主的主义、模式、正伪之争,还是觉得推进民主时不我待,全力促动决策层真正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的执政理念乃当务之急,己经争论了百余年,难道国人还要在知识层思想界的辩争中再等百年?! 草菅 “ 公民 ” 生命终究会付出代价 有话要说 2012-1-31 13:03:14 为什么要批判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活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长寿。 北京为何在伊核问题上改变了态度? ——谌青凡 ———————————————— 为什么要批判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让社会主义拼死拼活追赶了一个世纪还没有追赶上。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