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

德国之声 | 薄熙来案折射党内分裂,拖累经济改革

薄熙来案开审在即,路透社认为,鉴于薄氏仍然有相当多的支持者,他们不仅给党内团结造成难堪,也会成为重大经济改革的掣肘力量。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共上层担心,不论对薄案做怎样的判决,是死刑还是终身监禁,薄熙来的支持者即政治保守左派和经济贫困者都会被点燃不满情绪。对中共而言,风险在于,这些人仍是改革的掣肘,因为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私有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市场动力。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党内人士说,”薄熙来在政府和军队仍有很多支持者和同情者。” 轻判重判?赶紧判! 检察院对薄熙来的指控是贿赂、贪污公款以及滥用职权,本月晚些时候将由山东济南中等法院开庭审理。该案也是继”四人帮案”之后中共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 薄案在很多地方很难让人沉默,也是因为一些受到腐败怀疑的高层领导并没有被公开调查。2007年薄熙来被任命为重庆党委书记,他将这个西南大都市变成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地,与此同时,由国家带动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内左派纷纷围拢到薄熙来周围并高唱赞歌。 一个同太子党有联系的信息来源说,”如果薄熙来这么坏,而中共真的要打击腐败,那么为什么不调查温家宝家族?”《纽约时报》去年曾发表长篇调查报告,称温家宝家族在其执政期间聚敛财富高达27亿美元。该消息来源说,”薄熙来被看作做了很多好事,他出事是因为输掉了一场政治游戏,而不是腐败。” 一个同中共高层有来往的消息来源说,薄熙来承认两项对他的指控:贿赂与贪污公款。这将对轻判有利。但薄否认了”滥用职权”的指责。目前并不清楚,这一讨价还价的结果能否维持下去。 路透社的分析说,在中共控制司法体系的中国,政治敏感案件中还从未出现过赦免的例子。对习近平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左右逢源的案子。对薄熙来轻判的可能性较大,但这又会惹恼希望改革的自由派。以上党内消息来源说,”无论判决是轻还是重,都很难让两派都满意。”但中共领导人希望赶紧为该案打上句点。中国时评人、历史学家章立凡说,”他们想尽快结束该案,让它成为过去,并重获新的团结。” 经济改革需要党内支持 另一个接近党内高层的消息来源说,习近平必需处理好薄案,因为接下来的数月是中国新政府的关键时期:今年9、10月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会大力鼓动经济改革,为此,他必须赢得大约200名中央委员的广泛支持。”习近平的工作中心是确保经济继续发展并保持社会稳定。” 一个同习近平和薄熙来都很接近的消息来源认为,虽然习近平的强腕能力超过前任胡锦涛,但他仍处在巩固权力阶段。”他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邓小平”。”他没有毛邓的权威。毛和邓说’一’,没有人敢说’二’。”不久前中国外交部网站发表江泽民对习近平的称赞,便是对习近平尚未巩固权力的一个折射。薄熙来案开审前,在中共党内仍有实际影响力的江泽民发出这样的呼吁,可以看作是要求党内战胜分裂,统一思想的信号。 习近平偏左是政治需要? 习近平试图推进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其中包括开放银行领域并对利率政策进行改动,在目前国企控制的能源与电信领域,引入更多竞争。但中国的传统左派对私人企业深怀疑虑,他们认为,老百姓收入的巨大鸿沟是由私有经济引起。 习近平十分关注薄熙来支持者的言论。他在今年年初曾发表讲话,支持改革前后的各三十年不能分割和对立的左派观点,而这一点则遭到支持改革的自由派的批判。一名亚洲国家的外交官认为,”习近平并非要复活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他这样做是政治需要。” 来源:路透社  编译:李鱼 责编:苗子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一五一十周刊118期:政客退与休

编者的话 最近,一位退休高官在《大河报》发表了题为“观猴有感”的文章。虽然名义上是退休人员的闲来之笔,但其观点却在捍卫作者赖以执政的政治秩序:原始社会分配不公,“只能靠强力来解决食物分配问题”;“原始族群的首领担负着带领大家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种群作斗争,守住领土,保护生存资源的责任,只有强悍的男性才能胜任。” 更有趣的是,FT中文网专栏作者老愚读出了观猴者对退出权力中心的无奈:猴群权力交接时,公猴经过一番残忍的厮杀,最后根据成王败寇的“公平”原则,完全屈服于新猴王的威严之下。在老愚的眼中,某些高官过惯了颐指气使的生活,退出后还不厌其烦地撰写人生心得,只是他们“积郁于心的竞争过程”和“委身党国磨盘所经受的碾磨”,却是不打算留给这个世界的。 在当代中国,退休政要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曾经指点江山、风光无限的他们,“告老还乡”后能否耐得住寂寞?现有的制度是否留给他们发挥余热的空间?较之国外同行,中国的退休干部是否太忙?这是本期一五一十周刊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退而不休”在中国政坛并非稀罕事。史学家章立凡提醒大家,邓小平是在卸下所有党政职务之后,才做了南巡讲话,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定方向。不过,依靠“丰富的政治经验”、“深厚的人脉”和“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推动经济改革的邓小平,却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他一再强调的政改。 回顾政客“退而不休”的历史,郑永年教授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老一代政客持续“发挥余热”的负面影响。刘军宁则盘点了中国政治三十年来极为重要的一次变革:从领导人终身制向任期制的演变。在去年举行的十八大上,二位所关注的新老交替全面展开。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结合了本轮换届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政权交接制度化的进程,以及新领导层面临的新挑战。 在本期周刊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列举了一些境外政客的退休生活。社科院教授党国英有感于华盛顿拒绝二次连任的事迹,感叹其宪法精神为美国政治文明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刘岩川则列举了西方退休政要以各种名义赚钱的现象,从经济角度证实“洋干部”也有发挥余热的癖好。最后,黄文治聚焦于一位以非正常方式退出权力架构的政客:早年叛变革命、晚年客死他乡的龚楚。龚楚的回忆录,揭示了一位有理想的革命青年被暴力革命、教条主义和政治内耗疏远的过程,为后人了解早期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周刊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编者的话 目录 【状】 8-1  老愚:退休高官为何写观猴心得? 8-2  章立凡:不可复制的南巡讲话 【析】 8-3  郑永年:政治退出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8-4  刘军宁:从终身制到限任制——盘点三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 8-5  李成:中共政权交接制度化分析报告 【观】 8-6  党国英:华盛顿总统为什么不寻求第二次连任 8-7 刘岩川:西方退休干部的谋生术 8-8  黄文治:从《龚楚将军回忆录》看龚楚何以会变节   全刊下载: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95e061b1bdd49a36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章立凡:不可复制的南巡讲话

中外历史上鲜见这样的奇迹:一位退休政治家在垂暮之年,以个人的政治余热,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也改写了未来的历史。邓小平做到了。   岁月不居,从意气风发的改革年代一路走来的人们,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二十周年,难免百感交集。或许是评价的时机未至,或许是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不便言说,未见有隆重刻板的官式纪念。眼见这难忘的日子悄然飘过,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作此祭文,浇奠两代人消逝的岁月、理想与激情。 “南巡”在历史上曾是君主专用语,康熙、乾隆祖孙曾各自有六次南巡,均包涵政治意义。历史名画《康熙南巡图》至今传世,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称:“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将南巡和西征(开拓新疆)视为平生两大功业。 在共和国历史上,“南巡讲话”并非正式名词,官方的说法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南巡讲话”也不是邓小平的创举,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出京“巡视” 尤其是当他的主张无法贯彻时,便出京沿途宣讲,造舆论扭转形势,这法子屡试不爽。最经典的事例,是他在1971年最后一次“巡视大江南北”,一路发话敲山震虎,最终引爆了林彪事件,这些讲话也被称为“毛主席南巡讲话”。以此类推,发表了讲话的“南巡”,往往政治意义非常。 一、“南巡”的政治意图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他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成为他所自称的“平民”,但仍是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第一平民”,守护着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1989年6月的重大政治事件后,中国在国际上遭到孤立,外国投资纷纷撤离,改革开放陷于停顿,甚至出现倒退,国内否定改革开放的暗流涌动。他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经济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和股份制改革统统插上“资本主义”“自由化”标签。针对这些挑战,邓小平 1991年1月在上海提出开发浦东,不要“囿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解放日报》发表了署名“皇甫平”的几篇社评,转述邓小平的意见,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非区分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这些文章招致了来自北京的围攻,提出了所谓“两种改革观”,质问改革“姓资姓社”。 中国的政治风波,也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潘朵拉之盒。曾长期处于极权主义体制阴影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因改革滞后民怨沸腾,政局出现连环动荡。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在1990年10月实现统一。在1990年7月的苏共28大上,对改革路线的分歧导致了苏共领导层的分裂; 一年后发生“8.19政变”,导致苏联解体,有着74年历史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自1990年12月起,民主化浪潮冲击波所形成的骨牌效应,令共产党在波 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先后失去政权。 “老朋友”们一个个倒下,难免物伤其类。否定改革的人们打出 “反和平演变”的旗号推波助澜,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舆论。有人主张将“反和平演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列为两个中心。中央党校办起了省部级反和平演变学习班,农村准备重搞“社会主义教育”。除了利用报刊媒体上大造声势,各种“反和平演变”学习文件、宣传册子也纷纷出笼,下发到各单位。 在国内外政治气氛下,邓小平开创的改革事业岌岌可危,面临半途而废的危机。这位“打不倒的小个子”已经88岁,形式上不再拥有任何权力,两位得力助手已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他不得不亲自出马,以打破常规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历史功业。 二、退休老人的政治奇迹 “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孙子兵法》孟氏注),统兵之道与为政原理相同。一生经历三落三起的邓小平,毕竟是 运作政治形势的老手。与晚年的毛泽东相比,他虽已没有正式的权位,但丰富的政治经验、深厚的人脉资源和一言九鼎的影响力,无人能与之匹敌,这就是政治老人的所谓“势”。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家人陪伴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这位高龄老人以颤抖的声音和手势,高调放言,形成巨大的政治冲击波。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他指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他重申了对市场经济的支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形成记录的文字中,最具震慑力的是这段话: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 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南巡中,老战友杨尚昆陪伴左右,昭示着他的抗争得到了军方的支持,这也是“南巡讲话”能迅速扭转改革倒退局面的关键所在。一个月之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变,《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的社论,“南巡讲话”被整理成中央二号文件下达,《解放军报》提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口号。被打压已久的改革派也高调反击,收复了大片舆论阵地。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思想,主导了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党代会政治路线,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地位。 中外历史上鲜见这样的奇迹:一位退休政治家在垂暮之年,以个人的政治余热,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也改写了未来的历史。邓小平做到了。 三、“南巡讲话”的性价比 “南巡讲话”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邓小平逝世也已经十五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繁荣背后,则是急剧的体制腐败和社会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 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邓小平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但通篇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此前,邓小平曾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应有之义:“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的谈话》) 1989年以前,经济与政治的两只改革车轮,相对而言是同步并进,即便后者稍慢,但距离不会太大。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改革形势整体停步不前,国内矛盾尖锐。素持“猫论”的邓小平通过“南巡讲话”,机智地撬动杠杆,将全民推入商海,重启了经济改革的车轮,暂时渡过难关缓和矛盾。这固然是邓氏实用哲学的成功典范,但长远来看,赢得经济的代价是政治后遗症。 邓小平在1985年就说过:“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长期停滞,权力寻租所造就的体制性腐败和权贵资本,如今已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以改革的名义滥用公权力,侵害民众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致人们在颂扬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时,很难评价改革是否算成功了。 四、“强人政治”将走进历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资讯的垄断,加快了普世价值的传播,地球村居民的智能插上了翅膀,领袖的“奇理斯玛”光环日趋黯淡,不仅穆巴拉克、卡扎菲等独裁者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连普京这样的强人也面临公众的背弃。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讲究游戏规则,“强人政治”正在逐渐被“常人政治”所取代。 “南巡讲话”是改革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历史评价或许还要再过几十年才有定论,而其所留下的思考,也是多层面的。 据学者王占阳统计:从1989年初至1990年底,邓小平先后四次使用过“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提法。但从1991年起他就不再讲“稳定压倒一切”,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转向“改革压倒一切”了。最近,“皇甫平”的主要作者周瑞金先生大声疾呼:“改革,确实又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历史时刻了。只是, 世上已无邓小平。也许,人们期待着一次新的‘南方谈话’?” 的确,世上已无邓小平。作为革命年代和威权时代的孑遗人物,他有幸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头号改革家。“南巡讲话”的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强人的胜利,同样也是不可复制的特例。在专制传统积淀深厚的国度,社会变革往往需要强力人物的推动,台湾的蒋经国就是一例。历史机遇稍纵即逝,邓小平未能在有生之年重启政改;时过境迁,一个淘汰精英的体制也复制不出他那样的政治强人。 改革开放和“南巡讲话”所推动的市场化经济,唤醒了国人沉睡 数千年的权利意识,也给一切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培育了掘墓人。无论是在批判“两个凡是”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保住毛泽东的偶像地位,还是在处置北京政治风波后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所守护的政治底线,就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近十年间,由于摸石头上瘾和短视的维稳思维,已错过了主动过河的最佳改革时机。尽管“永远执政”是历届领导核心的底线所在,但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在于后者必定打破底线,执政者须有所抉择。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日益觉醒的民权意识与落后的执政观念的矛盾。正如汕尾市委书记所慨叹的那样——“老百姓变得越来越聪明”,最近广东乌坎村农民维权所达成的妥协,表明民众在与官方的博弈中变得越来越睿智和理性。群众已经过河,领导还在摸石头,一个长期执政缺乏竞争而活力尽失的政党,如何面对多元化的世界、觉醒的民众和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如何顺应民主化潮流而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已不是居高临下的“顶层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特殊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令广东成为近代历史上新思潮和政治经济变革的发祥地,从变法维新到共和革命,从国共合作到革命军北伐,从深圳特区到“南巡讲话”,乃至探索中的“乌坎模式”……睁大眼睛看看变化着的世界和中国,忍不住呼喊中山先生的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2012年2月5日 风雨读书楼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共产党好”标语亮相北京街头

据“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中国梦”系列广告亮相北京街头,包括“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等直白标语。网友发出“神评论”:“一夜醒来,重回文革。”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等媒体报道,”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亮相北京街头,随消息刊发的多幅照片显示,该系列广告为中国网络电视制作,包括”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百姓乐”、”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改革开放好 日子比蜜甜”、”中国何以强 缘有共产党”等直白式标语夺人眼球,也引网友纷纷吐槽”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仅在网易就有13万多人参与讨论,网友表示有”一夜醒来,重回文革”之感。 网友”自封伟大正确”表示:”谁发明的幽默广告, 那个朝代的神话故事?”另一网友”注射发炎”评论道:”有些事,明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或者很让人觉得反感的事情,偏偏要公然挑战眼球,只会起反作用”;未署名的陕西网友也表示:”别的我不信,但有一个定律我信’好医院从不打广告,成天打广告的医院肯定不怎么样'”;更多的网友也以标语回应:”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瓜农被城管打死了。” 今年3月17日中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呼吁13亿中国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时间引媒体做出各种解读;早在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后顺利上位的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携中共新一届领导层集体亮相,第一次提及”中国梦”。习近平上任以后出访俄罗斯和非洲国家时,也多次提及”中国梦”。”中国梦”成为继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和谐社会”后新执政者和中共宣传中的标签语汇。 今年3月27日起,中国官媒旗下的人民论坛呼应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发起一个名为”信心.信念.信仰”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题目包括:是否赞同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加快推进改革?是否赞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法等内容。投票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人对”中国梦”说不,该调查结果已于4月15日被删除。今年4月,原中共意识形态掌门人、中共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参加中宣部、共青团、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梦”宣教活动上,指令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植入教材、课堂和”进入学生头脑”;此次大规模的标语口号直接亮相,疑”中国梦”宣传再升级。 “意识形态回潮,原因在于执政者解决现有问题乏力” 早前香港《开放》杂志主编金钟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习近平班子提出的’中国梦’是经过考量的,打破了以往如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胡锦涛的’维稳’等旧有话语,习班子试图用’中国梦’这样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软性包装”;金钟也指尽管”中国梦”的提法还算新颖,但中共当局从未摒弃一直以来的意识形态套路和洗脑方法。 另一位中国知名历史学者章立凡早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指中共当局喜欢试图将宣传变成一种群众记忆,他也认为这些口号也体现了中共一成不变的执政思维,特别是习近平今年一月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等,完全打破了公众此前对新政的希望。 中国知名文史研究学者、《九一三回望–林彪事件史实与辩析一书》的作者余汝信向德国之声表示,已经注意到中国媒体上关于此次”中国梦”广告的图片宣传,及近期中国官媒连篇累牍的”倒宪”文章,显示出一种意识形态”回潮”迹象,而根本原因在于,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共当局无计可施,试图以”毛时代”的方式来解决现有贪腐等问题:”目前解决现状的问题,比如腐败等问题,没有其他方法,好象文革方法能解决?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主张,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回到四十多年前,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情况。” “如果要走文革之路,这是错误的” 就在上个月,习近平到河北调研,频繁引述毛泽东六十年前的”两个务必”、”六不”等语,表达反腐倡廉决心;章立凡也认为习祭出毛泽东红色大旗,目的在于巩固中共统治,同时也宣布政改之门的关闭。 作为文革史的资深研究者,余汝信也警示道,北京街头的标语,如果预示一种方向的话,中国民众当思考要不要这个方向:”从我们的研究来说,文革并不是中国的一个前进方向、一个出路,不能用文革的方式来解决今天的问题,我们研究文革史的目的就是把文革的真相揭露出来,走西方宪政、普世价值的路当局不可能接受,但这只是一部分当权者的想法,如果走文革的路这是错误的。” 作者:吴雨 责编:苗子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36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