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银行信贷员的故事:从繁华到阑珊

编者按:   新一轮地产调控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财经网》记者采访了几家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员,由工作在信贷一线的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调控一周年”。需要声明的是,由于采访信贷员非常困难,我们的样本有限,只是提供一个微观视角。请读者勿对号入座,也不要简单地推及全局。   【《财经网》记者 要雪梅 唐喆喆】   2011年1月,在A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部工作整整三个年头的王先生,不得不转去其他部门,“没办法,个贷部的业务越来越冷清。”他所在的银行40余家北京分支行中,2010年仅有十家左右还有独立的个人住房信贷部门,其余分支行都对这一部门的人员进行分流,大多是与理财产品部进行了合并。   张先生在B银行工作,虽然个贷部依然保留,但是工作量已经明显减少。“以前我们可能要求有一两个亿的放贷额度,但是现在要求放宽很多,也就几千万而已。从去年年底开始,信贷员想完成额度就已经很困难了。实际上,在2009年二手房交易市场最好的时候,我们半年就做到五个亿。现在一年还做不了五千万。”   C银行客户经理吕先生颇有同感。他最近一段时间都是按时下班。现在监管部门严格控制银行放贷,银行也不得不压缩对公司和个人贷款的放贷量,“没有多少信贷额度可以放了”。相比于繁忙时晚上九点钟还在加班的日子,“现在真是很清闲。”他感慨地说。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时隔两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等方面做出十项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政策”。   与以前相比,这份《通知》严格规定,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首套自住房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实际上,早在房地产新政开始之前,张先生所在的支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就已经收紧,“当时上面(管理层)已经有收紧的迹象,高企的房价和对房地产公司资金链的担忧让银行不得不小心行事。”确实,银监会于2010年2月20日和4月11日分别下文或公开表示,“银行不得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度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到了2010年9月底,又出了升级版的“新国十条”。这次对首套房的贷款首付比例一律不得低于30%,而不论其购房面试是否达到90平方米。同时,还规定停止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   多位接受采访的银行信贷员提到,在2010年他们银行一度停发房地产开发贷款。“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基本是监管部门对银行口头通知,要求这个银行停止对房地产的开发贷款。后来,对银行还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也就是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制度,存贷比按日管理。一旦超出标准,则责令银行停止放贷。”据吕先生回忆说。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个贷部的信贷员也在竭力拓展新的渠道,比如具有抵押物且安全性较好的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个人综合消费就做的比较好。   与此同时,银行对员工的考核标准也在降低。银行对信贷员的考核主要是两个数据:放贷额度和存量贷款。2010年初时,王先生所在的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信贷员还有额度要求,但是后来逐渐放宽了标准,进入2011年甚至是零额度考核。   期间,吕先生所在的支行针对商住两用房的贷款渐渐多起来。因为商住两用房的房本上注明的是“写字楼”,这类购房贷款并不受房屋数量限制,而且,贷款的准入门槛与新政之前没有多大变化,即首付50%,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所以,这类房屋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已经拥有一套或者两套住房,又希望做投资的人。   对于今年北京开始执行的史上最严厉的限购令,D银行北京某分行的吴先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发现,目前很多客户无法达到房屋按揭贷款的标准,大多数情况是非京籍人员在京买房,没有在北京连续缴纳五年社保。即使有的客户来京已经在北京时间超过五年,但当时可能他没有重视社保,没有缴纳,所以条件也不满足。所以,没有办法通过“网签”等监管。“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做。”吴先生说。   越来越收紧的货币政策,使得股份制银行资金比较紧张。经过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高水平,也就是每提高一次,央行就锁定35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样相应的银行的可放贷量就会减少。而多数股份制银行的贷存比长期都是在70%以上,甚至是在75%的监管红线上下徘徊。   现如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七折的优惠政策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去年下半年以来,对于首套房的贷款利率虽然也有优惠,但基本上不会低于85%的基准利率,有的银行更是不打一分折扣。而对于二套房贷款利率1.1倍基准率的放贷要求,几乎所有银行都是严格执行。   各种迹象显示,银行的收紧政策还是会延续。张先生坦言,“现在北京市的银行太多,而市场上的一手房源又不多,主要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但因为政策的原因,二手房交易很多都做不了按揭贷款。所以,现在竞争是白热化的。我们也只能等待政策回暖,才能打破目前这种业务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相关日志 2011/03/26 — 多市房价调控目标定为涨幅10% 被指成涨价标准 (0) 2011/03/06 — 北京一楼盘大幅降价 业主集体散步“维权” (0) 2011/02/21 — 调控后一线城市房租猛涨 (0) 2011/02/09 — 安邦-每日金融-第3192期 (0) 2011/01/29 — 任志强:不得不说的话 (0)

阅读更多

图集:网帖曝三一重工巨额行贿获订单 多家央企卷入

4月19日下午,天涯论坛、铁甲工程机械论坛相继有网友爆料称,三一重工多次采用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业务往来单位的订单。帖子图文直指三一重工新疆公司以及三一总公司涉嫌行贿,上市公司天山股份以及多家“中字头”公司被卷入。 多家“中字头”公司卷入 发帖人在这篇名为《重大爆料:三一重工行贿证据》的帖文中,自称“我曾是三一重工的一名员工,受到种种非人的虐待。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行贿改变世界,先送钱,后做事。”发帖人共发布了19张图片,这些被发帖人视为“证据资料”的图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三一重工新疆分公司与天山股份旗下三家公司在2010年六七月的资金来往记录,另一部分是2011年中字头及水泥行业客户春节公关费汇总表以及清单。 其中,有“证据”显示,2010年7月份,天山股份下属天山筑将采购8000万元成套设备,三一重工向天山股份总工程师、天山股份东疆事业部总经理、天山股份招标办主任以及天山筑友董事长和总经理5人共计支付了30万元;天山股份下属屯河水泥已采购2000多万元成套设备,三一重工直接送天山股份总工程师15万元,三一重工新疆分公司向屯河水泥总经理及搅拌站总经理各支付了5万元。 另外,在关于“2011年中字头及水泥行业客户春节公关费汇总表以及清单”的图片则显示,分公司/经销商总计申报客户318家、470人,申报金额1385.5万元,初审应拨付502万元,其中中字头客户386万元,水泥企业客户116万元。在汇总表中显示,公关客户涉及包括湖北、山西、北京、甘青宁、湖南等28个分公司/经销商。在明细表中,则包括中铁、中水、中交、中建、中冶、中石油、中国核工业等多家“中字头”公司,以及安徽建工集团等多家建材企业,公关对象均为所在企业高管人物。 传“三一重工正在调查” 记者随即联系网帖照片上所显示的三一重工新疆分公司的黎增利、向孟斌,一个关机,另一个则已停机。随后记者多次拨打三一重工公关部负责人电话,均无人接听。 新快报记者从一位接近三一重工的湖南媒体人士处获悉,三一重工公关部负责人对其表示,网帖所发内容“是假的,三一重工正在对此事展开调查”。 此外,有媒体报道,三一重工证券事务代表王建飞表示,自己目前还没看到网友爆料的,不好表达意见,但他个人相信这个传闻不是事实,希望广大公众以公司发布的公告信息为准,不要相信网上传言。 ———– 关于紧急拨付库尔勒天山神州公司客服费的报告 关于申请天山神州业务费的紧急报告 三一重工新疆分公司业务费申请呈批书 关于核销天山股份屯河水泥业务费的报告 三一重工2011中字头客户行贿明细表 相关日志 2010/07/14 — 21世纪经济报道:19家中国企业被曝涉及美国控制组件行贿案 (0) 2010/03/03 — 用友软件行贿记录清单 (3)

阅读更多

trunkzhao:作假账

兄弟我曾经有过一段领导做假账的经历。 原来我在市场部的时候就知道公司做假账的事情,也曾经参与炮制市场分析报告,也知道财务部几个干将出走的原因,不过事不关己,也从不上心,不料突然有一天祸事上身,老板找我谈话,要我出任财务总监助理,并表示财务总监孙总将逐步淡出,共管一段时间后由我负全责,暗示将来上市前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要由年轻的、有学历的人担任,不用说,那个人有一点点的可能就是我。 按道理来说,这个职位和我八竿子打不着——论资历,我来公司才两年多点,作经理层才不过一年多;论经验,我没有一点点财务经历;论专业,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和市场沾边,和财务隔着山哪。我的唯一一点财务知识,就是曾经买过一本旧书摊上的《新财务制度》。不过,老板也说了,在国外,许多财务高层都出身于非财务专业。回来以后,朋友们分析原因:一、最重要的就是,我这个人老实。老实不是窝囊,就是嘴上有把门的,不会乱说。你想,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交给你,喝多了,一不小心说漏嘴了,这还了得;第二,肯干。这不用多说,会上有时老板批评人就拿我当反例,弄得我见那些人倒不好意思了;第三,我这人脸黑。公司人多了,人多钱少,各方面都要钱,面善的人真干不来;第四,能力,不算强,也不算差,以勤补拙就是了。在由就是我在管理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上任之后,老板和总监分别和我交底。老板管战略:一抓财务管理,理顺财务内部管理规范,把财务配制成一条生产线,保证任何一个人离职,随便一个人就能顶上来;二是抓公司管理,理顺ERP流程。公司运行了一年夺得ERP至今不能达效,确保第二年中ERP财务部分运行(我开始想这还不容易,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里的艰难)。三是抓上市,上市不是我总管,但财务配合是重中之重。 财务总监有点伤感,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地位即将不保,说话也酸溜溜地。她在公司的人缘不好,没有人不骂,不过对我还凑乎,所以有一次因为报销出了问题,销售总经理找我去和她协调,求情,我那时不过才是个小经理。总监跟我的谈话就是针对老板的这三点谈话进行展开。 第一, 老板要求的流水线的意思。以前假账是一个部门单作,因为责任太大,骨干都跑了。所以老板的流水线就是把正常的财务工作和假账结合到一个财务部来做,人人有责,这样工作量和压力都小多了。 第二, 公司为什么不能实行ERP,为什么要实行ERP。虽然研发、生产、物料部门的ERP都已经上线,可唯独财务不行。这是因为公司针对三个方面的产品分作了三个公司,可是各个产品的利润率不等。比如说,一种产品是暴利,而另一个产品却是微利,为了避税,不得不将微利公司的成本入到暴利公司的成本上来。所以到底挣了多少钱,每个产品挣了多少钱,哪里亏了,哪里赚了,还是一本糊涂账,ERP等于没有实施,每年还花者百八十万的银子。 第三, 上市的核心就是财务,财务的核心就是报表。如何把报表做得水灵完美,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做得水灵了,才有人往里扔钱;可又要不出或者少出破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审计公司是著名的五大里面最著名的(这是我封的,说它最著名是因为它是第一家完蛋的五大),他们又一套完整的审计办法,把数据往里一输,计算机就告诉你那里合理,哪里不合理。 我刚上任,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正好到了月中,投资人要报表,结果财务拿出报表来一看——贷款!贷款有什么?哪个公司不贷款? 对,就是这样。哪个公司都能贷款,唯独我们公司不能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司太好了,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帐上的存款多得不得了。你帐上有钱还贷款,吃饱了撑的还是疯了?所以在历年的帐上基本上没有贷款。怎么办呢,拖一下重新改过?不行。投资人要的是上个月和上上个月的报表,他们知道中国的情况,不能马上拿出报表会令他们怀疑。而且投资人前些日子已经要过一次报表,上次以财务软件出了问题为由搪塞过去,这次要是还这么说,那人家该说了:你们软件一坏就是将近一个月,还干不干事了?改报表需要时间,重新调整凭证,何况出来平不平还两说呢。经过讨论,权衡利弊,最后总监拍板,好不容易出了两张这么平的表,就这么报。当然需要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就是说,银行为了增加贷款余额,死乞白赖地要求我们贷了三五百万。这又是蒙老外,我光听说银行到了月底、年底到处拉存款,增加存款余额的,没听说要找贷款余额的。 终于把这个月的报表对付过去了,给新上任的总监助理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松了一口气,哪知道噩梦从此才刚刚开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大概只有一个月顺利地出了报表。 说到这里,我要把基本情况说一下。公司的账目有两种,一种是给国内税务局看的;一种是给投资人看的,就是要经过五大审计,用于上市的账目。两种账目有关联性,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增删而来的。首先是删。删什么?一是不合理的,像刚才说的贷款,短期和长期借款都是不合理的。二是关联交易。比如说,到了月底A分公司一盘算,本月销项税比进项税多了八万,这就意味着增值税需要交八万。怎么办,打电话,找采购部门,我要A公司的什么类型产品的票。财务说话谁敢不听,立马就打电话找供应商。供应上一听采购部门要票,立马就他们公司的财务部门要票。这是预开票,就是没拿到东西就先开票。等将来发了货您再慢慢要钱吧。可老这么干,有时供应商们开不出那么多票,只好就从手里的一大堆公司里拎出来一个开一张票过来用于抵扣。为了干干净净地上市,这些关联交易必须删除。 至于补呢,就需要补一大堆相关的凭证,销售的、成本的。比如说上文提到的贷款问题,马上就要补相关的贷款协议,修改银行对账单。然后下个月还要惦记着点,然后找个机会给还掉。 我们的软件是选用台湾的XX软件,属于巨难用的。说到难用,我到了也没明白是软件水土不服还是我们操作的问题。我往往听到财务人员抱怨这个软件的种种问题,说国内软件用友、金碟如何如何好。我奇怪地问,干吗不选国产软件?回答是用友金碟都不好使,说他们不好使是因为不符合我们的使法,台湾的这个软件是唯一能够满足我们特殊功能的软件。 最有用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可以拷贝帐套,就是把一个公司的帐整个重新复制一遍到另一个公司的帐里面去,这就免去了用于假账重新录入之苦.二是在结账之后还可以增删凭证,并且对凭证进行重新排序.比如说我删掉了1、9、13号三张凭证,增加了另外六张,我可以把数据库压缩一下,这样原来的二号凭证变成了一号,十号变成了八号等等,增加的六张也可以插进去。这样根本就看不出来增删的痕迹。 假账怎么做?要我说太容易了。相关的数据早已经准备好,只要照着做就是了,只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的技巧,和,,,,,,,,,冒一点点的风险。 收入很好做。我们全国都有代理商。每个代理通过汇款的方式打款作为我们的销售收入。操作层面:一、做假汇票,填写存款单,盖银行收讫章。二是需要相应制作调整银行对账单;三是开具销售发票,当然我们只需要存根和记账联,真正的发票永远到不了他的抬头单位的。这些都不是难解决。 成本方面。间接成本基本上采用院账目的凭证,比如房租水电工资差旅等等。直接成本一部分采用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票,而最大的却是用普通发票,由一个大供应商供应绝大部分原材料。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此金额巨大的交易是用普通发票,而平时我们是拼命划拉增值票,就连几十块钱也要增值票,这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的印象是要么作假,要么对方公司逃税。不过要骗的对象是外国人,审计公司也全是一帮没有经验没有头脑的年轻本科硕士生,还可以蒙过去。要说为什么不用增值票,我想一是成本过高,增值票要买,一本好几十万,而一本普通发票不过几百块钱;二是不安全。所有的开假增值票的几乎都要被查到。为什么呢?你想,他做不是做一本两本;卖不是一个两个客户,如此大面积地撒网,只要一个环节出了事,其他的就永远跑不了。所以出事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这可是杀头的事,谁肯干?就是总监肯干,老板还未必敢冒险。 为了支持这些假账,需要补充大量的文件。就拿原材料来说吧,就要补充检验单、入库单、领料单、出库单,作相应的帐目,还要输入电脑,多大的工作量!当然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我们票上开的是三极管,他们编的是电位器。不过这已经不容易了,有个东西总比没有强。你看这就是我要接手的烂摊子。 原来有一个投资部专门负责上市方面的事宜,那时比较有条理,毕竟是自己全管,不用怎么沟通。但是也有问题,一是前面说的压力大;二是知道得太全面,比较危险。老板就曾经托人转告已经离职的前任投资部经理,让她闭上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三是工作量太大,容易出错。比如说有个笑话。我们有个最早的供应商把我们告上法院,什么事?当然是欠款呗。于是法律部就准备资料应诉。当时我们的程序是这样的:供应商到货后,由物管部门出具六联单,交供应商其中一页。结款时,原单收回,和财务底单、附支票票根一起结账。于是原投资部就依葫芦画瓢,编了许多这样的单子。前面说过,真假两套帐是共享一部分凭证的。税务局来查,换成真帐;审计公司来查,就把需要的凭证揭开,只要发票,然后换上假账的凭证。为什么不能用同一凭证凭条?那是因为在真假帐中凭证的编号是不同的,有时真凭证号到了三百多,而假凭证一共不到二百。审计公司有时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反正他们是按小时收钱的。这还不算狠的呢,在新加坡有个上市律师告诉我他的收费是每小时八百美金,计算时间从一坐上飞机直到飞回新加坡为止。扯远了。审计公司呆一两个月,时不时到财务串个门,或者要某某号凭证。要说现在熟人好办事呢,来不及准备就告诉她们没看我这里正忙着吗,去去去,待会儿再说。这一呆会儿,也许就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永远。不好的地方在于这些小姑娘熟了,进门就大咧咧地一坐,抓起电脑就看,我每次看到都提心吊胆地,要知道真假帐都在一起呢,赶紧使眼色让下面人想辙。又扯远了。审计公司一看就是俩月,可税务局也不闲着,有时赶到一块了,一会儿准备真的,一会儿又准备假的,倒来倒去,结果————对了,真的假的混到一块儿去了。话说法务部职员翻到着张凭证,如获至宝,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不欠他的钱,她反而还欠我们的呢。法务部经理拿着这张凭证,左看右看不对劲。要知道他是从会计部经理调任的。不对呀,这个供应商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大的业务量呢?在一看笔迹,算了吧,这是投资部人写的,假的。 操作层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ERP上线运行中国财务。前面说了,为了逃税,给A公司的钢材,票却要开成B公司电子元器件;本来是电脑打印机,却开成了编程控制器,固定资本变成原材料了。你说我想什么办法才能知道真实的成本和利润呐? 在公司里,除了正常的业务之外,还要考虑假账,应付各方面的要求,最头疼的就是报表了。每个月先要出正常的财务报表,其要点是增值税要交,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对公司的资金造成压力,太少了税务局不好办。但是所得税肯定没有,这个公司从成立以来就是不断亏损着,不断地壮大着。然后是假报表,要点如前文所述。然后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报表。比如说开发区报表,其要点是一定不能亏损,销售额稳中有增,固定资产连年递增。当然这个增长的基数是和以前相关的,和现在无关。还有一个就是银行贷款的报表。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旧贷展期,都需要报表。其特点是一要由利润,不挣钱的事可没人给你贷款,尤其是以流资短贷为甚;二是销售额要差不多,尤其是开户行,因为银行对收入状况掌握的八九不离十。还有的报表就是统计报表。本来这些东西并不难,又不需要做相关的支持文件,只要保证连贯性合理性就可以了,可是需要以前的报表作参考,这些东西都掌握在财务总监那里,她把这些东西当成她私人的东西,或者用来显示她的重要性的东西,每次我找她都要拿捏半天。后来我一看,你不是这样吗,我忽悠你一把算了。我于是真诚地说:“某总,你看这些报表都很重要,又需要连贯性和通盘考虑,您的经验和见识都比我强多了,您看是不是这些您现代管着,省得我不知道考虑不周出了问题对公司不好。”结果,她真的就接过去了,以后每次都是我名正言顺地催她赶快弄。如果不是耽误了事情我也要承担责任,我连催都不催她。 楼下不二兄说税务局和开发区联网之后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第一,两种报表性质不同,一个是统计报表,一个是财务报表,统计口径不尽相同;第二,即使联网了,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去捅破。因为不出事成绩是自己的,出了事最多是一个失察之过而已。正如毛瑟兄说的统计报表拼命吹,税务报表要做少,都是明白人。不过最难过的恐怕就是以后银行和税务联网,这样的话就需要小心一些,或者是增加很多作假的成本,因为至少要把税务报表改成赢利,需要交纳所得税。 还有人大概要问,你们这么作假,难道没有人能审计出来吗?要我说,我们的作假水平属于原是阶段,漏洞百出。原因是一则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划,二则相关人员得过且过,极其缺乏责任心,因此有很多东西,别说专业审计人员,就是我这个二把刀也明白有问题,为什么查不出来?喜喜说,什么东西也瞒不过审计人员。我说,这话的分两说。首先,针对税务方面,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说,所有的漏洞疑点都瞒不过这些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在我所经历的查账中,往往是审计人员先翻翻账,然后要凭证,指出问题所在,基本上都是一针见血。有时会很明白地要求调整,以后注意。随后吃顿饭,拿包烟走人。如果这些人作为独立审计人员来说,任何假账都会被翻得底掉。为什么他们不说呢?我想一是因为中国不作假的公司可能没有。司空见惯了;二是每家大公司都有点背景,如果做得过分,从企业到领导都不干,力保不出事,弄不好自己的饭碗还被敲掉。 至于五大,我只见过一大,不好说其他家怎么样,就只说审计我们这家的最早倒下的著名事务所吧。我们公司的项目是由合伙人承接,一个小组长负责,带领七八个人。小组长二十六七岁,小胖子;组员都是来公司两三年的本科研究生之类的,肥胖程度基本上与司龄成正比。为什么呢?有一次聊天,说起来他们的肥胖症原来是职业病,因为他们生活无规律,忙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只能靠零食熬夜,因此落下了病。五大的人不是不想认真查,而是查不出来。这是真的。有一次,那个小组长和我们公司一个财务人员说是否可以把她的男朋友介绍进来,因为我们公司这么好,工资又高。那人向我汇报后,我心里话,你要不说有关系还好,就凭是你男朋友,一辈子他也进不来。有一次向老板汇报工作时,顺嘴把这说出来了。老板说,下次要是她和你说,你就让他送个简历,说我们公司所有都要走程序。审计事务所有两大弊端:第一,所有人员都是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选拔,各专业都有,培训后按照程序审计。虽然他们都是人尖子,最大的毛病就是经验的极端匮乏,主要是社会经验。有些问题,不需要什么太多的凭证支持,只要综合地分析一下,问题就非常明显。第二,这个事务所人员流动性太大。很多人都是吃青春饭的,靠着年轻,拼命干两年,增加点从业经验和个人资金,过几年,如果爬不上去,就会被新人取代。在我接触的这些人中,组员们几乎个个都要出国;组长升迁无望,犹豫不决;主管晋升合伙人希望不大,也在找出路。所以,审不出来也不奇怪。 国外事务所作的是综合审计,也就是不是简单地出一份财务报表,说你公司这一年挣了多少多少钱就行了,而还要对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不仅仅要看凭证,还需要看每月市场分析报告、产品报价单等等,还要和他们感兴趣的部门人员进行谈话,当然相关人员谈话之前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需要经过培训。当初我在别的部门被审计人员找来谈话经过别人的培训,现在需要培训别人了。 有时,投资者和审计事务所需要走访市场和代理商,这时候就需要和销售部协调,努力做好代理商和样板客户的工作,绝对不出现漏洞。其实戳穿骗局很简单,参加一场招标会就行了,看看报价单和他们手里的价格相差十倍以上,该是多么有趣呀。 事务所在审计年报时,需要函证。比如说,截止到年底代理商还欠本公司多少钱,银行帐上有多少存款,都要发函到相关单位询证,由相关单位盖章确认。听起来挺恐怖的,实际上所有的询证函并不是事务所自己发函,而是交给被审计单位,由被审计人交回。这太好办了,在财务总监的保险柜里,有着几十个公章,这些函件基本上不用出门就会被盖上章,然后躺上半个月一个月,就会陆陆续续地露面了。当然有些铁杆代理商可以在上面盖个真的,不过对等地出另一封函就是了。 只有一次最危险,那时我已经离开这家公司了。那一次审计,不知为什么,事务所方面不肯把银行存款询证函交给我们公司,那个小组长非要随着一起到银行,在银行的询证函上面盖章。于是总监和我的继任者带着她一起到银行。到了主任办公室门口,总监说还有别的事要谈,让她在外面等。她在门口可以通过玻璃门看到里面的一举一动,我们公司的人进去了。进去之后,总监拿了一个别的文件让主任盖章,然后又借机只走主任,利用背对门口的机会手疾眼快地从口袋里掏出假公章在询证函上盖了章。回到办公室后,总监说身上全是汗,几乎虚脱了。 说一下我们公司的情况。 公司早期就如无数个小公司一样,靠倒为生,如四通打印机之类的,只不过不再中关村里罢了。翻身是缘起于老板认准了一项新技术,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个行业实在太小了,好事者一下就知道我说的是谁了。要说老板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这坚忍不拔的毅力,认准了就做到底的作风。于是他就努力拱着,加上当时改革开放已见成效,开拓市场所需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极其有效,于是就成了行业的带头人。以我之见,这个行业在理论上准备得并不充分,实际运作有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无效的产品行业。虽然它没有实际效果——至少对大多数客户来说——却不断扩大,主要靠的就是利益驱动。这个产品是为工程配套,不属于强制性的,甚至不属于推荐性的,但是厂方牢牢把握住了设计院这个关键环节(偶尔碰好了可以从甲方直接拿到),使得产品几乎能够应用在所有的工程之中。这个产品由于它的无效性,所以进入门槛非常低。加上公司开创的有效市场推广方法,不可思议的利润率,所以吸引了一大批竞争者,其中最具有威胁力的就是代理商。以前除北京市场外,所有的市场都由代理商负责,代理商实际掌握所有的资源,例如设计院设计人员,建委人员等,就像滦平掌握了先遣图一样,架空了公司。最聪明的南方人发现了奥秘,为别人开拓市场还不如自己干呢,所以纷纷揭竿而起,开创了自己的品牌。他们使用同样的套路,利用自己的资源,一下子就取得了好效果。至今最早反叛的浙江代理在所有的工程上都是公司的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各路诸侯的纷纷加入,该行业的毛利率已经下降了一多半,尽管如此,还是非常惊人。 到最后有的代理商尽管没有反叛,却自立为王,公司不得染指;有的自己偷偷摸摸地做,公司知道了也无可奈何。 本来公司的日子应该还算滋润,至于当初老板为什么决定扩大规模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应该是和我临走前和我的继任者所谈得那样,老板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这一点以后再说吧。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公司又测绘仿制了另一种产品,不对,应该是另一个产品,只有一个,针对个体户和小型企业。这个产品在我任财务之前一直是持平或者是微利,当然以后突然发力,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 然后公司又用OEM方式引入了另一种产品,目标客户是小型办公和个人消费者,尤其是对个人消费报有极大幻想。说实在的,公司作个人消费市场并没有经验(这也是我以后到其他市场做得好的公司才理解的),许多方面跟不上,包括我在市场部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的。后来到顾雏军那里应聘总裁助理,那个也同样进了监狱的严友松对我说,XX公司的经历是没有用的,但是反面的经验还应当是有的,我们现在就需要这个。当时我很不服气,生气了就不去了,后来才明白他说得有理。不过幸亏没去,去了说不定我在号子里和顾总、严总办校友分会呢。),公司上上下下幻想着用空中轰炸(央视广告)炸出一片市场来,结果并不如人意。当时我在市场部抱怨公司种种不力的表现,后来才分析出来原来是公司的资金出了问题/。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公司会选择这样一个产品作为突破口,后来才知道也是无奈的选择。 公司开始进行私募,是美国的两家基金。后来又进行改制,在处女岛注册一家老板的控股公司,控制国内这三个有限公司,引进了新加坡两家投资者,其中一家被我们称作新国投,代表新加坡国家进行投资并管理。公司开始向在纳斯达克上市,所以老板总是往美国跑,后来不知为什么又由新加坡发展银行(DBS)北京分行牵线,第二次私募,准备在新交所上市。 由于投资者的几千万美金到位,我接手的时候公司刚刚进行完毕新一轮的规模扩张,尤其是研发部门,充实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不论本事,一律高薪侍候。每月工资就是一大块。 每月收入方面只有代理商打款和直营收入,而固定支出方面薪资是一大块,增值税、房租水电招待费等是一块,市场费用是一大块,还有就是供应商结款。对于供应商,有的是发了货,有的是没有发货却开了票,结款都是采取计划制,由物料部门将付款计划报上来,根据资金状况和优先保证程度付款,没有一定之规。所以时间长的可能一年前的货款还在扎着。当初上任时老板就告诉我诀窍,绝对不能撒胡椒面。物料部门吃了喝了拿了供应商的,自然就把计划一股脑地报上来,我这里还要自行判断,原则是重要部件的供应商优先,但是一定不能给足,一则是没有这个能力,二则是喂饱了只怕就没人入套了。 在我任职期间,所有的固定开支基本上就抵消了所有收入,所以说公司每个月给供应商付的材料款都是净亏损,何况积欠越来越多。那么公司靠什么运行呢? 公司早就入不敷出了,那为什么还能坚持不倒呢?那就是贷款。 公司的贷款有以下几种:一、信用贷款。就是不要抵押,全凭信用。这类贷款一般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金额小,一般也就以两百万,时间长,三五年都有。不过这都是以前早期的贷款,已经陆续到期,在我任职期间,陆续结束了。因为这些贷款不可展期,要么必须还,要么先还后贷,而且必须有抵押担保。二、担保贷款。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互保的贷款也有,金额都很小,大额的担保一般由开发区投资公司承担。该公司有一个副总比较铁,应该拿了不少好处,每次都找他盖章。随着贷款金额的不断扩大,担保也越来越困难,记得有一次有个五百万的贷款找投资公司盖章,费了好大劲,半个多月才盖上。三、也就是最主要的来源,抵押贷款。公司所有能够抵押的都抵押上了,变成了钱。厂房、设备、土地,尽管在评估时作了手脚,也不过千数万元,公司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两次都由投资者当了大头,救了公司。对于新加坡来的投资,我们没有动。因为我们的投资资金放在新加坡发展银行北京分行(DBS)那里,DBS同时又是公司上市保荐人之一和承销商。从账上看,我们公司日进斗金,帐上还趴着两亿多,如果马上用就太可疑了。于是我们只是拿这些美金存单抵押贷款,由于贷款不显示在假账上,存款依旧,这就圆满了。在我接手那年,年初贷款余额大约两亿出头,到我走的时候,贷款余额已经增加到将近五亿了,而美元存款只剩下了四百万。五亿元,什么概念?就是说对于我们这个年销售额基本上徘徊在六七千万的公司来说,即便所有的员工不要工资,所有的办公生产场地都不要房租不交地税,所有的供应商都免费提供原材料,所有的媒体都免费刊发广告,坐飞机、火车不要钱,住旅馆吃饭不要钱,我们公司需要八年才能把这些贷款还清! 我在任的期间,几乎没有一天不为钱发愁。最悲惨的日子就属过年前,因为中国的习惯是在年前要账还账,因此所有的代理商都处于资金紧张状态,很少有人打款。在年前二十多天,每天五点多我就要打电话查账,查票根,盘算资金能不能保证明天。必要的时候还要通知物料部门要求与供应商协调,延期存支票。本来供应商在发货之后等了不知几个月才能拿到一张不知道开到什么时候的延期支票,现在又要求迟兑,可想而知心情如何。不过,供应商这次帮了忙,下次我自然就会照顾了,所以并不吃亏,反而是关系好的象征。像那些不容易对付的、或者不熟悉的供应商只要我觉得有必要,就要求银行止付支票。当然不会直接止付,出纳在年前开支票前都留下了伏笔,就是每张票上都留下一点小毛病。这些毛病看起来没问题,如果退票也可以能够成为理由,不至于让银行为难。由于我们是该支行的第一大户,所以要那张支票退票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最惊险的一次就是三个基本帐号下加起来只有一万挂零了,而第二天需要支付的支票有六七万之多。而这些支票有十多张,不可能一一联系止付,只好听天由命了。结果时来运转,快下班的时候,一个河北的代理拎着五万多现金来了,要是汇票都没用,真是救命钱。于是叫出纳又从其他零散账号划拉了几千块钱现金一块儿存到了银行。 要说还真有钱多的时候,大约有一星期的时间是我就任以来最舒畅的日子。过了元旦,又贷了四千万出来,这个爽,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钱!于是手脚也大了起来,一个星期就批出去一千多万。这时候,财务总监找我来,说话也客气起来:您看,公司在XX注册一亿二的新公司还差七千万注册资金,咱们要趁着有钱时把资金到位,早点完成验资。我一听这个气呀,你们TMD注册公司都好几个月了,也没人跟我说差钱,我还以为早已经完成了,早说我省着点花多好。气归气,赶紧握紧手心,不是要紧的钱一律不批,又恢复了往日的小气劲。资金流动方向是这样的:旧公司——新公司——第三方公司——旧公司,这样完成一个循环。其间要在另外一个关联公司转一下,就是不想让银行方面知道资金的来源。第一个循环很顺利。由于我对会计实务不甚了了,在老会计的指点下,从新公司把资金抽回时,采取汇票的方式。这是因为无论哪一家银行都想让资金在自己这里多停留一下,哪怕多一天,而我们需要的就是速度。如果采取支票的形式,本市和外地的支票每天只交换一次,如果外地银行采取小动作,可能就会耽搁一两天,如果再损点,找个毛病退票,那就更惨了。而汇票一旦开出,资金就已经划出,处于悬浮状态,直到存入目的账号。说个题外话,以前有一次公司开出一张汇票,结果业务员携汇票到了那个城市一看,不巧的是那个公司出事了,老板不知所踪,公司帐号被查封,业务员只好带汇票回来。既然钱存不进去,那就划回本帐号吧。银行要发票,发票还没开呢,那没办法,这钱就一直挂在帐上,飘在天上,飘呀飘,飘了好几年。 第一次循环用了九天,也就是七个工作日。于是接下来就是第二个循环,可这时已经有些抗不住了,就只好截流了五百万,用于开销。我负责家里的主要采购,一般我不愿花,钱包里都是大票子。可是一旦一百块钱破开了,那眨眼就没了。公司也是一样,没有多少钱的时候省着花,有了钱的时候,我发誓要把这一百万省着花,结果两天就没了。于是又熬着,熬不过了,一百万又没了。花钱就和烧钱差不多,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第二个循环用了十天。这时候还有十二天发工资,而期间又有先还后贷的贷款,月底月初必交的一堆东西,怎么办,接着转还是流出来工资。财务总监坚决要求转,我担心万一不能及时发工资那麻烦就大了。财务总监说,没问题,G总(老板)有办法。于是我就签了字,让剩下不多的钱进行了第三次旅行。 没有预料到的是,由于处于月底,每个经手银行都想方设法留住资金,装聋作哑,推诿扯皮,我天天打电话催资金的流向,可是没用,资金回帐已经比发工资日迟了两天。这时,财务总监又来找我,要求调用资金归还另一笔到期工行贷款,并且说:如果我们现在不还,将来再凑这么一大笔钱就难了。工资反正已经晚了,再拖两天,另一笔先还后贷的资金本周就能到位,那时再发工资不迟。我左右为难,按道理,所有资金的调配归我,所以财务总监才格外客气,找我商量,而不是叫我到她办公室;同时,我是财务总监助理,她仍然是我的直接上司,老板并没有明确她不许插手,而是让我遇事与她商量请教。我说:要不要和G总说一下?财务总监说:不用了,没问题。我同意了。结果,贷款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工资足足迟发了十七天。并不是第十七天有钱了,而是研发部的一个部门经理向老板告了状,老板大怒,回来后把我们两个叫到办公室,没有问为什么,非常严肃地说:我们公司从成立那天就没有晚发过工资。如果资金有困难为什么不向我汇报?办法总是有的。现在这样影响非常不好,这个一定要严肃处理。老板既然没有问我,我也没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人事部经理进来对我解释说老板要处理,他也没办法,他建议老板是不是调查一下,老板说没有必要,说我是负责资金的就要负责。人事部经理以前和我是一个部门的,所以替我说话也是理所应当的。过了一会儿,网上发下通知,由于资金调度不当,我和财务总监都被扣发当月工资10%。很多人见了我纷纷表示慰问,我本人倒是觉得没什么,这一下我就解脱了,我可以毫无牵挂地走了。 早在上任之前,我已经打定主意离开了,只不过我自己定的时间是在路演之前。现在我受到了无端的处罚,我可以把这个时间提前了,提前到二月份。那时候,正好是忙完了,一方面工作告一段落,而年报审计即将开始,我可以轻松地交接。我总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原来我想离开却总是有些歉意,因为老板对我可以说有知遇之恩。他把我从一个普通职员一步步地提拔上来,发现了我的能力。大会小会经常表扬,成为公司主管的典范。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逐渐锻炼成为对公司运作各方面都比较熟悉的专业人员,对我人生有重大的意义。尽管他有名言:“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我虽然还是可疑,但比照他多疑的天性,我已经算是相当受信任的了。 我对他还是很感激的,至少可以通过出国体现出来。有一次,我和他谈完了工作,他突然说,你准备一下,下个月我们去新加坡谈一谈,和X总一块去。我当时已经决定离开了,不像欠他人情,就说:干嘛我和X总一起走呢?要不我留下,你们去。家里总得留个人吧!(我们公司实行的是三级财务负责制度:部门经理——总经理——财务。原来公司的总经理签字都有老板统一负责,后来事情多了,他也烦了,就把权力下放给各事业部总经理和总监们,老板只负责人事和财务两个部门。财务原来是一只笔,就是X总。我上来后,主要是我签字,如果我不在,可以由X总代签。就是说没有我们俩,任何人都拿不出钱来。)老板说:没关系,就几天,几天不在天塌不下来。 我没把这当一回事,直到老板秘书找我来问我护照拿到了吗。我说不是下个月吗?秘书说:X总没和你说呀。原来改了行程,还有十多天就走。我连忙放下工作,到王府井照了张像,加急。然后填表,照相,办护照。回来秘书又来催,哪天拿。我把条给她看,她说:哎呀,这怎么行呢,就差两天。我们是周五走,我的护照周二才能取。然后秘书又告诉我,X总让赶快订机票,就订他们两个人的,不管我了。老板说,不幸一定要等,要求联系新加坡重新改行程。而新加坡方面因为约见的单位太多,改起来相当费劲,几乎不可能,最后老板说实在不行,哪天拿到护照哪天走吧。我说,算了吧,我本来也不想去。秘书说,凭什么不去?我给你想办法。总班主任(公司最老的员工)也说,她(财务总监)越不想让你去,你就越要去。最后秘书帮我找了个人,提前拿到了护照,给了警察三百块钱。 她们这么帮我,一方面是我人缘好,更主要的是冲着财务总监的面子,她们非尽心尽力办好不可。主要是财务总监太跋扈了,人人怕她,人人恨她。老板一般喜欢用出国出差对高管们进行奖励。公司高管们几乎个个出国,最差的也是泰国。财务总监护照已经快到期了却还没有用过,而我刚上来老板就指定出去,而且明摆着用不着三个人一块出去,她能不嫉妒吗?对于我来说,出不出去无所谓,不去更好,而对老板来说就是天大的恩赐了。 在新加坡,一大早迎接我们的是刚刚从北京分行调回来的副总裁。我们会见了新加坡发展银行的投行部门,这时候我才知道副总裁不过是个大的部门经理而已,而真正独当一面的公司副手称作资深副总裁。投行部门负责本次上市的承销,由他们决定公司IPO一切事宜。老板详细地询问了发行市盈率问题。当时新交所的股票,一般正常情况最低的不过四五倍,高的不过二十倍。投行人介绍说,新股发行一般在七八倍至十多倍之间,如果是高科技,高成长的公司,而一般公司以七八倍为宜,最多不超过十倍。老板问我们公司如何,是否算是高科技,投行部门经理笑了笑没说,显然悬。当然了,投行的人为了求稳拿到佣金,根本不会冒险,这也是正常的。经理提示我们,要想高市盈率,还要有好题材。 新加坡发展银行不仅是最大的商业银行、最大的投行,还是最大的自营和做市商之一,在这里老板详细地询问了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已经在准备后路了,打不赢就要跑了。 我们还会见了新交所和律师事务所,确定了上市的初步时间和Kick-off meeting的日期。 新加坡人的英语极其有趣。比如我开始问一个电话号码,接线员说了一堆难懂的话,就听到了一堆“tree tree tree…”,后来我才知道,我找的人的电话号码不幸是以一堆3结尾的。陪同我们的一个小伙子寒暄时问我坐哪一班航班来的,是不是新航,我说是早晨五点到的,我不知道是哪个航空公司的。他说:“啊!那时soften airline。”我很惊讶有这么一个航空公司。那人见我不知,指出是一家上市公司,我还是茫然。后来问北京分行的那个人,那人说,就是南航,这里人的英语就是这样,胡说一气,彼此还能很明白。开始她也不习惯,现在都和他们一个味道了。 后来在新东方听课,老师说了个笑话,很能说明新加坡英语的特点:说是两个新加坡人见面互问年龄,然后说:你三十了,我三十二。就说成了:“You are dirty, I’m dirty too.” 这次新加坡之行,从一件小事上,还让我彻底认清了老板的品性。以前我对他有一定的认识,这次只不过肯定了我的推断。我们此次下榻的酒店是新加坡发展银行给订的,因为时值旅游旺季,酒店比较困难,他们还道歉说最好的酒店实在是满员了,就是这家酒店还是走后门走来的,因为DBS在当地相当有权势。住宿、机票都是我们公司出的,早饭免费,其他两顿每天都有人请客,出租车大家相互抢着付就是了。在前台登记时,我一问价格小四百块钱,相当于人民币两千多,就和老板商量:住两间还是三间。老板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赵啊,出来要讲个面子,别图省钱,这点钱还是花得起的。 由于我们走的时候飞机是半夜起飞,结账时我就和前台商量,是否可以我们把三间在六点以前全部结掉,但是却保留一间作为休息用房,十点以后再腾空。前台同意了。等到结账时我才发现,我把房间搞错了。老板住进了财务总监的房间,财务总监住进了老板的房间,我们现在保留的房间是财务总监的名字登记的。我跟老板顺便说了这件事,老板问:帐结了吗?我说全结过了,就是走时候交钥匙就是了。等到快出发时,老板打开冰箱的门把里面所有的饮料塞进了我们的包里,又把酒吧里的酒水顺了一些,还对我说要找补回来。我一直戏称老板对待我们尤其是中高层人员,就像嫖客花了大价钱嫖了一把一样,又要舒服又心疼钱,所以非要把婊子多玩几回多玩些花样才够本,当然我们就是那婊子,为了钱不得不忍气吞声。虽然老板对我一般还是比较客气的,即便犯错误也不会劈头盖脸地或者是尖酸刻薄地,可随着我越来越成为老板的亲信,离这些待遇也不远了。 ************************************************* 现在临近圣诞,忙得够呛。不是没有时间写,而是没有心思想。所以可能有点乱,如果以后可能我再重新调整一下结构。今天晚上一边看着CBC的《音乐之声》,一边写着最后的章节。 公司这么些年来靠贷款活着。原本公司可以过着小康的日子,不会大富,可也穷不到哪里去。可是老板偏偏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缵项目,找投资。然而这理想和个人的能力确实存在着一些偏差,于是新项目不挣钱或赔钱,只好再找投资把这个盘子做大,只有盘子做大,窟窿才会显着小。所以我一直评价他是一个现实和梦想的矛盾体。平心而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而又不停地学习新东西,总结新东西。他有着敏锐的目光和坚强的意志,但是他缺乏的就是领袖的天生的素质和性格。例如,他生性多疑,曾有名言: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还有他善变,昨天自己的说法今天就被自己的行动否定了;还有用人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坚决否认以人为本,认为人不过是流水线上的零件而已,他的理想的公司就是一个零件出了问题,马上就会有另一个零件顶上来,或者是经过一系列工序把这个零件打造出来。这条流水线的一个保证就是一整套操作文件——就像ISO9000一样,对每一个工序进行规范。这条流水线会没有彻底完成,所以我们暂时还是人——用于打造流水线。我属于这里的大拿——公司最初的八个体系文件,我主笔一个——营销体系文件,主持一个——网络,主持改造一个——财务,打造小型流水线一条——假账流水线。 公司贷款规模越来越大,虽说大部分贷款是存单抵押而来的,存单是别人把钱投进来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第一,别人投资是基于你的假账的;第二,投资不是傻乎乎地把钱扔进来了。实际上,这些投资的条件是上市,如果一定时限内不上市,就要退回本金并且赔偿相当于本金或者应得红利之高者。所以上市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要说这么造假没人知道吗?怎么会不知道呢?要说造假的高手是安然、GE这类的公司,利用会计规则的缺陷,绕来绕去,专业人员一下子也给绕迷糊了。我们的造假实在是小儿科。没人知道的原因只是因为利益关系没人说而已,或者是说了没人听而已。有一次分理处的主任吃饭的时候说:我查过你们公司,对你们公司的收入和支出很清楚,那么大的贷款怎么归还?你们报表上和实际有差距,除非你们在其他行还有账号,我查过,好像没有。我当时装作没听见,理都没理他,心里话你丫少装,你要是规规矩矩年纪轻轻,凭你那点工资能开上车。回头我和老板说这事,老板对我说:对他要客气尊重,但是别把他当回事,咱们上面有人。下回要再说什么,你就别对他客气。果不其然,我们在新加坡时,突然接到公司的电话,说是下年度贷款额度没有通过行长办公会。这就意味着新年伊始我们就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于是打电话就成了老板的工作。找了这个找这个,最终的结果还是没用。最后,我们从新加坡回国,出了机场没有发现来迎接的司机,就急忙打车走了。到了公司门口,老板不回家不进公司,直接就上行长家堵被窝去了。此后一连一天半没有露面。过了一个多星期,我们的新增贷款额度批下来了。 新加坡那面也有察觉,DBS北京的一个要好的人就问我,公司是不是把存单抵押了。我吃不准是好奇还是公司派的,就没有回答。在我离任后几个月,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在大吵一通后撤资走了。 除了上面说的操作层面的事情,还有一个要命的事情。从账上看,公司是中国最好的公司:每年以70%的速度成长;利润率仅次于卖毒品。可带来的后果是,账面利润不断地增加,得想办法花出去这些钱。不然的话,在分析报告中,这个公司经营不善,不能有效地投资。所以老板就不停地找项目、找地方扩大生产。最终又在附近找了一个大头骗上了。 公司在邻近的城市买了一块地,兴建了一座新厂房。兴建新厂的目的有几个:第一、可以拓展新的资金来源,毕竟北京市越来越严格了,外地不明就里,好骗;第二,可以借机把建筑、设备成本扩大十倍,可以把账面上的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固定资产,同时以后还可以用这些东西再去骗贷。 后记:都半夜一点了,《音乐之声》演完了,我也困了。原来想写完的,那就再留一部分作为尾声吧,争取圣诞前交差。 我选择的辞职时间是二月份。这时候年报审计还没有开始,而年度计划已经制定完毕。这时候交接不会对公司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老板听到我辞职的申请有点吃惊,我的理由是要移民加拿大,而且隐讳地表达了我即使离开公司也决不会乱说的意思。老板劝留道:加拿大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其实现在来看留在中国更有机会。你在加拿大挣三千块钱实际上就相当于在中国拿三千块,就是每月五千块也不如中国挣五千人民币来的舒服。何况你还没有拿到通知,等定下来再走也不迟。你是不是觉得干得不顺心?那么公司所有的职位任你挑。想回市场就到市场部,想到事业部你随便挑,可以和各个总谈一下。我心里话如果我真的留下了,恐怕日子也不会怎么好过。我还是坚决地要求走了。老板让我回家休息一下,有事请打电话叫我来。我在家呆了一个星期,那边老板也查完了我的帐。经我手里的资金几千万,我没有拿过一分钱的贿赂。以前在市场我还能接受别人的小礼物,到了财务后我根本沾都不沾。 人事部打电话让我到公司办手续,我到公司,老板没有和我见面,以前的同事不断地约饭局,连着吃了一个星期,就连财务总监也请我吃了一顿。 我走后,听人说老板很不爽,指示人事部今后不要进国营单位出来的人。我也不知道老板那是什么滋味,我猜可能是那种被人背叛的感觉。他肯定不是对我这个人如何留恋,因为人不过是一个零件而已,零件质量再好,也不过零件。质量再差,在他的英明操作下也能胜任。而且我的离开对公司的其他人影响不好,一个心腹正在上升期突然离开,而不是像其他人在平台期或者下降通道被迫离开,无论如何都要被员工议论的。 我确实太累了,身心俱疲,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干这种工作真是折寿。像我这样看得很开,而且决定离开的人都觉得不堪,那些真地把这当作工作来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段时间,是我最没有成就感的一段。要说贡献,我贡献了什么?只能说是流水线一条,其他所有的老板要求我做的我都没有完成。我捋顺了财务和物料的假账沟通问题,可这一切都是基于人际关系上,我一走,财务总监接任那帮人又不买账了。 我自己得到了什么?做假账的本事?有什么用?最多是学会了多方面分析的能力。所以经验、消息和直觉告诉我银广夏是强庄,可我从年报上一眼就看穿了银广夏的拙劣表演,并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我得到了什么?我没挣到钱。 尾声 我走后,工作交接给财务总监,后来又找了个继任者,干了几个月了后,她也离开了。 在新加坡时我们定下了在春节后开个Kick-off meeting,然后按部就班在五六月份上市,那时年报刚刚出来,就用不着再做上市审计了,非常简便。老板想把公司归为高科技一类,因为环保还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可是DBS投行部的经理不大愿意,更倾向于工业类。当时新交所的工业类一般市盈率大约在5-8倍,即便是很好很有前途的也不过十倍左右;而高科技可以到10多倍,甚至十八九倍。但是高市盈率发行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承销商并不愿意冒险。而如果按照八倍市盈率来发行,募集资金也不过仅仅填了原来的资金窟窿而已。如果是这样,公司将没有能力发展,老板只有一年半载后套了现躲到美国去,离他成功后退下来堂而皇之登上讲台授课的梦想甚远。所以这个Kick-off meeting也就一直没开,他想等到九十月份再挂牌,因为新交所、承销商和律师都说新加坡市场九十月份一般是好季节。没想到这一拖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九十月份上市需要在上市前再做一个上市审计,而五六月份就可以直接用年报了。公司已经做好了准备。从香港花几十万请了一个财务总监,就是什么事情也不管的那种,所有的消息对他一律封锁,绝对不能让他得到任何信息,就连内部网、内部会议都不让参加。他的作用就是摆设,为了上市。 不幸的是美国有一家叫做安然的公司出事了。安然出事和我们公司(不,应该说是原公司)八杆子打不着,可不幸的是我们所请的审计公司是安然的审计公司的子公司,跟着那个著名的五大就哗啦啦了。这时候上市是不明智的而且不可能,这么些年的审计都是由那个公司做的,临时换人也来不及了,只好拖下去。然后就是整体的民营企业作假,在香港、新加坡都揭露出来,民企已经失去了信用。从此以后上市机会越来越渺茫。再往后,原投资者撤资。再往后,我的继任者离开了公司,我也不知道内情了。 回想这一切,我觉得真是天意。如果这个公司上了市,不知道多少人要倒霉呢。那个DBS的副总裁陈国华先生,一个非常好的人,好不容易熬上了公司高管,结束了流放生活,回到了新加坡,这一下恐怕也要倒霉了。还有那个负责这个项目的国语说得不利索英语说得怪腔怪调的小伙子,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替罪羊。还有银行、开发区、税务局,一个几亿元或者十几亿的案子,恐怕不算是小案子了。最主要的是那些无辜的散户,一旦真相暴露,手中的股票一文不值,血汗钱化为乌有。现在,一切都没有发生,天意呐。不是吗? 相关日志 暂无相关日志

阅读更多

天涯社区:离开日本制造一年,世界会怎样?

地震让我们体会失去日本制造的可能。日本精心打造的各条产业链已经遍布全球,与当地经济血肉相连,骤然的抽离,各个国家都感受到了疼痛。 而日本已经通过财团将实业与金融、商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日本问题专家白益民先生,著有《瞄准日本财团》一书,他有这样的比喻:日本财团实际上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团,而且是一个可以进行海陆空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团。财团中的综合商社、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分别扮演海陆空各兵种的角色。 一个美国女人写过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没有中国商品,每天都像露营一般艰苦、凄惨,让美国人因此惊叹于中国商品的无孔不入。这样的方式带给我们一个启示,要看清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的坐标,不妨设想失去它后世界将会怎样。 那么,我们的近邻,日本的企业与经济到底怎么样了? 对于日本,我们有着太过复杂的情结,它既与我们一衣带水,但又时时兵戎相见血泪飞溅,它在一百多年里三次入侵中国,打断了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近在咫尺,却充满了隔膜与误解,时时感觉远隔天涯。 在地震之前,日本就已经危机四伏。财经评论员叶檀曾预言,日本将会破产,因为过去20年,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长。日本的债务总额与 GDP之比,已经接近200%。以这个速度下去,2018年日本就会破产。而日本制造也似乎光芒不在,素以质量为王的丰田陷入召回门,全球皆为苹果而狂,遮蔽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索尼、东芝。日本已经“失去10年”,还将再失去多少年?日本经济会伴随着地震、海啸与核幅射而沉没? 失去日本制造,世界将会怎样? 日本地震,正在让我们体验真实版的“失去日本制造”。残酷的地震总会让震区的钟表指针定格,汶川地震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而日本地震定格在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从那个时候起,众多日本企业的运转纷纷中止,全球各个产业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失去日本制造的阵痛!        世界并没有真正地失去日本制造,产业链撕裂的伤口也必将弥合,但暂时的“失去”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联想,让一个真实的日本制造浮出水面。        上篇:        日本停摆     当许多日本企业随着大地震暂时停摆之时,从美国到马来西亚,从台湾到深圳,有一大群人像关注自己企业一样,关注着这些企业的重建。对他们而言,这场大地震冲击的不仅仅是日本制造,同样冲击着他们的企业。        在美国,这群人是丰田美国工厂的员工;在马来西亚,他们来自佳能的相机代工厂;在台湾,最焦急的是仁宝、广达为代表的电脑制造商;在深圳,富士康的流水线随时可能停转……日本制造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日本人精心打造的产业链已经遍布全球,与当地经济血肉相连,骤然的抽离,不仅会感受到巨大的疼痛,也会让我们慨叹,原来我们对日本制造已经依赖太深!        ●墨西哥汽车厂商大量停工与裁员,墨西哥每年大约从日本进口2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占墨西哥进口产品金额总量的8%。        ●中国的3C产品,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纷纷涨价,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竟然上涨了500多元。        ●苹果的股票大跌,因为苹果手里有着一张长长的日本供应商名单。        汽车产业:从高端蔓延而来的阵痛     美国丰田工厂的工人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公司已经停止了在规定时间外的加班生产;在墨西哥的哈利斯科州,工人们却忧心忡忡,本田工厂要削减一半的人力,1100名员工可能会失业。        英国德比郡和北威尔士的丰田工厂也取消了所有的加班,工人们在为一个时间充裕的周末兴奋着。与郊游和球赛相比,加班工资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        往东去,印度的本田工厂正在为雅阁轿车核心配件的缺货而坐立不安;丰田的第二家新厂在逐一打电话对客人说抱歉,开业酒会要延期举行。        在中国,日产的整车组装遇到了麻烦,公司在日本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受灾停产,再加上物流条件遭到破坏,对中国公司的零部件供应接近中断。        造化弄人。3月8日,丰田社长丰田章男踌躇满志地公布了“2020年全球展望”计划,准备在2015年前让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辆。过去两年内,丰田虽然受到千万辆汽车的召回拖累,却仍将销量全球第一的桂冠夺回。话音刚落,丰田国内的第三大生产基地全部毫无戒备地被地震“洗劫”。该基地位于本州岛东北部,属于重灾区,两个整车生产厂、两个配件厂的生产线遭遇了严重破坏。        这次地震给日系车企来了一次猝不及防的急刹车。3月14日,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厂商宣布在日本本土全面停产,对设备和厂房、码头等进行一次严格的检查,以便消除安全隐患。铃木、三菱、斯巴鲁也相继宣布停产整顿检查。        这些工厂多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掌控着日系车的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像引擎、变速箱等零件的相关技术都是日企紧紧攥住的不传之秘。利益和技术高度内循环的日本企业,谁也不愿意将这些核心的生产内容转移到海外。地震中,这些本土工厂并未伤筋动骨,只需对硬件设施加以完善,各大车企就能迅速恢复元气,进而给海外工厂足够的补给。这像是上帝突然给日系车的生产按下了重启键,程序还在,一切照旧。        以丰田为例,在日本国内,丰田有12个工厂;在海外,则有51家工厂。利润最丰厚的零部件、发动机、高端内部装饰等部件的生产,被牢牢掌控在国内嫡系企业,利润微薄的组装环节甩给了众多海外企业。        在美国、中国等地,日系品牌大多能够实现本土化生产。像美国的本田汽车,其本土化程度为90%;在中国,丰田威驰的本土化率在80%以上,本田雅阁为 85%,飞度的本土化率则高达90%。对于核心部件,海外工厂通常都储备了有能够满足一周内生产的日本进口部件,另有足够两三周生产所用的部件在运输途中。        倘若总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供应不能跟上,耗完库存之后,中国、美国,还有印度的工厂定然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下,也只好给工人放假削减产能了。而在墨西哥,日系车厂大约每年从日本进口2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占该国进口产品金额总量的8%,对日本进口零部件的依赖程度最高,当地的工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就更低。        如果日本能够很快恢复配件工厂的生产,供应中断只是短暂的,日本汽车厂商可以通过增加班次弥补生产缺口。最能够杀伤日系车企的是日本本土的配件工厂,倘若长时间难以恢复生产,衰退自然会来。至于海外企业,更像是顶在一线缓冲风险的“敢死队”。        3C产品:全球恐慌     灾难给整个电子市场带来了恐慌,许多国家的百姓像抢盐和碘片那样去抢购电子产品。因为包括索尼、松下以及富士通在内的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等都纷纷停产,从手机芯片到液晶面板之间的所有产品的生产都陷入停滞。        几乎全球所有的电子产品企业都在默认并等待着产能的中断,零部件成本的上涨,苹果也不例外。在高科技产品这条产业链上,即使是苹果这样的巨头,命运也攥在最上游的日本企业手里。        笔记本电脑遭受重创     尽管台湾地区只是略有震感,但占了世界80%以上PC代工份额的台湾厂商却伤得不轻。在仁宝、广达的生产线上,电池、硬盘、存储器等笔记本电脑配件都高度依赖日本进口,尤其是锂电池的供应,索尼与三洋两大供应商突然撂挑子,这让仁宝董事长许胜雄和广达CEO梁次震的心情有如亲历震灾现场,焦灼不已。        索尼却很可能成为受损最大的日本电子巨头。它的工厂主要分布在离震中较近的日本东北部,直接受到冲击。地震发生后,索尼在宫城县和福岛等地的8家工厂陆续被迫停产。海啸甚至“突袭”了一座索尼的工厂,卷走了13万台PS3,以及全球总量10%的笔记本电池。        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笔记本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95%以上。一方面,索尼等日本企业生产的锂电池续航能力更强、性能也更稳定件;另一方面,即使向韩国、中国订购笔记本电池,但生产锂电池的材料,也是依赖于日本进口。        日本古河电工占有锂电池电解铜箔市场55%的份额,日立化成是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最大厂家,市场份额也高达50%,JX日矿是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厂家,三菱化学则占有锂电池电解液原料市场25%的份额。偏偏这四大企业的生产工厂几乎都集中在日本东北部的枥木县和茨城县灾区。        数码相机惶恐涨价     数码相机几乎是被日系企业独霸的一个行业,芯片、影像传导器等零部件多数来自于日本,然后在国外组装。日本如果电力紧缺,工厂无法开工,地震之后短短一周内,从广州到北京,各类3C产品纷纷涨价,以尼康D90为例,在京东商城的标价已从7099元攀升至7799元。而佳能5D mark Ⅱ涨势更加凶猛:3月16日23199元,22日25999元。        与此同时,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一大批数码相机代工工厂正“嗷嗷待哺”。原材料库存越来越少,工厂里的流水线随时会停止运转。        作为相机领域的两大巨头,佳能和尼康在这次地震中的受灾情况特别令人担心。在宇都宫市,佳能的高端镜头工厂因房屋顶部坍塌暂时停产;尼康的情况更为糟糕,其旗舰级产品的生产工厂位于受灾最严重的仙台地区,受损情况尚不得而知。松下、富士、理光等厂商也分别关闭了其部分工厂和研究所,似乎所有厂商都没能躲过地震的影响。上游的原材料恐慌随时会演变成实实在在的缺货,这种恐慌表现在终端市场,就是一场地震海啸般的涨价潮。        智能手机遭遇釜底抽薪     日系手机尽管已经远离了手机市场的聚光灯,但却始终扼住了智能手机芯片和载板材料的供货命门。在地震刚刚过去不久的3月14日,日本手机零部件大厂三菱瓦斯化学致信给苹果、诺基亚、三星和HTC等智能手机客户,宣布暂停供货,也不接受下单,给整个智能手机产业供应链带来另一场地震。        三菱瓦斯和日立化成的BT载板材料加起来占了全球九成的市场,而且无日本以外的生产基地,短期也无替代来源。如果三菱瓦斯停止供货一个月,全球最主流的几大智能手机将面临无货可出的局面。        台湾的几家大芯片制造商透露,这些企业的库存原料最多还可以支持1个多月的生产,如果到时停供还不结束,那么手机芯片企业只能面临停产,从而直接威胁到下游的手机制造商。随之而来的将是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出货、即将上市的手机等通通都将延迟,因为苹果、三星、诺基亚、HTC等主流手机厂商将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威胁。        抓狂的苹果     西海岸,伟大如苹果,也仍然体验到了大地震带来的打击。这支在过去一年涨幅达到70%的股票,从3月15日开始,两天内从350美元降至330美元,市值蒸发超过200亿美元。一场万里之外的地震,是如何影响到苹果股价的?        这一次,苹果是真的缺货了。3月11日以来,苹果不断推迟着iPad 2的网络预订发货时间,由最初的3~5天发货推迟到了4~5周。        在万里之外的日本,有五大供应商为iPad 2提供核心配件,东芝公司是NAND闪存的主要供应商,尔必达负责生产DRAM内存卡,AKM半导体为iPad 2生产指南针,Asahi Glass公司生产触摸屏外层玻璃,苹果的日本分公司则生产系统电池。        除了这五家公司,苹果还有一张长长的日本供应商名单,只要其中有任何一家受到地震的影响,都可能影响到苹果热销产品的出货。即使这一长串企业在地震中都毫发未伤,地震后的物流中断、电力不足导致的停产也会打乱苹果的供货计划。        随着苹果的几大供应商纷纷停产,未来iPhone 5将推迟上市的传言似乎正成为现实。一场地震,让iPhone 5的上市日期变得扑朔迷离。        一部iPhone中从日本采购的零件就占了手机总成本的34%。日本的电子工业在总体上依旧领先于台湾地区和韩国,即使日本供应商产能中断,这些配件生产也不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        因此,iPhone 5什么时候上市,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说了不算,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技术配套商说了不算,就连苹果CEO乔布斯说了也不算。如果没有来自日本的元器件,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技术配套商、为iPhone提供组装服务的大陆代工厂只得无奈等待。        钢铁:亚洲各国钢企难有可趁之机     中国的钢铁企业收获了两个“水深火热”的惊喜。日本地震后的一周内,亚洲铁矿石现货价格下跌约3.4%,约147美元/吨。而在2月份,价格还一直在170美元/吨徘徊。        铁矿石价格下跌的同时,钢材产品的价格却火热无比,猛然提升。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自3月14日以来止跌反弹,市场价格明显上涨。地震之后,宝钢、武钢出台了4月份的价格政策,其中,高档的取向硅钢的出厂价赫然上调了1000元/吨。        高档板材的采购商在暗暗叫苦。汽车、机械、家电等制造类企业对这种钢材的需求比较大,国产货的性价比又低,牢骚自然就出现了:新日铁、住友金属没有停产前这类钢材价格稳定,怎么国货唱主角的时候价格就贵了呢?        由于日本的新日铁、住友金属的受损严重,整个海运矿石市场因此可能丧失2220万吨的需求。对于矿商而言,每个月约有350余万吨铁矿石要重新选择销路,这无疑将缓解全球铁矿石的短期供应紧张。        日本之外的亚洲钢厂能从中捞到好处吗?     日本的三井物产已经直接或间接占有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销售商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的股份。铁矿石涨价使日本的钢铁企业利润受损,但上游铁矿石的利润却可以弥补钢铁企业的损失。        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一厢情愿地为中国钢厂算账:日本地震的受灾面积广,东北三县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灾后重建工程庞大,新日铁等当地钢厂的产能又有所下降,再加上钢材产品的溢价,国际国内供需两旺情况下,完全可以大赚一笔。当矿石资源价格掌控在日本人手里的时候,普通建筑钢材利润能有多高呢?        更何况,现在的铁矿石现货价格的下降,对于采用长协价格的钢厂来说,成本影响等于零。        日本钢铁在产业链中还有一个优势体现,通过对核心冶炼技术与设备的创新,用技术垄断性产品在中国企业身上赚取更高的附加值。中国的汽车、家电制造厂商大量进口使用日本的专业冷轧薄板钢铁材料,已经对日本的垄断性钢材患上了依赖症。而中国国内的同类产品,因为其性价比难以与日货相抗衡,亦难以作为此类钢材的替代品。即使给了一个机会,可是限于技术与产品的落后,亚洲钢企均难以从中占到便宜。        可以预料,当日本钢材产能恢复的时候,国内相应的钢材产品价格便会应声回落。        化工:关键性原料断供     日本关东的千叶县三面环海,与东京隔湾相望。震后的几天内东京人忧心不已。千叶县的炼油储罐基地发生了爆炸,大火熊熊不息,曾连续燃烧了5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千叶县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众多化工巨头企业,有如“弹药库”:三井化学、出光石油化学、科斯莫石油、丸善石化……        爆炸让整个千叶县坐立难安,基地的石化裂解装置基本全部报废。爆炸之后,当地所有的化工企业都宣布停产。乌黑的浓烟,刺鼻的怪味,千叶周遭的安全感正在随火苗燃烧挥发到虚空。        千叶北方紧挨着的茨城,有三菱化学的鹿岛乙烯工厂,由于遭受电力中断而停产,该厂是日本最大的乙烯工厂,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11%。        日本的化工产业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化工巨头通过关键化工原料产品的生产销售,在暗中影响着亚洲的合成材料的生产。在中国,2010年从日本进口总额的1767.07亿美元中,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148.29亿美元,占8.4%。        丸善石化与出光石油化学的甲乙酮产能接近20%,当二者宣布停产之后,中国大陆的涂料产业,台湾的芯片闪存等电子材料都随之紧张。作为有毒苯溶剂的替代者,甲乙酮是不可或缺的化工原料,而且涨价已成必然。        韩国的海力士是世界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但是现在它的命运却掌握在日本信越化学的手中,后者是海力士最大的供应商,为海力士提供了超过40%的晶圆。一旦晶圆库存用完,信越化学的供应延迟就可能妨碍该公司的生产计划。        但是信越化学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晶片和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商。聚氯乙烯即是PVC,它的全球使用量在各种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而中国市场对日本乙烯法生产的PVC尤为依赖。        日本的第三大化工企业旭化成,正在增强其微晶纤维素丸芯的开发,这种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和食品添加剂,可精确控制药物成分、营养成分在人体内的释放速率。事实上,旭化成化学已形成了对该产品市场的垄断。再如灌装饮料的悬浮稳定剂、提高药物生产率的压缩片剂,都是细分领域的优势产品。        在精细化领域进行专注化生产,然后倚仗既有的技术和产品来号令该领域,这种精细化模式让日本化工企业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不可取代的优势地位。丸善石化之于甲乙酮,信越化学之于聚氯乙烯、之于大日本油墨化学印刷油墨皆是如此,其他小的领域更是如此。而且日本化学企业的前瞻性眼光异常独到,他们经常研究二三十年以后的产品,然后提前布局,提前占据市场。        普通化工原料生产在慢慢地向海外转移,三菱化工、大日本油墨化学都早在中国扩建了厂房。但是日本化工企业看重的不只是产能的扩张,而是更主张战略资源的合作。        2004年,住友化工决定将产业重心放在石化业务。它没有大肆增加产能,而是向沙特投资1万亿日元(约750亿元人民币)从事石油精炼项目。住友的想法非常明确:保证主产业的原料供应。住友总裁米仓弘昌几经努力,说服了日本政府及数家银行组成的团体共同完成了这项投资。        合同刚刚签订不久,石油价格就开始走高,到2006年每桶原油价格升到80美元。向沙特的投资成为住友化工的一棵“摇钱树”。这只是投资的红利,掌控了原油资源才是住友化工最大的收获。        机械设备:谁能替代日本零件?     3月18日,日本地震已经过去一周。        “这个月还能靠库存来保证生产,但下个月日方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供货了!” 南京数控机床的总经理鲁昌荣一脸苦笑。        对于国内大多数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来说,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数控系统主要由日本发那科供货。地震引发关东地区限电,发那科无法正常生产,产能中断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徐工集团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从3月下旬开始,公司的部分产品就开始了停产倒计时。虽然徐工的供应商在主震区的不多,但因日方供应商的上游企业遭遇地震破坏停产,外加物流不畅和限电影响,徐工急需找到可替代的进口零部件。        这次地震受影响最大的当数南京数控机床这类倚重日本产品的企业,他们一时间很难找到替代品,或者企业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链条上的一环。        在技术、产权等方面的参与下,产业链传动到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利润分配剪刀差。徐工这样的企业,每年都要从日本进口液压件等高端零部件,这些部件占工程机械总成本的40%以上。就这样,国内机械行业接近70%的利润被进口零部件耗掉。        2010年,中国企业掏钱购买了国外157.2亿美元的机床及其部件,自产机床工具出口挣得了70.3亿美元,尚不到前者的一半。        中国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的零部件尚需依赖进口。没有精密技术的注入,多数的机械制造仍然只是停留在基本组装层次,有如绕树而生的藤蔓,根底浅薄,无树即倒。        下篇:真实的日本制造        地震,让日本制造的真相浮出水面。     大海环抱,日本宛如汪洋中一片脆弱的树叶,孤寂与惶惑如影随形。不安全感驱使他们在产业链上做出两种选择,一条路径是把产业链迁移出去,在全球落地,吐旧纳新,茁壮成长,众多的产业链条交织在一起,打造出另一个庞大而隐秘的日本制造,海外日本制造的产量和产能,已经超过了国内的部分;另一条路径则是死死捍卫产业立国的理想,一定要将高端制造业留在本土,不管离岸产业有多庞大,但根基必然还在日本,在本土精心培育,不断地用技术创新的养分去激活布局在全球的产业帝国。        ●日本持有海外净资产已连续19年称冠全球。        ●2010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金额达到13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名噪一时的电影《2012》其实是日本造。        ●从新世纪开始,已经有八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海外再造一个日本     对于日本经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一个就是本土经济,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蹒跚;另一个则是它的离岸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暗自发力,由跨国公司与财团为单位串联起来的庞大帝国已经悄然形成。        中国在GDP上越超了日本固然可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衡量一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在GNP上依然落后于日本。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有个很好的比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业的收益和海外资产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标。就像一户农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种粮的收获,还得看他儿子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的收入。不能光看他乡下的土砖房,还得看他在城里买的小洋房、门面房和工厂厂房。”由于有着庞大的海外布局,日本制造产业的许多GDP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长,单从经济上看,它已经在海外打造了一个新的日本!        2010年5月26日,据日本财务省公告,日本在2009年持有海外净资产(海外总资产减去外债)达到2.958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日本已经连续19年在海外净资产排名上居全球第一了。2009年日本的GDP为5.07万亿美元,日本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GDP的58%!而且日本的海外资产中,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资于制造业和不动产等各类产业。全球哪个地方经济火热,哪个行业销售旺盛,哪个地方就有日本资金在运作。新能源、水资源、高速铁路、粮食基地等项目旺盛,更是日本新时期经济增长战略的必争前沿。        丰田旗下有丰田通商,丰田通商已经收购了印度尼西亚、越南的稀土矿山,还在着手收购澳大利亚CSG液化天然气项目股权。索尼旗下则是索尼生命保险,目前金融部分占索尼资产的三分之一。索尼集团旗下全资保险公司索尼人寿已经进入中国。名噪一时的电影《2012》其实是日本造,拍摄电影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早已被日本收购,是索尼的资本拍摄了这样一部贴近日本人审美倾向与价值观的电影。除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外,索尼还收购了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由此,索尼已经掌握了美国电影市场50%的影片资源,它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        在本土固守产业高端     从全球产业链的演变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是“去制造化”,服务立国,以金融立国,日本却几近固执地坚持产业立国。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惧怕产业结构空洞化,使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失去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好时机,导致在信息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丰田社长丰田章男的一番讲话,更体现了这种近乎悲壮、神圣的产业情结,他说:“虽然市场规模、人工费以及汇率等有关因素导致日本制造理论上已过赢利极限,但公司仍会维持日本制造。我们要有一种不能让制造业从日本消失的使命感。”        2011年,日本“新时代创造性国家战略研究会”1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描绘了20年以后的国家蓝图,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仍然是强化产业竞争力。将日本打造成研发基地,将母工厂设在日本,同时在生产工艺方面,促进包含日本本土优势的制造工艺与东亚生产网络的结合。留在日本的制造业必须以高科技和资本集约型产业为主。需要将企业所得税降至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经济合作协定撤销出口对象国的关税和降低服务连接成本,强化竞争力。        是的,日本人知道,如果失去产业,它们那样一个岛国,会脆弱得不堪一击。日本缺资源、缺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匮乏),唯一能秉执的便是技术,以及对产业链的把控与统率能力。        在产业链移植时,日本一定是掌握最高端的一段,把核心技术和利润紧紧地抓在手中。在许多东道国的合资企业看似生产工厂,实则是在日本布下的销售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许多东道国的品牌也纳入了日本经济的共同体中。许多品牌其实只是有名无实,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于是,众多发端于日本的产业链条纷纷撒往全球,纵横交错。日本人苦苦地将链条的一端攥在手中,不像美国那样,时常会慷慨撒手。日本人不能输,也输不起。        军团作战     日本制造的链式作战是非常凶悍的,不仅仅是就产业而产业,还辅以强大的金融与商业保障,进攻时三路包抄,攻城略地后又渗透力极强,落地生根,固若金汤,能够在一个领域持续几十年盘踞产业链高端核心位置。        美国制造就曾被链式作战打得很惨。美国开创了许多行业,比如收音机、洗衣机、电视机、汽车等,但都被日本人一一击败。        随着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日本制造遇到了新的挑战。美国的以资本和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逐渐占优,快速研发、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成为全球化的主导模式,日本曾引以为傲的军团式作战受到挑战。价格高品质高的日本货受到了价格、品质适当的美国货的冲击,更受到了廉价中国货的冲击。        美国人、中国人这样想:这是一个靠资本和规模决胜的年代,技术成为快速开发的商品,而不再是制胜因素。谁能把规模做大、成本降低,谁就能赢得市场。        但是固执的日本人并不认为胜负已经分出。他们的许多企业也在加强营销,想法降低成本,但对产业链的固守,并未有更多的改变。日本人不认可美国人把金融和产业、商业分离——商业通过压迫产业来获取利润。金融投资因为生产经营的风险而拒绝投入实业,更倾向于投入风险更小的消费领域。中国也存在这样把企业和商业对立起来的问题,比如,家电厂商被国美与苏宁压榨了。而日本则通过财团把商社和制造企业将产业链整合起来,遵循的是将金融投入到生产领域,通过生产的扩张,到全球市场扩大,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模式。产业链有血有肉,更加有黏性。        而日本已经通过财团将实业与金融、商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日本问题专家白益民先生有这样的比喻:日本财团实际上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团,而且是一个可以进行海陆空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团。财团中的综合商社、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分别扮演海陆空各兵种的角色。在日本财团中,综合商社对贸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拥有综合协调能力,就像军队的“参谋部”和“后勤部”;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是军队的“弹药库”和“给养库”;众多的大型制造企业则如同各兵种的“野战军”和“特种兵”。综合商社负责调研、规划、人员组织和信息反馈等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制定总体“战略部署”,银行体系提供强大的“弹药补给”,一线的制造企业才能在随后的“战争”中勇往直前,所向无敌。        中日的产业链博弈     2005年,曾经聚集过众多专家做过一个名为《战胜日本制造》的策划,探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中日制造近期必有一战,中国存在怎么样的取胜可能?        近年,日本众多的公司显得暮气沉沉,一度给我们日本制造江河日下的感觉,但这次地震,日本制造的瞬间暂停,反而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强大。它们已经如水银泻地般渗入全球制造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日本制造的身影,到处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力量。战胜日本制造,更多的是一厢情愿。        日本制造的强大,除了它们已经从一个个公司的单打独斗汇集成了互相协同的企业群的系统竞争,还在于它们背后日本人那种钻研技术的狂热。日本政府计划在 21世纪头50年里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个狂想正在可怕地变成现实。2010年日本科学家铃木章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新世纪开始,日本已经有8 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制造的崛起背后,也有着日本制造的影子。据白益民统计,中国每年要花费500亿美元来买技术。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500亿美元意味着每年可以再修1.5座三峡大坝。中国在技术和设备引进的热潮中,日本逐渐成为最大的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国。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高质量产品;日本向中国提供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大型生产设备。        而在成功布局之后,中国市场正在成为日本整条产业链上赚取利润的肥美之地。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报告显示,在 2010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了27.9%,贸易金额达到了13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汽车出口增长70.9%,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出口增长23.1%。2010年上半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纯利润累计约达4050亿日元,接近2005年全年的纯利润(4330亿日元),五年内翻了一番,与2009年(7590亿日元)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很多企业把中国作为在亚洲的基地,将获得的红利和利润返还到日本的母公司。        对于日本,我们曾经做了这个国家一千多年的老师,而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却一直在学习它,追赶它。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制造正从产业链的底端向盘踞顶端的日本制造逼近。地震,显现了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的冷静、开放,以及井然有序的危机应变能力,也显现出日本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产业链深耕上的良苦用心。这个对手依然值得尊重 相关日志 2011/04/12 — 日本拟将福岛核事故提至切尔诺贝利相同级别 (0) 2011/04/11 — 西西河:日本将被资本抛弃? (0) 2011/04/06 — 加藤嘉一:暗暗的东京 (0) 2011/04/06 — 叶千荣:从灾难看日本国民性 (0) 2011/04/05 — 日本核泄漏进展:太平洋就是垃圾筒,一万吨核废水随便排,只要说一句”ごめんね”就完事了?不要脸 (0)

阅读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限物价只约谈民企遭质疑:为何不先管大型国企

这一周,邓富江在忙着牵头写“保证书”。 在4月19日这一天,他们要召开重要会议并发文保证,为国内肉类产品的物价稳定,作出承诺。 邓是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19日协会会长、理事长会议上,他们还要承诺,做好行业自律,实现产品保质保量,防止串通涨价、跟风涨价。 承诺保证书写好后,他们要大幅登报,并同时抄送国家发改委,“这不是做姿态,是要实打实地为社会做出贡献。”邓富江感到不小的压力。 自从4月2日国家发改委召集17家商会、协会进行稳定物价的座谈以来,已经有酒类等行业协会行动在先。 “长子更应该站出来” 参加过上述座谈会的邓介绍,目前包括日化企业、康师傅,以及白酒等行业企业,都确定暂时不会对产品涨价,但是由此产生的争议和期待却并未有下文。比如不少民营企业都希望大型国企站出来稳定价格。 “大型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也掌控着多种原材料的定价,在这个稳定物价的关键时刻,长子更应该站出来。”一位参与4月2日座谈会某商会的民营企业人士说。 主管部门多管齐下 面对近期不断升温的通胀态势,价格主管部门很挠头。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接二连三出来,从行业倡议到企业约谈不一而足。 邓富江记得,4月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就是近期针对物价形势进行管控的重要会议。来自食品、饮料、百货商业、家用电器、酿酒、粮食、肉类等17家行业协会、商会的会长、秘书长,悉数到场。 “基本上,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都来了;所涉及的消费品,也主要是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称。 该人士对会议形式也记忆犹新。他记得,这次会议主要让行业协会负责人自由发言。 “虽然发改委价格司重要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但整体上还是让大家自由畅谈,并未直接提出要对哪个具体行业价格实施政府定价。发改委的意思是,要协会或者商会带头做好自律,避免串通涨价以及超出成本的不合理涨价。”这位人士回忆称。 当然,发改委的本意也并不局限于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他们在苦口婆心劝导行业协会回归理性之余,也发出殷切希望,希望行业协会最好能够在行动层面做出保证。 上述人士透露,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讲话的末尾明确希望,各个协会、商会,最好能单独或者联合发出行业倡议书,“等于做出表态,以后出了事情,对应地就好查处”。 除了整体倡议外,发改委明确表态,也不排除今后约谈部分违规企业,“当然,约谈的性质要严重得多”。 这种形式,此前发改委刚刚运用过。 一个直接的背景是3月中下旬,康师傅、联合利华、宝洁公司接连宣布涨价,紧接着,发改委紧急约谈三家企业。 然而事情却如水中瓢,这头刚按下,那头又起来。不久后,多家白酒企业也宣布涨价, 不得已,国家发改委于3月31日上午紧急约谈酒类流通协会、酿酒工业协会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领导。 在分别听取相关行业涨价因素分析汇报后,发改委价格司领导对啤酒企业受成本推动,价格上升较多表示理解和认可,但对成本变化不大,却价格轮番上涨的白酒行业,进行了批评,认为其“定价行为在当前形势下极不妥当”。 种种督促措施之下,这一系列企业在4月份,宣布涨价暂停。 企业“苦衷” 然而,在发改委的多种价格调控行动下,一些具体行业企业也并非没有苦衷,总体上,它们对主管部门调控价格涨势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是也希望就全行业看,一些掌握国家基础资源的国有企业,能够为稳定下游产品价格,贡献更多力量。 在上述约谈部分消费品行业企业期间,部分约谈企业态度一度非常强硬,态度鲜明,“涨价确属不得已,原因是上游原材料和燃料成本涨价明显”。 白酒业策划专家袁野也认同上述看法。他告诉记者,目前包括酒类、粮食、肉类等商品价格,都与石油价格上升直接有关。 比如2年多前,从四川运输一吨白酒到北京,成本需要300元,目前涨价到了1000元。这等于是说,石油价格的上升,本身带动了运输成本,这还不算石油价格提升导致化肥价格等农资价格上升,引发玉米、谷子等白酒原料成本增加的情况。 针对上游原材料成本传导带来的涨价因素,采访中有相关商会、协会,代表部分消费品企业代表表示委屈。 一位参加过2日座谈会的代表回忆称,座谈会没有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人士参加,这些消费品行业,涉及的大都是民营企业或者中小国有企业。为此,他在4月2日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国家最好能管好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的价格。 还有更多的一句,这位人士没敢在会上明确呼吁,“现在我要说出来,中石油、中石化,还有房地产企业能否一起来参与我们稳定价格承诺呢?” 一个与此相关的背景是4月6日,成品油价格上涨,且幅度较高。一些企业代表不理解,为什么国有企业可以涨价,但是对于民营企业市场化定价,却要不断约谈呢? 排除他们看法中的情绪化因素,诸多行业协会的苦衷和呼声都落到一个点:都急切盼望在价格稳定工作上,国有企业能更多地站出来,和他们位列同一阵线上。 此外,人力成本的上涨也成为苦衷,在这一点上,稻香村、康师傅等企业看法类同,“人力成本和棕榈油的成本都在上升,今年员工已经上调工资,棕榈油价格也一直往上走,还在继续涨,公司未来不得不面临产品涨价的压力”。苦衷虽有,但行业协会落实发改委指示精神的行动,却不能不抓紧。 目前,中国酒类流通协会、酿酒工业协会,以及全国工商联下属的医药业、水产业、烘焙业、农业商会,联络其他商会,都联合发布了相关稳定物价倡议书。 下一步调控 在各种纷纭复杂的涨价因素分析之下,业界思索价格走向的下一步。 一些企业人士表示,由于成本价格上涨推动,从下个月开始,一些商品难免还会涨。 粽子就是其一。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稻香村食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池向东透露,预计今年端午节期间,由于成本价格推动,粽子的价格将上升10%,也即每个粽子大约涨价5毛左右。 康师傅说法类似。康师傅公关部主管陈功儒告诉记者,康师傅桶面原来预计4月份涨价的目标是每桶涨5毛,“但该计划将被推迟,何时推出涨价措施,仍难确定”。 此外,在短期保证物价稳定之外,如何从体制上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物价成本,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正被呼吁取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梁小民告诉记者,目前高速公路收费,使得货车不得不超载,这些收费加大了产品运输成本,此外农产品在农贸市场的场地费等等成本,都该消除。 相关日志 2011/04/18 — 余以为:发改委约谈企业扭曲CPI指标 (0) 2011/04/14 — 信号误导比通胀更可怕 (0) 2011/04/12 —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要求食用油企业再限价两月 补贴难掩亏损 (0) 2011/04/08 — 邓聿文:请发改委对油价超出历史高点给以解释 (0) 2011/04/07 — 一周两会商 发改委批评白酒行业涨价风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