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比微博版多几句话。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文/魏英杰 开学了,许多大V纷纷就韩方事件表态,收心回归工作。虽说我的工作就是看新闻热点,然后写点不痛不痒文章,不过也表个态吧。作为疑似骑墙派,有人可能会认为其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但这是我真实的看法。 1,我支持麦田、方舟子、mad(疯了)等人对韩寒的质疑。 这首先是对批评精神的肯定,没有批评就没有正常的舆论;其次,十几年来对韩寒多少存在夸大和神话之处,如路金波的“天才说”,王小山、梁文道的“鲁迅说”,虽说这未必是韩寒的问题,但与韩寒休戚相关,韩寒有必要面对这些质疑;更重要的是,韩寒是公众人物、名人、偶像,也从这个身份中获取巨大利益,并对大量受众形成影响,因此他应承受相应的和相关的批评质疑。 2,我支持韩寒通过打官司解决这桩疑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打官司当然也是一种权利啊。不能说我批评你是对的,但你打官司就是欺负人了。这是“江湖规矩”,或者说只有在道德层面上站得住脚。但从法律角度,打官司是每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这怎么就不行了?特别是,韩寒是否由人代写,打口水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无论谁占上风,当事人都可能遭受名誉损失,而打官司或许没法解决所有问题,却可提供一个法律的说法。这桩官司还有个好处,可以让参与各方进而关注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对名人的质疑批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未必是合理的。 虽然从情感上不希望出现这个局面,但我支持韩方起诉。但对于李其纲起诉麦田,我觉得既然双方已经互作声明(后来才看到李其纲接受麦田道歉),再行起诉就没多大必要了。这个官司,法院也不一定会支持。 3、我不同意麦田、方舟子、mad等人的质疑方式,或者说下论断的方式。 麦田是因为以前就对韩寒有所怀疑,又因为韩寒在三篇文章中对哈维尔有不敬表述,所以站出来质疑韩寒。方舟子,正如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中所说,一开始并未关注,只是在微博回复调侃几句,结果韩寒很当回事,并在接受麦田道歉的同时对他有所挑衅,这才把他给拉下水了。 麦田第一波质疑韩寒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这种搞法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角。结果第二天他就道歉了。为什么,他找了一堆材料,然后直接下判断李其纲肯定和韩寒爸爸是同学,因为是同学所以在这件事情中必然有勾结。而实际上,他那些材料最多只是证明有这种可能性,但事实完全也可能不沾边。结果呢,当事人一站出来说双方压根不是同学,甚至不认识,麦田只能歇菜了。而这样妄下判断,你说别的大家也未必会信了。 方舟子比麦田好些,但质疑韩寒依然是方舟子水平较差的一场论战。刚开始还好,他试图戳破韩寒天才神话,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只有胜不会败。因为这是个价值判断,因人而异,而且经过这轮风波,稍微理性点的人也会认可这个看法。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啊。可后来估计是信心倍增的缘故,方舟子分析韩寒文章的时候越发觉得,这哪里是十七岁小男生可以写出来的文字,因此就开始和麦田一样下论断,认为有人代写了。这种排他性论断,既对自己不利,也有违批评的精神实质。因为在没有足够证据情况下,做这种判断其实和猜题一样,蒙对的概率是一半半。如果质疑批评一个人是靠蒙的,当然损人损己。特别是对那两封家书的分析,让人笑逗了,这完全不是方舟子平时的水平。 但还要加一句,我对方舟子在质疑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依然表示赞赏,韩寒拐弯抹角骂他秃头,他却还很认真地做科普,这种涵养让人佩服。 Mad包括彭晓芸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更加严重。无论她们怎么看文本,最终答案都不是封闭式的。一旦妄下论断,就会闹出张放那种“走出爱的禁区”式的笑料。特别是彭晓芸所谓的文学批评,简直不知所云。对比她之前和韩三篇后对韩寒的评论,也可看出她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立场。至于mad,虽然她很懂英语,但这并不必然导致质疑正确。比如她翻出那么多视频,证明韩寒不仅口才不行,而且还有阅读障碍。问题是,你可能这么觉得,但人家根本没那么觉得。比如我觉得韩寒在公共场合的口才不算一流,但还是有些和他文章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机灵。和王朔见面那场,韩寒事前就说不想见,王朔来了后,他没有多说话,完全合理。这种饭局式见面,许多人是不愿意多说话的。Mad是我的朋友,但我完全不赞同不认可她这次论战中的表现。 4、我理解但不欣赏韩寒一开始对对手的辱骂,同样理解但不赞赏韩寒父亲的表现,完全不赞赏路金波等人的表现。 受到这么大质疑,愤怒可以理解,但韩寒一开始没能克制住这种情绪,这比较让人遗憾。玩过论坛都知道,争论一旦进入互相辱骂,就会变成意气之争,也就变得没啥意思。不过,他后来基本做到了克制。 韩寒父亲是个老网虫,但肯定也没见过这么大阵仗。话说太多,可能反倒体现了真实。但他不应该跟着辱骂对手。因为他不仅是个父亲,而且是韩寒的父亲,他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韩寒和自身形象,也会对舆论产生不好影响。等这件事情过去,他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当然,换作是我,我可能也做不到理性。 路金波在这场论战中完全是个大赢家,无论局势对韩寒有利不利,对他都有利无害。但也不该这么得瑟,这么不谦虚啊,表现得这么兴奋,别以为大家都看不懂不是。他是骨灰级网友,泡网上跟人掐过来的,可在这次事件中,他更多表现出的是“奸商”品格,而不是网友精神。遗憾啊。其实,这场论战从原因来说,一小半是他引起的。没有他对韩寒的“包装说”,麦田不一定会那么肯定地认为有人帮韩寒代写。所以,一早就断言,等这件事情过去,(按照常理啊)韩寒会和他闹掰。现在由韩夫人代理韩寒对外事务(马日拉也退出),也许是个开始。和路金波吃过一次饭,采访过他,照理不该说这些,不过我说的是真实看法,麦田、mad是我朋友,我也没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的不对,请多包涵。 5、说半天还没说到重点。韩寒到底有没有人给他代写啊?这我哪知道啊,那么多人都没搞清楚。事实是怎么样只能等待结果,也可能没结果。但就我这么看下来,我相信韩寒作品不存在代写问题。特别是韩寒父亲翻出那两封家书,更让我确信这点。 那两封家书基本可以看出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青少年时期的韩寒应该偏好文史,也受了他所阅读作品的影响。譬如那个humor,我记得钱钟书散文中确实演绎过。凑巧我初中高中阶段(90年代初)也喜欢现代文学,啃了一大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现代散文系列,接触过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等人作品,读了这些书的人,不受其文风影响很难。 一个人文风转变也很正常。这个写过不同类型文章的人会更有感触。比如我以前写随笔,后来写时评,再回过头去写随笔,完全不是那种味道了。专栏编辑就说,你写随笔还有时评的味道。没办法,这就是风格转变所致。 所以,我相信韩寒最近关于这部分的自述真实可信。 6、关于韩寒读书的问题。他始终接触的可能文史类的东西多些,西方学术理论相对少些。这符合一个作家的阅读偏好。这一点,从他最近的博文也可窥探一二,比如他说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这并不符合事实,也可说明韩寒在这方面的欠缺。比如,罗尔斯《正义论》和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都发表于1970年代,查尔斯-蒂利的多部民主理论著作如《抗争政治》《社会运动》《民主》都出版于2000年代,这些都是涉及民主政治的重要作品(我只是列书单,都没好好读过)。 7、回过头来再说这场论争。表面看,这是麦田、方舟子等人发起的口水战,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韩三篇才是这场论战的起源。麦田和方舟子的思想光谱没那么明显(可能稍微偏左),但如果光是他们摇旗呐喊,下面没有追随者,没有起哄的,也没办法闹出这么大声势。麦田几年前就质疑过韩寒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才引起注意,当时却没什么人理?这就是因为,那时候自由派(包括革命派)还把韩寒当作主战将,或者对他寄予厚望。 8、韩寒的“公知神话”,可以说是自由派和自由派媒体人联手烘托出来的。比如,王晓渔兄(包括在下)都曾赞扬过韩寒的“公民精神”,而读了韩三篇后,晓渔是比较早站出来指责韩寒“不读书”的。当然,我至今仍坚持这个意见。不能说,韩三篇一出,韩寒就不是个“公民”了。此外,梁文道兄(他是个热心温和的人,“腰封小王子”的美名说明这点)说,假以时日,韩寒会成为下一个鲁迅。王小山兄说,鲁迅比韩寒差多了。这些话,说者未必当真,或者只是出于赞赏的一种表态。但对“韩寒神话”的烘托却起了很大作用——你不信,他信。 9、韩三篇出来后,等于是韩寒自翻底牌。这惹怒了自由派里的革命派。所以,倒韩就从那时候开始酝酿了。到目前为止,倒韩力量成色复杂,但还是可以大致看出一二。比如,革命派是最坚决与韩寒切割的,自由派的温和派对韩寒仍持回护态度,如笑蜀兄,还有许多持中间立场人士也是如此。同样的,有的左派情不自禁地向韩寒伸出了橄榄枝,却遭到了无情拒绝。再加上极力维护韩寒的韩粉,以及方舟子加入战团后死心塌地追随的方粉,还有骑墙派、搭车族、太太团都各自发出声音,所以就搞那么大了。关于站队问题,好像不少人分析研究过了。 10、我对韩三篇的看法,微博上写过:“赞赏韩寒在公共事件上的参与和表达,从不认为他是什么天才。认同韩三篇否定暴力革命,赞同改良,但同时认为,保持压力是促进改良的前提。改良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互相博弈所致。英国大宪章的产生,是在暴力和反复中确立,国王刚签下宪章,回头就反悔了,修改再签,如是几次。” 11、再补充一点:看待韩三篇,应该从韩寒是个作家而不是学者、理论家的角度,那样就比较公允。韩三篇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缺乏理论素养,而在于他给那些民主大腕提供了吐槽点,有人可能认为他捞过界了。当然,有的大腕并不放在眼里,或放低姿态专门撰文批驳,只会三言两语藐视而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作家和个人,发表对民主的意见,没有任何问题。把韩三篇定位于一个作家的表达,去关注他想说什么,那就够了。何况韩三篇文章本身并没那么不堪,还给大家提供了关于民主自由的讨论热点——没功劳也有苦劳嘛。 12、有人认为韩方大战纯粹无聊,不值得关注,如张鸣老师就持这种观点。这种想法千真万确是错了。这场论战(从韩三篇开始)的价值就在于,韩寒翻出底牌,有人不答应了,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还有人暧昧地说“韩寒成熟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完全是当下国内思想状况的一场集体演出。从这可以看出多少事情来。比如,一个持温和立场的人竟然那么不受人待见,可见当前社会的思想对立是何等严重。 13、忘记一点了。有人始终认为,抹黑韩寒或者说韩寒论战完全是背后有力量想转移话题。说白了,这太瞧得起这股力量了。如果一种力量可以完全主导网络舆论,还用得着网络实名制吗?呵呵。网络的作用就在这里,谁都可以插上一脚,但谁也没办法刻意主导舆论方向。想做也做不到啊。不否认其中有推波助澜的,但要说这个事件有股力量在把舵,这种可能性等于零。 14、韩寒风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得更明白些,这是近年来很重要的一场思想事件。这并不因为缺乏思想理论界学者的介入而失色,反倒因为引起民间强烈争议而变得更具重要性。这次事件引发国内各思想派别及其拥护者重新分化组合,是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场民间思想演练。微博上有人不是说了,韩寒事件让许多人互相拉黑,甚至还导致男女朋友分手。这就是对各自理念的一种确认,以及对个人社交圈的一次重组。当然,更多人是借助事件反思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特点。很少人会在论战中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只可能变得更加固执。(关于网络导致极化思维,桑斯坦相关论著多次涉及,有实验支持) 好了,吐槽完毕。早就想把俺拉黑的朋友再忍耐下,发完这个东西,俺也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了。也希望上面提到的朋友们把这看作一个观点表述,体谅则个。我觉得,思想尽可多元,大家不妨求同存异。不管怎么说,彼此间还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基础,这就是咱们在这里胡思乱想的,远远还没变成现实。 2012年2月2日 凌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