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达沃斯观察:中国离全球化有多远

http://www.infzm.com/content/68252 达沃斯观察:中国离全球化有多远 观察者: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采访整理:南方周末记者 樊殿华 2012-02-02 13:19:55  南方周末   全球新议题:年轻人的就业和贫困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达沃斯论坛, 2012 年论坛的主题是 “ 大转型 ” 。 我感觉, 2012 年达沃斯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从最早的一些论坛安排当中,就可以看到这一届达沃斯开始出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某种程度的批判,这样的话题在达沃斯是比较罕见的。金融危机到去年已经三年了,按道理早就应该有这样的反思。但不管怎么样,来得晚总比不反思要好。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大家看到的病症是相同的,但治疗方案却五花八门,也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方案。也就是说,反思过程才刚刚开始,而且由于每个地方都在焦头烂额地忙于解决自己的事情,因此也没有出现一个全局性的解决方法。 另外一点,今年的达沃斯大家很少谈全球大格局的问题,地区主义的议题比较占主导。通常在这样的会议上,很多人会谈全球治理,但今年给人的感觉是,每个地区的人都在谈自己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是欧元区,因为中美两大国的高官都没有出席,而欧洲的首脑去的比较多,卡梅伦、默克尔都发表了公开讲话。欧元问题当然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但我认为核心仍然是地区主义的议题。 还有一点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论坛出现很多场关于年轻人与就业问题的讨论。虽然每个地方都在谈论不同地方的困境 —— 欧洲有欧洲的问题,美国有美国的问题,中东有中东的问题 —— 但合起来,其实是在说这一代年轻人面临就业与贫困的压力非常大。这个问题不解决,各个地方政局都会受到影响。像 “ 阿拉伯之春 ” 、美国的 “ 占领华尔街 ” 运动,都跟年轻人的不满息息相关。往大处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民主、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的未来都会受到影响。虽然每个地区在分别谈,我倒觉得这是个全球性议题。 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太少 另外,作为中国的参与者,我更多地观察中国人在论坛上的表现。我觉得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还是太少了。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会议本身就是欧美人士主导的,以英语作为共同交流语言,中国的精英阶层在这方面受到限制。但我仍然认为,伴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劲的发展,可能还需要有更多人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全球性的讨论中努力发出中国的声音,我觉得这一点从现在来看还远远不够。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问题的视野还是太狭窄了,跟对方交流时底蕴也不够。很多人甚至都不关心其他领域或者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达沃斯其实不单是讨论经济、商业的议题,更有大量创新的思想在那里传播,因为有很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者,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学校长。讨论的议题其实非常广泛,如果交叉地听,其实是可以获得很大启发和新的思考。如果只关注本地区、本领域和自己眼下的事情,等于你没有最大限度利用这个论坛,因此也丧失了参加跨地区、跨领域讨论的可能性。  

阅读更多

胡泳 | 扎克伯格:行走在隐私钢丝上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20203/5530334.shtml 扎克伯格:行走在隐私钢丝上 2012 年 02 月 03 日  09:33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曹虹   Facebook的上市,再次自证了社交网络的异常火爆。 Facebook的火爆程度,不禁让人想起15年前的美国在线和5年前的谷歌,它的上市无疑是近十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在昨日与IPO招股说明书一起公布的一封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中,这位27岁的科技新贵写到:印刷媒体和电视,发端了众多社会关键领域的深刻变革,今天的社会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在对Facebook核心价值的描述中,扎克伯格再次重申,“Facebook的存在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开放,连接更加紧密,而非仅仅是建立一个公司。” 这到底是扎克伯格上一厢情愿的“理想国”,抑或仅仅是华尔街的包装伎俩?与开放愿景相连的是,Facebook在隐私政策上一直备受争议。隐私权益保护者仍然为如此多的用户信息掌握在Facebook手里感到不安。在过去的7年,Facebook用户数的增长几乎与隐私政策的斗争“一路同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表示,隐私问题一直是Facebook的一个问题,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资产是用户,但门槛并不是很高,如果它得罪了用户,逃离它的速度也会很快。 商业模式悖论 Facebook在其风靡之际,也将互联网依靠用户信息赚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每天,每个小时,Facebook都在轻松地将越来越多的用户招致麾下。他们在Facebook下载音乐,阅读新闻,玩虚拟游戏,查看星座运势或上传家人照片。 在Facebook上,一切皆有可能。用户不仅向Facebook透露了自己的姓名(Facebook禁止匿名)和家庭住址,还交代了自己的好友、家人,自己的偏好——从流行音乐直到政治观点。 用户在Facebook上共享的大量个人信息(比如生日、兴趣爱好,甚至订婚时间),意味著广告可以具有很大的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在电视和广播等其他媒体是无法实现的。 纽约时报昨日评论,Facebook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以这些信息为“饵” 钓到 广告商,并巧妙地处理世界各地的用户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隐私问题的关注。 而对Facebook的估值如此之高,正是因为该公司所体现出的价值已经远超其用户总数本身。除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网站以外,Facebook还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数据收集引擎,用户在该平台上进行的每次点击和交流都被Facebook精确地捕捉到。 当用户在Facebook上分享链接、收听歌曲、点击无处不在的“赞”键或将自己的感情状态改为“订婚”时,每一条信息都自动被添加到Facebook庞大的数据库里。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潘巍昨日表示,Facebook的企业价值就在于它所拥有的8亿多用户的数据,这些用户的喜好等相关属性。Facebook的商业模式就是针对这些用户的精准广告,这也不可避免地使Facebook从一个私隐公司变成公隐的公司。 “隐私即将寿终正寝” “我不得不说,隐私即将寿终正寝。”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开篇即警告隐私的死亡。该文作者指出,作出这一悲观的判断是因为最近有陌生人评论他通过iPhone的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instagram上传的照片。 在几条评论以后,作者开始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尽管他在instagram的用户资料只填写了姓,但是网上的一个姓已经足以泄漏他的信息。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开始好奇去找到他。”作者写道。 而这样的过程发生竟然只需要10分钟:“首先从他的照片上知道他住在旧金山,然后试着google他,但姓氏和城市还不足以找到他,然后作者去他的照片看他对哪些评论作出回应。最终我发现了一个他和他朋友的对话,我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他朋友的全名,然后我在这个人的facebook朋友名单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然后在谷歌上,我搜索到了他的电话、住址和公司!” “我绝不是在开玩笑,这是真的。我甚至也使用一个他使用的App,从中显示了他早晨晨跑的路线图。这只需要花十分钟时间。” 在Facebook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做这样的事。经常,你甚至不需要一个人的姓就能找到一个人。 这也或多或少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隐私边界被打破的世界。胡泳表示,今天大多数人接受“隐私权缩小”的现实,普遍暴露自己的隐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个社会将越来越透明。人们虽说都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隐私当回事,已是整体的发展趋势。 在Facebook创立的8年中,Facebook一再修改其隐私政策,鼓励用户更多的分享。扎克伯格似乎很看好用户将会越来越乐意和他人以及广告商分享个人数据。 潘巍说,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被别人看到后潜在的伤害,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胡泳表示,隐私问题一直是Facebook的一个问题,“美国是一个比较注重隐私权的国家,而且接受集体诉讼,这是Facebook绕不过去的。新一代的SNS公司最大的资产是用户,但门槛并不是很高,如果它得罪了用户,逃离它的速度也会很快”。 纽约时报指出,Facebook最大的障碍就是用户隐私。在这一问题上,它与用户渐行渐远。例如,2007年Beacon功能就曾引发争议。该功能可以自动在Facebook更新用户在其他网站上的活动和购买行为。Facebook还因在借用“赞”做广告被推上法庭,并因面部识别功能遭到审查。 去年11月,Facebook宣布与联邦贸易委员会达成和解,该组织指控Facebook在隐私设置上存在用户欺诈。如今,Facebook可能在欧洲受到隐私保护规定掣肘,同样,美国也在酝酿立法保护用户隐私。 潘巍说,现在谷歌已经推出了takeout的页面,允许用户从页面上拷贝自己的信息,这意味着,如果他不满意现有的服务,随时可以迁徙去别的网站。这对Facebook而言是个挑战。 每个用户信息值100美元 从上世纪90年代靠用户赚钱的互联网到Google时代靠用户数据赚钱,再到Facebook的社交时代,互联网对个人隐私的渗透逐步加强。 “Facebook时代,靠个人数据赚钱远甚于靠用户基数赚钱。从投资人对其1000亿美元的估值来看,相当于每个Facebook的用户信息至少值100美元。”潘巍说。 而在中国,模仿Facebook的人人网当年的用户积累策略就是“花钱买用户”。当年,为了吸引注册用户,人人网在校园进行了很多的线下路演,并经常以奖品为“诱饵”,鼓励老用户推荐新用户。 在潘巍看来,能不能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取那么多钱,要看Facebook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些数据信息。Facebook最大的瓶颈就是并没有摆脱对用户个人数据的依赖,某种程度上,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然是对谷歌的一种模仿。 “它需要更多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本身的价值,理解‘网’的含义,但现在Facebook还没有一个核心产品能挖掘‘网’的价值。”潘巍直言,“Facebook需要更聪明、更前卫的方法去用网”。 潘巍表示,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一些研究,设计一定的回报体系,将回报返给用户体验,对人际关系互动产生的广告体系付费,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一个Facebook用户发布了使用某款洗发水的体验,在经过其好友点击或转发及多重传播以后,可能对其好友及更广的社交关系网产生购买行为,广告主可以据此付费。 潘巍指出,Facebook的另一个弱点是:在移动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他说,过去几年Facebook在移动方面做得并不好。而移动才是更加准确定位你的“好朋友”的工具,往往你们去相同的地方、有更多生活交集的是好朋友。 逃离Facebook? 早在2011年6月,福布斯自由撰稿人Tim Worstall就在《Facebook的终结》中指出,对扎克伯格的坏消息是“Facebook自杀”,许多人正在越来越少地使用Facebook,或者结伴离开。 前述文章指出,数据显示10万英国人在2011年五月注销了他们的帐号,从而将数据减少至298万人,另外在美国有600万人离开Facebook。 事实上,从上市文件来看,Facebook的用户增长速度已有放缓的迹象。在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地区,Facebook活跃用户月度增长近来有所放缓。这些地区去年第四季度占该公司用户的一半左右。而在巴西、印度等市场,社交网络的老大则是Google旗下的Orkut。 福布斯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Faceboo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最大规模地积聚互联网用户群,理解及货币化这一用户群的能力。但很难相信,Facebook十年之后的页面访问量还能独霸天下。一种趋势是:Facebook被当成人们身份与关系的大仓库,而深层次的互动转而在主旨更明确、分化更严重的社区进行。 比如分享照片最好经由Instagram,产品的社交管理可在Pinterest上进行,自我表达通过Tumblr这样的平台最合适。尽管Facebook或多或少也具备上述功能,而且可以模仿上述公司,可是,瑞士军刀式兼顾一切产品的模式很难获得长远胜利。 令潘巍印象深刻的是,同样身为社交网站,在上层社会,Facebook远没有他的同行网站Linkedin受欢迎。“在美国,律师等成功人士往往都没有Facebook,但往往都有Linkedin。很多人甚至特别雇佣秘书更新Linkedin网站。” ◎ 相关新闻 疯狂生长的Facebook: 在委内瑞拉渗透率超80% Facebook高达8亿的用户群体是其能得到高估值的关键。张泽红 制图 早报记者 李跃群 Facebook于2004年创立,Google于2004年上市。华尔街日报分析称,从财务角度来说,Facebook与年轻时代的Google(谷歌)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看,1000亿美元的估值对Facebook来说,或许并不算疯狂。 Facebook的上市文件显示,2011年,其营业收入达37.1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近三年,Facebook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2009-2010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在150%以上,201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虽有所放缓,也高达87.99%。 其中,广告收入仍是Facebook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广告收入达31.54亿美元,占比84.99%。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Google曾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增长。Google上市一年后的2005年,这家搜索巨头收入40亿美元,之前两年平均增长108%。 二者的利润率也十分相似。过去两年Facebook营业利润率平均为49%。2004和2005年Google平均营业利润率为48%,Google在去年之前大体上一直保持这一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oogle上市之后增长动力依旧不减,从2005年至今,收入已增长了7倍之多。 反观Facebook,在其营收的“大本营”——美国、加拿大、欧洲,活跃用户月度增速近来有所放缓。Facebook眼下将巴西和印度视为最重要的用户增长区域。 Facebook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拥有8.45亿月度活跃用户,具体分布为: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1.79亿,欧洲2.29亿,亚洲2.12亿,世界其他地区2.25亿。 Facebook在文件中写道:“在全球的不同国家,我们对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所不同。例如,在智利、土耳其和委内瑞拉,我们估计渗透率超过80%;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渗透率约为60%;在德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我们估计渗透率约为20%至30%;在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渗透率则低于15%。” “全球网民总数如今超过20亿人,我们的目标是将所有网民联系起来。”Facebook在IPO文件说。 

阅读更多

胡泳 |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http://www.ceocio.com.cn/4/26/61179.htm 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作者: 胡泳   发布于:2012-1-12 在线肖像画是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工具,它强大到你需要用一种战略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如今,人们使用社会性媒介已成家常便饭。还有人没在用微博、社交网站或者像 LinkedIn 这样的商业客户导向的人脉维持网站吗?如果你在这些网站上只是玩玩而已,你对自己公布的个人资料可能也不必太精心;但假如你希望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加强自身的职业生计,那么如何打造自己在线上的职业身份就大有讲究了。可以将此称为 “ 在线个人肖像画的艺术 ” 。 许多人对照片的选择或许漫不经心,但它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照片需要有一种合适的 “ 语调 ” 。首先必须强调,有照片比没照片好。 LinkedIn 的人脉主管( connection director )尼科尔 · 威廉姆斯说, LinkedIn 的调查发现,有个人照片的主页的浏览率是没有照片的主页的 7 倍。 过去,有钱的欧美房产主常常会专门请画家给自己画油画,把画好的肖像悬挂在自家的客厅里。为了显示自己的投入,画家会事无巨细地展示主人生活的细节,以至于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 个人的神韵。社交网站上的个人照片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展示一个人的宠物,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他人,而没有直接展示自身。除非这种展示构成了你职业的一部分 —— 比方说,你是一位婚姻问题专家,因此你可以张贴你和丈夫的亲密照;你是一位宠物医生,贴上宠物的照片,这会拉近你和客户的距离 —— 否则,最好的方式永远是展示你自己。 接下来是穿戴问题。你所处的行业,或者你希望加入的行业,都有某些关于穿着打扮的行规,你最好符合这些行规。如果你寻找时尚业或者媒体业的职位,可以穿得更五颜六色一些,也可以戴上五花八门的饰物,否则最好还是小心一些。你最不希望遇到的一种局面就是,当你和某位客户见面,或者到某个公司去应试时,对方说: “ 我都认不出你了,你看上去完全变了。 ” 还有一点,你以什么状态出现在照片中也很重要。处于行动中,会给人增添分数。比如,你正在书桌上伏案工作;或者,你在大街上行走,一手拿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报纸。请一位摄影师捕捉你充满能量的那个瞬间,把这个瞬间定格在你的个人资料中。 照片中的姿势能够传递大量信息。如果你坐得腰板挺直,肩膀向后,满脸笑容,目光开放,你就在传递一种自信、有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形象。最关键的是要自然。好的照片所洋溢的那种氛围,能让人感觉到个人人格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为了自然,你的照片最好是朋友或者是那些能够让你放松的人拍的。很多时候职业摄影师会把气氛弄得僵硬,而如果你熟悉为你拍照的人,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舒适感,这样拍出的照片也会让看到的人感觉舒适。与黑白照片相比,人们对彩色照片的反应更强烈,后者能更好地传递生活中的质感。 除了个人肖像,你也要仔细选择你在社会性媒介中分享的其他照片。养成定期清理以前放入的照片的习惯是必要的。在选择放入哪些新照片时,想象一下你在房间里给许多人放映你拍摄的幻灯片的场景。你绝对需要那些能打动人、能传达你自己的照片,否则观众很快就会厌倦。 在中国的微博上,我们常见到的一种情形是,大家喜欢晒自己午餐或者晚餐吃了什么 —— 很多情况下,大家在餐馆里吃饭时,菜端上来,很多人不是忙着吃,而是先拿出手机狂拍一通,然后发上微博。我曾戏称这是 Dinner 2.0: 没在微博上晒过的晚餐就不叫晚餐。其实这是一种生活记趣,但多了会招人厌烦。没人真的关心你早上喝了什么咖啡,不管这咖啡对你而言多么有味道。所以需要控制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发上微博的欲望。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人发微博,喜欢贴上跟微博内容并不十分相关的照片,企图吸引注意力,最普遍的招数就是贴美女图。这种把戏玩多了也毫无益处。在贴照片的时候,不妨三思:这张照片跟我要表达的内容切题吗?它有内涵和故事吗?它传达了我想强调的意思吗? 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该不该贴孩子的照片?偶尔张贴一下,其实未尝不可,因为人们喜欢真实的、触手可摸的东西:一个可爱的小 baby ,让人联想到他 / 她父母的生活。但也不能做得过分:重复太多,人们马上就会丧失兴趣。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永远不要想象他人会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孩子的一切都视若珍宝。 还有,社交网站因其社交性太强,尽管你可能对自己贴什么东西十分精心,但 “ 躺着也中枪 ” 的可能性也不小:某人毫无头脑地贴上一张有关你的照片,毁坏了你自己悉心设计的形象。如今,可拍照手机人手一部,传递照片的途径十分便捷,你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哪一次社交场合会被拍下来,又被人放到网上。所以,如果有人在照片中把你 “ 圈 ” 出来了,或者用你的名字做了照片的标签,你都要保持警觉。

阅读更多

胡泳 | 中国将扩大实施微博实名制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2/0120/11412.shtml     中国将 扩 大 实 施微博 实 名制 2012 年 01 月 20 日 16:41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 1 月 20 日报道 18 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表示,中国将把微博实名制注册扩大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王晨说,根据实名制计划,用户可以继续在网上使用昵称,不过他们仍会被要求采用真实身份进行注册。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中国官员承认微博在引导公众舆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一再指责有些微博成为传播谣言和粗俗内容的平台。 报道称,截至 2011 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 5.13 亿。微博用户则超过 3 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规模第一的国家。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当日王晨还暗示政府和共产党将扩张和改善国内及全球的公关机构,首先是对政府机构中设立得越来越多的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他说,一些新闻官 “ 在紧急事件的处理上拖了政府的后腿 ” ,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应对外界对信息的要求。他说,公关官员将接受 “ 政治意识 ” 和 “ 实事求是精神 ” 的培训。 报道称,微博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的主要消息来源。微博用户们在去年 7 月显示了自己的威力,当时浙江一次动车事故引出了数千万条网上评论,许多评论谴责政府对铁路系统的管理及其对事故的应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说,实名制将对某些类型的网上评论带来冷却作用,但是有多少用户会因此不再就有争议的问题大胆发表意见还有待观察。他说: “ 当然,一些人会不敢就某些问题大胆发表意见,但是许多人已经在使用真名了,即便是在讨论时事的时候。微博的用户群十分庞大,如果某件与他们自身利益高度关切的事情发生,我想你仍然会听到巨大的呼声。 ”  

阅读更多

胡泳 | China boasts over half a billion Internet users

http://www.ubergizmo.com/2012/01/china-half-billion-internet-users/ China boasts over half a billion Internet users By   Edwin Kee on 01/16/2012 10:08 PST China’s government might be pretty restrictive when it comes to what their citizens can and cannot see over the Internet, while ensuring not a single person of the general populace is able to own a Facebook account, but that does not mean Internet usage is surpressed. No sir, in fact, it seems that the number of Chinese citizens who are able to access the Internet has already surpassed the half billion mark, which is more than one third of China’s total population. This statistic is furnished by the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a state-run organization, so it is as close as it can get to the actual figure.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the Internet generation in China will help shape and grow the country, which might eventually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s it steps on the accelerator to overtake the US after they sped past Japan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 translated quotation from the China Media Project in Hong Kong, journalist Hu Yong men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losion of Internet use in China by summing it up, “The Internet cannot usher in dramatic change to political life in China, but it can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basis of citizen rights and duties, giving rise to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forces independent of the Chinese state.”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