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 | 北京人的第二次飞跃:TMZL
作者: 信力建 《南都周刊》最新一期推出《起底王立军》的长篇报道,让许多人得以窥见当年疯狂的统治者——薄熙来和王立军领导下的疯狂的重庆的真实面貌。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上任之后,大力倡导唱红歌,与王立军掀起黑打行动,大搞一言堂,大肆践踏法治,贪财贪色无恶不作,这些所作所为无疑都是文革的借尸还魂。在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的时候,在人们自以为过上和谐社会的时候,文革居然轻而易举地卷土重来,让那么多人受到迫害、家散人亡。而之所以薄熙来的红色运动可以为所欲为,表面上是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恶果,其根源是文革清算的不彻底、对毛罪行清算的不彻底。 十八大之前,坊间屡屡放出消息,毛泽东纪念堂要移到韶山,十八大报告里、党章都不会再提毛泽东思想,民间有识之士对此欢呼雀跃,毛泽东这个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终于要入土了,恶魔的幽灵不再盘旋在中国大地,成为中国崛起的绊脚石。然而可惜,执政党最终还是未能下定决心,错过了杜绝第二个薄熙来隐患再现的良机。 事实上,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现时的意识形态历经修改已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邓小平理论为起点,毛泽东思想已经没有实际的价值。而在民间,在官方意识形态皮产和集体信仰缺失的今天,人们加诸毛泽东身上的种种幻影与想像,也依然在虚幻地安抚人心,但弄巧成拙。这是因为,毛的思想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放弃。毛的民主集中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专制的批判,而他发动的群众运动式的所谓“大民主”,则破毁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秩序,违反人类普世价值。毛时代特权阶层和普通民众处于绝对且固化了的二元对立状态。 正如木然先生所说的,所谓的毛泽东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手段、以轰轰烈烈的群众式伪大民主為重要手段、以绑架道德为教化方式、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色、以获取政权为目的框架建立起来的。通过这种框架建立的政权,是一个违背人类普世价值的政权;化私为公,破坏了人类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通过人治的大棒摧毁了国民党时期的初具模型的法律秩序,甚至摧毁了封建专制的法律制度;通过暴力革命和阶级专政的方式破坏了人权,突破了人之称为人的尊严和底线,使得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荡然无存,国人处在政治恐惧与经济匱乏双重大山压迫之中。和平时期五千万的死亡人数让大独裁者希特勒、斯大林也望尘莫及。 因此,薄熙来之所以有空子可钻,皆因他深知“去毛成了困境”。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是暴力维稳的理论来源。暴力获得政权,必然要求以暴力维护。暴力与恐怖取得的瞬间稳定效能被无限放大,暴力维稳的最终结果是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维稳而维不稳。去掉暴力维稳,通过维权来维稳,使维权成为维稳的前提与基础,就需要去掉毛泽东思想,而在继承者那里,只要稳定压倒一切的主张和思想不能变,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丢。 其次,既得利益者认为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执政党,或者说只有坚持举毛的旗帜,接班才显得名正言顺。建国后,经过一系列的洗脑和运动,毛泽东的权威已经是至高无上一言九鼎的,他的形象被奉上了神台,当时已经没有所谓的党和政府,毛泽东已与党的生命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宣传和现实,就为以后否定毛泽东、告别文革带来了莫大的阻碍。 当时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认为,不但要揭批“四人帮”,粉碎其帮派体系,而且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要纠正党和毛泽东的“左”倾错误。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从灾难中走出来。于是,华国锋在改革的压力中黯然下台,改革派胡耀邦和赵紫阳上台,迅速展开平反工作和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总算挽救了垂危的中国。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正视和清算,是国家摆脱历史包袱、轻装前行、顺利转型的基本前提。像俄罗斯,毅然组织一批历史学家重新编写《二十世纪俄国史》,直面在列宁、斯大林统治下的“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2000年,普京以代总统身份竞选总统时,引用了当时俄罗斯民谚说:“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还以总统身份参加了紀念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受迫害者的公开活动,明确强调“政治理念应该是建立在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上”,公开认同普世价值。并在2010年“大清洗纪念日”,俄罗斯几十个城市同时举行紀念活动,追悼斯大林统治下受迫害的死难者。 而经历过纳粹屠杀的德国,则分别成立“回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和“处理专制遗留问题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赔偿纳粹时期的强征劳工,以及负责向受害者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获得赔偿,同时也支持各种形式的政治历史教育。德国人认为,回忆不是中性的,回忆要带来保护受害者的责任。吸取教训,承担责任,走向未来。 相比起俄罗斯和德国的反省和悔改,中国却固步自封,将民族命运与毛泽东捆绑在一块,造成了政治改革的举步维艰,导致了社会矛盾灾难性的蔓延。今天,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五年看改、十年看埋”不是危言耸听,当权者要勇于面对真实的历史,彻底去毛化,重拾普世价值,这样才能杜绝更多潜在的、蠢蠢欲动的“薄熙来”继续为所欲为的局面。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