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议】“缯帛缠树”不是亡国之兆么?
匿名网友:还好意思把这当“好事”发布出来,是疯魔了吗?河北上海等地也给树穿毛衣,被网友骂的一塌糊涂,历史上也有给树裹衣服,知道后世史书是怎么评价的吗?有这点钱不能用到人身上?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2 月 17, 2024
匿名网友:还好意思把这当“好事”发布出来,是疯魔了吗?河北上海等地也给树穿毛衣,被网友骂的一塌糊涂,历史上也有给树裹衣服,知道后世史书是怎么评价的吗?有这点钱不能用到人身上?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2 月 16, 2024
给树穿衣服,上一次,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隋炀帝时期。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隋炀帝在洛阳大宴诸蕃,“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日:“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中其黠者见以缯帛缠树,日:“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13, 2024
这是一名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经历,也是她18年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狂欢。她没告诉家人,夜骑5小时,忍着寒冷、饥饿、疲惫,和朋友肆意享受着青春的“Passion”,但几天后,一切都变了。她的学校发布了“封校”通知,舆论场里不再是“青春真好”,许多媒体、网友开始转向,批评“夜骑开封”。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12, 2024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和审视“潘晓之惑”时会发现,它所表征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其所引发的思考以及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的人生价值等问题,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或许当今青年人所面临的现实,比潘晓那个年代更加严刻。“潘晓之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11, 2024
骑行迎合了无数年轻人内在的渴求:在压力爆棚的困苦、焦虑中,需要有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纾解。几乎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会被从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和处置。这种“不稳定幻像”,是导致社会稳定问题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