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开来

转帖南方人物周刊:薄熙来在重庆

    特约撰稿 陈磊 发自重庆     3万名警员,7000人在参与打黑;为打黑,成立了204个专案组;14个横行多年的黑社会组织被击溃,24名黑恶团伙头目无一逃脱漏网,近200名团伙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拿归案,2000余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被抓捕。     司法局局长文强、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交管局局长陈洪刚、副区长赵文锐、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毛建平、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煤矿局副局长王西平、下面的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徐强……一个个权倾一时的高官,因为涉黑,纷纷落马。民意井喷——“群众通过手机短信、来电来访等方式,提供线索1.4万多条,其中80%为实名举报”;在著名的天涯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评论高达几十万条;有民营企业家为了表达感激,欲筹资1000万,发起成立全国首家“打黑基金”……重庆,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直辖市,在薄熙来治理下,以雷霆万钧式的打黑,突入公众视野,声势逼人。      “大人物来到小重庆”很多人记得薄熙来2007年11月刚刚被任命为重庆市委书记的时刻,那时,他们对这位即将到任的政治明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一位旅居法国巴黎的重庆籍华侨,得知薄熙来将履新重庆后,连夜写了8个字,送给薄熙来:鉴史、治官、解怨、富民。一位网友则在日志中表达期待:(希望)您把重庆打造成“中国西部的花园城市”;带领我们实现“314总体部署”(胡锦涛对重庆发表的一个讲话)的目标;能提高执政效能并严查腐败,打造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的政府……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薄熙来的一个重庆记者,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有些激动”,“没想到,他比照片上看着还要帅!”“他一身深色西装,彬彬有礼走到台上,话筒的高度似乎不够,呵呵,估计在重庆历史上,还没有遇到过身材这么高大的领导。他脱稿讲话极具煽动力……这个感性的薄熙来啊,我喜欢!”世界级媒体英国路透社,也对薄熙来履新表示出了兴趣,他们的看法是:“大人物来到小重庆。”报道说,“(重庆)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城市距离发达的沿海地区约有1500公里远。尽管它是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但地缘因素和多家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依然令重庆的发展道路层层受限……这位中国前副总理、革命老战士薄一波的儿子在重庆面临的任务可能更艰巨。”     薄熙来没有让人失望。2007年11月30日,在履新大会上,他向在场的几百位重庆高级干部表示:“党政领导一定要风清气正,取信于民。我已经和开来(薄的妻子谷开来)商量好,决不允许任何亲友以及身边的任何人在重庆图方便、求特权。”“如果大家听到有谁打着我们的旗号在重庆办事情,请一定坚决制止并告诉我们。”薄熙来的话,成为第二天媒体的头条。治官:“官不聊生”一位熟悉官场的观察者用“官不聊生”这个词来形容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官场。履新后,薄熙来将重点放在了治官身上,他认为这是问题的核心。    他主政重庆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领导和干部——2008年3月,在他主持下,重庆市渝中、九龙坡等7个区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而一年前,一场大规模的调整才刚刚完成,因此“调整格外引人注目”。一批官员在2008年的春天,被纪委“双规”,他们是:重庆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原副局长梁晓琦、九龙坡区原区长黄云等。媒体评论,薄熙来新官上任,引发官场地震:“7区县换帅,7高官受贿被双规。”有人说,薄熙来一上任便“迅速抓住了阻碍重庆大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庆直辖以来,干部多为本地人提拔而成,关系盘根错节。2008年初,薄熙来在重庆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重庆干部视野狭隘、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现代经济不熟悉,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基于这种状况,薄熙来开始整肃官场,除去“换帅”和“双规”这两种非常规手段,为外界称道的,是他“训官”——举办“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培训班”,学员都是各区(县)的书记、区长,薄熙来亲自上课。     在培训班上,薄熙来给重庆官员“泼冷水”——历数重庆与中国诸多地方发展差距,直言是“睁大眼睛看中国、看世界”的时候了——“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薄的强力推动下,2008年3月,重庆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领导小组成立,成员包括4位市委常委。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都成为重庆市的座上宾——希望他们为重庆官员传经送宝。让重庆市民惊讶和兴奋的是,别开生面的“开放论坛”、“青年人才论坛”以电视辩论赛的形式,让官员与群众来了个面对面。    他亲自出辩论赛题目:“重庆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是政策资金还是思想思路”、“重庆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30年后,重庆与京津沪比肩而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对于最基层的官员,薄熙来让他们回炉深造——2008年,重庆市人事局等下文,要求全市机关单位35岁以下、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在职人员到12所在渝高校进行脱产学习,否则,一律不得提拔。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媒体发出疑问:高素质的公务员可以速成吗?然而,在“胡萝卜”(政府给进修文凭的公务员提供补贴)加“大棒”的政策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员走进课堂、捧起书本。薄熙来还大规模引进新鲜血液——2008年,重庆市启动《重庆市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5年内面向全国择优选派3万多名高校应届生,充实乡镇机关和农村。2009年5月,薄熙来更是将官员赶进了基层——一项名为“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在重庆市轰轰烈烈展开。治民:“红色浪潮”治官,是薄熙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民众的治理,薄熙来颇费了一番思量。     2008年5月30日,儿童节来临前夕,他前往巴蜀幼儿园、巴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唱起了50年代的几首“老歌”后,他问小朋友:《歌唱祖国》会不会?“不会。”孩子们的回答,薄熙来很失望。临行前,他告诫随行人员:一个民族要强盛,培养年轻人昂扬、健康的精气神很重要。孩子们光念书还不行,光搞知识教育,最后可能学成个书呆子……不久,重庆市《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意见》下发,“唱红歌”成为各部门在重要纪念日的必要活动。《重庆日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刊载红歌;重庆卫视开辟红色经典《每日一歌》;一批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教歌小分队,向群众传授红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2008年国庆节前,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突然接到“政治任务”:编一本小册子,口袋书的形式,内容要经典,每月一本。以研究古代文学见长的刘院长,立即抽调院内的相关老师,组织编选班子。很快,暂定名为“博雅文选”的小册子完成,但这不符合薄熙来的思路,因为,刘明华等人选的是古典诗词。薄熙来的思路是,一定要有“红色经典”。反复修改,3个月后,他亲自定名的《读点经典》出笼。在已出到第九辑的小册子中,你可以读到《论语》、《孟子》,也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刘伯承的《出益州》,亦有纪伯伦的《名誉》。在序言中,薄熙来写道:“经典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而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共产党人,也在他们书写英雄史诗之时,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化经典……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这套丛书的主编,刘明华教授常会被人问起“何为(点击观看何为影视作品《乱世丽人》)经典”,他的回答耐人寻味:经典也有分别,比如,传统的文化经典,现当代的红色经典……能说明薄熙来对这本小册子重视的是:该书出版前六辑,他几乎每篇文章都审读过。最初,书的开张、纸的好坏,甚至封面图案,他都要过问,里面选取的“红色经典”,他更“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现在的《读点经典》,销量已高达30多万册——重庆近6000名市管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重庆市的通知是,全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阅读经典作为人生追求、职业责任、生活时尚……薄熙来还鼓励人们发“红段子”——“2009年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他发出首条参赛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据说,薄熙来的这条“红色短信”转发已超过1600万次。而2008年重庆第一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共在民间收集了1万多条原创的红色短信,发送量才100多万条。2009年3月,“讲故事”活动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著名演员姜昆和王刚声情并茂地为台下的3000余名观众讲述了《难忘的航行》和《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些小朋友见到了那么大牌的明星,激动万分。这一切,总导演和总策划都是薄熙来。在一次文化宣传工作会上,他透露,自己的目标是,用红色文化来“塑造人”,“抓未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当其冲的是,“领导必须到位”,“领导干部要树立抓文化就是塑造人,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基于这种判断,重庆市对“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提出明确意见:每个区县至少提供1个大型红歌坝坝舞广场;全市所有图书馆至少要提供一间经典阅览室;每个镇街至少设立1个“故事角”;各区县都要设置“箴言栏”……重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厅级干部告诉本刊,在一次小范围的会议上,薄熙来提到,之所以在全市开展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运动,是想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进行民众改造。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换一种说法,就是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改造。”环境:栽绿留白走在重庆,会看到很多新栽的香樟或者银杏。履新不久,薄熙来对重庆的定位是,“内陆改革开放的高地”,但这个并不具体的目标“在官员中引发了一些议论”。很快,“改革开放的高地”被“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所取代,成为薄熙来治渝主线。“平安重庆”引发了“扫黑风暴”,对于“宜居重庆”,薄熙来则从改造旧城开始,“用3~5年时间,投入1000个亿把主城九区的危旧房全部改造”。而“森林重庆”的目标则是,用10年的时间,完成新造林1100万亩。      “对一个城市来说,怎样做才算‘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我看就是要种树,而且要多种、早种。现在就要组织千军万马上山种树。”薄熙来说。在这种思路主导下,到下面区县考察,他都要谈到绿化:“绿化城市需要提高树种的档次和质量。”“不要小看种树,树长得干净、漂亮,城市就显得有精神。”“要选择优良的树种,比如银杏、水杉、香樟等。”上有所呼,下有所应。      重庆市铜梁县一年种了4000多棵大树,其中不乏香樟、银杏等优良树种,“县城显得树影婆娑,绿荫处处”;永川“短短一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到35%”,无论行走在城市街头,还是漫步在乡村小路,处处绿树掩映,鲜花簇拥……2009年8月25日,在忠县考察时,薄熙来更是让忠县县委书记朱??颜和县长刘贵忠对这媒体的镜头举手宣誓:“一定把忠县的树种好!”      在大连时,薄熙来以治理城市环境而出名,建设了诸多耗水的草坪,而在重庆的栽绿,则被一部分人戏称为“大树进城”。这些大树是否将道路变窄使堵塞状况更加严重,是否遮挡了司机视线造成安全隐患?一位市民如此质疑。薄氏风格薄熙来治理重庆仅23个月,可已给重庆留下深刻烙印。一位熟悉他的官员告诉本刊,薄熙来讲话很口语化,往老百姓的路子上靠。比如,在参加“红色短信”大赛启动仪式上,看到湖南、四川等省市的电信部门也都赶了过来,薄熙来说,好啊,来了这么多兄弟省份,都是好哥们!“一个如此级别的官员,‘哥们’竟然从他嘴里说出来……”这位官员坦言,他是非常惊讶。      在“健康重庆”动员大会上,薄熙来拿原卫生部部长高强的名字开起了玩笑,“高强同志虽是卫生部长,但高强、高强,‘更高’、‘更强’,你的名字已经很接近奥运精神了!”全场近千人大笑。接着,薄熙来开起了重庆官员的玩笑:“健康和长寿,是咱重庆人共同的追求,我们身边就有胡健康、王长寿嘛!”全场哄笑。胡健康是重庆市人大副主任,王长寿则是重庆市政协秘书长。薄熙来曾说,“咱重庆人体质不错,能爬山,但个头儿不行,居然排在广东之后!咱比不了东北和山东大汉,但要有志气和广东的朋友们一比高低!”全场又是掌声和笑声。大部分时间,“薄熙来笑眯眯的”,然而,其强硬、铁腕的一面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重庆出租汽车司机罢工,薄熙来邀请司机代表召开座谈会,媒体直播。在对话中,出租车司机大倒苦水,一位加气站工作人员想推托责任,被薄熙来打断:“好的,你就讲到这儿可以了,今天我主要是听司机们讲。你不要讲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电视辩论赛上,薄熙来是评委之一,最后的点评阶段,看到一位评委点评过分冗长。     他挥挥手进行制止:“这不是做报告。”到下面的一个贫困县调研,书记、县长都出来接待,薄熙来听完介绍,突然笑眯眯地来了这么一句:都说你们这是贫困县,看你们这身材,像贫困县吗?还有一次,听基层官员汇报,这位官员把各项数字如数家珍,汇报得极为顺畅,薄熙来起了疑心,随即打断:为这汇报,你昨天背到夜里几点啊?      今年4月,多家香港媒体到访重庆,薄熙来出面,港媒们抛出一个问题:重庆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在什么地方?薄熙来一听,笑了,说:“你们这不是考验我的政治智慧吗?说出来,把前几任领导都给得罪光了?你们实在要问,不如换个说法,改为,我在重庆最想干哪些事,你们觉得如何?”一脸的真诚。当时参与采访的一位记者说,采访前,本来很多港媒对薄熙来充满疑虑,但是经过他那么真诚的一番回答,后来,“很多记者反而很自觉地保护起他来。”     重庆施政600多天,薄熙来给当地官员留下的另一印象,是他对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经典语录的熟稔——讲话时,随时可以脱稿引用,进行大段大段地背诵。比如,在“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薄熙来不但引用了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的诗句,还解释,“重庆有江有山,就是江山多娇!”“如果把‘五个重庆’都搞好了,我们再登山远望或漫步江边,读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诗句,就会倍感亲切,仿佛他老人家就在讲重庆,对‘五个重庆’建设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一位热心网友统计发现,仅就公开见报的薄熙来讲话,引用毛泽东的语录就高达31次。     为何薄熙来如此热衷在重庆推行红色文化,热衷毛泽东语录?重庆思想界的多位人士表示,这和薄熙来的家庭出身以及自身成长道路有关系,“他们那一代人受毛泽东的影响很深”,“家庭影响也很大。”原辽宁大学校长、和薄熙来熟识多年,被薄熙来视为师长的冯玉忠先生告诉本刊,根据他的观察,薄熙来到重庆,还是“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追求完美。“他是所有静止社会的敌人。”冯玉忠说,但“总体上,还是越来越成熟了。”(本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

阅读更多

外媒关于薄熙来家族的追踪报道和评论(四)

以下是在过去几天外媒上出现的关于薄熙来家族的更多追踪报道;注意某些摘译是编辑认为最有信息含量的内容,而非原文全译。所有摘译都附上了原文链接,有需要核对查实者可自行前往;此外,预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追踪报道和评论,我们将陆续推出后续汇总(这儿是已经发布的汇编 一 、 二 、 三 ),下次汇总的时间要视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多寡而定。 这两天最令人惊讶的进展围绕着一名叫 尼尔·海伍德(Niel Heywood)的英国人(见左图)的离奇死亡 。英国媒体纷纷发挥小报精神,对海伍德、薄瓜瓜和薄熙来之间的关系掘地三尺,爆料不断。但是最重要的爆料来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 ①《华尔街日报》 美国要求彻查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之死 ,后又发《 薄熙来事件中最新的爆料出现后网上充斥着各种猜测 》( 全文译文 )两文均披露: 王立军告诉他的上级,他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薄熙来与他产生纠纷。当局称海伍德是死于”酒精过量摄入”,但海伍德的朋友说他平时不怎么喝酒。消息人士说,王立军称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与海伍德先生有商业纠纷。 海伍德的尸体没有经过尸检,便被匆匆火化。今年年初,英国政府要求中国重新彻查此案。 ② 《金融时报》也不甘其后,《 要求中国彻查尼尔·海伍德之死 》( 全文译文 )一文主要引述被称为是”薄家的发言人”的消息称: 海伍德先生是薄家的亲密朋友,自从1990年代就与薄家人相识,他们的”关系很融洽”。但是,这名发言人说海伍德之死”完全出乎薄家意料”,他们和他没有任何商业往来。而此时提起这一事件可能有政治目的。 这篇文章还透露:根据两名不同的消息人士的说法,薄熙来现在被拘押在北戴河。而谷开来和十几名有紧密关系的人在薄熙来下台之后被拘押在北京。那名薄家的发言人未就他们的下落置评。 ③ 《卫报》的三名记者 继续挖掘和海伍德相关的新闻 ,BBC的 中文报道 几乎全译了这篇文章 其中披露:海伍德在英国的家人并不认为他死于阴谋。居住在伦敦南郊的海伍德的母亲对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谣传。我儿子死于心脏病突发。其余的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海伍德很早便对国际事务感兴趣。他1984-1988年在英国哈罗公学(Harrow)学习,毕业后进入华威大学主修政治和国际关系。 一位认识海伍德的人说,来自英国中上阶层家庭的海伍德对英国传统,历史和文化极为自豪。海伍德20岁出头就去了北京。他的朋友们对此颇感惊奇。据说他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了中文。 而后海伍德搬到了大连,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中国妻子。 该报道说,海伍德对人称他帮助薄熙来安排了其子薄瓜瓜到英国哈罗公学就读。 薄瓜瓜2006年入牛津大学最著名的贝利奥尔学院(Bolliol College)读PPE(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然而由于他的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学业跟不上,结果被学院勒令停学了一段时间。薄瓜瓜后来又回到学院,重继学业,最后在2010年以2:1的不错成绩毕业。 薄瓜瓜大学社会活动中最大的成就是安排了丝绸之路舞会,海伍德可能也协助他完成了此次舞会。 ④ 可能最令人惊异的爆料来自中国媒体,在2009年的一篇被广为转载的《青年周末》的文章《薄瓜瓜回应网传夜店照:只是化妆舞会照片》中(注:这篇文章曾被转载到 人民网 ,但截至到我们完成本汇总的时候,人民网上的相关链接已经无法显示内容),居然有海伍德先生所写的关于薄瓜瓜的文章节选( 凤凰网全文转载 ): 在这篇文章中海伍德先生化身”BBC特邀评论员”,他说: 薄瓜瓜在牛津不仅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更表现了他的超凡的组织才能。一个中国学生同时当选为全校学科PPE的主席和”欧洲事务委员会”这种重要组织的执行主席,可见人们对他的认知度。他借这个职位,不失时机制造中国热,在繁忙学习的同时举办了一场难得见到的精彩的中国文化展示会。 作为老哈罗校友,很惊讶总能听到这个中国孩子的故事。……在人们眼中,他还是位天生的中国小大使。……薄瓜瓜无疑过早承受了中国人习惯给人的家庭背景压力,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时,他显示出自重的态度和静静的尊严…… ⑤ 《华尔街日报》3月27日继续爆出猛料《海伍德生前为英情报公司工作》( 全文译文 ) 据英国一家战略情报公司发言人说,去年11月在中国重庆死亡的英籍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生前有时向该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不过这一由曾供职于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MI6)的人员创办的战略情报公司Hakluyt & Co.说,海伍德并非该公司的全职员工,生前也没有在向他们提供任何有关重庆项目的咨询服务。他拒绝透露海伍德具体提供的是何种服务。该公司的业务是向客户提供战略商业情报和建议,以及信用调查和其他尽职调查服务。 两位认识海伍德的人士说,他们认为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英国两所私立寄宿学校──Papplewick预科学校和哈罗公学(Harrow)──以及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就读期间,海伍德曾帮助照顾。另外两位认识海伍德的人将其称作薄熙来一家”低级别的办事员”,暗示他为薄家充当中间人,帮助安排与商界人士的会面,并就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给薄家提供建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周一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他对海伍德一事并不知情。 ⑥ 英媒《每日邮报》挖掘出牛津的一本 学生杂志谈薄瓜瓜的校园轶事 ,还配发了他的街边小便照(见下,图中即薄瓜瓜)。文章形容薄瓜瓜”和书本关系紧张”(即学习成绩不佳)。他在学校的纨绔子弟风格与其他报道中披露的”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曾被勒令退学”等信息披露可以印证。 除了围绕海伍德的追踪报道外, 关于重庆打黑,《纽约时报》也披露了更多信息 ,最令人吃惊的是一段 6:33秒的录像 ,这段中文录像摄于樊其航已被判决,尚未执行死刑之时,其中他讲述了他如何被酷刑折磨。本文还引述了朱明勇、李庄等律师的话,以及逃亡海外的前重庆房地产大亨李俊的控诉。在李俊的转述中,审讯人员曾经说:”你得罪的是薄熙来的发小张海洋将军。”布鲁金斯的李成说:”即使是以共产党的标准来看,这也是无法接受的。这是红色恐怖。” 此外,外媒还在跟踪评论”薄熙来被免职”一事: ① 《外交学者》以《 权力斗争是一个信号? 》为题,询问:让中国数十年来享有繁荣和安定的政策是否将在这个龙年遇到障碍?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泡沫可能破裂,而薄熙来被免职被广泛解读为中共权力斗争激化的标志。如果真的出现了倾向于薄的政变,可能意味着由邓小平设定的更为开放的、融入世界的、市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到尽头。 ②《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曾经写过《江泽民传》的高盛公司前高管、长期的中国领导的顾问 Robert Lawrence Kuhn撰文 说: 薄熙来被免,说明即将上任的习近平和中共最高领导层将缓慢地逐步地转向民主化,不会回到毛主义或靠领袖魅力的个人化民粹中。薄熙来被免不代表中国陷入麻烦,而代表中国正逐渐成熟。 文章提到作者和习近平的对话,习说:”要理解我们复兴中国的决心,中国人民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都是繁荣之地,接着国家衰弱了,受到了压迫和侮辱。我们的爱国和自豪感是我们的最大的动力。” 文章认为习近平会掌舵中共,以务实的态度促使党员们”拥抱变化”。 ③ 摩根·斯坦利的亚洲区主席Stephen S. Roach在”辛迪加项目”上称:重庆模式不仅是政治上的不稳定,也有经济上的不稳定,同时也被视为经济动荡模式的主要代表。如此突然地免去薄熙来的职务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对稳定承诺的坚定不移的强调。 五年前,温家宝发出过著名的警告: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危险。我一再强调,温家宝的”四不”警告对促进消费的”下一个中国”战略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温家宝的批评为中国扫清了再平衡之路上的障碍。但在今年CDF的正式讲话中,中国高层领导人——包括未来总理李克强——并未明言任何”不稳定”的中国经济风险。 他称:”中国领导层的中心意思已经再无可疑了。他们是首批承认增长和发展战略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的领导人。他们担心,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失去动力的危险。通过消除经济和政治风险相互作用给稳定带来的危险,中国政府已经为下一波超凡发展阶段铺平了道路。在我看来,质疑他们能否达到这一目标是不明智的。” 英文原文   全文译文 ④ 关于上周传闻纷纷的”政变”, 意大利日报的记者Francesco Sisci 在《亚洲时报在线》上发文称: 胡锦涛出访证明目前政治清洗已经暂停,北京安稳。有两件事可以确定:一是美中在通力合作,尽管王立军进入的是美领馆,但是美国方面没有泄露出任何内幕,说明在幕后,华盛顿知道更多进展而在台面上不置一词。二,周永康目前无事。虽然3月8日周永康的确公开挺薄。2009年爆发乌鲁木齐事件的时候,胡锦涛曾中断访问罗马。现在的重庆危机比乌鲁木齐事件要严重,但胡还是离开了北京,说明至少目前为止,局势得到了控制。但是18大上的权力结构会是怎样还不得而知。 相关阅读: “薄被免职事件”外媒评论汇总贴之一 “薄被免职事件”外媒评论汇总贴之二 “薄被免职事件”外媒评论汇总贴之三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世界媒体看中国:重庆神秘死

 2012年 3月 26日 世界媒体看中国:重庆神秘死 记者: 齐之丰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英国电讯报截屏 英国电讯报3月26日报道英国政府要求中国调查据称跟薄熙来(右)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左)死亡事件的截屏 在没有说明原因情况下,一度大有问鼎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已经将近两个星期。中国当局至今依然没有说明薄熙来被免职原因何在。如今,早已被国际媒体形容为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诡异如侦探小说的薄熙来免职剧又呈现新的神秘发展。 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北京记者王霜舟(Austin Ramzy)话说就是,“假如说伴随中国高级领导人薄熙来3月15日倒台一事有一个真相的话,那就是每一个线索披露都引起更多的问题。(If there is one truth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downfall of Bo Xilai, the prominent Chinese official who was removed from his post on March 15, it is that every revelation prompts more questions.) *英国人在重庆的神秘死亡*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调查一位生前声称跟薄熙来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死亡一事,成为星期一国际媒体突出报道的有关薄熙来神秘免职剧的最新线索披露。 星期一,美国《 华尔街日报 》头版发表记者裴杰(Jeremy Page)的长篇报道说: “(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此事如今开始成为薄熙来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薄熙来被免职前,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躲避薄熙来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从而引发了一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数名知情人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王立军称,他曾向薄熙来表示自己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就与薄熙来闹翻了。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王立军还说,薄熙来的夫人谷开来卷入了与海伍德的一起商业纠纷。” “(薄熙来被免职)这起案件至今依然有很多疑点。王立军对起前上司(薄熙来)的指控至少是提升了1989年中国军队镇压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领导层内部一起最激烈、最公开化的权力斗争的利害相关度。” 《华尔街日报》在这里所说的英国人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是指他去年11月被发现死于所住的重庆一家酒店。知情人士表示,当局随即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在没有通常的尸体检查的情况下将他火化。但海伍德的友人向英国政府提出怀疑,说海伍德生前是滴酒不沾的人。 *像克里斯蒂小说一样奇* 薄熙来被免职前后的中国政情发展之神秘、离奇、扣人心弦,可说是跟已故的英国著名侦探悬念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神秘离奇的小说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mysterious(神秘的)和drama(戏剧)之类的词就成为国际媒体记者在报道有关新闻时的常用词。《华尔街日报》记者裴杰是这样,美国 彭博通讯社 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也是这样。 在星期一发表的报道中,傅才德介绍了有关案件的最新情况,并介绍了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离奇死亡跟中国最高层政治变动的纠葛: “星期一,英国大使馆发言人约翰·盖勒格通过电话表示,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今年早些时候要求中国政府调查尼尔·海伍德死亡一事;早些时候,中国方面对英国表示,海伍德死于酒精摄入过量。他说,‘在他(海伍德)死亡之后有一些谣传和疑虑,我们被告知那些疑虑,而那些谣传一度变得多起来,’英国方面随后要求进行调查。” “在英国方面要求中国方面进行调查之际,有关中共解除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职务的各种理由的谣传四下流传。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家主席胡锦涛要在明年卸任,中共试图进行国家领导班子权力平稳交接。” “现年62岁的薄熙来依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直到最近他被认为是下届中国最高领导层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选。薄熙来在3月15日被解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发言人盖勒格没有具体说明英国提请中国方面对海伍德之死进行调查是在王立军2月6日至7日在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滞留之前还是之后。他说,中国方面同意就这一案件进行调查。” *谜团的部分解释* 迄今为止,有关薄熙来被解职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前心腹、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突然试图寻求美国领事馆庇护的事件可谓迷雾重重。令中国国内外观察家感到最好奇、也最为迷惑不解的谜团包括: 1)王立军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的 中共省级干部,究竟感觉到自己受到什么样的重大生命威胁,使他觉得不得不寻求美国领事馆的庇护? 2)在3月9日中国人大开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薄熙来为什么在中外记者没有提问有关问题的情况下,非常激动地为他的妻子和儿子声辩(说他妻子20年来没有商业活动,说儿子薄瓜瓜没有开超豪华车法拉力,也没有在外国留学学费来源不正的问题)? 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被意外或蓄意泄露给全世界之后,国际媒体提出的一个共同的质疑是,该通报所说的王立军调查薄熙来家人的事情,在中国是极端不同寻常的事情,因为假如薄熙来及其家人有什么问题,应当是薄熙来的上级而不是他的下级进行调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端不同寻常的情况? 英国人海伍德在重庆的神秘之死,将这些谜团以及谜团中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似乎给薄-王案提供了至少是部分性的解释。至于这种解释是究竟有多正确或多全面,国际媒体和中国公众正在期待中国官方做出解释。 *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还没有对薄熙来为何被免职提出任何解释。 英语里有所谓的“震耳欲聋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的说法。薄熙来被解职以及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情的发展,给这种所谓的矛盾修饰法(oxymoron)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 在薄熙来被解职(官方的说法是“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将近两个星期过后,中国官方还是迟迟没有拿出一个解释,对中国公众说明为什么、以及有什么必要如此不留情面地将他解职。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显然让通常总是跟中共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 环球时报 》感到难受和心慌。 于是,《环球时报》在上个星期四做了一件非同寻常、非同小可的事情,这就是发表了一篇题为“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的社论,对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长时间失声沉默提出了正面的进谏、间接的批评、直接的抱怨: “实际上全社会都在等待党中央的进一步权威声音。…我们也希望一些结论的形成能更快些。权威声音来得越快,社会就越清晰,公众也越踏实。在一些时候,速度的意义远远超过速度本身。” 显然,《环球时报》认为,中共党中央的动作太慢了,慢得不可理喻,慢得让全社会感到焦急,焦躁,困惑,悬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英语里有“震耳欲聋的沉默”的说法,中文里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瓦恩斯和沙伦·拉弗拉尼耶就从中国当局的沉默当中听到了“十面埋伏”琵琶曲一般紧张的弦外之音。 《 纽约时报 》星期一发表两位记者的报道说: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就英国公民海伍德在重庆死亡一事进行调查)这一要求可能预示着围绕薄熙来的争议的一项重要发展。薄熙来早先一直在争取晋升中国最高领导层,直至他在3月15日被解职。自那时以来,没有外人再看到他或他的妻子,也没有外人再听到他们说话。” “这些最新的案情披露使本来就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密不透风的领导层1989年以来最为深刻的分裂平添了一层诡异。1989年,在发生天安门抗议活动之后,中共领导人和中共一些元老罢黜了中共名义上的领袖赵紫阳。” “王立军丑闻以及海伍德之死看来给薄熙来的批评者提供了一个把柄,可以让这个可能是很有力量的敌手靠边站。” *中国外交部声称不知情* 在外国媒体突出报道涉及英国人在重庆死亡的薄-王案最新发展的同时,中国官方依然对有关案情保持沉默。《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岛田学星期一从北京发出报道,用了简短的短话突出显明了这种巨大的中外反差: “针对《 日本经济新闻 》的采访询问,英国外交部表示,去年11月一名英国人在中国重庆市死亡,其死因有疑点,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进行详细调查的要求。死亡的英国人跟中共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有关系。有观察家指出,薄熙来被解职或许与此有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3月2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对英国方面提出要求调查一事,他‘不了解有关情况。’” *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 先前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对王立军突然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庇护一事与薄熙来及其家人的关系提出了部分解释。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的有关段落是: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现已基本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今年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通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由于办案人员为此感到了压力,已经接到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调整王立军工作。 “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事先未按规定征求公安部的意见。王在市政府不再分管公安司法工作,调整为分管教育、科技等工作。为此,王立军想不通。2月2日,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到市公安局宣布王立军不再担任党委书记和局长职务后,在薄熙来同志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压力下,有关方面以各种名义违规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 “王立军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决定出走,并于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程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随后提出避难的请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薄熙来事件中最新的爆料出现后网上充斥着各种猜测

核心提示:去年11月,一名和薄熙来有关系的英国公民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离奇死亡。当局说他死于”酒精中毒”,但是现在,有传闻说王立军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薄熙来因此与他产生了纠纷。微博上现在充斥着各种猜测。 原文:Speculation Swirls Online After Latest Twist in Bo Xilai Story 作者:Josh Chin 发表时间:2012年3月26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2012年3月16日,重庆的嘉陵江畔打牌的居民们】 原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点击这里查看在这出重庆大戏中的关键人物的图集。 周一,围绕着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这出大戏有点象间谍小说了。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蜂拥到社交媒体上讨论最新的”阴谋论”爆料——并且开始形成一些他们自创的新情节。 在本报报道了一名和薄熙来有关系的英国公民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去年11月离奇死亡之后,广受欢迎的类推特的新浪微博周一早上出现一阵骚动。海伍德之死似乎是薄熙来和王立军纷争的一大因素,王立军后来逃到成都的美领馆请求避难。 据了解情况的人说,显然,王立军是在告诉他的上级,他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薄熙来与他产生纠纷。当局称海伍德是死于”酒精中毒”。其中一名消息人士告诉本报,王立军称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与海伍德先生有商业纠纷。 海伍德的尸体没有经过尸检,便被匆匆火化。今年年初,英国政府要求中国重新彻查此案。 本案疑点重重。薄熙来的名字也一直在中文的社交网站上被禁。但是,这无法停止口风甚健的中文网络社区充斥着猜测和传言,还有对薄家的大量批评。 记者杨海鹏在微博上评论说:”果真是麦克白,有一更为阴毒的麦克白夫人。”(译注:麦克白,莎翁名剧中的人物。他在夫人的撺掇下弑君夺位。) 网络上盛传没有实据的说法,薄熙来之子,薄瓜瓜的男保姆是一名英国人,他在重庆死亡,原因不明,这让海伍德再受关注。新浪微博用户很快就把二者联系起来,说这名男保姆就是海伍德先生。 一名微博用户说:”我快要晕了,男性保姆?” 中国臭名昭著的”人肉搜索”——关于聚集网民们接力挖掘新闻人物的个人隐私的专门用语——效率甚高地开始了运转。网民们挖掘出了海伍德和一家咨询公司,HL(阿斯顿‧马丁)有关系,据说,海伍德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过,并传阅他曾参加在上海的财富榜发布人胡润组织的一次活动的照片。 HL咨询公司的沈伟(音)说海伍德并非该公司员工,他的照片出现在公司网站的管理团队中”只是为了让公司有面子”。沈先生说他上次见到海伍德是在北京,大约两、三年前了。 海伍德在中国做什么不甚明了,同时还有报道说他的家人一开始没有敦促英国当局继续追踪此案。让微博用户质疑是否这名商人实际上是在为薄家打点外国事务,或者是一名间谍。英国大使馆的一名发言人,说就他所知,海沃德先生近期没有为英国政府工作。 新浪的审查机器看起来一直在删除和海伍德有关的博文,不过在周一下午,海伍德先生的中英文名都还可以搜索得到。 北京文化评论的执行总编高超群写道:”这真是一部电影。” Li Yuan, Yoli Zhang 和 Laurie Burkitt对本文有贡献。本文作者推号:@joschin 相关日志 2012/03/27 — 21世纪经济报道:谁是尼尔·海伍德? 2012/03/27 — 金融时报:要求中国彻查尼尔·海伍德之死 2012/03/26 — 政府以高负债刺激经济增长 重庆模式寅吃卯粮遭质疑 2012/03/26 — 重庆渝北区公安局长王鹏飞被调查 2012/03/26 — 重庆南岸区委书记夏泽良被调查 2012/03/25 — 传方滨兴助薄熙来监控中共高层及政敌 2012/03/24 — 王思想:孔庆东是否收到重庆100万? 2012/03/24 — 重庆与新左派之间有大额资金往来?“推广重庆模式”课题上化了100万? 2012/03/23 — 何挺当选重庆市副市长 兼任市公安局局长 2012/03/23 — 亚洲周刊:以权力斗争解读重庆事件过于浅薄——专访著名律师陈有西

阅读更多

世界媒体看中国:重庆神秘死

VOA记者: 齐之丰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英国电讯报截屏 英国电讯报3月26日报道英国政府要求中国调查据称跟薄熙来(右)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左)死亡事件的截屏 在没有说明原因情况下,一度大有问鼎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已经将近两个星期。中国当局至今依然没有说明薄熙来被免职原因何在。如今,早已被国际媒体形容为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诡异如侦探小说的薄熙来免职剧又呈现新的神秘发展。 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北京记者王霜舟(Austin Ramzy)话说就是,“假如说伴随中国高级领导人薄熙来3月15日倒台一事有一个真相的话,那就是每一个线索披露都引起更多的问题。(If there is one truth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downfall of Bo Xilai, the prominent Chinese official who was removed from his post on March 15, it is that every revelation prompts more questions.) *英国人在重庆的神秘死亡*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调查一位生前声称跟薄熙来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死亡一事,成为星期一国际媒体突出报道的有关薄熙来神秘免职剧的最新线索披露。 星期一,美国《 华尔街日报 》头版发表记者裴杰(Jeremy Page)的长篇报道说: “(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此事如今开始成为薄熙来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薄熙来被免职前,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躲避薄熙来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从而引发了一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数名知情人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王立军称,他曾向薄熙来表示自己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就与薄熙来闹翻了。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王立军还说,薄熙来的夫人谷开来卷入了与海伍德的一起商业纠纷。” “(薄熙来被免职)这起案件至今依然有很多疑点。王立军对起前上司(薄熙来)的指控至少是提升了1989年中国军队镇压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领导层内部一起最激烈、最公开化的权力斗争的利害相关度。” 《华尔街日报》在这里所说的英国人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是指他去年11月被发现死于所住的重庆一家酒店。知情人士表示,当局随即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在没有通常的尸体检查的情况下将他火化。但海伍德的友人向英国政府提出怀疑,说海伍德生前是滴酒不沾的人。 *像克里斯蒂小说一样奇* 薄熙来被免职前后的中国政情发展之神秘、离奇、扣人心弦,可说是跟已故的英国著名侦探悬念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神秘离奇的小说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mysterious(神秘的)和drama(戏剧)之类的词就成为国际媒体记者在报道有关新闻时的常用词。《华尔街日报》记者裴杰是这样,美国 彭博通讯社 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也是这样。 在星期一发表的报道中,傅才德介绍了有关案件的最新情况,并介绍了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离奇死亡跟中国最高层政治变动的纠葛: “星期一,英国大使馆发言人约翰·盖勒格通过电话表示,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今年早些时候要求中国政府调查尼尔·海伍德死亡一事;早些时候,中国方面对英国表示,海伍德死于酒精摄入过量。他说,‘在他(海伍德)死亡之后有一些谣传和疑虑,我们被告知那些疑虑,而那些谣传一度变得多起来,’英国方面随后要求进行调查。” “在英国方面要求中国方面进行调查之际,有关中共解除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职务的各种理由的谣传四下流传。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家主席胡锦涛要在明年卸任,中共试图进行国家领导班子权力平稳交接。” “现年62岁的薄熙来依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直到最近他被认为是下届中国最高领导层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选。薄熙来在3月15日被解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发言人盖勒格没有具体说明英国提请中国方面对海伍德之死进行调查是在王立军2月6日至7日在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滞留之前还是之后。他说,中国方面同意就这一案件进行调查。” *谜团的部分解释* 迄今为止,有关薄熙来被解职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前心腹、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突然试图寻求美国领事馆庇护的事件可谓迷雾重重。令中国国内外观察家感到最好奇、也最为迷惑不解的谜团包括: 1)王立军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的 中共省级干部,究竟感觉到自己受到什么样的重大生命威胁,使他觉得不得不寻求美国领事馆的庇护? 2)在3月9日中国人大开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薄熙来为什么在中外记者没有提问有关问题的情况下,非常激动地为他的妻子和儿子声辩(说他妻子20年来没有商业活动,说儿子薄瓜瓜没有开超豪华车法拉力,也没有在外国留学学费来源不正的问题)? 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被意外或蓄意泄露给全世界之后,国际媒体提出的一个共同的质疑是,该通报所说的王立军调查薄熙来家人的事情,在中国是极端不同寻常的事情,因为假如薄熙来及其家人有什么问题,应当是薄熙来的上级而不是他的下级进行调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端不同寻常的情况? 英国人海伍德在重庆的神秘之死,将这些谜团以及谜团中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似乎给薄-王案提供了至少是部分性的解释。至于这种解释是究竟有多正确或多全面,国际媒体和中国公众正在期待中国官方做出解释。 *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还没有对薄熙来为何被免职提出任何解释。 英语里有所谓的“震耳欲聋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的说法。薄熙来被解职以及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情的发展,给这种所谓的矛盾修饰法(oxymoron)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 在薄熙来被解职(官方的说法是“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将近两个星期过后,中国官方还是迟迟没有拿出一个解释,对中国公众说明为什么、以及有什么必要如此不留情面地将他解职。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显然让通常总是跟中共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 环球时报 》感到难受和心慌。 于是,《环球时报》在上个星期四做了一件非同寻常、非同小可的事情,这就是发表了一篇题为“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的社论,对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长时间失声沉默提出了正面的进谏、间接的批评、直接的抱怨: “实际上全社会都在等待党中央的进一步权威声音。…我们也希望一些结论的形成能更快些。权威声音来得越快,社会就越清晰,公众也越踏实。在一些时候,速度的意义远远超过速度本身。” 显然,《环球时报》认为,中共党中央的动作太慢了,慢得不可理喻,慢得让全社会感到焦急,焦躁,困惑,悬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英语里有“震耳欲聋的沉默”的说法,中文里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瓦恩斯和沙伦·拉弗拉尼耶就从中国当局的沉默当中听到了“十面埋伏”琵琶曲一般紧张的弦外之音。 《 纽约时报 》星期一发表两位记者的报道说: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就英国公民海伍德在重庆死亡一事进行调查)这一要求可能预示着围绕薄熙来的争议的一项重要发展。薄熙来早先一直在争取晋升中国最高领导层,直至他在3月15日被解职。自那时以来,没有外人再看到他或他的妻子,也没有外人再听到他们说话。” “这些最新的案情披露使本来就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密不透风的领导层1989年以来最为深刻的分裂平添了一层诡异。1989年,在发生天安门抗议活动之后,中共领导人和中共一些元老罢黜了中共名义上的领袖赵紫阳。” “王立军丑闻以及海伍德之死看来给薄熙来的批评者提供了一个把柄,可以让这个可能是很有力量的敌手靠边站。” *中国外交部声称不知情* 在外国媒体突出报道涉及英国人在重庆死亡的薄-王案最新发展的同时,中国官方依然对有关案情保持沉默。《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岛田学星期一从北京发出报道,用了简短的短话突出显明了这种巨大的中外反差: “针对《 日本经济新闻 》的采访询问,英国外交部表示,去年11月一名英国人在中国重庆市死亡,其死因有疑点,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进行详细调查的要求。死亡的英国人跟中共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有关系。有观察家指出,薄熙来被解职或许与此有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3月2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对英国方面提出要求调查一事,他‘不了解有关情况。’” *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 先前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对王立军突然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庇护一事与薄熙来及其家人的关系提出了部分解释。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的有关段落是: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现已基本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今年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通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由于办案人员为此感到了压力,已经接到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调整王立军工作。 “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事先未按规定征求公安部的意见。王在市政府不再分管公安司法工作,调整为分管教育、科技等工作。为此,王立军想不通。2月2日,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到市公安局宣布王立军不再担任党委书记和局长职务后,在薄熙来同志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压力下,有关方面以各种名义违规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 “王立军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决定出走,并于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程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随后提出避难的请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