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 | 当日本人在转变

作者: 闾丘露薇   南都周刊专栏 ———————- 2003年3月,在巴格达采访,在外国记者聚集的酒店,看到几个日本老人。很好奇,因为美军正在轰炸,所以这个时候不太可能还有游客,而且,就算是平常,选择到伊拉克旅行,也算是很特别的选择。 走上去和他们聊天,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来做人盾的,都是反战人士。他们每天,会轮流到巴格达的一些重要设施,比如发电厂,医院,学校等,抗议美军的轰炸,抗议这场战争。 现代战争,轰炸已经非常的精准,除非情报有误,把非军事设施标注成军事设施,也因为这样,他们去做人盾的地方,相对还算安全,就好像记者们聚集的酒店,当时是大家心目中默认的最安全的地方,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炸弹不会把这个地方当成目标。 尽管这样,还是很惊讶于他们的行动,主要是因为,做人盾的,主要都是欧美人,而我对日本人一直抱着一种刻板印象,总觉得他们个人和国际政治很遥远,尤其是这种算是小众团体的行为,和他们没有关联,更不要说,还是日本的老人。 萨达姆倒台,在广场上遇到一个会讲中文的日本年轻人,聊起来,原来他是复旦大学的留学生。开战之后,他去了约旦,在一个教堂做起了志愿者,等待着进入巴格达的机会。现在,他和教会的其他志愿者一起,每天在广场上,为巴格达人收集信件,因为这个时候,通讯中断,里面的人急于和外面联系,外面的人,也焦急的想知道里面的人的音讯,志愿者的工作,就是把收集的信件,代为送到国外。 这对于我来说,又是很惊讶的事情,让我开始反省和提醒自己,不要再用先入为主的方法,来看待日本人。 一个老同事是北京人,移居日本之后,娶了一个日本老婆,每次谈到南京大屠杀问题,这个老同事总是会和饭桌上的大家争执起来,因为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不相信,不相信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他的理由很简单,去日本看看那些日本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我很理解他的这种想法,每次到日本,看到日本的秩序,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种彬彬有礼之后,实在无法想象,就在几十年前,军国主义下的日本,日本人是那样凶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即便现在的日本社会改变了,透过政府和社会以及日本人的共同努力,日本终于告别了军国主义,日本的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社会接轨了,日本人不再像以前,会陷入以爱国为名义的疯狂,历史就在那里,现在的好,无法否定过去的邪恶。 前段时间采访一些日本劳工和慰安妇,原来当年最早帮助这些人群像日本政府和企业提出索赔的,正是几个日本人。一名一直和日本律师一起帮助这些人群的中国律师认为,这些日本人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很想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负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尊重人权的日本,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这没有任何问题。 在节目中和一个内地保钓人士聊起这点,他很不屑:“日本人帮我们,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不是真的为了帮我们。”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回应对方,因为如果形容对方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有点政治不正确,尤其是在目前这个风口浪尖,会被视为亲日,不爱国。 激进的反日人士,往往会让我想起日本的那些右翼分子,因为思维方式很类似。每次去采访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酒店还有一些活动场所的外围,总是会有几辆右翼组织的卡车,还有酒店附近右翼人士的集会。最惊险的一次,是在早稻田大学门口,我们好几家香港媒体在拍摄和做直播,几个右翼人士站到我们面前开始谩骂,阻碍我们的工作,最终惊动警察。为了避免事态恶化,警察劝我们先离开。这次近距离的接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原来这些右翼人士里面,有不少中国人,那几个情绪最激烈的,都带着闽南口音,年纪都已经不轻。 2011年,太平洋战争70周年的时候,日本电视台NHK向日本民众征集战争证言,当被问到,是否愿意为国捐躯的时候,年轻人们回绝的异口同声,其中那句:‘要人家为它而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这段时间,又开始在中国网络上传播。 因为曾经的军国主义历史,很多人认同日本年轻人们这样的姿态,但是如果有中国的年轻人,理直气壮的这样回答, 会不会被认为政治不正确呢?甚至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声音被听到呢? 也因为这样,不管是钓鱼岛还是独岛,关心的日本人并不多。但不关心这些,是不是就能证明他们不爱国?至少在日本,这不是一种衡量的标准,即便有球星抱怨以下,也只是一种声音而已。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他们更关心身边的事情,要求停建核电站的抗议人数,远远要比右翼团体的集会多的多。 有怎样的人,有怎样的社会,日本人在变,那中国人呢?可惜,如果从远处来看中国人,电视屏幕上扭曲凶狠的面容,只能让人目瞪口呆。还好,身在其中,会看到那些在人群中举着牌子,事后收拾垃圾的广州中学生们,这些人是中国的未来。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一部电影引发的悲剧

作者: 闾丘露薇   一部在好莱坞的一个教堂里面拍摄的,低成本,被美国媒体称为业余制作水平的电影,居然引发了一系列的反美示威,更被认为是班加西美国领馆遭遇袭击,导致美国大使和其他三名美国外交官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还没有习惯言论自由的地方,很难要求大众分清楚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也没有机会明白,只要没有违反当地的法律,政府是无法阻止个人的自由表达,就好像这部电影的制片人,除非FBI能够查到他有违法行为,不然的话,他最多就是把自己藏起来,躲避媒体,当然,还有有可能的追杀。即便他违法了,政府也无法禁止电影的传播。 和2005年引发全球伊斯兰世界抗议的丹麦漫画风波相比,到目前为止,显然引发示威抗议的国家数目要少很多,很多是刚刚结束独裁,步入民主不久的国家,而且针对的只是美国。 想想美国也挺倒霉的,05年的漫画风波,尽管美国媒体已经非常小心的处理关于漫画风波的新闻,结果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的边境城市白沙瓦举行的抗议示威,除了挪威电信公司被洗劫,因为挪威的媒体,为了表示对丹麦媒体以及捍卫新闻自由的决心,也刊登了漫画,这些示威者,还顺手焚烧了美国的快餐店肯德基。在阿富汗,示威者干脆试图冲击美军基地,结果阿富汗警方开枪,造成了三死二十伤。 那幅漫画,其实间接导致了卡扎菲的倒台。为了抗议意大利的一名部长穿着印有漫画的外套,一千多名班加西民众在意大利领馆外抗议,结果卡扎菲政府下令开枪,造成最少十四人死亡。之后每年的2月17日,总是会有利比亚民众尝试上街游行,悼念死去的亲人,尽管每次遭到强力打压。去年的这一天,一直领头的律师被当局拘捕,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卡扎菲下令开枪镇压,最终自己终结了自己长达四十二年的统治。 这次,又是班加西,同样是抗议亵渎先知默罕默德,但是这次抗议的对象是美国领事馆。这次也发生了悲剧,但是死去的是四个美国人,而不是利比亚人。已经不再是军事独裁的利比亚,一个民选的政府,不可能下令向手无寸铁的示威民众开枪,政府能够做的,是被动的保护使领馆的安全,尽可能的阻止暴力事件发生,对使用暴力的人进行制裁。这当然远没有独裁时期的政府那样有效率,可以快速的驱散人群,但是距离现在不远的历史也告诉大家,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一直有效,反而可能激发更大的反抗,卡扎菲就是一个例子。 不管是利比亚的班加西还是也门的萨那,还有埃及的开罗,即便是原本打算和平抗议的民众,也很可能在群情激愤之下,变得情绪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向使馆扔石块,打砸汽车等等。很多人会问,既然有集会自由,为何他们不能更理性一点?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这些地方的民众,一直没有和平理性表达的机会,我还记得,去年在班加西,每天都是游行的民众,他们还喜欢向天开枪和发射火箭炮,算是情绪的一种发泄,结果导致中流弹受伤的人不少。对于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的人来说,在一开始会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过渡使用,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在学习中进步。 不管是美国媒体还是当局,都花了一点时间才发掘出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是谁,拍摄电影的演员在接受访问的时候抱怨,他们被欺骗了,因为当时的招聘广告只是说拍摄一部动作片,而他们根本没有在电影里面提到过默罕默德的名字,最后在Youtube上播出的片断,有的演员已经被重新配音。 现在终于清楚,制片人是一个埃及裔美国人,是埃及一个基督教会的忠实信徒,这个教派,一直坚定的反伊斯兰教,甚至拍摄电影的资金,都可能是来自埃及。电影在七月份放上Youtube,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关注,直到之后,埃及的一家电视台购买并且播放,导致不少埃及人批评现政府,认为他们纵容这样的声音出现,是亲美。 当然,在不少美国媒体眼中,这个政府一点都不亲美,和利比亚政府果断打击暴力行为的清晰态度不同,埃及总统并一直没有公开谴责暴行,反而是是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所有“合法措施,制裁电影制作者”,直到上个星期六,才在BBC的阿拉伯频道中表示,美国政府和电影并没有关系。一些分析认为,这纵容了在埃及的反美示威。 美国政府当然无法对电影做任何的事情,GOOGLE已经发表声明,不会从网上删除这部电影,因为没有违反网站的规定。这样的情景,又和05年有点相似,到底是捍卫言论自由还是对宗教风俗进行妥协?当年的风波引发了关于民主的一场讨论,BBC制作的Why democracy(为何需要民主)的系列记录片里面,就有关于漫画的一集,Bloody cartoons(血腥的卡通)。 环顾全球,不管是哪种宗教,甚至国家,乃至个人,都会并且正在遭受诋毁和侮辱,但是这是使用暴力的理由吗?正如希拉里不久前所说:“隐忍不使用暴力不是信仰脆弱的标志,相反地,那是信仰不可动摇的的标志。”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共进早餐

作者: 闾丘露薇   羊城晚报专栏 ———————– 早上睡的迷迷糊糊,酒店的电话响起,一个男声问“闾丘女士,几点下来吃早饭?”诧异了几秒钟,反应过来,是当地的官员,之前一天晚上,他们不知道如何知悉我们在当地采访,坚持请我们吃了一顿晚饭。席间还主动提出,要陪吃早饭,吓得我们连连摆手,告诉他们,我们宁愿多睡几分钟,不吃早饭了。 结果,觉睡不成了,但也不敢下去吃早饭。收拾完行李到酒店大堂一看,来了好几位,都是昨晚为领导作陪的手下。大家客气的打完招呼,就无话可说,尴尬的站在那里,就等着我们快点办好退房手续,上车走人。 我不知道是客套,还是同事猜测的,为了防止我们到处乱走,不过我倒是更觉得他们是热情,因为昨晚晚饭之后,虽然我已经挂上了请勿打扰,快半夜了还是有敲门声,原来是服务员送宵夜的点心。我明白这自然是领导下的任务,只是这股热情,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我很客气的告诉服务员,我挂了牌的。 只是,想想这些执行命令的手下也很无奈,这份工还真不好做。看,从早到晚,要付出如此多私人时间。 这种热情的客套,想必在当地,是接待工作的一种标准模式,陪吃早餐,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同事还经历过,一早被安排喝酒。西方有早餐会,也算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不知道中国的陪吃早餐,是不是也算是洋为中用?还是本地风俗?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学习

作者: 闾丘露薇   华商报专栏 —————————— 前段时间,一个香港同行和我讲起这样一件事情,北京大水,下属去采访,打电话问,车子到了哪里,对方回答:周口店。同行听到之后,很兴奋,但是对方却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上司的兴奋从何而来。同行问下属:“知道北京猿人吗?”对方答听说过,显然并不知道,周口店和北京猿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同行感叹,这就是香港回归之后,中国历史课从必修变成了选修课的结果,毕竟和其他科目比较起来,作为过来人都明白,历史课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死记硬背的,既然有的选择,除非自己真的很有兴趣,不然的话,当然不想吃这样的苦。 只是,知识的累积,特别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需要吃苦的。学写字,记各种公式,背单词,还有背地图上的国家名称,各种气候分布,当然还有不同朝代年份,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历史地理数学等等的基本框架。框架有了,自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往下挖掘。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一开始,帮助儿童打好基础,建立框架,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深造的机会。所不同的,是一开始是知识的传授,然后,则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学问的方法。 我一直觉得,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于,这不是一门告诉你那些是正确,那些是不正确的课程,而是告诉你,在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在某一个年份,发生了哪些事情,一个朝代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中间曾经发生了什麽。每次看完一本历史书籍,总是会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一些现在的,让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变得有迹可寻。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国旗国歌,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毫不了解,我不会不会去想,这个人是不是爱国这样的问题,因为爱不爱国,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太强的问题,爱在心中,你不是我,又如何知晓?每个人爱国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所以,不管是质疑还是质问,都太诛心。不过我会觉得,这样的人显然取法常识,没有文化,即便这个人拿了高等学历文凭,但,文凭和文化,并不挂钩。 也因为这样,我会觉得,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们知道国旗国歌,这只不过是在教授基本常识,无须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告诉孩子们,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响起,有落泪的感觉才是一个乖孩子,那就超越了教育的本质,那是在灌输一种观念。 教授历史也是一样。很多人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历史是一门学问,会有无数的历史学家,在哪里求证,寻求真相。篡改历史,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视而不见,同样算不上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而是在利用错误扭曲的历史,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狠多人会觉得,资讯是如此之多,学生再也不会轻易的被错误或者不完整的资讯误导,但是其实,就好像选修还是必修历史课一样,越是启蒙阶段的教育,学生的被动性越强。虽然,当学生年龄渐长,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误区,或许会主动的纠正和补充知识,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什麽?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有意识的引导?为何要让一个人多花这样的时间,变相的浪费生命?而且,有的人,会因为曾经的误导而不知所措,甚至开始怀疑一切。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理想生活

作者: 闾丘露薇   外滩画报专栏 ————————– 好朋友从加拿大读完书回到深圳,等到大女儿该升初中了,决定带着两个孩子移民加拿大。这次看来他们是做长远打算了,因为卖了深圳的房子,在加拿大买了一栋她口中的“dream house”. 确实,深圳市区的一个公寓,价格和多伦多的一栋住宅,相差不多,甚至更昂贵一些。我笑她,也算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尝到了中国房地产价格疯狂上升的好处,要不然,工薪阶层,移民,定居,买房,会是很吃力的事情。 朋友走的前一天,给我打电话,感叹:”终于可以去呼吸自由空气了。“我知道她的女儿更加期待.在加拿大读了两年小学再回到深圳原来的学校上学,我看到了她遇到的太多不适应。当然最重要的,是没有了小升初的压力,朋友告诉我好多,女儿同学的父母们,为了孩子升入名牌初中的种种烦恼,压力和付出。 和很多移民国外的家庭一样,朋友的老公暂时留在中国,毕竟很现实的事情,要支撑一家三口的开支,特别是孩子的教育,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机会算多,好赚钱的地方。 暑假的时候,自己上网找了一家波士顿附近的学校,为女儿报名参加夏令营。特地找了一家算是偏远一点的,其实就是希望,中国学生能够稍微少一点。结果女儿告诉我,一百多个学生里面,中国学生占了百分之五十,她的宿舍住了四个学生,加上她,全部都是中国人。怪不得问女儿,英文有没有点进步,她想也不想的回答:”没啥。“不过我也只是郁闷了一会儿,因为好几个朋友都有相同的经历,特地找了不热门的学校,结果一看孩子寄过来的合影,只能叹一声气,承认现实,躲不开的。 这百分之五十的中国学生,全部来自中国的一所私立学校,从小学五年级学生到初三,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来准备SSAT考试,也就是为去美国升读中学做准备。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做过一期节目,关于去美国读高中,同事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留学早起鸟“。当时一个留学中介已经提醒,进入美国好的私立中学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将都是中国孩子在自己竞争,看来,已经成为现实。 一位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朋友,经常和官员打交道。他感叹,似乎最近大家都没有心情工作,都在操心孩子到国外读书,或者家人移民的事情,这让他很担心,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一些人选择离开,那只不过是人各有志的选择,但是当成为一种过于明显的趋势的时候,这反映了一种不安。事实上,这个朋友自己,早就为女儿办好了香港的投资移民,用他的话说,至少让孩子,有多一条后路。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趋势,但是看看周围认识的人,即便只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会选择到香港甚至美国生孩子。也许移民对于他们来说,成本还是有点高,或者有点不切实际,因为要放弃眼前还不错的工作,但是生孩子,倒是一个不错的快捷方法,性价比很高。就算自己未来留在中国,但是孩子却可以有多一个选择,走,或者留下。 我一直觉得,选择在哪里生活或者居住,那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所以才会有人向往大城市,农民们想要进城,因为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选择太少,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至少机会会多一点。 采访住在北京地下室里面的一个年轻女孩,她告诉我,虽然在老家,住的房子要大好多,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解决三餐,但是她觉得这不足够,所以她来到北京,虽然住在地下室,但是她的见识多了,而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她有她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开一家美容院,最好在北京,回老家也好,如果她一直呆在老家,她永远不会知道,原来自己的生活还能够这样过。 我想,移民国外,也是差不多的原因。有的人,为了让孩子接受更理想的教育,有的人,为了让自己找到一份安全感,财富安全和人身安全,有的人,为了更加自由的生活,有的人,为了寻找机会。 我没有我那位朋友的那种担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自由迁徙,本身就是联合国提倡的基本人权。但是我会觉得不公平,因为如果离开的人,是因为用脚投票,表示对教育也好,环境也好,安全感也好的不满,选择留下来的人,倒不是问题,那些想走,又走不了的人们呢? 我想了了一个被访者,一个从农村考进大学,然后留在了北京工作,还开了一家小公司的中年人,七年前,他就想着要移民,为了省钱,他一直是自己在搜集寻找各种资料,然后进行申请。结果,七年后,他依然在他通州的家里面,和我们谈着他的移民梦,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四岁的孩子的将来。只是,移民的门槛越来越高,看着他,真不知道,他的梦想和现实,到底有多远? ———————— 视频:走读大中华,移民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203/f3be9482-a124-472f-ba68-5500694c07cd.shtml 走读大中华,留学早起鸟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201201/f2f9af7d-4298-416e-a328-636b2928e5c5.shtml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57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