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宋永毅”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File:宋永毅.jpg|thumb|260px|right|宋永毅教授在芝加哥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会演讲]]
 
{{#get_web_data:
 
{{#get_web_data: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FULLPAGENAME}}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FULLPAGENAME}}
 
|format=JSON
 
|format=JSON
 
|data=extract=extract}}
 
|data=extract=extract}}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external_value:extract }}
 +
 
 +
[[文革]]期间,21岁的宋永毅因为参加反对[[张春桥]]的[[红卫兵]]武斗,被打成[[反革命]]集团关了5年。被关期间的阅读与省思,使他从[[毛泽东]]的狂热追随者变成反毛。
 +
 
 +
1977年,他考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1989年赴美留学,1992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东亚研究系文学硕士,1995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图书馆与资讯科学院硕士。
 +
 
 +
1999年,他回中国征集红卫兵小报,作为“文革数据库”的一部分,结果中共以非法获取“[[国家机密]]”和“不准出境的文件”罪名,将他关押了半年,并将资料没收。他被捕引起美国国会的关切,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暨亚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孔杰荣担任他的辩护律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等一百位欧美、澳洲的汉学家也写信给[[胡锦涛]]要求释放他。他于2000年1月被释回到美国。
 +
 
 +
对于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有不同猜测,他本人认为是因为1998年他申请到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三万多美元的基金,启动《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的工作,中国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认为项目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想阻止这个项目。
 +
 
 +
宋永毅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东亚图书馆中国文献学者,美国狄金森学院图书馆系技术部主任。2004年-2020年,任职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至退休。[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
====“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大规模监控|中共监控史]]的机密”====
 +
 
 +
2024年12月5日,宋永毅在中国民主季刊上撰写了一篇书评<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1216233236/https://chinademocrats.org/?p=4379 宋永毅:裴敏欣《哨兵国家:监控与中国独裁统治的生存》]</ref>,赞扬以介绍中国监控体系而知名的美国政治学家[[裴敏欣]]的工作成就,称裴敏欣的新书《[[哨兵国家]]》揭开了“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在书评里,宋永毅写道:
 +
 
 +
<blockquote>
 +
 
 +
仅就该书的选题而言,就是一本罕见的、至少是用英文发表的研究中共对整个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控史的第一本专著。更为可贵的是:它的着墨重点不在于已经过去的[[毛泽东]]时代,而是还在发展衍化中的[[习近平]]时代。对于研究一直处于黑箱操作中的[[独裁统治|独裁政权]],学者们常常感叹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极端困难。但是[[裴敏欣]]教授的专著表明:只要敢瀚海行舟并皓首穷经于当代中国的一切有关资料、在一切公开和不公开的文献中下滴水穿石般的研究功夫,仍然有可能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写出言之有据的三百多页的厚重之作来。
 +
 
 +
</blockquote>
 +
 
 +
宋永毅指出,这本书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比如:
 +
 
 +
<blockquote>
 +
当今网络上报道中共的监控体系时都说它是[[奥威尔]]的《[[1984]]》式的,完全是靠技术。但是裴教授认为:中共最拿手的并不是它的技术,而是组织。中国引进高精尖技术是在过去大概20年的时间内,但苏俄列宁主义式的严密的监控体系早就存在了。
 +
 
 +
</blockquote>
 +
 
 +
之后,宋永毅介绍这本书的一些重要研究和观点,包括中国监视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脱胎于[[苏联]]又不同于苏联的特点和中国监视体系中的“线人”制度。
 +
 
 +
最后,作者还赞扬道:
 +
 
 +
<blockquote>
 +
 
 +
裴著还第一次涉足了中共的“监视对象和规模”以及晚近出现的“高科技监视”等议题。
 +
 
 +
对于前者,裴敏欣教授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数据推理,中共监控体系主要有两大监控项目,一类是很正规的,叫“重点人口”, 专门有公安机关(派出所)管理,而且公安部有明文规定如何管理……对于后者,裴著认为,中共把高科技用于监控是从90年代开始。
 +
 
 +
中国的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是有步骤的,第一个是信息化,把公安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世界水平,同时中国[[防火长城|防火墙]]要过滤外来信息,这就是[[金盾工程]] (2001-2006),到2006年基本上就完成了。
 +
 
 +
第二步是它建造的[[天网工程]] (2004),天网工程就是摄像头跟各种各样的监视感应器,在城市里建立监视体系。
 +
 
 +
第三步是[[雪亮工程]]。从2015年开始建造。它基本上是一个天网工程的扩大化,是“天网工程”向农村的延伸(也包括天网工程的升级),由政法委管理。等到习上来的时候,中国这套系统已经是很完美了,所以习近平对整个中国监视体系的贡献,基本上没有概念上的突破和组织上的突破,他只是在投入上加了一个雪亮工程和现在正在试验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有“[[网格化管理]]”,这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结合。</blockquote>
  
 
<!--  
 
<!--  
第11行: 第55行:
 
#############################################################################################
 
#############################################################################################
 
-->
 
-->
===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
=== 中国数字时代===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3778.html 【CDT关注】宋永毅|《哨兵国家》书评: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3778.html 【CDT关注】宋永毅|《哨兵国家》书评: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31123.html 宋永毅:王光美的另一面]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31123.html 宋永毅:王光美的另一面]
第19行: 第63行: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数字空间相关链接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div>
 
 
 
<!--  
 
<!--  
 
#############################################################################################
 
#############################################################################################
第28行: 第72行:
 
#############################################################################################
 
#############################################################################################
 
-->
 
-->
 +
 +
===参考资料===
 +
<references/>
 +
 
[[分类: 人物馆]]
 
[[分类: 人物馆]]
 +
__NOTOC__

2024年12月17日 (二) 00:40的最新版本

宋永毅教授在芝加哥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会演讲

宋永毅(1949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學者,後入籍美國,籍貫浙江慈溪,筆名肖瀟,在上海出生成長,以研究文化大革命與主編中國當代政治史資料庫知名。任职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Cal State LA)、副教授级别。

文革期间,21岁的宋永毅因为参加反对张春桥红卫兵武斗,被打成反革命集团关了5年。被关期间的阅读与省思,使他从毛泽东的狂热追随者变成反毛。

1977年,他考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1989年赴美留学,1992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东亚研究系文学硕士,1995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图书馆与资讯科学院硕士。

1999年,他回中国征集红卫兵小报,作为“文革数据库”的一部分,结果中共以非法获取“国家机密”和“不准出境的文件”罪名,将他关押了半年,并将资料没收。他被捕引起美国国会的关切,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暨亚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孔杰荣担任他的辩护律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等一百位欧美、澳洲的汉学家也写信给胡锦涛要求释放他。他于2000年1月被释回到美国。

对于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有不同猜测,他本人认为是因为1998年他申请到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三万多美元的基金,启动《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的工作,中国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认为项目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想阻止这个项目。

宋永毅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东亚图书馆中国文献学者,美国狄金森学院图书馆系技术部主任。2004年-2020年,任职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至退休。(维基百科:宋永毅)

“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

2024年12月5日,宋永毅在中国民主季刊上撰写了一篇书评[1],赞扬以介绍中国监控体系而知名的美国政治学家裴敏欣的工作成就,称裴敏欣的新书《哨兵国家》揭开了“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在书评里,宋永毅写道:

仅就该书的选题而言,就是一本罕见的、至少是用英文发表的研究中共对整个国家和人民进行的监控史的第一本专著。更为可贵的是:它的着墨重点不在于已经过去的毛泽东时代,而是还在发展衍化中的习近平时代。对于研究一直处于黑箱操作中的独裁政权,学者们常常感叹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极端困难。但是裴敏欣教授的专著表明:只要敢瀚海行舟并皓首穷经于当代中国的一切有关资料、在一切公开和不公开的文献中下滴水穿石般的研究功夫,仍然有可能揭开存放于黑箱中的中共监控史的机密,写出言之有据的三百多页的厚重之作来。

宋永毅指出,这本书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比如:

当今网络上报道中共的监控体系时都说它是奥威尔的《1984》式的,完全是靠技术。但是裴教授认为:中共最拿手的并不是它的技术,而是组织。中国引进高精尖技术是在过去大概20年的时间内,但苏俄列宁主义式的严密的监控体系早就存在了。

之后,宋永毅介绍这本书的一些重要研究和观点,包括中国监视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脱胎于苏联又不同于苏联的特点和中国监视体系中的“线人”制度。

最后,作者还赞扬道:

裴著还第一次涉足了中共的“监视对象和规模”以及晚近出现的“高科技监视”等议题。

对于前者,裴敏欣教授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数据推理,中共监控体系主要有两大监控项目,一类是很正规的,叫“重点人口”, 专门有公安机关(派出所)管理,而且公安部有明文规定如何管理……对于后者,裴著认为,中共把高科技用于监控是从90年代开始。

中国的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是有步骤的,第一个是信息化,把公安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世界水平,同时中国防火墙要过滤外来信息,这就是金盾工程 (2001-2006),到2006年基本上就完成了。

第二步是它建造的天网工程 (2004),天网工程就是摄像头跟各种各样的监视感应器,在城市里建立监视体系。

第三步是雪亮工程。从2015年开始建造。它基本上是一个天网工程的扩大化,是“天网工程”向农村的延伸(也包括天网工程的升级),由政法委管理。等到习上来的时候,中国这套系统已经是很完美了,所以习近平对整个中国监视体系的贡献,基本上没有概念上的突破和组织上的突破,他只是在投入上加了一个雪亮工程和现在正在试验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有“网格化管理”,这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结合。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