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114与缩水的公共服务

文/魏英杰

网上有事问百度,查询号码问114。“竞价排名”曾让百度身陷形象危机,而如今,不无相似的“优先报号”也让114台受到舆论质疑。上海有消费者投诉,很多知名品牌家电的维修点,打114都说查不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李鬼”维修点却受到热情推荐。

原来,只要缴纳费用,相关企业就可享受114台的优先推荐“增值”服务。114台沦为商业服务机构,这并非上海一地的现象。比如,在有的城市打114“号码百事通”,就可预订餐厅、客房和机票,查询到号码后,服务平台还会直接将通话转接至对方。问题是,在人们眼中,114台是不折不扣的公共服务平台,那么运营商这么做是否具有正当性?

114台搞“优先报号”、介入商业运作,问题可能比“竞价排名”更为复杂。如果说“竞价排名”的主要毛病在于企业人为介入搜索结果、涉嫌不当得利,114台涉及的问题却不仅于此。这是因为,百度是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而114台所属机构的性质却没那么单纯。据报道,114台在北方由中国联通经营,南方由中国电信经营,成立初衷是打造一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关查询服务。这两家公司均为国有公司。国有公司能否把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信力转化为商业利益,这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应该说,正是114台所属机构的企业定位不清,这才造成了类似这种公共服务和商业运作混淆的状况。在现实中,人们也可看到,这些公司虽然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承担着相当的公共服务职责,可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的本事却一点也不小。其中问题就在于,这些企业要么过于追逐自身利益,要么刻意掩饰其所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期待这些企业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只能是缘木求鱼。

像114台这样的公共服务缩水、变味现象,其实也出现在许多著名国企身上。就拿四大国有银行为例,近几年来这几家银行任意增加收费项目、动辄提高服务费用,颇受公众诟病。个中关键在于,虽然公众仍把这些银行看作公共服务机构,却不知道它们早已委身于市场化,成为高度逐利的商业机构。这种角色错位,既造成了公众的失落感,也让相关机构的运作偏离既有轨道。

114台已然蜕变,公众却仍以老眼光看待,这自然容易造成人们过于轻信相关机构,而相关机构却拿这种公众信任来博取经济利益的局面。从114台服务变味,不难看到国有公司伪市场化之后果。所以,必须界定清楚企业性质,让商业的归于商业,公共服务的归于公共服务,这样才不会让人无所适从,乃至于上当受骗。只有拆穿相关机构的变色外套,这种借公共服务名义行商业经营之实的现象才会有所减少。

2011年9月21日

发于京华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