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体验经济考验国人的创意
2003年10月29日15:53:54 新周刊
  《新周刊》:你是国内最早介绍体验经济的人,这些年据你的观察,体验经济在中国有哪些进展?
  胡泳:我开始关注体验经济是在2000年底,写了一篇文章。当时国内对于体验经济基本上没有太多概念,这两年开始在日常消费层面上出现了很多体验经济的具体例子。像皇马的云南之行是典型的体验经济的例子。球迷为了享受和球星在一起的时间而付钱,而不是具体的商品。这是在服务基础上的又一次拔升。像星巴克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说实话,它的咖啡算不上好喝,价钱又不便宜,但为什么大家喜欢去,就是因为它制造了一种体验的氛围,你走进去,就意味着你属于一个不同的群体,你愿意为这一身份特征多付费用。
  新:这些例子能够支撑中国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的说法吗?
  胡:这些例子都是微观层面上的,而在整个宏观层面上,特别是大多数企业和城市管理者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上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的时代。西方体验经济的出现是在它的工业化大发展之后,在发达的服务业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新的增值的办法。体验经济跟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像美国的体验经济就发展得很好,但是加拿大就发展得一般,而我们则刚刚开始。但是中国又很奇怪,我们就像一个岩层,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叠加在一起。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城市的服务业做得很好,体验经济也跟着西方一些先进的企业包括中国人自我学习和模仿一起进来了。这些是混杂在一起的,主流不是体验经济,它还是一个很小的配角。
  新:要实现体验经济,首要的前提是大的经济环境的发展。
  胡:只有当服务业越来越多地占领制造业的时候,品牌的地位越来越高的时候,才能从宏观上说进入了体验经济。这里有个例子,我以前在文章中举过,说爸爸买了一套新衣服,奶奶问:是什么料子?妈妈问:做工怎样?多少钱?女儿问:是什么牌子?我们可以从这个小故事中看出这些年来经济形态的变迁。最早人类从地球上获取资源主要是为解决生存,所以,料子、保暖或阴凉的程度很重要;后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漂不漂亮,新不新潮;而现代人先考虑的是品牌。新惠普去年在它的名字下面加了一个词:INVENT,是创造、发明的意思。这样的百年老店任何一点小的改动都有它的理由,惠普的口号是全面顾客体验,这种体验是客户跟公司接触的每一个点上都是完美的。这背后的积累是数百年的市场和自身品牌的发展沉淀下来的。
  新:国内有哪些企业有了这样的发展方向?
  胡:这跟整个宏观市场的发展一样。像杨元庆就提出了“国际化的联想,技术化的联想以及服务的联想”这个层面,说明他已经有体验的意识,这种体验只能是点上的,中国的顶级和世界的顶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差距是目前无法弥补的,不是在局部,应该是全局。
  新:有哪些企业更容易发展体验经济?
  胡:体验经济天然地向某些企业或者行业倾斜这是必然的。你是一家钢厂,你经营石油或者化工,你要搞体验经济,你费再大的劲也不可能有效果,而像服务业,餐饮、服装、娱乐这些行业天然具有这样的优势。
  新:事实上,体验应该是可大可小的。
  胡:这一点很重要,体验经济核心点是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你在上面展示自己,让顾客为了你的展示而出钱。我们可以说《英雄》是一个体验,它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大的规模,但很多时候,体验是细微到很小的一点上的。比如有的商品包装你用很大的劲也打不开,或者劲太大,里面的食物会炸出来,有的企业会想得很周到,恰到好处。
  新: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体验经济除了在大的环境上把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外,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胡:一定要开发出中国式的体验。体验跟文化的积淀、生活的原汁原味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创造力不够,而体验经济要求最高的一点就是你的创造力,所以,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开始用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才可能真正走进体验经济。
  (采访/李冬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