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性暴力」成為了熱話,由公民參與到茶餘飯後,由電視節目到網絡世界,充塞著我們的生活。
就印度多宗性暴力事件,本地的婦女團體連同幾十個本地團體聯署,並一連兩天到印度領事館請願,要求印度政府承擔終止針對婦女性暴力的責任。短短一兩天,由於暴力事件的報導在流傳,婦進網上開event,一下子就召集了六七十人參與 。婦女團體亦就法改會的《強姦及其他未經同意下進行的性罪行》諮詢文件提出:性罪行應以侵犯其他人「性自主權」為基礎,以「性侵犯」取代「強姦」字眼,及要求法律程序中加強保障「倖存者」等。城市的另一端,觀眾卻熱切的期待著TVB 一劇接一劇的女性被強暴戲碼,並就劇組匆匆略過強暴片段和女演員之裸露場面欠奉,紛紛在網絡表達遺憾及不滿。然後,娛樂新聞樂此不疲的延續這些「重口味」路線的討論,沒完沒了。
我想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她的《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指出:「遙遠地,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p.24)。到底在這眾多的性暴力的相關討論中,能否引發社會對婦女面對的性暴力處境提供新思考方向?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是否純粹「在消費性暴力」?雖然蘇珊‧桑塔格所探討的是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的戰爭/災難的新聞影像,但她有力的提問:「我們旁觀他人的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淫邪趣味?」(封底),一語中的地導出閱讀「性罪行」的新聞報導及對事件的描述所要深思的問題。作為「旁觀他人被強暴的觀眾」,我們即使當下同情受害者,隨之埋首於自己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這樣只淪為一種情感的消費,我們便如同共犯結構般的消費他者的苦痛。那些非常膚淺的「真相報導」,很可能只是滿足了大眾的「窺探」和「消費」的潛在慾望。我們能否參考桑塔格的疑問:我們是否「消費他人的痛苦?」去理解強暴新聞的報導:「即便報導內容充滿控訴,觀者感到震撼,結果卻沒有進一步思考追究「性罪行」的政治責任,那麼仍然是在「消費性罪行」。」
電視劇集對比於新聞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其角色則一直「身份未明」,時而反映現實、時而純屬虛構。根據娛樂新聞報導,電視劇監製就「以強暴戲碼作招來」的指責,紛紛否認「重口味」,有指是「劇情所需」;亦有指其目標是描繪「受害人」的反擊行動,強調其道德責任是「不會放過罪有應得的人」(1)。至於有網民對強暴戲碼的期待,有監製則表示:「網民對電視尺度的強姦戲有幻想,這是低智想法」(2)。我無意批判「誰道德?誰不道德?」,但值得思考的是電視劇集的強暴戲碼所引發的討論,能呈現大眾對於「性侵害」的甚麼想象。
Rape culture (強暴文化)中:「怪罪受害人」的衣著、「怪罪受害人」對週遭環境、對「陌生人」欠醒覺性等,是最常見的現象。因此女性不斷被教導要好好保護自己,彷佛被性侵是你自招的。女性從小到大都得生活在這種恐懼(cycle of fears)之中,日常生活受到諸多制肘。 bell hooks進一步指出:我們活在一個縱容和慶賀強暴的文化中 (we live in a culture that condones and celebrates rape)。觀賞及討論「強暴戲碼」,不一定十惡不卸。亦有一些觀眾認為:「齣劇講強姦都算好正面,阿高海寧被姦被要上庭作供,要面對多次的質疑,作為觀眾係替佢難過,而後佢自己又面對好大的壓力,心情很差…但佢D同事又好好上網鼓勵佢,唱晒歌、彈晒結他咁…個幕係好感人…」,可惜大眾已沒有進一步的討論,或者藉此反思我們自身的重重重信念是怎樣助長強暴文化。例如:我們是否在怪罪受害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男性的性侵略性?把性看成為攻擊人的武器?還有,我們是否充塞著一些對於性的迷思?簡單如: 女性的不同意其實是同意、性工作以及婚姻關係中不存在性侵犯、視男性被強暴是不可能…等。
近日,在網上流傳了一張圖 : It is not sex…when she’s passed out. sex with someone unable to consent = sexual assault (這不是性…當她醉倒!與無法表達同意的人進行性行為是性侵害) ,此刻,我們(無分性別)應從瞭解真相到思考社會行動,擺脫「旁觀者」的位置,正視性暴力的源頭!
作者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新婦女協進會副主席
Reference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2005);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方出版有限公司。
何春蕤 1999 《強暴的建構--防暴論述與女性主義抗爭》,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性/別研究《性侵害、性騷擾》專號,第5-6期合刊,1999年6月,390-395頁
註:
1. 《法網》劇透高海寧被攻擊「律政淫娃」楊怡做手術抗乳癌, 明報 – 2013年1月17日
2. 無綫繼續重口味 馬賽遭王浩信強暴《傳愛事務所》監製:有期待是低智想法明報– 2013年1月17日
3. McEwan, Melissa (2009 ) Rape culture 101, http://www.shakesville.com/2009/10/rape-culture-101.html & Rape Culture, http://www.marshall.edu/wpmu/wcenter/sexual-assault/rape-culture/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