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我们再也不能秉笔直书”,国安法下香港学术自由大幅倒退(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9.26
主题归类:香港
主题归类:CDT报告汇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工事有料:是一家专注中国劳工权利的新闻网站,“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一、人权观察:国安法导致香港学术自由倒退

9月24日,人权观察和香港民主委员会共同发布报告《“我们再也不能秉笔直书”:港区国安法下的香港学术自由》。报告指出,自从2020年6月30日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以来,香港长期受保障的公民自由严重倒退,其中学术自由也未能幸免,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的自由度遭受侵袭。

随着这些大学日益高压管控,学生和教授普遍自我审查,提防自己在教室和校园中的一言一行招来骚扰、报复甚至司法起诉。

img

报告封面

首先,中国当局重点调整了香港各高校的管治架构。“中国政府挑选的香港特区首长兼任了全部八所公立大学的校监,有权指派各学校校董会成员,而校董会又有权任命大学领导层和主要职员”。根据对2020年以来各大学领导层变动的分析,人权观察认为“与中国政府意见不一致者丧失了权威职位,遵从中国政府路线者则获得奖励”。

报告共计采访了30多位学者和学生。

许多受访教员与学生表示,自从《港区国安法》于2020年6月生效以来,他们在课堂教学、撰写和发表文章、申请学术研究经费时经常自我审查,在为学术会议或活动邀请讲者时也会考虑再三。多位学者表示,他们的学术论文直接遭到大学管理层和学术出版社的审查。有一位学者说,他有一篇学术论文讨论到2019年抗议期间的艺术作品,遭到校方向香港警方检举。

这其中被视为民主派的学者成了中国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

受中国政府控制的特定报刊点名抨击多名被视为民主派学者,使其成为恐吓和抺黑行动的目标,破坏其名誉、侵犯其隐私并鼓吹将其逮捕。香港移民当局驳回某些外国学人签证,或拒予延期、更新。各大学陆续将被视为民主派的学者解雇,否决其终身教职,或在不透明情况下拒不续约。部分学者恐惧自身安危,又忧心香港政治环境,纷纷悄然离职远走他乡。

另一方面,香港八所大学校方完成“换水”后,开始对学校的学生会横加干涉。具体来讲,报告称学校会“切断对学生会的行政支援,拒绝代收学生会费,收回他们的集会和办公空间,逼迫他们迁往校外而成为与大学分离的法律实体。结果导致各校学生会无法继续作为全校学生选出的代表而有效运作。”

此外,大学校方还清空俗称 “民主墙”的公布栏,拆除 “民主女神”塑像和其他纪念八九民运的物品,在原地装设大型围栏和花圃等明确的物理障碍,以封堵观点的自由交流。“至于发起和平抗议与集会的学生,则会受到惩处,又广泛审查刊物和监视学生未经许可的公开活动,窒碍学生的言论丶集会丶结社及出版自由。”

有鉴于此,报告呼吁香港当局及校方立刻停止对学术自由的打压。报告还建议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向中港当局施压并积极支持香港学界。

“香港学术自由倒退对全球都有不利影响,因为香港各大学长期在世界与中国之间扮演互相了解的窗口,” 报告的发布者之一香港民主委员会执行总监郭凤仪表示,“与香港各大学设有双联学程的外国政府和大学应该评估这些学程,确保其学术工作不因中国政府打击学术自由而受到操弄与控制。”

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受害者:中美历史性科学协议的命运

中国数字时代曾经报道过《美中科技合作协定》(U.S.-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 STA) 会在今年8月27号到期而不再续签。果然截至目前,美中双方虽然仍在谈判,但协议仍未续签。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稍早曾在顶级科学期刊《自然》 (Nature) 上撰文呼吁,美中科技交流对全球科学进步至关重要,呼吁两国续签协议。

9月23号,卡特中心《美中印象》(The Carter Center 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 主编张娟也发表一篇文章,呼吁美中续签科技合作协定并保持科技交流。该文探讨了美中科技合作协议 (STA) 的历史、现状、挑战和建议。

img

文章封面截图

该协议于1979年首次签署,是两国建交后最早的合作协议之一,旨在促进两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然而,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尤其是中国默许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这份协议续签将面临着不确定性。

许多科学家尤其是美国的学术界,认为协议对美国的科研利益至关重要。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们曾向白宫发出公开信,敦促续签协议,信中有超过1000名科学家的联署,强调协议带来的巨大好处。然而,拜登政府在续约问题上保持谨慎,表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该协议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章指出,协议续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尽管该协议没有规定具体合作领域,但它为两国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两国的科学合作正在遭受政治干扰。美国的“中国计划”旨在打击经济间谍活动,但却不成比例地针对华裔科学家,导致科学界的合作氛围都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导致美中科研合作的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策也在推动国内科学家优先在本土期刊发表论文,并减少与国际期刊的合作。再加上美国的高科技限制,中国面临着变得更加封闭的风险。这些政策加剧了美中科技合作的困难,使得续签前景变得更加不明朗。

作者引用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教授卡罗琳·瓦格纳 (Caroline Wagner) 的采访指出, G7峰会发布的《七国集团研究协议》(the G7 Summit Communique) 可以为中美科技合作提供参考。

目前,“美国已与欧盟、日本、韩国和巴西等国签订了60个双边和多边科学技术协定”。然而,实践中“美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科学领先国家之间的大多数关系,并不以协议为依据,研究人员基于共同利益和科学本身的规范而合作。”因此,关于与中国的科技协定,瓦格纳设想,理想的情况是两国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不需要政治协定就可以开展合作研究,增加知识储备–这是一种全球公益”。

最后,作者指出,“虽然瓦格纳的愿景目前还无法实现,但美国科学界一致认为STA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协议。”

三、中国输出专制的“软推销策略”正在奏效

耶鲁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丹尼尔·马丁利 (DANIEL MATTINGLY) 9月25日在外交事务杂志发文,指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宣传、输出专制的策略正在奏效,另一方面美国向世界推广民主的工作则面临挑战。

img

文章封面

文章首先指出,尽管中国声称不会“输出”中国模式,但实际上中国当局正在悄然地推销其专制体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共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外交和影响力行动,旨在让全球公众更加接受其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它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培训、会议和研讨会计划,向外国政治领导人传授中共式的新闻、互联网、军队和公民社会管理方式。”

作者称,“这些努力并不像美国强行推销民主那样显而易见”,反而更为隐蔽和柔和。具体来讲,中国将自身制度描绘成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减少贫困并满足公民日常需求的高效政体。在此类宣传中,中国强调自己的基础设施成就、执政党选拔机制以及中共带领数亿人脱贫成功的故事。

“中国试图将威权制度包装成一种优于民主的民粹主义体制”。

作者指出,中国的“大外宣”吸引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共媒体大规模扩张,再加上和当地媒体合作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看法。例如,“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中国环球电视网 (CGTN) 和其他渠道接触到了‘中国故事’,而这正是中共扩大其影响力的策略之一”。

作者引用研究称,中国的宣传确实对受众产生了影响。在对多个国家的调查中,观看中国官方媒体内容后,许多观众对中国制度的评价明显提升。他们认为中国的制度更具响应性、更善于实现经济增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民主性质 。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美国在全球推动民主的努力则显得“散乱且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美国未能向当地民众提供一个连贯且具吸引力的信息,这让中国有机会占据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然而,作者也指出美国并非完全处于劣势。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制度优势。虽然中国的制度对一些国家具有吸引力,但难以在其他地方复制,特别是现在中共内部的“一言堂”和经济放缓。

因此,作者建议,为了应对中国的软性推销,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其全球宣传战略,强调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在新闻自由和经济创新方面。美国应该通过资助独立新闻机构,推广自由而真实的美国声音。最后,作者特别强调,“长期来看,美国的民主制度仍然是最佳广告”,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将其优势有效传达给全球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