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关于“灰色收入”的调查报告发布已有时日,舆论对此话题的关注热度也渐冷却,而国家统计局官员近日连续发文质疑王小鲁报告,则重新唤起社会关注,并使得争论有可能进一步深化。

国家统计局官员认为,王小鲁报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调查样本、计算方法值得商榷,最终的推算结果也明显偏高。前两个问题是统计技术问题,以专业角度看,的确存在不尽完美之处,但统计结果通过有效性检验,不存在过多疑问。第三个问题是,统计局官员认为王小鲁的推算结果明显偏高。

其实这第三个问题,才是统计局官员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前两个技术问题的否定,就是否定调查结果。这是因为,王小鲁的结论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王小鲁调查结论简单讲主要有三点,其一是“灰色收入”巨大,其二是少数人获得了高额“灰色收入”,其三是“灰色收入”主要由官员非法所得构成。这个结论显然引起民众众对分配制度的不满,更激起民众对权力参与分配的愤怒。

统计局的两篇文章一看就是命题作文,以二位官员的职业素养和学术背景显然不会自己主动写这样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缺乏细致的研究和严谨的论证,不仅驳不倒王小鲁,甚至连普通民众都说服不了。由此可见,对“灰色收入”话题的讨论已经引起官方高度重视。笔者以为,这样的讨论已经超越了统计技术和学术争论,其开始将人们引入对制度和改革的思索。

其实就王小鲁统计结论而言,民众也并不完全赞同。很多人认为,王小鲁的结论不是“高估”,而是“低估”了。就在财新传媒举办的研讨会上,《比较》杂志主编肖梦女士曾向王小鲁质疑结论。肖梦认为,社会对“灰色收入”,乃至隐性收入的感觉应该高于王小鲁的调查结果。肖梦的质疑得到参会者的一致肯定。而从网络舆情看,民众也普遍认为现实世界的“灰色收入”远高于王小鲁的研究结论。

官方与民众的感觉和理解差距如此之大,显然与各自所处的背景有关。因为如果承认王小鲁的结论,官方就要承受巨大政治压力。毕竟中国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如果权力在改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则不仅意味着中国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偏离了方向,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挑战。

不管现实究竟如何,王小鲁报告还是值得社会和管理者深思。如果一味纵容权力腐败,任由权贵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则会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也会危及执政党的政权基础。

王小鲁在对他的统计结论进行经济学验证时,曾经举了房地产的例子。社会一直有个不解的问题,即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如此之高,而房价却为何不断暴涨?其原因就在于买房者拥有巨额的“灰色收入”。以王小鲁的结论看,如果“灰色收入”来源主要是权力的非法所得,那也进一步验证了为什么房价调控“越调越涨”的原因了。由此进一步判断,今年这轮房地产调控之前的历次调控之所以都是“假调控”,就在于政策制定者或是高房价的得利者,或是房地产利益集团的“寻租”对象,即也就是“灰色收入”的主要获得者。

王小鲁报告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分配问题的新角度,统计局的质疑也预示官方开始重视社会对分配不公的不满。重要的是,如何深化改革,以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笔者认为,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分配制度本身,而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如果缺乏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对权力进行约束,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就会加大分配不公和社会失衡。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