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每有公共事件,面对汹涌的舆情,不少地方似乎一脸茫然。有时本能的遮丑之举殊为不智,火上浇油弄巧成拙,恰恰悖逆现代法治精神和文明诉求。应对舆情还没入门者,不妨找一套日前武汉公选干部的试卷做做,在实际应对前,先于纸面求解。

这次试卷策论题中,云南孟连“7·19”事件以及河南“喝水门”都有入选。孟连事件想必大家颇为熟悉,相关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很多,因为恶劣影响,相信多数部门会对此警醒,特别防范。

所以相较而言,琐碎的“喝水门”(又名“杯具门”)——河南一农民找乡长说事时,欲拿起乡长杯子喝水,发生冲突后被拘——更容易被忽视。喝水何以能掀起轩然大波,值得探析。这些细枝末节正是体现官场权力品质和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绝佳标本。

好在,时下各地对此重视力度在不断提升,比如同日消息称,南京今后政府网络舆情工作将纳入机关绩效考核。此外,各类学术或媒体机构发布的年度“中国行政透

明度观察报告”,或“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舆论应对能力也是一种积极促进和客观监督。

比如日前北大等机构发布的去年中国行政透明度报告中,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就有六成不及格。京津粤排前三,宁夏垫底。因信息不对称和评价标准差异,排名或有误差,但大致情况不会差。所以除非某地彻底丧失权力耻感,否则每年此类榜单多少能起点“见贤思齐”的作用。

政务信息和权力运作的全程公开透明,还只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基本要求,是打造法治政府、阳光政府的最初始的努力。各地政府而要想杜绝孟连等恶性群体性事件、躲猫猫式网络围观,或“杯具门”等权力骄纵的丑闻,就必须摆正自己位置,任何有悖现代政府行政品质的事都坚决不做——你认为封锁消息或钳民之口,是出于“维稳”的良好初衷,但事实却一再证明,这样结果更糟,只会导致更大的不稳定。

政府是社会的“守夜人”,保障民生福祉最大化,提供完善的公共

服务,才是现代政府的行政旨归。而政府未必能天然地识别公共利益,在多元化诉求的时代,政府利益也未必总和民众利益一致,这时权力的谦卑和官员的自醒就尤为重要。为普通民众提供一个公平的博弈环境,是政府的义务与责任。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磨合。在此之前,则必须从推广公共服务理念和限制政府权力着手,打破GDP崇拜、完善法治和加强公众监督,以防政府权力失控和行政品质沦陷。

纷繁的利益格局、多元的利益诉求,可能让执政者出现行政理性的迷失,这时最可能受伤的就是公众的权利。所以,在确定公共利益后,政府行为必须被纳入现代法制框架和公众强力监督之下,才有可能臻于善治。

民意不可欺,民智不可侮辱,这是执政者必须铭记的一条重要准则。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俯身倾听民意,并想方设法回应和满足公众诉求,则是任何政府都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功课,也是比纸面的策论更为务实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