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在国家日渐富强时,为什么自己反而感觉越来越穷?钟雨/插画

“如果我们贫富不是那么悬殊,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穷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帅蓉、宋媛发自北京 “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

“不但有,还无处不在。”

面对记者的问题,北京某大型门户网站工作的陈文深有感触。他今年25岁,美国留学回来后,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称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别人穷的感觉”无处不在:靠工资基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四分之一;过快上涨的物价已经让他不敢去商场买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车从身边经过,尽管自己没有强烈的需要,但是确确实实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买,‘自己比别人穷’的感觉也会油然而升。”他说,作为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白领,在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觉得生活得比较惨。

事实上,有陈文这样感觉的人并不鲜见。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收入高也感觉穷

“难道只有1/5的人这样认为吗?我认为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看到这个数据时,北京的公务员马丽(化名)说。“我的工资吃喝养家后,剩下的也就够过年给家人同事领导送礼串门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财经日报工作的胡涛(化名)虽然收入要远远高于马丽,但是同样也有“比别人穷”的感觉。

“我的收入虽然上万,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将近3000,出席重要场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笔开销,由于职业原因,交通、通讯和娱乐方面也不能太差。一个月下来,能攒下的钱不堪入目。”他说,他最担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动了,不能再支撑高强度的熬夜写稿工作,那时候工资肯定比现在低很多,他该怎么办。

记者调查时,发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不乏这样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后。这些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供职高新科技、媒体、外贸等企业的小白领,没有一丝“富足”的感受。

“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涨,去年我终于拿到一万元的月收入,但我却不敢自信地说:‘我成万元户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做设计师的年轻人带着调侃对记者说。

大学毕业后入职香港某著名电视台的深圳女孩杨怡则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好多人在香港买名牌包包时,“自己比被人穷”的感觉最为明显。

零点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在进行《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的相关调查时,他们首先让受访者判断自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平,约有1/5(20.1%)受访者认为自家生活比周围人穷。

据了解,这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下辖农村地区总计4143名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后,得出的结论。

“穷”是相对的

张慧介绍,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人们的直观感受,即“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而这种直观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比如在某段时期,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网络新闻,以及电视、电影都在讲述富人群体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跟他们比起来,我怎么那么穷。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总结说,一般来讲,人们知道别人差的事比较少,知道别人强的事比较多,这是个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存在的“贫穷感”其实有一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

值得关注的是,除去这种心理因素,感到自己比别人穷的受访者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他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 “缺关系少门路”,而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

记者采访时,一些专家表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外,在一定程度是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映。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在去年底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低收入者不断受到通货膨胀的掠夺,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涨速度比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涨更快。比如房地产,有房的富人房产升值了,不用上税,而低收入者工资上涨却要上税。金柏松认为当前的税收政策是向着富人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中国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这样的调查给中国诸多警示。有研究机构指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快速增长的财富大部分流入到国家财政、资本所有者的腰包,流入到了少数人的口袋。

“如果我们贫富不是那么悬殊,我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穷人,”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这么多人认为自己比别人贫穷,说明‘相对剥夺感’在这里起作用。”

他解释,由于社会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现象太严重了,这种太大的落差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使得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穷人。这个“穷”是加引号的,是相对的穷,不是过去穷得连饭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号

毛寿龙则认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财富的分化比之前要严重得多,这是个客观情况,但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可避免会形成较大财富分配差异。“贫穷感”的普遍存在,除了其个体认识上的因素,与社会的快速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零点集团提供的资料还显示,其历年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城乡居民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与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的感受间一直存在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老百姓高度评价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成就,但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评价较低。而在预期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个人未来生活时,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反差: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度一直高于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度。

此外,调查还显示,无论男女、不分年龄、不管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者,均表现出对于贫穷的较高畏惧,人们对贫穷的畏惧甚至远超过对情感背叛、友谊和尊严丧失。

零点集团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问题在于GDP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却增长乏力;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压力在加大;贫富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不公平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没有相对应地转换成国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众对改革获益出现负面判断,更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心穷更可怕

“其实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贫穷感,不能得到权力的保护,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他们产生恐慌和无助。”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社会心理学室副主任石秀印认为。

“心穷比口袋穷更可怕。”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顾思凯分析,现在人们更加相信权力、出身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外在的贫穷缺乏信心。石秀印说,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动力,那么这种信心的塑造动力都将微不足道。

“国家现在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富人,但是应该提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人的同等条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分析,这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在环境的不信任,对改变自身境遇很无助。

张慧介绍,被访者中的很多人都提到,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让人变穷,普通民众权利的被侵犯与难行使,并且由此引发的“权利焦虑症”,使得被访者产生穷人的感觉。

喻国明告诉记者,除去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胀压力让老百姓越来越害怕,大家心里都在想,实在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明天还能买什么。”

他介绍,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每个阶层的收入都有差异,认为自己比别人穷很正常,级别待遇才会让社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张力,激发社会成员有改变和提高自身境遇的动力,带动社会良性运转。

但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零点咨询集团的这次调查中,这么多人把穷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显得就有些不正常。

负面效应明显

当富二代开名车炫富时,十万蚁族蜗居在北京地下室;当福建屏南县的财政局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聘职位时,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当上海一个房管局长拥有30套住房时,无数家庭为一套房子倾家荡产……

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强烈对比并不鲜见。夏学銮认为,这种相对剥夺感,不仅会使人觉得自己像个穷人,还会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愤怒感,而且会使自身的行为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环境暗示下,就变成攻击和侵犯。之所以转型期现在那么多犯罪现象,都是由这个相对剥夺感造成的。

毛寿龙提醒,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老百姓受穷的感觉特别明确,就很容易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当这种不满足感特别强列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个体不稳定的行为,这种不稳定的行为一旦变多,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刘能也表示,如果这样的社会现象发展下去,很容易引起仇富心理,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影响到社会创新能力。

链接:城镇居民对于自我贫穷的原因分析(多选)

城镇地区 农村地区

缺少关系和门路 58.5% 49.5%

现在是“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社会 48.2% 35.7%

运气不好 17.0% 19.7%

家里人不会钻营 15.5% 19.6%

缺乏技能和手艺 9.3% 33.1%

家里要供孩子读书 9.4% 23.5%

家里有老人要赡养 9.6% 10.8%

家里人不努力 6.1% 10.5%

家里有病人 4.5% 7.5%

数据来源:零点集团

链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