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7) | 标签:媒体, 新闻, 官员
国际先驱导报专栏全文
—————–
在大会堂遇到一个媒体同行,对方抱怨说,因为其他同行的不配合,上司交给自己的采访任务看来是完成不了了。作为一个别人的上司,同时又是一个在前线采访的记者,我非常能够体会对方此刻的沮丧心情,因为很多时候,后方的编辑,往往已经制定了一些新闻话题,比如假设自己的记者,应该是能够在采访的时候遇到某个部门的官员,并且假设这位官员一定会回答自己记者的提问,因此,一定能够得到一个预期中的新闻。但是,这样的假设,往往到最后会发现,原来并不能够实现。
不能够实现的原因很多,比如没有遭遇目标人物,或者是目标人物不愿意接受采访,还有一个原因,对方虽然谈了很多,却就是不肯回答预设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说,担心在上司眼中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工作,但是其实这样的担心很是多余,因为如果上司真是一个称职的媒体人,完全应该预期到有这样的可能,因而不会去苛责自己的下属。
新闻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预期,即便是预设的一些场景,也会在真正发生之后发现,不是自己原先想象的样子,记者只有在经历见证之后,才能够知道,到底有没有新闻,是不是应该报道。就好像两会的小组讨论开放,虽然知道里面会有很多的发言,也会有有分量的官员出现,媒体人们带着预期来到现场,但是如果在听完全场,甚至在提问之后,发现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那末还是不会有新闻。
也因为这样,记者必须在现场,记者在现场,并不意味着就有新闻出现。记者当然也不是新闻的制造者,而只是现场的观察者,并且最终自己作出判断,到底有没有值得报道的东西。不过正如新闻是不可以预期的,同样拿两会的小组讨论来举个例子,虽然听不到和自己预设的问题相关的表达,但是现场却可能发生自己预期不到的事情,比如一个新的观点,一些新的,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公开过的资讯,甚至是有趣的场景。香港特首和广东省的领导会面,大家没有想到,开场白竟然是广东省领导问候特首的身体健康状况,看到因为遇袭受伤的特首颇为尴尬的表情,对于香港媒体来说,这当然是再难得不过的新闻,因为这样的互动,对于香港的受众来说,要比两会更加有新闻价值。
这些天,总是听到有人批评记者在制造新闻,特别是针对境外记者。确实有这样的媒体以及媒体人存在,而如果记者没有准确的报道事实,或者是变成一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当然违反了新闻专业操守。那末只要指出错在哪里,相信民众还是有分辨能力的,被报道者也应该可以用法律,或者其它的手段还自己一个清白。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记者为了见证一个事件是不是会发生,而来到现场,那把这些记者称之为制造新闻的人,自然没有人会服气。就算是被上司所逼,带着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来到现场,只要在见证的过程中没有介入,以及在最终的报道中没有歪曲和夸大,那记者的操守因此而遭到批评,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我总是觉得,政府官员和记者之间,尤其是和境外媒体之间,并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因为这样,在公开场合批评和质疑记者的操守,教导对方如何做新闻,并不明智,因为操守应该是行业自律,或者是由受众来判断的。政府官员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回应记者的提问,指出记者的报道存在错误的地方,为自己辩解,以理服人,告诉记者在中国,怎样才是合法采访,哪些是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行为,那就非常足够了。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ziyouhulianwang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