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海工作超过十年了,作为一个在美国、香港、上海都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应该有资格来平和客观地谈谈这些年来对上海变化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十年间上海从财富论坛、亚太经合会、一级方程式,再到世界博览会、迪士尼乐园,城市基础设施在公权力的强势主导刺激下加速发育,包括医疗、教育、道路、轨交、绿化等等各方面的资源虽然也进步明显,但是这些民生必需资源供应本来超高密度的上海户籍人口其实并不充裕,而大量蜂拥而来的外地人口更是把上海本地人口本来不多的资源和空间挤压殆尽。

中国内地的各种地域的各个层次的人口无论优劣都盲目地涌进上海,根本谈不上各地域各省份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因为当今已经不存在类似“美国梦”的“上海价值观”。90年代末期上海率先倡导的文明“七不规范”现在已经完全消失,因为无论当局和在上海生活的人们都心知肚明那些普遍规范今天在上海已经根本做不到了,现在只要老百姓自己家里的小区楼道干净没有群租就已经要谢天谢地了。

上海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习惯在这种高压力和高负荷下已经消耗殆尽,根本谈不上继承和保留,更不用说发展和弘扬了。国际化现代化基础在反复折腾下精疲力竭,上海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审美情趣、文明准则在建国后的历次浩劫直到今天的人口大迁徙中,始终在承受着内陆农业人群的藐视、忽略、嘲笑、讥讽、压制和毁坏。

整个城市充满冷漠。物价和普通民众的收入严重不成比例,并且显得可笑。节俭和适当的生活精神被不屑一顾,无论男女都认为奢侈是唯一正常的能接受的生活方式。走进国金中心、恒隆广场、久光百货等高端销品茂,营业小姐笑颜如花但贴身紧随防客如防贼,商业名店星罗棋布但放眼望去商品雷同毫无特色,没有一样东西是在香港海外见不到的,但是同样没有一样东西会让你有欲望在这里花上对比外国成倍的价钱来购买,只有构建于民居的田子坊尚有些许上海意味。就连中文书籍都是阉割盗版和谐一片,根本不复80年代的青春自由活力争鸣,因为现在的精英根本不需要读书。

高科技企业多如牛毛,私募风投遍地,一看所有技术却都是笑话;跨国公司纷纷扩张,多少给了寒门子弟一个饭碗,但是神州环境资源劳力青春被剥夺殆尽;国有企业国家机构虽无世袭但你如在裙带之外就无可企及。商业世界就是权力世界的从属,股东股民一字之差千里之遥,一面是夜夜笙歌太平盛世,一面是欺上瞒下迎合官场。

学校高校同样不是净土,处处是攀比夸耀谋顶戴比官位讲阔气拉关系潜规则,所谓外地引进人才名不副实上窜下跳肆无忌惮,一些在海外找不到工作的高龄劣质海归也纷纷向中国学术科研机构倾销,中欧复旦同济交大华师等等高校坐井观天学术扫地乌烟瘴气,学位文凭在这里都已变成产品,变成一门生意,从国家机构到各类学校无不趁机揩油捞一点是一点。

90年代初上海干部圈曾经学习过一部内部引进参考的宝岛自我反省的记录片《迷失在炫耀中的台湾》,当年台湾走过的弯路,今日在中国内地和上海等大城市被完美复制,并且青出于蓝,上海和上海当局同样陶醉和迷失于自我自大地骄傲炫耀。三年前劳斯莱斯的全球销售排名是比华利山、东京、北京,2010年京沪深稳居前三美欧都市望尘莫及。权利和财富的掌控者及其分享者日益横行霸道、骄奢淫逸、刚愎自用,民众居然认为完全正常并且个个都寄望分一杯羹。都市里早已没有文化没有交融没有创造没有内涵,所有内陆人来这个城市就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和花钱。

同时大环境又莫名其妙地给中层底层民众以一些虚无缥缈的希望,人们一天到晚无止无境地工作和赚钱,仿佛这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外来人口没有房子,于是把落地生根并且将全家弄进大上海作为奋斗目标,上海户籍的热门程度早已超过当年的美国绿卡,于是整个社会变得冷漠、敷衍、吝啬、暴戾、不耐烦。

社会运行不良经营不善管理粗放,国人不注重细节,不考虑长远打算,因为到处都是国家把持,民众没有恒产恒心一切关我屁事。城市人口爆炸增长,城市硬件迅速老化,城市精神抛诸脑后,建筑维修严重滞后,所以空间狭小摩擦增大停车困难火灾频繁。几年前还光鲜的地铁已经脏旧得跟纽约的差不多但是行人秩序却远远不及。城市里的老人孩子根本没有地方可去,结婚和买房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沉重负担,再也无力考虑梦想是什么,中国少年迷失方向,少年中国无从谈起。

神州大地和谐无比亢奋虚胖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上海毫不例外只是参与瓜分者背景更深手法更多猫腻更巧,没有止境的面子工程,指鹿为马的外交失败,多年一贯的忽视民生,所有这些都统统压在老百姓头上。大楼越盖越高,漏洞却越来越大。

上海,就像打了激素,而放眼神州,这样的又何止一个上海。

相关日志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