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
对陈光标的看法,对媒体揭发陈光标行为的看法,在过去半个多月里充分暴露了中国民众间的价值观分歧。
4月22日、23日,《华夏时报》和《中国经营报》接力揭发“中国首善”捐赠项目“多有水分”、“以慈善之名谋求利益”,报道一问世即获广泛转载。而后,陈光标频频自辩,写微博、上央视,抨击媒体“吹毛求疵”、“98%不实”、“被利益集团收买”,“人在做,天在看”,“指责我的朋友,你又在做什么?”
但记者们的非议并非一日而成。在央视报道播出次日,《中国经营报》通过微博和自家网站,对陈光标展示的捐赠凭据等公开反驳,在对“那些实在的努力和业绩”表示支持和肯定后,强调陈光标展示材料“与本报报道事实存在着时间、地点、项目等方面的差异”,并列出表格一一对比。
就在几乎全中国的时事媒体都已介入陈光标论战后,在第二个周末到来前,广东媒体人又给“中国首善”的形象带来了更猛烈的打击。甚至,刊出时间比京城同行更为统一——均为4月2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陈光标旧事再调查》,同为周四发行的《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周报》则分别发表《中国“首善”光环的背后》及《淡出慈善榜的“首善”》等组合报道。
在这些长篇调查中,记者们不仅试图再次证明陈光标“少捐多报”,更提出了更多“隐瞒和造假嫌疑”,包括其个人履历、公司背景、善款来源。陈光标在江苏泗洪“捐建”的农贸市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带来的一起流血冲突,在报道中被公布,他被指控为收买公权霸占土地,以及雇凶打人。《南方都市报》形容道:“在家乡人眼中,为何他的形象与其在公众前判若两人?”甚至,“中国首善”标志性的汶川事迹现在也被质疑为“子虚乌有”。根据早先流传的描述,在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陈光标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灾区,“创造了几乎与解放军同期抵达的速度奇迹”。但现在媒体引用“常识”称,“工程机械车最快也就每小时70公里,用30多个小时从南京跑到都江堰,这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
根据那些非议陈光标的记者在微博上的抱怨,对“中国首善”的怀疑由来已久,但此前的揭发冲动多被“封杀”。 作为佐证的是,南都报道显示,这家在中国素有“冲破禁忌”名声的媒体,其实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已获悉陈光标“劣迹”。同属南方系的《南方人物周刊》则附上对话记录,称陈光标以“扰乱社会和谐”指责记者,威胁“小伙子,可以搞其他(人),到我,你要注意。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有关部门)正在为这个很恼火。已经有部门点到你了”,并且,“对本刊及同行记者在其家乡和南京的调查采访,陈光标了如指掌,连租过谁的汽车、住过哪间宾馆、采访了谁,以及身份证号码,他都了如指掌。”
或许,正是这种需要一鼓作气以免“夜长梦多”的心态,促使中国一北一南两大媒体重镇的主编们做出了接力决定。而这场集体行动,也恰恰给一些受众带来了不悦。他们批评媒体“围剿”陈光标、“墙倒众人推”,“当初是你们把他捧成‘首善’,现在又恨不得把他说成‘首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