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的新加坡民主
(2011-05-13)
早报导读 |
● 李气虹
方向盘
谜底终于在那一夜揭晓,心头一块大石终于放下。
2011年新加坡大选的结果:工人党攻下一个集选区、守住一个单选区,抢下6个议席;另外在一个集选区和一个单选区,也以得票率近半的微差落败,再获两席非选区议员资格。詹时中率人民党进攻碧山—大巴窑虽然没有成功,得票率也近四成;代夫应战的詹时中夫人罗文丽虽未能守住波东巴西,差距仅114票,仍以49.64%获非选区议员资格。派出最多候选人、攻打4个集选区和4个单选区的国民团结党,尽管全军覆没,但挑战国务资政吴作栋坐镇的马林百列集选区,仍获得43.65%的支持率……
从这一角度切入,并非无视人民行动党在全国87席仍掌握81席的绝对执政优势,虽然总得票率下滑到自独立建国以来最低的60.14%。从反对党在本届大选的斩获谈起,更能看出行动党长期一党独大的政治版图被撼动的深远意义。就连行动党秘书长李显龙也承认,本届大选的结果是新加坡的“历史分水岭”。
32年前来到狮城读书而后工作成家,从未如此关注岛国选举。除了1991年反对党意外获得4个议席外,新加坡大选都以行动党的压倒性胜利告终。执政党以往通过集选区的制度设计掌握了绝对优势,每到提名日就已宣告蝉联执政,使得接下来的选举看头,只剩下:刘程强在后港还有多强?詹时中在波东巴西还能“暂时栋”(闽南语)多久?
12年前成为新公民以来,没有反对党来挑战所属的集选区,笔者连一次投票的机会都没有,更觉得大选事不关己。反倒因为在台北读书和担任驻台记者多年,被台湾各级选举期间的浓烈选战气氛强烈吸引,没有投票权没关系,人家的选情就是激烈刺激。
如果以历史眼光,与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进程相对照,新加坡这次大选的结果,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的台湾有些相似:经济持续繁荣成长、执政党依然强大、反对党茁壮成长、新的竞选策略和新型竞选宣传工具的出现……
新加坡政治仿效台湾?
超越时空作这样的类比,重点不在新加坡和台湾的政党政治发展孰为先进,更非简单地把现在的人民行动党等同于当年的中国国民党、把工人党等同民主进步党。笔者想强调的是,站在这个“历史的分水岭”,岛国的政党政治究竟会走向何方?会否走上一条类似台湾的民主之路?台湾的民主模式是否值得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