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与专家认为 中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

(2011-05-22)

早报导读

● 于泽远 北京

 “西瓜爆炸”,“烤鸭变臭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时令公众神经紧张。但与公众焦虑“还有什么敢吃的”不同,在北京参加省部级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多名领导、专家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据《瞭望》周刊报道,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安办)一名领导日前在给研讨班讲课时说:“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食品安全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肯定这一成绩。”

农业部有关领导在给研讨班授课时评价说,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呈现不断向好的趋势”。

这名领导介绍,2010年,中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总体达到96%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此外,2009年以来,经有关食品安全整治活动,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奶站整治为例,截至去年底,全国奶站数量由清理整顿前的2万393个减少到1万3503个,全国生鲜乳收购站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比清理整顿前提高了36%;近两年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为100%,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北京有关社会学者对本报说,中国的食品安全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总体上并不比过去更糟,也可以说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个简单的证据就是,如今中国国民的人均寿命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发达地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食品保障水平没有提升,而像某些人描述的“什么都不能吃”,哪来的人均寿命增长?

2009年以来,面对毒奶粉、毒大米等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出现,官方开展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清理整顿,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亲自担任主任,另两名副总理回良玉、王岐山担任副主任。食安办官员认为,随着食品安全工作力度的持续加大,官方从总体上控制了食品产业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保障了各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稳定。

但问题食品仍在搅动人们的神经:从问题奶粉重现到染色馒头,从“地沟油”到瘦肉精,从毒豆芽到毒花椒,人们对餐桌安全的关注和焦虑有增无减。

食安办官员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主要是监管和深层次两个方面的原因: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能力比较薄弱,打击惩处和责任追究不到位;产业素质总体偏低,增长方式落后,小、散、乱问题突出。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