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大论,则志不弘;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人民日报 》从4月21日到5月26日,连续发表了五篇宏文,谆谆告诫权力者如何对待当下的社会心态,联想到目前的权力状态和社会形势,其良苦用心可想而知,确实值得权力者耐心诵读并奉为“圭臬”。在其最后的一篇文章《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中,一向原则的《人民日报》毫不顾忌地指出了权力社会的严酷现实:“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儿子车祸致残,云南父亲欲法院‘自爆’走上极端维权之路;幼女身患绝症,湖北母亲参与‘跪行救女’网络炒作……让舆论哗然的事件,都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而就在这系列文章文章嘎然而止之际,一起爆炸事件就在江西抚州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26日电:“据最新消息,今天上午9时左右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爆炸事件中,共有三个爆炸点,市检察院、区政府大楼和区药监局大楼。目前已有5人受伤。据了解,爆炸原因是该市一农民对其正在审理中的一案件不满所为。”政府一改过去的做法,不及三个小时就披露了有关的真相,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尽管有些真相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这一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但具体案情没有披露出来,不管施“爆”者的不满有无道理,但行为人殃及无辜的行为必然要遭受道义的谴责,也会得到法律的严惩。但冷静下来后,我们是不是去想一想,施“爆”者为何不满?不满后有无诉求的渠道?中国的司法环境如何?这些有的需要经过调查才能解决,有的则可以通过过往的事实来明证。总之,尽管这是一件个案,但如果联想一下当今的社会现实,出现这样一种事件,也绝不是偶然的,其原因自然会是多方面的。

《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提到:“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稳定并不是“维”来的,“维”来的也不过是一种刚性的稳定。在权力“说一不二”,而权利不许“说三道四”的权力社会中,一定会充满“沉没的声音”,而这些“沉没的声音”也就成为了威胁社会稳定的“炸弹”,让整个社会也充满了风险。

在这样一种权力状态下,让执政者去倾听“沉没的声音”本来就是不现实的,因为“声音”之所以沉没,始作俑者是权力本身,在司法行政化的现实中,他唯一的诉求通道也就是高阶权力,而权力又无所不能,完全能够把这条通道阻遏,从而让“绝望的人群”成为他们维稳的对象,危机也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事实比比皆是,曾经被北京警方以涉嫌“非法拘禁”和“非法经营”罪拘捕了经营者的“安元鼎”,不就是制造“沉没的声音”的一个罪恶的“链条”么?但他也不过是一个“链条”而已,最多不过是一个异化了的权力的 “打手”。而曾遍布的“信访学习班”和众多的“被精神病”、“被失踪”、“被劳教”群体,他们只是因为“被沉没”而“沉默”,当“稳控”的手段已经超过他们的承受力时,自然就会以“悲剧”来收场,当然,这种悲剧涉及的范围和人群是有确定的。

《人民日报》的判断很到位:“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石,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为什么掠出的仅是“冰山之一角”?因为缘于社会监督的匮乏,一切监督手段都在权力的管控下进行有限的监督;为什么“沉没的声音”堆积成巨大的“冰山”?因为权力处在一种无所不能的状态,它缺乏有效的制衡,也自然会暴露出“怪兽”的另一面,使执政理念发生倒错,权力发生异化和私化。

就中国目前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溶化“冰山”,就要抛弃固化的“维稳”思维,放弃“说一不二”的权力惯性,摆脱基层政权用“谎言”和“暴力”维护的虚假的表象,不断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而目前最关键的是:一是要真正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和公民的选举权利;二是要实现司法机构的相对独立;三是要实行党政分开。这本来就不是改革的问题,而是落实的问题。如此,才能不断地消除“戾气”,溶化“冰山”及下面的巨大基座。

从近来相继发生的自焚事件,到几天内发生的内蒙和山西的群体事件,再到今天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执政当局必须从“舆论造势”走到“动真格”,彻底摆脱“绝不”思维,不断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人们看到希望。与此同时,要放宽言论管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大问责力度,严惩违纪和渎职腐败官员,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挽回流失的民心。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