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对历史的清醒

评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作者:朱允慎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6-21

本站发布时间:2011-6-21 0:25:56

阅读量:43次

许倬云先生的《历史大脉络》,洋洋洒洒,18万字,已顺利读完。该书文字数量比一般的历史巨著已少之又少,但所记述的内容则是纵越上下五千年、横跨世界东西方,给人一种少有的大气磅礴,少有历史学著作能比。也正是应了这本书的名字——历史的大脉络。老先生通过一件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通过对每个时代东西方发展的对比,通过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历史事件的陈述,以寻求古今之变的共性,并希望为人类未来指明一条发展的道路。具体来看,全书结构: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作者把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这与传统的就中国史而中国史的写作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们知道了和我们的祖先同时代世界其他文明族群都在做着什么。让我们对整个世界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也对这些国家的兴衰历史有了一个轮廓的概念。

也许是作者身份的不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用了八章的篇幅介绍了台湾的发展史。这种介绍也改变了笔者对台湾史的传统看法,也算是让笔者重新上了一课。通过先生的细微笔触,我们会知道台湾现代化的整个的大概路径,我们会知道台湾的族群之间矛盾之由来与加深的历史罅隙,也会知道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的历史真相与传统认识之吊诡。更会知道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苦心经营。而这些说法好像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说实在的,笔者更觉得这本书不像是历史学著作,而更像是一位历史学家的历史反思与评论。他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将自己对历史、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对科技、对人性的自我观点融入其中。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是对《史记》风格的传承但又好像是超越。整本书从头至尾我们似乎都看不到作者的历史观,既不是历史的保守主义,也不是历史的虚无主义,而更多的像是“旁观者”的一种清醒,一种在中国历史学家中少有的客观公正。

每每说到历史,笔者觉得自1949年已降,随着钱穆、殷海光、胡适、傅斯年、李济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学者迁居台湾,中国历史研究的魂与根似乎也已经寻这些人而去。君不见,当代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如林毓生、许倬云、余英时等,虽是生于大陆,但都是学成于台湾或香港,最后任教于海外。林毓生曾说:“羁旅异邦,心情是寂寞的。但因客观环境的关系,也许容易免除人事和感情的纠缠,所以可能增加了一点研究的客观性。”也许先生此言算是道出了其中三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