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选表明,选举不一定能即刻带来稳定,拒斥选举则必定导致动荡。社会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便是民主

近年来红黄变幻、纷争不已的泰国政局终于有望获得安宁。该国首位女总理凭借其特有的亲和力,至少可以暂时弥合社会分裂。

7月3日,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泰国迎来自2007年12月以来的首次全国大选。由前总理他信之妹英拉领导的、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为泰党赢得压倒性胜利。在选举过程中,阿披实政权和在泰国政坛长期充当“幕后提线人”的军方均曾告诫选民要“去除他信的毒素”,但是,民意毕竟是民意。任何势力也无法对此视若无睹。阿披实坦承失败,军方也保证不会干预政府更迭,街市一派平和。虽然未来还蕴藏着巨大风险,但是,选情表明,时代已然不同,理性的人们在感受社会分裂造成的创伤之时,不能不承认,解决分歧需要走向票箱,而非走上街头。

历史证明,选举不一定能即刻带来稳定,拒斥选举则必定导致动荡。社会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便是民主。当政者应建立社会各个阶层和集团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渠道,而非刻意打压某些主张。总有一天,“父爱主义”的担子无人能够扛得下去。诚然,如东亚国家和其他转轨国家所示,民主需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但是,切不可借此延宕民主。

泰国现行政体始于1932年。其后数十载,军事政变彼伏此起。在2005年他信总理连任前,没有一届民选政府能正常届满。社会渐渐分裂为尖锐对立的红黄两派:前者以城市贫民和北部农民为主,心向民主的知识分子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后者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有王室、军队和司法部门为其撑腰。他信上台后,曾激进地推进带有民粹色彩的政策,在赢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分裂,最终被迫流亡海外。对于凭借议会合纵连横上台的阿披实政府,红衫军一直指控其缺乏合法性,去年春天发展为92人死亡、近千人受伤的大规模街头流血事件,虽被军队残酷镇压,但抗议者的愤怒仍在奔涌。除非泰国发生根本性变局,比如泰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泰国政争不会完全停止。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街头政治和军事政变一样,只会撕裂社会。只有通过选举实现授权民主,才是国家良治的正途。此次大选能够顺利举行,正是这种共识的体现。对于民粹色彩较浓的他信派,泰王和军队前次施以威权,但威权越压,民粹反弹越强。目前,泰国政治竞争回归选举轨道。在法治的前提下,哪怕民粹政党执政,民粹主义对社会的冲击也会变得较为温和。另一方面,即便是代表城市精英的阿披实政府也意识到,需要尊重民意,近年来采取了若干“没有他信的他信政策”。此次阿披实坚持用民主的方法、借制度的力量解决争端,并在败选后没有图谋搅局,而是向英拉表示祝贺,这些姿态也值得称道。正反经验都表明,民主选举有助于对立各方寻求妥协,找到“中间道路”。欲以泰国为例证明民主会引致动乱,不能不说是混淆真伪、倒因为果的蛊惑。

反观年初以来风起云涌、至今方兴未艾的中东巨变,相当大程度上源于统治集团长期恋栈、个别领导人沉湎于“家天下”迷梦。其结果要么是突尼斯和埃及式的政权土崩瓦解,要么是也门和利比亚式的困兽犹斗,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本刊今年第6期的“财新观察”曾就埃及民主运动写道(详见:决定权属于埃及人民),专制制造动荡,民主酝酿和平。支持专制实际上是以长期成本置换短期利益,只有民主机制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为中东地区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今天看来,此一判断决不限于中东地区。

不过,正如所有民主尚不成熟的国家一样,泰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贫富分化、物价高涨、军士骄纵,等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在事关切身利益之时,政客、军界和利益集团对社会规则的遵从能有多么严格,这将决定英拉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国家和解。寄望一次选举消除几十年积怨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此次大选毕竟为泰国打破威权统治和暴民政治的恶性循环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未来为泰党联合政府能够平衡执政,在照顾广大农民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社会阶层的要求,对过去的社会创伤“原谅而不遗忘”,那么,无疑大大有利于泰国打造“微笑国度”的形象。

20多年前,泰国曾居“亚洲四小虎”之首,但事实表明,经济成就并不必然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泰国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证明,欲解决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切实的政治改革是无可回避的。这是泰国以其切肤之痛向邻国发出的警讯。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