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08月16日 23:53:49
“以平常心迎骆家辉”,这本是我们杂志在骆家辉到任前一篇报道的名字,权且用在这里吧。之所以不怕重复,实在是因为这几天网络上有不少人不以平常心看待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例如微博里有位@兰春香:骆家辉说,“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们的孩子以及我本人,都代表着美国,也代表着美国的自由、平等与希望。”美国人以华裔治华,这招非常狠,我们要提高警惕!
这段话里隐含着两层意思:第一,骆家辉虽是华裔,但毕竟是美国人,甭指望他对中国好;第二,美国人用骆家辉做驻华大使,其心不良,蕴藏阴谋。
在我看来,第一层意思倒是说得很清楚,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更绝的是,身为华裔的他不会说中文,比他的前任洪博培差远了。既然是纯正美国人,且作为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当然得代表和维护美国利益了。
从这点来看,该博友倒是比较现实,不像其他一些国人对骆家辉的华裔身份寄托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觉得既然是中国人的后代,就应该胳膊向对中国拐。这些同胞忘记了一个现实,平时在国内对他们狠的人,不许他们随便说话、游行、集会的人,掀翻他们路边小食摊的人,不就是中国人么?难道在中国的中国人可以有千般不好,而摇身一变为外国的中国人就是好人?这逻辑说不通嘛!或者说看到此人携妻别子到中国来,自己拎行李,不像国内某些人那样一出行就随从甚众、警车开道,从而对他心生太多的好感?
那位博友的第二层意思则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了。现在“以夷制夷”、在大国间玩些平衡外交还有些效果,但“以华治华”、以骆家辉来治中国,我看基本没戏。其一,此说太高看骆家辉了,美国驻华大使充其量也就是美国外交决策团的一个团员而已,所起的作用是提供参考意见;其二,驻华大使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乃在于以外交手段促进两国之间的良性互动,达成共赢为其上策。
记住,是共赢而不是单赢。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在当今时代,国际关系的主流是合作发展,互利共赢。那种总想着自己赢别人输的游戏可以玩一时,不可能长久。谁都不是傻子,谁都不甘心当250。
奥巴马之所以选择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是有多方面考虑的。正如奥巴马所言:“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即中美关系是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两大政治体之间极其重要的合作关系。在奥巴马看来:“作为中国移民的后代,骆家辉是继续这种合作关系的正确人选”。
正是因为美中关系如此重要,才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续并促进这种合作关系。显然,骆家辉的中国移民华裔背景,以及他在做律师、商务部长期间与中国的较多接触,使他成为这个合适的人选。
也就是说,这样的骆家辉让美国人觉得他会懂得如何去为美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当然是在不过分得罪中国的前提下。而“过不过分”,全在于骆家辉以何种方式去和中国打交道了。
我倒不像美国人那样乐观,不觉得骆家辉会有何特别的本领,难道他比会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洪博培更懂中国?我真得看不出来他比洪博培的优势,除了那张中国人的脸外。当然,骆家辉初来乍到,得慢慢观察了。
说实在的,如今做美国驻华大使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不可能像10年前那般有份量了,这份量的变化来源于中美国力的变化。当今的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主,说话底气粗多了。且不说美国是否就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从此一蹶不振、帝国雄风渐弱,当下的势头和锐气当真减了不少。看其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颇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所谓“弱国无外交”。实力减弱的美国,其外交行动力和影响力自然也就不如以前了。华裔不华裔的,真得不重要。以我来揣测奥巴马的用意,任命骆家辉做驻华大使,如果说这里面真的有什么阴谋,那也绝对不是“以华治华”,很可能是以骆家辉的华裔身份来讨好中国呢。
哈哈,这种揣测也极不靠谱,因为它建立在美国一路下滑,而中国一路上升、国内局势不乱的前提下,这也是无人可以保证的。所以呢,对待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件事,国人宜持平常心,就当其和以往大使一个样,不要因其华裔身份而生不切实际的愿望,也不要因其华裔身份而苛责他的言行。 - 上一篇: 叫你们晓得“铁”有多硬!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886) 评论数(1)
1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