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联储的宽松到中国泡沫
时寒冰
在全球期待的注视之下,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后,发表了声明:为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并帮助确保通胀随着时间的进展达致符合目标水准,委员会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区间不变,并继续预计在包括较低的资源使用率,通胀趋势受到抑压和通胀预期稳定的经济状况影响下,联邦基金利率将在至少至2013年中持于超低水准。委员会将维持现有的对到期证券回笼资金再投资的政策。委员会将定期检讨所持证券的规模和组成,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调整。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的分析是:美联储本次对经济前景的指导是个“温和的惊喜”,我们相信,如经济继续恶化,美联储已准备好执行QE3。高盛指出,尽管委员会有3名异见者,这是1992年以来反对声音最多的一次,美联储仍然采取了较预期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一,联储明确将维持0-0.25%低息政策至2013年中旬;其二,联储称已就刺激经济复苏的可能货币工具进行讨论,高盛认为这是为QE3留下空间。
IHS Global
Insight首席经济学家高尔特认为,美联储限定超低利率的时间到2013年中,其目的是将未来短期债务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并降低长期债务利率,而QE3将伺机而出。
对到期证券回笼资金再投资与延长超低利率的组合,本质上就是一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不叫QE3而已,而是折中版本QE2.5。其实,对于美国而言,延长超低利率至2013年中旬的作用,以及QE2.5与美国州、市地方债的对接,加之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反而使得QE3推出的必要性不像以前那么大了——除非再有新的严重危机爆发。
那么,这个QE2.5的规模是多大呢?根据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测算,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联邦机构债和抵押支持债券总计规模在2.6万亿美元以上,除此,还持有ABS(资产支持证券)与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资产,这些到期的资产本金和利息估算下来,每月大约450亿美元。
这个规模并不算小。
美联储做这个选择是必然的,因为它必须与美国的债务实现“三位一体”的对接。我在《大道至简之十五:找源头,步步深入分析》中分析认为:美国要做到三个层次债务危机的圆满解决,做到“三位一体”,至少也应推出QE2.5,与当下最需要的州政府、市政府等地方债务对接;如果另几个条件也同时满足,则必然推出QE3。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形式,推出之时也即条件满足之时,而且,无论哪种结果,都实现了与美国债务层次的全方位对接。
美国在等什么?
在8月9日的最新博文《债务危机·泡沫·命运之战》(在sohu博客刚发不久即被屏蔽)中,我的观点是:“现在,美国在等一个时间节点,等待与中国的泡沫的对接。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美国需要中国的泡沫,而且,是大泡沫。只有借助这个泡沫,才能完成财富的更快地成长;也只有借助这个泡沫,才能实现全身而退。这次博弈将无疑将改变中国的国运。那么,中国能够拒绝泡沫,或者,能够警惕起来不再超发货币,而是走民富路线,一切以民生为核心,从而,使经济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打乱美国的部署吗?如果不能,那么,这个泡沫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其实是不言而喻的。我只想提醒一下,未来当投资者笑逐颜开的时候,也要时时关注国家未来的命运。”
华尔街的逼宫,或者说,华尔街与美联储的双簧戏在成功上演以后,美联储持续推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我认为还是“不再超发货币,而是走民富路线,一切以民生为核心,从而,使经济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几乎是能够防止泡沫进一步累积,坐实中国经济基础的唯一选择。至少,以我的能力看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
问题在于,中国能否站在大战略高度制定规划并按照规划实施?
8月9日晚,中国媒体报道:8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中国应该警惕的是,一旦中国泡沫与华尔街的节拍实现对接,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在《大道至简之十四:从决定性因素到逻辑链》中表达了这种担心:“失去耐心的华尔街的狠手打下后,让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人造景观重现(第一次是在2008年9月)并变得更加醒目,中国的短线思维主导下的政策,能够看透人造景观背后的大棋局,并拿出更好的应对之策吗?”
中国应该小心被华尔街的人造景观牵着鼻子走。
但比较悲催的是,如果不出意外,《大道至简之十二:走在政策前面》与《大道至简之十三:节点的提前和延后》中的分析成为现实,华尔街会再次如愿,中国泡沫将再次吹起……
草于2011年8月10日晨
链接:视频:中国经济为何再次放缓(视频)2011年7月18日
链接:财经郎眼:通货膨胀猪说了算(视频)2011年7月11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