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澧 | 评论(2) | 标签:哈利·波特, 罗琳

美国的电影,规矩是要钱的在夏天上映,哄那些放了假的学生仔;要名的在圣诞节前后上映,冲击奥斯卡提名。当然,凡规矩必有例外,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仗着小说的粉丝太多,虽是给孩子看的,却照样在年末上映。直到今年最后一集,即《哈利·波特与死神宝餽》下集(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才算回归夏天放映,因为粉丝们看了去年11月上映的上集,按捺不住等不及,电影公司只得及早上市。

说是7月15日周五全美上映(国内8月4日上映),其实周四下午,纽约的影院外面,人们已经开始排队,等着抢12点之后午夜场的票。最起劲的人,其实不是孩子,而是二十岁刚出头的年青人。自从哈利·波特小说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于1998年问世,十三年过去了。第一批读哈利·波特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看这最后一集电影,不单是娱乐,似乎还是个仪式:童年终于过去了,这是一个兴奋也带点伤感的成人礼。

从童年进入社会,对任何人都不容易。哈利的成人礼,则是魔法世界的善恶大决战。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译本的书名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译者马爱农、马爱新)有三十六章,电影下集在第24章“魔杖制作人”、全书约三分之二处开始,然后基本按小说情节推进。

哈利系列作者JK·罗琳曾受过一些作家的批评。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叫好又叫座的小说《占有》(Possession)之作者——曾予以猛烈抨击,称其幼稚可笑,一时也是文学界大新闻。但实在讲来,人们提到罗琳,往往只说她是单身母亲,却忘了她也是正儿八经的外文系毕业生。哈利·波特系列从童话开始,一集一集地写得越来越像是正儿八经的小说。《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也是罗琳的大粉丝,她在《哈利·波特与死神宝餽》的书评中(见该报2007年7月19日),曾称赞罗琳融合了荷马、密尔顿、莎士比亚和卡夫卡的文学元素。这套书的流行,奇异的想像力似乎功居第一,其实坚定的文学路向也是功不可没。比如,罗琳对现代象征手法的应用,就很见功力。

哈利和他的两个死党罗恩、赫敏,遵照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老校长邓布多利的指示,去寻找并摧毁恶势力头目伏地魔的分灵体(Horcrux, 中译本作“魂器”)。同时,他们偶然发现,魔法世界有三件“死神宝餽”(即标题中的 Deathly Hallows)。三宝之一的接骨木魔杖——魔法世界里威力最强大的魔仗——伏地魔也在到处寻找。

关于死神宝餽的传说,值得在这里引述一遍。三个兄弟要过河,他们用魔法造了一座桥。这让死神很不高兴,因为他总是悄悄演死那些淌水的人,这回却眼看着三兄弟大摇大摆走过去。但狡猾的死神反而祝贺三兄弟,并赠送他们每人一件宝物。爱出名的老大讨了一根永远为主人赢得战斗的魔杖;傲慢的老二故意羞辱死神,讨了一块能够召回死者的石头;谦虚而有智慧的老三不信任死神,讨了一件死神无法追踪他的隐形衣。后来老大在睡梦中被人杀害,魔仗被盗走。老二痴迷一个不幸夭折的女孩,但召回的死者并无真实肉身,老二因失望而自杀。两人的命都被死神收走。只有老三快乐度日,死神始终找不到他。

英文 Hallow 这个词,作动词用是使之神圣化;但作名词用时,是在一个叫作“兔子和猎狗”的游戏里,“兔子”被“猎狗”追上时缴付的物品。死神认输,将宝物餽赠三兄弟;三兄弟若被死神追上,也要将宝物交出去。

老大的故事,其实就是邓布多利的命运。老二的故事,则是魔法学校继任校长斯内普的命运。老三的故事,自然就是哈利·波特的命运了,哈利手上就有一件隐形衣。死神的三件宝餽,就是三种命运的象征。书里、电影里都没明着说,但悟出这个三兄弟故事的深意,大概可以算作比看最后一集电影更可靠的告别童年的成人礼。从哈利对三件宝物的处理来看,他应该是悟出来了。电影末尾,十九年后,哈利甚至都没有担当霍格沃茨的校长,尽管他应是最恰当人选。他只是过着相妻教子的普通生活。

但在这之前,哈利必须完成天降之大任。他不能盲目地服从长辈的指示,仅是寻找伏地魔的分灵体;他也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直觉,仅是寻找死神宝餽。在前人的经验和年青人的自我探索之间,他必须维持一种平衡。只有两者结合,哈利才能最终摧毁伏地魔。哈利必须毁灭那些分灵体,伏地魔才不能借着分灵体内贮存的部分灵魂而复活;哈利也要想明白接骨木魔杖的用法,才能在清除了所有七个“分灵”之后,引诱伏地魔用此魔杖指向哈利,对他作出致命一击——其实是致了伏地魔自己的命。

从童年转向成年的一些有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实是悄悄隐藏在故事之中。

电影虽短,容不下小说全部细节,却弥补了小说的一些不足,导演和编剧相当有水平。尤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善恶两军大战,电影比小说好看很多。本人不是指电影的视觉优势,而是罗琳真的没写好——女人对战争的感觉,难免比男人差一些。

罗琳写战争,有不少煽情之处。但是电影表现得非常英国绅士——那种散步遇雨,旁若无事、照行不误的风度。正如影片中霍格沃茨学生纳威对伏地魔所说的:People die every day. Friends, family. … They didn't die in vain, but you will! (——这话说得比书中好。)大丈夫死则死耳,So what? 大战之后,魔法学校的一片废墟里,学生们沉静地坐在朋友和亲人的尸体旁,不言不语,神情刚毅。他们既不痛哭,也不欢庆胜利。经此一役,他们不但成人,而且成为绅士。

吴澧的最新更新:

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造反 / 2011-08-23 15:32 / 评论数(17)撰文讲逻辑,投稿被枪毙 / 2011-08-20 07:30 / 评论数(14)流言可三议,本性自一贯 / 2011-08-07 09:51 / 评论数(5)抓了赖昌星,还有更贪人 / 2011-08-01 07:08 / 评论数(11)一握震全球,百世传高谊 / 2011-07-17 09:12 / 评论数(8)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